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外教育史纲》的收获

时间:2024.4.20

学习《中外教育史纲》的收获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学习了《中外教育史纲》,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生活教育的思想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进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我觉得这非常有道理,教育就应该是根据生活的需要、来源于生活,应该摆脱传统的各种教育观,如现今应试考试的诸多内容与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背诵能力很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很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难道国家只是为了培养“考霸”而不是全面发展、符合生活需要的人才?其次,教育应在生活中进行,因为生活处处皆教育,即使是细微的事情也会是教育的一项内容,所以教育生活化可以使教育的来源多样化,对德育也有促进的作用。这与“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有相似之处,现代的教育者多数是注意孩子在学校的教育,而忽视了再学校外的教育,以至于形成了“2大于5”的局面,这种做法即脱离民众、生活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是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相违背的,我们只有认真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改革我国的传统教育,我相信不仅“2大于5”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终还会培育出更多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

关于“社会及学校”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中的“生活”是社会省会,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传统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只应

在学校,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园地”,但我认为教育应当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社会即学校”,因为追溯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只会让一个民族落后、挨打,我想这个做法是与我们的教育相通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封闭在校园范围内。学生的认识范围、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定会有所下降,学生也会形成相对封闭的思想,这不利于与外界交流,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想也因为这个原因,作为陶行知班的我们拥有了去深圳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吧!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学习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而更多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就是说踏出社会,同样是一个别样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同样可以婀娜多姿!社会同样是“学校”,为你提供知识、可提高你的能力。所以认为“社会及学校”这一观点运用到教学中,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青天是我们的圆顶,大地是我们的地板……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课堂”社会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应当深刻地反省自身的不足,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把社会当成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主张的教学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劳力与劳心、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终于知道了新课改培养学生所遵循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摆脱了传统的老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的教学方式,适当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如在当今中国课堂上也出现了实践课,这些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压力都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总的来说,我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能从实际出发,切实的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的教育具有不间断性。的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

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悟生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人的品行也得到善的修炼,人的修为也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外教育史纲》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从中我了解了中外的各种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相信只要思想上的转变加实际行动,我一定能再教育教学中做得更好!

大三第一学期,我们陶班就非常有幸地得到了侯选杰一个学期的讲授课。他教的课程叫《中外教育史纲》,顾名思义,这个课主要讲的是从古到今中国和外国教育发展的情况,以探寻教育的规律和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外教育史纲》讲诉了许多名人的教育思想,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以及中国孔子、孟子,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等等,这些教育家大都主张重视儿童教育,开设的课程要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进而培育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想,这可能就是一条教育规律吧。古今中外,在古代沟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都达到这样的一致同意,只能是教育规律才拥有这样的力量。我国当前开始重视儿童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为了符合这条教育规律。

《中外教育史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我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虽然师从杜威,但又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上有所创新,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想,陶行知之所以提出这三个观点,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教育仍是富人的日用品,穷人的奢侈品。为了让大众都享有教育,只能做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获取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则把学校这个“围墙”给拆走,他把

教育的范围给扩大了,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民众生活“血脉相通”。“教学做合一”则告诉我们怎样去学,他强调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要符合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放在当代中国教育中也是十分有用的。当代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只注重课堂智力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学生只看重分数的评定,忽视了社会技能的锻炼,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状况;学生只了解课本的狭隘的知识,却不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小月月事件”等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忽视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所产生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都让我们感到心寒。

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我认为当代中国出现的教育问题应如下解决:

一、把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在传授知识同时应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尽可能地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上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积极主动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依照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方法,培养学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乐于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人甚至老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其实,我觉得“小先生制”的范围不应该仅仅限制于小学生,可以扩展到社会各个群体。就像赤湾学校的韩校长所说的,利用班上学懂的三分之一教会不懂的三分之二,教学互长,相显益彰。同时,这也要求学生要有虚心请教他人的精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处,我们应该欣赏他人的闪光点并依此学习。

三、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观点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取

知识。我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以前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手机信息方法理论便自以为非常简单,但在一次时间调查“大一新生思想状况”才知道手机信息没有想象中简单,通过那一次的调查,我不仅摸清了大一新生思想状况,又学会了一点统计学的方法,社会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所以我十分赞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教学要为生活服务,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不是指要“蛮干”,而是要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适合的解决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性思维,无形中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我很喜欢上《中外教育史纲》这门课。当知道这门课只需写心得时,很开心,最讨厌一字不漏地背书,效率低,有抵触就会越讨厌看书。想着也许这是最后一次翻这本书了,我就课本中划线的地方和笔记看了一遍。这是一个拾忆的过程,使我重新记得了和升华了很多知识。

第一印象很重要,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成功地吸引了我上课的兴趣。在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叫我们如何看书,看一本书首先要看前言、目录和结语。我看书的速度很慢。因此,我很少看课外书或常常看了一点就不想看了。这相当于没看,整本书的主题也没掌握。自从老师教我们这样看书,再结合马老师教我们看一本书只需看你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你的收获,不必每一页都看。这增加了我看书的兴趣。每次看一本书的这几个部分,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又看了一本书。这学期我阅读了《爱弥尔》、《民主主义与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个类书籍。虽然我不是每一部分都看,但我收获了我感兴趣的部分与主旨大意。《给

教师的100条建议》里多次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老师也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总是推荐有用的书给我们,建议我们去阅读。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这更有助于提高我的阅读量,成为一位梦想实现家。老师总是提到《温家宝谈教育》这本书。我在网上大概看了,这本书关于教育的内容丰富。但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我想可能是我的知识水平还不够,以后会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

不知道老师在其它班级的上课方式是否和我们班一样。我很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也较符合陶行知实验班的培养方式。老师经常分组让我们找出、归纳问题的答案。学习历史就是让我们了解过去,总结经验。老师这种上课方式也培养了我们总结、归纳的能力,使我们更了解课本内容。老师的课件做得很好,字体很大。有时我不用戴眼镜,也能看到字。在今后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会记住老师的上课理念,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的教育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育家的理论总是有相似之处和相同之处,特别是在交流困难的古代,但教育家们的理论却也有相似之处。教育家们都认识到了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本质,这令我感到很佩服与惊叹。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为寻找真理而付出努力。每一种教育理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我们常常犯一个错误即全盘否定或肯定一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全国整体上学习美国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在,广西都在进行有效教学改革。而当知道孟教授的想法时,我很担心在有效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在参加国培时,我了解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知识。我认为不是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适用这种教学方法。我相信一线教师会更加清楚,他们会以学生的前途为出发点,适当的实行有效教学策略。

每一位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魅力。对于我来说,您的魅力就是对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都

好,不偏心。每当上课遇到一些有研究意义的问题,您总是提醒着我们。您总是把您去出差时所思所想与我们分享,希望我们能有所为,这也是您的期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别是以培养教师为主的陶行知实验班的学生,将来是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是要奋战于教育事业的,为此,了解中国及外国的教育史对我们显得尤其重要且需要。了解中外教育史纲,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增强我们的教育理论和素养。开展这样一门课程,我认为想要完完全全地深入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史是不可能的,但是,虽然如此,对中国和外国教育史有个基本的了解还是要的。我认为,学习这一门课,对于我来说,也可能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能达到两个目标就是不错了的。第一个,学完这一门课,能对中国和西方的教育制度的发展动态以及一些著名的教育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以免于将来身在教育事业却对中国或国外的教育基本发展都不知道的尴尬境地。第二,学完这门课,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东西,或思考些什么东西出来,那么这么课对我们来说,意义就比较重要了。

那么我主要从第二个目标,谈谈我对这门课的一点思考吧。首先,学生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老师对学生的一个引导是必要的。老师要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的一个前提就是激起同学们的兴趣,我觉得这一点老师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记忆尤深的是老师所讲到的幕课。“幕课”是什么?“幕课”是不是使得现实课堂消失?以后的教师行业会不会因“幕课”而不复存在了呢?一系列问题都能吸引我的兴趣,也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在课堂上,同学们都在思考,我也不例外,课后也有很多同学们去网上了解关于“幕课”的具体情况,我看到还有一些同学写上了博客。我认为,老师能在课堂上把课本上的东西作为引子,引发同学们思考,引发同学们去探究,是非常好的。此外还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EEPO有效课堂教学

模式是否值得统一推行?等一系列即吸引人又值得思考问题。刺激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这样一个教学方法,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启发的。其次,比较能吸引我兴趣,引发了我的思考的,是在讲到第七章第三节世界各国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的内容时,老师问到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什么不足这个问题。二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各国在战后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以更新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改革运动。但是美国的教学内容多以科学技术知识为主,人文教育不足,这也是我们现在中国教育改革需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今的教育领域,很多都充斥着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对于知识的选择,也总是带有功利主义味道,使得知识课程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而关心内在世界的理解和塑造,关注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却不被重视。其实,追求科学知识在现实存在合理性,只是过分注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会使教育走向极端,最终导致个体和社会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这个问题是在我学了这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一个思考。当然,还有其他章节的思考,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让我们可以对中国和国外的教育史有个基本的了解,而且使我们学会思考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我收获最大的。

本学期即将过去,也到了我们对所学课程进行总结反思阶段的时候了。在这个学期所学的科目中,让我极感兴趣又深受启发的科目之一是《中外教育史纲》,一是因为老师上课时注重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设置一定的问题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来探讨分析教材,避免了僵硬死板的说教及“一言堂”的沉闷氛围,并在我们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启发,让我们真正得以锻炼一种研究性、反思性的思维;二是这本书让我再次深入了解了教育从起源至今的历史发展状况,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逐步演变,变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重要,也

是在这其中,不断摸索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不断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理论日益丰富和细化,教育地位日益提升和突出。作为一名师范生,尤其是作为陶行知实验班的师范生,将来我们从事的就是教育的工作,我们必须要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从中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积极思考不同时期的教育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的辩证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来运用改造一些教育理论,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能手。

其实这本书内容很多,而其中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八章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第五节——中国现代主要教育思潮、第六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这不仅是因为从出生到现在,我虽然能很清楚知道自己所受的教育,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它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演变史,再次我们也是陶行知实验班的学生,若是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没有一定的了解探讨,那么我们便会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教育这一方面缺乏针对性。所以我很认真地阅读、思考这两节的知识点。中国现代主要教育思潮其实了囊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但它更偏向于从宏观的角度来叙述自五四运动后中国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的一次又一次的转换、交替,从平民教育到工读运动、再到职业教育、科学教育运动最后是乡村教育运动,我从中看到了我国教育的普及在不断推进,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和增加,教育的内容日趋生活化、实用化、职业化,还有就是像陶行知先生这样一些为广大民众着想、致力于振兴中国教育中华复兴的知识分子,抛却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到最需要教育的贫穷地区,劳心劳力来传播知识的种子。而且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也让教育得以真正平民化、生活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高谈阔论”:“生活即教育”,让教育在生活中焕发生机,让生活在教育中积极改变;“社会即学校”,强调一种学习不仅局限于一桌一椅、一书一房的固定场所,而是扩大到大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习态度也应是一种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教学做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生活实践的需要和提高,注重对人的手脑能力多方面发展。

在阅读、学习以上理论的同时,我脑海里想到了当前广西区的乡村初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因为老师时常告诉我们要注意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教育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有依据的反思和研究,所以我想让自己尝试着结合书中所学到的中国现代主要教育思潮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进行对当前广西区乡村初中教育状况的一个反思。

而当前广西区乡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12月末,我们班召开了实习交流会,邀请到了这个学期被分派到广西区几个乡镇、乡村初中进行教育实习的师兄师姐们来给我们讲述实习的经历及经验。师兄师姐们一开始都很认真地告诉了我们到乡村实习环境的艰苦和困难,其次谈到实习期间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时,都是一脸的无奈。因为当前我们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乡镇乡村都不用再交学费,很多青少年得以接受初中教育,但是这一教育目前只是数量上得到了改变,而质量却难以保证。很多乡村乡镇的初中生,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用他们再努力奋斗、“读书无用论”的功利化思想影响等等,普遍存在着一种厌学的氛围,或者说是来“混得一纸证书“而已,他们对学习并没有上进心,甚至对于生活也只是得过且过、消极颓废的态势。虽然我所了解到的事实只是一小部分,或许它并不包括所有的乡村中学,只是一些落后的乡镇中学才存在的问题。而在自己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也想到了书中所说的那些甘愿下到最缺乏教育的贫穷落后地区的知识分子们:晏阳初、梁漱溟、陈鹤琴等等。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但是教育却与之成反比,教育资源少,知识水平低。我想,乡村中学的教学之所以落后,除了经济根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或水平低。其实,我一直都有个想法,到基层到乡村学校中做老师,但是现实总会让人畏首畏尾,没有足够大的信心与勇气去坚持自己的梦想,但是看了那么多大师先生为教育普及的事迹后,产生了一种希望,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够做到如此,仅仅只是为了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仅仅只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懂得学习与生活之道。

通过师兄师姐们的普遍反映及联想到下一学年我们也是要到乡镇中学去实习的情况,我希望自己能根据陶行知先生的一些理论来找寻解决措施,帮助乡镇初中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以下是我的一些解决措施设想:

1、小组互帮互助制。这是由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所联想到的。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是为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力量不够而提出的,主要是让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是老人。而我想到乡村教育中的初中生普遍出现的“厌学”情况中有着群体性的性质,所以我想通过在班级里成立一个个小组,然后这些小组并不单单是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也包括生活中的互相帮助,或者说重心是在于组员间的思想、品德间的促进和监督。班主任要通过小组长来密切关注各个同学的思想情况等等,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也可以及时知道同学发生的一些特别重大问题,然后立刻加以引导、疏导。还有特别要注意安排每个小组内的积极优秀学生和消极厌学学生的比例,使得他们以学习上的互助来促进彼此了解,带动生活上的互助情感上的积极影响。

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牢记实践“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告诉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生活中的联系,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注重对他们品德言行的良好引导。可能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因而不懂就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亦或是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应付考试,没有实际应用效果等等,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注重把知识联系到生活中,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多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到知识的有用、价值,比如物理课上所讲的种种现象都是可以让同学们来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且让他们在老师的教中学,在做中学,做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用。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对他们品行的一个间接引导,养成规则意识,真正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以上就是我从中国现代教育思潮以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对自己以后将要实习的

乡村初中学校教育的一些思考。或许由于调查得不够细致、全面,对于实际情况掌握不足,并且理论方面不够深入,没能做到对实际情况的有效指导,今后我将努力改进,真正做到用教育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外教育史纲》的课程学习,让我学会了很多,在教育思想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古代至今中西方的教育思想的演化进步,扩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书中列举了很多如孔子、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这些名家的教育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分析现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陶行知、杜威等的教育思想而进行的。而对于古代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素质的规定上。虽然孔子并没有构建系统的教师理论,但从《论语》等著作中描述的孔子的教师言行,事实上为我们描绘出孔子对于教师素质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今天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规定一:“学而不厌”。孔子认为,教育者也应该是学习者,《论语·述而》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将所见所闻默记在心中,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厌弃,教导他人而不厌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其实这既是孔子的反躬自问,也是孔子对于一位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看法。这个规定与现今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专业知识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其次,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使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并卓有成效,就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

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再次,要有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告诉教师“怎么教”的知识,是教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条件;最后,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个人实践知识越丰富,标志着教师在专业方面越成熟,越意味着教师开始构建具有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要做到以上要求,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去学习、探索才能达到的,所以,教师;也应该是学习者。

规定二:“诲人不倦”。如果说“学而不厌”是指教育者自身的“求智”而言,即作为教育者的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才能最终完成教育的任务,那么“诲人不倦”则是指向对于他者(学生)的情感要求,这既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教育者“热爱”的具体体现。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首先应该在情感和态度上能一视同仁,真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其次,教育者对待学生的提问还应该有足够的仁心和耐心。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要学会适应不同的专业角色的转换,无论是从学校角色转到课堂教学角色,还是从社会角色转换到自我职业角色等的过程中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做促进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关系,做合作型教师;要追求自我完善和投身教学改革,做学习型、创新型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人文精神等,要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规定三:“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一词虽然出自后世《学记》,但春秋时期的孔子以自身的言行已经诠释了这种教育思想所包含的丰富内涵。首先,他从“习相近,习相远”的立场出发,对年轻人的发展潜能充满着信任,“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年长者切不可忽视年轻人的思想长处和发展的前途。其次,孔子的教学活动并不仅仅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诠释解惑,还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切磋琢磨的过程。再次,孔子不仅乐于师生

互学,而且鼓励学生质疑,他甚至将能对教师进行质疑看做是学生的一大优点。

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种对师生互动、学习、共同进步的诠释,这要求教师要有一下技能:第一是理解学生的技能。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懂得他们的社会需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效果;第二,要有教育学生的技能。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这是作为教师的前提条件。第三,要有自我发展的技能。教师在教育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同时,自己也在进步,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完善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的一个趋势,但是应该如何更好的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的问题。即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要追本溯源,回归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要做到科学有依据,而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回归中国古代教育,从古代教育思想体系中发掘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这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又是一年期末时,一个应该总结思考,收获的特殊时期。这个学期我们班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与教育有关的课程,在诸多课程里《中外教育史纲》这门课程学起来是相对轻松的,它没有《教育哲学》那样抽象,也不像《德育原理》那样复杂。加上老师上课相对别致的形式,注重小组学习、探究,给每个同学充分参与课堂,积极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在同学总结发言完毕,老师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点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学科知识不足,视野狭窄,理解能力欠缺的缺口。在同学进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些教学方式方法也正是当今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教师课堂上少讲多听,关键时刻发言的积极响应,一改往前教师“满堂灌”,学生默默听的现象。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门可以让我们

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课程,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我们既学到了必要的知识,也真正的享受到了课堂的乐趣,毫无压力可言。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的轨迹及其揭示的规律等相关知识有了大体上的了解。我想,这些知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必须学习、了解的宝典,因为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变革基础上才能为日后开展实际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客观支撑,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更大程度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奉献一份属于我们的微薄力量。

这门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我个人对课本中的第七章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改革以及课本中第八章第六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尤其感兴趣。在这两节课的学习中我思考到很多关于我们现今教育改革的举措,其中我们所学到的教育思想、教育举措在我们当今的教育问题上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改革这一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恢复和调整,战后各国都在推行教育改革。可想而知,教育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建立在教育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充分依托教育的发展,从而来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这些国家注重教育的发展这些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想改变我们现今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强调教育的权威性,把教育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大计发展的日程上。而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三个特点:①教育改革涉及的范围较广,从教育领导体制到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教育改革是以立法的形式推行的;③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育的民主性。这些国家在推行教育改革的时候,都注重立法,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支撑以及纲领性文件的指导。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注重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创立新学制。通过这些举措,

这些国家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给这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血液。由此我想到我们国家现今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这些西方教育上的成功举措,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的。第一,我们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上,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通过完善教育领导体制,落实领导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增强监督机制,工作的透明度,以便全民督促相关领导为教育工作服务。第二,以立法的形式和民主化的方式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在现今的中国,仍有不少适龄儿童得不到上学的机会,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或者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发展。而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立法工作,通过法律的手段推进教育,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调动社会的力量加以科学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纲领性文件。这一举措既可以为国家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也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教育相关政策的积极性,这样对日后具体政策的落实,人民便无二话可说,唯有相互监督,认真执行。我相信,这些微小的做法很有可能给我们教育的发展增添一把火!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这一节内容上,我受益颇深,兴趣尤为激烈。可能是因为我身处于陶行知实验班,对于陶行知的相关知识比较敏感。但是不管身处这个班与否,作为一名师范生很有必要去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生活教育理论”,因为这对于我们日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激发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创新思维。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又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第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虽然这一理论是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改造而来, 但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 两者却具有很多相似性。生活即教育,明了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本身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常说的“担水劈柴皆有道, 举手投足即教育”

就蕴涵了生活的教育意义。同时,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所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第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的痼疾, 这样一来, 学校与社会沟通, 与社会打成一片,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以及环境都可大大增加。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实施原则。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通过劳力加上劳心,用心以制力。

综上陶行知这些生活教育理论,我觉得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由于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教材知识,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教材知识。而所教所学的知识大部分为抽象的理论知识, 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于是, 一方面, 使学生感到陌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 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意义而感到学习无用, 从而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情况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如此, 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普遍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可以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使教学接近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生活, 把学生的生活当作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进行教育。同时, 教材的编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做到知识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熟悉的经验范围之内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产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主动地学习。由于我们的教育远离学生生活, 教学只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就相当的缺乏, 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 学生生活能力的低下。许多学生满脑子的知识,一旦离开学校和考试, 这些知识便成了飘浮在空中的云烟。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些知识便逐渐地烟消云散。不仅如此, 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学生一旦离开学校, 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也会感到无所适从, 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坐标。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也是目前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

改革的关键。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实实在在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如何做到这一点, 可以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得到教益。那就是要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 利用生活进行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增长才干, 锻炼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生存。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外教育史纲》这门课程的一些思考与心得,由于学习得不够透彻,对其中思想的理解难免不够透彻,事物的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会通过日后的加深巩固学习,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辨别能力,运筹能力!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感想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感想人们大都喜欢挤破头皮往前上总对那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每每茶余饭后回首历史时也会觉得受益匪浅甚至对久久迷惑的某一问题恍然大悟中国名臣魏徵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一中国教育史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3...

中外美术史复习提纲

中外美术史复习提纲20xx级一名词解释1龙门四品龙门四品在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龙门四品分别为始平公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造像题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号称龙门四品其字体方劲雄奇带有浓厚...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科教学大纲学院部艺术学院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教务处二一三年十月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本1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的2本课程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

学习外国美术史的感想

学习外国美术史的感想人的一生很短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与品读所有的书籍但是人生的成功有需要足够的知识为积淀无数的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想要收获更多的果实就必须有所付出作为一个对美术有这独特...

中外美术史心得

学习中外美术史心得了解大师解读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有帮助不看好的东西怎么知道什么是好呢学习美术史还能让你少走弯路放眼未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以前积攒下来的所以美术史的学习无处不在美术史不枯...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分外美术史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了解到中西方灿烂悠久且日益发展的美术史有了一定的因为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同时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所以中西方在艺术表达上产生一定...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