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时间:2024.4.21

《洛丽塔》,一个语言世界的奇迹

——试论<<洛丽塔>>的语言艺术

内容提要: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尽管出版时命运坎坷,出版后遭人非议,并一度引起巨大的争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批评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逐渐发现了《洛丽塔》作为文学作品在不同层面上的卓越的价值。把其奉为经典之作,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纳式语言功不可没,本文从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独特的语言艺术,语言内涵、语言特质-等方面对《洛丽塔》何以成为经典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意象 动感 暗示 细节 椰揄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盒子。洛丽塔的情况就是如此,它即使得最肤浅的读者群为之着迷,同时又能用提供思想和影射以及精美的制作来吸引那种有文化知识的读者。而这一切均缘自于纳式语言独特的魅力。 语言的优劣高下一方面取决于小说家深层心理结构的丰富充实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小说家把这种深层结构转化成表层结构的能力如何。对于这两点,一些优秀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是早有觉察的,阿.托尔斯泰在谈到他写作《彼得大帝》的过程时说:“我终于懂得了艺术文句构成的秘密,知我者艺术文句的形式取决于讲述者和说故事人的内心状态。”这说明小说语言的表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小说语言是一种小说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外化形态,小说语言的品级决定于小说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品极。纳博科夫在这两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出身于贵族的博学的鬼才纳式语言风格特质在洛丽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洛丽塔》的语言有一种奇美电魔力贯穿这部小说的始终,令人如痴如醉。它最初来自这样两种呈现:首先是这些语言中飘浮着大量灌满美感的意象群落,它向你展现的是诗意;接着是时扬时抑,或急或缓的涌动,这种涌动不仅节奏鲜明,而且裹挟着各式各样的联觉,让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不光是眼在看,心在想,而耳也在听,口也在吞咽。

“那里一定有一片湖。在花的火焰中一定有座凉亭。一定有自然的精灵——一只老虎追逐一只天国的鸟儿,令人窒息的蛇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一定有一位君主,他的脸现出巨大的痛苦(同时有用他做出的抚爱掩饰了),此刻他正帮助一个女奴爬上条文大理石柱。一定有那些光灿灿性腺赤热的珠滴,走上自动点唱机泛乳白光的一边。一定会有媒介小姐各种各样的营地活动,划独木舟、跳库兰特舞、沐浴着阳光梳理卷发。一定有白杨、苹果树、一个郊外的星期天。一定有一个火蛋白石融化在阵阵涟漪的池中,一次最后的震颤,色彩的最后一次涂抹,刺痛的红,剧烈的粉,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

这是亨幻想装饰旅馆“着魔的猎人”餐厅的壁画的内容。这段文字表现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情欲。在这里像“花的火焰”、“凉亭”、“老虎”、“天国的鸟儿”、“令人窒息的蛇”、“小猪剥了皮的躯干”、“滴珠”、“火蛋白石”等物像,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涂抹自身,而是通过情欲之眼看到的,饱含着强烈的情欲的意象:湖和凉亭象征了亨伯特向往的与洛丽塔居住的仙境,自由而美好;l老虎追逐天国的鸟儿暗示了亨伯特强烈的独占欲望和唯我论;痛苦的

君主苏丹用以掩饰的抚爱便是亨伯特对洛丽塔所做的一切了。这些意象浸透着作者诗意的审美,他把“情欲”这种非观看性存在,转成图画。可以说它即包含着情欲又已非情欲本身,与些相应的语言在叙述上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明显趋向 。实在(情欲)——超实在(超情欲)。在洛丽塔中这种语言趋向几乎贯穿于它的每一页每一段,这种充满诗歌意象的语言,像一种流质,在它所经之处,现实统统被其液化,呈献出液态蒸腾其上的则是饱攢审美体验的情绪和意绪,成为一种新现实被读者所接受,着便是语言所创造的现实。

<<洛丽塔>>的语言流程中除了负载着大量意象群落外,还有很多联觉形式譬如上述摘引中“刺痛的红”、“剧烈的粉”、“一声叹息”就是典型的联觉例证。它们利用语言中混淆感觉的方式用“刺痛”来修饰“红”、用“剧烈”形容“粉”,用画面来表现“一声叹息”。这种联觉语言打通和扩大我们的感觉区域,使这种感觉不再固定在我们某一位置上,它的触角伸向一切可能性,对板块状的现实具有可与意象相关的溶解,液化功能。它也是《洛丽塔》一书中语言魅力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洛丽塔》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动感十足,而且语言运用特别之处还在于:纳博科夫曾受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影响,擅以意识流或 往事追忆的方式来编织自己的故事,读起来真切可信并显得简洁自然,省却了许许多多的赘述和过渡性的文字,跳跃性大而内在联系紧密。

看这部小说,并不会让人仅仅感觉到在读一个故事,更像在听一个人喋喋不休的诉说,看一部动感十足的影片,感觉一台心灵共振器,比如黒兹夫人第一次出场时。“走廊尽头有一段楼梯,正当我站在那儿擦着额角(这时我才发现屋外是多么热)。四处寻视,看见了一个放在像木箱上的灰色旧网球时,黑兹太太的女低音突然从上边降落。她靠在栏杆上优雅地问道:“是亨伯特先生吗?接着一丝烟灰也跟着落了下来,之后,那夫人自己——凉鞋,粟色宽松库,因黄色衬衣,近似方形的脸,就以这样的秩序款款走下楼,她的食指仍然掉着烟卷,”这是文字吗?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画面,摄像机里配有声音的镜头,给人一种视觉的动感。

如果说这样的感觉时常出现在平常作品里的话,那由文字引起的心灵的震颤却并非每个作家都能写出来的,翻开《洛丽塔》读罢引子,再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这样一段文字:“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4尺10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洛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没有人否认这是一段精彩的文字,有的只是惊叹,洛丽塔化为了亨伯特的一切,他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表现她,用心底诚挚的带血的呼喊,用向女神般的虔诚,向上帝般的忏悔,用全部的热情,用洛各种不同的身份,而对象仅仅是一个12岁的既不漂亮、又不温柔的小姑娘,怎么不引起心灵的震颤。间断地文字,奇异的效果,这?就是纳式语言魅力之一方面。

一部作品给人带来的冲击之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引导读者的心跳或适时给予打击。牵引读者心跳的技巧大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紧迫式密不透风式的叙述,另一种是突然的无遇见性的转换也既强烈的跳跃性。本作品最突出的表现是亨伯特在着魔猎人客栈对洛进行的第一次占有,首先是“那个伟大时刻”之前,亨伯特紧张、激动、欲望的烧灼令他坐立不安,一会儿“在几个公共房间徘徊”一会儿跑到男士之屋,一会儿“转身朝休息厅走去”,一会儿又说“我需要去浴室饮一通水??”让人读起来觉得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来,聚积了几乎全部力象予亨分享那伟大的时刻。然而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紧张激烈的期待之后,却发现伟大时刻的内容已变得无影无踪,一小段说明之后天亮了。亨伯特第一个实现梦想的夜晚变成了永久性隐藏的资料,让人变得沮丧。这种突然地、无预见性地转换则属于纳博科夫语言

特质决定的。他知道如何牵引读者读下去,明白读者的心理和阅读期待,在适当的时候给人们的希望以打击,让读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距离,提醒读者去注意这是一本小说,注意小说文本和语言的主观性和虚构性,提醒他们注意艺术对现实的影响,提醒人们重新审视语言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使语言不成为僵死的文字而成为用动的画面和心灵的震颤而引导读者去深思去揣摩。

任何艺术,当它的整个形态在发展中趋于恒定时,那么在它那儿准散发出一种僵尸气息。纳博科夫保持他在艺术上的灵敏嗅觉,为捍卫艺术的纯洁性,他憎恶对现实文学传统的依赖。他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左拉这些大师为:“可憎的庸才”。他当着他的六百名学生,把那本叫做《唐吉柯德》的不休的书撕成碎片。他拒绝那种恒定的文学规范。为此,他在贬斥了一些大师的同时,还对诸多被他视为庸俗的形式拼命进行“嘲笑式模仿”,他在小说《眼睛》中模仿19世纪爱情故事,《绝望》模仿侦探小说,《黑暗中的笑声》,模仿二三十年代电影中那种廉价三角恋爱故事等,使小说超出一般文体要求。

同样“揶揄式模仿”这一纯纳式手段也被用于《洛丽塔》。“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小说伊始亨伯特这种叙述就已经把我们引向似曾相识的忏悔录文学形式。但《洛丽塔》在文体上却更像一棵被嫁接的树,它有很大的一部分由忏悔文体构成,那种以死囚在法庭上忏悔的口吻而陈述是“忏悔录”式文学,不时在很多章节的开头或结尾出现,以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本书看作是一个死囚临终之际留给人士的一席奇特忏悔并不未过。此外,小说还有不少地方是由日记(若有其是似的)。诗(尽管基本上都属于打油诗)、证词(玩世不恭的)、剧作说明(故作姿态的)、广告解说(不负责任的)等文体构成。这些文体的移入,使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形成众多的如视角,使《洛丽塔》在故事叙述上形成多种局面,表现了一种超小说本体的叙事态度。它们即使单一的小说文体具有很大包容性,同时又改变和塑造了小说文体的新内涵,这些互不相关的文体当他们在同一部小说中出现时,其实已经丧失了其日常意义,反过来当小说中充满这些文体时,应该说它同时也就不再是自己。《洛丽塔》中的这种叙事方式本质上已经是对小说外部形态的一番改造和再创,表达了纳博科夫的创作心态。

忏悔式文体构成后在亨伯特那种油腔滑调。闪烁其词和玩世不恭的忏悔中,我们发觉作者在很多地方已经不是仅仅模仿忏悔录了。而是借亨这一人物之口在揶揄,有些甚至是尖刻之极的揶揄,比如有关本文真实性问题,用个人独白的方式竭力使人们相信其真实,而纳博科夫对所谓“真实性”的问题没有太多耐心,他曾把创作比喻为编造“狼来了”的谎言,常规意义上的“真实性”简直就像最后吃了说谎的小孩的大灰狼一样让他讨厌。《洛丽塔》其实在“真实性”的问题上是纳博科夫多产的创作中十分多特的一部小说,其描写给人的印象最接近经典现实主义的那种“逼真感”。但这种令人信服的“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纳博科夫依然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他说一切所谓的“真实”或现实不过是面具而已,并建议把这个词永远放在引号里。事实上拷问其叙事的“真实性”就如同拷问他的道德感一样令人气馁。除了简短的第一人称独白。但第一人称叙述常常就像无法佐证的一面之词,并非决对的可靠。读者一方面没有理由完全信任“我”的诚实,另一方面,却又找不到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亨伯特在道德的审判庭上显得唯唯诺诺,却也演出了一场似是而非的、狡计可疑的滑稽戏。比方说我们永远无法确定他那些看似负疚的忏悔到底有几分真诚,他是认真的还是说给有崇高道德感的读者听的,或只是在对忏悔文体进行模仿,纳博科夫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向来表示不屑,但他偏让一脸真诚的亨伯特追述自己恋童癖的根源,变态行为的动机以及被压抑的形式,也揶揄了忏悔的感情,它一扫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那种宗教虔诚,也失去卢梭《忏悔录》中那番人生庄重,“忏悔”带着它的形式连同内容被纳经过嬉戏和嘲弄提升到另一新的境界。

《洛丽塔》被誉为自《尤利西斯》和《为芬妮根守灵》以来最富暗示,最富试验和最游戏性的英语小说。作品暗藏了大量的文学游戏,滑稽模仿和文学暗指。例如作品影射了从阿尔科特到维吉尔等60多位欧美作家以表明亨伯特对欧美文学的广博知识,美19世纪爱伦、坡是《洛丽塔》中影射最多的作家之一,因为据说坡的妻子只有12岁,《洛丽塔》还充分表现了纳博科夫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和自由运用,大量的双关语,自造词等最大限度的发掘语言与形式的暗示性,、丰富性和歧义性,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作品丰富的想象,黑色的幽默,机智的嘲讽,荒诞的描写(亨伯特与奎尔蒂搏斗)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获得巨大的阅读快感。

神秘莫测的影射,俯拾皆是的暗示,机智绝妙的反讽以及遍布全文的细节显然成了本书语言艺术中最耀眼的因素。它们也为理解文本的主题提供了钥匙。

纳博科夫曾说:“要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你就得仔细阅读他的全部细节,必须在品味和理解了之后再做出某种概括,读者要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来看书,那么第一步就错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无法看懂这本书了。”可见细节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可小 ,小说中绝没有不重要的细节。艺术家是他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的真正主人和真正国王。大学写作课教授纳博科夫先生在美国的课堂上一再强调:“拥抱全部细节吧,那些不平凡的细节!”在提到考试时纳博科夫要求学生回答诸如《包法利夫人》一书中描写爱玛的眼睛、双手、阳伞、发饰、衣着、鞋子等以及蝴蝶的解剖与分类问题,而在纳博科夫一己小说中从来没有可舍弃的文字和细节,每一个语句的修辞都有它的意义,都是行文所需的模式。

一个小小的细节——“狗”,就能告诉我们很多问题,各式各样的狗贯穿全文始终,而各自的意义均不相同。主人公亨伯特为写作而来到新英格兰乡村的一个小镇,阴差阳错地去看黒兹太太的房子,当他坐车进入洛恩街时车子来了个大转弯,差点从一只好管闲事的狗的身上碾了过去。“好管闲事”的狗可以说就是黒兹太太的象征,庸人的形象,就是那些只关心物质生活,只相信传统道德的人,显然她属于那么一种女性,在读书俱乐部或桥牌俱乐部里,或者于此相类似的那些古板守旧之处,她的话会语惊四座,可她的思想却未见光彩,女人们完全不懂得幽默,在内心里她们对客厅里那些繁复的谈话也格格不入,可她们却很注意这种谈话方式。

在第二次旅行过程中,当洛丽塔看见克莱尔、奎尔蒂在游游时,身边也有一条小狗那是一种小猎狗,正玩着一个湿乎乎的小红球,丢掉又叼起,咬来咬去??洛懒洋洋的慢慢地站起来,对小猎狗放在她前面的球弃之不睬,谁能说出我们这位半途而废的顽皮姑娘令一条狗多么心痛欲碎。这条小狗使亨伯特看到了自己,而心痛欲碎的不是小猎狗而是他自己。小狗的意象一直延续始终,洛在多年失踪之后突然向亨伯特写信求援,因为即将临产需要一笔钱,几乎已经醉生梦死的亨伯特驱车前往她的住处,从房后跑出来一条无可形容的杂种狗,惊奇地停住脚步,而后开始向我们温厚地畎叫着,它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粗糙的腹部沾满泥泞,来回跑了几步,再次又畎叫起来,这只形象极其糟糕的杂种狗和挺着大肚子的洛一起出现了多次,洛“怀孕的大肚子已经非常显眼,脑袋看上去更小了,雀斑点点的苍白面颊削了进去,裸着的小腿和胳膊失去了原先那种棕褐色,把毳毛都映了出来,她穿的是一件棕色的无袖棉布衣服和肮脏的毡布拖鞋,”“狗”已不是单纯的客观的一种动物,它具有了一种可以超离尘寰,不食人间烟火,仅仅只对作品本身负责的性质。

文本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痛苦”、“疯狂”、“着魔”等,这奠定了文本的基调,而亨早年与阿娜贝尔的爱基本上暗示了文本的内在情调的基本走向。“就在一刹那,我们疯狂地、笨拙地、毫无羞怯地、痛苦难忍地相爱了;同时还是无望的??但我们甚至不能像平民区的孩子那样很容易就找到在一起的机会”,亨伯特的爱是疯狂、痛苦而又无望的,同时还是具有毁灭性的。“我们带着不成熟的爱相爱,表现得粗暴,这种粗暴如果是成人,往往能毁灭

他们的生活。”这基本上暗示了本文的主题,而本文大量的暗示与影射也说明了这一点。

小说多次影射到爱伦坡等作家和有关年轻人称谓规定的法典。为其对洛的邪恶情欲寻找理论及现实的根据。亨伯特对洛丽塔那种如痴如醉的邪恶情欲,源自于他病态的心理以及所谓的“唯美”嗜好。亨伯特一直患有某种精神失常症,多次住院治疗,在去拉姆斯代尔之前,他曾在医院里逗留了一年多,但他更大的问题是在性心理方面,他一直钟情于未成年少年,并且把所谓的“性感少女”的年龄限制在9——14岁之间,甚至希望她们永远长不大。他为她们“魅人而狡黠的神态,恍惚的眼神,鲜亮的嘴唇”所迷惑,而另一方面他又本能的讨厌乃至虐待周围每一个成年女性,包括三个妻子:瓦莱利亚、夏洛特黒兹、丽塔等。亨伯特对自己的变态行为也有一定的认识并视为一种罪恶,但他欲罢不能,为此他把这种危险的倾向界定为“诗人的气质”,认为古己有之,为自己开脱。从彼特拉克疯狂地爱上一个12岁的金发耀眼的少女劳琳到但丁爱上年仅9岁的贝亚特里采以及爱伦坡与14的表妹结合等,都成了他自我安慰和辩解的例子。这其中坡对亨的影响不可低估,这不仅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唯美”意识的相通,亨伯特坚持认为一个如同他一般的诗人或艺术家必须为美的东西所倾倒。《洛丽塔》中许多细节如亨伯特初见洛时的强烈反应一排蓝色的海浪便从我心底涌起??他在与洛打网球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洛失踪后他那种失魂落魄的样子处处表达了这种欲望与美感。而这些则成了亨伯特疯狂行为的精神支柱。

痛苦源自于欲望的无法实现。文中多次暗示了这种欲望的不可实现性。洛丽塔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而是亨伯特欲望的化身。亨对美好欲望的规定让人听来不可思议“9——14岁之间的性感少女??不一定漂亮有可能粗俗??而在他把这种欲望具体化为这个12岁的小女孩多洛雷斯黒兹时,这种无望便已定格:首先亨伯特以前并不知道在他第一次占有洛肉体时,洛已不是处女,这与他的规定明显背离,而他依然故我;其次洛喜欢的人是那位居家克莱尔奎尔蒂,而不是亨伯特;还有就是时间的错位导致二位年龄的差异,使他的所谓的“爱”触目惊心,充满了不可弥补的残缺与疑惑。亨伯特的世界在洛没有被发现之前也许是一片苍白,毫无意义,可等他的世界因洛的进入开始变得纯情激荡,生机勃勃而他又老了,人类情欲冲动所剩无几,转瞬即将化为一抔黄土,可见时间错位的悲剧给他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这时他要得到洛就必须付出比正值青春期的青年沉重得多的代价,他要克服习惯的社会压力,他要克服自己生理机能的衰老,他要克服已有家庭成员的阻碍,承担被社会抛弃的危险,而纳博科夫并没有给他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心肌梗塞死于狱中。作者在这里宣判了亨伯特人生追求的失败,这个似乎宿命论的结局再一次证明了人生死亡,失败悲剧命运的不可克服性,与美丽事物的昙花一现虚幻缥缈,这使这部小说竟有着惊险小说一般的紧张疯狂。

有时影射和谜语暗示是些简单的解体,是并不影响故事发展的亨的惟我论的娱乐,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影射和谜语具有从深处改变故事发展的意义,所有与那个最令人不安的人物有关的资料和暗示都是如此,这个人物不是洛丽塔,也不是亨伯特,而是那个,默不作声的剧作家,那个色鬼、烟鬼、酒鬼、阳痿患者——克莱尔、奎尔蒂。这个人物的出现搅乱了作品,把故事引向一个到那时上不可预料的方向。他在具体化做这个虚构之前,为了把洛从埃尔芬斯通拐走,他是一直被亨伯特的追捕狂掩盖的,他像一辆时隐时现的汽车,如同一团狂妄的火;在同洛打过一场网球之后仿佛消失在远方一个山顶上的模糊身影,也像是只有叙述者那注意细节,时刻警惕的神经官能症才能猜出来的无数迹象,随后,当叙述者尾随两个逃跑的人后面开始了又一次不寻常的美国各地之行的时候,亨伯特在每个中途站都总是看到克迷惑不解的足迹和信息,暴露出这两人这间的间谍关系。

当亨伯特杀死奎尔蒂之后,我们才惊奇地发现,比较两人之间的异同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亨伯特与克莱尔相差仅一岁,属于广义上的同龄人;都属于文化人且各有自己的成就;

都对小姑娘怀有欲望,特别是对洛,二人都付出了疯狂的代价;先后死于19xx年。

亨伯特身材高大,英俊、生理正常健康。但他对洛的追求偷偷摸摸;时常处于紧张恐慌状态。因为他生理正常,而又自知行为不符合现实伦理,因此只能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如影视坡等,这依据是不能说服人的,而且作为一外国移民没有仪仗,所以虽然他是追求所谓“美”的实践者但不会那么理直气壮。

而克莱尔身材矮胖,患有阳痿,不能过常人性生活,他则光明正大的下流,以满足因生理不健全而引起的精神需要,把人当成他艺术创作的材料,他所仪仗的则是生理之不健全和对警察头子的控制。可笑的是这个阳痿患者居然收藏了一套绝对独此一家的性爱大全。

两人的欲望受社会伦理现实或生理机能的影响均不会实现的;两人的欲望都是被疯狂化了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肉欲;两人疯狂的追求换来的结果是毁人毁己。有关二人的一切影射和谜语都绝妙的暗示了本文主题,这不能不说是语言世界的一个奇迹。

一部堪称伟大的小说总是这样,它在很多方面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将你带到一个从未到达的高度去观察,去感受,你所窥见的也总是崭新神奇的事物。

注释:

1、《阿.托尔斯泰论文学》29页

2、《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品》纳文章

参考书目:

《当代美国小说研究》黄铁池 著 学林出版社 2000、6第一版

《小说创作隐性逻辑》王克俭 著 北大出版社 1994、4第一版

《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主编 李公昭 西安交大出版社2000、1第一版

《美国文艺书话》 冯亦代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7第一版

更多相关推荐:
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

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摘要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此书不但有颇具争议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形式特征在语言表述方面也极富个性本文试从洛丽塔语言风格的角度通过对其语言的色彩及...

简析从《洛丽塔》的会话分析看语旨与语法隐喻

简析从洛丽塔的会话分析看语旨与语法隐喻摘要语旨在文学语篇的人物对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话中我们发现对话不是严格遵守会话规则的通常的情况是由于人物关系或者或语旨的原因往往偏离会话常规而达到某种效果本文拟通过对...

比较文学之《洛丽塔》

洛丽塔的后现代细仿色彩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出版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小说出版之后曾一度引起沸沸扬扬的评论一度被视为禁书认为其有太多露骨的性描写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而现在它已成为20世纪的...

那些话(经典电影台词集锦)

LeonIthinkI39mkindafallinginlovewithyou这个杀手不太冷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Lolita我跨越了时间的...

经典台词对白

经典台词对白1你是说杀人犯之所以成为杀人犯也是非他的自性他只是生于杀戮之家他杀了人众生都有罪大家都是同谋者武侠2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

经典语录

微博精选1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花解语2我们都不擅长表达以至于我们习惯了揣测去肯定去否定反反复复后来我们就变得敏感而脆弱刘清风3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

世界名著的经典句子

一些世界名著的开场白No1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

好书推荐-洛丽塔

洛丽塔环境101黄扬最早接触洛丽塔这三个字是因为卓亚君唱的一首歌的名字就叫做洛丽塔很快就喜欢上那个以致爱丽丝为主旋律的歌曲并且为之疯狂了一段时间各种百度搜索后来发现这也是一本小说的名字我最近把同名电影和小说都看...

洛丽塔读书笔记

洛丽塔读书笔记王灏2103090446财务管理0902内容大义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小妖精定...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世界文学期末论文硕士生姓名朱庆安学号107551000404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任课老师张伟华完成日期20xx年12月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浅析主题内涵的后现代主义流变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文学...

洛丽塔书评

1我个人的阅读习惯长久以来养成草率的恶习通常对自己不能入境的书草草阅读甚至随手扬弃对此我解释为一种直觉一种对于自己需要的自己能感应的东西本能的寻找而这种寻找是我所坚持的我以为阅读是唯我的阅读是自觉性的成长拒绝晦...

lolita presentation 文字稿(洛丽塔)

开场白1WhatIthemostinfluentialwriterofliteraryhistorysinthe20thcenturyBorntoawealthyfamilyhehadahappychildho...

洛丽塔语录(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