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孩子的后面》读书心得

时间:2024.4.29

寒假读书心得:《走在孩子后面》

2015-1-14 17:16 | 发布者: y355356475 | 查看: 333 | 评论: 0

寒假之际我读了《走在孩子后面》,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其实很近。内容更让人感受颇深。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书中60多个案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第三个故事里,作者提到了我切身有体会的“网瘾”,虽然说儿子没有书中虎迪“玩了8天8夜···”的严重现象,但是或多或少也有因为玩游戏而荒废学习或不愿出门愿意“宅”家的情况,蔡老师写了一段话:网瘾好比现代文明的魔咒,孩子一旦沉迷其中,天空也就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云彩;夜晚也没有了,因为他根本不看星月;甚至大地也没有了,因为他无视桃花灼灼和秋水悠悠,无视大自然一切生机勃勃的生命现象。···真的,自从儿子喜欢玩游戏以后,叫他出门玩没兴趣,没有朋友来也没关系,家里没人给他烧吃的也没关系,说方便面就可以解决,这其实已经开始不看云彩不看星月了,任由父母说的外面的世界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现代文明病已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最后写着虎迪的最后对话:因为是妈妈,所以不放心。家教的误区在中国家庭中普遍而真实的存在,我们更多在意的是孩子的分数,当儿子顶撞我说中国教育的悲催是应试教育时,我很震惊,儿子那么小,却因为切身体会喊出这样一句痛苦呻吟,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竟无能为力,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在乎孩子的分数,但只是浅层的,一旦孩子考个50、60,甚至更差,我还是会发飙的,因为从根本上无法铲除焦虑。家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作为家长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做不到大智慧,但是多看看这样的书籍至少对孩子会宽容一些。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都需要修炼。

书中《深入寂寞》的故事给我的震撼也很大。寂寞的男孩,讲狗的故事,孩子需要倾诉,黏在蔡老师后面,甚至跟进卫生间,不停地说。而蔡老师的倾听,就像巴林学院的小林校长。为什么孩子这么多话不肯说给家长听呢?因为家长根本就没耐心听,认为孩子说的是废话,疯话。中国的孩子幼时最需要倾听的时候,家长不曾舍得时间听(有很多是认为没必要),

当孩子长大了,家长想要和孩子交流,孩子嫌唠叨,少一种融洽。节假日团聚,也是各玩各的,孩子闷在房间玩电脑,埋头看手机,也不愿和父母交流。反思我自己,傍晚放学的时候,孩子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学校里的,班级里的趣事,老师们讲课时的故事,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我经常是脑子里想着自己教学上的事情或是去菜场买些什么菜对他的倾诉以“嗯,嗯”敷衍了事。尤其是睡前喜欢听我讲故事。而我光顾自己看书、发呆,恳请他自己玩儿,不要打扰妈妈。终老的时候,我们将来所受的精神惩罚,都源自我们当初对孩子精神需求的漠视啊。“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如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些形为怪异的孩子,一些品行让人担忧的孩子,或许有他成长环境各种各样的因素,譬如父母的认识和素养很关键。但一些看上去,听起来都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经历照样让我们担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中小学,究竟在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我们作小学教师的,我们做父母的,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至于到高中毕业就成了“强弩之末”?我们的孩子中,有太多人没有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富裕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荒芜和贫瘠。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常常责怪他们不懂得尊重、缺少怜悯心,哀叹善良和悲悯也渐渐远离他们。小孩的心其实一直是敞开的,他们的心开始就是向一扇窗户门开打开的小屋,随着成年,出于保护,他们的一些窗户和门渐次关上了,他们变得狭隘和固执。为此,他们更承受更多的生命之苦。当他们受苦之后,他们去找寻解脱和自由。而那个解脱和自由的过程,其实又是打开那心的窗户和门而已。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些事,那么在我们教育和影响小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他们心的窗户和门少关闭。让他们看到令他们害怕的,和我们从前自己害怕的情况一样,多是一些虚假不真的假象。现在社会纷繁芜杂,允许个性张扬的同时,也会留下许多弊端,即太过自我而忽略了为他人着想。这可能是社会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孩子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承担了自由带来的异化。亲情、安全感慢慢丧失。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我们能为这样的现象做些什么,这成了比交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难题。

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惊讶于老师的毅力,能如此用心记录。在我们的教学生涯

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从触目惊心到坦然面对,我们也在逐渐成长。把孩子的现状记录下来,供自己和别人一些思考,这也是一个贡献。《走在孩子的后面》确实值得一读。


第二篇: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读书心得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之读书心得

你遇到过一个内向的孩子吗?你的家庭成员中或学校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内向的孩子吗?你是不是总会觉得内向的人很难接近,很难相处,很有神秘感,但是,自问这些想法就是事实吗?还是别人和社会潜移默化带给我们的偏见呢?阅读过这本书后,我们也许会重新审视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和看法。

本书的作者马蒂-兰妮是一名美国人,也就是说她写这本书是基于美国人为对象而言的,但是,认真思考,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而言同样适用。“内向性格”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这样比较推崇“外向型气质性格”似乎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我们都会对内向型气质的人有这样的误解:“内向的孩子羞怯;内向的孩子不友好;内向的孩子对他人不感兴趣;内向的孩子很自我;”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正如弗兰克-克拉克说过的:“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一个孩子来教一些东西给他,这是成年人的学习方式。”我们也需要我们所接触这些内向的孩子来教会我们一些东西,这些和内向孩子有关的很多却有益的东西。咱们就来和作者一起分享一下吧。

既然我们对内向型的气质性格有如此多的误解,那我们应该识别内向和外向呢?(小插曲:我们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研究现象:研究者发现,当给内系那个孩子和外向孩子的舌头上分别滴一滴柠檬时,内向孩子的口腔里释放出了更多的唾液。)本书不仅在P12-13呈现了一些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的典型特征供你参考,另外在P15还提供了一个小测试供你判断。不论你的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气质类型的,我

们都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内向和外向都是正常的气质类型。而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对相同情况的反应不同。无疑,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气质能使抚养孩子的过程会更轻松些。

而气质类型的差异是由大脑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1)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所依赖的大脑回路各不相同,并且主要使用功能正好相反的两种自主神经系统;(2)主要使用大脑前叶的孩子和主要使用大脑后叶的孩子的行为模式不一样;同样,主要依靠左脑的孩子和主要依靠右脑的孩子的行为模式也不一样;(3)所有的孩子都会使用不占优势的那部分大脑,但是这需要更多的努力,效果也比较有限。

既然如此,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一样,自然有他们潜在的优势,你也许无法想像,内向的孩子: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情商高;精通谈话的艺术;乐于自处;拥有可喜的谦虚态度;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是个好公民等。可是,正如我们大家所了解的一样,抚养一个不适应“外向”模式的孩子不是一件的容易的事情,尤其需要时间、理解和耐性。而密切的亲子联系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一个安全的大后方,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情感基础和对孩子的情感世界的持续关注,你能够帮助你的孩子开发他固有的自省能力、学会处理他的情绪、恰当地应对压力以及控制并利用他丰富的脑力天赋。作者在本书的第4、5、6章就这些问题给了我们很对问题的具体对策,值得我们参考。

内向孩子是成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在这个家庭里,成员的气质性格类型各异,你也许会疑惑该如何协调这些差异并保证内向孩子得

到最好的成长?阅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不同并非缺陷”。正如作者所说的:“当不同的气质类型共存一个家庭时,相关的知识和变通是必要的。面对一个气质和你有别的孩子时,你可能要学习新的技能,还可能要在照顾孩子上花更多的精力。不同意味着优势互补。不同的气质带给一个家庭的是平衡、丰富以及多样的视角。”同时,也许你未意识到的是:内向的孩子重视家庭关系;处理气质的匹配问题能够锻炼人的重要能力(包括家长的和内向孩子的);而作为家长的你需要做到的是对家中的所有气质表示认可和欣赏。

内向的孩子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还生活在校园中,阅读这本书对教育者了解内向孩子和实施教育也有很多帮助。例如,你会发现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更适合内向孩子:(1)内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需要按照他们自身的节奏来学习;(2)内向的孩子需要宽松和包容的环境;(3)内向的孩子喜欢清静,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处所和物品有拥有感;(4)内向的孩子喜欢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它们更为“锋利”;(5)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完全理解某一概念后,他们才会喜欢他人给出的反馈和建议。现在反思自己课堂中的学生,的确会发现这些内向的孩子往往因为这些特点造成一些现象:教师往往会更容易忽视这些内向的孩子。的确,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教育者们需要不断思考研究适合于不同类型孩子的教学环境、风格和方法,只有尽管不断的实践,方能帮助孩子们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插曲:研究表明:内向孩子上大学和攻读研究生的比例高于外向孩子。)

另外,在内向孩子的社交能力方面,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拥有不同的社交技能;内向孩子善于建立亲密、长久的友谊,喜欢深入的谈话;家长可以告诉内向的孩子,社会交往是有诀窍的,而这些诀窍是可以学会的;如果遇到社交困境,家长也应该意识到:(1)有人的地方就有冲入;(2)冲突是发展人际关系的机会;

(3)内向的孩子能学着作好准备来应对冲突和欺负人的情况。

以上内容是本书的主要章节,它给你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以帮助你的内向孩子处理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一些策略以帮助你发挥孩子的长处并提升他的自信。气质是一生的特质,既不能改变,也不会随一个人的成长而不再适用。因此,帮助你的内向孩子接受自己的气质并且平衡外部世界的社交和精力需求将有助于他获得一个更加精彩的未来。因此也说明了,内向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你。麦克-安德生和兰斯-伍布斯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对世界而言,你可能知识一个人;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切记:你对你的内向孩子非常重要。

最后的结论和思考是:内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那就是:1、时间;2、信任;3、稳定;4、对孩子的潜力充满信心;5、慢节奏;

6、坚持;7、鼓励孩子面对逆境;8、承认错误;9、鼓励;10、快乐。

现在咱们是不是对内向孩子更加理解了呢?这是不是也为我们对教育这些特别的孩子增加一点信心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更多相关推荐:
读走在孩子后面有感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走在孩子的后面是蔡老师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揭露了新一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有受爸爸的影响不愿意与穷姥姥平起平坐的有在爸爸面前浑身发抖的有中学时就已经开始在网络上...

《走在孩子的后面》读后感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上个月出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我捧起了走在孩子后面这本书也许在刚开始我是被动去读它的但是后来我就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了几乎是一个上午就读了一半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组成他...

读走在孩子后面有感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侯镇中心小学张云霞走在孩子的后面乍一看这本书的题目不免生中疑惑怎么能走在后面在后面都能做些什么呢正是这份疑惑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蔡老师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

走在孩子后面

走在孩子后面读后感张丽丽读了走在孩子后面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其实很近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

走在孩子的后面 王海燕

走在孩子的后面读后感难得的假期让我充分体会到它给我带来的好处睡上可以自然醒的舒服觉与家人相聚和朋友畅谈同时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走在孩子的后面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这本书很对我的胃口蔡兴蓉...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说到理解孩子人们自然会想到心理学想起一大串的术语和一对教科书当我打开走进孩子的心灵看着一个一个案例时我的感触就是用自己的心灵走进孩子用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悟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之一走在教育的边缘的简介我们研究教育我们首先进入教育情景之中被教育对象化我们经由教育研究来显现我们对人世的关切显明我们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立场我们的思考与言说虽然不足以改变教育改变世界但它至少可...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爱让沟通零距离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有感刘会超闲暇之余经常会和同事们讨论关于学生的话题提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在今...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读后感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读后感宋翘楚家长邢吉霜寒假中在齐老师推荐下我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王修文博士的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名家长我读过很多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读完后心情澎湃但实际操作起来...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假期里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专心阅读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

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读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有感今年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我为杨校长的教育思想意念所震憾为他对教育的爱所感动杨校长从事教育目标就是为农民的孩子办出最好的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受到最好的教育...

11.李昱坤.《跛脚的孩子》读后感

跛脚的孩子读后感常州路小学二年级三班李昱坤今天我读了跛脚的孩子的故事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名叫汉斯他是一个勇敢聪明而且善良的孩子汉斯的父母是庄园里的园丁在一个圣诞节园丁的四个孩子都得到了主人送的衣服作为礼物而汉斯的礼...

走在孩子的后面读后感(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