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

时间:2024.4.21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2015级3班,学号1076z215437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就是因为有历史的传承,我们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却没有真正了解中医,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对中医有了浅显的了解。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我对消渴病在中医医学史中的发展路径有更多的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学就有消渴病的记载,在随后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对本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认识。中医典籍中对消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消渴泛指以“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甲亢等多种疾病;狭义消渴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了糖尿病中的一部分患者。 先秦两汉:消渴病学术原创期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还比较简单。这一时期既没有专门论述消渴的专著,也没有消渴专篇,但此期对消渴病的认识则是后世消渴病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渊源,为消渴病学术的原创期。 据甲骨文记载,在殷商时代,人们对22种

疾病有了简单认识,其中有一种叫“尿病”。这很可能是有关“消渴”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气氛相当活跃。这一时期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尽管该时期存世医学著作相当有限,但人们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了很大发展。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消渴病症状的记载。而《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认识则更为全面。如《黄帝内经》不仅明确提出消渴病名,而且对消渴的临床症状、病因、治疗、预后、禁忌等方面的认识也有较多记载。其论述虽散在于十几个篇章中,然而颇为详尽,对后世医家的认识及治疗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过食肥甘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与加重,这为后世消渴病预防及饮食疗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匮要略》则首创消渴病治疗方药——肾气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已初步认识到痰湿、瘀血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医史学家一般认为隋·巢元方是最早记载消渴病并发症的。但笔者认为张仲景不仅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并发症的医家,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魏晋隋唐:消渴病学术进展期 魏晋时医学家多注重临床实践,学术思想活跃,各种创新不断出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医学理论进一步提高。因此,魏晋隋唐时期消渴病学术也进入了新阶段——进展期。 在病因病机方面,魏晋隋唐医家除了认为饮食不节,嗜酒贪杯为消渴发病的重要原因外,还提出了服石致消与阳虚致消说。这

与此期道教长生成仙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产生的广泛影响、社会上掀起的服石之风有着密切关系。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关“孝”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孝”被奉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当时就有君有病,臣尝其便溺,父母有病,子女尝其便溺的习惯。正是这种尝“便溺”的“孝行”在客观上促进了消渴病诊断经验的积累,发现了消渴病患者尿甜的特点。《古今录验方》关于消渴病尿甜的论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有关消渴病人小便发甜的记载,使消渴病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消渴病治疗也较前有了极大进步。第一,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越来越多,既有针对主症的,又有针对并发症的;第二,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栝楼、黄连等清热滋阴药物外,铅丹、胡粉等丹药也被广泛用来治疗消渴病。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此期医家已经认识到消渴病患者除了采取药物疗法外,还应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方可取得理想疗效,这一认识在消渴病治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代辽宋:消渴病学术积淀期 宋代统治阶级对医学事业非常重视,政府出台许多扶植医学发展的政策,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子监中设医学,涌现出了大量儒医。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宋代医籍的刊印提供了重要条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宋代医籍得以大量印行。宋代官刻医书种类丰富且质量较高。受政府重视医学的影响,宋代文人编撰方书风气盛行,或整理家藏及个人秘方,或搜集民间验方,其中许多医籍中都涉及消渴病的内容。在这样一个背

景下,有关消渴病文献得到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在学术层面上形成较深的积淀,消渴病学术由此也就进入了积淀期。 宋代一些大型官方医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都载录了十分丰富的论治消渴病的理论与方药,其中在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中有“三消论”一卷,首次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这为消渴病能够按照三消分型进行辨证论治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分型方法。宋代医家在重视经验继承与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如病因病机方面,宋代医家不仅认识到热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而且对脾虚与消渴病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由于宋代更多的医家受“阴虚燥热”学说的影响,因此脾虚、热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消渴病治疗方面,与前代相比,宋代医家更注重辨证论治,这一原则既体现在药物治疗上,又体现在针灸治疗以及饮食疗法中。在消渴病的预后与调护方面,宋代医家则主要继承了隋唐医家的经验。

金元:消渴病学术争鸣期 金元时期是医学发展史上相对特殊的一个时期。清代《四库全书提要》中提出“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是指在这一时期内,医学领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派别及空前活跃的学术争鸣。金元医学争鸣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后人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他们对前人的医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消渴病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完素不仅确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焦分证辨治消渴的理法,还不受阴虚燥热论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燥热怫郁之说。他还特别反对滥

用温药治疗消渴,根据“肾本寒,虚则热”理论,从心、肾关系失调的角度,阐述了消渴的病机,提出寒凉养肾的治法。但他并不将使用寒凉作为消渴病的唯一治法,而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张从正则提出了“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观点,治疗方面主张调下并用、护治结合。他还认识到消渴病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并初步认识到了消渴病的传变规律。他提出的消渴病患者宜低盐饮食的主张也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李杲强调脾胃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治疗时特别注重升发脾阳,擅长应用升麻、柴胡、杏仁等药物;他还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津血不足有关,在治疗时强调养血活血以润燥,擅长应用当归、红花等。朱丹溪对消渴病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学术特点,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消渴病产生的内因,“相火妄动”为消渴病的发病诱因,“去欲生静”是预防消渴病和促进消渴病康复的重要手段。

明清:消渴病学术提升期 金元医家学术争鸣之风的延续,对于明代医学理论进一步探讨、总结和提高,仍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医生队伍中许多有识之士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继承前代成就,不断实践,及时总结,谋求医学发展与提高。清代尊经复古、繁琐考据之风盛行,医学也不例外。清代医学著作明显增多,关于消渴病的认识,医家们做了许多理论溯源等方面的工作。虽有一些医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挥,但勇于开拓创新之人也不是太多。因此,明清医家

对消渴证治的认识多是金元时期学术思想的延续和提升。

回顾中国医学史,领会杰出名医大家对中医发展的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敬仰、学习,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回顾历史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我们应该传承及弘扬,更好的理解与学习,让中医能够源远流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第二篇: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简述奴隶社会的中后期我国已有哪些医事制度的建设周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政机构的设置:设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试述《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黄帝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一为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强调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通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之,《内经》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试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与成就。(1)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一是《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张仲景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二是《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1.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2.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3.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病因学说。(2)对方剂学的贡献。1.被誉为“方书之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药剂。2.提出了较谨慎的方剂组方原则。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4.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白虎汤,白头翁汤,酸枣仁汤。

4. 试述《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属补养可以久服的药物。中品属补养兼能攻治疾病的,下品一般多有毒性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按三品分类是我国药物学上最早的分类方法。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1.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临床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痊蛊药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用药方法: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人参补益,麻黄定喘,黄连止痢,黄芩清热等。总之,《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试述《难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难经》宜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难经》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经络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方面,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疾病方面,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极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总之,《难经》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试述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及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

发的外感病与风湿病。2.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1.对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杀虫作用,减少了许多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缩短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提高人体的素质。2.扩大了人类食物的范围,动物蛋白的吸收促进了智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了人类的进化最终摆脱猿类的特征。3.火的发明,还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简述商代创制汤液的意义。汤液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之一。它的发明标志了方剂的出现,对中医学历史的影响非常重大。汤液在临床上的应用,使人类由习惯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用单味药转为适量混用复味药,不仅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是我国方药学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试述王叔和对中医学发展的主要贡献。1.经王叔和的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成《伤寒论》一书。2.编著《脉经》,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脉经》的成就:1.确立了“寸口诊脉法”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试述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孙思邈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反对魏晋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强调积极的养生方法。他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安身之本必须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必须“非其食勿食”,“食勿过饱,睡勿尸卧”“独卧守真”“少欲终无累”等。他还总结了一套按摩养生法,使养生学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学术。

试述孙思邈的主要医学成就。编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显示了如下几方面的医学成就: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他论述的医德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要技术要清湛,二是品德要高尚。2.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不泥古。3.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既有前代著名医家用方,又有各地民间百姓之验方,并吸收少数民族医方和国外传来的医方。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5.强调综合治疗。6.对药物的深入研究。记载了当时133个州所产的道地药材519种,他对药物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尊为“药王”。7.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试述《内经》整体观的主要内容。(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人对自然积极适应的能力。(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根据整体观的原则,《内经》提出“有诸内必行诸外”,“以表知里”才形成了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诊断学内容(3)人的心身是统一的。一方面认为形体决定情志精神。另一方面,精神情志也会反作用于脏腑机能。再一方面,因情志之间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所以情志调节的太过或不及,就可使人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有极重要的影响。

试述《千金方》的主要医学成就。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 3.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5.强调综合治疗。6.对药物的深入研究。7.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千金方》的成就,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它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大,而且在亚洲国家传播。

夏至春秋中医病因学说有哪些描述。1.《说文解字》最早将虫与人体相联系。2.《周礼》载有:人之喜怒阴阳,运与荣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3.《左传●成公六年》说明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水质和居住环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水质不好可以导致不同疾病。 4.《左传●昭公元年》记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葘,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是著名的“六气”致病说。

试述《诸病源候论》的主要成就。1.广泛记载临床各种内,外,妇,儿等疾病病症以内科为主,尤其在鉴别天花和麻疹上是世界最早的记载。2.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丰富

了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提出“疫疠”“时气”的传染特点,并认为可预防的。3.记载了一些寄生虫引起疾病的特点及预防。4.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5.详细且准确地描述各种疾病症候。6.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烧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方法。总之,《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步论述病原征候的专著,对内、外、妇、儿等的临床各科的67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与征候特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提出来许多新的见解,是隋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试述两晋至五代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各科专著作者,书名及主要成就。一:针灸 《针灸甲乙经》魏晋-皇甫谧1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二:外科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 刘涓子 经龚庆宣整理1在诊断方面,介绍痈疽的辨脓法。2在治疗方面,讲究辩证施治,既以外治为主,又重视内治。三:伤科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 蔺道人1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2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则。3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4书中收载40余方。四:妇产科 《胎产书》现存最早的胎产书《经效产宝》咎殷我国现存较早的妇产科专著五:儿科 《颅卤科》隋唐 不署撰人六:按摩科 七:五官科八:内科

医药起源时期人类卫生保健措施主要有哪些。一.住处;北方半地穴式房屋,南方干栏式房屋。原始人从巢居,穴居到建筑房屋居住,生活安定下来,既可防御野兽侵害,又可避风雪严寒,对其身体发育是有益的。 二.衣着,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钻孔骨针表明人类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进入原始农业经济时期,人们开始用麻藤做材料编织出来平纹麻布缝制衣服。原始人由赤身裸体到穿上纺织而成的衣物,既可抵御严寒,又可防蚊虫叮咬,从而增强了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因而是卫生保健史上的又一进步。三.食物与用火,北京猿人洞穴中的灰烬层,表明当时人们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能有意识的对火控制使用,保留火种。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发的外感病与风湿病。除此之外,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发明,还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四.引导,古代导引疗法是在原始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它对防治某些疾病确有一定功效,故流传至今,成为体育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的出现,为古代医疗卫生保健增添了更为积极的内容。五.婚配,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大大减少了遗传病的发生,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因而也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卫生保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王堆汉墓医书中论述养生的文献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养生方》:一是健身补益方,二是补益性功能的方药。《导引图》: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的动作。动作姿态大致分三类:呼吸运动,活动四肢及躯干运动,持械运动。尤为可贵的是,有的图旁还表明了该导引可以防治的疾病名称。《却谷食气》:主要记载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

试述《外台秘药》的主要成就。1.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验方。3.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4.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异疗效。

5.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法以鉴别诊断黄疸之轻重,进退,汇集了唐以前的多种疗法,如灸,熏吸,吹,蒸等,以及多种切实可行的急救法。

19 试述《肘后救急方》的主要成就.此书堪称中医第一部救急手册。其主要成就有如下几点: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它是世界医学史上关于天花的最早认识,书中对沙虱病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以毒攻毒”防治疾病。首创狂犬脑组织敷贴在咬伤的伤口上,以防

治狂犬病的方法。所载治法“简、便、廉、验”。对急症的治疗,明确指出救急措施与病因治疗相结合。针、药、敷、摩,治法多种多样。

晋唐时期两本主要本草经的著者及主要特点《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本草经集注》取《名医别录》等魏晋以来本草著作中药物365种与《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相合得730种,使药物品种增加一倍,又以朱书表示原有药物,用墨书以示新增药物。公元659年唐政府修订并颁发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第一部由国家编撰的药典。它是由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写,全书载药844种,首创通过绘图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标准,记述了道地药材的产地、采药时日、形态鉴别以及加工炮制。

在医学起源问题上存在哪几种不同观点一、医起源于圣人(错误在于夸大了作为个人的力量)二、医源于巫(医学需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巫从本质上则是信仰主义)三、医源于动物本能(此观点混淆了动物本能救护行为与人类医学之间的界限)四、医食同源(认识食物也同样要追溯其起源过程,某些矿物药、外治法、针灸法等不一定与寻找食物有关)历史事实证明,医学只能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人类为了生存最早就有了哪些基本的卫生保健措施一、居住 北方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南方将居住面架设在木桩上的杆栏式房屋,原始人从巢居、穴居到建筑房屋居住安定下来,既可防御野兽侵害、又可避风雪严寒二、衣着 原始人由赤身裸体到穿上防织而成的衣物,既可抵御严寒,又可以防蚊虫叮咬。增强了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三、导引 常做这些活动可以运动身体关节,宣畅气血,以祛除水湿之气五、婚配 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大大减少了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试述宋元时期法医学的发展,最早的法医著作是哪本宋代法医学显著发展,是与宋廷推行严厉的刑法、企图以此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关,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法医学专著。如宋慈的《洗冤集录》《疑狱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著作

试述宋元时期外科发展的特点一、出现了第一本以命名的《外科精要》,作者为陈自明

二、提倡内外兼治,治外必本诸内,辩证论治三、“癌”字的出现四、对恶性癌肿已有认识

五、护理

宋元时期诊断学,解剖学,妇科,儿科发展有何特点诊断学:各种诊法不断丰富起来,脉诊、舌诊、指纹法 解剖学:开始据实物描绘成图,如《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 妇科:《十产论》中的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儿科: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幼幼新书》载有虎口三关指纹检查法

试述陈自明对中医外科、妇科的主要贡献外科:《外科精要》把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于外科临证,初步树立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指导原则妇科:《妇人大全良方》一是内容提纲挈领且丰富全面,二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

金元四大家的名字,代表作、和学术特点。刘完素,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创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他认为六气皆为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百病皆因火热,故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师从刘完素,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以滥用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李杲,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震亨,代表作有《格致余论》、《局

方发挥》,传有《金匮钩元》、《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创造性的阐明了相火的变化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政设施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一、改进医事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后改称医官局)专职医药行政,而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开来。另有其他类型的医疗、慈善机构,如安济坊、保寿粹和馆、养济院、福田院、慈幼局、漏泽圆。二、开设国家药局: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太医熟药所”,亦名“卖药所”,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病人,且获利甚多,故发展迅速。到1130年,增至7所。其中5所仍名“熟药所|”,2所则称“修合药所”。后前者改名“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医药和济局”。药局逐渐推广至全国各地。宋代药局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也较完善。宋政府还曾设专供帝王的“御药院”,专职药政的机构“尚药局”。三、发展医药教育:北宋初年,政府在太常侍下设太医署(992年改称太医局)。至1060年,太医局不仅有医政职能,并在招生考试、学科设置等方面有所改革。1103年,医学校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官学体系。宋代医学校的专业分科较细,学生数,课程也有增加。学校以择优录取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各州郡都设医学博士教习医书。1115年,各州县医学又分斋教养,并设立医贡额,使地方医药更有发展。

试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或试述明清时期在创立温病学说中做出贡献的医家、代表作、主要成就。)5人吴有性,著《瘟疫论》,他系统的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为温病学说的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指出戾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但是戾气的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叶桂,著《温热论》。此书对温病学说的最大成就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指出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他建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这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薛雪,著《湿热条辨》。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症候演变,审证要点和辨证论治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吴瑭,著《温病条辨》他将温病分为9种,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书中还有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王士雄,著《霍乱论》、《温热经纬》。把霍乱区分为时疫和非时疫两类。,吧温病分为新感好伏邪两类。

试述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的特点。有错简重订说,首倡重编整理之风,和反对错简说,主张“悉依旧本“,分经审证。还有医家提出从方证角度研究运用《伤寒论》,以方类证。除此之外,还有按法类证。其他诸家,或偏于著,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

试述明清外科三大家的主要代表医家、著作、学术观点。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在治法上,主张内外并重,“消、托补”三法结合,设计制造了简单有效的医疗器械。书中有对颈部恶性肿瘤的最早记载。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派”把外科病症分阴阳两类,认为“痈发六腑”,“疽发五脏”创制阳和汤,犀黄丸治疗属阴证的外科疾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心得派”。强调疡病同样须求本论治,求本之法有二,一是病因,二是辨证。,采用紫血丹,至宝丹治疗热性痈疡和疔疮。

简述王维德在外科学上的贡献。著《外科证治全生集》,被称为“全生派”, 把外科病症分阴阳两类,认为“痈发六腑”,“疽发五脏”。 创制阳和汤,犀黄丸治疗属阴证的外科疾病。

试述明代强调温补在养生与治病上重要性的医家名字、代表作及他们的主要学术主张。薛己,《内科精要》,是我国医学史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他注重脾胃虚损证,又重

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胃并举,注重温补。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药物。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和“肝肾同源”。重视脾肾互济同治。赵献可,《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

试述钱乙对中医儿科的贡献。著《小儿要证直诀》该书系统的阐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主以柔润为原则;创制一些儿科专用方剂,对天花,水痘,麻疹等儿科传染病,已经能进一步鉴别,详载证候及治法。

38试述《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1 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是古代本草集大成之作 2 先进的药物分类 ; 按“物以类聚,目虽纲举”的原则将药物以自然属性归纳,其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建立了古代先进的药物分类体系3 科学的论述药物知识 4 自然科学资料丰富

39 张锡纯是如何进行中西医汇通的。1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难事。它从医理、临床各科病症以及治疗用要等方面,引证中西医理互相印证,指出中医理论并不落后。2主张中西医并用。在临床上经常以西药加中药复方治病:极力推崇阿司匹林的降热作用;在治疗肺结核上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兼用玄参、沙参以滋肺阴。对后世影响极大。

简述赵学敏有关本草的著作及贡献。《本草纲目拾遗》,该书的主要创见在于较早地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明确认识到生物因环境差异而会出现物种的变异,还记录人工培育新职务品种

试述我国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其历史意义。发明于明代中后期,人痘接种法,就是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 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42明清时期妇科,儿科,针灸科有那些代表医家及主要成就和学术特点?针灸按摩命运如何?妇产科:王肯堂《女可证治准绳》武之望《济阴纲目》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对女科“肝郁”辩证论别有新意亟斋居士《达生篇》,特别提出了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儿科学:薛铠著撰,薛己整理《保婴撮要》,特别重视母乳对婴儿身体与健康的影响;对于小儿调治则提出“未病则调治母乳,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其中儿科著作有《幼科发挥》,按五脏主病系统论述了多种儿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另外还有《片玉新书》《育婴家秘》《痘疹心法》《片玉痘疹》)。他主张调理之法,一是“调母乳,节饮食”,二是用药和平,攻补当慎。主张“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观察到瘫痪、失语等惊风的后遗症。开创“玉枢丹”一方。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在整理中医学儿科文献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复正《幼幼集成》,作者反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说法。对于虎口三关脉纹,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紫红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针灸科:高武《针灸聚英》(《针灸聚英发挥》)。曾设计铸造男、女童铜人各一座。 杨济时《针灸大成》,书后附有《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针灸的命运: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使得针灸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在民间仍广泛地流传应用。按摩的命运:“推拿”即按摩,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名称。由于宋、金时期,政府医疗机构不设按摩科,使得按摩术的发展受到抑制。元末明初,太医院开始重设按摩科,为按摩学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清代按摩术的一大特点是把按摩手法扩大到正骨的治疗领域,形成了所谓“正骨八法”。

43 试述中西汇通四位医家重要学术观点。 唐宗海: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一西医

印证中医,从而论证中医并非不科学;中西医原理相通,并不矛盾;为维护中医,驳斥当时对中医的种种偏见,表现出重中轻西的思想和对西医的藐视;在汇通认识商厚古薄今。朱沛文: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恽铁樵: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张锡纯: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

44中国对世界免疫学的贡献有那些?1 发明了人痘接种术2 对狂犬病预防的早期认识45试述西方医学传人我国的方式主要有那些?1 建立诊所和医院2 创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3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46解放前中医院校,学术团体,学术杂志开办的情况如何?解放前中医院校开办主要有1915~1917丁甘仁、谢利恒等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xx年包识生等创办的神州医药专门学校,19xx年恽铁礁在上海创办的中医函授学校等。主要学术团体有19xx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医务总会”,19xx年成立的“神州医药总会”,19xx年成立的“全国中医学会”,19xx年成立的“全国医师联合会”,以及此后成立的“中华国民医药学会”,“医界春秋”,“中国医事改进社”,“南京新药业公会”等。主要的学术杂志有19xx年上海的《医学世界》,19xx年的《中西医学报》,19xx年的《山西医学杂志》,19xx年上海的《中医杂志》,19xx年杭州的《三三医报》,19xx年奉天的《医学杂志》,19xx年上海的《医界春秋》,19xx年哈尔滨的《中医杂志》等。

47最早的中医医学杂志是那本?有何特点?答:最早的医学杂志是18世纪末苏州医家唐大烈编辑的《吴医讲汇》,它主要有内容广泛的特点,登载文稿涉及医学的多方面领域,不拘体裁。 重新意,要求“发前人所未发”。 提倡学术民主,选编文章不以作者年龄资历分先后,按来稿早晚定次序,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只要“能通一理”,则“两说并存”。 介绍作者,每篇文章前简要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4

8明清时期内科发展有何特点?治疗虚痨专著有那些?各有何特点?答:明清时期内科主要是围绕医学理论与古代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的争论而发展的。例:明代,温补派医家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针对刘完素、朱震亨医学主张展开了论争,强调温补肾阳在养生与治病上的重要性,反对以寒凉药攻伐肾阳。清代,徐大椿、陈修园对温补派医学主张提出了反对观点,对温补派用峻补辛热药剂力加抨击。明清时期内科方面,不少医家能兼取历代医家之长,吸取家传经验,结合自己临证实践,完善对疾病的认识,著成综合性医著。有关虚劳证治的专书大量出现。治疗虚痨的专书有《红炉点雪》、《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红炉点雪》:全书以水亏火炽金伤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的治疗法则,尤重肺肾两脏。重点阐述了阴虚火动的虚损病证,并指出“颈项结核,或腹胁痃癖”是痨证将成的征兆。《慎柔五书》:书中分虚劳为虚损和痨瘵两类。损病自上而下,痨病自下而上;损病传至脾与肾者不治,痨病传至脾与肺者不治;以痨法治损,多转泄泻,以损法治痨,必致喘促。《理虚元鉴》:提出治虚劳的“三本二统论”,对虚劳病因、病机、证治、防护等均有论述,且自成体系。创立清金保肺的治则,对后世治疗以痨瘵为主的虚损病证深有影响。

48简述王清任在医学上的贡献。王清任绘制了人体内脏图形并以文字叙述脏器的生理结构,“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是中医史上第一次描述膈肌。指出了古人关于“肺有二十四孔”、“脾闻声则动”等解剖,生理学方面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明确肯定了脑主司思维记忆的功能,“机灵记性,不在心在脑”。他创立的活血化瘀治法和方剂如活血逐瘀方剂、血府逐瘀汤等于后世大兴,被纳入中医体系。

49宋代 明代各由谁督造了怎样的针灸铜人?他们对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宋代 王维一,主要贡献:铸造了两具以成年男子体型为标准的针灸铜人。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

教学法的一种创举。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绘有针灸偃侧人形图,与《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了三个双穴,两个单穴,在穴位排列上,兼顾经络穴位的系统性和便于临证应用两方面。明代 高武,主要贡献: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铜人各一座。撰写《针灸聚英》,记载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13种,针灸处方的歌赋65首。论证了进针后施用的14种辅助手法,具体运用,治疗作用,以及由这些手法组成的复合手法。对当时针灸禁忌方面的迷信说法进行批判。

50鸦片战争后中医临床各科有那些主要成就?1.内科:清代名医费伯雄《医醇剩(是“剩”的繁体,打不出来)义》,益气补肺汤,桂术二陈汤,滋阴补髓汤。张山雷《中风醮(是“醮”的同音字,还是打不出来)诠》2.外伤科:马培之主张“刀针有当用,有不当用,有不能不用之别,不能一概禁之”。张山雷《疡科纲要》。江考卿《江氏伤科方书》。3.妇产科:肖山《竹林寺女科》4.儿科:5.针灸科:6.眼科:7.喉科

51西医进入中国后,持中医科学化主张的主要代表有那些?他们的主要观点主要有那几方面?代表有丁福保、陆渊雷、谭次仲、施今墨、时逸人等。主要观点有两方面:1以科学的方式整理中医。代表人物:丁福保、时逸人.。时逸人提出“学说系统化、科学化,经验集中化、实验化,药物生理化、化学化,治疗机械化、实际化,预防社会化、政治化”。1中医经验可贵,理论不科学。代表人物:陆渊雷、谭次仲陆渊雷“中医取戾之道,固在医经,不在经方”谭次仲认为中医玄理是万恶之丛薮,玄理不绝,中医必灭。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医学史心得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中医呢?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中医号称岐黄之术,是中国…

中国医学史心得

学习中国医学史感悟体会药物制剂1班学习中国医学史感悟体会通过医学史课程我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就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从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或多多少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中国的在医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关中医学的有关书籍,只是在周围的人的话语中和老…

《中国医学史》论文题目

1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浅析2医药起源论商榷3周代医事制度浅析4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5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学的贡献6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分析7诸病源候论医学成就探析8葛洪的创新医学思想9孙思邈的医德观10中医医案简史1...

中国医学史期考重点总结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阴阳…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心得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2.校正…

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

《中国医学史》重点。

医药知识发生发展自然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的实践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它与后世之按摩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阵法砭石是一种锐利的锲形石块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可谓我国古老...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

中国医学史论述题

1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的年代作者及主要成就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早期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它内容丰富叙述系统理论完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内容其主要成就有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