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时间:2024.4.30

读《乡土中国》小记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制度与道德相融合的一个国家,中国的文化也是深远持久的,乡土特色是中国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费孝通先生在前沿中说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先生认为,中国的基层是带有乡土性的,但是这里基层指的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而人的生存与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乡下人唯一稳定的谋生的手段。中国这个名族,向来追求安稳,在中国深远持久的文化底蕴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深深的“乡土”气息。

中国的农村是一个聚居地,每户人家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纯粹的邻里关系,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不像我们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邻里之间的关系疏离淡漠,就像费先生所说的关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一样,孤立隔膜得状态。但是费先生所说的孤立隔绝是具有相对性的。乡土社会是具有地方性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一个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从村落初建成的时候就开始建立的,所以,在这个小的社会群体之中,“熟悉”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都会有熟悉的人事物,但是每个人所熟悉的却是不同的,这是一种由“熟悉”所引起的亲密感。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旧社会,上学对于农村的人们来说,本就是奢望。对于所谓的“乡下人”与“城里人”,在我看来,二者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文化的认知方面有差别而已,就像费先生所说的,所谓“愚”,在城里人眼里,农村人注定是在文化教育上有缺陷,把愚和病贫联接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但是,在农村人眼里,城里人不识稻麦,四体不勤,也是“愚”的。乡下人与城市人之间差别也就是在文化只是的认知上。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里的的不完全时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感觉活着某种感情通过文字是不能够表达出来的,就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是不能够具体的表达出来的。所以,文字在利用上市讲究文法,讲究艺术的。乡土社会的本色就在于其自身具有的淳朴与自然。

人与人在认知上是有差别的,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早就了中国的国民性和国民的认知与西洋的差别。费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我认为就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再加上人本身就具有的利己心里,使得道德与私人利益之间形成一堆矛盾的对立。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要存有仁爱之心,“仁”是一种美德,是文化对人的约束。而在西洋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的明白的行为,在中国传统上是没有的,中国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们。义务、公务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制度化的存在,而中国的道德底线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是有缺陷的,道德的标准是缺乏普遍性的。在这里,费先生说“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在,都的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深远的文化底蕴造成的,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思想,封建思想的力量是不可预知的,国人的这种“伸缩”,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没有社会安全感的表现。每个人都不会把自己的路子堵死,后路是一定要留的,而后台也一定是要有的。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既不冒进也不落后,体现在与人交往上,就是所谓的“伸缩”了。

家庭,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这个是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是指它的结构,生育是指它的功能。这么说觉得有点抽象,在这里,家庭是承载着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组织单位。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家族是从家庭的基础上推出来的。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业可以小的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在一个大家里。费先生论证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广泛,但是不论大小上的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书中,费先生还提到,男女有别和礼制秩序,所谓男女有别,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构造的不同,情感表现不同等诸多方面。费先生认为,稳定男女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就是接受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感情是维系家庭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最亲密的一种途径。乡土社会是靠最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

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即男女有别。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而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书中提到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是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在这里,在浮士德的立场上看,生命力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就因之愈深。这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挫折教育,我一直都很赞同这种教育的方法,但是它也有缺点,对人自身也有一定的不好的影响。费先生说,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而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的。“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不是有形的,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制约,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在无形中,用道德的力量制约男女之间的交往。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叫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中国先如今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制”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制的社会,而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里的法制,并不是指法律自身治理社会,而是人操控法律,实际上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是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即使没有法治,乡土社会还是会按照原来的社会秩序继续生活,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造成的,孔子的“礼”,是无形的“法”,制约人们的行为。礼是社会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之所以比现代社会更甚,是因为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法律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乡土社会的制约力远远小于在城市当中,所以,礼治在乡土社会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相对较大的,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

这里的礼治也就是所谓的“人治”,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特色。

中国社会的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落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而乡土文化就是诞生在村落之中的,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建设农村,才能从本质上发展,乡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形式,在未来,我国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村落之间的“硬件设施”。

费先生的《乡土中国》,让人看完之后,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及风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引人深思。

读《乡土中国》小记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09级广告班 姓名:秦嘉钰

学号:12009241925 20xx年4月29日


第二篇:_乡土中国_解读


LegalSystemAndSociety

2008.12

乡土中国解读

(上)

社会观察

《乡土中国》解读

杨秋林

汪永涛

摘要《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事实上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面对现代化进程,乡土社

会该如何应对?费孝通批判了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他们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以西方为标准,看中国农村处处不对劲。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重大问题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费孝通从中国的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乡土中国》是一部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著作。关键词乡土中国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2-243-02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写的《乡土中国》一书是他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试图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重大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通过运用比较方法,在描述西方社会时更凸显了乡土社会的特征。事实上他还在探讨两个更基本性的问题:“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人格是如何建构的”。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从中国的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是一部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著作。虽然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但是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部值得不断对其进行阅读和思考的著作。

一、《乡土中国》的内容概述

《乡土中国》的论述是发散式的,并不像一般的理论著作有着非常严格的框架。整本书的内容概述如下: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由于土地的不能移动性,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社会保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则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社会迅速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

在空间格局上乡土社会中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在时间格局上,人们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世世代代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模式。“经验无须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口语进行沟通而无需文字,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瞬息万变的陌生人社会,必须借助于文字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一样,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可以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别。“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这就是团体格局。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单位是家,然而家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境可以伸缩自如的单位。家是一个事业单位,它承担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功能。家

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关系为辅轴,男女之间进行分工,在感情定向上强调男女有别。在团体格局的西方社会中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有着明显的界限,承担着生育等有限的功能。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强调男女的感情。

“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乡土社会正是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也正是礼治社会才能使乡土社会“无讼”。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礼治社会是相对于法制社会而言的,在西方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法律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规范,律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有四种权力形式:一、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三、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不过专制和民主是不可分离的,民主背后有着强大的专制机制在支撑。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日常活动,实际上欲望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它是经过自然的选择有利于人的生存。而现代社会中光靠欲望已经无法应对了,于是出现了社会计划,为了满足需要人们理性地去制定各种各种的措施。

二、扩展性讨论

19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探究社会变迁,一直以来以来就是社会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透过这个研究还回答“个人如何组织为社会”这个许多思想家们一直在思索的社会本质问题。“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Society),后者是Gesellschaft(Association)。用Durkhein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公社与社会。

作者简介:杨秋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汪永涛,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

243

LegalSystemAndSociety

社会观察

它们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在前者那里,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在后者那里,他们的联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公社”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社会”的形式是公司、城市、民族国家等,它们是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而两种共同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不一样。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公社”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公社”中个人意志植根于整体意志之中,“社会”中个人意志是出发点,社会产物都是由它建立起来的。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对最著名的范畴。机械团结是一种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之中团结典型表现。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人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城市中找到这种团结的典型形式。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只不过西方社会早一步于中国发生。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相似性。无论中西,传统社会都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之间同质性较强,人们之间的联系纽带主要是血缘、伦理,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风俗在维持。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加大,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增强,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法律在维持。不过在中国和西方又有着差异,这就是费孝通所提到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中国是差序格局,西方是团体格局,这两种不同格局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等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西方社会他们有着宗教信仰,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和西方在很多行为上表现得不一致。

三、评价

本书中费孝通几处都提到了“农村社会工作者”,“农村社会工作者”到底是指谁呢?原来是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19世纪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应该进一步破除农村的传统去医治农村,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应该恢复乡村的传统,抵制外来品的侵入。晏阳初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以西方为标准,看中国农村处处不对劲。梁漱溟是站在中国几千年的可循环的农业和农耕文化基础上,认为正是外来的文化在破坏着中国自成体系的传统。可以看到费孝通是站在梁漱溟的立场上的,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的观点。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运动失败的,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这点费孝通在“文字下乡”和“无讼”等章节中提到了。由此可见在维护还是瓦解乡土传统的论争中存在着“治民”和“民治”的分别。前者导向乡土社会的“国家化”,强调以“公民教育”来治疗不知国家大事的乡民之“愚”;相反,后者导向“乡土化”和“地方化”,正视和珍惜藏于乡土和民间的文化财富。费孝通的观点与“民治”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不是自成体系,而不受外界的影响?事实上也

2008.12(上)

乡土中国解读

不是,这里存在一个大传统和小传统的问题。小传统上,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它的一套运行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它依靠自身的资源实行着自治。然而在小传统下绝对不可以忽视还有一个大传统存在。大传统就是中国的帝制,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尽量保持着一致。所谓礼俗,礼是大传统,是儒家经典,而俗是民间的规范。上层一直在进行将礼和俗统一起来,实现对民间的教化。萧公权以晚清帝政对中国乡村控制的实况为例的研究中提出结论“:乡土”固然是中国的根基,然而这根基却并不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全然是民众自理的社会,或言之“天高帝远,与王权无涉”;相反,这些表面可称为“自然村寨”的社区莫不在各式各样的形式下受帝政控制。也就是说,在“乡土中国”里实际存在着两种重叠的底层,一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另一是帝政控制的乡村。忽略这种区分就忽略了乡土中国的特质,从而也就无法深入理解乡村变革与王朝更替的成败兴衰。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杜赞奇的研究又进一步“挖掘”出夹杂在顶层王权与底层农民之间的政治经纪人——吏役知县以及地保,强调这些以压榨乡村为特征的中间层对维系自上而下的王权政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使得在经纪体制中,“吏役专权”成为普遍现象。

要真正认识乡土社会,绕不开古今中西的联系,不仅要考察乡土社会本身,还要考察上层国家与底层乡土社会的内在关系,中间阶层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又在起一个什么作用。

四、引申性探讨

前文提到了中国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有很大的差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对于他人的腐败行为大家一般都是非常气愤,但是一旦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有这种行为则并不会感到气愤,相反还会为他隐瞒。一些领导干部违反国家法律侵吞国家资产,然后在小单位的领导班子或职工范围内自行分配,形成集团腐败或分配不公。这些以维护小单位利益为理由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是为了本单位这个“团体”,是为了单位职工们的福祉,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私利。正如费先生所说,他们为了小家或所在单位的利益,可以牺牲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还认为自己并没有“私心”。“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费先生在19xx年写下的这段话,仍然有助于我们解读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这种以“团体”名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通常还会得到本集团人的认可和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家”和这些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成了“利益单元”,为这个“利益单元”去谋利在“差序格局”被看作不是为“私”而是为“公”的行为,只不过这个“单元”的覆盖范围比较小而已。

五、结语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是里面的思想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都具有开创性,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名实分离、外人等。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在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们就生长于乡土社会中,研究乡土社会和这九亿农民对于快速转型的中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要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5]涂尔干.渠敬东译.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6]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4).[7]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社会学研究.2007(3).[8]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xx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44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xx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00字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读书笔记一教育的必要性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生与死的问题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2为什么教育哲学...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