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7

教育学

(读书笔记)

姓名:________

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1

教育学

前言

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于19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条例》:20xx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20xx年元月,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的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xx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千寅学制)以及19xx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现代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四、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六、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

2

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击体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伦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19xx年废除科举开学堂。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驯良和政治道德管束,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僧侣人才的教育,也叫教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

近代教育:

一、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里教育崛起

二、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三、 教育的世俗化

四、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一、 教育的终身化

二、 教育的全民化

三、 教育的民主化

四、 教育的多元化

五、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礼记》中的《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见健壮的身 3

体。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 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和作品。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与他的《民本注意与教育》:1、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2、杜威的教育教育思想与赫而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3、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即成长、即经验。4、主张“在做中学”5、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注意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用通过的俩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

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提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对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进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

教育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

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业

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是认知部分,二是情感部分,三是价值部分,四是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的特征:

一、 学生文化具有过滤性

二、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三、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四、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孟子 本性是善 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 成熟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性恶论 荀子 洛克“白板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毕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线性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 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 5

平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核心一、三、五)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了解)

第四章 教育目的(论述考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多选)

(1)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3个)

(1)国家的教育目的;

6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进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多选)

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了解)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目的)

①有理想、有道德、②有文化、守纪律③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要求是:

(4)美育 要求是:

(5)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7

第五章 学生与与教师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简)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从小成熟到基本成熟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了解)

19xx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①人身权

囝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②受教育权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3、学生的义务(了解)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19xx年6月21日,我国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8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简)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装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指课业及其进程。 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最早)

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三基”(读、写、算)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是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9

19xx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国家课程(一级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的关系 四种不同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

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两者的关系可

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 与局部的的关系。

3,课程目标 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第一,

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4,教学目标 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

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2)了解学生的个体需要(3)了

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

第三节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生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教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个部分构成。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内容。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开展,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课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学大纲的构成 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文本部分。

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 10

主体部分

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第四节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结构

1课程表安排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迁移性原则 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 情感、态度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基本范型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节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 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即量的评价,质的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则”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价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课程原理

(1) 确定课程目标

(2)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过程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 11

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

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征以及教学的时空等因素制约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从做中学”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认识的间接性

(2) 认识的交往性

(3) 认识的教育性

(4) 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12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有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严产婆”。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lie等”“不凌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思精” 夸美纽斯主张“应但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3

(二)教学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述、讲解和讲演

(2) 洽谈法 洽谈法也教问答法

(3) 讨论法

(4) 演示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5) 练习法

(6) 实验法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一)备课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 课题计划

(3) 课时计划

(二)上课

1课的类型与结构

(1) 课的类型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 课的结构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 目标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表达清晰

(5) 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4)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1测试与目标

2试题类型 供答型和选答型

3测试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试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14

测试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

4评价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最显著的有点是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 17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

校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1862年京师同文馆《钦定学堂章程》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去点

(三)分组教学制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教学

1外部分组 (打乱班级)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第三节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

第二,可操作性

第三,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肯普 集体教学的形式

3方法性策略

4综合性策略 指导教学 学生自学取向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是细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成。

具有1社会性2历史性3有阶级性4民族性5继承性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教育,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里障碍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5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p152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到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真,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

以行。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来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第四节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认知模式 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科尔伯进一步深化的。 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

体谅模式 英国学校的德育家彼得·麦克费尔

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

16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艾拉斯莫斯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主要对象是人。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2平衡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建立以学生为本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各种教育力量

17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读书笔记一教育的必要性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生与死的问题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2为什么教育哲学...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