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研究综述

时间:2024.5.15

兵团精神研究综述

摘要:兵团精神是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促进新疆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关注兵团的广大学者对于兵团精神的研究主要是从兵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内涵、价值和传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出现一大批成果。今后对于兵团精神的研究,应从新时期兵团精神的阐释、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新职工与兵团精神的传承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对兵团精神的研究。 关键词:兵团精神 研究 综述

[作者简介] 李建军,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促进新疆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兵团理论工作者对于兵团精神进行了较深入地、系统的研究,出现一很多成果。这里,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兵团精神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针对当前兵团精神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深化兵团精神研究的思路与拙见。

一、关于兵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兵团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学者们认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实践中形成的,是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需始终不渝地弘扬兵团精神,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王崇久主编的《兵团精神》一书。书中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是兵团几代人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始终是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动力。它对于提

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对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扬光大,为屯垦戍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兵团精神,必须赋予兵团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并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新时代内涵做了探讨。”梁金贵撰写的《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了‘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人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兵团精神尽管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以往的屯垦戍边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兵团儿女在新世纪的创业发展实践中,在新世纪要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还要始终不渝地弘扬兵团精神,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使兵团精神与时俱进,成为促进兵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梁金贵在《兵团精神和兵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是兵团人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兵团人真实生活的反映。兵团屯垦戍边的艰难与辉煌,是兵团百万职工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的体现。”文章同时强调:“兵团精神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精神已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中,一定要将兵团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2

二、关于兵团精神的内涵

学者们对于兵团精神内涵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是学者们较一致的认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其中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开拓进取则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二是认为兵团精神应该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赋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以新的内涵。张振华在《试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弘扬》一文中指出:“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热爱祖国在兵团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正是这种无私泰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造就了今天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无私泰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无私泰献和艰苦创业共同构成了热爱祖国的具体内容;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不开拓进取,不与时俱进,兵团就无法发展。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体系,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文章还指出:“兵团精神应该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兵团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目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这方面代表性著作还有:梁金贵的《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传承问题研究》、王崇久主编的《兵团精神》一书。

三、关于兵团精神的价值

3

学术界一致认为,弘扬兵团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研究的角度不仅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

部分学者是从兵团精神理论渊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兵团精神具有共同的传世价值,对于全社会都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郭江华撰写的《兵团精神价值浅论》中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却又不仅仅属于兵团,而是民精神财富的有机构成,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缘由不是别的,就因为兵团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兵团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革命精神在兵团的延续和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因而不仅对兵团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具有引领、教育、激励的巨大作用。”王崇久主编的《兵团精神》一书中也强调:“兵团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在兵团的延续和具体体现,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对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学者是从兵团精神对于促进兵团未来事业发展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研究。王江英撰写的《论兵团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不断地增强全兵团人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全兵团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兵团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坚持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兵团的需要,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维护新疆稳定的需要。” 4

还有的学者从价值体现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如麻霞撰写的《兵团精神的价值体现》,文中指出:“兵团在其5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凝聚而成的兵团精神是支撑兵团人在艰苦环境下始终忠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关键所在。其价值体现在:热爱祖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艰苦创业体现了自强自立的拼搏意志;无私奉献体现了顾全大局的政治胸怀;开拓进取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四、关于兵团精神的传承

学者们普遍认为弘扬兵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强调弘扬兵团精神要与时俱进丰富其内涵,拓展其方式。王丽撰写的《兵团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指出:“对于兵团人来说,正是在兵团精神的鼓舞和凝聚下,才有蒸蒸日上兵团事业的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21世纪初的兵团,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参与社会竞争需要兵团精神。其次,全社会对兵团的认同需要兵团精神。再次,兵团发展建设需要兵团精神。由此可见,兵团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兵团事业的兴衰成,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兵团精神固然有许多稳定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其内容是历史性的。兵团精神应该是活的精神。弘扬兵团精神,就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马志成在《兵团精神贵在坚守重在实践》中强调:“大力弘扬兵团精神, 贵在坚守、重在实践, 关键在于做到坚持“三个结合:坚持继承 5

优良传统与赋予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与设置载体相结合;坚持树立典型与鞭挞丑恶相结合。”王崇久《在屯垦戍边新实践中继续弘扬兵团精神》一文中指出:“兵团精神始是兵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继续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因此,弘扬兵团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兵团精神,就是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方针。”王崇久撰写的《兵团精神: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中指出:“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增强其务实进步的时代特征。”武晓凤在《兵团经济的腾飞需要兵团精神》一文中强调:“弘扬兵团精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现代传媒,特别是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切形式;也可以利用广告,特别是形象广告等;还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举办经贸会、以及兴办各种文化节、举办各种文化沙龙、邀请国内外名人访问座谈等等。通过宣传,在传统与现实的比较中,在丑陋与美好的反差中,在潜在与外在的诱导中,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使人们接受兵团精神。”

五、关于兵团精神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是需要对新时期兵团精神的阐释问题进行研究。张春贤在兵团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深入挖掘和升华兵团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兵团精神固然有许多稳定的内容, 6

但总的来说,其内容是历史性的。兵团精神应该是活的精神,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兵团面临的发展环境、遇到的复杂情况、需要破解的改革难题同过去相比都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有很多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提出了进一步丰富兵团精神内涵的新要求。对新时期兵团精神阐述问题研究,使兵团精神与时俱进,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干部职工、贴近生活,这对于使之成为兵团人的主流价值、转变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追求,引领兵团上下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筑牢思想基础、凝聚强大合力、提供不竭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需要对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应如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认识兵团精神,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在新日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在的新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兵团精神塑造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促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需要研究。

三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新职工与兵团精神传承问题。随着老一辈兵团人的离、退休,大量内地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落户兵团成为新职工,目前兵团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调查,农业连队一线的职工80%以上是内地民工。这批人到兵团的目的就是挣钱,与老职工相比,他们对于兵团精神既不了解,也难以认同。如何使新职工成为一支具有兵团精神的职工队伍并将兵团精神传承下去,关系到新型团场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关系到兵团能否继续成功履行党中央交付的屯垦戍边使命。这有待兵团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推进兵团 7

精神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使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崇久.兵团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梁金贵. 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 张振华. 试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弘扬[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 郭江华. 兵团精神价值浅论[J]. 兵团建设,2008(10).

[5] 王丽. 兵团精神价值浅论[J]. 兵团建设,2004(6).

[6] 马志成. 兵团精神贵在坚守重在实践[J]. 兵团建设,2008(3).

[7] 武晓凤. 兵团经济的腾飞需要兵团精神[J].兵团建设,2001(6).

[8] 赵杰. 弘扬新疆和兵团文化 强化屯垦戍边意识[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9] 麻霞. 兵团精神的价值体现[J]. 兵团党校学报,2008(1).

[10] 王崇久. 在屯垦戍边新实践中继续弘扬兵团精神[N]. 兵团日报,2006—7—7.

[11] 王崇久. 兵团精神: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N].兵团日报,2007-2—2.

[12] 梁金贵.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传承问题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07(7).

[13] 王江英.论兵团精神的价值体现[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4).

8

[14] 李成.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J]. 兵团党校学报,2007(6).

[15] 黄宏. 兵团精神——我党精神宝库中的奇葩[J]. 兵团建设,2008(2).

[16] 本报评论员. 在推进新型团场建设中弘扬兵团精神[N]. 兵团日报,2006—8—18.

9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


20xx年第2期(总第248期)

FORUMONCONTEMPORARYEDUCATION

NO.2,2012General,No,248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

秦菊波

[摘要]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

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大学生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群体,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文章从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意识;公共精神

[作者简介]秦菊波,南昌航空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南昌330063)

330063);李冬,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南昌

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是公民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欠缺已被高度关注。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一代思想大师梁启超、鲁迅等就曾对民族精神中整体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维度之稀缺、国民公德心之缺乏、公共人格之萎缩等问题作过犀利的批判和剖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唤醒了个体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等意识,人们重新定位个体和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学界对公共领域、公共性、公民社会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理论论题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剧变,公共生活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由此所带来的对公共生活领域及事务的实践批判与人文反思。

处在中国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这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双重要求。虽然当前出现的各种与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相违背的现象都由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但大学生本身的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状况也是我们迫切要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提上日程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该群体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方面存在的现实不足,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使其具有主体精神、理性观念和积极的行为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理论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现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09YB396)的阶段性成果。

114

状、教育对策等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在这里,本文围绕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几个主要问题,对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内涵

国内外学界早已开始关注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但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概念至今还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各学派专家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重性,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意上理解和使用着这一概念,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不同界定。

(一)公共意识的内涵

胡鸣将公共意识理解为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在公共场合能遵循场所特点的行为规

[1]

范、规则。杨礼银、朱松峰具体考察了现代公共内容和特征,指出现代公共意识是建意识的含义、

立在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以现代公共伦理为准绳,体现在现代公共生活领域

[2]

中的社会意识。中山大学陈付龙博士亦撰文从形而上的层面指出公共意识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一种关心公共事物,改善公共生活,建构公共秩序,塑造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

[3]

度的深层意识。

古罗马时期的文化传统。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本性上“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意为人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融于城邦,为城邦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完善人的本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公共精神

[4]

的原始阐述。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我们也得到这样的启示,公共精神不但可以是对人的品性要求,也可以是对某种机构,甚至制度的品性要求。从此衍生开去,它可以是一种风气、文化、或者习俗。

李萍提出,“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以利他方式关

[5]

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帕特南指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

[6]

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帕特南教授对公共精神的理解是基于西方社会的公民传统以及现代西方的政治现实而提出的。刘少枫认为公共精神的实质“从根本上言,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之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7]袁祖社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诠释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指出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

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它包含着对民主、

[8]

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南大学刘亚亮阐明公共精神表现的三个层面:道德伦理层面、政治价值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在道德伦理层面上,公共精神是指在公共善的共识基础上所产生的自尊、互惠、信任等基本伦理规范。在政治价值层面上体现为政治价值的公共精神最显然就是对公平的承诺、对宽容的尊重、,对正义的信仰。在现实的社会公共活动,作为道理伦理与政治价值规范的公共精神的实际已经化约为一种制度规则与行为模式,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

[9]

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行。刘政妍、李贺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诠释公共精神的涵义,指出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指“作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和平等权利义务的个人,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一种

可见,公共意识首先表明的是全体公民的一种主观态度,对公共领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一种认识观念,这种认识观念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公共领域的生活准则,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其次,公共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认识和观念态度,更是一种实践行为,它是人们对公共规则的践行与遵从,是公共伦理的外在化行动。从这个角度讲,公共意识是公共伦理学的一个范畴,它与伦理化的行为规范联系在一起。

(二)公共精神的内涵

古希腊的公共精神是西方社会民主发展的历史渊源,公共精神这个词从根源上说来自于西方

115

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由于公共精神是一个模糊的、难以准确界定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对大学生公共精神进行这样的理解,它是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上

[10]

的认可和客观行为上的遵守和执行”。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理解一般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公共意识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但有的学者认为公共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政

还有的学者是从治价值,如中南大学刘亚亮教授。

西方社会的公民传统以及现代西方的政治现实来理解的,如帕特南教授。

二、我国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生长历史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传入,公共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等概念也频繁地出现在意识、

国人的视野。事实上,公共意识或公共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崇公抑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但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提出的,并“在整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因过分强调整体,消解个体,公共意识的生长脱离了现实的根基而产生

[11]

了一定程度的异化”。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耐人深思。考察我国历史,传统社会并不缺乏公共意识,只是其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着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区分。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过此问题,台湾学者陈弱水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公共”与“社会”意识,特别是前者,主要涉及到公德观念的性质与历史渊源,公民论理与中国民间伦理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公”观念,传统中国

[12]文化中的“义”和社会观等。另外,中山大学陈

多讨论中国公、私问题的学术思想中,美国传教士ArthurHendersonSmith(中文名“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的观点认为,书中有一节以“有私无公的中国人”(亦有翻译为“缺乏公共精神”)

为名,指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私无公,又说中

“公”的东西,没有“公有”国人压根儿就没有属于

[14]

这个概念。但考察我国历史,我国文化传统中

并不缺乏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贵公观念和道德情怀、“忠君爱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等为内容的“公共精神”,也涌现了一大批民族英雄、爱国仁人志士及时代豪杰等。

关于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趋势问题,中山大

从我国经济制度、学陈付龙博士[15]撰文较详细,

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等层面分析指出我国公共意识总体上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同时,也指出目前

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是危机与契机并存,并且进一步指出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意识,实现公共意识的现代转型,我国公共意识精神的生长必

“契合国情”和“现代语境”,须指向以下两个维度:

坚持两个标准:“阶级标准”和“历史标准”。这些探

讨为本课题进一步前瞻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长的应然路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

19xx年,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分析中国人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时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

[16]

私心理”。除了林语堂外,许多学者指出,目前

当今中国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已是极其普遍的现象,甚至将公民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视为中国的民情之一。其实不仅是中国,在美国,也有很多人担忧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消失,那些坚持正义的孤胆英雄同样也面临找不到知音的尴尬处境。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这样感叹说,“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是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残忍行为”。而在著名的《公共人的衰落》一

付龙博士亦撰文分别从自然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的角度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进行了历史考

量。可以说,这些学者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视角。

我国公共精神的生长大致经历了自然社会的蛰伏和异化,政治社会的狂热、虚妄,公民社会的

[13]

理性与公共性三个历史时期。一般认为,在众

116

书中,桑内特却也在担心公共生活趋于形式化,

[17]

“如今,公共生活也变成了形式的义务”。可见,

会氛围;另外是与此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和制度建设,营造大学生修养公共精

[23]

神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最有启发的一条对策就是研究和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公共精神教改体系。

刘政妍、李贺提出:从加强自我修养并树立大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以及建设公民社会以扩大社会公共空间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

[24]

神。

以上学者对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的内涵、生长历史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为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研究视角,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一些议题的探讨上还可以再深入一些,如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有没有本质区别,现代公共意识的表现形态是什么?我国传统社会里有没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原素,如果有,是什么?在培育途径上,教育整合需要怎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除制度整合、文化整合外,是否还可以从社会整合(包括利益整合、政治整合和价值整合等)和公共空间整合(包括网络公共空间整合、文学公共空间整合,社会生活公共空间整合等)来构建?提高公民的公共精神重在教育,那么如何保证公民公共精神教育的有效性?这些议题研究者们探讨得比较少,它们正需要得到更充分的讨论与论证。

大学生特殊的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是全社会公共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构成,也是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育将不断完善和充分,并成为社会伦理文化的新态势和新方向。但这个过程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培育就是公共伦理文化发生和发展阶段的建设内容,它是一个需要我们去长期探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胡鸣.日本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8,(5).

[2]杨礼银,朱松峰.论现代公共意识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

所谓的公共生活、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其实并非那么理所当然,它必须在一代代艰苦的历史实践

中学习与传承。

吴承龙认为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但我们的文化是以血缘和家族为中心的,这与西方以权利为中心的文化不同。在西方,无论是古代的城邦制还是近代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民主权论都是建立在个人权利与德性基础上的,都是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分开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两种区别,中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这两种道路的差别具体到社会领域里就是公民的公共精神表现的

[18]

差异。

李庆钧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第一,缺失独立的人格意识;第二,缺失民主意识;第三,缺失权利意识;第四,缺失参与意识;第五,缺失责任意识。并分析了造成此缺失的原因:传统家国观的矛盾性;“官本位”的思维惯

[19]性。

何植民认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表现为自制自律行为规范的缺乏,公共价值理性与公德

[20]

责任观念的缺失以及环境生态意识的缺失。余世锋撰文论述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现状:自律自制行为规范的缺失;社会公德意识的沦丧;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并指出德育工作滞后是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重

[21]

要原因。

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首要内容。公共精神的生成应从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做起。王水平、熊涛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具体展开来建构我国公共意识:教育整合、

[22]

制度整合、文化整合。关于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当前在对策和措施上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其中较为有价值的是马汝伟在《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一文的观点:首先要以通过各种教育和舆论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人生信念与公共精神准则,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并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其次是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开展舆论监督,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公共精神塑造的社

117

会的重要意义[J].江淮论坛,2008,(2).

[3]陈付龙.论我国公共意识的当前生态及应然指向[D].南昌工程学院,2000.

[4]潭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J].探索,2002,(4).

[5]李萍.论公共精神的培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2).

[6]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刘少枫.公共精神———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J].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理论研究,2006,(2).

[8]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

[9]刘亚亮.公共精神:我国公共行政的现实价值向度[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0][24]刘政妍,李贺.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分析———以沈阳某大学城为例进行的研究[J].中国商界,2009,(3).

[11]陈付龙.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辨析[J].福建论坛,2009,(3).

[12]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3]曾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4]ArthurHendersonSmith.中国人的特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894.

[15]陈付龙,陈富国.当前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动因、趋势和困惑[J].理论与改革,2007,(3).

[1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赛珍珠出版公司,1935.[17]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8]吴承龙.当代中国公民公共精神基本建构维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9]李庆钧.论中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

[20]何植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21]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大学学报,2006,(3).

[22]王水平.论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23]马汝伟.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AResearch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PublicAwarenessandPublicSpirit

QinJubo&LiDong

Abstract:Collegestudents'publicawarenessandpublicspiritofthecultivatingisanimportantcomponentofoverallquality.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politicalmulti-polarization,networkinformationandculturaldiversity,peoplehavebecomeincreasinglyfrequentexchangesandlivingspacehasbeenexpandingpublic.Collegestudentsareanimportantgroupofpubliclife,butalsothecoregroupofdevelopingpublicawarenessandpublicspirit.Thearticlefromthepublicawarenessandpublicspirit'content,ourpublicawarenessandpublicspiritofthehistoricalgrowthanddevelopmenttrends,thelackandcultivating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publicspiritandpublicawarenessorotheraspectsinrecentyearsrelevantresearchachievementsofacademiccirclesarereviewed.

Keywords:collegestudents,publicawareness,publicspirit

Authors:QinJubo,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AssociateProfessor,MasterInstructor,DoctorofPhilosophy(Nanchang330063);LiDong,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Postgraduate(Nanchang330063)

[责任编辑:李

静]

118

更多相关推荐:
相亲研究综述

一、相亲研究综述(一)国内相亲研究综述相亲古已有之,历史悠久,然而对其起源却无从考证。在东方国家,由于相亲属于个人隐私,所以其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存压力加大,“剩男”、“剩女”已成为一…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形态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综述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形态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综述作者:郑璐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年19期摘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当前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政策。理论界对此给予了持续地重点关注和研究。普遍认为保障性住房空…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赵元张晓玲(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摘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独立研究课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界定、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以及对策等研究的…

常规测井识别裂缝研究综述

常规测井识别裂缝研究综述【摘要】裂缝是岩石发生破裂的一种地质现象,裂缝的存在对储层的电性、弹性、放射性等各种物理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裂缝性储层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的非均质性,使得传统测井解释技术存在许…

对外汉语一对一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对一全程教学辅导研究关键词: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辅导摘要:通过全程跟踪,接触汉语水平程度不同的留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认知状况、文化宗教背景、学习汉语的目的及方法,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研究制定出…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研究综述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研究综述作者:李巧玲来源:《成功·教育》20xx年第05期【摘要】实习支教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行。为了进一步搞好当前及以后的实习支教工作,我们迫切需要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回顾。本文首先解…

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综述

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综述[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对作为高危行业的煤炭上市公司尤为重要。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

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写20xx0522164810转载标签杂谈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综述的特点综合性综述要qu...

研究综述例文

我国农民工培训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主要有适合农民工实际需要具有针对性和瞄准率充裕可供自由选择经费有保障质量有保障文章尝试从以上诸方面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研究进行了综述性探讨关键词农民工...

研究综述范例1

研究综述案例社会工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众多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支出居高不下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普遍负债村民自治和民主建设与制度设计尚有距离甚至出...

研究综述的写法

所谓综述就是要把所有的对该书的研究全部记录下成目录状先把专门研究苏轼的书和文章记录下包括其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日期所在的期刊以及主要的观点然后在一些文学评论当中有关苏轼的材料也要进行记述建议你上一下中国期刊网然后只...

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卵巢癌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据统计美国20xx年有22430例卵巢癌新发病例死亡16210例近年来中国卵巢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根治卵巢癌的根本方法是早期手术切除但是大约有三...

研究综述(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