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时间:2024.4.20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三、论述题

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4、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教学相长: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简答题

1.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2.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三、论述题

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2

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二、简答题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1)书同文(2)行同轮(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二、论述题

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加强:

1.国子监的设立。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3.部门对口管理。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二)规范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2.设置形式多样化。

(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2.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 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2、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明朝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

4

2.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简答题

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二、论述题

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xx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二、简答题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三、论述题

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2、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xx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庚款兴学:

19xx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xx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二、简答题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

2、"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3、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2)传统的课程设置。(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4、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4)倡导出国留学。

三、论述题

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6

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

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19xx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二、简答题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xx年至19xx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三、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勤工俭学运动 :

19xx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 7

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简答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1)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2)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

(3)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机制。(4)建立各种教育团体。

2、《壬戌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比较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3)"新学制"对中等教育阶段做了比较大的改革。

①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

②将中等教育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这样就增加了学制的灵活性。

③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取消了大学预科。

三、论述题

试评19xx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xx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小先生制: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xx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大职业教育主义: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xx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简答题

1、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2、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这一思想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简述陶行知的“幼稚园新大陆”及生活教育思想。

答:我国幼儿教育机构在清末产生以后,多分布在大城市,为上层社会服务。陶行知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使幼儿教育为劳动民众服务。他向社会呼吁:女工区域是需要幼稚园的,农村也是需要幼稚园的。本着这种精神,他号召来一个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厂的运动,开垦“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有特色。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他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8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他指“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密切教育同生活、学校同社会、理论同实践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积极意义

三、论述题

1、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

(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

(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2、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杜威理论的关系。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观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部分):

1、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2、简述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

答: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女教育家,她在弱智儿童和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影响深远。她的自由教育理论是在继承了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上,并运用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原理构建而成的。她反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旧式家庭教育,主张通过多种活动和训练,让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由地发展,成长为自由独立的人。她强调“儿童发展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身体的生长上,更主要的是天赋的精神力量和自我发展,成人必须精心组织符合儿童心灵要求的活动,以完成其内在的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是自由的。她认为创造一种适合儿童身心需要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她还认为要让儿童自由发展,就要组织必要的训练,包括肌肉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感官训练以及初步的知识教育训练。幼儿教育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主张儿童自由自在地发展和强调儿童早期肌肉及感官训练的重要性。以“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她是国外幼儿教育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幼儿教育家。

3、骑士教育: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11~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4、简述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

答:这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一个思想核心,也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批判了旧教育不尊重儿童的弊病,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认为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不尊重儿童的错误做法,他则极力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

5、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答:卢梭针对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强调教育适应的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他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认为,人类的教育来源 9

于三个方面:自然、人和事物,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相互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自由教育、消极教育、活动教育、身心调和发展、行动多于口训等。

6、试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福禄倍尔十分强调家庭生活的教育作用,并认为早期教育应以感官和语言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而以实物教学,游戏和手工作业为主要方式,并通过激发幼儿对父母兄妹的感情和自制力的培养,为道德的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

福禄倍尔为幼儿园确定的教育任务是,通过游戏与各种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人和自然,发展其体力与智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技巧,从而为他们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福禄倍尔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自我活动。游戏被福禄倍尔看作儿童自我活动的集中体现。他不仅主张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更提出要在市镇设立公共游戏场。

福禄倍尔依据发展、创造、实物教学和自我活动等原则,拟订了一个以儿童的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并精心创造出有关的教具材料。如:游戏与歌谣;福禄倍尔恩物;作业;运动游戏等。

福禄倍尔在积极宣传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广泛扩展幼儿园,以及培训幼教师资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福禄倍尔关于融玩具,教具,教材于一体的思想,以及他为学前儿童设计的各种玩具和教材,至今仍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7、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儿童的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8、要素教育论: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在他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

9、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是由英国牧师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在导生制学校里,大教室中放置一排长桌,每排约10个学生,由一个年长并学习好的当导生,由导生把从教师那里刚学到的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10、简述赫尔巴特关于教育过程的主要内容。

答: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对象—学生;二是知识的传播—教学;三是形成学生一定的观念—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管理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形成学生一定道德品质的过程,在他看来教育的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通过管理、教学和训练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是管理。他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现有的教学的外部秩序,为实现教学和训练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是教学。对于教学,他反对自然主义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学不是一种自然和被动的过程,它是一种塑造心灵的过程,是一种通过采取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儿童的心灵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训练。他认为训练就是性格训练,它主要从内部对儿童的思想、意志和性格进行控制,防止儿童情绪的冲动,以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总之,他的关于教学过程的主张是为当时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保守的性质。但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许多方面是有创见性的,他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答:“教育适应自然”或称自然适应性,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主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旧学校最大的弊病就是违背自然,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用无用的知识填满学生头脑,造成儿童时间及精力的极大浪费;欲改革旧教育,就必须贯彻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适应自然的教育应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个体的天性、年龄特征。

12、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答:中世纪大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中世纪大学享有相应的特权。如一般中世纪大学均享有免捐税、免服兵役、实行学校自治和罢教及学校迁移等多方面的特权。

(2)中世纪大学在具体的教学方面,对学生没有国籍限制、游学风气盛行、学生入学年限无统一规定等特征。

(3)中世纪大学存在学位制度。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学位类型。

13、简述现代发达国家各种教育管理体制的优缺点。

答:(1)教育管理体制大致为三种: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管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一种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代表如法国。优点是便于集中领导,缺点是容易缺乏

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3)地方分权制是指教育管理权力主要在地方行政,中央只起协调等作用。其代表如美国。其优点是具有灵活、多样和适应的特点,缺点是难以统一集中。

(4)中央与地方结合指的是既有地方分权,又有中央集权。其代表如日本。这种制度既

能保证一定的统一、集中、稳定,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是难点。

14、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10

答: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的异同:(1)共同点:两者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点: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②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③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15、 试述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答: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8岁,在自家接受双亲教育。主要内容为宗教、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第二阶段,从7~8岁到14岁在贵族家庭充当侍童,学习各种礼仪,也学习阅读、吟诗、唱歌和下棋等,还要学习赛跑、角力、击剑,进行比武训练,为“礼文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从14~15岁到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16、试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答:(1)肯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3)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4)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关于学校体系的设想、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

(5)系统论述了直观性、循序渐进、巩固性、主动性、量力性等教学原则。

(6)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17、消极教育: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谓“消极教育”就是指儿童发展早期阶段,避免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和理智的自然发展,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其本性健康的成长。

18、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新型学校运动。该运动是在巴西多建立的泛爱学校基础上演变而来。所谓泛爱学校,是巴西多将卢梭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实践的产物,这种学校反对封建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教学方式上以户外运动和游戏为主。这种学校后来被推广到德国各地,从而形成了泛爱学校运动。

19、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行政长官贺拉斯?曼在学习德国教育的基础上于19世纪上半期所发起的一场国民教育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是强调由各州控制教育权,由各州创办和建立公立学校。其目的在于培养国家公民,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公立学校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为美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公立学校运动中州、联邦对教育的领导则奠定了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

20.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在昆西学校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该方法总的指导原则是: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以此为指导,帕克对课程、教材和教法等进行了改革。他废除背诵,提倡理解;他反对以割裂的课程为中心,而提倡以儿童为中心设置综合课程;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的自我探索和创造精神。

21、简述欧洲中世纪儿童教育的一般特征。

答:(1)性恶论的儿童观及畏神禁欲的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获得了对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实行禁欲以净化灵魂。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的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制止这类表现。受这种性恶论影响,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

(2)预成论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的成人化。

22、简述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他提出要素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初等教育分科教学法体系。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以母爱为依托,以感觉和心灵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他以和谐发展的理论及要素教育方法为依据,详细研究了学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强调直观,语言和活动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意义,并把游戏作为教育幼儿的重要方法。

23、《教育漫话》: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发表于1693年,书中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最为关心的绅士教育和培养问题,提出许多重要主张。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又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4、简述“郎之万瓦隆教改方案”的目标及原则。

答:指19xx年法国的教育改革方案,它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提出了六条教改原则:

(1)要求一切儿童都应受到教育。

(2)无论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劳动者都应享有一样的尊严。

(3)儿童和成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4)建立指导原则,设置专门教师指导在校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

(5)根据个人才能、社会需要等,将学生分为各种类型,在一定文化教育基础上对其进行专门化教育。

11

(6)青年离校后要继续接受社会教育。这六条原则的制定对法国当时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法国以后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5、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

答:相同点:斯巴达和雅典教育都高度重视教育,婴儿出生后都要进行体格检查。

不同点:(1)从教育目的来讲,斯巴达教育是为培养保家卫国的勇士,而雅典教育培养从事不同职业的具有智慧公正品质的公民

(2)从教育内容上来讲,斯巴达以单一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为主,而雅典教育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不仅有军事体育教育,也重视文化艺术知识的教育。

(3)从教育方法上来讲,斯巴达以说教训斥鼓舞鞭打的简单粗暴的方式为主,雅典则以相对柔和多元的启发诱导方式进行教育

(4)从教育管理上来讲,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公民7岁后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

(5)斯巴达与雅典不同,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26、简要回答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答:是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

1游戏与歌谣: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母亲与儿歌中,书中系统介绍了通过歌谣及相关游戏活动教育婴幼儿的方法

2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

3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运动游戏:建立在儿童摹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活动的基础上,如小河 蜗牛等

5自然研究:研究自然的旅行,园艺与饲养等活动。

12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

学习《中外教育史纲》的收获

学习中外教育史纲的收获一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学习了中外教育史纲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生活教育的思想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感想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感想人们大都喜欢挤破头皮往前上总对那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每每茶余饭后回首历史时也会觉得受益匪浅甚至对久久迷惑的某一问题恍然大悟中国名臣魏徵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一中国教育史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3...

中外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外美术史复习提纲20xx级一名词解释1龙门四品龙门四品在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龙门四品分别为始平公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造像题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号称龙门四品其字体方劲雄奇带有浓厚...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科教学大纲学院部艺术学院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教务处二一三年十月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本1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的2本课程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

学习外国美术史的感想

学习外国美术史的感想人的一生很短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与品读所有的书籍但是人生的成功有需要足够的知识为积淀无数的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想要收获更多的果实就必须有所付出作为一个对美术有这独特...

中外美术史心得

学习中外美术史心得了解大师解读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有帮助不看好的东西怎么知道什么是好呢学习美术史还能让你少走弯路放眼未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以前积攒下来的所以美术史的学习无处不在美术史不枯...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分外美术史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了解到中西方灿烂悠久且日益发展的美术史有了一定的因为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同时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所以中西方在艺术表达上产生一定...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