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5.4

“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创造并把握立体的能力,运用各种材质进行创新设计。本文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具体分析确定教学改革的观念与思路,提出以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课程设计多样化、作业表达丰富化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弥补传统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不足。

关键词 构成形态(立体)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400/j.cnki.kjdks.2015.07.049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ZHANG Yingzh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his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observe, to creat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ree-dimensional capabilities,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for

innovative desig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proposed to set up a modular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diversity, job enrichment expressio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order tomake up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basis deficiencies.

Key words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ode

1 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作为三大构成课的最后一门,是设计艺术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均包含该课程。作为研究立体空间、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学科,使学生掌握材料、肌理和构成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细分,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思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着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较难结合的现状。深入进行“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其进一步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概而言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但是传统的艺术设计学习却是在二维的空间内形成,学生在习惯了二维的思维模式后进入到三维的体量创作环节,很难投入到自主和探究式的思维模式中,综合创造的能力较弱。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学生需要运用合适的材料,手段和构成形态去完成作品创作。因此,需要完成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转换,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创作。

(2)作为设计学科的通用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中的“设计素描”和“设计

色彩”等课程继续延续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仍是用二维的画面来表现三维的物体。而“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两门课程都是在二维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与“构成形态(立体)”要求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设计作品,直观表现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一些衔接的断点。

(3)“构成形态(立体)”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基础课与学生的设计专业课之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方向的映射较少,从而使课程缺乏时效性。由于没有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会让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迷惘感,课程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立足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应改变以往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模式,而代之以材料实验、方案讨论、分别辅导、报告梳理、总结交流以及实物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2.1 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构成形态系列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从绘画过渡到构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中,课程的先后顺序为“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构成形态(立体)”。 而要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运用在“构成形态(平面)”课程中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如: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等,将这些二维空间中的构成关系通过移动、扭曲和夸张等表现形式延续到三维立体空间。同时结合“构成形态(色彩)”中关于明度、纯度以及对比度等概念,丰富三维作品的色彩表现。另一方面,在三维的立体构成中,用形式美法则和二维点线面构成形式去反思每个体块、层面和线条之间的构成关系及肌理效果。在教学中也有意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充分运用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整体连续的完成整个过程,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2 将“构成形态(立体)”这门基础课与实际的专业特点相结合

“构成形态(立体)”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这门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课之间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只是在课程内容上求大求全,专业指向性不明显,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会进行专业指向性明确的突出训练,使基础课的实际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如: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结构关系和材料应用的训练,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空间关系的构成和严谨合理的表现等。在授课内容上结合教学大纲,适当的安排专题讲座,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参考书并安排合理的作业内容,在整体的内容安排上进行教学优化,加强与专业特点的联系。

2.3 合理的结合构成作品应具备的“感性”与“理性”

设计艺术学科往往给人以感性直接的思维认定印象,但是在好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优秀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体创造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秩序性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学习用理性态度去对待构成设计和专业设计。在作业安排上,不仅需要完成有构成设计感的作品,还要将这个作品的构思草图、实践过程与推敲分析

的内容一一记录。在实际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有灵感迸发的“感性”思维,还要有推敲空间骨格的“理性”分析。

3 教学改革的手段

3.1 教学调研

在了解国内各个院校“构成形态(立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环节设置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实地教学观摩和随堂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教学方法上的横向比较。实地了解省内各知名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状况及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与实际佐证。

3.2 教学实践

笔者长期任职于浙江某高校的艺术设计系,担任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构成形态(立体)”实际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进度参与基础构成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积累实际经验,并以此进行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4 教学改革的方法

立足于“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接下去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探索由理论灌输向分别讨论方案、具体材料实验、撰写课程报告、互评构成方案到最终完成实物作品的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力求打好学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并切实提高学生用科学性、秩序性和逻辑性结合感性去做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整个的教学改革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加强与“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等二维设计课程的衔接。有意识的加强几门构成课的衔接,打破基础课程联系性较弱的现状。从“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等先修课程作业中提取出有效元素,如:将点、线、面的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练习中的有效元素提取出来,先做二点五维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构思,在思维转换过程上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接着通过材料实验和造型尝试接触更多的表达形式与构成方法,逐渐过渡到三维的体量创作学习中,从而完成一整套包含点、线、面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平面与立体形态的构成训练。

(2)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偏向模块化。基础模块、讨论模块、实验模块、分析模块、创新模块、实战模块,这些都将贯穿整个课程。在大的培养方向下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再通过实践创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探究能力,最终通过实物制作来达到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多样化。打破传统课程一对多(教师对学生)的形式,将一对一(教师对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一对多(学生对学生)讨论实验心得,多对多(学生对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实验等方式相结合,并与实践互动环节接轨,更好的激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突破与创新,锻炼自主探究形式结构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4)表达部分增加材料实验报告以及文本制作。用分析图去表达自己所要创作的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构思过程、独立的三维效果表现(包括顶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选取的材料小样等内容,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出自己的

方案。加强对学生设计构思过程中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同时在材料尝试与实验中,科学的记录肌理效果和材料失败原因等。使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以方案加报告文本的形式培养科学、高效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白构成训练的目的与方向,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当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探索加上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对各种材料的分类与应用、对构成形式的视觉关系分析、对空间形态的的把握去掌握立体形态与构成方法,从而创造合理的空间形态。本课程通过对各形态要素的学习、各种材料的运用以及体块空间的创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现技巧,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4JK12

参考文献

[1] 俞爱芳.立体构成教程[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 俞爱芳.立体构成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李丽丽.立体构成教学中课题设计的主题性与应用性研究[J].江苏:创意与设计,2010.


第二篇:总结(1) 平构 色构 立构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基础理论

1.1 内涵 研究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创造性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态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新形态,从而培养设计师的审美能力,并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1.2 最终目的 寻求结构的形式美。

1.3 造型中的美 是在变化和统一的矛盾中寻求“既不单调又不混乱的某种紧张而调和的世界”。

1.4 形式结构美 ⑴对称与均衡(视觉上的均衡,而非力学上的平衡):平移,反射,旋转,扩大等。 ⑵对比与协调:①对比是打破单调造成重点与高潮;②协调是由统一而生成美好的形态。形体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实体的对比与调和。

⑶节奏与韵律:①节奏是一种机械的律动(节奏形式:重复、渐变、交替);②韵律是一种和谐美感的规律,包括重复、渐变、交错、起伏、特异。

⑷比例与尺度:①比例是在形体之间谋求统一、均衡的数量秩序;②尺度是人对形体进行相应的衡量,不仅是对形体的绝对大小,还包括所有组成部分的划分、模数、表面处理和色彩,是形体及其局部的大小同它本身用途相适应的程度,以及其大小与周围环境特点相适应的程度。

1.5 构成的含义 “组装”之意,广义为“造型”,狭义为“组合”,而构成更强调造型的过程而非结果。

1.6 纯粹形态 ⑴含义:只有表象,只能被视觉清晰和直接的把握的事物。

⑵创造过程的三种方式:①模仿的心理依据是人们对空间的信赖;②变形的心理依据是人们对空间的不满足感;③构成的心理依据是人对空间的恐惧,为消除某种困惑和苦恼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法则来获得该现象,并从表现中得到安定的喜悦。

1.7 历史发展 ⑴起源:19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促使画家对外光表面进行新探索,克洛德·莫奈《日出·印象》。

⑵探索演变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具体形象向抽象形象转化,塞尚将所有形体解析为主体、圆球、方体、锥形等4、5个基本形体,克洛德·莫奈《干草堆·系列》、塞尚《松林群岩》《巨松》《静物》。 ⑶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几何抽象艺术的感性表现,开创包豪斯时期,阿列克赛·甘《构成主义》(书)。

⑷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几何抽象艺术的综合性表现,马克斯·彼尔《具体艺术》(19xx年)由一个主图形和从这个主图形所发展出来的15种不同变化的图形变化方法。

1.8 构成的分类 (纯粹构成是不带有功能性、社会性和地方性等因素的造型活动。)

按造型要素分为: ⑴视觉性构成 空间的构成 色彩构成

空虚构成

时间的构成 静的构成

动的构成

⑵机能性构成

1.9 构成教育的目标 ⑴开拓构思,启发独创性。

⑵培养空间感觉和直观创造判断力。①核心:探求形态本质——力象的表现。②提高方法:理性的指导,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图像意识(图形、图识和图理)、实体意识(立体的多面性、虚实性和量感)、空虚意识(空间的场性、渗透性和序列);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赏析优秀作品,大量的练习强化比较。 ⑶发展表现艺术:由材料、工艺、构造启发构思。

- 1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现代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2.1 具备熟练地外语能力 及时了解国际间的最新商情,设计出和国际同步的商品。

2.2 具备熟练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⑴初级软件:AutoCAD、3dsMAX、Rihno3D。

⑵常用软件:Pro/E、Ideas、Solidworks、Microstation。

2.3 具备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 艺术类都具有相通的艺术规律。

⑴全方位关怀:工程科技、制造技术、材料发展、自然环境、人文社会、文化艺术、市场行销、消费心理、生活资讯、竞争策略、经营管理等各个范围的新知识。

⑵全方位参与:产品企划、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购买使用、售后服务。

2.4 具备专业的精深创意能力 ⑴全方位的设计:充实非设计类的相关知识,在设计或艺术领域尽可能涉及设计以外的其他专业,如计算机、雕塑、广告设计、影片制作等。

⑵独立的专业理念:要有清晰的中心思想,才不至于迷失自我或被同化,要经过长久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知识的研究,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

2.5 动手能力和对材料学、机械加工及力学等加工方面知识的了解 设计人员亲自动手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设计构思的原意,在动手过程中,也会激发灵感、发现问题。

2.6 具备优秀的文化和较强的社交能力 建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尽其社会责任。

平面构成

3.1含义 是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在二维平面上,按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进行创造性分解组合的造型设计基础。

3.2 发展史 ⑴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时间:十月革命前后;风格:采用拼贴的手法,设计的版式高低错落、字体大小参差,强调抽象的几何形构成,黑白对比,字体采用无装饰字体;代表:李西茨基,康定斯基,嘉堡,马克·夏加尔,马列维奇。

总结1平构色构立构

- 2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总结1平构色构立构

⑵荷兰“风格派”运动。时间:1917-1931;风格:绝对抽象原则,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构成来体现宇宙的和谐法则,完全蒙德里安式的纵横构成,字体采用无装饰线体,版面构成采用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矩形,没有其他装饰,显示出高度理性的抽象化特点;代表:蒙德里安。

总结1平构色构立构

总结1平构色构立构

⑶意大利未来主义运动。时间:二十世纪初;风格:违反正

规排版方式,文字作为图形元素有节奏的自由组合,打破纵

横分割布局在理性中寻找变化,极具设计的现代感;代表:

《书法语法》阿波里纳·马里理蒂。

⑷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时间:1919;风格:融合饿、荷加

以发展完善,工艺技术与艺术和谐统一,适应低层次工业化

的简约主义;代表:沃尔特·格罗培斯。

⑸后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趋向和主张,而非流派。提倡

多元化设计,多种形式共存;复古怀旧追求手工感;新的重

装饰特征;绿色环保。

3.3 观察方法 ⑴把每个要素看成形状和意义的标记,培养

敏锐程度;

⑵多种角度观察(平视、仰视、俯视);

⑶认识形态:①归纳与演绎,②平面构成原理分析法(把对

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际的观察与分析结合),③几何分析法(将

一形态概括为几何形或多个几何形的组合),④功能含义联

想法,⑤形态构成联想法;

⑷观察尺度:宏观、常观、微观、特观(独创的观察尺度,

间接观察、微观摄影、改变观察主体的尺度)。

3.4 形态要素 ⑴点:①点的形状,规则点(圆形点、方形点)、不规则点;②基本特性,聚集;③点的构成形式,等点构成、差点构成、网点构成;④点的线化;⑤点的面化。

⑵线:①线的形状,直线(水平线舒缓沉稳、垂直线庄严肃穆、斜线灵活刺激、几何直线形安定简洁坚固),曲线(几何曲线理智柔和、蛇形线节奏韵律感轻松跳跃、螺旋线强烈上升感舒缓幽默、自由曲线诗般美感热情丰富、徒手曲线无秩序感有人情味);②基本特征,视觉导向;③线的构成形式,等线构成(秩序美)、

- 3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差线构成(疏密、粗细、长短自由变化),④线的面化,⑤线的感情特征,远近感和方向性性格;

⑶面:①面的形状,几何规则形、自由不规则形;②分割、组合;③位置关系(布尔运算:分离、接触、结合、盲迭、重迭、透迭、减缺、差迭)。

总结1平构色构立构

3.5 骨骼分割 ⑴数理型:重复型,等量型,等形型,等差比例,等比比例,黄金比例,调和数列(1、1/2、1/3、1/4、?、1/n),斐波那契数列(1、2、3、5、8、?、p、q、(p+q))。⑵自由型

3.6 构成分类 ⑴骨骼构成:决定形的构成和连接方式,空间分布和框架的编排称为骨骼。

⑵重复构成:同一个单形连续的有规律的使用,基本型方向、位置、色彩可变化。

⑶近似构成:彼此之间相似但不相同,同组同类、同形异构、异形同构、异形异构、相加相减、填色变动。 ⑷渐变构成:单形逐渐的有规律的循序变动,形态、大小、间隔、明暗、方向、位置、色彩的渐变。 ⑸特异(变异)构成:构成要素在有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个别要素突出打破规律性。 ⑹发射(辐射)构成:由放射中心出发做向四周辐射构成的图形,离心,向心,同心,移心,多心。 ⑺广义对称:移动,镜射,旋转。

⑻位移构成:单形通过某种方式和轨迹移动。

⑼对比构成:依据单形的大小、虚实、疏密、形状、空间、色彩、肌理等对比因素进行构成。

⑽密集(结集)构成:众多的单形在某地方密集,在其他地方疏散。

⑾分割重组(打散)构成:分解后重新组合。

⑿空间构成:合理空间构成,矛盾空间构成。

⒀肌理构成:渲染,干擦,水染,压印,刮擦,抗水,吹色,喷洒,摄影,计算机软件制作。

3.7 对比原则 ⑴序列对比:有秩序的形式美感。

⑵不规则对比:刺激视觉的愉悦感,格式塔心理美学。

3.8 统一机制 ⑴图与底统一机制的表现(鲁宾之杯)。⑵张力和简化统一机制的表现(视觉上的简化意味着减弱非同质性刺激物的内在张力)。

3.9 构图设计 ⑴心理(知觉)力场平衡:外界的刺激使大脑视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相互抵消的状态时,眼睛(视觉心理感受)才能体验到平衡,要找视觉式样支撑点。

⑵“部分”构图组合原则:自由解构有相同特征的“部分”,形状相似,亮度或色彩相似,位置的相似,方向相似,运动速度的相似等。

⑶空间限定布局:封闭式布局,开放式布局,反画面限制的布局(中心内容在画面以外,使画外的空间具有实在意义),以虚拟第一人称的视觉角度构成的布局(造成观赏者的虚拟印象,引起向往)。

- 4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⑷构图结构:扩散性构图,集聚性构图。

⑸构图原理:对比,平衡,节奏,色调,背景,抽象与单纯,韵律。

3.10 与音乐 ⑴旋律与视觉氛围:①音乐的旋律,体现全部或主要思想,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叫做旋律。旋律将所有的音乐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②构成的视觉氛围,各种元素共同形成的一种状态,以及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 ⑵节奏与视觉次序:①音乐的节奏,是音乐的“进行”,包括了音乐中的重音、节拍和速度,是音乐的有规律的运动;②构成的视觉次序,即根据主题的需要,设计信息传递的先后顺序,引导观看者观看作品时的视觉走向,创造有次序感的信息分布。

⑶力度与视觉对比:①音乐的力度,音响的强弱程度;②构成的视觉对比,视觉元素之间的对比程度。 ⑷织体与视觉肌理:①音乐的织体,是单一旋律还是多个旋律交织;②构成的视觉肌理,是单一视觉元素还是多个视觉元素交叠。

3.11 与数学 ⑴几何学: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运用。⑵对称。⑶布尔运算:交集、并集、差集。⑷比例。⑸分割。

3.12 与心理学 ⑴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组织整体,认为知觉是一个整体,由整体知觉直接产生,如“同构”、“重构”。

⑵心理场: 指个体在特定时间内所体验到的世界,就是心理生活空间,包括个体同他的心理环境(他感知到的环境)。和谐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其整体性给观众的整体印象在同意的感觉中求得应有的丰富变化。 ⑶需要论:指人对生理、环境、社会的某种需求。设计应有效传达市场需求信息。

⑷无意识(潜意识):指意识不到的生理过程,精神分析派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首先都是潜意识。

色彩构成

4.1 含义 是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单元及美的色彩关系。

4.2 发展史 ⑴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分解出太阳光谱。

⑵19xx年,莱·布朗发表了红、黄、蓝三原色学说。

⑶1831年,布鲁斯发表了《颜色的三原色》,奠定了现代色彩配合的基础。

⑷1856年,赫尔姆霍兹发表视觉三色学说,认为视网膜(含有感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锥细胞含有红绿蓝三种感色元素。

⑸1874年,赫林发表心理四色学说,认为人的视觉过程会产生黑与白、红与绿、黄与蓝三对视觉元素。 ⑹19xx年,孟赛尔创立了孟氏色彩体系孟赛尔色立体。

⑺19xx年,奥斯特瓦尔德创立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

⑻19xx年,日本创立日本色彩研究配色体系(PCCS色体系),以色彩调和为目的。

4.3 色彩原理 ⑴物理:①可见光(电磁波),波长在380mm—780mm之间,光的传播有直射、反射、透射、散射、折射五种方式;②光源色,照射物体的光线颜色;③物体色,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经光源色的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所呈现出来的色彩;④固有色,常光下物体给人固有的色彩印象;⑤色温,根据发光面颜色估计其实际温度的物理量,等于辐射同样光谱成分黑体的物理量。(光源越红色温越低,光源越蓝,色温越高)

⑵生理:①视觉生理构造:视网膜上感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接受反射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转换成电荷,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②色彩生理反应:胀缩感、进退感、冷暖感、轻重感、兴奋与沉静感等。

4.4 色彩分类 ⑴无彩色系:黑、白及黑白相融而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只有明度,无色相、纯度。 ⑵有彩色系: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基本色。都具有色相、明度、纯度。

4.5 色彩属性 ⑴色相(Hue):色调、波长,指色彩所呈现出的面貌。

- 5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⑵明度(Value):色彩的明暗程度。通常使用的明度标准为九级。

⑶纯度(Chroma):彩度、饱和度,色彩的纯净程度。

4.6 色彩混合 ⑴三原色:①色光三原色,红绿蓝;②颜料三原色,品红、柠檬黄、湖蓝。

⑵加法混合:色光的混合,投光加色法(舞台照明)。

⑶减法混合:颜料的混合,叠色(水彩或彩色玻璃纸)、混色(水粉)。

⑷中性混合:①继时加色法(旋转混合);②并置加色法(空间混合),如点彩。

4.7 色彩体系 ⑴色相环:牛顿色相环、色立体色环、伊顿色环、韦氏色环。

⑵色立体:①孟赛尔色立体,中央轴为无彩色系从下至上为从黑至白的11个等级(0—10级),其表面为最纯色相环由10个色相(红R黄Y绿G蓝B紫P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组成,每色相又分为10个等级,逢5为正色,中心轴到表面为纯度变换。②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将无彩色轴分为8个梯级,用含白量、含黑量表示色彩,利用空间混合原理,高速旋转复制各种需要的色标。③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立体,以色彩调和为目的,将无彩色分为5种色调,将有彩色分为12种色调。

4.8 色彩对比 ⑴色相对比(以24色相环为例):①邻近色相(色相差1),间隔15度以内,红与橙红等;类似色相(2—3),相隔30—60度左右,红与橙等;中差色相(4—7),间隔90度左右,红与黄等;对比色相(8—12),间隔120度左右的三色对比,品红—黄—青、橙红—黄绿—蓝等;互补色相(12),相距180度左右,红—蓝绿、黄—蓝紫等。②同类色对比,间隔15度以内;类似色对比,30度左右;邻近色对比,60—90度;对比色对比,120度;互补色对比,180度。

⑵明度对比:①低调色(0—3度),中调色(4—6),高调色(7—10);②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最长调对比共十种。

⑶纯度对比:高彩、中彩、低彩、艳灰对比四种。

⑷冷暖对比:利用冷暖差别形成的对比。

⑸面积对比:各种色彩在构图中占据量的对比。

⑹同时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并置在一起所引起的视觉变化。

⑺连续对比:在连续的时间条件下,不同颜色刺激之间的对比。

4.9 色彩调和 ⑴类似调和:①同一调和,当有某种属性完全相同时,变化其他属性,分为单性同一调和、双性同一调和;②近似调和,有某种属性近似,变换其他属性,分为近似明度、纯度、色相调和。 ⑵秩序调和:①渐变调和;②重复调和。

⑶面积调和:每一种颜色所占比例对于色彩关系的协调关系。原色和间色的和谐色域比例为黄:橙:红:紫:蓝:绿=3:4:6:9:8:6。

⑷主色调调和:色彩形成的气氛和总的倾向性,让各种色彩唱一个“调子”。

⑸间隔调和:在对比色或互补色间插入与各方都不发生关系的无彩色系或金银光泽色(做底色或轮廓线)。 ⑹相互混合调和:将两种色混合后产生另一种色做中间过渡色。

4.10 色彩情感 ⑴情感表现: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强弱感、空间感、清洁感、情趣感、共感觉(听觉、嗅觉、味觉)。

⑵心理效应:①红色。A联想: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B色光效果: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高,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疲劳,在视网膜上成像位置最深,红色光传导热能;C混色效果:可作广泛变化,又不破坏红色特性;D配色效果:a.柠檬黄色底,深色的、被控制的;b.深粉红色底,平静和熄灭热度的;c.橙色底,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d.绿蓝色底,炽热燃烧的;e.黄绿色底,冒失的、鲁莽的、激烈的;f.黑色底,最大的、不可征服的。

②黄色。A联想:轻快、光辉、透明、辉煌、功名,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B色光效果:波长居中,光感最强,尖锐感、扩张感、缺乏深度感;C混色效果:丝毫不的触碰,易失去光度;D配色效果:a.同暗色调对比时,辉煌的、鼓舞人的;b.红色底,欣喜的、喧闹的;c.浅粉红色底,绿味、无发光力;d.橙色底,金色阳光;e.绿色底,协调;f.蓝色底,不和谐;g.红紫色底,坚硬冷静的;h.黑色底,明亮积极

- 6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的;i.白色底,暗淡无光。

③蓝色。A联想:寒色,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现代感,刻板、冷漠、悲哀、恐惧,不够成熟(浅蓝),沉着、稳定(深蓝),深邃、暧昧(群青),大度、庄重(藏青),民族(靛蓝、普兰);B色光效果:比紫色光略长,穿透空气时折射角度大,辐射的直线距离短,视网膜成像的位置最浅,消极、收缩、内在,阴影感,幽暗;C混色效果:恐惧、痛苦、死亡,漠然;D配色效果:a.红橙色底,冷淡、发光;b.黄色底,缺乏光辉;c.绿色底,偏向红色;d.淡紫红色底,退缩、空虚、无能;e.黑色底,明亮。 ④橙色。A联想:灯光、霞光、水果等,温暖、响亮、华丽、炽热、甜蜜,疑惑、嫉妒、伪诈;B色光效果:波长仅次于红光,加速血液循环,兴奋、不安定;C混色效果:活泼光辉的,加白后苍白无力,加黑后干瘪模糊;D配色效果:在蓝色中才能发挥出光辉。

⑤绿色。A联想:植物,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消除疲劳;B色光效果:波长为中间位置反应最平静;C混色效果:黄绿色清新、青春,蓝绿色端庄,灰绿色悲伤、衰退;D配色效果,对比变化。 ⑥紫色。A联想: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孤寂、消极,深紫灰死亡,蓝紫优雅神秘;B色光效果:波长最短,分辨力弱感到疲劳,不导热,不照明,印象深刻的、沉闷的;C混色效果:暗化迷信,淡化沉醉;D配色效果:大面积出现时有恐怖感,明亮的紫色动人心神。

4.11 色彩管理 国际色彩联盟(ICC);RGB模式(红(Red)绿(Green)蓝(Blue));CMYK模式(青(D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黑(Black));CIELAB模式(转换模式)。

立体构成

5.1 含义 是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点、线、面、块等形态要素,按照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进行创造性的重构解构的学科。

5.2 发展史 ⑴俄罗斯构成主义。十月革命前后,代表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

⑵荷兰风格派。成立于19xx年,核心人物为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主要成员有画家列克、胡札,雕塑家梵东格洛,建筑师欧德、利特维尔德等。艺术主张反对个性,纯粹抽象。

⑶法国立体主义。始于19xx年,代表人物毕加索和布拉克。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为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⑷包豪斯造型艺术学院。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xx年在德国魏玛成立,任教师为约翰·伊顿、密斯·凡德罗、莫霍利·纳吉、冯·杜斯伯格、保罗·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马歇·布鲁尔等。其构成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教学框架。

5.3 空间 ⑴表现形式:量块,物质的量;空间,空虚的容积。

⑵内空间与外空间:内空间,形体结构的内容;外空间,形体存在的外部。

⑶空间的生成:①界面,三要素为基面垂直面顶面;②围合。

⑷空间的组织:并列型、序列型、主从型、综合型。

⑸功能对空间的限定:①量,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尺度和容量以容纳人类或物品;②形,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形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③质,界面与围合产生的空间必须具有保护功能,防止受到外界因素的侵害。

5.4 基本要素 ⑴形态要素①点。②线。③面。④体,指物体的空间形态,按虚实关系划分为实体、虚体、灰空间;按形态特点划分为规则体、不规则体、有机体、无机体。量是由体所赋予的物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⑵材料要素①自然材料:木材,温和、亲近、自然、舒适;石材(花岗岩、大理石),坚硬、牢固、浑大。②工业材料:纸材料,经济、古朴、柔软;金属材料,理性、锋利、现代、冰冷;塑料,轻巧、随意、细腻;玻璃,透明、开放、易碎;纤维,亲切、温暖、柔软;石膏,量感、稳定、力量。

⑶空间要素,空间感,空间的深度感。表现形式:利用透视、渐变、重叠或遮挡、阴影和明暗。 ⑷形式要素,形式美法则。

5.5 构成形式 集中、并置、重复、围合、变形、旋转、碰撞、叠加、延伸、压缩、割裂、错位、弯曲、扭动、波动、褶皱。

- 7 -

——构成艺术 Constitution Art——

↗石の軒↗↗

5.6 半立体构成 又名二点五维构成,设计手法有折叠、切割、粘接、拉伸,分为具象构成和抽象构成。

5.7 线材构成 ⑴硬质线材构成:线框构成、线层构成、累积构成、网架构成(节点有滑节铰节刚节)。⑵软质线材构成线群结构、编结结构、自垂结构。

5.8 面材构成 ⑴接合方法:平接、插接、榫接。

⑵柱式构成:柱端变化、柱面变化、柱棱变化。

⑶几何多面体构成:①柏拉图式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②阿基米德式多面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面型构成,棱角外凸但不全等,等边十四面体(正方形六个、正三角八个)、等边二十六面体、等边三十二面体(正八角形六个、正方形十二个、正六角形八个)等。 ⑷面的堆叠、嵌合、框型组合、曲面壳体。

5.9 块材构成 ⑴聚积,集中式、线型式、辐射式、组团式、网格式。

⑵切割①分割,等量分割、等形分割、比例分割、自由分割;②削减,减缺、穿孔;③位移,移动、滑动。 ⑶变形①规则变形;②不规则变形(卷曲、扭转、折叠、挤压、生长、膨胀)。

- 8 -

更多相关推荐: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肖斌教学资料】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肖斌立体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于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首先把构成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当时的构成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偏重于对现代艺术创作经验和形式规律的总结,后来经过…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09级

课程总结立体构成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之一,具有理论知识抽象、作业量大等特点,加上课程改革进行贯穿,使整个课程综合运用能力非常强,一学期的教学时间里,由浅入深的进行项目化教学,在其中贯穿知识目标,…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

立体构成课程小结:姓名:黎旭辉班级:10级艺术设计(2)班学号:10080220xx通过几周的立体构成的学习,让我更全面了解了一些关于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总体上来讲立体构成这门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空间立体形态…

立体构成结课小结

我们这阶段所学习的立体构成是三大都成中的一项。三大构成非常重要,它是学设计者的必须科目。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

《立体构成》教学工作总结表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注1教材使用建议只需将非选项删除或划掉即可2教学工作基本情况填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情况作业布置批改辅导答疑情况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等内容3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填学...

立体构成总结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

立体构成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黑魂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名称:______立体造型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江汉英______________…

立体构成课程非试卷(或笔试开卷)考试论证报告表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xx20xx学年第2学期考试查课程非试卷或笔试开卷考试论证报告表非试卷考试或考查须在开课三周内提出申请由教研室主任主持认证跨系课程须征得学生所在系同意此表一式两份一份报教务处备案另一份随课程...

视觉传达专业《立体构成》本科 课程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B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BThreedimensionalConstructionB2课程代码163Y008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平台课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5学时学分4836先修课程素描基础...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理论4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了解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教学重点掌握立...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课程代码B07036课程名称立体构成学时学分482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适用专业各艺术设计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学完各基础课程后向各个专业设计方向过渡的一...

平面与立体构成-专业课程标准

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专业专业课程标准平面与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