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新闻原著作业——马克思人民报刊文章读后感

时间:2024.4.8

马列新闻原著选读作业

【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文章读后感】

权利的斗争源于思想的觉悟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班 级: 新闻2010级辅修班 学 号: ???????. 姓 名: ????.. 指导老师: 李卓钧

二零一三年十月

权利的斗争源于思想的觉悟

——读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有感 1842年元月,马克思为《德国年鉴》写了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我重读此文,见到的是马克思为新闻出版自由的睿智而勇敢的斗争,这种不畏强权,追寻自由的精神,在一百多年前萌芽,其根须亘古及今。

思想不断地与其相对的时代背景进行对流和碰撞,在和原有的知识架构的对峙和整合中迸发。我们所害怕的,往往是思想的贫瘠。而《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则正是马克思发表的,针对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的政论作品。其中书报检查令的第二条特别强调:“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新的书报检查令并不阻挠人们探讨真理,但这种探讨是受限制的,即必须是“严肃”、“谦逊”的。但是可笑的是,这两个词没有严格的界定范围,何谓“严肃”?何谓“谦逊”?

“严肃在哪里结束,不严肃又从哪里开始呢?谦逊在哪里结束,不谦逊又从哪里开始呢?”马克思在文中写道。显然,这些范围却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条规定看上去保护言论自由,实质上反而对言论自由作了极大的限制。马克思在文中指出,“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对真理的探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即严肃和谦逊的探讨。这个规定一开始就脱离了真理——我们可以探讨真理,但必须是“严肃和谦逊的”进行探讨。我们如果不在指定的“谦逊和严肃”下,就是违背了书报检查的规定。读到这里,突然心里涌现出许多的悲哀来。哪里有什么自由主义的报刊和出版自由?在这样被强袭的黑暗统治时期,自由被位于其上的强权扼住了喉咙,使我们不能言语!如此工于心计而险恶的用心!这样具有倾向性的书报检查制度,使得政府只允许听见属于自己的声音,它沉溺于幻觉,并要求它的人民也陷于这样的幻觉之中,人民失却了探讨真理的资格。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语言充满了辛辣的讽刺:“哪一个正直的人不为这种无理的要求脸红,而宁愿把自己的脑袋藏到罗马式的长袍里去呢?”“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文中不乏这样机警而深刻的表述,仿佛字字敲击到人们的胸膛。

这样的法令,命令不同的性格和个性的人、不同的风格的人用统一严肃的笔调,谦逊的风格,来绘出周遭的一片灰色,只会让人寸步难行。

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马克思认为,检查制度侵犯了人的精神自由,造成了思想恐怖。它使得个别平庸的官员凌驾于众多记者、编辑、出版者之上,造成无法化解的矛盾。它是一项愚民政策,它的出发点首先就错了。关于出路,马克思的结论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任何人都是会选择服从自己理智而做出判断,而新闻出版自由正是将其落于实践,并将其意义上升。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拥有自由出版的权利才能代表真正的精神。而这项书报检查令则完全丧失报刊的人民性质,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

读罢此文,心中的感触一言难尽,我不仅感叹马克思在文中的精妙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手法、睿智的思想,我被通篇散发着理智光芒的词句和作者勇于批驳的精神打动了。也许我所感受到的,只是其中的几分之一,但足以让自己反复咀嚼。这其中的珍贵的理论,在今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是地影响着报刊的发展,渗透着人们的心灵,发挥着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媒介的报刊,是人们的喉舌,传达着无数人们的思想与声音,需要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反映着他们的心声。当时的马克思,通过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来保护人们以身俱来的权利,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何为至关重要的所在。马克思站在时代的高度,表述出早期的人民报刊思想,而它们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依然熠熠生辉。


第二篇:《发掘新闻》读后感


发掘新闻读书笔记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媒介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所著,整本书从社会媒介学的角度着手深入而详细的考察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变迁史,并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解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新闻业的影响。《发掘新闻》开创了美国新闻业研究的一种新的角度,社会媒介学角度,何谓社会媒介学,实质其实就是探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发掘新闻》中有所研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于媒介的影响,就是典型的社会媒介学角度的研究。

作者舒德森自己在序言中是这样来简单解释为何这本书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它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某物——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如何从无到有的故事”,而他讲述的“客观性”的从无到有是充分融入到美国的新闻史当中去的,美国的新闻史的一路发展也可以说是新闻业客观性的一路发展历程,正因为客观性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新闻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走上了符合现代新闻发展的轨道。舒德森将客观性的发展融入到了美国新闻史中来一起阐述,从19世纪30年代以前的毫不关心客观性问题只为政党服务到之后对于客观性的强调和重视以及到20世纪以后对于客观性的所产生的忧虑和质疑,客观性的发展无一不融进了美国新闻发展史中。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分为五章,五章分别是五个不同时期的报业的发展概述。首先,第一章名为平等主义时代的美国新闻革命:便士报。在这章中着重讲述了便士报的产生和如何发展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以及便士报对于美国报业的历史性革命。19世纪30年代以前,媒体拥有着中产阶级特质、狭隘的地方观念、贪求个人利益等等缺点,大部分报纸报道的主要是政治内容,“政治性报纸侧重于对全国性政治内容的报道,财源主要来自于政党、党内派系或有志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正是因为当时的报纸都是由这些政党或者个人所赞助,因而政党主导了社论的方向,报纸的政治立场鲜明并且煽动性浓重。便士报便是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出现,成为美国新闻业“商业革命”的报业典范。便士报顾名思义就是只卖一便士的报纸,经济独立并且不依靠政党。这在当时改变了只有富人阶级才能买得起报纸的情况,并且开始真正面向社会大众以新闻为主,由于经济独立,便士报依靠的是大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便士报所代表的当时美国的新型报纸极大的改善了报纸的经济结构,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推动了报业的迅速发展,报纸数量的剧增呢?在这一章中,舒德森也以便士报的兴起和繁盛引出了这个时期美国报业

发展迅速的原因,其中包含三个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印刷业和造纸术的产生极大的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识字率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第三个则认为“报纸的历史是一种自然史,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渐进演化进程”。

第二章的标题为讲故事:1880年后新闻业成为一种职业。舒德森以新闻史上一起重要事件为引,由此揭示出19世纪90年代新闻业的一大特征——记者有史以来首次在报业世界扮演了主角。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美西战争中,威廉赫斯特主办的《纽约世界报》在检查西班牙警察搜查古巴女乘客一事上出现了与事实相偏颇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西班牙的残暴。从此次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中,美国才真正开始产生了新闻客观的理念,也就是俗称的新闻“客观性”。报纸的报道开始要求事实与观点分开,力求报道的客观与真实,记者也逐渐开始职业化,受过高等大学教育的年轻记者逐渐开始取代思想古板的老一辈记者,频繁出入于记者俱乐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记者的行业标准。然而这时所产生的一个矛盾便是新老两代记者之间对于报道的不同意见。“记者必须像机器一样报道新闻,不许有偏见,不许有色彩,不许有风格。所有的文章千篇一律。”老一辈记者的这些要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记者来说无疑是刻板的,他们的新闻理想往往是力求生动鲜活的报道新闻,并且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这对于美国新闻业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进步,客观性的要求开始步入了正规,报业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由一人独自承担所有事务,而是由正式的记者来担任报道的任务。接下来的第三章主要讲的是19世纪90年代的两类新闻,分别是以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为代表的故事化报道以及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化报道。其中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为新闻业带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其在娱乐上充分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周日版报纸的出现不仅能够吸引普通读者,并且在女性专版上也起到了先锋作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因此《世界报》在女性专栏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在当时还热衷于报道城市生活来吸引农村读者并且为他们勾画出城市生活的美好蓝图。而与《世界报》相反的则是《纽约时报》,这是一份建立了新闻业标准的报纸,舒德森是这样写的,“1896年后《时报》的崛起有两大原因,首先,《时报》在自我宣传时强调的是‘庄重’,而并非新闻报道、确性或政治立场。其次,奥克斯接掌《时报》两年后,报价从3分降到了1分,发行量有了一次飞跃。”《纽约时报》于《世界报》这两种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新闻的报纸,体现了20世纪初高雅与低俗文化的冲突以及精英阶层与底层的冲突,由于这样激烈的冲突,在没有既定标准的新闻业中,客观性更加成为民众和报业所狂热追求的东西。

最后的四五章从客观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到客观性与新闻管理和批判文化,从我个人的

角度来看是围绕客观性产生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阐述。首先谈的是一战之后的新闻业,一战之后“客观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而有效的标准,它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完全分割的基础上”,而新闻媒体普遍强调报道要事实和价值分开,使得客观性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20世纪30年代,社会在民主和市场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民主方面,人们对于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悲观情绪,其来源主要是20年代公众对于人性、传统价值和知识获取的怀疑;在市场方面,股份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生了。这个时期的美国,由于公关公司和宣传的兴起,事实开始逐渐在新闻中没落。《纽约世界报》的弗兰克就于19xx年评述说:“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直接的新闻渠道都已被堵死,呈献给公众的信息要通过公关代理的第一手过滤。”正如现在的媒体通稿一样,这些都不是出自记者的手笔因此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单纯吹捧公司或者集团的宣传稿而已。因此民众对此产生了不满和怀疑,在这个基础上,评论和专栏才有机会逐渐兴起,因为评论和专栏相对于普通的新闻来说更能够表达记者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民众也更有可能接触到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并对此进行思考。最后的第五章讲的是客观性、新闻管理与批判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客观性”成为了侮辱性的词汇,专业主义的目标本身受到了质疑,客观报道所营造出的社会现实拒绝审视威权和特权的基本结构,年轻一派的记者希望在报纸上展现热情,抒发个人风格成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追求不再只是要求简单直接的报道新闻,并且要求在真实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伪事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又开始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操控,在“伪事件”之后,记者们开始意识到新闻自由是不能够被束缚的,在这个时期,批判文化兴起了,原有的陈旧的仅仅只是简单报道新闻的模式被打破,调查性报道不断激励着记者们去为真实奋斗。

整本书分成的这五个部分,其实主要概括来说就是美国新闻客观性的一个发展史,从根本不讲究客观只为政党服务到追求客观性,再到之后的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客观性而是在新闻中讲故事,再到最后的主张没有绝对的客观,追求带有主观性的客观。整个过程也可以说是美国新闻史的不断磨合和进步。从美国新闻报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深入一点来思考当下中国新闻界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新闻传播早已不是仅仅依靠纸质媒体又或者是电视媒体的传播了,自媒体的兴起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新闻的人,因此新闻的客观性更加成为现代传播的一个问题,究竟我们要追求的是怎样的客观性。是像舒德森在《发掘新闻》中所写到的那样追求带有主观性的客观,还是就单纯的客观性,这无疑都是要去思考的命题。而当代中国对于新闻的教育目前为止我接触到的还是大量的强调客观性,对比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质

疑和对调查性报道的追求,当前中国在新闻教育上显然是稍有不足的。我个人来看,仅仅只是强调客观和真实的新闻教育并不是真正成功的新闻教育,如何在这个自媒体流行的时代发掘出对于新闻教育新的突破口,符合这个时代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则是中国的新闻教育真正应该做到的。好的新闻,除了拥有真实的事件和客观的报道,更需要合乎道德和事实的观点作为灵魂。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篇马克思写于1835年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他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年纪这么小就能写出如此深刻且颇具哲理性的文章由此可见他是多么得非同一般而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也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在此文...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好学习的表率要真正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系别外语系班级1005班学号20xx051501姓名刘璐璐马克思著作读后感以前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很深奥的理论所以一直不曾去看过与之相关的文章本来自己这点小才智在哲学方面就显得很无力若再去思...

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

马克思原著读后感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统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装还是桶装外面的包装使人...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

【马基作业】0715060013 -门云-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07机械2班门云0715060013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一句话语也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时下有很多人认为马...

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之感想

读马克思经典著作之感想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宣读》读后感1

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读后感郑州市第81中学魏永梅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中摘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今天读了其中一篇专题论述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深有感触就像恩格斯所说一样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

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

马克思的幽灵 读后感

马克思的幽灵读后感作者简介雅克德里达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