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有感

时间:2024.4.27

《论语译注》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是一颗幸福的种子。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一本好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领悟许多人生得道理,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稚嫩,逐渐成长。

孔子作为世界思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从小学课本上的论语十则,那时我们便知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每一个后人学习。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至今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身边不尽孝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讲孝是非常必要的,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

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作为学生不能为自己负责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的比自己好。作为学生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到家多陪伴父母,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便也算是孝。当今社会很多子女很少打电话回家,很少回家陪伴父母,他们认为给父母提供物质所需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是回报父母的爱。殊不知父母希望的是我们可以常常打个电话回家,有时间多回家陪陪他们。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寒假在家每天晚上陪父母看电视,我觉得很幸福,我想多陪陪父母,在学校也只能打电话问候父母,自己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尽量让他们不为我担心。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

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告诉我们学习之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像在学校身边的同学每一个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想让自身成长应该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万绿丛中的小芽汲取所能汲取的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辽阔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拥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在大学依旧如此,所学的知识我们需要不断的温习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懂得珍惜身边的益友;懂得会从生活中学习,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学习。


第二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

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论...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论语译注》读后感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读《论语译注》(杨伯峻版)读后感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身边的事务,选择一个阳光合适的日子…

论语译注读后感20xx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论语译注读后感

姓名张亦寒班级金融工程二班论语译注读后感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影响深远是中国儒家的经典更是每个中国人必读的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代的人若只读古汉语的论语并不能完全参透其中的奥妙甚至连其中的意思也无法明白因...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论语译注gt读后感1500字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当时没对答上来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39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9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连...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gt读后感一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安静的下午...

大学语文读后感之论语

论语读后感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

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孝敬之道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周旭峰暑假期间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孔子的论语已不只是一些颇富哲理的话其内在的含义已不是耐人寻味那么简单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渗透在各种制度礼仪规范中也深刻的影响着塑造着中国人的思想与人格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涵盖了二十...

《论语》读后感

冲刺拼搏在前进中寻找乐趣看孔子谈quot仁quot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quot上智quot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

论语译注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