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时间:2024.4.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每个人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不同的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有人选择应难而上,有人选择知难而退!

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不是也没有生在帝王之家吗?湖南韶山,不也是很贫穷落后的地方吗?但他却不肯承认现实,一步一步地向上发展不也成为我们的伟大领袖吗!

遇到困难,其实就是惊动人的心,坚强人的性格,增加自己所不俱备的才能。因为,只有不断的遇到困难,才能让自己更完美。困难中包含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会让自己更成熟,更明白如何去面对种种困难。

这种能给予人力量的困难,不仅仅存在于生活中,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往往学习上觉察不出难题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学得还可以,但其实他所接触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知识,而且他的潜力也被埋藏的很深,难以挖掘。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多收获,但是,如果学习常常遇到需要思考的题,并且自己努力思考解决的,他会收获很多意外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经常从困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把知识撑握的更牢固,更扎实。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铭记孟子的教诲,没有磨难,就不会有成就。即使有了成就,也不能得意忘形,骄傲自满,沉溺于表面的美好上,要不断的砺练自己,才能让已有的成为永恒,并使自己收获更多的果实。


第二篇:《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仁义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主宰着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读书好的,出来做官,所以官场上也不肯公开声明逐利,标榜求名还算清高。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也实事求是起来。知道“逐利”是人的本性,回避不掉,也用不着回避。不过,做任何事情都

要有个尺寸。过去呢,把仁义强调到绝对,现在呢,把利益强调到绝对。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到的社会现象,满脑子糊涂起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则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让我们珍惜时间多读一些像《孟子》这样的好书吧!我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受益良多的!

更多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在课前老师告诉我们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千字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题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亘古不变的哲理深深地震撼着我的灵魂阅毕孟子之文思绪飞扬心潮澎湃轻叩历史之门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越历史的尘埃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江苏南通市十三中王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它的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不是吗舜傅说胶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群众路线读书活动读后感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是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开篇列举了一些古圣先贤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人才都是来自基层经过艰苦磨练文章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对于孟子我们都很熟知了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文中孟子所举的例证分别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有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武我觉得看这本书的收获并不是要学它们任何一个人而是要认识到事物是瞬息变化的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好相应的思想心理和行动准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共 产 党员的先进性时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观看《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看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有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横跨欧亚两洲面积达2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强国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从19xx年到19xx年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修改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二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