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时间:2024.4.13

世界文学期末论文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硕士生 姓名 朱庆安 学 号 107551000404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研 究 方 向 语言与文化 任 课 老 师 张伟华

完 成 日 期 2012 年 12 月

从小说《洛丽塔》看美与形式

——浅析主题内涵的后现代主义流变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与其道德、艺术价值同样重要。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长久以来就其美学效果和道德主题备受争议。这部小说形式优美,语言丰满流畅,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畸恋故事。就其故事主题而言,无疑它是不道德的,然而,纳博科夫却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将整部小说化腐朽为神奇,使其读来不仅感人,而且干净异常。艺术技巧的运用赋予了这个罪恶的故事美丽的外衣,充分的表明了美与形式的密切关系。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种种写作技巧以及内涵风格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纳博科夫所要强调的创作价值所在。

关键词:美;道德;形式;后现代主义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也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近年来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一 主题阐释及写作风格剖析

这是一部奇异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迷恋一名十二岁少女洛丽塔,为了能够亲近她而娶了她的母亲夏洛

特。在夏洛特意外死于车祸后,亨伯特开始了与洛丽塔一年多的汽车之旅。这疯狂而漫无目地的旅行最终以洛丽塔的逃脱而结束。当亨伯特千方百计找到洛丽塔时,她已是一个身怀六甲邋里邋遢的妇人。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要她重新回到他身边的请求。亨伯特黯然离去后杀死了帮助洛丽塔逃脱的情人奎尔蒂,并因此身陷囵圄。整部小说正是亨伯特在狱中写下的自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道德的故事—畸恋、乱伦、谋杀、死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出版之前历尽坎坷,并在出版之初混迹于一套色情读物中长达五个多月的时间。然而,出版之后的《洛丽塔》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一度窜升至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纳博科夫和他的《洛丽塔》突然的获得了国际性的声望。《洛丽塔》甚至“因其特异的创作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被英国编入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之中”。是什么使人们对一部讲述了一个不道德故事的小说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就在引号里的那句话里—“特异的创作风格和非凡的叙事技巧”。纳博科夫巧妙地运用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呈现给读者一部干净得出奇甚至近乎唯美的小说。

整部小说采用了亨伯特自白的形式,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了亨伯特绝对的主动权。亨伯特从童年回忆开篇,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他是唯一的发言人,其他人物都是操纵在他手中的木偶,而所有的情节也都是他筛选后的结果。无论亨伯特是否可信,读者只能相信他。他是事实和读者之间唯一的纽带。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可以任意的决定说什么不说什么以及怎样说。在亨伯特的叙述中,

他是一个深陷于对他所谓的“小仙女”的迷恋而不能自拔,灵魂和肉体都饱受折磨的可怜虫;洛丽塔则是一个顽皮、狡猾、任性、虚荣的问题儿童。虽然很明显,在整个故事里,后者是绝对的受害者,但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却很容易将同情心倾注到前者身上。这是因为亨伯特在叙述中大肆渲染了自己的感受却剥夺了洛丽塔表达自己的权力。大量的内心独白使得读者对亨伯特的感受有了细致的了解,相对的,对于洛丽塔及其它人物的所有认识都是透过亨伯特的视角和感情的过滤来实现的。

《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主要进行诗歌创作,这给他打下了非常好的驾驭文字的基础。小说中的亨伯特家境优裕,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从事的工作又都与文字编纂有关。于是,小说外的纳博科夫自然的赋予了亨伯特自白书诗歌一般美妙的文字。《洛丽塔》充满了戏仿、暗示、暗喻、和借喻,这不仅使整部小说幽默而不沉重,异常的干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亨伯特树立一个文雅、渊博、魅力非凡的形象。英文版本中随处可见押头韵,半韵,及谐和的运用,这又赋予了这部小说非常强的音乐性。第一人称叙述不仅赋予了亨伯特作为唯一叙事者的特权,而且自然的引导读者把自白书的创作完全归功于亨伯特而不是纳博科夫。所有这些艺术技巧的应用有效的分散了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的注意力。读者会发现在故事之外原来还有如此多的趣味:发现、辨别编织在文字间的对六十多位历史名人和典故的戏仿;体会各种奇妙却又别具风味的比喻;随着情节的发展顿悟前言中若隐若现的提示和伏笔。《洛丽塔》是一座文字搭建的精美的水晶宫。其

中奥妙无穷,五彩绚烂。每前进一步,都会有令读者惊喜的新发现。欣赏这座水晶宫的同时,谁还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与道德有关的故事上呢?

在这部回顾情感历程的自白书中,亨伯特情感和思想上的痛苦斗争贯穿始终。他一边用强烈而又耐心的笔触详尽的描述自己饱受的煎熬,多次饱含感情的表白自己对洛丽塔深切的、令他无法自拔的爱恋,一边痛苦的坦诚自己对洛丽塔的伤害。他对自己有明确的定性,“不正常的、被动的、怯懦的怪人”,“不是色情狂”,“是不快活、阴郁但文雅的绅士”。回想起对洛丽塔心怀叵测的时刻,他称自己为“狡黠又臃肿的魔鬼”, “可怜的恶棍”。他承认自己是“卑劣”的,他和洛丽塔的同居生活是“奇特的、充满兽行的”。亨伯特自始至终都在矛盾的情感中挣扎。他执着于对洛丽塔的迷恋,认为自己对洛丽塔的爱是无奈的、真切的,同时却又清楚的知道洛丽塔是不快乐的,是受到了伤害的,因而禁不住谴责自己。在自白书的结尾处,杀死奎尔蒂之后,听着山谷里远处孩子们模糊的欢笑声,亨伯特幡然顿悟,“??然后我明白了,那刺痛心肺,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和声里了”。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痛苦的根源在于对洛丽塔造成的伤害。虽然这份觉醒来得太迟,但这番话仍然感人至深。有报刊曾把它赞为“二十世纪抒发感情的最美的话”。亨伯特觉悟了,洛丽塔却已经被毁了,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悲剧也已不可挽回。然而,读到这里,亨伯特却激不起读者十分的恨意。他不也是受害者吗?他不是已经如此痛彻心肺的悔悟了吗?《洛丽塔》是

博学、忧郁、文笔优美、幽默、心力交瘁的亨伯特临死前所写下的凄美、无奈的自白书。谁还在意它是不是道德的?

纳博科夫自己承认并不关心《洛丽塔》的道德问题。对他来说,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 “审美狂乐”的感觉。“一部作品的妙处全在风格与结构,伟大的思想无非是一堆空话”。毫无疑问,纳博科夫和他的《洛丽塔》成功地实践了这些理论。一个不道德的故事在纳博科夫笔下成为一部迷人的、优美的小说。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审美心理得到了满足,把它归为美的事物,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丑恶的故事。形式创造了美,甚至把丑恶变成了美。形式在审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人获得美感,感受到美的媒介是形式。没有美的形式,再美好的事物也无法等到人们的认同;反之,不美的本质却可能通过美的形式获得美的赞誉。当然,《洛丽塔》并不是迷惑人的,是不好的,是丑恶的本质披着美丽的外衣。文学与现实是分离的,正如纳博科夫所说,“文学是一种发明,小说就是虚构的故事。如果把故事称之为真实的故事,那无疑就是玷污了艺术和事实。每一位大作家都是一位大骗家(deceiver)”。《洛丽塔》提供了审美的愉悦,它就已经是美的了,这就是它存在的目的,它对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道德意义都没有意义。《洛丽塔》体现了文学中形式的重要性,这是它文学上的意义;它现实的意义,如果存在的话,绝不像引言中小约翰雷博士说的那样“《洛丽塔》应该使我们所有人—家长,社会工作者,教育者—以更大的警觉,更远大的抱负,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中抚育起更为出色的一代人而贡献自己”,而是要告诉读者,现实世界

中,人们要努力使事物的本质和形式统一起来,要克服某些绚丽形式的迷惑,认识本质,还要改善美的本质的不美的形式。

二 小说主题彰显的美学价值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读《洛丽塔》的主题呢?对比现代主义的始祖之一福楼拜与后现代主义始祖之一的纳博科夫的艺术理想,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把握住小说主题内涵嬗变的内在发展根由。

纳博科夫在对小说艺术追求和小说主题内涵的认识上体现出与福楼拜惊人一致性。纳博科夫在论及最为理想的小说作品时说:我想,我期望自己的书在结尾之处产生这样的感觉:书中世界向远处回退,最后在某个地方停住,像梵·波克的作品《艺术家的画室》那样的画中画悬在远方。

由此可见,艺术大师都想解除传统小说赖以生存的“主题思想”的束缚,而让小说艺术自身像地球悬在太空中一样“自己支撑自己”,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应该尽量的“空灵”或“泛主题化”,即远离“外在的沾著”,也就是超越“正宗”小说中一向看重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外在价值”,将小说创作指向艺术审美本身,也就是将长期被“真”与“善”“边缘化”的“美”摆到中心位置上来,这才是小说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后现代文艺的主题表现与传统小说“主题”说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后者要求小说是由编造完整情节故事、复杂人物关系等手段来表达某个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而纳氏以为,小说的主题应该是艺术表现本身,即寻求超越时空存在、形成片段化、

零散化、复杂化、内在时空的错乱表征形式的诗性组合物。这就有效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把握住纳氏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其内在原因就是,我们试图以解读“典型性小说”的方式去解读纳氏作品,因而造成了纳氏小说“主题漂移不定”的现象。

纳氏自己对小说“主题”是如何认定的呢?身为大学文学教授的他曾担任讲解俄罗斯小说和西欧小说的课程,他自己就面临如何向学生讲解小说“主题”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走正统文学史讲解的老路,即将重点放在“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内容与形式)二分的分析上面,而是力图保持原作的艺术原生态。他也将一部小说分成若干个“主题”,但他所谓的“主题”不是从哲学、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角度得出的“主题思想”,而是站在纯艺术的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内在构成等方面析出的艺术表征小单元,因而,他的“主题”实际上可称为“艺术表征主题线”,即小说中诗性组合物单元。

在纳博科夫各种叙述主题线的交织与转换是诗性组合物的结构方式,因而,他所谓的“主题”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概括小说中心思想的“主题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内涵更多地指向小说诗性组合物的叙述单元和叙述结构,这表明了纳氏从一般小说对思想性的追求向小说内在诗性追求的转化,也就是将小说的主题空灵化,他寻求各种叙事主题线的内在交织与交叉,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他的小说中难以寻找到“确定、清晰”的主题思想,然而在他滑动、漂移的主题当中,却能处处感受到审美狂喜的根本原因。纳氏最为心仪的“主题”

是与自然诗性相对应的无关厉害计较的纯美、纯诗本性,如同自然的拟态及其伪装形成了它们自己的主题,就像谜语和各种游戏那样形成自己的主题一样,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主题也像精美花园里的阡陌纵横交错。他不止一次地提到,最为理想的小说叙事是美得让人心醉神迷而又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和彩虹叙事,是让人着迷而充满好奇的谜语叙事,是魔术师变戏法骗人一样的魔法叙事,在这些叙事当中,各种叙事手段如戏仿、文字游戏、互文性、套盒结构、双关等无不被用到极致。

也就是,小说完全达到诗歌一般如梦如幻的纯美和空灵,除了“美”与“狂喜”是它自己的主题以外别无主题,纳氏早在小说《天赋》中借小说人物之口道出了他心目中未来小说的理想模式——达到艺术极致的诗歌般的散文作品。很明显,纳氏小说的建构试图探入意向性现实中那个神秘的非理性、非显性、非逻辑性的充满诗意的艺术彼在世界,就连他写的自传都体现出这样的美学追求,他完全将自己的生活故事虚拟化和背景化了,使得他的自传显得另类,既像小说,更像诗歌短章。

三 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小说中的流变

站在文学史的高度俯瞰,不难发现:1857年绽放的两朵奇葩——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象征着现代主义文艺出场,一百年之后,差一点胎死腹中又历经磨难才“修成正果”的小仙女《洛丽塔》甫一降临人间便立刻让世人为之神魂颠倒,她的出现则宣告了文艺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

出场亮相。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现代主义经过百年发展以后衍化为学术界认定的后现代文艺。从文化诗学角度考察,《包法利夫人》与《洛丽塔》两个“妇人”在文坛上引发了两次“地震”,她们的“放荡”引起同样的轩然大波,也同样让“卫道士们”乃至善良人士寝食难安,在同样被严重误读、同样遭受“道德审判”而被查禁命运的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背后,同样潜伏着非同寻常的文化诗学意义与一条前后相继的小说发展的“纯艺术”轨迹。她们俩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颠覆了“常规”的小说美学原则、冲破了时代可以接受的“道德底线”。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洛》施展出童话世界中常见的魔法,给她的创造者——穷困拮据的纳博科夫带来了出乎预料的巨大财富与国际声誉,“高雅”艺术与商业运作这两种看似根本不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竟然在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种威力惊人的“新化合物”,而艺术与商业的奇妙联姻正是后现代主义现象的一个典型表现。

依赖将主题空灵化的后现代式美学追求的方式,纳氏在自己最为钟爱的《洛丽塔》身上几乎完美实现了福楼拜百年艺术梦想,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问题:第一,本书堪称诗歌意象的集合体,以诗歌手段使主题空灵化。第二,依赖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本身而不是动人心魄的社会历史主题来支撑作品自身。

纳氏成功地通过一个卑鄙无耻的恋童癖和杀人犯的生花妙笔,将本来龌龊、恶心的行径和场景巧妙地衍化为充满诗情画意和层层意蕴

的种种审美意象,成功地将散文句式转化为无韵和有韵的诗行,充分展现出作者精妙绝伦的艺术之功。纳氏在这一点上追求与福楼拜相同的艺术理念,他极为推崇《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烧毁自己的婚礼花束一段的描写,引述福楼拜自己评述说:“散文中真正美妙的句子应该像诗歌中的一行诗句,不可更易一个字,而且如同诗歌一般节奏明快,音韵铿锵。”而在《洛丽塔》中,这些诗行般的句子和意象构成了统领全书的压倒性文体风格。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原罪,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依次完成三步行程,由上颚至牙龈,第三步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英语原文: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i-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在早上,她就是洛,天然去雕饰的洛,4英尺10英寸穿一只袜子的洛。穿着宽松裤子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在签名线上,她是多洛雷斯。然而在我的怀抱中,她永远是洛丽塔。

由此可以看出,纳氏是多么精心地构筑他艺术的精美花园和海市蜃楼,他从艺术细节的细微之处着手,大到一个句子、小到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的选择都要精心谋划。与他热衷于对文学艺术的探险一致,纳氏热衷于在语言的极地进行探险,他想知道,语言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她神奇的组合能够产生出来怎样巨大的艺术效能,文学语言的诗化可以在怎样的程度上表征存在的真相与事物的本相等。

在探险过程中,他深感语言的缺陷给他带来的痛苦,而他却不得不自己制造一艘语言的豪华巨轮跨越承载着文化与存在重荷的母语与英语之间相隔着情感与文化的大西洋。《洛丽塔》的成功令人信服地说明,在他进行语言历险的过程中,他能够从”旁观者清”的角度开掘出操母语者早已麻木与“审美遮蔽”的语言宝藏,将语言艺术推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书中,纳氏调动一切可能的诗性手段来构筑他的精致迷宫和谜语叙事,文字游戏、互文、双关、歧义、戏仿、戏谑等等随处可见,他化腐朽为神奇的才华从他可以把一串枯燥无味的学生名字衍变为一首美丽的诗中窥见一斑:亨伯特爱屋及乌,早已将洛丽塔班上所有学生的名字当一首诗牢记心头,40人的名字从字母A到W排列好后,亨伯特惊呼:

亨伯特对洛丽塔这种如火的“诗性柔情”促使他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举动,乃至将谋杀情敌也演绎成一场精妙的“审美狂喜”,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洛丽塔的“爱情”之火依然热烈。虽然他的“爱情”里的成分更多的是虚妄的狂想,更不能丝毫掩盖他骨子里的自私和暴虐,但“你总可指望一个杀人犯那生花妙笔般的散文风格”。乃至他的临终“忏悔”并非是对自己的深重罪孽的幡然醒悟,而是在想这场轰轰烈烈的畸恋主角洛丽塔的永恒形象会依靠艺术的魔力永驻人的心中:

人们想让亨·亨多活至少几个月,好使他让你(洛丽塔)活在未来几代人的心里。我正在想欧洲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永不褪色的秘

密、先知的十四行诗、艺术的庇护所。这便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永恒,我的洛丽塔。

这何尝不是纳博科夫自己隐藏于心的艺术理想:依赖小说本身的内在诗性而非传统的具重大意义的主题,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小说自身魅力无穷的文体风格“淡化”与“消解”小说的外在价值,由此让艺术自身的颜料如同海市蜃楼和彩虹般的虚幻而绚丽,且历久历新、永不褪色。

结论:纳博科夫的该部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的后现代流派中享有一定盛名,在美学艺术层面同样有着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洛丽塔》的情况就是如此。的确,自小说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它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开放性、阅读的游戏性,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可变性,以我个人之见,就《洛丽塔》该小说的主题内涵来看,并不是常人所持“不伦之恋”的观点那般简单,我们不能机械地将不为大众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情感归结为不道德甚至畸形的。毕竟任何形式的感情都是人性实实在在流露出的光辉,或许邪恶或许温情或许悲怆,不同的读者当然会持有不同的理解。任何的感情都不应该被贴上固有的标签,否则会人云亦云,容易在主流思潮中迷失了自己的思想。尤其在当下物欲横流真情贬值的世俗社会,评判某一事物是非标准总是无形中趋同于主流社会意

识,而往往丧失了对事物本源的探究。我想《洛丽塔》该小说不仅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摒弃在世俗的低谷,更是在人性内心最真实的那一面给了人们以警醒。不得不说纳博科夫的该小说是一朵奇葩,绽放的那么诡异迷人而悠然魅惑。

参考文献:

[1]Andrew, David Aestheticism, Nabokov, and Lolita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9

[2]Clancy, Laurie The Novels of Vladimir Nabokov London &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4

[3]Field, Andrew The Life and Art of Vladimir Nabokov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Inc, 1987

[4]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林出版社, 20xx年

[5]聂丽珠, 《〈文学讲稿〉和纳博科夫》, 广西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期, 19xx年

[6]王阳著,《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年

更多相关推荐:
《洛丽塔》读后感

读洛丽塔有感11级护理2班柳婷11804120xx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这本书又名一...

《洛丽塔》读后感---学生会读书笔记活动

洛丽塔读后感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xx级历史二班王康手机187xxxxxxxx内线9340219xx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勃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

《洛丽塔》读后感

踏上欲望的旅程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她的笑容在海边的小木屋里绽放洁白的蕾丝裤边和女孩的青春一样甜蜜美好她的死亡是所有灾难的开端美好的事物背后似乎总是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和毁灭性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光我的罪孽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

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

LaworMoralityThisisastoryaboutredemptionJeanValjeanConvictedforstealingaloafofbreadtofeedhissisterssevenstarvingchi...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流变一洛丽塔的划时代意义早在19xx年佛克玛就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将同样出生在1899年的两位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加上贝克特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虽然纳博科夫本人对淹没作...

《洛丽塔》观后感

洛丽塔观后感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

《洛丽塔》观后感

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课程作业封面20xx至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科目心理学题目洛丽塔观后感专业班级中文系1101班学号20xx01001114姓名肖军军洛丽塔观后感看完这部影片我只能浮现两个词伦理与压抑突然觉得我...

洛丽塔观后感

洛丽塔观后感洛丽塔这部话剧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

巴别塔读后感 英文

BuildingABebalToHeavenBLCU赵擎IntheBiblethestorybebalisveryshortanditdoesntseemtostandoutamongtheinterestin...

读后感:读《契诃夫短篇小说之一》有感:遗失了的幸福

遗失了的幸福读契诃夫小说万卡有感如果不是读了契诃夫的万卡我正的无法体会到九岁的男孩万卡的悲惨童年和那个时代的黑暗阴森剥夺了这个穷孩子的童年虽然有许多类似的电视或许生动的图画更能形象的表达出这种效果但是由图象表达...

短篇小说读后感

短篇小说读后感篇一契诃夫短篇小说选gt读后感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

洛丽塔小说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