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时间:2024.5.2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

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一、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

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把目光移到远古的中国,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流域以其广阔的平原和良好的气候、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农耕和渔猎两种文化形态,而农耕比渔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麦类粮食的表皮结构紧密,若不粉碎,口感很差,粟米和水稻的米粒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粒食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农业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的蔬食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而麦类制作的面包,用手即可进食,虽然后来西亚和欧洲大陆也有种植稻类,但已经形成的进食习惯,却在漫长的岁月里稳定的沿袭着。

如果不伴随着谷物的贮藏和炊煮需要而出现了陶器,很难说用热石板烹熟谷物的中华民族是否也会一直采取手抓的方式进食,但当陶器让食物的加工方式从简单的烧烤发展成烹、煮、炒的方式,人类的饮食了发生了革命,陶烹也成为了人类进食手段的分水岭.

从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距今大概一万年左右,也让中国成为陶器出现最早的国家。西亚的陶器出现在距今8000到9000年前,比中国晚了1到2千年,而正是这漫长的时间让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二、中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餐具的历史演变

饮食器具产生于农业经济出现之后。

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烧制陶器。陶罐的问世,也正是饮具和食具的诞生之日,它具有饮具和炊具的双重作用。以后又演化出专门的饮具和食具。此后出现陶鼎,陶豆。晚期,出现灶,釜,鼎,甑,鬲,钵,碗,盆,盘,杯,罐,斗等。材料:多为泥土烧制。

河姆渡文化时期:食器主要是陶钵和陶碗。以后又出现陶鬲。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专用酒器:陶鬶。进食器:餐匙(当时称匕),以兽骨为材料。 商周-春秋时期:青铜饮食器具主要分三类:饮器,食器,酒具。

饮器:鼎,鬲,簋等。

酒器:爵,觚,觥,尊,觯,斝,盉,钫,壶,卣,钟,方彝等。

食器:簋,敦,豆,瓿,盘等。

漆食器类:碗,豆,盘,杯,樽,壶,钫,羽觞,卮,匕,勺等。

春秋晚期出现刀,勺,叉,箸.匕和斗,也用来熨衣服,一直沿用至唐朝.

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平民多用简单的泥土烧制的陶器。

秦汉时期:基本延续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但已经有许多变化,特别是融入了胡风。代表餐具有:釜,甑,碗,盘,杯,壶,盒,罐,盆,勺,箸。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此时期多为铜,金,银器。代表餐具有:金盏,金匕,铜樽。鎏金双鸳团花银盆,菱花形银盆,青釉印纹形罐,越窑海棠式碗,越窑划花酒注(习称执壶,饮酒器)。茶具开始兴起:碗,杯,还有用酒器来饮茶。碗杯为金,锡或陶瓷材料。代表有越州碗,白瓷瓯。

茶壶在西晋时候出现。此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餐具文化也是胡汗杂糅,互相影响。尤其是唐朝时期文人力量的兴起,带动了喝茶,饮酒的习俗。

宋朝-明朝:此时期多为陶瓷餐具,最有名的是景德镇陶瓷。代表餐具有:越窑划花酒注,永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人物杯。次时期茶具兴盛。茶具与酒具完全分开。茶具:宋代有素漆托盏(小碗),黑盏。元代有景德镇青花茶具,明代有宜兴紫砂陶。此外还有铜器,银器,锡器,金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翠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花卉,山水画等。宋代陶瓷业发达,有官窑和民窑。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等彩瓷。

明代以后才把箸改称筷子。

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文人群体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并日渐主导或影响潮流,尤其表现在茶餐具上。普通百姓和中下地主阶层多使用民窑烧制的餐具。

清朝:带来了满族的一些饮食特色,但最终被汉化,大体上延续明朝餐具,在陶瓷业上有所发展,但辉煌已不如前。末期,西方饮食进入中国,餐具也随之变化

(二)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西方人使用刀叉作为进食器具的历史并不太长,用刀切割肉类送进口里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而西亚传来的麦类作物也让用手抓的面包成为了他们的副食。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说: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广泛使用叉子作为餐具是从十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据说,那时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

水的十指舔净。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曾遭到传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避免用手指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中世纪德国的一个传教士,将叉子斥为“魔鬼的奢侈品”,还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当叉子第一次进入上流社会,来到富家名门的餐桌上的时候,许多国王,包括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法兰西的路易十四,还在用手抓饭吃。

广泛使用叉子是从11 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开始,直到14 世纪,餐叉作为餐具的功能才比较明显。法王查理五世的宫廷物品清单中列有金叉银叉,并注明“吃桑葚或容易弄脏手的食物时使用”。后来叉子渐渐受到重视,使用也日益普遍,其形式也不断改进。19 世纪的英国,四尖齿的叉子已成标准形式。餐叉的演变影响了餐刀的演进。既然餐叉叉取食物的功能已经很完善,无须再用餐刀取食,餐刀就逐渐变成我们所熟悉的钝头刀。17 世纪晚期和18 世纪早期的欧洲刀叉,大致决定了现在欧美餐具的形式。餐叉必须配合餐刀切割食物,才能将合适大小的食物送入口中,二者各尽其责缺一不可。

虽然西方餐叉的使用的历史不超过1000年,但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西方人发明了刀叉,但在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骨质餐叉,随之出土的还有骨质餐刀和餐勺,这组餐具,跟我们现在用的西餐刀叉勺形状是非常接近的,大小也差不太多。专家认为应是当时人们进食的餐具。骨刀叉的发现,改写了西式餐具是西方人专利的历史。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方式及设计比较分析

餐具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使用形式和使用程序。当使用者与被使用物的动作两者一致时才有意义。从使用的角度分析筷子、刀叉设计的不同与共通之处可能会发掘出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评价其他中西方生活产品及设计思想都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从餐具使用形式来看,大多数中国人都用右手握筷,用餐时左手空闲出来,偶尔用来托着小蝶或饭碗。从使用程序来看,使用筷子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夹到食物送到嘴里就可以。大如不规则的肉骨头,小如花生米,软如豆腐,粘到打糕,不论是否完全适合,统统一双筷子搞定。筷子造型虽简单,但细节变化很丰富细腻。

西方餐具的使用中,人们会左右开工,边切边叉,吃得也是有条不紊。因此,左右手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劳动”。使用刀叉时存在程序问题,必须先切割,再插取,仿佛工作时要先做计划,再进行任务实施,条理清晰,富有一定逻辑性,并且针对不同质感的食材,要用不同的工具取食,分工非常明确。西餐的餐叉主要分成两齿叉——甜品叉,三齿叉——沙拉叉,四齿叉——主餐叉。餐刀刀刃、刀柄的造型变化也非常丰富,并且产品语义比较清晰,扁刀柄和立体刀柄的设计都使人们能很准确地抓握餐刀。

从产品语义角度分析,刀叉的设计语义仿佛更明确,而筷子比较模糊、笼统,需要别人教,才能学会使用,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十几亿人口熟练使用筷子。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中西方餐具设计得如此大相径庭?原因可能很多:地域不同、食物种类不同、可以用来制造餐具的材料不同等,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经过长久沉淀变成了生活习惯。当最初社会上大部分人 习惯用筷子或刀子进餐后,这种习惯就很难被打破,人们会沿着不同的路一直走下去。

中西方餐具的设计虽然存在极大差别,但在设计方法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对于设计其他产品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点:

(1)随着食物种类的发展变化,中西方餐具设计也在不断完善。筷子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细节上也有修改,比如早期的筷子是圆柱形,而现在许多筷子一头呈圆柱形,一头呈方

形,这样利于手的抓握。可以从中得到很大启示:器具的进化源于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才会设计出不仅有用,好用,更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产品。

(2)无论筷子还是刀叉的设计都精简到极致,没有一点多余的部件。它们简洁而不简陋,从筷子线面的处理到叉子弯曲度的设计都是无数设计师、人民大众的生活经验的结晶。设计本应纯净、简单,太多的附加功能只能破坏产品原有的意味、浪费材料和能源,繁复的设计不会流行太久,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四、结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性分析餐具差别的本质原因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一) 用中国传统哲学观解读筷子的设计

中国古代哲人特别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认为圣人信奉宇宙一体性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检验天下万物的工具,这是一种系统观的思维方式,系统观着眼于组织性,偏重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加以理解,并且把关系当做基本的研究对象。筷子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筷子永远成双使用,两根竹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在设计中还强调物与人的统一结合,如果没有手在其中作为支点,也不可能实现杠杆原理。正如中国的有机论自然哲学观点,强调部分与全体、内在与外在、源与流、结构与功能以及天与人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筷子只有在使用中才会体现出它的奇妙之处——几根手指、两根竹棍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取食世间美味,因此很多西方人都以学会使用筷子为荣。中国传统思维不从具体资料和能量层次的分析中去认识具体事物,而是偏重于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去对整体关系加以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特有的一种循环运动观,可以尝试解读筷子上千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原因,这种观点强调整体稳定和协调性。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中国古代哲人以“应变”为目标的“全体”“用中”的思维格局。对自然的把握讲“中道”,对道德的践履讲“中庸”,对人生的追求讲“中和”,以中为标的,用中以保全整体。中庸实践思维是一个体系,“中”之所以为真、善、美,必须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框架中才能理解,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行动,其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和谐”状态,这样的价值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传统器具筷子的设计中也体现“中”的原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允许瑕疵的存在。

中国人游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里却难以驾驭,所以在他们的印象中,筷子从来不是简单的进食工具,它与遥远的东方国度神秘而华贵的文明紧密相连,如同龙文化一样,带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筷子的文化符号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在优雅考究的西餐厅,精美的桌布,华丽的桌饰,在食用肉类、鱼类、前菜、甜点,不同的食品要用不同的刀叉。与中餐相比,西餐拥有一套繁复的进餐礼仪。但中国人拿起刀叉进食,并不会引来西方人的惊奇,这不仅是因为筷子的使用比刀叉要困难和复杂,是因为刀叉的制作工艺再复杂,质地再精美,也仅仅是餐具而已。

古籍《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讲述了一个关于筷子的故事。商纣王使用象箸进餐,让他叔父箕子看了很是担忧,因为他认为用象箸进餐,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须是“犀玉之杯”、,配合的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以此类推,衣着必然是“锦衣九重”,住房是“高台广室”??这是成语“见微知著”的来历。或许,“见箸知史”,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备的日常饮食工具,也是象征中华文明的一种指符。从筷子的形状、材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从筷子承担广泛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民俗紧密相连。

商纣王的亡国遭遇,或许跟象牙筷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后来的各个朝代,筷子始终是达官贵人显富的工具,从夏商时期的象牙筷和玉筷,后来的青铜、金、银筷贵重材质的使用,到后来雕花、镶金工艺的出现,再加上虬角筷托、鲨鱼皮筷筒。让小小的筷子,呈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巧夺天工的工艺才能。

豪华精美的筷子,只是贵族们追求物质享乐的一种方式,但名贵的筷子始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唐玄宗奖励丞相宋璟自己使用的一双金筷,说,“我不是想赐给你金子,而是通过赐你筷子,表扬你的正直”。南朝的刘裕也给大臣沈庆之赐过筷子和金缕等物,表达自己对他的宠信。

在民间,筷子的使用不但有各种禁忌,也在礼俗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插箸祭天”“摆筷敬神”“献饭祭祖”,都是以筷子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在不少民族的婚俗中,筷子也具有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四川川西坝在新年出嫁时边撒筷子边说吉利话;北方有些地方,男方的伴娘要趁人不注意,在女方家里偷出一双筷子,再藏到新娘房中,以祈“早生子”;侗族、土家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婚礼,蒙古节的筷子舞,都让筷子具有了喜庆和吉祥的意味。

筷子虽是日常用品,但却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筷子做武器练就一身筷子功,用筷子击打盘盏为唱歌伴奏,用筷子排布军形??它甚至被人们赋予了巫术的色彩。用筷子扶乩问吉凶,用筷子卜卦算命运都是民间常用的迷信手段。《隋唐嘉话》中记载了在宫廷中用筷子卜卦的故事:唐代李隆基在担任淄博王时,准备起兵杀韦后,之前觉得吉凶难卜,便

用筷子卜卦,其中“一箸无故自起”,坚定了他发兵的决心,成功杀了韦后,也在四年后登基。

在礼俗和巫术之外,筷子还曾经是黑帮的暗号工具,帮会成员在外地寻找同伙,在饭馆的餐桌上将筷子摆成特定图形,“自己人”看到暗号,即来相帮。清代和民国时期,筷子也是一种赌局,将三根筷子从高处扔下,按照落地后三种不同的结构论输赢,称为“掷三”;“抽彩”则是把做了记号的筷子混进若干根筷子里,让赌徒从筷筒中抽取。

小小的两根筷子,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远远超出了食器和饮食文化的范畴,虽然它在三到七世纪被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但筷子在中国发源和变迁的历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当19xx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首次访华,英国当地报纸的头条大幅照片是女王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镜头,皇家电视台的节目也特别指出了这一点。如今的筷子虽然渐渐成为单纯的餐具,但它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是中国文明史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用西方哲学观解读刀叉的设计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西方采用还原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它着眼于基本元素,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把对象层层剥离,从而纳入某个构造性的理论模型。因此在刀叉的设计中也影射出这种哲学思维。首先用刀分割事物,然后用叉取食,不同质感的食材都会得到相应的处理,每一步操作都充满逻辑性分析,整个进餐过程仿佛一个严谨的实验,而刀叉则是其中的实验器材。在西方文明的背景中,自然规律是至高理性的造物主所制定的法规,一切自然过程都必须遵从它们。

西方的刀叉设计是经过几代改良后的成果,其功能、美感、材质都不断改进,但进餐时要使用好多种餐具,始终感觉有点繁琐,这恰恰与他们的哲学观相吻合。西方哲学观强调逻辑推理,它们假定在人之外有一种永恒、统一、抽象的自然秩序,人只有运用观察、实验、假说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才能解释和重新表述出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自然法规。因此,一旦出现实验“器材”——刀叉的设计需要改进的时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能含糊。

五、反思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带动下,产品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传统生活工具——

餐具的设计而言,也应该提出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要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曾几何时,丝绸、瓷器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古代西方只有皇室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买得起昂贵的中国丝绸,那时的“中国丝绸”品牌想必相当于今天的LV,GUCCI。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反观中国的餐具却没那么风光,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树立自己的餐具品牌。开创具有竞争性、民族性、兼容性且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打造出一个优秀的中国餐具品牌。

节约型设计的意义就在于以资源的最优整合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用节约资源的绿色健康理念经营个人的消费行为,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健康,还要考虑下一代的消费需求和健康。当今信息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制作餐具的材料也非常丰富。以筷子为例,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竹筷和木筷,但它们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设计师应该致力于发展新型的制造健康筷子的材料,比如,可以把竹子经过精加工后使其表面非常光滑,密度加大,既无毒无害,又便于清洁。节约型设计主要从材料、能源节约技术的研发、设计思想等方面考虑。信息是全球共享,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既应该将现有的新技术、新材料服务于设计,也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利用信息传播手段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风采。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中,设计出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生活工艺品——中国餐具。

更多相关推荐:
室内设计名言50句

室内设计名言50句1一切随心用心去感悟空间2生活是创意的来源创意源于文化创意源于自己3将设计融于人性将家居带入悠闲自在的情境4设计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设计是一种追求品味的生活概念5让灵感自由释放创造一个心灵...

室内设计界名言

室内设计界名言作者114577时间20xx10251137441一切随心用心去感悟空间2生活是创意的来源创意源于文化创意源于自己3将设计融于人性将家居带入悠闲自在的情境4设计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设计是一种追...

室内设计名言50句

室内设计名言50句1一切随心用心去感悟空间2生活是创意的来源创意源于文化创意源于自己3将设计融于人性将家居带入悠闲自在的情境4设计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设计是一种追求品味的生活概念5让灵感自由释放创造一个心灵...

关于设计名言的

1一切随心有心去感悟空间2生活是创意的来源创意源于文化创意源于自己3将设计融于人性将家居带入悠闲自在的情境4设计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设计是一种追求品味的生活概念5让灵感自由释放创造一个心灵渴望的空间6人为的...

关于设计的名言(iebook非常有用)

关于设计的名言1一切随心有心去感悟空间2生活是创意的来源创意源于文化创意源于自己3将设计融于人性将家居带入悠闲自在的情境4设计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设计是一种追求品味的生活概念5让灵感自由释放创造一个心灵渴望...

室内设计中式风格的相关内容

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古朴典雅能反应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让人一看就容易理解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是有一种亲和力所以现在很多室内设计师都很喜欢采用这种风格但是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中式设计时要注意融入现代元素一味的照搬...

设计师的经典名言

别把客户当上帝否则你将成为魔鬼设计师的个人形象很重要设计师必须先会设计自己不要担心以后有没有单子做只要做好手上的项目就行免费是世界上最贵的提倡有偿设计现实的酬劳才有现实设计站在客户的角度充分考虑为什么找你做设计...

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的名言

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的名言19xx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10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20位艺术家可可夏奈尔醒目地排在第二位她没有议会与国土却统治得比任何一位政治家永久她做出的每个决定都超越国界而在世界上具备法律般的效果...

学生设计 的名言

学生设计的名言章日行一善的格言正文开始gtgt行善从家入手救人危急乃大善冷漠乃行善之敌舍财取义全凭真心以善治愚以德补拙以善育人福在将来小善不为难行大事慎独静思方可不二过尊长爱幼乃常见之善树立楷模乃扬善之捷径与人...

古今中外关于健身运动的名言

古今中外关于健身运动的名言1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欧阳修2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3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4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歌德5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列夫托尔斯泰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不韦...

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今中外爱国名人不胜枚举他们的言行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穆罕默德爱...

关于艺术的名言

关于艺术的名言艺术的力量远比需要弱小埃斯库罗斯艺术恒久生命短暂英国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语言贺拉斯艺术是生活的镜子托尔斯泰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艺术啊如果...

关于室内设计的名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