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一些体会

时间:2024.4.13

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与载体。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幼儿的左右脑得以协调发展,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径。幼儿园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音乐欣赏、打击乐、音乐游戏、以及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等,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因为无论是歌唱还是律动活动都离不开音乐欣赏,并且在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力和审美力方面尤为重要。美国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指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欣赏就是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他认为,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有专家认为音乐欣赏是通过让幼儿感受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领会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及速度、力度等音乐手段与情绪的关系,培养音乐欣赏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其审美、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吸收和享受音乐。还有心理学家指出,欣赏作为一种相对歌唱、奏乐、律动、游戏或读写乐谱来讲而特指的倾听音乐的活动与欣赏作为一种能够使人自觉地、长时间地沉迷于音乐中的心理、行为状态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

关注儿童的亲身经历, 为体验而教, 为体验而学, 正成为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在后现代课程知识观的引领下, 艺术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艺术课程中, 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后现代课程强调让儿童学会体验正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新知识观背景下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艺术领域的描述凸显新知识观重视“体验”的新理念。从《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中, 我们始终可以看到关注儿童自由表达情感和引导儿童获得艺术体验的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幼儿艺术教育课程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 更确切地说, 是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对儿童施加整体和全面发展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 “只有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和愉快的体验时, 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 并且被儿童所接纳。”因此, 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也应重视儿童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

一、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出现的主要问题

1.  过于委靡,对音乐漠然,表情麻木机械。

2.  过于兴奋,不听指挥,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

3.  不参与、不合作、心神不宁、东张西望,自己做自己的事。

二、上述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不合理,不能对幼儿进行适宜唤醒。

2.  幼儿自身的倾听、理解、想象、创造能力较弱,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3.  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活动常规。

“好的”儿童音乐教育应该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他(她)应该能够做出好的教学示范。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许并不高深,但却能够以准确的节奏、音调,有感情地,用美妙舒适的声音歌唱儿童的歌曲;能够准确地根据音乐的结构编排、示范律动或引领儿童欣赏音乐;能够通过自己的示范激发幼儿玩音乐游戏的兴趣……好的音乐教师必须能够选择高质量的音乐作品给孩子,还必须了解儿童音乐能力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能够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做出准确的评价。而不合格的音乐教师则会摧毁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儿童音乐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安全、舒适。当幼儿感觉不安全、不舒适、不愉快时,他们会烦躁不安。此时,再美的音乐对他们来说也是噪音。

三、探索开展音乐欣赏的方法

。(一)创编故事,变平淡欣赏为想象欣赏。(二)激发兴趣,变被动欣赏为主动欣赏。运用附加于内容的外部刺激的方法。在《小燕子》欣赏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借助图谱、实现想象参与的方式。运用来自于幼儿内部刺激的方法。在《熊跳舞》欣赏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创设情境、实现角色参与的方式。(三)多通道参与,变灌输式欣赏为探究式欣赏。(四)开拓思维,变单一的集体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自发音乐活动。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基本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方法:

1、 语言导入法

语言导入法是音乐欣赏活动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老师用一段富于引导的抒情性语言或编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用来引起幼儿对音乐欣赏内容的兴趣。老师设计的故事的角色,与情节中音乐作品的形象、结构相对应,讲故事后,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印象很重要。有这个印象基础,再欣赏音乐,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

2、 视听结合法

视听结合法是指在引导幼儿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视、听觉方面的教具,如VCD音乐光盘、画、玩具、工艺品、其它多媒体课件、小动物造型等。采用视听觉的辅助,目的是使抽象的作品形象化。给幼儿展示一个生动而具体的音乐形象。

3、 主题提示法

这种方式适用于音乐结构比较简单或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的音乐作品。例如《小羊和老狼》的音乐欣赏小羊羔的音乐形象是欢乐的、和谐的;老狼的音乐形象是阴险的、不和谐的。这些都要提示幼儿,根据情节体会旋律。

4、 对比欣赏法

在幼儿音乐欣赏中,引导幼儿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辨别(辨别情感类型、风格不同形象)来发展幼儿的听辨力和审美能力。如:《摇篮曲》温柔、恬静(舒伯特)《小步舞曲》欢快、热情奔放(巴赫)《进行曲》整齐、雄壮、有力(齐步行进) 

5、游戏串连的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游戏,主人带着小狗出去玩,碰见了——,干了什么——,幼儿自由想像,可以根据音乐设计几个幼儿,幼儿在边玩边学中欣赏音乐。

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一些体会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剂,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与美的享受。爱音乐的孩子必定性格活泼开朗,热爱生活。所以,我决心让我班的这群孩子们渐渐能与音乐成为好朋友。本月我着重尝试组织幼儿欣赏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内涵的感受力,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有一些体会:

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以及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选材。

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所以选材时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供孩子欣赏。如《赛马》,它的音乐形式比较单一,表达了愉快的节日景象,是一段体,比较工整、短小;结构清晰,只有两个乐句,且具有欢快、热烈的特点,很适合小班的幼儿。鸟儿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小鸟捉虫》音乐既抒情又活泼,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首尾呼应,加之孩子们模仿小鸟展翅飞翔与轻巧捉虫的情境,幼儿能明确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当然,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一般的教材,还可以选择一些中外名曲或曲目片断供幼儿欣赏,扩大幼儿的音乐视野。

二、            从倾听开始,并以模仿为主。

人体、日常用品、周围环境都有声音存在。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倾听这些声音,要求幼儿在辩别出某种声音之后并将其模仿出来,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有,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有助于增强幼儿对声音敏感性,为幼儿欣赏音乐、记忆音乐打下基础。

三、            帮助幼儿学会和掌握声音的表现手法。

我根据班级中现有的乐器编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声音场景让幼儿游戏和探索。

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会和掌握声音的表现手法,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

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其中提到可以结合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进行活动,让幼儿结合一定的词组、语句或节奏词进行拍手、跺脚、拍腿的练习,根据语句的内容,结合一定模仿动作加强节奏,让幼儿在说、拍、跳的过程中感受到节奏的动感。其次还可以让幼儿知道常用乐器的表现功能,如三角铁、碰铃、串铃等是高音乐器,可以表现活泼快乐;沙锤、铃鼓是中音乐器,强弱音均可演奏;鼓是低音乐器,用来演奏重音。幼儿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音乐进行演奏就能把音乐的强弱、高低、长短、快慢形象地表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把游戏、舞蹈、美术、唱歌、打击乐等形式分别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引导幼儿用形体、情景表演、绘画和语言讲述来进行音乐欣赏,让幼儿在听、跳、画、表演、讲述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会到音乐的“有趣”。

   音乐不仅是唱歌和律动,多种形式的欣赏与玩法我将在以后的活动中逐一有选择地进行尝试,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幼年的好玩伴并相伴一生。

评析:

这次活动比较流畅,活动推进富有节奏感,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乐曲。但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远远多于幼儿,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虽然打击乐活动有看指挥演奏的特点,相对地对幼儿的表现有所限制,活动中教师也留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及图谱提示探索合适的演奏方式。但活动中幼儿缺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也只是蜻蜓点水。

   音乐具有指向性也具有不确定性,它的魅力在于能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与遐想。而图谱中的小老鼠与啤酒桶的形象指向性太强,幼儿通过感受自由地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受到限制,他们会误认为《啤酒桶波尔卡》等同于小老鼠与啤酒桶。

发现问题以后,教师对活动设计作了修改,增加了幼儿讨论、探索为乐曲配器演奏的环节,并修改了图谱。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发言、讨论、表现的时间比率有了较大提高。幼儿通过听故事、看图谱、反复听音乐,建立起故事、图谱、音乐三者间的联系,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合适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师幼互动良好。但经过进一步反思、分析,发现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如何给乐曲配器时,能力强的幼儿的抢答剥夺了能力较弱幼儿思考与讨论的机会,能力较弱幼儿基本以模仿学习为主,他们自主探索的需要往往被能力强的幼儿所营造的热烈气氛所淹没,教师容易忽略他们。

本次活动增加了幼儿讨论,确定乐曲配器演奏方案的环节,使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得以落实。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增加了幼儿发言的机会,使幼儿的思维发生碰撞。能力弱的幼儿消除了胆怯心理,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在同伴的影响下,他们自然地参与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这一环节的安排似乎打乱了原来较为工整、紧凑的活动节奏,但较好地体现了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互动,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音乐技能,并体验到挑战自我的满足感,我想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

音乐欣赏是让幼儿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而不是单纯地聆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一些因素也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如教师的声调、语气、表情、音乐的难易程度及熟悉程度。因此,在观察中要尽量排除这一系列干扰因素。

(三)  音乐欣赏中要采用多通道参与方式教学

    有的专家指出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性和趣味性。多通道参与指人在学习接纳感知外界事物时充分运用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知觉的协调作用体会理解外界的刺激。本观察就采用了多通道参与的方法,即把动作融入音乐中,动听结合。倾听式教学班中幼儿的活动范围狭小,没有听音乐做动作的机会;“体态律动”教学班中幼儿可以边听音乐边做动作,从而可以使幼儿注意力更集中。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只听)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研究者认为,音乐欣赏之所以在幼儿园开展的效果不明显,是因为教师音乐欣赏中只让幼儿机械地限于聆听,而不进行其他辅助手段。音乐感知心理、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也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种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其中运动,特别是大肌肉的运动,对于幼儿的音乐感知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因此,缺少外部操作参与强化体验的单纯性聆听的欣赏方式不能够满足幼儿对音乐实践活动的操作参与的需要。所以,在倾听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幼儿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采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对幼儿音乐欣赏中注意力的集中是有帮助的。

    幼儿爱好活动,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要活动就离不开动作,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同时也是幼儿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手段,但所做的动作以不妨碍幼儿的欣赏为前提。在音乐欣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让幼儿动作,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美,让幼儿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得到愉快体验,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不集中现象减少。

惯用语一:“你们……真是太好了! ”

    情景: 李老师正在组织幼儿学习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幼儿听乐曲拍出相应节奏。幼儿完成后, 李老师说道:“你们拍得太好了! 下面我们看着图谱来拍一遍。”在幼儿按照图谱拍完乐曲节奏后,李老师又说道:“你们拍得真好! 下面我们加快速度拍一遍! ”当幼儿在教师指挥下较快地拍出乐曲节奏时,李老师激动地说:“你们拍得真不错。下面我们用身体动作进行演奏! ”……

    分析: 在音乐教学组织中, 教师在环节过渡时最爱说的可能就是类似于“你们……真是太好了”的话语。如,复习歌曲以后会说:“你们唱得真是太好了! ”舞蹈或律动结束时会说:“你们跳得真棒! ”在有些教师看来, 这样的话既肯定、鼓励了幼儿,又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殊不知,这样的话虽然保险稳当,但经常使用就会削弱语言指导的有效性,无法体现教师对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幼儿的关注和指导。

    对策: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这些问题可能是集体存在的,也可能是出现在部分或个别幼儿身上的; 可能是技能方面的,也可能是情感、规则方面的。如:复习歌曲后,教师可以就幼儿的节奏是否正确、个人与集体的配合是否协调、歌声与琴声是否和谐及歌曲情感的处理是否得当等方面给予评价; 对于舞蹈、律动等, 教师则可以从动作、体态、表情等方面评价。这样, 既能改变评价语言的苍白与无效, 又可以有的放矢地给幼儿指导,体现对幼儿具体发展状况的关注。

惯用语二:“你们觉得……怎么样? ”

   情景: 杨老师正在组织幼儿进行歌唱活动“小鼓手”, 她在示范演唱后问幼儿:“你们觉得老师的小鼓敲得怎么样? ”孩子们踊跃发言,“敲得很好听!” “敲得很好!” “敲得很响! ”其实,杨老师预想的答案是:“鼓点有的快、有的慢。”当她发现孩子们的回答跟她预想的不一致时,她连忙又表演了一遍,然后问道:“你们仔细听听,老师表演得怎么样? ”这时更多的幼儿举起手说:“老师敲得真好听! ”杨老师更急了,又表演了一遍,继续问道:“老师的小鼓敲得怎么样啊? ”孩子们茫然了,不知教师到底要他们回答什么,他们开始胡乱作答,“这次没有上次敲得好。”“上次声音低,这次声音高! ”杨老师急得直冒汗……

    分析: 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自己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孩子们的回应, 或者孩子们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有些教师便惊慌失措,忙不迭地用更多的问题来解释原来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幼儿漫无边际地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通常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有可能是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教师的提问离幼儿的知识经验有些远,使幼儿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 

    对策: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清晰,指向性是否明确。教师可以在活动前结合活动内容向自己提问,想想自己可能给出的答案或幼儿可能给出的回答, 然后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调整,使问题的指向清楚、明确, 以便幼儿在较快的时间内作出有效反应。如, 杨老师提问后如果发现幼儿的反馈没有达到预期要求, 就可以在第二次示范后把问题调整为“你们听到杨老师在敲鼓时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这样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果教师提出相对明确的问题, 而幼儿仍然不能较好地反馈, 则有可能是因为问题的难度太大。这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控, 降低问题的难度, 如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 将问题转化为选择性问题或作出相应的暗示。

惯用语三:“请大家再唱响一点! ”

    情景: 刘老师正在组织小班幼儿学习歌曲“吹泡泡”。歌曲中的休止、断顿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努力地学唱着。刘老师显然不太满意孩子们唱歌的音量,鼓励道:“请你们再唱响一点,老师来听听谁的声音最响! ”教师的激励产生了作用,孩子们的声音顿时变响了。有的孩子为了唱得响,扯着脖子,涨红了小脸,不再关注歌声与琴声是否协调。刘老师自己也感觉到了幼儿演唱中的不和谐, 有些不知所措。

    分析: 许多教师认为, 幼儿唱歌声音的响亮程度是幼儿是否学会歌曲的重要标准, 因此他们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幼儿“大声一点“”再大声一点”。其实, 幼儿唱歌的音量固然重要, 但幼儿对正确演唱方法的掌握、对歌词的理解、对旋律的感受、对歌曲情感的体验以及与同伴的协调更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幼儿加强这些方面的体验和学习。

    对策: 教师在活动前应该根据歌曲的性质匹配相应的演唱风格,先期处理好音量与歌曲的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幼儿提出多方面的演唱要求,特别要注意歌声与琴声的和谐,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对那些唱歌声音很轻的幼儿,教师则应通过形象的比喻引导幼儿比较不同音量的差异及其效果,并通过反复感受和体会来确定合适的音高。

惯用语四:“×××, 请你站站好! ”

    情景一: 小班的王老师正在组织幼儿演唱“洗澡歌”, 她拿着玩具大刷子带领幼儿玩洗澡的游戏。她站在幼儿前方对他们说:“请大家找个空地方站好! ”被那些有趣的教具吸引并已按捺不住的孩子们趁机涌向放道具的地方和举着刷子的教师。这两个地方的孩子顿时挤成一团, 有的还被挤倒在地。王老师见状, 急忙拉起摔倒的幼儿,大声叮嘱还在涌过来的孩子:“×××,请你站站好! ”

    情景二: 张老师在组织中班幼儿学习律动“摘果子”。在需要散点站位练习时,张老师对大家说:“请大家找个空地方站站好。”幼儿听了教师的指令后兴奋地走下了座位。只见有的幼儿挤来挤去,想站在离教师近一点的地方,有的幼儿不懈地追随着好朋友的“足迹”, 还有的幼儿背对着教师不时地与同伴做着鬼脸。张老师见此情景,忙不迭重复道:“×××, 请你站站好。”

    分析: 在音乐活动中, 特别是在需要站立或有空间移动要求的游戏、律动、舞蹈等活动中, 教师可能会感觉到孩子们一离开座位就变得比较兴奋和难以掌控, 小班幼儿还会发生拥挤和跌倒现象。这是因为音乐活动中的散点站位相对于坐位和其他队形来说是最松散的一种组织状态, 幼儿没有了椅子或定点的约束, 脚部移动比较随意, 往往会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教师对此缺乏有效的组织策略, 只能反复用“×××, 请你站站好”这样的指令来调整和补救,这就破坏了教育活动的流畅性, 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情景一”中, 教师发出指令时, 小班幼儿容易被鲜艳生动的教具所吸引, 喜欢和教师亲近并发生身体接触, 而他们自身的空间感觉和平衡能力较差, 因而当出现拥挤现象时不会调整, 导致摔倒。“情景二”中,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好的空间感觉和控制能力, 在找空位的过程中, 他们追求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放松和个体的自由, 因而忽略了对活动规则的遵守。

    对策: 教师在组织需要站立或有空间移动要求的游戏、律动、舞蹈等活动时, 一定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处理好教具、教师、幼儿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小班幼儿, 如出现类似“情景一”中的情况, 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将教具收起来,请幼儿站在自己座位的附近, 帮助幼儿定向; 利用地板上的格子、暗纹等帮助幼儿找定点; 为防止幼儿推挤, 将教具分散在活动室的合适位置, 再让幼儿分别围绕教具站点; 教师的语言指令更加明确、细化等。而对于中大班幼儿, 教师则应事先提出明确的站位指令, 如“老师数三下, 请每人找一个空地方, 面对老师站好”。这样既有时间限制, 又有空间方位的要求, 可避免幼儿过于松散和自由。值得注意的是, 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指令的明确性都非常重要。教师在幼儿每次散点站位时坚持一贯的指令和要求, 对养成幼儿良好的站位意识和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探讨

幼儿音乐教育应以什么为核心?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彩?“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或许能回答我们这些问题。

    一、“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有如下特征:

    1.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唱几首歌、跳几个舞、演奏一些打击乐器等等,是一种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与训练的“标准化”音乐教育。这种教育常用一种成人的、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的音乐活动,要求幼儿逼真地模仿老师的声音和动作,千方百计地诱导孩子们说出预定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教育之下,儿童缺乏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只有众口一词的同一理解与极为相似的动作,不可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儿童的生命只有在主动与自由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强调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与音乐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体验。

    2.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为核心的“功利性”音乐教育。这种音乐教育强调认知性目标,它关注的重点是幼儿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数量和质量,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次要的。“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挖掘音乐中美的因素与美的力量,将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审美式的体验、探究、表现和创造。音乐教育的认知与教育功能,是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但这不是说幼儿音乐教育就排斥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它认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幼儿享受音乐,但儿童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应成为负担,而应像许卓娅教授提出的那样:“让儿童在追求把握感动了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知识技能作为作品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及时把握。

3.是一种以游戏为手段的“愉悦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训练性”的教育,强调通过艰苦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艺。先苦后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这种音乐教育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孩子们纯粹快乐的艺术活动变成艰苦的学习和工作。“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是幼儿人人愿意参与的,是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并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技巧的“愉悦性”教育。

    4.是一种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是“模仿性”的音乐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成音乐的模仿与再现,把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表演技巧上。教师总很得意幼儿能逼真地模仿自己的声音和动作,常为幼儿学得像而高兴。但幼儿其实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有音乐,心里却无音乐。我们在实践中就经常见到,这些幼儿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即使听着音乐也不知所措。“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是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它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像。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就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观察、模仿只是基础,创造才是最终目的。虽然儿童的音乐创造十分肤浅幼稚,但却充满儿童特有的情趣,我们认为,它与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与价值。

    5.是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综合性”教育。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受分科教学的影响,过于注重音乐独立的体系,常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截然分开,有时甚至将音乐的几大块内容(如歌唱、韵律、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活动)也分割开来。“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则从培养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着手,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发挥音乐内容的整体审美效应,同时在保持音乐艺术课程独立的前提下,将音乐、文学、关术、戏剧等艺术形式从整体上加以同构,使幼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幼儿综合的、整体的审美结构。

    二、“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的操作策略

    1.体验性策略。

    幼儿只有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教育者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尽量做到:

    (1)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如在欣赏、学习有关春天的乐曲、歌曲、舞蹈时,可以嫩绿为基色调,在活动室四周装点一些柳树、桃花、迎春花等,将活动室布置得具有春天的意境。又如在进行京剧欣赏、歌唱、表演等系列活动中,可在活动室中放置京胡、京鼓等乐器,供幼儿自由敲击,体验京剧乐器的音响特点;在活动室布置京剧角,放置一些脸谱头饰、青衣、水袖等,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使幼儿表演时体验更加真切等等。

    (2)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充分地体验音乐。除了听觉之外,教师还应借助动作、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

    (3)将体验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打破仅在音乐欣赏中重视体验的误区,在歌唱、韵律、打击乐演奏等活动中都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音乐,并在此基础上轻松自然地学习音乐。如学习歌曲《小小的船》,教师不再是在范唱后一遍遍地教幼儿学唱,而是将幼儿置身于一个宁静优美的“星夜”背景中,让幼儿倾听优美的歌声、体验优美的音乐意境,用体态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后,再自然轻松地学唱歌曲。

    2.生活化策略。

    生活是音乐的源泉,幼儿音乐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音乐经验和动作图式。老师应注重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音响与节奏,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让幼儿从小对周围的声音有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辨别能力。同时,老师应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积累丰富的动作图式,并将之提升为韵律动作,促使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身体动作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2)为幼儿创设一个音乐浸润的环境。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良好音乐环境的“浸润”。我们应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充满美好音乐的环境,让幼儿在音乐中生活与成长。如在幼儿游戏时播放一些悦耳的音乐;在进餐、吃点心时,播放一些优美、轻松的背景音乐,为幼儿创设一个愉快的进餐氛围;在户外活动时也可用音乐指挥幼儿,以提高幼儿锻炼的兴趣等。

    (3)用接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进行教育。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郊游》、《过家家》、《翘翘板》等;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音乐,如《天线宝宝》、《卡通的歌》等;选择孩子们经常耳濡目染的本土化的音乐文化,如在福建,就可选用福建山歌、闽剧、畲族的竹竿舞、闽南的木偶及高甲戏等。

    (4)结合生活情境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教师带幼儿去看秋天的落叶时,可反复哼唱《小树叶》,以后幼儿见到落叶,就会自然而然地哼起这首歌。教师应提供机会,在生活中引导和鼓励幼儿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如在活动室里设立小舞台、小剧院,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3.个性化策略。

    由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个体素质不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理解、感受及表达方式都有差异。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应强调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自我表达。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注意:

    (1)尽可能开放音乐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有更多选择。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音乐表现的女性化,尤其是舞蹈,“柔性”十足,这不利于男性幼儿健康成长。因此,不论在音乐教育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性别或性格差异,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如在欣赏高甲戏《老鼠嫁女》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喜欢的道具,扮演唢呐手、轿夫、新娘、媒婆等角色。

    (2)尊重儿童对音乐的个人理解与表现,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和纯真去感悟音乐。每个幼儿对音乐都有独特的感悟与体会,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幼儿理解音乐,而应给幼儿更多的感悟空间,让他们最鲜活、最真实的童真童趣得到张扬。

    (3)运用发展性评价,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强项。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教师应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音乐表现,针对每个孩子的强项,提供适时适当的支持。

 

 

 

 

浅谈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而音乐欣赏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活动类型它是通过倾听音乐的各种音响,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对作品进行反复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音乐印象,使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力求幼儿的欣赏能力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瑗教授关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欣赏活动,使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能力,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否认任何的音乐活动都要建立在幼儿会欣赏,会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各种表征活动。而幼儿的欣赏活动不同于成人的欣赏,必须要从幼儿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环境出发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出发,才能激发其欣赏的欲望、探究的动力,促进其充分地根据音乐题材大胆想象、联想,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深入的欣赏理解音乐。要提高

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直观形象、好奇好动、喜欢乐于贴近生活)及实际的发展水平,建构一套幼儿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音乐欣赏的能力。笔者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建构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体系,现就从生活化、故事化、形象生动化这三个角度探讨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声音,以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奠定欣赏能力发展的基础。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唰唰等等。幼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美妙声响的环境之中,教师要幼儿意识地引导幼儿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音乐欣赏活动奠定生活的基础。

(一)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倾听、表现生活中的声音的方式。

小班的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常会被周围有趣的声音吸引住。例如:掠过的飞机隆隆声、下雨的哗哗声。教师对于幼儿这一特点,立足于让他们倾听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声音。通过一段时间,幼儿会收集到许多有趣的声音: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喝水的咕噜声、小鸭的嘎嘎声等等。教师在这时候要注意将幼儿收集的这些声音进行适当的归纳,例如属于动物的叫声归为一类;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归为一类;属于日常活动的声音归为一类。让

幼儿对声音的归属进一步明确,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去收集他们的声音门类,激发其倾听、欣赏的欲望。声音之所以美妙是音乐蕴涵其中的节奏,因此在幼儿收集美妙的声音到一定的阶段时,教师要注意将节奏与声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幼儿收集鸭子的叫声是嘎嘎嘎,教师就可以结合节奏图谱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进而再让幼儿想想他们收集的声音中还有哪些是这种节奏,引导幼儿发现小猫叫也是一拍一下,这样让幼儿地结合生活的声音掌握节奏,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中节奏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乐器表现这些节奏,进行对这些节奏的简单表征活动。幼儿阶段,教师侧重对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力求他们对欣赏周围声音感兴趣,愿意以适合的方式表现声音的节奏。

中大班在倾听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的基础上,教师可激发其用适合的乐器进行表征活动。不仅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表现声音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贴近生活中的这种声音。例如:青蛙叫,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象青蛙叫呢”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象青蛙叫,于是就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记。教师可用这样的方法将所有的乐器进行这样的归类,这样乐器不仅是作为一种伴奏的工具,也是儿童表征生活中声音的道具。这是中班幼儿表现生活化声音的重点。到了大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一个故事配上乐器,使故事表演生动化。例如:森林里举行音乐会了,听谁来了,教师出示一个动物让幼儿用乐器伴奏,增加故事的生动性,有效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

(二)教师灵活采用教学形式,促进幼儿有效的体会、表现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欣赏水平及引导的侧重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在小班阶段,在培养幼儿倾听的乐趣,可选择平时自由活动的时间,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给予他们收集各种声音的时间和机会。也可发动家长在家里多让幼儿听听周围发出的好听的声音。到了中班阶段,由于要将各种乐器与生活中的声音相联系,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音乐区,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乐器,发现他们与生活中声音的相似点。大班阶段的幼儿在中班幼儿对乐器的认识的基础上,与故事相结合进行乐器的串联活动,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方便教师的观察引导,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倾听、表现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看似与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没有本质的联系,但却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幼儿只有学会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乐于用乐器去表现生活中的声音,才能有兴趣欣赏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音乐,尝试用表现生活中声音的方式去理解体会音乐的美妙

二、鼓励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故事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有丰富的故事体验。教师可将音乐欣赏与故事相结合,使音乐欣赏不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而是与语言领域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教师在引导幼儿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为后面的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幼儿故事创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与故事密切相关。例如:《音乐的瞬间》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平时幼儿自由活动,区域结束时,就播放这首曲子,让幼儿熟悉并且喜欢这首曲子。在一次集中欣赏音乐的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就共同欣赏《音乐的瞬间》,教师提问幼儿:“这首你们听起来觉得怎么样?”幼儿回答:“听起来很轻松”“让我很快乐”,说明幼儿感受到了曲子的风格是轻快的。接下来

教师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到曲子的结构是ABA的形式。有了幼儿对乐曲的大体了解,为幼儿有的放矢地创编故事提供了依据。

其次,幼儿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这一部分是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环节。教师通过幼儿的小组活动能够更充分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以《音乐的瞬间》为例,教师抓住曲子欢快的风格,引导幼儿想象“什么东西会有这么欢快的节奏”于是有的幼儿就想是兔子在跳,鸭子在边走边叫,青蛙在唱歌。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幼儿:“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幼儿就说:“他们在一起开联欢会”“他们要表演节目”紧接着教师就让幼儿欣赏音乐的中间部分,让幼儿听听“他们都表演了哪些节目?”幼儿听完之后就认为“在跳舞”“在戏水”“在吹笛子”。对于幼儿的想象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一环节,教师是突出欣赏音乐的重点,将乐曲的第二部分单独让幼儿进行欣赏想象,留给幼儿创编故事的空间。对于乐曲第三部分的欣赏创编,教师就抓住其ABA的曲式结构,提示

幼儿所创编的内容要与第一部分基本一致。因此幼儿就创编出“前面是鸭子叫着来集合,最后又叫着回去了“青蛙跳着来到荷叶上,最后又跳到水里回家了”“开头兔子跳着来到草地上,最后又跳着回家了”的故事开头和结尾。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要首先吃透了解这首曲子,找出故事创编的重点,加以突破。依据音乐的旋律结构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创编故事的形式深入了解欣赏乐曲。另外,这样的活动以小组欣赏的形式为宜,这样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体现幼儿的主体意识。

最后,教师要提供幼儿展示各组欣赏成果的机会。对于幼儿欣赏的成果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其展示给大家看。再以《音乐的瞬间》为例,幼儿都创编完故事之后,都以绘画的形式将每一部分的故事画下来,其中

一组就画了第一部分“青蛙跳着集合在池塘的荷叶上开联欢会”第二部分““青蛙表演了唱歌|、舞蹈”第三部分“青蛙跳进池塘回家了”。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音乐欣赏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和直观的需求,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将音乐故事化,是建立倾听表现生活中声音的基础之上,只有熟悉了生活中这些美妙的声音,才能与音乐的旋律联系起来,创编故事。此外,音乐故事化又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在充分了解音乐旋律结构的前提下才能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故事,实现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音乐故事化还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它也是建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三、用生动形象的器乐活动,发挥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属于幼儿内化的心理因素,怎样将其转化成为外在的行为,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满足幼儿表征的欲望呢?器乐活动无疑是一种满足幼儿表现欲望的活动形式。建立在音乐欣赏基础上的器乐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乐曲旋律,选择适合的节奏型进行初步的器乐活动。过去幼儿的器乐活动都是在老师指挥棒下的表演活动,而现在的器乐活动是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分组活动,在充分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旋律选择节奏进行演奏。在《音乐的瞬间》的活动中,一组幼儿选择了一拍两下和一拍一下相结合的节奏,他们认为这样节奏很好听,教师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这说明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成为一种内在的修养,而且也能运用于表征活动中。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虽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伴奏型但要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旋律选择适合的节奏,避免演奏成为一种噪音。选择适合的节奏型使器乐活动更加生动化,也不再只是一层不变的一拍一下的伴奏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幼儿欣赏表征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

幼儿对乐曲的体验情况。

第二阶段,根据故事情节,选择适合的乐器进行形象地演奏活动。有了合适的节奏,如果没有恰当的乐器进行演奏,那也不会具有完美的效果。那凭借什么来选择合适的乐器呢?根据幼儿依据音乐创编的故事,会让幼儿的演奏有的放矢。以《音乐的瞬间》为例,一组幼儿在第一部分就选择响板和三角铁这两种乐器,他们认为三角铁的声音就象青蛙落在荷叶上的声音,而响板就代表青蛙叫。这样依据故事选择乐器,使整个演奏活动形象化,象是在直观地展示一个故事。这样的演奏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乐曲,提升幼儿对乐曲的欣赏能力。

]将音乐生动、形象地表征出来是幼儿欣赏音乐的教学模式的高潮部分。通过器乐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表现幼儿创编的故事,使幼儿音乐欣赏能力得以升华。

音乐欣赏是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品评、理解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的音乐欣赏不同于成人,需要生活化的环境,故事化的方式,形象化的表现手段,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并加以深化。因此,就必须建构一套适合幼儿又能发挥其主体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促进其音乐能力的发展。

幼儿音乐欣赏教研活动小结

1、幼儿园音乐欣赏的面可以拓宽。这次音乐欣赏活动有舞蹈欣赏(包括教师用自身的优势直接让幼儿感受和通过录像让幼儿欣赏)、皮影戏欣赏、外国歌曲欣赏、幼儿自己的舞蹈欣赏、进行曲欣赏、山歌欣赏等等,各幼儿园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人耳目一新,拓宽了与会者的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可以在原来只是乐曲欣赏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只要找准切入点,幼儿是可以理解的。

2、通过音乐活动,探索学科的整合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每个学科自成体系,如何找好位置,使各科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整合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如《幸福快车》歌曲欣赏,大家就认为可以进行整合,虽然是一节音乐欣赏活动,但通过活动可以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歌曲中贯穿着的爱的教育内容等,都可以整合进去,这就比单纯的音乐欣赏更具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引发了大家对选材的研讨。

3、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讨。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体现《纲要》的精神,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在这次活动中,每位教师基本上都能做到(1)注重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次之;(2)能从幼儿的角度提出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能很好地尊重幼儿,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如教师的语言“谁愿意上来跳的,可以跟老师一起跳”,这时可以看到有些幼儿愿意表现,而有些幼儿则愿意坐在位子上欣赏,教师并不是一刀切或统一要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愿意;(3)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多通道去感知音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音乐欣赏和韵律活动的区别有些模糊,对选取的材料本身的挖掘不够深刻,切入点把握不到位,如何更好地将《纲要》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年青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育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都有待于研究和探讨。这次活动,我们将推荐《藏族舞蹈》、《元宵乐》、《幸福快车》、《小马放飞》、《义勇军进行曲》和《快乐小牧民》等赴南京参加由许卓娅老师组织的南京音乐教研小组活动

一、选择适宜的音乐欣赏素材

在选择音乐欣赏的乐曲时,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已有的音乐欣赏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乐曲本身的特点,如其在音色、段式、节拍、强弱对比、乐句反复等方面的特点,以决定乐曲是否适宜于幼儿欣赏。同时,为扩展幼儿音乐欣赏的经验,使之对音乐能有更全面、丰富的理解,教师还应广泛选择音乐素材,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选材:一是可以广泛选取幼儿喜欢的乐曲,如《小熊种瓜》《大鞋、小鞋》《小老鼠,小花猫》《大树妈妈》等;二是可以选择一些标题、性质鲜明,有一定内容情节的器乐曲,如《惊愕交响曲》《化蝶》《喜洋洋》《四小天鹅舞曲》《天鹅》《玩具兵进行曲》;三是可以选择音乐形象突出、角色鲜明的乐曲,如《春雨》《小兔、小洋、大灰狼》或自然界的声音;四是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歌曲,如《打电话》《我的好妈妈》;五是可以选择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如《茉莉花》《金蛇狂舞》等。

有时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还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这是因为许多优美的作品较为成人化,较为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乐曲进.行细致的剪辑,使之重新组合成较工整、较简单的结构,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如:为了让幼儿巩固乐曲段式A—B—A,教师可以对乐曲优美但并不是很工整的A—B—A三段式音乐进行剪辑,使之成为较工整的A—B—A三段式,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二、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由于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内容,制作相应的图片,使幼儿在欣赏中既有听觉感官的参与,又有视觉器官的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动画或选用现成的图片随音乐播放,让孩子在边看边听中感受音乐的美。

乐曲图谱作为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幼儿完整地欣赏或回顾乐曲时使用。此时,使用图谱的好处是能使幼儿获得较完整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图谱有多种形式,如图形谱、动作谱、节奏谱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交替运用。

由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还要注意让游戏贯穿其中。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最多的游戏类型是表演游戏与操作游戏。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配上玩具兵的帽子、枪、红旗等进行游戏,以更充分地感受乐曲的特点与结构。操作游戏指的是让幼儿操作道具随音乐进行游戏,可以用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如在欣赏乐曲《化蝶》时,乐句的理解是难点,教师可让幼儿操作纸偶花和纸蝴蝶随音乐舞动,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包含的4个乐句。

三、营造适宜的情境、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作品协调的情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音乐,充分感受音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给幼儿充分想像、主动创造的空间。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幼儿身心获得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既要考虑到游戏性、活动性,更应该注重活动的有效性。这需要老师在活动的指导策略上下功夫,多方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创作出作品,而是让幼儿通过音乐作品能把握形式所蕴含的意味,让幼儿能用整个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让幼儿在倾听音乐的同时有大胆想像、主动创造的自由,让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应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幼儿,更不应要求他们必须按教师的观点理解音乐。孩子对音乐作品往往有他们独特的理解。记得在小班时,笔者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惊愕交响曲》时,听到强音、弱音的对比,孩子们说这段音乐讲的是一只老鼠在偷东西,忽然来了一只花猫,老鼠吓了一大跳。笔者觉得孩子们的这种回答比引导他们说出强音与弱音这样的术语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当时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强音与弱音的概念。心理学家吉尔福在分析创新能力时,有一个维度是“独特性”,即个体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孩子们的想像正说明了他们在参与、在创新,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教师不应用标准的、僵化的术语去束缚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二是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和游戏。音乐欣赏活动通常会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实际上,音乐欣赏不单单是听觉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用口唱或用耳朵听,更是综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用动作、舞蹈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教师如能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表演自己创编的角色动作,并自主游戏,会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挥。例如让幼儿听《口哨与小狗》这一乐曲时,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表演男孩逛街的动作。孩子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各种动作。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由创编游戏情节,以激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力与想像力。

三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我们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只有把教师的指导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为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一般会有许多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布置游戏场地与制作道具的机会提供给幼儿,让幼儿参与到设计者的行列中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例如在欣赏乐曲《大森林的故事》时,可以创设包括土堆、猎人的房子、草地等在内的游戏环境。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布置环境,然后再进行游戏。对自己布置的环境和制作的道具,幼儿不仅使用起来较为熟练,而且通常会十分感兴趣。又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制帽子、手枪、红旗等道具。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他们的想法被同伴采纳,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四、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孩子们在听到音乐时。不仅会随之哼唱,而且会随之起舞,用肢体动作或外在的物品、道具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启发幼儿表达、描述所欣赏音乐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幼儿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促进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运用以下方式进行表达:

一是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当幼儿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往往能用完整的句子或短语、词汇等来形容所听到的音乐给自己的感受。如幼儿会用轻柔、舒缓、柔美、安静等词语来形容摇篮曲,会用雄壮、威风、有力等词语来形容进行曲。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幼儿用语言描述音乐作品特点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二是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幼儿听到乐曲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天鹅》和《四小天鹅舞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大小天鹅的不同,从而感悟这两段乐曲的不同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是用面部表情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让幼儿通过面部表情来描述音乐的特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大胆表演,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四是用美术作品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让幼儿用美术作品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大胆想像与创造,并促进孩子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如:在欣赏乐曲《春雨》时,让幼儿自由想像并创作有关春天的图画时,幼儿会用手中的笔画出一个温馨美丽的春天,画中的小雨点都变成一个个小娃娃,从天上落下,落在小花、小草上,真的是美极了。

总之,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要体现幼儿教育生动活泼的特性,教师应让孩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游戏,并参与环境创设,不仅形成良好的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而且具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策

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重视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音乐内容,不能忽视欣赏,要通过欣赏音乐来扩大幼儿的音乐眼界,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提高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愉悦和创造乐趣。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幼儿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能力得到不同提高,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一生中的玩伴。

追求和谐的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漫谈

      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音乐的本质,才能按此去塑造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一切。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首先在于它具有非概念性、无形性和时间性。

      大家都听过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了一种音乐审美的观念:音乐中包含着各种内容的表现,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是因为你听不懂。人们通常所说的“不懂”就是指:不能明确指出音乐的表现内容。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要让学生“听懂”音乐,让学生明白音乐的表现内容。而音乐艺术基本材料——音响的两个基本属性:一就是没有造型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二是没有语义性。

      ——所以,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所以“高山流水”的故事从主观上给听者造成了一种审美压力,要从音乐中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音乐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这是造成多数人“听不懂”音乐的主、客观双方面的原因

      一、音乐的本质:

      1、非概念性:

      声音本身不具有概念性,和语言文字截然不同。它主要通过声音,而不是概念或语言文字起作用,从而首先述诸于人们的是听觉感知和联想,而不是视觉感知和思维。为此,通过听音乐去学音乐,既是音乐的特殊性所决定,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则。音乐教学如果遗忘了这一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最大的失误。音乐教学最主要的课题就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听觉感能。

      2、无形性:

      音乐虽然如同建筑一样有着严密的结构,但却无法凝固成形。乐谱虽能记录音乐,但无法取代其流动的音响进程,而唯有通过表演或播放再现其声音,才能展现音乐的本来面貌。所以,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都会通过看得见的来说明和把握看不见的,力图通过说得清的来说明说不清的。但是,一切有形思维的音乐教学必需最终归结于无形的音乐体验和体现。

      3、时间性: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必需在时间的进程中才能完整地出现,它不占有空间,却必须占有时间。因此,它具有严密的律动性和节奏性,这就决定了他最具有内在的动力,是动态的艺术、是最能与动作水乳交融的艺术。为此,良好的节奏感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音乐欣赏和表演的基础与生命保证。

      那么,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吗?

      (听ppt11张音响资料)

      音乐其实是能够表现“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的,音乐的非语义性只是表明音乐中的声音不能象文字那样表达人们都可以了解的语义。音乐可以包含没有“语言”的语义性,这个语义性是属于音乐语言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理解也就不同。

      (听ppt12张音响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体验重于理解!个人的感受重于别人的意图!“听不出来”、“理解不对”,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丰富感受!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听”音乐,启发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和共享音乐。

      二、音乐欣赏学习的特点

      1、主观色彩

      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这是音乐的重要特征。它决定了音乐欣赏感受的模糊性质。因此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带有明显的主观再造的成分。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的感受也必定是不同的。

      当然,我们强调音乐欣赏心理这种不共性的同时,并不排斥音乐欣赏认同心理的一面。

      2、情感效应

      诱发情感效应的原因很多。情感信息的认同心理,听众的思想情感与音乐的表达的情感相温和或极为接近,此为一。乐曲中情感信息直接传递为听众或多或少所接受,此为二。附加性情感信息效应。欣赏者聆听时,无意中将音乐信息同某一过程联系起来,按个人愿望来解释和感受,此为三。音乐声场群体效应。许多人在一个声场聆听音乐,由于受到群体情感信息的连锁反映与个人单独听音乐音响,效果迥然不同。此为四。

      三、音乐欣赏学习过程

      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信息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有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它可以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

      1、音乐审美直觉阶段

      审美知觉是审美与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审美知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在音乐审美直觉家段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数注意和感知等心理要素。

      2、音乐审美体验阶段

      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欣赏者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再创造活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是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活动,但想象、联想和情感在其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音乐欣赏审美升华阶段

      审美升华是指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了艺术作品和欣赏者“物我两忘,心神合一”,发生了共鸣和顿悟,使欣赏主体获得审美预约和审美享受。

      四、音乐欣赏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要的是倾听

      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初听,复听,重复的地方要多听几次,有分析地去听。通过欣赏音乐拨动人的心弦,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只有通过倾听音乐,才有可能提高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中心环节就是倾听音乐。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听。对于低年级儿童聆听时间哟啊短,或者是听曲子的一部分,同时要加强聆听前后的指导,以帮助并吸引学生理解音乐并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多听,还包括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面。

      吸引听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此外,在音乐听赏中利用语言那、动作等描述音乐中的事件,以此表现出对所欣赏音乐的感知、记忆能力,也不失为吸引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的好方法。

      2、充分而适当的发挥通感的作用。

      安静的倾听音乐只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如何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还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从古至今人们以点头、拍手、晃身、歌、舞等形式参与音乐,均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音乐欣赏形式。它可以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

      在欣赏学习中,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大呢感其它姐妹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向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但是,必须注意以语言、文学等形式所表现的对音乐的感受,绝不可以等同于或代替音乐作品本身。跟不要把过多的甚至全部精力放到带的音乐的具体内容与形象上去,从而干扰了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五、欣赏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紧紧围绕各单元的人文主题设计和展开欣赏教学。

      人文主题既是一条主线,又是一个故事、一个既定的环境。既是音乐的依托,又是音乐的背景。与以前的音乐教材相比,文化性、历史性、科学性都成为了音乐课的一部分。人文的内容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思想、情感等方面对要欣赏和感受的音乐作品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音乐信息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情趣。

      2、明确音乐欣赏教学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音乐课应该是学生的音乐乐园,所有的活动:听、看、说、想、唱、画、、舞蹈、律动、创造、游戏、包括评价都应该围绕着音乐,而衡量的标准就是你是否始终以音乐作为所有活动的载体,有没有偏离音乐艺术的轨道,有没有体现音乐课的不可替代性。

      3、备课时,要认真地听、唱所要教学的音乐作品,并认真地分析作品。

      音乐欣赏教学只有自己先感动、感悟,才有可能去感动学生,才可能让学生也有所感悟。事前的作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情绪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等等,来设计营造不同的情景氛围,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写出教学方案(教案)。

      4、要给学生留足感受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过多的语言讲解,或过多地让学生观看对音乐进行具象性解释的图片与影像,往往都是对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干扰。教师的话要及时、到位、精练,多媒体课件及辅助资源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积累相关知识,拓展思维和联想,要让学生把注意力始终放在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上。

      5、音乐新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音乐新教材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材。

      教材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个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共同媒介或是内容载体,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所提供的也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和基本规范及要求。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开发,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材提供的内容及顺序安排重新组合。

      6、要加强艺术修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艺术感觉。

      要不断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的最新发展,努力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一专多能,以适应当代音乐教育的需要。现在“专”有了,应该在“能”上下工夫,这种所谓“能”应该是指对姊妹艺术的了解程度、对其它学科的了解程度。文化的音乐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

      六、柯达伊教学中的欣赏教学

      柯达伊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必须和所有的其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渗透到每个教学内容、环节中去,而不能把音乐欣赏看成是只属于某种课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要点:

      1、使用优美音质材料,创设良好的欣赏环境

      优美的音质、安静的环境是欣赏音乐的的首要条件,可以促使学生感受意境、享受美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应从幼儿园时期就要注意培养。但是要在低年级创造一个安静的听音乐的环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要作耐心的工作,才能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教学中,当学生不能安静下来时,教师要马上停止音乐,再重新提出要求。这样随着年级的增长,会越来越形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环境和气氛。

      2、启发对节奏的反应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鼓励他们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节奏反应。通过身心和谐的表现,培养细腻敏锐的情感,感知音乐要素。

      创造期待的学习心理

      欣赏教学中,教师介绍新作品时,只作最低限度的介绍,要讲得极为简单、精炼,主要应该由音乐作品去表达它的内容。教师应该强调作品的美感、感染力,重在诱导、创造一种期待欣赏、学习的心理。

      3、启发想象、联想

      这种启发应强调的不是离开情感体验的理智的分析、对知识意义的反应理解,而应该是对音质音色、节奏音型、情绪意境和结构特点等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听〈彼得与狼〉时,教师先讲故事,要求学生想象使用什么乐器代表哪个角色,教师把学生设计的乐器名称写在黑板上,再来听作曲家的作品,通过启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引导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欣赏音乐。

      4、掌握音乐的结构、曲式

      使学生热爱和理解音乐的最根本的条件之一,是使他们学会掌握音乐的分句结构和旋律,这是建立音乐美感的重要基础。音乐的分句不是孤立音符的连接,而是有表现意义的音乐结构单位。欣赏时应引导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音乐的分句,并且逐渐理解每个作品都是由一系列分句组成。他们有的是重复前面的句子(相同),有的是心的句子(不同),还有的的是包含一些变化的句子(相似)。用这种孩子容易理解的语言逐渐形成对音乐曲式的直接感觉,来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力。

      低年级学生听到回旋曲结构时,教师启发学生听出相同的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有哪些不同(例如音区、音色的变化等)。高年级学生则可以按长音乐结构进行分析、标记结构图式了。

      欣赏教学案例:

      课例1: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

      第一步:让听讲座的老师谈谈自己会怎么上这一课

      第二步:介绍课例

      创设情境: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音乐用〈跳圆舞曲的小猫〉)

      师用语言导入新课:在一座美丽的小动物城堡里就有一群会跳舞的小动物,听说他们最近要举行一个化妆舞会,小动物们都在家里积极地准备呢,大家想不想去认识一下会跳舞的小动物呢?

      听赏乐曲:

      听、猜、说

      师:这是谁的家呀?听,里面好象传来音乐的声音,不如我们坐下来听听,猜猜会是谁在跳舞呢?注意,一定要安静地听,不然会影响到里面跳舞的小动物。

      你们听出是谁在跳舞了吗?

      生:略

      师:那我们再来听一听,(听一个乐句)原来在这首乐曲中有用小提琴刮奏来模仿小猫的叫声,(老师示范叫一声,然后让学生一起来学一学。)

      师:原来呀,猫先生来到猫小姐家里邀请她去做舞伴去参加舞会,这不,刚才他们就是在练习呢。老师听到这样的音乐也想动起来,可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动,老师做两种不同的动作,让学生选择。

      听、编、动

      在学生选择出适合三拍子乐曲的动作后,老师进一步启发:我觉得就这样一个动作太单调了,你们还能编出更多的这种优美的三拍子动作来吗?让学生听音乐即兴创编动作。

      听、叫、跳

      老师扮演猫先生,学生扮演猫小姐,老师邀请学生一起跳,没有被邀请的同学在座位上自由地跳,听到乐曲什么地方像小猫叫,就一起学学。

      第三步:请听讲座的老师评点这个课例

      第四步:评析

      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许多老师都很喜欢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欣赏水平,应该说这种形式是可取的。但这种形式也潜在着一种危险,即容易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故事课,学生的兴趣不是指向音乐而是指向故事情节,教师的精力也往往投入到启发学生构思故事情节方面去了,学生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的机会则很少,音乐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子或背景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把教学手段变成了教学的目标,而教学的目标则成了教学的手段。

      而上面这个课例设计并不是这样,这个设计既有情趣又有美感,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情境的设置、故事的构思都是围绕音乐而进行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音乐服务的。因此同样有情境、有故事,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一直集中于音乐上。让学生在所要欣赏的音乐中走进教室,既自然又有效;创设动物化妆舞会这样一个情境,与欣赏的内容十分吻合;让学生听辩出什么动物在跳舞,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音乐上,小提琴的刮奏、三拍子的优美、动作的轻盈等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体验而获得的,动作的创编、学生的表演都围绕着音乐而进行。

 

 

 

 

 

 

 

 

 

 

 

 

 

 

 

 

 

 

 

 

 

 

 

 

 

 

 

 

 

 

在音乐欣赏中体验快乐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音乐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音乐欣赏是以感知、体验为主的音乐活动。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教材陈旧,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幼儿的体验、探索的机会少。我们通过对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加上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思考,我们越来越明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怎样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创设环境让幼儿主动学习,与他们共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探索音乐的奥妙,进行审美体验?这是我们“审美与快乐”课题组近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欣赏教材

    1、选择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小厨师》、《洗手帕》、《捉迷藏》、《风和雨》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幼儿十分熟悉,很自然地能去丰富地感受与表现。

    2、选择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的作品。如与幼儿十分熟悉、喜欢的故事、动画片相匹配的作品:《龟兔赛跑》、《猴子学样》、《乌鸦与狼》等,这些作品的音乐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可以引导、配合他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体验与表现。如根据音乐情节、人物的变化来进行角色的表演等。

    3、选择旋律感强的作品.如《花儿与蝴蝶》(《梁祝》的片段)、《摇篮曲》、《二泉映月》、《喜洋洋》等旋律感强的乐曲,有的引导幼儿感受其旋律的起伏;有的引导幼儿感受旋律的优美流畅;还有的引导幼儿寻找旋律快慢的变换……只要抓住乐曲的特点引导幼儿去感受、体验,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4、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名曲片段。如歌曲《欢乐颂》、《森林水车》、《铃儿响叮当》、乐曲《动物狂欢曲》、《四小天鹅舞曲》、《牧童短笛》、京剧选段《抬花轿》等,这些作品的旋律感、情景性都很经典,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将乐曲的亮点与幼儿的兴趣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发展,不但能让他们在自己的本身欣赏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情感美的体验,还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二、巧妙应用师生的双向互动模式,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从中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l、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幼儿欣赏作品的兴趣点开展活动。教师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兴趣与需求,给幼儿的体验与探索提供援助与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期的音乐活动不象过去,老师找教材,幼儿盲目接受式地学习。现在的音乐活动多根据教师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点的发展及他们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活动进行,有的还根据需要将部分内容放在区角活动或小组游戏活动中进行.如《花儿与蝴蝶》这个内容,整个过程:倾听乐曲一讨论—表述重点乐段的旋律变化—边听朗诵边欣赏音乐一画音乐一自制道具——听音乐表演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显然一次活动是不能完成的,而且其间的“画音乐”、“自制道具”、“角色表演”这三个部分都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增加的,这三个环节的增加让整个活动增色不少。教师在活动中是观察者、援助者、合作者。

    2、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在探索环境与音乐的交互作用中体验音乐的“情景美”。

    (1)物质环境。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常常要从发散性的体验回到固定的情景中,幼儿的感知是具体形象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置身其间的物质环境的支持。给幼儿提供电视图像、与幼儿共同创设背景、道具等,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有良好的促进与催化的作用。

     (2)问题环境。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的设置提问,让幼儿自由的讨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性学习。教师是幼儿参与探索型活动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在幼儿兴奋时的一句带有挑战性的点拨往往会引起幼儿进一步的关注,而且是带有思考的关注。如在欣赏活动《森林水车》中师以悬念性的问题“你们知道水车吗?你知道他能帮助谁吗?”导入,它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为活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又如在欣赏活动《花儿与蝴蝶》中的问题“你们想听听太阳升起的旋律是怎样的吗?如果让你用线条表示,你会怎么画?”它为幼儿体验这个重点乐段提供了引线,也让幼儿更用心地关注这段音乐,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用图示表象的欲望。

      3、学习解读幼儿,适时,灵活地给予幼儿以支持。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地探索、体验音乐,教师的解读就是通过学会观察、倾听、记录、分析。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表现,倾听他们的对话、讨论、需求,捕捉幼儿探索的兴趣点;关注他们是体验到的精彩点,并及时地引导与大家分享:关注他们的需要与困难,并给与即时的支持。如在欣赏活动《铃儿响叮当》中,幼儿在听音乐自由表演中,有几个幼儿提倡排队来表演。于是,我让他们在音乐区自由找朋友自己设计队列、动作来表演。区角活动中,我观察到几个幼儿提议用小乐器来伴奏的想法,于是,我又增加了节奏乐活动《铃儿响叮当》来延伸这个活动。使幼儿更尽兴地体验到了这首歌曲的内涵与快乐。

    4、通过多种途径,追随幼儿,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索、体验、创造

   (1)灵活地运用图片、图示等作为幼儿体验的“桥梁”,感受作品中旋律、节奏的变化。音乐是相对抽象的艺术,而绘画则是幼儿表象的重要方式。引导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图谱、图示表现乐曲旋律的高低变化、乐段的重复与变化;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有自己的创意,而不是盲目的模仿。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告诉大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教师的引导多在于将幼儿的创意加以肯定与提升,但并不提倡他们盲目模仿。如在乐曲《喜洋洋》中,有一幼儿用“大鞭炮”与“小鞭炮”的图示来表示节奏欢快与舒缓的乐段。我及时让他将意图告诉大家,并让其他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也讲给大家听听……渐渐地幼儿画谱时从较为盲目的状态过渡到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验进行

     (2)运用互动性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如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幼儿两两扮演牧童与牛,并让他们自己寻找“笛子”的替代品进行表演。教师在他们熟悉对话性乐段的基础上让他们听音乐表现乐曲所表现的动作与表情。第一次他们的表演仅限于骑在牛背上走,于是我及时地用问题做引导,“牧童非常爱牛,他带牛到河边除了骑着它,还会做什么?哪一段是讲述牛不听话,牧童生气……”第二次,幼儿的表现就丰富了许多;和牛说悄悄话、抚摸牛、围着牛跳舞、吹笛子、跌跤生气等……又如,在欣赏民乐《浪花轿》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轿夫”、“吹鼓手”、“媒婆”等角色,鼓励他们发现音乐的变化,用动作体验乐曲的变化及它所表现的意境。随着乐曲的忽快忽慢、忽高忽低的变化,我先引导他们用坐车经过不平山路时的感受来体验坐轿的感觉。幼儿有的象喝醉酒一样晃来晃去;有的忽高忽低地跳着;有的抱着头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他们玩得特别的投入.

     (3)恰当地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故事、儿歌进行烘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风格及艺术背景。这种方法一般在篇幅较长、形象突出、人物单一的作品中使用。如《牧童短笛》的欣赏活动中,利用故事化的情景表演过度到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使幼儿能形象地了解牧童的日常生活.又如《浪花轿》的欣赏过程中,配上民族的味儿浓,儿歌体裁的《老鼠嫁女》的片段,帮助幼儿体会坐花轿那种“忽悠” “忽悠”有趣的韵味,既感受到了“抬花轿”这种民间活动特有的乐观诙谐的形象,又体会到了这首乐曲的节奏韵味

     作为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在音乐的海洋里大胆地探索、体验、创造,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做幼儿的玩伴,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探索音乐、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从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快乐的体验。另外,幼儿在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已有的经验进行自我学习,为其创造意识、探索欲望的形成奠定长远的基础。

电影《憨豆假期》片尾有这样一段台词:艺术就是这样奇特的东西, 它适时地串起生活中那些看似散乱的 珠子( 瞬间), 使之成为绚丽的项链。同样, 在日常生活中,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就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适合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资源, 挖掘潜在的教育功能, 丰富儿童心灵中美的体验。

音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生活的意义;想象不到的乐器——想象得到的创意;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尼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 爱因斯坦;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学生的耳朵被唤醒,,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唤醒心灵被打动,文字与画面在眼前交替,手和口都充满表达的欲望;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 ——贝多芬;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  杰;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尼  采。“天籁之音”。 释放   灵魂与音乐的交流.酣畅淋漓.快乐,幸福,感动,宁静

更多相关推荐:
音乐鉴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音乐的思想是无止境的。《音乐鉴赏》,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艺术理论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它使得我对音乐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它教会了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认真领悟…

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时光就像乐谱里跳动的音符,飞逝而去。转眼之间,一学期的《音乐欣赏》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再回首,发现这门课带给我太多的收获和感触,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引导下,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音乐对我也有了更多的意义。有人…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心得体会中文系09心理SY0910148郑卫荣这学期选上了音乐欣赏这门课我感到十分庆幸我原本是想通过音乐欣赏这门课调节一下平日紧张的学习情绪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熏陶后不仅能舒缓平日紧张的学习气氛...

音乐心得体会

我对音乐的欣赏体会我从小喜欢听音乐,每当自己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拿起MP3或者手机带起耳机听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沉浸在放松的气氛里,自己的心情机会慢慢变得平缓放松,心中的郁结能在音乐中消散。我喜欢音乐,喜…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08级电气系数控四班崔鸿伟20xx11234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首先我要感谢老师讲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我们从前的我听音乐有时只是为了放松心情只是纯粹的从听觉上享受音乐或是从音乐中优美的旋律曲调...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本着对音乐的喜欢和学习音乐的心态,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这一门课程。今天我将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在这个学期里学习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从小我就非常喜欢音乐,经常一个人放声歌唱。因为我觉得音乐不仅仅是音乐…

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

《音乐欣赏》学习感想体会[zh]

音乐欣赏学习感想与体会姓名学号专业学院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

民族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

由民族音乐鉴赏课所学到的我感觉选了民族音乐鉴赏课是一种幸运以前我音调老唱不对对音乐一窍不通后来在陈老师一学期的言传身教下对音乐懂了些皮毛也感受到了祖国民族音乐的魅力陈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对我来说上陈老师的民族音乐鉴...

音乐欣赏心得

音乐欣赏心得学然后知不足在学完这门课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在音乐方面简直近乎白痴以前我所了解的仅仅是皮毛甚至连皮毛都不到而且以前我只听流行音乐现在才发现那些古典的也很有韵味此外我还了解到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巨大...

音乐欣赏课心得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李琳琳师大班20xx1320xx42我很幸运能选上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在没上这节课之前我对音乐的理解全部都停留在流行音乐上本着对音乐的喜欢和学习音乐的心态我选择了音乐欣...

音乐鉴赏网络视频课心得体会

音乐鉴赏课程学习总结灵魂中的音乐音乐鉴赏学习心得音乐欣赏使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属于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我很喜欢周杰伦曾说过一句话喜欢音乐的孩子都是善良的孩子一直很喜欢音乐特别是轻音乐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