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深处的俗世悲哀(新改)

时间:2024.2.18

刘娜蒙

开题报告

在当代文坛,张爱玲算是一位首屈一指的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和存在可以说是文坛上的一个传奇,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凭借《传奇》《倾城之恋》等小说的发表迅速崛起于文坛,成为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时代成就了张爱玲,在其创作高峰的四十年代,她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十八春》、《半生缘》、《小艾》,散文集《流言》、《私语》等,为许多文学家所注意。后来由于一系列外在条件的影响,她的文学创作跟之前相比影响较小,直至九十年代张爱玲去世,大陆和台湾的文学界和读者重新发现了张爱玲,今天对张爱玲的发掘和研究仍在继续,形成了张爱玲热。

张爱玲创作的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这是在充满失落感的悲凉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世界,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和现实悲剧的一种关照。其中对女性人物刻画中所呈现出的悲剧感,实际是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的展露,这渗透着一种现实紧张感。

历来研究张爱玲作品的文章很多,特别是她的几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等,通过阅读发现有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有从美学文艺学的角度对作品中的意象和形式技巧进行解读的,有结合作者的身世来探讨作品中存在的价值观,有从作品中的古典情结去探讨红楼梦对作者的影响,有对作品的荒凉感进行分析的,研究丰富而且全面。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小说中的人物几乎也都是悲剧人物,尤其是女性悲剧人物更加突出,张爱玲对人生有一种深深的绝望,她把这种绝望转移到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刻画上,在刻画中表达出一种反思精神。

张爱玲对女性悲剧的探讨和解读是她进行刻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同时代或者后期作家相比,她所刻画的悲剧女性形象又有自身的特色。同时这些人物突出鲜明,有着当时社会女性的影子,她对女性悲剧的关注对后来的女性题材作品内容扩展有深远影响,她表现的是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对女性这个弱小的群体的关注,有一种人本思想在里面,这成为我选题参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她以女性的视野去发现,描写在封建破落的大家庭或底层社会中卑微的女性,展现出女性被异化被抛弃的生存困境,以女性的全部弱点来审视女性的悲剧命运。在批判中来展现对女性命运的深层思考。在描写中呈现出来女性悲剧的一个群像。为了对这些女性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笔者阅读了一些论著,比如蒋叶的《红尘深处的的一生叹息-----论张爱玲小说的的悲剧意识》,程传荣的《张爱玲与她笔下的悲剧女性》,吴江的《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张霞,傅娟《进退维谷的女性生存现实》这些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俗世中的女性形象,有很多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

在承袭了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采用新角度新方法来充实对张爱玲女性悲剧的探讨,使张爱玲女性悲剧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充实,更加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文学,认识个性化的写作是她作品具有的独特性,从而提高笔者的文学修养。

二、论文基本框架

题目:红尘深处的俗世悲哀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第一部: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一)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二)历史因素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三)家庭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第二部分:男权附庸下的女性悲剧

(一)传统意识下以婚姻为归宿的女性悲剧

(二)家长权威映照下的女性悲剧

(三)男人对女人性的绝对占有悲剧

第三部:女性自身造成的个人悲剧

(一)自我反思精神的缺失

(二)性压抑状态下行为的失衡

(三)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逆反

三、主要参考文献

[1]陈子善 《作别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 , 1996。

[2]张均《张爱玲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陈子善《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xx年7月。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谊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6]温如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7] 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艺出版社,2002。

[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9]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和当代阐述》,社会科学文出版社社,2006。

[10]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11] 沈庆利:“坐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本性的探索和表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12] 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评论选》下册,安徽大学中文系出版,1984。

[13] 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xx年12月。

[14]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5]金冶《张爱玲小说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16]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

意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传奇,她特殊的身世经历与文学创作是独一无二的,使得学术界给了她一份特殊的关照,猜不透又很鲜明。她小说的女性解剖与都市发现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挥都挥不去。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人物,在众多研究者那里,这些悲剧女性的性格特点、悲剧表现虽都被开掘透僻至极,但留给人的印象总像是一个“迷”字——“张迷”们却都变成了“我迷”——研究越透就越“迷”,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就像张爱玲讲的故事一样,她的故事讲完了,但读者又在讲

她的故事。刘娜蒙同学也在讲她的故事,她选取的是女性视角,讲这些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是作者悲凉人生的折射,这对拓展张爱玲研究空间、进行学术探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同意开题。

文献综述

在现代文坛张爱玲算是一位首屈一指的作家,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在其去世后的九十年代至今,她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在她在美国悄然去世后,在大陆和台湾就形成了张爱玲的研究热潮,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张爱玲的作品和她的存在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对当时社会中的女性悲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人生的残酷和悲哀,其中对女性悲剧的描摹最为突出,她的作品揭示在封建衰落破败的大家庭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展现备受压迫的女性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无助,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对女性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塑造出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悲剧女性,从而在更深层次和更广大的的空间上,全面展现了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婚姻爱情等生存悲剧,进而挖掘悲剧女性的心灵世界。

历年来,对张爱玲的研究,无论是就她本人研究还是就其作品研究,著作颇多,成果丰富。论文论著中有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死亡意识进行论述的,比如《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有从女性悲剧命运对女性的群体角色进行分析的,比如《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简析》、《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惨命运》等;有从人性文化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来研究女性情欲性文化的意义的论著,比如《沉沦和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还有从母性形象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如《浅论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结构》。

通过研究比较,笔者发现对世俗中女性悲剧群像的研究相当全面,这比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蒋叶的《红尘深处的的一生叹息-----论张爱玲小说的的悲剧意识》,程传荣的《张爱玲与她笔下的悲剧女性》等,比如: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现代文学的研究专著,首次将张爱玲添加到文学史中,不仅以专章讨论张爱玲而且还给她比别的作家都大的多的篇幅,甚至还将她的小说与曼斯菲尔德、凯·安·波特、韦尔蒂和麦克勒斯相提并论,和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的大

家鲁迅相提并论,可以说夏志清对张爱玲在评价上也比较高,他认为“对于一个研究现代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这是首次对张爱玲的作品做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当时大陆和台湾的文学界震动很大,为后来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蒋叶的《红尘深处的的一生叹息-----论张爱玲小说的的悲剧意识》中,笔者以悲剧意识作为切入口,从对女性人性的探索,对女性爱情和婚姻的阐释,人生的感悟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中传达出的悲剧意识。作者在论述中传达出对作品中悲剧女性自身的弱点和劣根性的揭露,在这种阐释下使得读者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和悲剧感有更深刻的认识。

程传荣的《张爱玲与她笔下的悲剧女性》,作者从女性这个具体的群像入手,通过分析作品中刻画的各形各色的女性,展现她们残缺充满悲剧色彩的灰色人生,从而传达出一种对女性的深切关注。

纵观上述发现,对张爱玲研究很多很全面,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是比较突出的,这些研究重点在于从女性意识方面、悲剧意蕴和形式、性别对比方面加以解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领域可以开拓,比如对女性群像的展现还不是太全面,对女性悲剧潜藏的更深层意蕴还有可以挖掘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外在环境、内在环境、历史和当时文化氛围等方面,对之加以阐述。

鉴于此,笔者试图在承袭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视角新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将从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男权附庸下的女性悲剧、女性自身造就的悲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展现对女性意识、命运和生存困境的思考,从而对张爱玲女性悲剧的研究达到补漏的效果,充实对女性悲剧的研究。

红尘深处的俗世悲哀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的女性悲剧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女作家。她从女性的视角去关注女性在红尘深处的命运浮沉,表现出对女性悲凉命运的世俗关照。本文展现的是纷繁世界中的女性群像。具体是从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男权附庸下的女性悲剧、女性自身造就的悲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阐述女性在俗世中的悲哀与苍凉。

关键字:张爱玲 女性悲剧 悲剧群像 俗世悲哀

导论: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是以女性为主角,叙述在特殊年代下的中国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悲剧命运。尽管说张爱玲的女性悲剧的探讨就选材来说是单一的,但是由于这种专注性,使得她对女性这一对象的刻画更加深刻,相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来说,她对女性这一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张爱玲对女性生存境地的深切关注和体悟,使得她的小说在叙述过程中,传达出了更多的女性俗世的悲哀。本文旨在展现这些悲剧女性的群像,从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男权附庸下的女性悲剧、女性自身造就的悲剧三方面进行分析,来感受张爱玲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一、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一)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没落的封建社会处于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对峙中,畸形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人性的颓废和堕落。现代人迷失在金钱、权力和欲望交织的社会洪流中,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栖息的场所。《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自小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下那种极舒适的生活中,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小姐习气。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场所,畸形的价值观必然渗透在她的意识里。对金钱和高级体面生活的向往,使得她年轻的时候便嫁给了一个老富商作为姨太太,出入上流社会,终享安逸生活。梁太太在欲望和金钱之中失去了自我,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用青春和肉体换来的舒适生活。在两种文明畸形的冲击之下,人不可能完好无损,不是心灵受伤便是身体受伤。《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也是两种文明下的牺牲品,葛薇龙为完成学业,求助于姑妈梁太太,她坚信自己能在这污浊的环境中保持清白,开始她还在想“只要我行的正,立得正,不怕他们不以理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但是当她进入这个被金钱欲望虚伪填满的宅邸之后,一切都变了,这里的生活和

她以前那种清贫、简朴、规规矩矩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看到姑妈给她准备的新衣服,她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关上房门一件件去试穿,可见在这颗看似平静的心下面早就有一颗不安的心在跳动。在传统和现代,中方和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充满国际性气息的都市,她迷失了自己,这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改变了她,“新生的肌肉深深地嵌入了生活的栅栏里,拔也拔不出来。”???在这两种文明畸形交融对峙下,葛薇龙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她已经不再纯洁。

(二)封建因素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封建社会是一座吃人的大机器,在这没落的封建社会中,一个个女人成了它无辜的牺牲品。“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倾城之恋》),在封建伦理的束缚下,这些女性无一例外都受到封建糟粕思想的毒害。几千年来积压在女性身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桎梏,深深的融入他们的血液和骨髓里,一代代残存一代代沿袭,在女性的心灵深处繁衍孕育着。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烟鹂便是历史糟粕毒害下的代表,烟鹂骨子里觉得自己的男人就是天,并且事事依赖振保,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等我问问振保看”,“顶好带把伞,振保说呆会要下雨的。”这样的话。她一切都以丈夫为核心,因为“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这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男人是她的丈夫在外面花天酒地去招惹女人她也熟视无睹,而且对他的荒唐行为做自欺欺人的掩饰。烟鹂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理想太太”。她自觉地践行着封建礼教,这让我联想到“凡为女子,大理需明,温柔典雅,三从四德”(《闺训千字父》)这些封建礼教。也正是这样她成为了一个麻木的人,自觉受封建意识奴役的人。她变成了一个乏味的人,变得面目模糊了,“他们把封建统治秩序、行为规范当作‘天理’来禁锢压抑,甚至扼杀了人自然地感情的欲望,并且要人们把这种‘绝对命令’当做自我完成的主动欲求。变为道德自律。主动强制灭绝正常人的一切欲念,以完全适应封建秩序。”???这些封建纲常扼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和肉体。而女性作为一个比较柔弱的群体,对她们的毒害无疑是最深的。就像“胡琴依依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荒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是历史的一种哀歌。

社会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的惶恐和动乱。在这样一个迷乱的社会,男人尚且无法保全自己,更何况是身弱浮萍的这一个个卑微的女性。她们无力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她们是被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扼杀的。

(三)家庭环境作用下的女性悲剧

在中国文学史上,血缘亲情是一个被不断歌颂的主题,父严母慈手足情深也是文学作品中被歌咏不尽的对象。对亲情的描写,已经是文学史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张爱玲则有一种反传统的倾向,她在对中国传统家庭环境、血缘亲情的描写过程中,将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还原为苍凉的天地间人和人一种极为普通的个体和个体的关系。家庭中的亲情没有逃脱人和人残存的那自私虚伪的一面。人性本恶的一面在家庭关系上得到一个更深刻的揭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生存在腐旧家庭里的一个旧儿女,离婚后被哥嫂榨光了钱财之后又备受他们的冷嘲热讽和排挤。前夫死后,让她回家戴孝守节争家产,流苏在表达了自己不会回去的意愿之后,哥嫂露出了本意:“你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从前还罢了。添个人不过添双碗筷,现在你去打听打听,米是什么价钱?”???四嫂还在旁边抱怨道:“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一回到娘家来,眼看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把星!”兄妹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亲情可言,在对母亲抱怨后,母亲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回去倒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白老太太对女儿是如此的漠不关心,为了自己可以置子女于不顾,只求自己能在这个家中保持现有的威严地位,安然度过余生。母女、兄妹和姑嫂之间没有感情可言,相互之间毫无体恤之情,他们之间的亲情已经淡漠到了极点。《花凋》中郑先生在女儿川娥生病后,不愿意“把钱扔到水里”,不给女儿看病,而郑太太害怕暴露私房钱,宁可看着女儿被病魔一天天折磨死,也不愿意掏钱给女儿治,但是在女儿死后,父亲却不怕花冤枉钱了,将她的坟墓修葺一新,还特地托人撰写新的碑文,这只是为了弥补心灵上的歉疚,减少心灵上的罪孽罢了。《十八春》中为了维系自己的婚姻,不惜牺牲妹妹,把妹妹作为砝码来满足祝洪才的兽欲。

这是没落时代的家庭的缩影,父亲没有父亲的样,母亲没有母亲的样,兄长没有兄长的样,这是人情最虚伪的暴露,家庭本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现在也变得冷冰冰的了,本是避风

港的家现在也成了自己毁灭的坟墓,自己幸福的火葬场,家庭亲情成为了一个冷漠的字眼,血浓于水的亲情被彻底利益化了。家族表面上重视人伦亲情,然而在亲情背后却是虚伪、交换和出卖,就像傅里叶所说“再没有比家庭小组(指家庭制度)占支配地位的文明社会和宗法社会更虚伪了。野蛮的社会逼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具有血腥味,更富于压迫性,但虚伪毕竟要少些。”???家庭是把女性推向无路可走的深渊的第一步。 ?

二、男权附庸下的女性发展悲剧

(一)传统意识下以婚姻为归宿的女性悲剧

几千年来女性的生存空间都是极其狭小的,她们把自己作为附庸,把男性作为上帝。将自己的一切维系在婚姻,维系在男性身上。他们认为自己的最大价值只有通过婚姻在男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了无条件的认同,“上古时代,女人由于体力不济,屈服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的妻妾之道。”????几千年的积习,造成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自身存在缺陷。正是在寻找自身落脚点的矛盾中,她们寻找着自己的一种解脱途径,企图通过婚姻生育来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落入自我设立的陷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寻求婚姻作为避难所,正如他自己说:“我又没有念过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于是她以婚姻为赌注,和饱经世事的老留学生范柳原展开了一场煞费苦心疲惫不堪的爱情游戏。流苏用她28 岁的青春作为赌注,一心想诱使范柳原进入婚姻,从而为自己确立物质生活的保障。他们本来就没有真心,柳原只是处心积虑想让流苏成为自己的情妇,但是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他们,倾毁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的活个十年八年。”在婚姻关系确定以后,一切都归于平淡,柳原只是“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白流苏还是有点惆怅的。”????这便是流苏把婚姻物质化的悲剧,把婚姻当做职业的一种悲哀。她“从‘婚姻上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了”。

《十八春》里的曼璐在自己年老色衰之后,便急于找一个人嫁了,祝鸿才无疑是她的一颗救命稻草,她委身于他,完全没有去考虑可不可行,祝鸿才作为一个暴发户,本来就是花

心的,为了挽留他的心,她设计让祝鸿才霸占了自己的妹妹,最终也没有真正留住他的心,他是在外面花天酒地,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依靠,只能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她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赔上了妹妹的幸福。这些女子的婚姻不是以幸福为前提的,可以看出男性本位意识对中国女性的思维和价值观影响是多么深。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上的无话语权使得他们没有一种去抗争的力量。

女性把婚姻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尽管他们知道自己将来的处境是悲凉的,但是他们仍不遗余力的去争取去追逐。“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女人的爱情则是她们的全部。”(拜伦语)????因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得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花凋》里的女主人公川娥,作为专职“女结婚员”,终其一生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嫁出去,虽有上过大学的想法,但是这只不过是她待价而沽的砝码,她把婚姻作为自己的终身归宿,这是何其可悲。其实作为女人要追求的东西有很多,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方法也有很多。而女人把自己赌注在爱情婚姻上,不是想通过自立去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和女性自尊,这只是孤注一掷的非理性的尝试,是一种近乎灭亡的自我放任的选择,他们放弃了可以平等存在的权利。

改变命运的方法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而这些女人主动放弃了这些应有的权利。她们把自己的眼光放的太过于狭隘,在不经意间就会失去可以唯一依靠的爱情这颗不太稳固的大树,或许最后连争取整片森林的机会都丧失了,没有了再去选择的可能。《红鸾喜》、《留情》中的邱玉清和敦凤也是企图以婚姻来获得自己舒适的生活,这是“败落之家的小姐们在婚姻中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心态”,他们的人生只能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

女性的存在并不是以男性的存在为参照的,男性不是她们唯一的纵坐标,女性的价值并不是只有在男性这个纵坐标上才能得到无限延伸,女性不应该只为男性苦恼和抽泣,时代留给她们的更应该是思想上的启迪,女性要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和经济支配权才能最终站起来,她们应该打破由自己编织的婚姻是一种保险的法则。在生存的狭窄空间上去破除一系列诟病,如果自己都找不到独立存在的生存法则,他们的人生只能在婚姻这无味的游戏中默默的结束了

(二)家长权威映照下的女性悲剧

家族制度,是几千年来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父权社会的家族制度中,家长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家长是一个家庭的绝对权威和掌管者,家长的绝对权威是对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家庭成分的绝对认同。

《琉璃瓦》中众儿女们只因为长得美丽才被格外抬举,成为父亲想象中向上爬的阶梯。姚先生这个大家长作为一个大家庭的掌管者,自认为对女儿的未来有决定权。尽管这是一种实际存在,可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他还为自己的这种支配权作辩护。大女儿在父亲安排下嫁给了自己工作地方的局长的儿子,企图为自己事业上的攀升作一个铺垫,这无疑赤裸裸的暴露了他的居心。

《多少恨》中家茵的父亲厚颜无耻的榨取女儿的辛苦钱,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家长,对这个家庭的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女儿的,她更是荒唐的跑到夏太太面前为自己的女儿谋取一个姨太太的位置,因为历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婚姻都是由家长做主的。他认为自己做的决定女儿就应该无条件服从,作女儿的无力去更改。由此我们便可以联想到在“在家从父,莫违双亲”的父权社会下,家长制存在的绝对权威。

家长制是这个时代加给女子的一把枷锁,女子无力去冲破,也没有想过去冲破,在父权话语存在下的男权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延伸更为透彻。

(三)男人对女人性的绝对占有悲剧

男人对女人的占有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结果。且这种传承和延续是不自觉的,人们在无条件的执行和服从着。因为自原始社会开始,女性便是繁衍延续后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女人是族代繁衍延续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和孕育者。千百年来,婚姻恋爱不是单纯以爱连接的,性是一个直接的链条,因此子代繁衍占据了男性群体的脑海,对女人身体的占有,已经是一种本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个广大的男性群。男人对女人的绝对占有可以说成是对女人性绝对占有,这是男人心狱中最原始的心态。它揭示了女性几千年生活在男性控制下的阴影,和在男权为主的社会,女性作为性角色出演的一种集体性的悲哀。

在男女关系上,他们把女人视为性和物等同,他们对女人无爱可言。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振保对娇蕊的占有只是对其性的占有,他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认为烟鹂是坏女

人,认为自己可以对她随便玩玩,并不需要负责。最终当娇蕊提出和自己丈夫离婚后,振保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抛弃了她,他们的关系只是由性连接。《色戒》中的王佳芝,因爱上易先生在刺杀他的紧要关头将其放走,自己却死在他的手下,对于易先生来说,对她所谓的一丁点的爱,永远无法和自己的生命、金钱、权利达到平衡。在几次性接触后,她也有着对于王佳芝似乎模糊的爱,但这种爱远不及性的接触真实,她顶多是一个“红粉知己”,是彰显自己骄傲和自豪的砝码。拥有了几次美好的温情后,他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了对她最终极的占有。汉奸易先生认为王佳芝是为她而死,世世代代都是她的,是为他而生为他而死的,这是以性为前提的短暂的爱的思索和回顾。这才是“最终极的占有,这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她的鬼!”剥其本质还是性在始作俑者,这把几千年来男人心狱中的那种强大的占有欲发挥的淋漓尽致。王佳芝是悲哀的,她的爱被亵渎了,她成了这种性欲望之下的牺牲品。

这种占有欲,给女性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双重的摧残和囚禁。男性的强权文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话语,对女性的绝对占有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定向思维,这对于女性的摧残是多么的严重。女人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下,根本没有幸福、自由和真爱可言。女性应打破这种思维,来创造一个新鲜的属于自己的世界。

三、女性自身造成的个人悲剧

(一)自我反思精神的缺失

一般情况下,自我反思精神的缺失会导致女性自身的调节力和判断力失去平衡,致使自己走上一种极端,或者精神上堕落或者肉体上沉沦。

内在的心灵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方面,所以说内省意识的缺失,必然会引起自己本性精神的一种失衡。就女性而言,这种最重要的心灵场便是自己的反思精神。反思精神的缺失会形成让人难以回头的悲剧,因为在社会之中,女性常常被排斥在社会主体之外,“男尊女卑”的意识使得女性在家庭社会中成为男性的依附,正是由于这种自我主体性的埋没,造成了女性自我反思精神的缺失。

傅雷在《评张爱玲的小说》中说,“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作为封建意识残害下的女性,她们本身的存在便是一个弱势,在弱势之下又藏着自身存在的诸多缺点。导致在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下缺少了那份自我的反思和检讨,从而在精神和肉体上一步步

沉沦和堕落,把自己推向一个无底的深渊。《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原本并不愿自甘堕落,她曾经挣扎过,但由于自己潜意识里的慵懒和堕落,她没有反思这种生活方式,最终被这钱、欲、权的社会同化了。她一点点的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随波逐流,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走向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毁灭,成为姑妈“弄人”乔其“弄钱”的工具。在走向堕落的过程中,她从没有对自己深刻的反思过,而是一次次为自己的堕落寻找借口。她的堕落是自愿的,就像文中所描写的的那样:“她可不像从前,念了书到社会上去做事,不见得是她这样而没有特殊技能的女孩子的出路”。????在走向对堕落的过程中,她把乔其作为了通往这条道路的一个借口,“明知道乔其不过是个极普通的浪子,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他引起了她那蛮暴的不可理喻的爱情。”就这样,她在社会和精神的污沼中越陷越深。她一步步走向“鬼气森然的世界”,“似乎是魔怔住了”,再也走不出那充满了“淫逸空气的世界”。

《十八春》里的曼璐,在声色遣卷中挣扎的太久了,她仅存的唯一的善也已经被消磨殆尽。在外在诱惑下,反思精神已经全无,她本有再回归朴素的可能,有重新做人的机会,但是她没有去争取,因为在声色的世界里沉浮了太久,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她不愿意再回归那种贫苦的生活。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我们无法不怀疑,她这一行为背后,有多少是为家庭为亲人作牺牲的成分,有多少是自己贪图享乐,经不起诱惑的成分,甚至她为家庭和亲人付出牺牲也可以成为她自甘堕落的借口,一种摆脱心理焦虑的伪饰。”????她从没有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过自己,即使是反省也是暂时的,因为她已经甘于这种生活,这个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坟墓才真的成了她一辈子的牢笼,永无天日了。《金锁记》里的长安面对母亲对自己婚姻的破坏,她没有想过去挽救,而是想“与其让别人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自己早早结束了它。”????她从没有想过去为幸福努力争取一下,抗争不一定无果,挣扎也许会有收获。然而她还是主动放弃了,让这爱情之花早早凋谢了。她没有在内心真正的反省自己的这种懦弱,如果这种反思的精神活跃着,她也许会有一个幸福完美的一生。

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放纵中,女人一步步给自己的不幸贡献着力量。

(二)性压抑状态下行为的失衡

人有追求的欲望,但是受外在条件的限制,人往往压抑内心的渴求和情欲,更多的时候人们恪守着自己的行为规范。其实在潜意识里,人们企图把这种欲望释放出来,只是缺少一个适当的契机,一旦契机出现,人长期压抑的心理会失去本来自然存在的平衡,产生一种反常行为,这样人的行为就产生了理性和非理性两种状态。在压抑中人的行为以符合常规的理性行为存在,反之契机出现,人的行为处于非理性状态,形成一种悲剧性结果。

《金锁记》就充分反映了这两种冲突,人自身存在状态的失衡,甚至是扭曲和变形。在这篇文章中,人性的欲望更是“燃烧的像火”,曹七巧的心理和生理长期受到压抑,委身无爱婚姻,在大宅中受白眼和嘲讽,双重的压迫一起并施,但压抑并没有熄灭她的情欲,她移情于小叔子,得不到回报。最终情欲的无法满足,使她终于绝望,她疯狂的追求金钱,成为了一个完全的利益者。独立经济权的拥有,大家长地位的确立,为她性压抑的释放提供了契机,她平衡的行为被打破,在自己女儿和儿子的婚姻上作梗,探听儿子儿媳的隐私,儿媳被他给逼死,女儿的婚姻被她给破坏了,最终“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性命。”????她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她把自己的悲剧复制给儿女,曹七巧成了“遗老家庭里的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宰”,“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和生命来补偿。可怕的报复。”曹七巧用她那无坚不摧的精神枷锁砍杀一个又一个的人。这种失衡是多么可悲,就像傅雷说的“炼狱的一端紧接着地狱。殉葬者不肯忘记把最亲近的人带进去的。”“引者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在没进入这个家庭的时候,她也是单纯善良的,如果嫁给的是一个平常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她的本性就不会变成这样,就是在这种畸形无性的氛围中,她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一种正常可言。弗洛依德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本我是匹马,自我是骑手。欲望被压抑后会演变成极端病心理所带来的变态行为,越是受到压抑,人格越扭曲,越是拐弯抹角的寻找出路和发泄的途径,最后欲望会被变相释放出来。就会造成本身和同行者的毁灭。”在自我和本我的失衡中,这些女人是多么悲惨,她们迷失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三)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逆反

人们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人违背了传统道德伦理下约定成俗的规则,社会便没有了秩序可言。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处在了一个被伦理和教化熏

陶了的道德化的社会,传统伦理道德规定着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和行为准则,比如父子,君臣和夫妻的关系等等,对人行为有一系列规范,人必须遵守符合道德标准的规范,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最原始的罪恶,打破善的状态,受到道德和心灵上的谴责。

《心经》中的许小寒,由于对父亲的精神恋爱而不惜毁掉母亲一生的幸福,破坏父母之间的和谐。为使父亲接受自己,把追求自己的男生拒之门外,最终把父亲推向了自己同学绫卿的怀抱,她将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杀死了, 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她的这种恋父情结,打破了父母和子女正常存在的人伦关系,她恋爱对象的选择出现了错误,和传统伦理道德相违背,自私浸透骨髓, 罪咎遮蔽心灵, 纯洁的本性被玷污, 人物在一次次的自私的行动中消解善举而加重恶行。

恋父,她犯的这种违背人伦的罪是不含恶意的,在不自觉中衍生,只是在现世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正由于自己无心却又蓦然燃起的不伦之恋,使得她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一个死胡同,人的本性之中的那种天然的爱情的自私渗透在她的血液里,遮蔽了她那本就纯洁的心灵。纯洁的本性在不自觉中就有了一层污垢,这种原始的罪孽隐藏在我们未知的心灵深处,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血液,只是更多的时候是被深深地隐藏着罢了,因为人被一种规则制约着。《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女主人公出生在一个严明的的家庭,她21岁却“天真的不能使人相信”,人本身就有的情欲被她看成是一种罪恶,她对夫妻之道完全无知,这使得她认为夫妻房事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丈夫在新婚之夜的正常行为被她看成是“反常的禽兽”行径。她认为这一切是肮脏的,这样夫妻之间的正常之道也只能被她看成是一种罪孽,其实她这种错误的认识才是违背人正常伦理的,因为夫妻之道符合自然法则,顺从了自然规律。她扼杀了丈夫的性命,两姐妹没有得到正常的爱。他们成了被命运抛弃的可悲者。

在这种颓败的文明之中,人的存在无形之中就变成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寂寥。正像《花凋》里所说的:“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美丽的世界,两个只身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堕着我,我堕着你往下沉”这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女性悲剧的一种明晰的洞察,或许只有不可知生命的开始,剩下的只有我们身不由己的叹息了。

注释: ???金冶《张爱玲小说选编》中的《沉香屑·第一炉香》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第 19页

第50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第197页。 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xx年12月,第372页。 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述》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6 ,第281页。 ??? ??? ??? ???? ???? ???? 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第231,197,198,231,

214,228页

???? [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一卷,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61页。

???? 张爱玲《流言私语》中《谈女人》一文,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第155页。

????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中苏青的《读<倾城之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第74

页。

????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第431页。

????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有女同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第77页。

???? 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第281页

???? 张爱玲《小艾》中的《色戒》一文,浙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189页。

???? ???? ????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xx年12月,第264,285,

345页。

???? 沈庆利:“坐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本性的探索和表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 ???? ????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评论选》下册,安徽大学中文系出版,1984,第282页。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第346页。

参考文献:

[1]陈子善 《作别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 , 1996。

[2]张均《张爱玲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陈子善《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xx年7月。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谊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6]温如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7] 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艺出版社,2002。

[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9]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和当代阐述》,社会科学文出版社社,2006。

[10]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11] 沈庆利:“坐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本性的探索和表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12] 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评论选》下册,安徽大学中文系出版,1984。

[13] 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19xx年12月。

[14]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5]金冶《张爱玲小说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16]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

指导老师评语:

刘娜蒙同学的文章下了好大功夫,非常用心。她在收集、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文本出发,借鉴目前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对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群像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的分析与评价,重点研究了女性悲剧的三大因素,即社会历史与家庭环境因素、男权附庸作用和女性自身因素,并对女性俗世悲哀与苍凉展开较为全面深刻的论述,观点鲜明,选取例证丰富,论证过程详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探索性与发现性。

研究思路清晰,论述过程符合内在逻辑性,文笔表现得较为大气洒脱,谋篇布局合理得当。

但是,语言表达上显出过于繁琐,前后句子重复处过多,使文章显得有些罗嗦,有失精炼,今后需要认真雕琢,保持语言运用的规范化。

总之,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题目

The world of mortals of the deep sorrow

——Her novels, analyses the female tragedy

摘要:Zhang ailing in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s extremely unique female writer. Her from the female perspective to focus on women in the world of mortals the fate of the deep smooth, show sad fate of women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This paper shows the numerous world of women in the group. From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male female tragedy, dependencies of female tragedy, the tragedy of the women themselves make three aspec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omen in the paper to the sad and desolate.

关键字

Zhang ailing female tragedy tragedy group the sorrow

更多相关推荐:
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为人处世、为人处事名人名言

为人处世为人处事名人名言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致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卢梭不是每个人都要站在第一线上的各人应该做自己份内的工...

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经典法则

1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2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3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4快乐最重要何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

关于处世方面的名言

关于处世方面的名言感谢3lian12的投递时间20xx1108来源三联阅读1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狄更斯德鲁德疑案2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上场的世界上最...

处世名言

1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2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

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

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1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重要2学习可以改变一切行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3态度决定一切4自以为是的人会走向下坡路5我们现在的一切的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6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

处世名言

治篇治国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政贵有恒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蓄疑败谋怠忽荒政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心正而后修身身...

关于做人的经典名言,为人处世之道十则

1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2成功艰苦的劳动正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3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伊...

关于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关于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47写不好文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做不好人就是天大的事了某作家语48做事可以兼职做人只能专职做好一件专职比做好无数件兼职难多了49借助运动来整别人的人不能原谅损人利己的人不能原谅无情无义的人...

关于为人处事的名言

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愉快的事情韬奋文集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上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冯雪峰说谎话的人...

关于为人处事的名言技巧解答

AbstractBasedon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ntheplasticpartsstructureservicerequirementmoundingqualityandmoul...

处世哲学:经典的24句无厘头名言(中英对照)

洛基英语Rocky打造国内最大的英语教育平台洛基提醒英语学习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1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Pentineceissomethingthatener...

处世的名言(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