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震撼》有感

时间:2024.5.4

清醒认知促跨域发展

—读《中国震撼》有感

纪检监察部 李玉良

在仔细阅读了张维为教授所写的《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清醒深刻地认识自身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张维为曾做为邓小平等领导的翻译,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到过冰岛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通过走访106个国家,在取得了大量详实细致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将各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中国模式是最不坏的模式"这一谦逊的结论。

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在对自身清醒认识的重要性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认为中国存在“准发达国家”板块与“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大板块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补的良性互动。前者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城市群,也包括一些内地城市。这个板块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并在人均预期寿命、基础设施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人均购买力平价和人均教育水平、住房自有率等方面,均已大体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及其城市。而中国的多数欠发达地区均呈现为充满活力和优势的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但是我们不能老是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借口,来原谅自己的不足。就拿“两大板块”这一观点来说,我们发达板块应该参照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准,这能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创新,最终做得比发达国家更好;同样我们的“新兴经济体”板块,也应该找到自己的参照系,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新的高度。从这一观点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只有对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同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作者所阐述的“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

作者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衍生而来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确实如此,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中国共 产 党执政的63多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至理名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作者走访的国家数量上就能看出该书行文的客观性。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震撼的实质。作者用详实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对中国的现状和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有深刻地启发:在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明确把握自身所处的阶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应如此,我们必须对自身有全面的把握,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弥补不足保持优势才能不断到达新的人生高度,而只有我们每一个小我的不断进步才能促进集团公司这个大我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一百年前的一场革命,让历史在不经意中转了个弯,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辛亥革命有着其厚重和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也确实是有着巨大变革意义的历史里程碑。但是,在读了张鸣的《辛亥,摇晃的革命》之后,我对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另一个方面的感悟。在我以前的印象里,那些由英雄组成的历史事件,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激烈的过程而又崇高的形象。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对于革命的理解几乎都是来源于学校课本里的定义,那种带有社论立场、演讲腔调的盖棺论定,那种带着道德审判的叙述,将是是非非,阶级划分的不容置疑。然而,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当我从课堂里解放出来,重新睁开属于自己的眼睛,重新打量那些已经蒙上灰尘的往事,却发现,原来许多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明了,并非印象中的那样字正腔圆。剥开时代严肃得让人心惊的标签,还原的历史,让我不得不重新梳理曾经让我们愤慨,让我们热血喷张的这些历史事实,让我可以在了解真正历史发生的同时,可以重新反思自己,明确自己现在的义务,纠正以前错误的观念。在此之前,我总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于国家于社会无关紧要,然而,这本书中告诉我的历史是,正是由于由于各种“小人物”的不经意的推动,历史才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碰撞出巨大的变革。

在教科书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是摧毁帝制、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变革。在这场革命中,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救亡,为的是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理应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和主力军。然而,在《辛亥,摇晃的革命》中,张鸣却用事实告诉我,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的辛亥中,其实更多的是混乱,是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权力竞技,是各路人马的利益纷争,是真革命与假革命的盛衰浮沉。甚至可以说在这场革命中,我想像中的孙中山一呼百应,群众热烈响应,义不容辞参与到革命中的场景几乎是没有的,有的更多的是各种角色轮番的粉墨登场,各种权势利益的碰撞。只有深刻的了解了历史,才能真正的有所领悟,历史上没有英雄主义,一场大

1

革命,真相是由一些小角色左右了的灿烂历史。

透过书中的讲述,革命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从小的方面说,是因为那个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瑞澂,如果他不是炮一响就像个懦夫一样挖洞逃走,如果不是他贪功急进,惹急了革命党人,从而导致了革命党人破釜成舟的激变。从大的来说,就是清政府依旧搞权利收归中央,汉人权利收归满人,赶走了袁世凯,无有能人再为大清朝冒死出力,最更加要命的是在立宪派风气云涌立宪请愿的时候,亲贵们不答应也就罢了,却又搞了个皇族内阁,将士绅们原本不多的权利都收回,寒了各地士绅们的心,导致他们也纷纷助革命党人一臂之力。武昌起义就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虽然此前有革命党的有了安排和准备,但事到临头,革命的发生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10月9日这天,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据点试验炸弹时,不慎爆炸,使得据点暴露。更要命的是,闻声赶来的清吏搜到了所有的革命党名册。于是在10月10日的工程营起义前夕,武昌便形成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气氛,而且党人名册落在了湖广总督瑞澂手里后,他当场处死三个革命党。最后流言便蔓延开来,传说他老人家要按图索骥拿人,落实了“镇压”革命党的传闻,这等于帮革命党做了最好的动员。事实上,新军虽然有不少革命党,但没有想象那么多,而且军官中的革命党相当少,只要响应者不足够多,是可以弹压的。可是按图索骥的流言一起,不仅新军中所有没有逃走的革命党人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那些跟革命党人有过交往的人,也人心惶惶,革命党的花名册是他们自己造的,谁都不知道名册里有谁。所以不动也是死,动一动,说不定还会有活路。本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想法,原本没有念头参加革命的新军,很多都积极的响应了起义,起义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武昌起义,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结果。可想而知,要是没有这些不知名的革命党人误点炸药,没有这些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的还算不上是革命党人的新军的自保性的反抗,武昌起义的成功只是一个未知数,而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完全不同。我现在就生活在历史之中,它并不神秘,而我只要用心去解读它,就能读出很多韵味,历史就是由普通人普通的生活串接起来的,轰轰烈烈的时刻毕

2

竟在少数,更多的使我们自己生活的一些小事,只要我做用心完成每一件事,或许在不经意间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这本书中,还提到了改良与革命孰轻孰重?谁更必要?张鸣在书中提到,自从清政府失掉了民心这个基石,便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结果就是被推翻,彻底的被历史抛弃。其实在清朝末年,满族亲贵也看到了清政府一天不如一天,在外国列强面前只有挨 打的份儿,他们当然也想自强,而且在19xx年以后大清国其实已经有新的气象了,言论放开了,开办新的学堂,留学生无数,不管是公派还是自费,已经不太像以前那么闭关锁国了。当时的摄政王载沣,也曾经派人到国外考察君主立宪,当听到皇室还能拥有一定的权力,便也觉得君主立宪也是一个可以自强的好办法!但是悲剧的是:满族亲贵其实根本不清楚君主立宪意味着什么,以为就是个名称,欧美有了它就能强大,那自己也得施行才能强大。但是载沣们一方面说要君主立宪,一方面又觉得最近的动荡都是来源于满族对国家失去控制,要收汉族人的权。包括四川的保路运动,其实就是在收路权,结果间接给武昌的 “首义”创造了条件。所以从这儿可以看出,满清不是不想让大清国好,只是一旦任何改良涉及到权力的变化,就必须都全部否决,丝毫没有余地。辛亥革命前的大清朝确实是手无缚鸡之力了,让武昌无数个巧合弄出的一个兵变变成了压倒它的最后的稻草。 所以革命还是改良其实谁也说不准,时势到了,想改良你都没机会!革命一下把你给推到。反过来也一样,时势没到,想革命你也只是作为后面革命的失败例子,让别人作为借鉴而已。革命相当于为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斗争,而现在有人说中国的当代人正处于犬儒主义的状态,“苟且偷安”,话虽说得有点过分,但也应该看到当代人缺乏自主争取和维护自己权益的一面,如果你自己不去争取你的权力,别人根本不会维护你的利益。历史赫赫然摆在那里,等着别人的“改良”,不如自己拿起“武器”,争夺自己的权益。但反过来说,自主改良也是必要的,而且要快,要真。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只有不断改进自己,懂得革新,才能不被历史淘汰。否则只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就如当时的清王朝,最后真到了时势逼人的程度,残酷的现实根

3

本不会顾及我们怎样哀嚎,只会无情的将废物湮没。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要顺应时势,不断改良自己,丰富自己,让取得长足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作为普通人民,我也要学会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护自己。

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那些曾经过场的“名角”或“龙套”,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立体鲜活的辛亥之年。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因为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让我们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的契机。但是有些人却否定辛亥,认为是辛亥革命导致了军阀混战,外蒙古丢失。我觉得那太极端也太片面,因为从理性上来讲,即使没有辛亥革命,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会发生的,外蒙古的丢失也并不是辛亥所致,而是内战的结果,而且内战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如果国共双方不决斗,又何来的统一。相反,静观辛亥,它其实只是一个中国走向世界的阶梯,普通却又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客观的分析了历史,从而以史为鉴,参照历史,改变自己,懂得承担。辛亥,让我们永远地铭记这段戏剧性的历史,深明当下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永远的纪念,和一份勇敢去担当的责任。

4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震撼》读书心得

中国震撼读后心得体会读中国震撼有感近一段时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每天忙于连队的工作只得利用平日空闲时间每天翻上几页最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份报纸看到过专家学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文章这本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带着这个是...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我认为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哲理的载体是先贤的经验总结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

中国震撼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近日拜读了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一书初读书名便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中国之崛起势不可挡就如老虎猛兽般迅猛而疯狂张教授以他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

读《中国震撼》一书有感

读中国震撼一书有感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褚良中国震撼的作者是张维为教授他曾做过邓小平等领导的翻译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走过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过冰岛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在这本书中他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

读中国震撼之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中国的崛起之感悟经老师推荐读了一本好书是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首先张维为的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有着强烈的思想震撼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贫穷落后的...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震撼人心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感研讨中国模式的书和文章很常见但近段时间多家媒体报纸都不约而同刊登了大量关于中国震撼的评论性文章不由得让我对这本书有些好奇借此机会仔细阅读收获颇丰本书对中国的崛起...

-我读《中国震撼》有感

我读中国震撼有感近日从张维为教授所著丛书中选读了一本好书为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想必是一位阅历广泛眼界开阔思想卓越的贤者的心得之作果不其然从一打开书的扉页我就被作者朴实的文字深深吸引跟随着他浏览了中国这些年的...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的崛起模式的魅力读中国震撼有感近日有幸拜读了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极大的震撼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

读《中国震撼》有感

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读中国震撼有感最近读了一本书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曾做过邓小平等领导的翻译现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到过冰岛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书的特点是对5000年文明古国的崛起作研究总结中国模式大唱赞歌这是...

《中国震撼》读后感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值得反复玩味的一本好书中国震撼前不久得知本院青年读书会发起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推荐活动时脑子里确实浮现出不少好书经过一番衡短论长中国震撼这本书鹤立鸡群不知不觉中我又翻阅了一遍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张维为教授以自己亲历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历结合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提出了文明型国家概念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现实已经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中国模式更髙远更人性化中国震撼一书以清醒的自信确凿...

中国震撼读后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