读《乡土中国》有感

时间:2024.5.8

读《乡土中国》有感

偶得闲暇,手捧一本《乡土中国》随意翻阅,本以为冗长的文字不会吸引住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独特犀利的观点和文字所散发出的原始自然的气息,感染了我,让我领略到了社会学的魅力,从作者身上和书中我获益匪浅。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是一位学术大家,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怀着对学术的无限热爱,历经十多年到农村实地考察并深入思考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中国当代城乡群众的特点,潜心治学,伏案而作,著以《乡土中国》传世。曾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学术的道路是清贫的,学术的道路同样也是艰辛的,但是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安于清贫,在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传承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费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风范,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社会学这门外来的学科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我不知道我们当代学生应该用怎样的心情去缅怀如此伟大无私的学者,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对社会学的使命,没有选择享乐,而是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乡土中国》是他的杰作,更是社会学学科的宝贵财富。

从费孝通教授的身上,我看到了谦逊、朴实的学风,是的,一代大师尚能如此,我们作为学生就更应该要踏实学习,潜心研究学术。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深入人心。书中深入而贴切地描述了中国城乡传统形象,费孝通教授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对许多问题作了深入剖析,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乡村社会。中国人带有原始的乡土气息,中国光荣的历史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乡下人代代种地为生,与土地有着天然的依赖关系,对土地有着原始的亲切感、敬重感。他们靠种地谋生存,更加明白土地的珍贵,也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在他们心中,土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地位相当高,甚至可以与他们的生命相提并论,而非低贱下等的。我认为,虽然乡下人在科技文化、文明等方面远不及城里人发达,但他们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依附体,没有乡下人,何来城里人呢,没有土地的孕育,人类社会又怎么会进步,没有种植业,人类的物质食粮何来。书中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正是勤劳朴实的乡下人,为中国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社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行业,因为其本身不同于游牧业或工业的特点,不易迁移,乡下人亦喜欢稳定的生活,世世代代守着自己宝贵的土地财富,与之为伴,挥洒汗水。我想这不应该是一种安于守旧的状态,而更加体现出乡下人对于土地深沉的爱。他们离开不了泥土。

而正是由于这种乡土性,乡下人往往被视为是愚蠢或者笨拙的。虽说文字下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它能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乡下人的学历素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文字下乡了,乡下人的文化水平真的会提高吗?他们终日与土为伴,在乡土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中,目光所到之外无不与土有关,他们接受着上一代人乡土思想的薰陶,接受着传统乡土文化,与他人的交流也是极具乡土特色的方式,乡村社群与城镇社群拥有同样的智力,同等的学习能力,只能说不同的专业研究的领域不同。即使文字下乡,亦不能改变乡土性的本质。他们依旧会沿袭传统,文字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文字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用之处较城里人来说相对较少,自然也就很难形成一种文字气氛。

书中说道:“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谈到人际关系问题时,费孝通教授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个体为中心的同心圆,以及庞大的宗亲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复杂的关系网络。“私”是中国社会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的最大毛病,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多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但是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更褒有对他人的真诚、对他人原始的亲切感,愿意主动熟悉身边的陌生人,化陌生为熟悉,他们之间维持着相对比较洁净的关系,人心没有隔膜,权利之争存在但相比城市来说较弱。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传统则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礼的维持和延续的基础是人对于传统的敬畏。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在“差序格局”的影响下,乡下人崇尚用“礼”来规范社会,敬畏礼仪教化,“无治而治”,以“无讼”作为追求的目标,我认为这也是一个社会走向高度文明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乡土社会本身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内容极其丰富的对象,费孝通教授通过十多年的深入乡村社会调查,实地体验,并加以概括分析,得出了对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这对于中国有重大意义。

《乡土中国》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它所论述的许多问题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比如差序格局、无讼、礼治秩序、名实分离、无为政治等。费孝通教授在观察中反思,在反思中批判,批判中重新认识,重新解释,这种实地调研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第二篇: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中国社会的基层,即乡村,自古便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理想切入点。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就是描述中国社会基层——乡土社会的一部经典之作。

据作者在序言中所写,此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是探索“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一段尝试的记录”。但实际远不止如此,此书所辑录的文章已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美的学术散文之一,更是众多学人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

本人读此书后,不仅对中国社会基层有了基本的了解,众多有关今日中国现状的疑惑也得以解决。

此书第一篇《乡土本色》概述中国社会基层——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乡村以农耕为本,人以种地为生,世代定居一地,聚村而居,形成了一个扎根于土地,极少流动,因而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很少变化的。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规矩一旦产生,便极少变动,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可随着乡土社会转为现代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原本说明中国基层社会特征的中性词“土气”,成了骂人话。

近年来,许多人痛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说“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就要断绝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云云。初读的确痛心疾首,忿恨于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不珍惜,但读罢此书,我的看法有些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于乡土社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传统

文化必然会产生众多的弊端,故我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失传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常觉乡下人没文化,这真是因为乡下人不善学习吗?确实不是,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无用的。中国的文字产生于庙堂。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对生活中的互相合作的人十分熟悉,且相互交流不存在空间的阻隔,故口语﹑肢体语言和神情往往比文字更直接,便利。而生活经验世代罔替,故不需文字记述,只需口耳相传。

今日的中国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在普及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此本非坏事,但这断不可盲目。因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并没有多少用处,而让乡土社会中的人学习对他们无用的东西,自然是徒劳。所以普及教育,或照当时说法“文字下乡”,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乡下人有众多接触现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逐步现代化。时至今日,农村人受教育水平比起城镇,仍有很大差距。我想原因除了在教育设施,更在于农村人对于文字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很高吧。

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为差序格局。这个格局,好像“石头入水时所发生的一圈圈向外推的波纹”,而每个人都是他所影响的那个波纹的中心。石头入水的力度决定波纹强弱与传播范围,那个人的势力大小决定他的社会圈子的大小,而且由亲密到疏远,圈子里的人与他(她)的关系依次减弱。这样的圈子可大可小,具极强的伸缩性。当一人显达之时,三亲六故皆来登门造访,要攀个交情;而“树倒猢狲散”时,身边“亲信”纷纷倒戈,欲与其划清界限,极端之时,甚至成为“孤家寡人”。故而中国人的公私观念并不是很明了,不知几杆子才能打着的亲戚,可以说成自家人;

而家门外杂物成堆,也无人愿意收拾,因为那是公共的,“我”管不着。

这样的社会格局影响了中国传统道德观,比如中国儒家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论是水波样的差序。人伦就是有自己向外扩张,并不断减弱的关系网。这种有差等的关系,在孔子所注重的“推”中反应的极为鲜明。比如大学中所言:“明明德”与“修其身”从自己开始,逐级外推,至齐家,治国,最后“明明德与天下”。在这样的道德体系种,人对自己要“克己复礼”,“修身”,对亲人要“孝悌”,对友人要“忠信”。这些都是私人间的关系。即使孔子常说的涵盖极广的“仁”,落实到具体,也是上述的那些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传统中国文化中因而缺少一个超出个人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今日中国人“公德”的缺失,大概与此有关。

在中国人所有可大可小的圈子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家”,家沿着父系扩大,就成为氏族。氏族,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是一个事业组织,其基本功能是延续生命,但还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父亲的责任传给儿子,婆婆的责任传给媳妇,这样的传承关系形成了家族中的两根主轴,而夫妇成了配轴。由于家族具有的诸多生育之外的功能,夫妇间对感情的追求被迫让位于诸如“三纲五常”,“授受不亲”之类的家法。男人与女人各忙各的,同性间的交往远多于异性间的,男女大部分时间是隔离的。

男女间的隔离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感情偏向于在同性间发展。这种发展相当深入,以至在西方人看来近乎于同性恋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史作品中屡见不鲜,而且常被传为佳话。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但愿同日死”的结拜兄弟。而异性间的感情大多比较淡漠。有些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被认为是“香艳文字”,为主流思

想所不齿。乡土社会是不愿发生剧变的,一切可能破坏原有秩序的因素都被遏制,男女之间由此筑下鸿沟。中国人谈及男女关系,仍倾向于隐晦,委婉的表达。

乡土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但难保绝对没有混乱。而乡土社会用“礼治”维持秩序。在稳定而少有变化的乡土社会中,传统通常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人们对它充满敬畏,兢兢业业的保持着。这个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就是“礼”。人们对于礼的服从发自内心,因为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逾矩”成了异端,是不应存在的。乡村里对讼事的解决方法——调解,多不是判定责任,而是将双方都批评一通,让双方知道他们如何违背了礼。这目的在于然所有人都对礼谙熟于心,使之“无讼”。在逐步现代化的乡村,因传统经验逐渐失效,礼的观念渐渐淡漠,而法治体系尚不成熟,无怪乎今日之中国有如此多的问题了。

乡土社会依靠“礼治”维持秩序,那教化村民的责任和权力掌握于谁的手中呢?答曰:长老。在乡土社会中。先辈们的经验总是适用的,晚辈只需服从于长辈,问题总能得以解决。所以长辈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教化晚辈的权利。

传统社会中的长幼间的差次与年长者对年幼者的强制权力构成了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出生后的一切。在血缘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可随着社会活动日益频繁,亲属之间相互欠下的人情也就越多,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社会活动。于是,人们对脱离亲属关系的活动的需求增加了。进行这种活动,需要契约,订立契约需要法律和理性。由此血缘社会逐步转为地缘社会,乡村逐步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 乡土社会开始解体。缓慢变动的乡土社会还可以保持着表面上的不变,呈现出一种“名实不符”的样态。但随着变化加剧,所

有的掩饰都无济于事了。因为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解决陌生人之间的问题需要统一的准绳,需要划分清晰的权利与义务;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的,传统再也不能解决问题。传统与现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由于社会变动,人的行动再也不能靠欲望支配,而是需要计划了。在变动缓慢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进行无计划的试验而不会引发致命的损失,在这样不断地试验和筛选(即生物学的“进化”)中,人类发展出了一系列欲望,或曰“食色性”一类的本能。这些都是利于人类生存的。可当社会变动时剧烈时,人类本能的欲望常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被迫探索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于是人类发现了欲望所追求的功能:生存。人们从此必须根据生存的需要,制定满足需要的计划。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与现代对立在作者写作本书时,即上世纪40年代,就已成突出问题。70年后,在这个因快速发展而有些青黄不接的中国,对立更加突出。今日中国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期,许多问题由此而生:礼治已不适用,但法制体系又不成熟;传统道德体系对国民的约束日益减弱,但符合中国现状的新德育体系还未成气候。国民道德水平趋于低下又无有效的法律约束,故肆意妄为,挑战道德底线者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现在很多,以后会更多,而且还会持续很久。但是我坚信这些事件的主角最终随着中国制度的成熟而受到惩罚,他们用生前的放纵换来了生后无尽的耻辱。

此书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与演变,揭示了社会演化的规律。虽然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尤其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输入,

此书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但此书对分析和解决今日中国所遇到的问题,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更多相关推荐: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吴永和最近在读一本社会学读物乡土中国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原因有二一我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要了解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就得去看相关书籍二费孝通先生是我国成就巨大的社会学家其作品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要了解一本书...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乡土中国读后感前序怀着无比憧憬的大学梦我如愿地踏入了邵阳学院这座美丽神圣的象牙塔刚进入大学我听学姐学长说在大学里我们除了专业课和公共课程以外我们还可以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辅修进入大二在接到选...

乡土中国读后感

08文科实验班杨美梅20xx0W0218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在大一时就有所耳闻当时还向同学借了但是一直都没看这次寒假也算是机缘巧合在整理东西时被我翻了出来于是便带回家通读了一遍颇有...

乡土中国读后感

姓名王强班级新闻2班学号20xx22110220xx51乡土中国读后感每次拜读费老的文章他那朴实无华的文风总是让我连连称赞其实一个人的文风也就显示了一个人的阅历当你经历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你自...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正文结构一作者简介二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目的1写作背景2主要目的三具体内容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差序格局4家族本位5礼制秩序6乡土地缘四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中统治方式五乡土中国对现代社会特别...

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 经典版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文章总共有...

乡土中国读后感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13121634蒋丝丝女广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抵中国所有的乡村都在大国崛起中换了面貌然其土性却是不怎么变的乡土乡土其基本意义仍是...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偶得闲暇手捧一本乡土中国随意翻阅本以为冗长的文字不会吸引住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思考的共鸣作者独特犀利的观点和文字所散发出的原始自然的气息感染了我让我领略到了社会学的魅力从作者身上和书中我获益匪浅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1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费孝通认为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吾爱看书但也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在日记簿里写下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感悟因为还达不到五柳先生的境界可以忘食肚子饿了我就会去吃饭的虽然书本可以作为精神的食粮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切不可忘食喜欢看费孝通先...

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费孝通在本书中费老共用了十四个部分来对中国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和分析深刻描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在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礼治秩序无讼和...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向不爱看太过学术的研究著作因为自身能力的局限也总觉得这些太过枯燥与晦涩正由于这种心态因而选了相对而言略显单薄的这本费孝通先生的作品乡土中国在费孝通先生对于这本书的重刊序言中我大概了解这本书的14...

乡土中国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