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时间:2024.4.14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摘要】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在于它精粹的思想、隽永的意境,

更在于作品的语言美,正如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

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

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他以江北人的

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郁达夫《导言》)○1

确实,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在于所准确传达出的内心思想,更在于文

章的语言魅力,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

素典雅的语言风格,不仅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注入了活力,还深深的

影响着一代一代文学创作者,也震撼着我们灵魂深处。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1、”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叶圣陶先

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

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

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这段文字是对朱自清散文语言口语

化的极高评价,说明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口语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朱自清在《内地描写》中也说:”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

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

清很注意语气词的使用,尤其是在句末大量的使用了”

了”“的”“着”“啊”等语气词,强化了文章的口语化色彩,读来平易质朴,

浑然天成,使他的文章达到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通过”了”

的连续使用,把作者关于”春天来了”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表达得淋漓

尽致。

如《儿女》: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

吵着笑着。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

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

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作者通过”玩儿”、”这个”、”那个”、”

者”的口语,让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自然流露,充满了生活气

息。

2、遣词造句的艺术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

在口语的基础上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

心遣词用字的锤炼美。

朱先生遣词艺术首先表现在具有锤炼美的动词上,比如在《荷塘

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

泄”这个动词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写出了月光下的静态,动中含

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洗”

字写出了月色乳白而透明的神韵,”笼”恰当地表现了此时荷塘的朦胧

美感,两个动词将雾气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质感和轻柔飘渺的情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表现在大量使用具有音韵美的叠词上,在

《荷塘月色》中,比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

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

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这些叠词的使用,更传神地表现了

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

一新。

《威尼斯》写到:”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

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叠音词的使用。

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文章中还有”

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最后表现在具有参差美的整、散句结合上,《春》中:”坐着,躺

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些语言句式,显得

活泼自然。《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

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

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

感情洋溢。《背影》中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

念之情溢于言表。

3、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朱自清先生不仅在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

而且在文章中能灵活的使用多种修辞,使文章具有修辞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使可描写的景物或事物形象可感。春

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却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春》中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

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

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采用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

新鲜、美丽、有力度的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

约闪烁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

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

而且能触摸得到。

朱先生能凭借人们感觉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

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即通感修辞的使用。《荷塘月色》中,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

就是将嗅觉上的”缕缕清香”转移到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不仅扩大

了意境的内涵,而且将”清香”比喻成”歌声”,也烘托了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

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活

泼、跳跃的音符。同时梵婀玲,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的名曲,那样优美、悠扬,给原来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二、朴素典雅的语言风格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文华是从

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2”朴素”“平淡”

恰到好处的总结了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风格:语言自然流畅、感情真

挚、简约传神,即朴素典雅的特点。

在叙事散文《背影》中,作者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近乎”

白描或素描”的手法、用独到的视觉。

抓住普通人身上的细节叙事--一位身材臃肿的父亲吃力地为儿

子买橘子的场景,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

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将父子之情表达得

真切自然。比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

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

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先生更将情与景有

机融合起来,写景细腻清新,景中有情;抒情真切自然,情中有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写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写

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画面感强。

动静结合,浓淡相宜,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还透出一股神

韵,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图;同时,表达出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淡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的愁,让我们更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

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情。正如佘树森所说:”朱自清的文体

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我想,这

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

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参考文献

《朱自清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引自郁达夫《导言》

引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散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

版)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

朱自清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具有魅力超群的美感力,主要表现为散文语言以纯正朴实的“谈话风”体现出雅俗共赏的朴素美,以节奏的徐疾有致和声韵的回环和谐体现出旋律优雅的音乐美,以色彩的浓淡相宜、描摹的动静相生和比喻的虚实相映体现出逼真鲜明的绘画美。

在“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风格独特、成就斐然的优秀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以堪称“白话美术文的模范”⑴之艺术成就,显示出新文化运动散文创作的实绩,对白话散文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郁达夫先生曾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⑵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美感力,“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⑶,因此仅从语言的运用方面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就很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借鉴。

鲁迅先生说,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⑷朱自清先生堪称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其“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⑸其语言之美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雅俗共赏的朴素美,旋律和谐的音乐美,逼真鲜明的绘画美。

一、雅俗共赏的朴素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朱自清不仅提出了“雅俗共赏”的文章美学观,而且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⑹,形成其散文语言一个重要的美感特征——雅俗共赏的朴素美。

朱自清先生主张文学语言“新而不失自然”⑺,在强调“现在的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⑻的同时,还强调语言要创新。他始终把朴素自然和不断创新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语言追求,并努力实践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⑼这种朴素自然而又清新的语言,集中表现为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即朱自清先生孜孜以求的“谈话风”。“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⑽散文语言的口语化,正是朱自清散文朴素的语言最为显著的特色。

为了达到“用笔如舌”的境界,朱自清在加工提炼语言,形成“谈话风”语言的艺术创造中,巧妙的把从民众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的“俗语”和从文言、古语以及外来语中吸收进来的简练畅豁的“雅言”融为一体,因而产生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

(一)以北京话为基础,使用口语中常见的词汇和句式,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口语韵味的“谈话风”。

朱自清认为:“北平话一向是官话,影响最广大,现在又是我国法定标准话,用来代表中国现代语,原是极恰当的。”⑾他还说“自己是苏北人,却赞成将北平话为作标准语。一来因为北平是文化城,二来因为北平话的词汇差不多都写得出,三来因为北平话已经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有‘俗成’,‘约定’总算‘约定’的了。”⑿

朱自清先生不仅极力主张,自己写文章更是自觉地运用北京的口语。“朱先生自始就注 1

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⒀朱自清的《回来杂记》一文所用的就是典型的京味语言,纯正的京腔京韵,具有北京口语化特色。比如“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闲味儿”“慢点儿”“差不离儿”等儿化词透出亲切自然的情感;把西南的大城市和北平比,觉得“寒尘”;用“手头不宽”代经济状况不好;还有市民口语上习惯讲的“逛街”“操练”“麻利”等,都来自北京老百姓的口语,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有味,感觉自然亲切。

他的《给亡妇》更是一篇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品,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

作者写作本文时是有意“尽量用口语,向着言文一致的方向走”⒁,运用 “一会儿提,一会儿抱”“??哪一份儿心??”“成天儿忙着”“瞧着他硬朗点儿”的儿化句式,运用语气词“汤呀,药呀,冷呀,暖呀”,采用的完全是与亡妻拉家常话的语气和口吻,确实给人以“面对面坐着谈话”的感觉,不仅体现了北京口语的特点,而且让人感到真切自然,堪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二)以古典文学修养为底蕴,恰当运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法,形成了具有北京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谈话风”。

朱自清先生主张用口语、用白话写作,追求朴素、自然和清新的谈话风。并不是对平常谈话的口语作简单地照搬。他所主张的口语,是在运用俗语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雅语,重新组织起来的语言,是长住北京的知识分子的口语。朱自清文章中的雅语,构词造句仍以俗词为主,适当地融进古文里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现代汉语里依然使用的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创造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的“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语的文言”。

“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有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⒂如《春》《背影》《看花》《松堂游记》等都是雅语与俗语相结合的精品。像“颇”“且”“惟”“诸多”“尤”“之”“云”“孰知”“不然”“于兹”“于是乎”等文言词随处可见。前文引述《给亡妇》的一段文字中:“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文言语气词“而已”的掺入,恰到好处,显出雅俗融通的特点。文言句式如《背影》中“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触他之怒”,“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等句,以及引用整句古诗,如“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松堂游记》)等,既明白如话,通俗自然,又优美和谐,增添了口语的典雅隽永色彩, 加强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更能见出一种情致风韵,也体现了他雅俗合一、彼此交融的主张。

朱自清的文章中使用口语,是用既要“达意”又要“表情”的标准来提炼的。他的“谈话风”的文章语言,“逐句念来,有一种逼人的风采,使你觉得这确是佩弦的话,确是佩弦的口气,那么亲切,那么诚恳。只要你肯听,便叫满怀忿忿,也不会不慢慢地心平气和, 2

乃至倾耳入神。为他一句一点头呢。这是佩弦先生文字的魔力。”⒃有着字外有字、句外有句的韵味;明白如话、通俗平易之中,还有形象生动、优雅隽永的一面,使其文章语言达到了雅俗合一的境界。

(三)以汉语语法为主体,洋为中用,有选择有限度的引入欧化语言因素,形成兼容并蓄、新颖别致的“谈话风”。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语言,基本上使用“不欧化的口语”⒄,保持汉族标准语的民族特点,使人倍觉亲切流利,毫无生涩别扭之感。他在评论文章中曾多次谈及过度欧化是不对的,但他在《语文零拾》和《经典常谈》等书中也同时指出适度欧化是“自然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主张有选择地和有限度地向外国语言学习。

为了使所用的口语更见情韵风致,朱自清先生在选择提炼口语时也并不绝对排斥欧化。在不影响汉语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他巧妙注入欧化因素,很自然地融进一些外来词,并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欧化句式,形成了雅俗化一、新颖别致、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西欧语言有两大特点,一是在构词法上利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二是在句法上的倒装。朱自清将西欧语言的这两个特点审慎地引入自己的散文语言,既保持了汉语的特性,又增加了语言的新鲜感。”⒅

朱自清在构词造句时,有时将动词词尾缀在其他词类后,达到改变词性的目的。如把“着”缀在形容词后面,变形容词为动词;把“了”缀在名词之后,变名词为动词。有时他还把西欧语言的倒装句法引入散文,使行文活泼有变化。在《绿》中有这样的句子:“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这是形容梅雨潭潭水的三个比喻,都采用了“移状作补”的形式,放在句子的后部,从而更明显的突出潭水的情态。“皱缬”“明亮”本不是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着”,把它们活用作动词,兼表时态与动态,而与动词“摆弄着”相对称,构成排比句,以便突出潭水的情态。这用句式的倒装和构词法都是欧化的,但作者运用起来却显得很自然。在《春》里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在“园子里”“田野里”后面都加上逗号,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用逗号断开,再用“一大片一大片”的重叠表现,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这样,通过句中词序的倒装,对“满是的”起了强调作用,也是欧化句法。《给亡妇》中的“谦,好好儿放心安睡罢,你。”将主语“你”放于谓语之后,这是主谓倒置,使语言的抒情味更浓。

综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论是朴素感人的《背影》,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委婉动人的《儿女》,或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洲的踪迹》,还是《择偶记》《台州的冬天》也都是运用口语为文,写得通俗易懂,朴素清新,有如清水芙蓉,风采独具。朱自清在散文写作中,是以北京俗语为基础和骨干,在保留现代口语的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借鉴了我国文言和外国语言的成分,博采古今中外表现形式,使其文章语言通俗而淡雅,质朴而有风华。诚如朱自清先生的学生、朋友,并为同时代作家的李广田先生评价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种作风,就是朱自清先生孜孜以求的,具有雅俗共赏的朴素美感特征的“谈话风”。

3

一、旋律和谐的音乐美

散文的音乐美,虽然比不上诗歌语言表现的强烈,但对富有诗意的散文而言,同样既要有情感和形象兼备的语言内涵,也要有优美动听的外显形式,即语言要富有音乐性。“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的流畅,听得明白,具有听觉上的美感。”⒆也有助于渲染气氛,描写环境,刻划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为“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⒇,处于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朱自清先生,吸取了旧文学注重语言节奏与声韵变化的长处,对散文语言音乐美的追求可谓苦心孤诣,形成了散文语言节奏鲜明、声韵和谐、旋律优雅的音乐美感特征。

(一)注重语言节奏徐疾有致,具有音乐的旋律美。

“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是和现实生活中的音响、节奏相联系的。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仪态万端,人的思想感情也错综复杂。文学作品的语言如能在字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与之配合,可以把生活表现得更加有声有色。”(21)请看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中一段描写家里开饭时,孩子们嬉闹情形的文字:

“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的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的,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菜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这是一段颇有代表性的语言。行文的舒缓,急促、跳跃,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感情的起伏紧密配合,形成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节调。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很紧密,语气连贯,有口语那样一气呵成的节调,但随着所陈述的内容的变化,前后语句的节调也发生变化。一开始写孩子们盼望早点开饭,节调还比较舒缓,随着孩子们急着作开饭的种种准备,节调也逐渐加快了;到孩子们在饭桌上争吵起来,节调便更急迫了,用的全是短句子,高潮处则连用了“你要??他要??你说??他说??这个要??那个要??要??要??要??要??”这样急促的排比句式一口气说下来的,把孩子们吃饭过程中的喧闹,把孩子们吃一顿饭真像来了一次“潮水”的扰嚷的情景渲染得逼真生动;吃饭结束时,又用了停顿较长的“??呀??呀??呀??呀”的句式,使节调逐渐舒缓下来。总之,这种舒缓与急促节调的交替运用,浓化了口语的本色和韵味,对抒发真挚的感情有极强的烘托效果。

散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散句中适当穿插一些整句,可以使语言参差错落,既显示流畅美,又体现整饬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节奏快慢结合,徐疾有致,自然流畅,具体表现为特别讲究句子的整散结合和长短变化。这一点,从前面引用《儿女》的一段文字中可以明 4

显的看出。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散文《春》中多用短小活泼的句子,通篇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语言节奏有快有慢,徐疾交错,且语句间不用关联词连接,所以语句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整篇语流就象溪涧流淌,欢快跳跃,传达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再如散文名篇《匆匆》的开头一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这里,作家用一组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的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极强表现力。

(二)讲求语言声韵的回环和谐,具有协调的音韵美。

具体地来看,朱自清先生创造音韵的回环和谐,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1.讲求押韵。请看《〈忆〉跋》中的一段:

“夏夜是银白色的,带着栀子花的香;秋夜是铁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盏火的微芒;春夜最热闹的是上灯节,有各色灯的辉煌,小烛的摇荡;冬夜是数除夕了,红的,绿的,淡黄的颜色,便是年的衣裳。”

这里,四个分句的句末一字(加点字)均为ang韵,响亮动听,琅琅上口。再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句中“轻烟”与“薄雾”、“吹散”与“蒸融”两两相对,平仄配合,体现出朱自清先生推敲整句平仄的匠心。当然,像这样如诗如歌的句子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并不多见。朱自清有时还巧妙地引用几句古诗词,如《荷塘月色》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读来朗朗上口,增添了文章的典雅色彩和音韵的回环美。

2.运用反复。复沓的运用,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体现其音乐美感常用的手段之一。他认为:“复沓是诗的节奏的重要成分。”(22)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作者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文章的旋律感。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单句结构长短都相似,构成排比,最后一个字都是“了”,在听觉上形成一种音韵反复回环的效果。再如:“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匆匆》)句中“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字数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尾句照应开头的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3.妙用回文。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负了大的。”(《儿女》)这里的你我、我你,大的小的,小的大的,颠来倒去,借回文在声韵上产生反复回荡的效果,增添音韵的回环美。

4.善用迭音。叠字,就其构词方式和表达效果来说,都是我国汉族口语特有的。它具有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在追求音韵美的过程中,朱自清特别偏爱叠字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这一特点,使用并创造了多种多样形态的叠字。这些都是作家力求“音美以感耳”的具体体现。“叠字、叠词、叠句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朱自清散文 5

语言的活泼自然的韵味。”(23)《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先生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在叠字的运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全文共有叠字二十四处,如描写荷花荷叶,用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写树用“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重词叠字。其中,作者推陈出新,借用“田田”、“亭亭” 古代的歌词,既简练了文字,又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朱自清语言艺术的才华和修养,也充分地反映了汉语叠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音乐性、丰富性,形象性。再如,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的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用了这些重词迭字,行文就显得从容不迫、舒缓流畅、节奏明朗、音韵和谐,既具音乐美,又与作家缓慢柔和的抒情语调相吻合。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使人觉得不是在读文,而是在吟诗,仿佛在享受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

总的说来,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如清泉流石,读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又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并无斧凿之痕。“朱自清善于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确实是‘将本国最好的调子’,用于他的散文作品。”(24)

三、逼真鲜明的绘画美

朱自清先生赞扬孙福熙的《山野掇拾》是“以文字作画”“文中有画”。其实这个赞语用来品评先生自己的散文,也是非常确切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构图简洁,笔触细腻,风格独具,具有色彩明净的绘画一般的美感特征。

朱自清先生善于通过精雕细镂、细针密线地描绘,把人物或景物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仿佛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一样。对此,朱自清先生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他曾说:“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到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25)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绘画美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拟声绘色,浓淡相宜;二是工笔描摹,动静相生;三是取譬设喻,虚实相映。

(一) 拟声绘色,浓淡相宜

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但“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26)色彩是构成画面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对马孟容画中海棠花的色彩描写令人叫绝:

“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丝;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娇饶了。”

黄蕊、红花、绿叶,色彩明亮而又配合确当。春是色彩的季节,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作者用红、绿、粉、白、黄五种色彩描绘春的画面,明艳、绚丽、给人以勃勃生机。《荷塘月色》一文写的是荷塘的夜景,所以色彩不鲜明,却也给人朦胧的美感。月光下,白色的荷花和碧绿的荷叶都洒上了一层银辉,“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塘上的水汽在月光的 6

照射下,由于“田田的荷叶”的衬托与反照,变成了“青雾”;银白的月光,黑黑的树影,整个画面的色彩以疏淡清冷为基调,又调配得非常轻柔和谐。

朱自清不但在色彩浓度的描写上,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鲜艳明亮的色彩,还是疏淡朦胧的色彩,都能给人美感;而且在光感上,努力刻画出色彩的亮度,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绿》)“白而发亮”,不仅写出了瀑布之色,而且写出了白的亮度,再加上“两条湿湿的黑边儿”的对比映衬,更显得耀眼夺目。还譬如“油油的绿意”、“晶莹而多芒的”的水花,‘“闪闪的绿色”等等,都是在表现色彩的时候,努力突出色彩的光感,使得画面色彩更加鲜明。《背影》叙述的是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子分别的情景,感情是抑郁的,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作者在描写父亲外貌时,用了“黑”和“深青”两种灰暗色彩的词语。

(二)工笔描摹,动静相生

朱自清的一段话,最可以说明他刻意为文,讲求动静结合的情况:“??‘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若能将静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例如‘他的左胳膊底下钻出一个孩子’。”(27)

在他的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艺术描写有两种方式:

1.化动为静。如:“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象一根粗的圆柱子。”(《南京》)在作者的笔下,上下旋飞的黑蝴蝶,比成了“一根粗的圆柱子”。本来是捉摸不定的情景,变成了一幅静的画面,维妙维肖,生动极了。这种化动为静的描写,浓化了草地上“静”的艺术氛围。

2.化静为动。把静物作动态造型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在《欧游杂记》中有一段写一尊胜利女神的雕像:

“女神站在冲波而进的船头上,吹着一支喇叭。??衣裳雕得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光影的准确、衣折的精细流动;加上那下半截儿被风吹得好象弗弗有声,??那身子在摇晃着,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的劲儿。还有,海风呼呼地吹着,船尖儿嗤嗤地响着,将一片碧波分成两条长长的白道儿。”(《巴黎》)

在这里,那摇晃挺进着的身子,那弗弗有声的衣裳,还有呼呼的海风和嗤嗤作响的碧波,这些动势的刻画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把女神的英雄神采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亲历目睹。它既是客观对象再现,也是艺术的创造。

为了写出自然景色的生机,朱自清总是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作静态的描摹,无论是化动为静的描写,还是化静为动的描写,这些都是根据对象的特点而变化运用的,最终做到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这既是写景的需要,更是抒情的需要。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绘画美,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荷塘月色》里,“田田的荷叶”、“打着朵儿的白花”、“缕缕的清香”,都是静态的景。写过了这些,作者还去捕捉那微风吹过荷叶时的活泼情状:“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叶的静态美和它的动态的风姿交织着写,景色便显得丰富多彩,生意盎然。

(三)取譬设喻,虚实相映

朱自清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象创造,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翻开他的散文,一串 7

串精譬妙喻纷至沓来。他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往往能出乎人们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表现了求新的审美特征。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喻新颖,别具一格。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常常是别具一格地从崭新的角度去新颖设喻,给人以逼真、深情之感。请看下面的用例:

⑴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⑵电灯的光射到水上,婉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⑷月儿偶然地从它们交叉处偷偷窥视着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上面四例,同是比喻灯光或月光,却神态不同。再如下面几例,同是喻水,却又情致各异。

⑸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远望去,象一朵朵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但我觉得象杨花,格外确切些。(《绿》)

⑹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绿》)

⑺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⑻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荡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瑞士》)

⑼水面常如镜子一般。微有皱痕,象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儿就好了。(《啊,河》)

例⑸以花喻水,清淡素美,逼真确切;例⑸以叶喻水,文雅别致,形象具体;例⑺以梦喻水,奇妙洒脱,虚幻飘缈;例⑻以眼喻水,恰当和谐,美丽可爱;例⑼以镜、眉喻水,别有情致,妩媚动人。

2.连珠设喻,赏心悦目。

连珠设喻,就是古人所说的“博喻”。也就是说连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比喻某一事物,以求联辞结采,达志明理,以求对事物描写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运用博喻描绘景物,创造意象,也是朱自清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如,“绿”似乎是个很虚的意象,但在作家的联想和想象里,它的形象却是如此丰富而生动: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正因为朱自清先生的这些广博的比喻,使他的散文时时跳跃着鲜明的形象,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如此连珠设喻(博喻)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俯拾皆是,举不胜举。这些美妙的比喻, 8

犹如一架奇妙的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拍摄美好的实体,把一个个绝妙无

比的镜头,一幅幅色彩斑烂的画面,完美无缺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中得到美的

享受,美的愉悦。

3.借助“通感”,美化形象。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

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一种语言艺术。

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它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

象”。朱自清先生对通感艺术“情有独钟’,他运用“通感”的原理,打破听觉、视觉和嗅

觉的界限,对自然景物做出新颖奇巧的比喻,从而达到“新奇精警”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他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确别出心裁。荷花散发出的清香淡

淡的,幽幽的,微风吹来,不时能闻到。可是,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不可听,可嗅不可

见,作者借用通感这一艺术手法,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联想,把清香比作是“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由于歌声出自远处的高楼上,所以歌声渺茫,隐隐约约;歌声又是风吹来的,所以时断时续。读者根据“渺茫的歌声”这一听觉形象就可以自然展开联想,感受荷塘上

徐徐的凉风,体会到飘逸清幽的荷香,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这种情况,在《荷塘月色》中还有两处,实在是神来之笔:

⑴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⑵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例⑴写人们在视觉里好像获得了幻觉的感受:用“笼着轻纱的梦”去比“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的荷花荷叶,以虚比实,使人们似见温馨娇柔之貌,又让人们产生恍惑迷离之感。例⑵作者写月色美与和谐,其写法仍是不明写月色,却见月色,作者从树影上去写月色,

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月光是透过树的枝叶“泻”下来的,所以在地上留下了斑驳的

树影,有的地方影子多月色少,有的地方影子少月色多,这样倒显得光影相间,错落有致,所以说“有着和谐的旋律”。其实这样写已很美了,可是作者进一步用通感手法,将视觉

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梵婀玲(小提琴)音色清亮优美,再

因奏的是名曲,就更加和谐优美,悦耳动听。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

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翻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几乎处处都可以寻到“通感”的“踪迹”。作者借助“通

感”设喻,启迪读者去想象,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声落地而韵未散,味已去而香尤在。令人遐想,令人神往,真可谓是意境之妙,妙不可言了。

综上所述,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语言的美感力:纯正朴实的

“谈话风”体现出雅俗共赏的朴素美,节奏的徐疾有致和声韵的回环协调体现出旋律和谐

的音乐美,色彩的浓淡相宜、描摹的动静相生和比喻的虚实相映体现出逼真鲜明的绘画美。台湾的中国新文学研究者周锦先生,也曾高度评价朱自清的散文:“多富有中国味道,表

现着中国民族特有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美文。”(28)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新文学史上一位杰

出的语言大师,他以其高超的文学语言艺术,为我们创造了典范的“白话美术文”,“他的

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9

更多相关推荐:
论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论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先生语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刘中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具备了读书思想的习惯或能力阅读文章时就能独立分析文章句式安排得是否巧妙成语运用得是否得体思想表达得是否充分在...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以荷塘月色和春为例绥阳县金承中学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都是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美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语言的这些特征为其散文的标志性特征语言美也为后世人们所学习的榜...

中国现代名人名言

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李苦禅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国画家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鲁迅伟大的无...

关于追求的名言

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十分乏味的英国诗人乔治爱略特人生就是行动斗争和发展因而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目标人生的欲望和追求决不会停止不动哲学家弗兰克梯利人致力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追求完整之需要的一种表现社会...

劳动的名人名言

劳动的名人名言高尔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

劳动名言大全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米尔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

中国名言警句

中国名言警句一初高中课本名言警句一初中课本名言警句按课本16册顺序排列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者亦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宋欧阳修卖油翁3敕勒川...

表示不被诱惑迷惑的名言警句

表示不被诱惑迷惑的名言警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精神可佩孟子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谓能抵小诱惑马克思为了学术不求生计饿死了好几个孩子够狠的陶渊明辞弃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

名言。自己整理的。

雨果无论哪个法官都不会比一个人的良心更了解自己莫泊桑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飘苦难和...

激励自己的名言大全

激励自己的名言大全1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2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3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4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5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6每个人...

第一场雪 有关于正确认识自己的格言 20xx.3.2

写景的优美文章20xx0301184437第一场雪峻青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

改变自己人生的25句名言

改变人生的25句名言1世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2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3生命是一种过程优秀是一种习惯4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握着你的手触动你的心5圆满的人生不是拥有一切而是学会了珍惜和付出还有...

朱自清的名言(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