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时间:2024.5.2

附件1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一、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区县)课程与校本课程。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表

    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


三、课程设置说明

(一)综合性课程的选择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校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2.如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如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学习自然地理内容。

3.历史与社会的周课时为3课时。历史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地理的周课时为2课时。初中三个年级的科学周课时分别为4课时、4课时和5课时。物理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2课时和3课时。化学的周课时为3课时。生物两个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艺术的周课时为音乐、美术周课时之和。

(二)写字教学

为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关于加强写字教学的精神,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三至六年级(五四分段为三至五年级)的地方课程中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外语课

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第二外语语种的学习可采用选修方式,在地方课程中安排。

为适应20##年奥运会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外语课必修总课时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同时,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市教委将在外教、教材、建立友好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体育课和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体育与健康两门课程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所要求的健康知识,应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所了解,不得组织笔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为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生存能力,设置信息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区县和学校应保证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的课时总量。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周课时分配由区县和学校自主决定,可分散开设,也可以集中开设。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可以利用劳技教育基地、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教学。

(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地方课程是由区县开发的在本区县范围内统一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开发的在本校开设的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

2.地方和校本课程可以用于与国家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时事政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专题讲座,有关本地或家乡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内容的专题研究,校、班、团等集体活动,职业技术课程,课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等。

3.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4.已经在部分学校进行的小学一、二年级常识课程实验,可利用地方与校本课程的课时继续推进。

5.“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在地方课程中安排,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每学年4课时;“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学年2课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学年3课时;“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学年3课时。

(七)关于自主安排的课时

每周自主安排的课时数与其他课程课时数之和注意不得突破法定的各年级周课时总量。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解读 教育新闻腾讯教育[微博]2015-07-10 16:14

一、 《课程计划(修订)》的修订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京教基?2004?13号)进行了修订。

二、 《课程计划(修订)》所遵循的理念是什么? 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四是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是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由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

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特别突出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即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环境,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三、和原课程计划相比,《课程计划(修订)》的核心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育人导向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是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三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四是更加关注从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布臵的形式及总量均发生较大变化。

五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六是课程适应性的变化,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及课时保障,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七是明确课程自主权的进一步下放,增大区县和学校的课程自主权,课程结构中大小课、长短课体现更加灵活和契合学校,凸显区域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特色。

八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课程计划(修订)》颁布实施后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是对课程总量的结构化调整,各区县和学校依据要求实施课程计划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变化。

一是促进观念的转变。此次课程计划的修订,体现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

协调性,关注了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促进课程管理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对课程整体育人价值的认识。

二是创新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创新实验,提升了课程建设自主权和积极性。

三是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此次课程计划的实施,在课程内容的设臵、课时的长短结合、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开放科学实验等方面给予老师们更宽阔的改革与实践平台,不仅提高了老师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更在教学方式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计划实施中,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活动将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哪些变化?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焕发课程活力是新的《课程计划(修订)》的着力点之一。《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五大变化。

一是更加强调连贯性。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臵,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

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学时实行总量控制。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动起来,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

四是关注学生学习规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五是鼓励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此次修订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六、中小学如何依据《课程计划(修订)》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关于如何充分利用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

需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探索发展。从与20xx年课程计划相比的变化程度,可大致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第二,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

第一种情况,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这种情况适用于综合改革条件尚不成熟,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完成统一的课程计划的学校。这类情况学校的课程方案重点是充分利用10%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都要认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符合此次修订对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要求。虽然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但仍要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

1.要保证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时数量。学校应在课程方案中明确出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的总学时数。例如,修订的课程计划中要求历史和地理共有35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可将这35学时分配到七至九年级的学科课程学时中,如历史20学时,地理15学时。

2.合理安排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的学时数。除分学科组织实践活动外,鼓励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语文和英语(精品课)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阅读、朗诵、辩论、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学生身临万里长城、天坛公园等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实践基地感受语言与实际的联系,参观郭沫若等文学家故居,担任博物馆解说志愿者,参加汉语和英语比赛等活动。

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运用建模思想解决车票购买和交通流量等问题;校外可组织与中科院数学所的数学家交流,到古代建筑博物馆、现代城市规划馆等考察数学的应用。

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可安排时事讲坛和电子报制作、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历史社会类博物馆,组织到公园、山地等开展地质调研。

科学类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电子报的制作,科普读物阅读交流和笔谈;校外可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组织到植物园、污水处理厂、现代农业园、化工厂等开展实地调研。

艺术和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校内可组织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的展览,合唱节和舞蹈节等表演,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校外可组织到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美术馆等文艺演出场所感受艺术的魅力,到体育馆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

第二种情况,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这种情况适用于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和丰富的自主排课经验的学校,在原有自我课程创新体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突出主题,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

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时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有内容、学时统筹使用。尤其是九年一贯的学校,

可以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的实验。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依据内容的特点,安排适宜的活动时间。

2.大力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更关注联系实际主题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有效地将学科内容融入其中。例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课程内容就包括了人文、科学、数学、社会等各学科领域。

3.尝试集中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七、《课程计划(修订)》在学科方面有哪些调整? 此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臵有部分调整: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

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八、 《课程计划(修订)》对作业有哪些要求?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需要在课内完成,要求教师在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一周布臵一次”。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对于实践类课程的作业,鼓励小学各年级布臵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九、《课程计划(修订)》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设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在原来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

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强调学科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课,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适度地出出力、流流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计划(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学时,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280学时,劳动技术、信息技术350学时。也鼓励结合10%的学科实践活动统筹使用时间,最高可达1083学时。(品生、品社、思品学科70学时,历史与社会学科35学时,科学学科33学时,语文学科140学时,数学学科105学时,外语学科70学时)。

十、《课程计划(修订)》中10%的学科实践活动如何落实?

学习内容方面: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学时方面: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

课时安排方面: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

活动数量要求: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课程开发模式: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开发。

关注课程特点: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探究性,要避免用学科教学内容简单替代。组织以学科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在学科教学中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学科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教材中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

识,可以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

课程建设目标:要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新和设计提供机会,避免单纯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更要避免以知识讲解为主的活动。

课程实施方式:在学习方式方面,要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定位:小初衔接课程。

课程目标: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开设年级及学时: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1-2学时。

课程实施:可以整合地方、校本课程,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

课程评价:每学期完成5项实验项目,并在校内完成认定填报,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十一、如何依托社会大课堂基地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大课堂基地。研制立体、多样的课程资源供中小学校选择实施。

(二)联合社会大课堂基地人员,结合基地现有的课程,进行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课程的设计要密切结合大课堂单位的资源特点,进行整体设计,设计时尽量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

(三)指导和组织学生实施校外实践活动。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确保安全、有序、高效。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实践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还要能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与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积

极的体验。在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机会,指导学生充分地展示与交流活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十二、如何在七、八年级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一)明确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科学类学科的整合,加强小学科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衔接;体验、感受、活动,淡化难以理解的系统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为物理、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减轻中考负担;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兴趣倾向和发展特色。

(二)课程开设方式

如果一学期完成5项活动,则平均3-4周完成1个。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教师活动指导课(可安排教师讲解,学生交流和展示)。需要学校内实验室完成的,可统一组织时间;需要校外完成的,如果选择的学生较多,学校可统一组织;如果选择的学生较少,可让学生自行前往或在家庭、社区进行。

由区县和学校确定课程方案,根据开放程度可分成两种方式(见下表):

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开放民主,但组织难度较大),即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数量;学年内任意时间完成,教师随时指导;任意时间上传任务单。

最基本的使用方式(相对统一,便于组织管理),即教师指定统一的活动内容和数量;教师指定完成时间,统一指导;教师或学校统一上传任务单。

集中安排 分散安排

师资 固定教师,专门担任初一、初二科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最好是科学学科背景,初一物理教师、初二化学教师) 没有固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选择实践活动学科情况,临时从各学科抽调

课时 在学期中或期末,安排1周时间集中完成 按每周1学时或每两周2学时排课

评价 教师在期中或期末集中收取学生的任务单,统一批阅、签字后并上传系统 学生完成后随时上交任务单,教师批阅、签字后及时由学生或教师上传系统

课程方案中的其他内容包括:建立学校选择、排课和评价系统;确定是固定班级,还是走班;注意指导课与学生自主操作课的学时分配;安排定期展示与交流活动(类似科技节)。

(三)实施流程建议

学期初:选题阶段。为学生提供目录、简介和相关文字材料;开学一周内,每个学生提供选择课题名单和完成时间;教师统计选择情况,进行协调。

选题的注意事项:尽量不干涉学生的自主选题倾向;如果需要指导或调整,初一优先考虑物理,初二优先考虑化学;如果由于场地或实验条件限制,向学生说明实际困难(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可由学校统一组织,也可由学生自行前往);应允许学生随时改变选题或多选。

学期中:活动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研讨、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具体完成活动的地点和时间,教师调整;在校内完成时,教师负责条件保障、安全保护、指导学生填写任务单。

活动的注意事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小组合作自主学习(4-5人为宜);所有实验和制作都可以用替

代仪器和药品,鼓励学生和教师改进和创新;教师主要职责是保证安全、创造条件、答疑指导、激励表扬、监控完成;指导课包括:简介内容、选题调整、学校内活动指导、学生成果展示和答辩。

学期末:评价阶段。及时收取学生上交的任务单;教师批阅,有必要时安排学生答辩和展示;学校安排集体展示和交流;上传任务单,关注学生完成进度。

评价的注意事项:任务单上信息要填写完整;在“教师评价”栏中,教师手写签字;学生完成情况A、B、C以上均可获得1分;学习任务栏中: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绘图题等直接在空白处填写;照片需要打印后贴在相应位臵;填写完成并由教师批阅、签字后的任务单作为学习档案上传,可以手填扫描成图片。

十三、如何开发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开发,形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系列课程。

(一)明确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和特点

学科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实验、观察、制作、调研、实地观察为主要活动方式;采用问题和任务驱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淡化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关注体验和应用;与社会大课堂基地、社区等校外教育机构相联系;多样化展现学习成果。

(二)成立开放性的开发团队

成立区县、学校、社区、社会大课堂基地、少年宫、社会教育机构等组成的开发团队,全面了解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和特色,建立发展性联系。

学校内的资源开发,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校本课程、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类社团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规划。

(三)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应根据学科系列、主题系列进行整理,形成规范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载体可以有文本类(编辑成活动手册或教辅读物)、电子类(制作成光盘、多媒体材料等)、网络类(制作微课和MOOC)。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材料应及时送专家和有关部门审查,纳入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

(四)建立区县或校级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平台 将市、区县、学校开发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后,建立资源平台,除储存所有课程资源外,还要开发自主选课系统、评价认证系统、讨论指导系统等,有效地促进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十四、《课程计划(修订)》中市级地方课程如何设臵? 地方课程分为市级地方课程和区县地方课程。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中国梦、职业生涯、我们的城市、我爱北京等。此次修订,市级地方课程明确了学时,具体为一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学时。各市级地方课程要做好统筹安排。

十五、《课程计划(修订)》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的实施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课程计划(修订)》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的实施与以往有三方面的不同。

一是专题做减法。以往的专题教育包括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而且在不断地做加法,内容庞杂,各专题之间、专题与国家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多。此次调整,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内容,缝补了割裂的内容,将上述原来分设的专题整合为专题教育综合课程。

二是新教材瘦身。与内容减负相配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了《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将原来的几十册教材压缩为现在的8册,其中小学一至五年级各1册,初中七、八年级各1册,高中一年级1册。

三是专题课程化。专题教育为国家教育的必修内容,为了使学生乐学,专题教育课程化过程中特别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让学生乐学、易学。从课程结构上,专题教育综合课程明确纳入市管地方课程。在课时安排上,义务教育阶段专题教育综合课程共计182学时,具体为:一至三年级各20学时,四至五年级各26学时,七至八年级各35学时。学时来自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的专用学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原分设的专题教育不再单独实施,上述原分编的各专题教材不再使用。

十六、《课程计划(修订)》中怎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组织专家力量,依据教育部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发掘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研制开发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覆盖十二年基础教育。

二是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走进学校的实践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使学习内容切实落实在课堂上。

三是结合校情,依托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纵深感受、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价值,避免简单诵读、复古表演等形式。

十七、《课程计划(修订)》中区县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何设臵?

《课程计划(修订)》给区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臵了专门的学时,一至九年级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时,由各区县、学校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安排,自由度更大,可以专时专用,也可以与其他活动打通使用,能充

分发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相较过去赋予了区县、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学时,可以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统筹使用,也可以统筹安排少先队教育的学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开发和实施。鼓励区县和学校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十八、《课程计划(修订)》在增强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性方面有哪些举措?

学时长短: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学科课时:各学科课时与学科实践活动相配合,普遍提供了弹性选择,利于学校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进行选择。

学科实践活动: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

十九、《课程计划(修订)》中为什么要加强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课程价值的引领能力、课程规划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创造能力、课程实施的驾驭能力、课程评价的导向能力、课程管理的决策能力以及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等。课程领导力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高质量、有特色地持续发展,直接反映学校办学质量的水平。

《课程计划(修订)》中课程育人理念的落实、课程整体建设、课程结构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地方校本课程的建设、课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均需要学校领导、学科教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这需要具有一定课程领导力的课程研究者、管理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而他们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协调、整体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十、如何评估《课程计划(修订)》的实施情况? 科学有效且富有特色地执行课程计划才能适应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保证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对于课程计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要加强过程性评估。

(一)定期督导。北京市和各区县教委、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定期组织督导检查,检查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发现来自区县和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市级联合视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科和学校间的交流,分析和研究课程计划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展示和分享各学科和学校在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中积累的好课例、好案例。

(三)研究指导。通过督导和交流,对于课程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研究,寻找解决方法,并给予区县、学校、学科及时的指导。

更多相关推荐: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程计划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

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补充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33周九年总课时量95222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3地方课程包含省情礼仪与心理健康1课时书法1课时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

附件一东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20xx版说明1每学期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33周九年总课时量95222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3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4表中周...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仅供参考)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周计算初三33周九年总课时量95922小学每课时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3地方与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4音乐美术周课时中分子...

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制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

广西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xx年修订)

20xx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xx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xx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xx年修订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xx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附件1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一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

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

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分科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分为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三部分

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内容附图。

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数253更新时间20xx530字体小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课...

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适应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