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时间:2024.4.13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性之我见

刘晓颖1 ,刘晓敏2

( 1.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2. 临沭教师进修学校,山东临沭276700)

摘要:张爱玲小说在经过无数研究者的分析之后,仍存有解读的空间。《倾城之恋》中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

学内涵及对人生主题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经典。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经典

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334( 2011) 01 - 0093 - 02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8

作者简介:刘晓颖,女,山东临沭人,安徽大学2009 级硕士研究生。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意识

到经典化的重要性,研究者们认为文学史“不应该越讲越厚,

而应该越讲越薄,越讲越精,经典化是必然的”[1]。经典是指

那种具有文学史意义,蕴涵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价值观念、

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

文本。但经典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存在着被湮灭、

重释或强化的可能性。20 世纪末张爱玲作品在中国的经典

化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张爱玲1943 年初登文坛便声

名鹊起,红遍大半个中国。但1949 年后,张爱玲所站立的文

学立场与当时主流的文学立场之间存在分歧,文学史教材上

几乎没有她的影子。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大陆的

思想解放和文坛的自由性、主体性思潮的兴起,加上夏志清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首次重点评讲,她逐渐被中国学术

界和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张爱玲热”和“张学”。我以为,

张爱玲小说中最经典的不是她的扛鼎之作《金锁记》,而是

《倾城之恋》。作品中丰富的意象、丰厚的哲学内涵及对人生

主题的思考提升了其艺术高度。

一、众多的悲剧意象

《倾城___________之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

兄嫂谩骂有加,逼迫流苏回去做寡妇。流苏不从,恰巧碰见

了只想恋爱不想结婚的范柳原,两人展开了持久的心理战。

然而一个偶然事件———香港的沦陷,使得两人最终还是步入

了婚姻的殿堂。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

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 “凭张爱玲灵敏的头

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

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259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

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 一) “镜”意象

《倾城之恋》的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谓“镜”意

象。小说中第一处对镜子的描写为: 白流苏在遭到娘家人冷

嘲热讽之后,“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一双

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

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

的一笑……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

不与她相关了”[3]53。这次对镜,流苏发现了自己的美貌和身 材,抛弃了忠节孝义的道德规范,看似是从镜中发现了自我, 决定了要“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要用自己残余的青春博得 再次婚姻,实际上恰恰是失去了自我。

第二处为白流苏第二次离家去香港时,“流苏觉得她滴 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 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 上身来”[3]77。镜子在质地上是易碎的。正如张爱玲在《流 言》中所言: “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靠不住,一捏便粉碎了。” 镜之易碎,象征着情感之易碎。人与人之间,甚至是恩爱的 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脆弱,说不定什么时候轻轻一碰,就 支离破碎了。镜子还具有虚空的特性。流苏与柳原之间空 无感情的婚姻就像镜中之像,若有若无。流苏做了柳原的情 妇后,“持家罢,根本无家可持……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 月? ……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3]79她虽然得到了经济 的安全,但却产生了虚无感。这与叔本华的哲学思考不谋而 合: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 二) “围城”意象

小说中另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是“围城”。把婚姻及 其他类似的一切喻为围城,应该是从钱钟书正式开始的,但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领域第一个明确运用这个意象的。白流 93

苏跪着祈求母亲做主时又想起来小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 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人人

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3]50。 这里表现出了围城意识,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 谁的世界。

二、丰富的哲学意蕴

刘再复认为,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维 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受到家庭身世和中外文学思想的影 响,她的作品闪烁着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 一) 荒原意识

在艾略特的《荒原》中,“荒原”代表着追寻———追寻一 种存在。追寻赋予人类存在的一切意义。诗人穆旦的作品 也渗透着强烈的荒原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 争、爱情的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

在《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这个人物就处于精神荒原状 态。私生子的身份使他受到中国族人的冷待和排挤,而西洋 文化更不是他的根系,所以他的心灵一直在漂泊,便日益堕 落下去,“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正是范柳原对自己荒原状 态的一句经典概括。范回国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想 找寻到传统的中国精神,同时要逃离人类文明,找到一种原 始的朴素的生命意义。白流苏就是范柳原理想中的女人,范 柳原把她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永远不会过时。

( 二) 回归意识

那么,内心一片虚无如荒原的人类,将走向何处呢? 有

人会以坚定的宗教信念来抵抗困境和虚空。《倾城之恋》没 有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暗合了一种出路: 回归安稳,回归传 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安稳一直是白流苏的追求。离婚后,她波澜不惊地过了 七八年,后来在兄嫂的逼迫下开始了反抗,但反抗的目标依 然是想追求一个安稳的婚姻生活。而在战争面前,在人类文 明遭受摧毁、人类无能为力之时,安稳地过平实的日子才是 最真的。战火之后,“他们来不及整顿房屋,先去张罗吃的”, 现实的、安稳的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张爱玲的创作观 也是如此。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 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略人生安稳这一面。其实

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4]13战火没有让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 流苏飞扬起来,反而让飞扬的范柳原转向平实,选择了安稳 的婚姻。

三、“沟通之难”的思考

《倾城之恋》描述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调情与算计, 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流苏与柳原 都想得到对方,却基于各自的需求而打着算盘,以致迟迟不 能产生真切的爱情,真正拥有彼此。白流苏是要找到一个安 稳的丈夫以保证经济上的安全,而范柳原想找到一个有中国 元素的女人,他把流苏当作拯救自己的“药”,哀恳流苏“我 要你懂得我”。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柳原总是君子人模 样,当众却喜欢放肆、调情。但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流苏 无暇顾及心灵,加上她不由自主的自卑心和戒备心,她总是 误会柳原偶尔的真情表露。“我要说的不见得是你要听的。 你听到的也未必是我说出的。对话不容易”[5]。实际上,他 们都是现代风雨冲击中被旧生活遗弃了的漂泊者,都憎恨旧 的生存环境,却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传统意识,这正显示了 近现代中国洋场社会不新不旧、亦中亦西的文化特征。 小说所表达的“沟通之难”在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现代 文明正在流行一种可怕的精神冷漠、难于沟通的“病症”。那 么如何实现沟通呢? 小说中,在灾难面前白流苏终于醒悟什 么是真什么是假。“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 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 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

活个十年八年”[3]85。他们之间的心墙已经倒塌,沟通变得和 谐顺畅。停战后他们再次经过那堵灰砖砌成的墙,流苏道: “那堵墙……”柳原道: “也没有去看看。”流苏叹了口气道: “算了罢。”说了一半对方就知道下文,很有默契,与战前二人 互相试探的大段对话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生死面前,他们甘 愿放弃各自利益,珍惜平常生活。关注生命,用最朴实的真 情真爱来沟通,来维系生活和婚姻,正是小说表现出来的解

决之道和深刻主题。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蕴涵的社会广度、历史深度以及哲

学高度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正如夏中义所言:

“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生命力,要比作为女人的张爱玲健 旺……作为小说家,张爱玲依然风姿绰约地活在一代代读者

的想象世界。”[6]虽经过一段时期的被湮没,但张爱玲的小说 在被重新发掘后持久不衰地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无数后人追 随于她。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J]文艺研究,1999, ( 1) .

[2]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全集( 7) [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 社,2003.

[4]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全集( 3) [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 社,2003.

[5]刘安海. 阻隔与沟通: 异元批评与对话批评———文论建 设中的一个问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2002,( 1) .

[6]夏中义. 想象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序言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郭庆林]

94


第二篇: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 张露 072003040110

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环境分析 白流苏 范柳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19xx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xx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xx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19xx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 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1]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上海一个旧式家庭之女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些家产回到娘家居住,所带的那点家产被哥哥们间接的用完光再无可用之财之后受尽了他们的冷嘲热讽,看尽了人生的世态炎凉。之后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范柳原,迫于在家中的无奈,于是决定把自己当赌注,跟随徐太太去了香港,之后毫不意外的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与范柳原的相遇,为了自己以后的婚姻地位和无忧的生活,与范柳原展开了一段“勾心斗角”的爱情拉锯战,本以为这场斗争是白流苏输了,范柳原打算离开香港一段时间,但恰在这时香港发生了战争,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返回浅水湾寻找白流苏,在这生死未知的期间两人相依为命,并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情愫,最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得她成功的嫁给了范柳原。本文通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绚丽的文辞描写,从小说双城的场景和主角人物的性格的分析来对作品进行分析。

一、环境分析

(1) 上海白公馆

白公馆是流苏从小生活的地方,出嫁,离婚,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带着少许离婚分到的家产和受伤的心回到了这个有着亲人的家里,但是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小说开篇就写到:“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仅这一句,一方面说明了白公馆的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着,而他们却也不愿去改变他们百年如一日的生活。别人都在忙碌着,他们却还在悠闲的计较着。另一方面则是暗指他们这个老贵族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步向衰败、没落。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2]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也是在白公馆里上演的一场大戏。白家兄嫂在得知流苏的前夫去世之后,都想着让流苏回去为前夫守寡,表面上都是为了流苏好,其实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把流苏赶出去这个家,他们也好有点利可图。特别是三爷,刚开始还是好言好语,一副为人兄长,为妹妹打算的口气,让她回前夫家过继个前夫的侄子过来,名为流苏有个依靠,其实是想让流苏把前夫的财产也一并过继过来,让他们以后也有点好处可捞。见流苏不同意,便又说: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

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用这样的话来说服流苏。在被流苏说出三爷把她带回来的钱花光的真相后,三爷面子就挂不住了,直接说开了,接着四奶奶,三奶奶也都说开了,意思就是流苏在这个家闲着吃他们的,住他们的,现在物价贵了,他们养不起他这个闲人了,其实最主要的是流苏这个妹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兄嫂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流苏气极,颤抖着,抓住了四爷,但四爷却也认为三爷说的对,最后流苏想到了白老太太,让自己的母亲为自己说句话,可是当流苏跑到白老太太的身边时,得到的却是白老太的一番避避重就轻的话,说到最后,也就是让流苏回到前夫家去,白老太的一番话无疑把流苏打入了谷底,连这个家,连最后的依靠也没了,这就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这些就是她的家人,她的心就这样被她最亲的人撕裂了,就连绣鞋的针也扎了手,也全然不知。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这句话包含了流苏太多的辛酸、失望和痛苦。

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白公馆的衰败也是必然的,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封建的腐败的贵族观念,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他们的观念也还是腐朽的老思想,他们家的女儿的命运就是为了保住白家的名声找个有靠山的人家出嫁了,一带女儿嫁出去了,另一代女儿又顶替上来,百年来不变,任然是由父母来掌握、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任然停留在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礼教下。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家。

(2)香港浅水湾

香港浅水湾是一个繁华、新时代气息浓烈的地方,流苏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潇洒多金的富二代范柳原,在那次相见后,范柳原对流苏有了意思,于是通过媒人徐太太邀请流苏离开家来这个地方,而流苏也在那个家受尽冷嘲热讽后,于是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出来闯一闯,于是她跟随徐太太来到了这个地方。正是在这个地方,改变了流苏的命运。也展开了流苏与范柳原的一场感情拉锯战。

来到这个地方,正如流苏所料,富二代公子范柳原早已等在了这里,是有意抑或是无意,流苏在浅水湾饭店的房间争好相邻,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开始了“谈恋爱”。白流苏与范柳原从一开始交往就在互相较劲,双方你来我往,攻杀战守,逗引埋伏。在白流苏眼中,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情”,而在范柳原眼中,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他尤其喜欢她身着旗袍、低头不胜娇羞的模样,因而有心勾引她,但又无意娶她,最多愿意让她做个情妇。白流苏洞察范柳原的心机,因而给他亲近自己的机会,但绝不

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因为她深知,“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这就意味着,白流苏的“守身如玉”并非理想贞女式的重德轻欲,对白流苏来说,贞节就是她与范柳原婚姻交易中的砝码,这和她“不愿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而失去其“淑女的身份”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价,以达到让范柳原明媒正娶她的目的,而不是偷鸡摸狗的玩玩。范柳原知道白流苏要什么,但他固执地不愿承认。白流苏不知道范柳原要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3]

在流苏去到浅水湾饭店见到范柳原之后,他们之间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彼此身上各取所需。流苏想依靠范柳原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好一点,在范柳原身上得到一个名分,在婚姻上有个地位,而范柳原觉得流苏是个有挑战性的女子,既有中国式女子的婉约,却又比一般女子来得有性格,想要征服她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他的情妇。于是,在浅水湾,他们一个演戏,另一个配合着,就这样开始了这场爱情游戏。在他们第一次去香港饭店,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就正式拉开了帷幕,范柳原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对流苏诉说着萨黑咦妮公主的身世和遭遇,说明了他也想过那样自由的生活,没有婚姻的束缚,之后他们去丛林散步,范柳原对流苏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可是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流苏不懂得他,这让他有些失望。在这之后,范柳原与流苏常常一起出双入对,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浅水湾饭店的人都误以为他们是夫妻,都叫流苏范太太,而范柳原听了也不否认,也不给流苏机会否认,因为他想要就是这种结果。他深知流苏的经历,背景。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女子,自然就有中国式女子的思想,虽然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在别人看来他们整天出双入对,肯定已不再纯洁。在人言可谓的旧思想里,流苏自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然而流苏却让未让他如了意,流苏的固执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有的,尽管在别人看来他们之间已经亲密无间,但她任抱着她的那份矜持,因为她把戏知道这是她最有价值的筹码,只要范柳原还没得到她,就不会对她失去兴趣。就是这样,范柳原跟流苏玩起了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把戏。他与萨黑咦妮公主亲热的来往,在流苏面前与萨黑咦妮举动亲昵,对流苏的态度爱理不理,想让流苏吃醋,最后让她妥协。可是流苏偏不让她称心,尽管她枉担了范太太的虚名,但范柳原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她,她句还有价值,还有砝码。于是她决定回上海,范柳原听她说了之后也并没有反对,并说送她回家。在送流苏回家的路上,范柳原的态度也还是冷冷淡淡的,他坚信流苏走不出他的手掌心。过了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岁,这时候范柳原发了电报让流苏回香港浅水湾,并且船票已经买好,她的母亲也让她回去,她伤心的哭了,因为她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早就认定她已是范柳原的情妇。并且已经两年了,她禁不起老了,但她也清楚的知道这一

去,她便是默认了做范柳原的情妇,无奈之下,她再一次回到了浅水湾饭店。还是相同的房间。流苏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在两人的一番勾心斗角之后,流苏最终还是没逃出范柳原的掌控。但是为让人预料到的是战争的爆发,让本来打算去英国的范柳原没去成,反而成就了流苏一开始的心意。战争爆发了,流苏自己在他们租住的房子里面担惊受怕、饿了几天,眼前没有希望,没有明天,有的只是没有止境的炮声,当看到战乱中来接自己的的范柳原时,她绷紧了好几天的神经终于断了,以前的矜持没了,有的只是眼前的范柳原,而范柳原也是,在这战乱中,有的只是与流苏的相依为命,不离不弃,这让他感动了,也让他们明白了眼前的相依是多么的可贵,这时候的他们没有了勾心斗角,有了坦诚相见,两人的感情在这场战争中迅速的升温,那是真心对真心,彼此珍惜的感情。战争结束了,他们也在这混乱中接了婚。

在这浅水湾,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却也结束了他们的故事。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却也结束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在这里,他们经历了很多,见识了他们的勾心斗角,也见证了他们从贪恋爱到恋爱的过程。

二.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白流苏

从她的第一次婚姻开始,到离婚,在家受到家人的冷嘲热讽,到毅然决定离家,之后与范柳原展开的一系列争斗都无不展现出了流苏的勇敢和聪慧。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接受的仍然是女子的“三从四德”,认为女子嫁人以后,就一定要待在丈夫身边,向来只有男子可以休掉女子,女子却不能先甩掉丈夫,丈夫就是女子的天的教育,而作为一个封建家族中的女子,在出嫁以后,便也是“嫁出去的女儿,抛出去的水”。流苏违反了这个常态,与丈夫离了婚,勇敢的跳出了这个火坑。带着离婚得到的一点家产回到了她唯一可以依靠的家,但是回到家以后的遭遇却又把她推向了另一个深渊,所谓的家人让她彻底的失忘,生养她的母亲却让她更是绝望。她与丈夫离婚是为了寻找新的希望回到家以后,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甚至到绝望,眼前一切的亲情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时候的流苏是无奈的、软弱的,因为被家人抛弃是痛苦的,这让流苏很难接受。对未来的路充满了迷茫,自己该何去何从,继续留在家里,只是作为一个没有自尊、多余的、让人厌恶的人存在着,要是离开,外面的世界对于自己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离开了家,自己又改如何生存,对于未来,流苏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媒人徐太太的道来正好给了她一个逃出升天的机会。这就好比是一个在苦苦挣扎快要沉溺的人,抓住了一根漂浮的救命稻草。在妹妹的相亲上,流苏结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然而因为她所受的教育和她的经历让流苏在婉约的小女人中又透露出一点张扬,也因为他家曾是贵族,让她也养

成了那种天生的高傲感,却在受尽家人的冷嘲热讽后带着一些伤感,让人觉得楚楚可怜。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花花公子范柳原,她想征服这样的流苏,在与流苏跳过一支舞之后就更坚定了信念,于是妹妹的相亲失败了,家人都认为她抢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妹妹也生气了。当她在这个家艰难度日的时候,媒人徐太太来让她跟随她们去香港散散心,她明知是富家公子范柳原的意思,但是回首看去,自己身后的不过是一群冷酷无情的家人,在心灰意冷的情景下,她不想再让自己下半身活的这么卑微,逃离这个没有人情味的家,于是决定用自己作为赢取身份、地位的砝码毅然的离开了家,去到了香港。这样的离家只是为了找一个可以在经济上有依靠的人,全不管爱或不爱。这些都体现出了流苏被家人抛弃之后的坚强和理性,对于封建礼教下女子人生的不认命,再就是为争取自己幸福的义无反顾。带着这些沉重的包袱流苏来到了香港浅水湾,浅水湾饭店看到范柳原,就证实了流苏的想法,带着目的性的与范柳原开始了一场爱情角逐,与范柳原的明里配合,暗里争斗,开始了他们的这一场缠绵游戏。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胆量,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地方,用自己作为赌注,一不小心就会输得一无所有,在这种步步为营的境地中与范柳原周旋,也可以说明她是很有智慧的。

然而从范柳原口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她也是一个中国式的女子,不仅仅是因为她喜欢穿着旗袍,更有她偶尔的低头,既体现出了她女子的娇羞,也体现了她的婉约。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表现也是她受到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白流苏的家族虽然已经败落,但架子还在,她也刻意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身份。这也是她除了美貌和残存的那一点青春之外的唯一一点资本。[3]也因她这些思想,所以才有了她无奈回香港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如果没有那一场战争,那么她的情妇生涯也就注定了。尽管最后的战乱成全了她和范柳原的似真似假的爱情,但终究前途未卜。

(2)范柳原

范柳原是个从国外归来的富二代,现在看似光鲜,但却也有他艰难困苦的时候,他因为是父亲在外的私生子,害怕大太太的报复,一直不敢回国,父亲死后用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回归身份,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可见,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私生子到证明自己的身份并夺回财产继承权,他的智慧和心机是不可小亮的。而由于他自小的经历和遭遇,让他不能相信任何人,受父母的影响他更无意于婚姻,所以徐太太说他:“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这也造就了他花花公子的形象。他从小生活在殖民地气氛浓郁的社会中,混迹于各种宴会场所,流连于各色女子之间,但也只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与之相处,他不愿被婚姻束缚。在第一次看见流苏,就被她身上的那种气质所吸引,对她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所以他设计好了一个个让流苏来到他身边的陷阱。他或许是爱流苏的,但这爱却

也不能让他诚服于婚姻,他为流苏设计好的那些陷阱,也不过是为了让流苏心甘情愿的来他身边,而自己却也不用付任何的责任。又或许是流苏的倔强、固执与他之前遇到的那些封建社会中的女人不同,这就勾起了他作为男性的那份征服欲,对流苏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希望流苏被征服后对他投怀送抱,这既满足了他的成就感,又维护了他男性的自尊,体现了他自身的魅力。他为流苏定了与他相邻的房间,让别人看到他们整天的出双入对,同进同出,也就很容易让人以为他们已经同居,而听旁人叫流苏范太太的时候,他也不去解释,因为他就是希望别人误会他们的关系,让流苏这个受封建社会熏陶的的女子备受压力,从而无力反驳的留在他身边,这就体现出了他的聪明、心机和自私。而范柳原有时也很绅士,有时含蓄,有时又有点伤感,有时也让人觉得他像个痞子。他说他也不懂得自己,希望流苏懂得他,这时的他是迷茫的,无助的,也透出一些孤独,因为没有人懂他,也没有人认同他。他希望人们知道流苏是属于他的,希望流苏做他的情妇,但却又不想与流苏结婚,受到婚姻的束缚,也可以说他是从小受到的影响,对婚姻有一种恐惧感。然而对于流苏,他却是亦真亦假,有时候会真心对着流苏诉说他的迷茫,他的无奈,有时却又花言巧语的挑逗。让人不知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直到战争开始,他才真正认识到流苏于他而言,还是重要的,要不就不会冒着战乱跑回来接流苏,自己就可以先去安全的地方,再有战乱中两人的相互依靠,相依为命,更让两人珍惜彼此,也让他认识到从前的吃喝嫖赌的日子是多么的浪费,也让他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使得他真实的活着,而不是从前的虚虚幻幻。从前的他只追求精神恋爱,在成天的嬉笑打骂中让自己不那么孤独。所以他称之前为“谈恋爱”,而现在才是真正的开始恋爱。

三.倾城之恋总概

《倾城之恋》是圆满收场的一篇小说,女主人公在跨过了一段危险的情妇生涯之后,终于得到了一桩她所向往的婚姻。然而在表面的圆满下实际上蕴藏着深刻的不圆满,爱情在许多的利害关系和勾心斗角中丧失了应有的纯洁,已被金钱欲望涂抹得变样,爱情的双方所占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婚姻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有经济实力的男性手里。[4]

在这个故事中,是婚姻成就了爱情,也是爱情成就了婚姻。有了流苏对婚姻的追求,虽然是抱着通过婚姻来追求自身的名份、地位。动机虽然不纯,但是却因为这个动机让两个原本不相关的人走在了一起,也是这样的动机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才会一直纠缠着,直到最后战争的爆发,促使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战争的爆发使得香港沦陷了,但是流苏的爱情却在这沦陷中得到了升华,使得她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这倾城之恋。这是个大城市中的小故事,动荡的时代只是作为一个大背景而存在,没有豪云壮志的爱国报复,有的只是在这个动

荡的时代里一个家族或者仅仅是个人的生存问题,此时此刻存在的意义。所以张爱玲在故事的最后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在这样看来,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段爱情倾城、倾国,所以,倾城之恋也就名副其实了。

参考文献:

[1]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2]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M]文学论文

[3]杜艳霞.淡漠的亲情——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母女关系

[4]尹正纯.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M] 云南保山师专学报 2008

第三部分,标题不叫总概,就叫结语或者别的什么。在这里,把前面的环境分析和人物分析进行综合,得出这部作品的总的特色。

内容要再充实一下,注重对前面两部分的结合分析。从环境到到人物,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更多相关推荐: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录原版摘录

1234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柳原摇摇头道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不用我讲了我念给你听生死...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

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amp倾城之恋那天偶然瞥见了夜空里清冷的月光一霎那恍如隔世一种似曾相识熟悉却遥远的情愫在脑海牵扯久久无法理出思绪那样的月光在哪儿见过呢那样的感觉什么时候有过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我们以为淡忘了却会在毫无防备的某...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主要目录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二荒谬飘摇的爱情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1灵动的感悟2平实的细节倾城之恋19xx也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作品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仍然是在爱情中书写人生的荒凉比沉香屑第一炉...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亦是如此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最早开始看倾城之恋是因为迷恋这个名字在没有读它的时候我想这故事应该有一座城还有一个爱情故事倾城不一定是美女的代称但一定会是绝美爱情的形容词看这部小说还因着喜欢里面人物的名字白流苏范柳原绝对是两个很...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张爱玲一个看破红尘的女子她似乎把她把生命看得顶透她用她无比冷艳张扬的文字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她是一鄙视沧桑的灵魂余秋雨说张爱玲真的如水中的一朵冷艳的花恣肆绽放不见凋落但见临水照花花更娇她用苍凉...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07中文四班张露0720xx040110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

赏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李姿101005012656节课读倾城之恋有感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作品中比较喜感的作品虽然它不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但是却是我最喜爱的它没有其它作品中写女人勾心斗角为爱伤神的悲凉它演绎的是一场缠绵的...

透过倾城之恋看张爱玲

读倾城之恋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简单但却足以使人惶恐故事读完倾城之恋后确实是深有感触本文通过对上海白公馆和香港浅水湾两个地方的故事的分析分别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的亲情和爱情关键词白公馆亲情爱情惶恐作为一个男生从小像金...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1000字张爱玲倾城之恋gt读后感自从结识了张爱玲便体味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39苍凉39苍凉是深埋在骨子里的一根刺你不动它相安无事你一触它便锥心刺骨现在的人少有体味到苍凉的了因为它太沉太重伤身...

张爱玲倾城之恋名句(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