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名言

时间:2024.5.2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 (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必须反复多读、多看,反复记忆,这样才会把所学的文化理解透彻和和记忆深刻。?第二条: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点评:一个人不庄重、沉稳、踏实就会浮躁,轻薄。浮躁,轻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没有威严,自然也不能搞好学习。??第三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四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是危险的。?点评:孔子在这里是要人们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一条与“温故而知新”是有联系的。怎样才能“知新”,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当然不是凭空思考,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融汇起来思考。只学不思考,则不会有新的收获,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没有“培养基”(实验室里生物繁殖、生长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理论指导,使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失去目标,其结果是空想、泛想,甚至会陷入歧途。??第五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点评:这是孔子告诫人们,对于求知来说,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是知也”里的“知”,不是说的知道了应学习掌握的文化,而是说,只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离真正的“知道”也就不远了。??第六条: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点评: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习求知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孔子把学习求知当作一生的事业。年虽老,精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这种可贵精神。这里的“道”,应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第七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这里,孔子是指某一个人聪明而好学,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点评:这个人是指一个叫孔文子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这个人因为什么缘故谥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好学,又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坚毅不移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有科学的求知方法。看来,一个人学习、求知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 ?第八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

(1)好——喜好。? (2)乐之者——为从事某种学问而感到快乐的人。?译文:孔子说,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点评: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第九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点评:不要误以为,孔子在这里对教育对象分了等级,看不起智力较低的求知者。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十条: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 1

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一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第十二条: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第十三条: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第十四条: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第十五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第十六条: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第十七条: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 2

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第十八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第十九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

第二十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3


第二篇:孔子治学名言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 (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必须反复多读、多看,反复记忆,这样才会把所学的文化理解透彻和和记忆深刻。?第二条: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点评:一个人不庄重、沉稳、踏实就会浮躁,轻薄。浮躁,轻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没有威严,自然也不能搞好学习。??第三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四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是危险的。?点评:孔子在这里是要人们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一条与“温故而知新”是有联系的。怎样才能“知新”,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当然不是凭空思考,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融汇起来思考。只学不思考,则不会有新的收获,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没有“培养基”(实验室里生物繁殖、生长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理论指导,使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失去目标,其结果是空想、泛想,甚至会陷入歧途。??第五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点评:这是孔子告诫人们,对于求知来说,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是知也”里的“知”,不是说的知道了应学习掌握的文化,而是说,只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离真正的“知道”也就不远了。??第六条: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点评: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习求知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孔子把学习求知当作一生的事业。年虽老,精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这种可贵精神。这里的“道”,应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第七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这里,孔子是指某一个人聪明而好学,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点评:这个人是指一个叫孔文子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这个人因为什么缘故谥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好学,又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坚毅不移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有科学的求知方法。看来,一个人学习、求知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 ?第八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

(1)好——喜好。? (2)乐之者——为从事某种学问而感到快乐的人。?译文:孔子说,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点评: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第九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点评:不要误以为,孔子在这里对教育对象分了等级,看不起智力较低的求知者。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十条: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

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一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第十二条: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第十三条: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第十四条: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第十五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第十六条: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第十七条: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

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第十八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第十九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

第二十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更多相关推荐:
孔子治学名言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

孔子名言名句

孔子名言名句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不学礼无以立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7子曰...

孔子名言

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Isitnotapleasuretolearnsomethingandputitintopracticeatduetimes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学而Isitnotadeli...

有关教书育人、读书治学等名言汇编(精华)

教书育人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

孔子的治学态度

孔子的治学态度关于孔子的治学态度我们不妨抄录论语中的几句话也算管中窥豹以见一斑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4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5吾恐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论语述...

孔子治学

孔子治学三境界来源北京日报20xx年8月26日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不过...

孔子名言警句

孔子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交友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子名言名句123

第1页共9页孔子名言名句学而时习之1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

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名句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语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

孔子名言与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而来不也快乐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或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孔子名言及出处

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选自于论语子罕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自于论语泰伯解读一个读书人...

孔子名言1

OnAdministration为政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onfuciussaidHewhorulesbymeansofvirtuecanbecomparedtothePoleStarwhi...

孔子治学名言(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