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1]

时间:2024.3.31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第一部分 前 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1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探究自然的能力

?欣赏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探究生活,热爱生活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 3

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探究活动充满游戏色彩等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学习习惯。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3)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4)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5)初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他人和环境,关注社会进步,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探究价值。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获得不同的结果。

(2)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

4

第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进行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并积极地投入探究。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创造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题目和内容。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第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阶段目标是:

(1)增强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 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关心他人,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随时乐意帮助他人。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认识到,服务和关心并不仅仅是给予,它更能带来心灵上的收获,在服务社区、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弱势人群的公益活动过程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快乐,会有挫折也会有成就,这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都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理解,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体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自己完全能达到的活生生的过程。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2)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

5

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适合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社会经验。要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进而逐步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要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宽容人,初步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学着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初步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道德情感。这对于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要力求在实践中,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克服重书本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既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等维度出发选择内容,也可以从服务社区、关爱他人和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选择内容。选择内容时应着重考虑:

(1)应根据课程目标与性质并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内容最好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2)选择内容时应注重本土性,根据社区实际,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

(3)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4)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6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应当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基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注意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应当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它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发掘,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要领、技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开展设计、评价以及作品交流等活动。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和技术实践,丰富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重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通过简单的工艺品或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实践,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或者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种植或饲养的一般方法。

(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的技术探究的基本能力

关注身边的技术问题,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具有初步的技术意识;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方面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与能力;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

关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职业角色,初步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知道职业与技术、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7

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

(1)劳动实践活动

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2)技能练习活动

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练习等。

(3)工艺制作活动

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4)简易设计活动

包括对一个简要技术作品的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

(5)技术试验活动

主要指技术实践、技术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技术小试验,如种植、养殖中的农业小试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技术设计作品的功能试验等。

(6)发明创造活动

主要指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以人类未曾出现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手段为对象,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系列化的步骤,努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活动。

(7)职业体验活动

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职业理解、体验为目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实地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实践的活动,如在商店里进行营业员职业的体验、在工厂的零件装配车间进行装配员的职业体验等。

以上主要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可以项目为基本单位。其项目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其中,技术初步主要是通过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及简单的技术设计、制作、评价等在内的项目活动进行技术的启蒙,使学生初步了解技术世界,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具体项目有纸塑、泥塑、编织、刺绣、传统工艺品制作等工艺制作项目,有木质、金属、电子等材料的作品制作、农作物栽培、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树木种植等基本技术项目;家政部分则以生活中的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生活适应能力为目标,具体项目有简单菜肴制作、物品洗涤、简单的家用电器使用等。家政方面的技术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不可或缺的。

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可根据当地条件和学校实际,选取技术初步中的2个以上项目和家政中的1个以上项目作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职业指导则应渗透其中。

8

(四)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乃至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可以从小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操作与方法;形成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求知欲;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和讨论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内容的设置和选择原则

(1)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强化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淡化学科体系,避免脱离实践的命令罗列。

(2)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3)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而合理的选题。

(4)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4.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9

?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

?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2)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初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初步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初步形成尊重他人的信息成果和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意识;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

(3)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与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音机等)获取第一手的数字化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化转换,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能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并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支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需要。 10

?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4)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运用写作、绘画、表格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能根据内容的特点,思考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文字、图表、图像、声音等素材,对作品进行设计和规划。

?学会运用合适的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和集成,制作简单的电子文稿、数据图表、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电脑作品。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的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的异同。

?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5)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学会使用网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能观察和讨论网络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6)学会设计和制作简易机器人,体验 “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

?能识别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

?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踢足球,机器人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

?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11

5.实施建议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意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反复理解概念,在难度不同的活动中练习技能,帮助学生在前后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操作技能的灵活性。要避免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避免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

对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同时,要加强“行为指导”,确保学生的相关认识和责任感能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并引导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2)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究科技奥秘

信息技术的学习既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也需要学生探究、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探究和理解等认知活动是有效技术操作的前提,也是技术操作的提升与经验总结,更是小学生探究科技奥秘的开端;而技术操作则是认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达与实践检验。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探究兴趣。避免脱离思考的机械操作与缺乏探究的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学会积极共享自己的信息,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引用他人观点,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还要注意活动设计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以免学生形成通过机械复现甚至抄袭他人成果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

12

(5)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

各地信息技术设备、师资差异较大,应根据本地实际设立合理的学习起点,开发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保证各地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帮助所有学生做好适应信息社会的准备;基础和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地区则可将信息技术教育向低年级延伸,适当延长教育时间,开发更为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更为丰富的活动形式。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分化很快。教师要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一方面为水平高、发展快的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探索实践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基础差、发展慢的学生,可采用异质分组、学生互助等方法,变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习资源,帮助其逐步适应学习进度,减少挫败感,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度的发展。尽量保证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内容,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期明显早于其他领域,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即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创造性。应通过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少些对主题的统一要求;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少些机械模仿;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操作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要多些接受和认可,少些打击和漠视。

6.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避免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数排名。

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典型作品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而不能只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观察、记录并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加工处理信息的深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有关价值观念和使用习惯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教师应在学生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社会现象、道德两难情境或相关案例的方式,把握他们的情感、态度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不是为了给出量化分数,而是为教师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教师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 13

上进行必要的预防、适时的关怀或适度的引导,要避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甚至打分排名。

(3)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用上机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实用性的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难以组织上机评价时,也可以采用纸笔式的评价,设置面向实践的开放式问题(如问题解决分析、项目设计、作品规划、短文写作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有关作品制作的设计规划和技术应用方案是否合理,或把握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避免假借机考之名,实际考察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的机械记忆,杜绝通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7.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建设建议

(1)基础设施与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建议

?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必要基础。要尽量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

?尽量建设满足学习和活动所需的局域网并连接因特网。

?务必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安全的信息环境,提供健康有用的信息,通过技术防护过滤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主动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侵蚀。

?各地可根据本地的设备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具体的技术平台和学习工具,不必拘泥于一种技术平台;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避免教师统一指定所有活动工具。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设备共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中心学校或其他条件较好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场所的计算机设备,为学生的上机实践创造必要条件。

(2)信息技术活动材料和学习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建议

?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和活动需要,注意收集、整理开放性的免费学习资源或低成本的活动材料,避免依赖教科书或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开发低水平重复的学习资源。

?尽量为学生提供引导性的活动材料和学习资源,材料应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活动材料引导学生主动且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可以在活动材料中为学生的技术实践提供适当的范例,但一定要注意为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指导留下一定的创新空间。切忌材料面面俱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模仿或按部就班地操作,一定要杜绝罗列知识体系或罗列软件使用命令的教科书。

?学习材料的选用要适应各地中小学软硬件条件的巨大差异,在缺乏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光盘等方式提供计算机相关设备的真实图片或各种过程的真实录像,或者创设虚拟的网络环境等,保证学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和实践,为真实的上机操作做好充分准备。

?要重视活动材料和学习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避免各地资源相互封闭和重复建设。 14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各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由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3.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在小学的某个阶段可根据需要独立开设。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可独立开设总共68学时。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信息技术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

4.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指向性原则,重视体验和探究那些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

5.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

6.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这些内容是被充分鼓励和倡导的。

1.亲近与探索自然

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2.体验与融入社会

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3.认识与完善自我

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15

第四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教师的有效指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活动和探究的方向

(二)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三)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

(四)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五)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六)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

(七)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

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发展。在倾听学生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

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便于他们对实践进行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一)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

(二)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学校可结合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等活动。

(三)地方和社区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16

三、实施的组织形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加强对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小学阶段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小学生的组合。当然遵照小学生的意愿,也允许个人独立进行活动与探究。

四、实施的时间安排

各小学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第五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范围之内。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评价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需注意下列方面:

(一)注重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二)尊重多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三)注意反思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 17

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

第六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师资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负责人,要承担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原有的劳动技术课程专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

学校要根据实际,明确某一部门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各部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作用,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督导与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不能人为地将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为四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更不能用学科性的课程或地方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

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实际、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的需要,可分年段开发指导性的课程资源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研究。各级教研室要组织力量,深入学校,共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范,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18

沈旎与您聊综合1:秋游是综合实践活动吗?

作者:沈旎

沈老师:

您好!我是天一路小学的张莹,上次在线研讨,我们在网上“见”过面。您和您的团队让人羡慕,我在网上找到了您的QQ号,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 我们区今年开始也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一节,我是班主任,安排我带一节课。上学期,区里有人到学校来培训的时候,也讲到这门课程的特征什么的,觉得这课还是很有意思的。真正让我来上,我又很担心,不知道怎么上课,在网上找了些综合实践活动的文章,包括一些案例来读,比如你们区的《持卡时代》《我们一起看电视》等等,慢慢被这门课程吸引住,它离学生很近,有些还能和我的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正准备用网上找到的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试试时,学校通知说,这个课时取消,改上校本写字课。我很纳闷,问和我比较要好的教导主任王老师,为什么学校不开这门课?她说,学校开了这门课呀,综合实践活动是弹性课时,包括学校的传统活动,比如春游、军训、读书活动、三跳比赛、歌咏节等,这些活动加在一起,课时足够了,没必要再另开课,还开玩笑说,是不是不够忙,想找些事来做?

我可不想找事做,没事,当然是好,不开课也好,只是我觉得有些不对劲,比如学校的春秋游活动一般是带学生到公园、动物园这样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是坐在一起胡吃海喝,我觉得都快成了吃喝游了,动物园,我们班都去过两次了。说实话,每学期学生还是盼着那一天,但我带这个班五年了,学生回来后会比较失望,没什么好玩的,给他们提出回来后写作文,有的孩子竟然说,能不能不去。再说读书活动,一般就是每班选几个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张读书比赛的卷子,然后评奖,大队部会要求出一期相关的黑板报。歌咏比赛和三跳比赛也都是老师们辛苦的安排好一切,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 我总觉得这与我读的那些文章里所提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什么的没什么关系,我好奇的是这些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吗?

我可不想没事找事,但我会在我的班会时间里做一些尝试,我觉得,有时候,有些事情我做了,只需要换一种方式。

如果您太忙,不需要急着回复,我只是问问。在学校不准用QQ,我一般只晚上在线。

祝好!

张莹

2006-9-21

案例思考:

张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确实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时出现的一种状况,在我们区,也有学校将校传统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认同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部分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19

1、承认其中的“血缘”关系,防止过分窄化,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出现,但它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以往学校各类活动的继承和发展,是学校各类活动课程化的途径。它与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等于研究性学习,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主题活动方式,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内包含了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 育节、艺术节)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秋游活动,读书节等,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这些活动指明了改进的方向,提供了规范化和课程化的途径。

2、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活动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防止过分泛化。 有人说“综合实践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真是这样的吗?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相悖的地方。本案例中的春秋游活动、读书节及歌咏比赛等活动,在实施中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形式化倾向严重,只注重活动结果,而没有活动过程;没有针对性,目的性不强,即使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有目的,但学生并不了解;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常常处在被安排、被设置的被动的配角地位,学生不可能在这种活动中享受到自我发展、自主成长的快乐。这种没有主题,没有问题活动,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用说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所以它们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可以说,这种类型的传统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以主题为导引,以问题为线索,为校传统活动注入新的生命。

找到了这些传统活动操作方式上的缺失,是改良这些传统活动的前提。以主题为导引,明确活动的针对性,如果每年春秋游活动都确定不同的主题,春秋游活动将更为丰富,更具有吸引力;以问题为线索,引入学生自主这支源头活水,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与学生共同商定活动的目标,学生才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比如,在城市孩子的春秋游活动中不难发现浪费现象,学生坐过的草坪总是一片狼籍,里面不乏整包的饼干、面包,或是整袋的零食。我区一位老师将春游活动作为《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的调查的一个部分,集中调查春游过程中学生的浪费现象,并提出对策。还有位老师有意识地将《风筝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安排在春游前,在春游时,举行了风筝放飞的比赛;还有一位老师让六年级的孩子自主策划《年级拔河比赛》,利用秋游的时间实施。军训活动除了吃苦的体验和意志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比如,多大可能参军?为什么现在并打仗,还要当兵?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兵——通过观察,访问等形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收获的会更大。

20

沈旎与您聊综合2:问题与主题

主题还是问题:一方面是宏大的意义,一方面是个体的需要

离开了问题,兴味索然

这已经是这学期第三次听xw老师的课了,在这一排年轻老师中,她跟我一起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最长。今天的预设的活动主题是《夏天我们喝什么》,上课的是四年级的孩子,课前,我了解到,之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近期的班上经常有学生喝了过多的冰水或是不洁饮料引起腹痛或腹泻。

上课时,她从询问中午喝了小商贩那里买的饮料后腹痛的学生入手,“听说,你中午肚子痛得厉害,是怎么回事?”“喝了不干净的东西。”还没等那位同学回答,就有学生插话。“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在前面小摊上买的那种超便宜的糖水。”“你怎么知道不干净?”有个学生举起了一个塑料袋,“就是这种!它没有商标,没有生产日期。”一个孩子仔细看了看手里的包装袋说。“班上常出这样的事吗?”孩子们开始诉说自己的经历,由此引入主题。关于这个话题,学生的疑问可真不少,一个孩子说“我妈妈说了不能喝可乐,我喜欢喝,可乐到底能不能喝?”老师点点头,回应道“哦,你想研究饮料成份的问题。”转过头去在板书“饮料的成份”,又有同学提出,“橙汁到底是用橙子榨出来的,还是用香料兑的呢,怎么区别。”老师微笑着说,“你和**的问题一样,也是想研究饮料的成份。”接着黑板上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饮料的制作、饮料的保存、饮料的购买等词条,然后按照设计,各组选择一个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我发现,分组时,孩子们有些拿不定主意,当初兴致勃勃地提出“可乐能不能喝,为什么?”的孩子并没有选择研究饮料的成份,似乎他对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感兴趣。

案例思考

当孩子提出“可乐能不能喝?”的问题时,老师将“饮料成分的研究”板书在黑板上,这个情节可能是这个案例矛盾的焦点。老师的板书似乎是对孩子提问的提炼,因为研究“可乐是不是能喝”必然会涉及到“饮料的成分”问题,但细想,孩子的问题具体而实在,方面感更强,而老师抽象而空洞的主题取代一个具体的问题时,学生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关系,离开了具体的问题学生对活动兴味索然。这要从问题、主题与主题分解谈起。

1、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

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出多、杂、乱、不成系统的特点,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的条件, 21

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转化为活动主题。

2、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

但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原始问题具有很浓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围绕问题的研究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一定的方向感。

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22

沈旎与您聊综合3:警惕悬在半空中的自主

作者:沈旎

教学手记1:五十六个孩子,五十六个问题

今天,我上三年级三班综合实践活动第一次课,在上岗培训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自主性,我想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重要的目标。

一进教室,孩子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尽管,我教过他们音乐,他们对我不陌生,他们好奇的是这门课程。?刘老师,这是什么课呀???它是给大家带来快乐的课程,它是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我知道你们最喜欢问问题,现在刘老师想知道,大家都有什么问题??

之所以这样问,我知道,这门课程需要从问题开始,以问题为线索,要充分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问题。

孩子们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可能太突然,他们还没会过神来。

?你们有什么问题,刘老师都会带着同学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研究,你们有什么问题??我又问。

?老师,听说涂改液有毒,不能用,是真的吗???你观察得真细致。?我鼓励道。

这一下,小手刷刷地举起来。?老师,我想知道,把口香糖吞下去了,会不会把肠子粘住。??你有不一样的问题,真好!??老师,晚上一关灯,我就怕,真的有鬼吗??班上同学一阵哄笑。

在我的鼓励下,问题越来越多,全班五十六个孩子,几乎有五十六个不同的问题,这倒让我犯难了,从哪个问题开始呢?是不是每个问题都要研究呢?是一个个来研究?还是各人研究自己的,孩子们刚接触这门课程,有能力自主研究问题吗?五十六个人的问题都不同,铺开了,我怎么指导呀? 我不禁怀疑,这种自主的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对不对?

教师手记2:课堂讨论确定主题

读着学生的一篇篇文章,我想:看来中巴出城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挺大的,我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呢?

课堂上,我先请最近经常迟到的同学跟大家说说原因。同学们以为我要批评人了,都一本正经地听他们发言。接着,我又请何梓龙读了自己写的那篇文章。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中巴出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呢??我这一问,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他们都在议论纷纷。我请同学们站起来发表意见。

?中巴出城确实不好,我妈妈每天下班回来都抱怨公交车太挤!?

?原来我去上围棋学习班时,总是在伍家岭坐中巴,觉得很方便。现在中巴没有了,又没有公共汽车从伍家岭起点发车。我好不容易等到一趟公交车, 23

车子里总是满满的,本来在伍家岭等车的人就多,我个子又这么小,经常挤不上车。我也认为中巴出城不好!?

?也不能光说中巴出城怎么不好。原来中巴车总是在路上抢客,我最怕坐中巴车了。?

?现在,电视、报纸的新闻每天都在说‘中巴出城’,都市频道还有手机短信调查呢!国庆节期间,大部分市民感觉公交车非常拥挤,出行不方便了。?

?我也看了电视新闻,市长爷爷还亲自挤上公交车,问市民对公交车有哪些意见。?

……

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我说:?对于中巴出城这一话题,大家都挺感兴趣的,我们以‘中巴出城’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

?好!?同学们都鼓起掌来。

?中巴出城这个主题涉及的面太宽,大家再商量商量,把活动主题定得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好吗??

同学们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几分钟后,他们开始说自己的想法。

?中巴出城后,想买私家车的人可能会增加,我想调查家用轿车的价格变化。?

?中巴出城了,很多中巴换成了的士,的士的生意会不会更好?的士增多了,是不是应该降价?我想调查的士。?

?我刚才和周围的几个同学讨论,我们觉得调查公交车最好。我们发现,中巴出城之后,给公交车带来了很大压力。市民对公交车的意见也很多,因为坐公交车上班的人是最多的。?

?调查公交车好啊!这个主题的资料很好收集,这段时间,电视、报纸每天都有这方面的新闻。如果做调查采访的话,市民肯定会有许多话说。? ……

同学们一下子说出了许多主题来。最后,大家都对调查公交车产生浓厚兴趣,我们就把活动主题确定为?中巴出城,关注公交?。

过程记录3:沈四小2005学年第一学期高段小课题选题范围公布

1、《对沈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

2、总课题 《开展和谐小区调查》

子课题

? 家庭和谐

……

3、总课题 《社会消费调查》

子课题

24

? 小学生教育消费问题

……

4、总课题 《对我校学生课余爱好的调查》

……

5、其它

? 对沈家门各个桥梁的调查?

? 沈四小学生最喜爱的课外活动的调查?

? 我们身边的饮料

? 沈四小学生?追星?问题的调查研究

? 六年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

? 我们身边的书包调查

? 关于舟山市民对?沙雕节?受欢迎程度的调查

? 沈四小未成年人骑自行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 小黄鱼,我的爱

? 钢笔的调查和研究

? 沈四小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调查

? 关于沈四小学生遵守礼仪规范情况的调查

? 沈四小早餐情况的调查

? 有关?综合素质测试实施方案?对沈四小学生及家长影响的调查 ??

案例思考:

三份教学记录,呈现出主题确定阶段,不同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由学生以开放的自主方式提出。

这种问题呈现的方式似乎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有个性,但会比较散乱。这种方式适用于已经具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学生,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比较熟悉,在自主提出问题后,能够各自组成小组,自主进行问题的探究。但是,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这种开放式自主的提问,往往会让他们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仍是个需要培养的过程,而且这些分散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指导上的困难,它更适用于形成了一定教师指导团队的学校,否则这种看似尊重自主性的教学策略无疑会导致“悬在半空中的自主”——虚假的自主。

二、在一定的情境中师生共同商定,问题相对集中。

从共性问题到个性问题,半开放的情境,围绕着一个主要话题,提出各自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是相对的,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老师的集中指导和对活动进程的把握。

三、由学校提供选题参考的范围,由学生选择、细化。

25

沈家门四小的做法是,先开放式收集学生的问题,然后经过整理,形成选题参考的范围。这有利于对问题价值的把握,学生的课题大多从自己出发,与自身当下生活有关,比如、沈四小未成年人骑自行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沈四小早餐情况的调查、沈四小学生最喜爱的课外活动的调查等,这类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改善学生当下的生活质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呢?

1. 聚焦热点、难点、焦点,引发问题思考

2. 聪明的选题,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

3.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4. 教师提供问题供学生参考

没有一成不变的指导策略,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整。

26

更多相关推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附件一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20xx版说明1每学期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33周九年总课时量95222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3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4表中周...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

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补充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33周九年总课时量95222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3地方课程包含省情礼仪与心理健康1课时书法1课时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广西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仅供参考)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33周九年总课时量95922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3地方与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4音乐美术周课时中分子...

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20xx版)

东莞市教育局文件东教基20xx11号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历和作息时间的通知松山湖管委会科教局各镇街宣教办中小学校现将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历...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附件1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一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

内蒙古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xx年

内蒙古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本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适应自治区经...

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标准

附一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设置表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236年级英语课程按长短课时安排每周一节长课时2节短课时短课时2025分钟长短课时合并计算为2课时379年级选...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制订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

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制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