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测定技术的发展和质量控制

时间:2024.3.31

ELISA测定技术的发展和质量控制

ELISA测定技术的发展和质量控制

ELISA试验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实验诊断方法。由于其试剂稳定、易保存,操作简便,结果判断较客观等因素,已广泛应用在免疫学检验的各领域中。然而,影响ELISA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故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才能充分发挥其方法学的优点。
一、ELISA试剂盒测定技术的发展
临床测定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方法学的发展,而方法学的发展依托于试剂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更新和型标记物的应用。目前,分子生物学正在并最终肯定会让我们对整个生命科学有一个全面而彻底的认识,其对免疫测定技术发展的影响也是直接而又有效的,它使我们对以前一些难以检测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变得轻而易举,并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基因工程试剂对免疫测定技术 发展的影响
免疫测定技术的基础在于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结合反应,所以任何优质的诊断试剂离不开优质的原料,如抗原抗体,酶等。以前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通常为各种纯化抗原,而抗体则为纯化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多克隆抗体和使用杂交瘤技术得到的单克隆抗体,而抗原或抗体的标记物如酶标结合物则通过各总化学合成方法制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各种特殊的抗原或抗体及其酶结合物等免疫测定试剂几成为现实的新一代试剂,各种新型使用的测定方法也不断出现。
HBsAg试剂特点(检测模式:临 床抗体夹心法):
包被抗体为山羊多抗,多抗具有高亲和性和对抗原各种表位的反应性。
酶表抗体为与HBsAg有不同结合位点的鼠复合单位。
可测得HBsAg变异样品。
提高检测的特异性(99.98%)
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应用Parl Ehrich 学说(PEI)HBsAg标准品,对ad标准品的灵敏度为0.05ng/ml对ay标准品灵敏度为0.025ng/ml

2、基因工程
较早用于免疫测定的基因工程抗原是HBcAg和HBsAg,这两种基因工程抗原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抗HBc和HBe的测定问题。因为要从病毒本身去大量获取这两种纯抗原较为困难,并且这一点对于难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来说,如HIV、HCV和梅毒螺旋体等都有些共性。
2.1 HCV-ELISA试剂
HCV目前尚不能体外培养,只能用基因工程或化学合成方法获取HCV结构和非结构区的各种抗原片断,已知HCV基因组有7个功能区组成:核心、E1、E2/NS1 NS2 NS3 NS4 NS5(有分为NS5a和NS5b)区,合成抗原的优点是易于纯化,特异性好,抗原抗体反应强。
2.1.1第一代抗HCV-ELISA试剂盒:
-由美国ortho公司克隆C1003抗原几个片断与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合。用酵母从病毒基因组非结合区得到表达,表达为融合蛋白,亦作为包被固相载体。
-抗原组合:NS4 区二个基因片断为NS 5-1-1和C1003
-特性:IgG抗C100在发病后数月后,才检出,故不宜作早期诊断。
-约由20%的病人不出现抗体。IgM抗-C100急性期检出率只有64%。
-C100的抗原性较弱,在HCV复制中,不能充分暴露宿主的免疫系统。
-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差。
2.1.2第二代HCV-ELISA试剂盒
-用基因重组的HCV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抗原包被固相载体。
-抗原组合:核心区(C区)多肽C22 NS区多肽C33 C1003和NS 5-1-1
-增加C22区和C33区后,抗体出现早,有助早期诊断,提高阳性率。有利早期诊断。
-C22是早期易出现病毒血症
2.1.3第三代HCV-ELISA试剂盒
人工合成多肽抗原,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Cp9(内壳蛋白)和19个氨基酸组成Cp10混合包被固相载体。
抗原组合:除有C 100-3 C22 C33 外又增加了core 和NS3   NS4 NS5
特点:
    *core NS3 NS5由Baculovirus 重组表达,没有非特异性的   载体,试剂特异性高 ,重组的蛋白经融合形成大分子抗原,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
    * NS3 区增加了氨基酸片断(比例十分重要)。改进了反映的灵敏度。
    * NS5 经优化,徐去了非特异性的区域(G-D-D)NS3 NS5是血转化最早测得的抗体,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 NS4 为俩个片断的合成多肽,去掉了非特异性反应的区域,加强了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1.4第四代HCV—ELISA 试剂盒
-美国新近推出一种包括HCV基因组7个功能区所有免疫决定基的单一融合蛋白,称为多决定基融合抗原,采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分界病毒表面复合物,释放HCV核心抗原(core)并用ELISA法,灵敏度可达500拷贝/ml,已接近核酸扩增检测水平。
-抗原组合:以Core和NS3作为主要检测片断(比例十分重要)加合成多肽NS4
-特点:直接测Core抗原
        不易发生变异
        抗IgM 和IgG检出率可达100%
        特异性达99.8%灵敏度为100%
3、基因工程抗体及其功能试剂
80年代后人们开始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体,并进而将抗体分子片断与其它蛋白(或另一种抗体分子)融合得到多功能试剂,到目前为止,基因工程抗体在免疫测定上的应用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且主要是将抗体与其它蛋白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而得到多功能试剂,如澳大利亚学者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了抗人红细胞抗体与HIV-1gpN41的融合蛋白。这种重组蛋白,即基因工程双功能试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快速,灵敏和特异的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AGEN).
3.1 HIV-ELISA抗原/抗体试剂
1998年,美国首先研制第四代试剂,对检测HIV的同时检测P24(核心)抗原,故称HIV抗原/抗体试剂,国内已有引进.
抗原组成:gp160gp36gp170和单克隆抗p24抗体包被.
3.1.2 P24抗原测定
采用夹心法ELISA,即将将纯化的已知抗体包被,当加入带测血清后,若血清中含有P24与包被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HRP)标记HIV抗体。在抗原上又结合了酶标记的抗体,加底物 显色后在酶标仪上读结果。
近来为提高检测血清中P24抗原的敏感性,将血清中免疫复合物(ICD)解离后再进行测定。发展了(ICD) P24抗原测定技术。
3.1.3抗HIV-ELISA试剂
目前对HIV的检测原料有了较大改进,主要如下:
(1)可用于检测血清或血浆中HIV IgM亚特异性抗体和检测HIV-1、2和多种亚型。
(2)标记的抗原:
a.含HIV-1B亚型gp41和P24的HIV-1重组融合蛋白。
b.可特异性检测血清或血浆中HIV M群的抗体,绝大多数HIV-1.0群和HIV-2群的抗体。
c.gp36免疫调控区的HIV-2多肽可测定特异性的HIV-2抗体。
d.gp41的俩段HIV 1.0群多肽,可测特异性HIV 1.0 群的抗体 和HIV 1M群的抗体。
从以上抗原设计保证HIV的来自不同亚型/或区域的抗原亚型抗体的检测。减少了变异株的漏检。
HIV-1.0.2对759份各类临床样品包括401份HIV-1感染不同阶段病人样品,204分HIV-2感染不同阶段病人样品,和154份与HIV无关的其他疾病患者的样品的检测结果。
特异性:99.93%   灵敏度:100%
对欧洲血液中心的8842份常规鲜血者样品用HIV-1.0.2进行评价筛选,并经确认实验获得的结果。
3.1.4     HIV 确认试剂—免疫印记(WB或RIBA)试剂
判断标准
我国 HIV 抗体阳性:至少二条膜带(即gp160/gp120)或至少一条膜带和p24(核心)带同时出现
美国 HIV-1阳性(任何两个中有二条带(P24 gp41   gp120/gp160), HIV-2无阳性
WHO : HIV -1 阳性(不管有无核心带或酶带,   但有两条膜带)
        HIV-2阳性(不管有无核心带或酶带,单有两条膜带即为阳性)

4、   基因工程酶及其融合蛋白
除了基因工程抗原、抗体外,与标记免疫测定有关的另一中重要的基因工程试剂就是酶及其融合蛋白,以重组酶建立免疫测定方法较为成功的是CEDIATM均相酶免疫试验。
使用基因工程酶技术生产免疫测定标记酶,是得到符合标记要求的高纯度酶的一条新途径,但如以其他蛋白(抗原或抗体)融合的方法,不但避免了繁琐且低效率的酶与蛋白的化学交联,而且无需得到纯化的酶和抗原或抗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酶免疫测定方法建立在基因工程酶或其融合蛋白的基础之上。
发展趋势如下:
1)、由单一病原蛋白向多决定簇融合蛋白转变,并尽可能包括病原体基因组功能区的所有的能引起肌体免疫应答的决定簇。
2)、表达的抗原将尽可能少含有非特异性抗原 或共同抗原。
3)、为某一目的如病原体基因型确定而设计表达特定的多肽抗原片断。
总之,将围绕改善免疫测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来制备基因工程片断。
二、 试剂盒的方法学设计
目前,ELISA的测定模式,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如HBsAg,HBeAg,AFP,HCG等;间接法测定抗体如HCV ,抗HIV 等;双抗体夹心法测抗体如HBs,竞争法测抗体,如HBe,抗HBc等;竞争法测抗原,如激素等小分子。固相捕获法测IgM抗体等,这里只简述双抗夹心法测抗原。目前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之分。
1、HBsAg-ELISA法:
?1.1 一步法:在加入待测物的同时加入酶结合物一起温育,一步即完成反应过程,一步法ELISA的反应曲线为钟型曲线(见图1),也就是说测定随着待测物中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至一定后,测定吸光度即随抗原浓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直至不显色,即所谓的“钩状效应”(HOOK effect),也就是我们在免疫沉淀实验中所称的“带现象”。
一步法的反应平衡式如下:?
  Ab+Ag+Ab*→Ab·Ag·Ab*+Ab·Ag+Ag·Ab*+Ab*·Ag·Ab*?
                  (a)         (b)     (c)       (d)?
其中a为最后测定结果的显色源,当待测物中Ag浓度增加时,无疑会使b,c,和d复合物增加,从而消耗有限的Ab*,使a复合物相应减少,显色降低,吸光度对抗原浓度的变化曲线成钟型曲线,而且由于d复合物的形成,使得在同样的Ab*浓度下,一步显色较二步法为浅。?目前一步法所出现“钩状效应”,现已有进展,即采用包被为一种抗体,酶标记用空间距离较远的决定簇的抗体,同时在操作中充分混匀反应液,并适当延长温育时间,则可使b,c和d复合物减少到最低程度,而不出现“钩状效应”

图1     一步法ELISA抗原浓度与显色变化的反映曲线

二步法:
随着待测物中抗原浓度的逐步增加,将使固相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逐步达到饱和(见1式),这样在一定浓度Ab*的存在下,Ab·Ag复合物的形成将直接与Ab*结合(见2式),抗原浓度的逐步增加导致了显色的逐步加深,而形成S形变化曲线(见下图2):?
  Ab+Ag→Ab·Ag                 (1)
  Ab·Ag+Ab*→Ab·Ag·Ab*       (2)
综上所述,一步法ELISA试剂盒作为适合临床实验室简便快速要求的产物,有着巨大市场,其虽有潜在缺陷,易导致高浓度待测物的标本检测为假阴性,但精心的实验设计,对包被和酶标记抗体的仔细选择,完全可以将“钩状效应”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图2     二步法ELISA抗原浓度与显色变化的反映曲线

灰区概念:合并二种方法
一步法试剂其反应平衡点为图中反应曲线A点,处在抗原抗体反应的上坡图中,故受反映条件的改变而影响A值
二步法抗原抗体反应已达反应的平台期
从图见一步法A点则受反应条件的改变而影响A值。因此出现△Al(可能是假阳性),△A2(可能是假阴性)。因此将A1—A2间的区域称为灰区。





灰区的设置有二种方法:

1、以试剂批内CV值(一般为15%左右)设定,灰区范围为CO(1+CV)
2、以试剂盒用临界值血清测定S值来设定,公式为CO+2S。
以上一般以S值确定的灰区范围比CV值确定值要大。凡灰区范围内的结果可报告可疑或重复检测。

2.HIV检测法
目前市场上也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两种。,一步法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①钩状效应(Hook Effect):有漏检倾向

② HIV-2型抗体的检测:
P19、P20两个HIV-2型抗体强阳性标本的检测中,二步法试剂盒OD值至少比一步法试剂高出3~5倍。

(3).本底
与一步发试剂盒相比,因二步法试剂盒标本孵育时间长。酶结合物反应充分,特异性强,不仅抗HIV-1、2型阳性标本OD值比一步法高而且本地清晰。一般二步法本地<0.02。

三、仪器的质量控制
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不断更新发展,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引进先进的自动化酶免疫分析仪来替代ELISA法的手工操作,使试验的特性更加全面规范化。
1、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特点
  ①、加液的精密度:
  ②、始终如一的洗涤:
  ③、环境控制:
  ④、QC特性/过程安全性
2、酶标仪的简易校准和质量控制
移液器
水浴箱
洗板机

酶标仪的简易校准和质量控制
    滤光片波长精度检查
    通道差和孔间差检测
    零点漂移即仪器稳定性观察
    精密度评价
    线性测定
    双波长测定评价


第二篇:ELISA技术的质量控制


ELISA技术的质量控制

ELISA简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于19xx年分别由瑞典学者和荷兰学者报道,开创了运用酶标记免疫技术进行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测定的实验方法。基本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在不损坏其免疫活性的条件下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含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或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在酶的催化下变为有色物质,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被测物质量。

此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酶标试剂比较稳定,且易于自动化,因此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可溶性抗原抗体系统均可使用,我室开展的肝炎病原学检测、HIV抗体检测、梅毒抗体检测等都使用ELISA方法。

ELISA质量保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环节都影响到检测的质量。

一、方法学的影响

ELISA测定模式包括以下几种: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IgM抗体捕捉法、竞争抑制法,其中竞争抑制法(HBeAb,HBcAb等采用)因受操作时差所引起的不公平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结果重复性较差,质量较难控制。

二、试剂因素

不同批次的ELISA试剂在制作过程中很难保证质量完全一致,即使是通过批批检的项目其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必须选择和订购长批号的试剂,并保证保存条件。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可以避免因试剂批号改变而重新建立质控体系及重新评估试剂的复杂过程,并且能够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对于效期短、使用率低的试剂,应当小量分装,每次使用则取分装部分即可,避免反复冻融造成试剂的失效。

试剂使用前必须平衡至室温,否则会影响检测下限。未用完的室内质控品及本次不需使用的试剂应密封并及时放回冰箱保存。

三、样本因素

标本干扰因素包括内源性干扰因素和外源性干扰因素,前者包括类风湿因子、补体、异嗜性抗体、自身抗体、溶菌酶等,后者包括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冷冻标本的反

复冻融等。其中外源性干扰因素是我们在检测过程中可以避免也是必须避免的因素,而避免内源性因素的干扰则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盒。在临床中遇到少见的疑难病例时应当考虑到内源性干扰因素的存在。以下对外源性干扰因素进行简要说明:

1.标本溶血 要注意避免出现严重溶血。血红蛋白中含有血红素基团,其具有类过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为标记酶的ELISA测定中,如果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则其就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底物反应显色。

2.标本被细菌污染 标本的采集及血清分离要注意尽量避免细菌污染。细菌菌体中除可能含有内源酶对测定产生非特异性干扰外,还可能对抗原抗体等蛋白产生分解作用。另外标本在保存中出现浑浊或絮状物时,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检测。

3.标本贮存时间过长 标本在低温下保存时间过长,IgG可聚合成多聚体,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加深、甚至出现假阳性结果。通常情况下血清标本可在2~8℃下保存l周,冷冻保存时间会更长,但对于抗体或抗原含量低的标本而言,则可能会因抗体掉价、抗原分解而出现假阴性结果。

4.标本凝固不全 血液通常在采集后半小时后开始凝固,18~24h完全凝固。如果在血液未凝固时即离心分离血清,则可因纤维蛋白原非特异吸附于微孔而造成假阳性结果。为了缩短标本处理时间,可以在离心前将血液标本置于温箱中温育或者采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以加速血清的分离。

5.冷冻保存标本避免反复冻融 标本的反复冻融会因其所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对标本中的蛋白等分子产生破坏作用,使抗体效价跌落从而引起假阴性结果,所以测抗体的血清标本如需保存作多次检测,宜少量分装冻存。此外,标本在冻存时会因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因此重新融解的标本必须混匀,但不要进行剧烈振荡,反复颠倒即可。

四、操作因素对ELISA结果的影响

ELISA操作步骤复杂,操作不当将引起较大的误差。以下叙述各个步骤中的影响因素。

1.加样

加样器是一种比较精密的工具,其在长时间使用时会因机械磨损或者推动杆内附着血痂等原因造成加样不准,尤其是对于样本量较大的临床实验室,因此必须定期对加液器进行维护和校准。

每次加不同的标本时均需更换吸嘴,以免发生交叉污染。

加样时速度不可太快,避免将标本加在孔壁上部 ,并注意不要溅出或产生气泡,产生气泡可以减少标本与包被物的接触,降低试剂的敏感性。不要让吸头接触孔底部,以防破坏包被物,吸附血清内的蛋白,造成假阳性。

加样时还应当注意操作时差对结果的影响,操作时差是指加入标本、试剂及混匀时间的差异。操作时差在

每个实验中都存在,尤其是手工操作,日常检测标本多达几百个,从加入第一个标本到最后一个标本,需几十分钟,加入试剂及混匀等均存在着前后的时间差异,使抗原抗体反应和酶促反应时间不一致,操作时差对竞争法检测的结果影响更大,在加酶结合物和底物时可用定量多道加液器,使加液过程迅速完成。如果使用滴瓶除注意滴加的角度外还要注意滴加的速度,速度太快,容易出现重复滴加或者加在两孔之间,造成非特异性吸附。另外有些项目在检测前需要稀释以减低非特异性反应,但稀释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采用手工稀释则容易因操作者个体差异而产生不一致的结果,尤其是吸光度处于临界值附近的标本,因此最佳的方式是采用振荡器混匀。

2.温育

在 ELISA检测中一般有两次抗原抗体反应,即加标本和加酶结合物后。抗原抗体反应的完成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这一保温过程称为温 育(incubation)。

温育常采用的温度有 43℃、37℃、室温和4℃(冰箱温度)等。37℃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温育温度,也是大多数抗原抗体结合的最适反应温度。有实验表明,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37℃经1~2小时产物的生成可达顶峰。为加速反应,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反应的温度并在反应过程中连续振荡以增加抗原抗体接触的机会。抗原抗体反应在4℃反应更为彻底,形成的产物更多更稳定,但因所需时间太长,在ELISA检测中一般不予采用。

温育的方式有温箱法、微波辐射法、水浴法等,其中水浴法能较好解决因受热不均衡所致的周围孔与中央孔结果的吸光度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若用温箱温育则ELISA板应放在湿盒内,湿盒要选用传热性良好的材料如金属等,在盒底垫湿的纱布,最后将ELISA板放在湿纱布上。采用这种温育方式的关键是必须保证湿盒内的温度达到反应的要求,可在反应前将湿盒预温至规定的温度,并用温度计监测反应过程。采用水浴时,将ELISA板置于水浴箱中,板底贴着水面。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或用塑料贴封纸或保鲜膜覆盖板孔,此时可让反应板漂浮在水面上。温育过程中,反应板不宜叠放,以保证各板的温度都能迅速平衡。严谨的ELISA试剂盒一般都规定了明确的温育温度,若要求室温温育,则一般是指20~25℃。微波辐射法能缩短温育时间,但不能解决“边缘效应”,因而较少使用。

3.洗涤

洗涤是ELISA测定过程中决定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去除反应体系中与反应无关的成分、未结合的酶结合物以及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由于抗原和抗体的包被通常是在碱性条件下与固相的疏水键相互作用而被动吸附于其上的,因此必须注意非离子去垢剂的使用浓度,最常用的洗涤液是含0.05%吐温20的0.02mol/L, pH 为7.4的 PBS液,如果洗涤液中的吐温20超过 0.2%,可使包被于固相上的抗原或抗体解吸附而影响实验的测定下限。

洗涤可采用洗板机或手工洗涤两种方式,手工洗板则分为浸泡式和流水冲洗式洗涤。无论洗板方式如何,

在向板孔内注液时应当避免气泡残留孔内,否则会因洗涤液难以进入孔中而影响洗涤效果。在采用洗板机洗板时,一定要将板条平放于板架上,保证洗板机上的每个吸液针都能一致地插入板孔底部将洗液完全吸净,否则空白值将升高甚至出现“花板”现象(背景不干净),造成实验失败,尤其是当酶结合物非特异吸附而残留于板孔时。若采用手工洗板,则可在每次弃去板孔内液体后将反应板于布料上拍干,布料可在消毒洗涤后重复使用。

手工洗板一般为3~5次,使用洗板机洗板时,其所需次数可通过以下实验确定:选择8×12 HBsAg ELISA包被板条,在每孔中平行加入相同的一份弱阳性血清,按试剂盒说明加入酶结合物并完成温育,洗板机设置如下:第1次洗涤1排、第2次洗涤2排、第3次洗涤3排……直至8次洗涤8排,每次只洗涤1遍,其结果是第1排洗涤了8遍,第2排洗涤7遍……第8排洗涤1遍,加底物显色后,根据吸光度值不再改变的反应条的洗涤次数来确定最佳的洗板次数,例如第3排反应条吸光度值不再改变,则认为该项目最佳洗涤条件为6遍。另外有三方面必须注意:一是在使用洗板机洗板时,通常在上机前应先将反应液弃去并用流水快速冲洗1遍,避免因反应液对洗板机管道污染而造成的交叉污染和背景颜色加深,但对于粘性大的稀释液或反应液而言,则需直接上机洗涤,并增加洗板后清水冲洗管路的次数;二是对于两步法而言第一步洗涤次数不宜太多,否则将降低结果的吸光度值。

4.显色

显色是 ELISA中的最后一步温育反应,在以HRP作为标记酶的ELISA试剂盒中,主要采用TMB和OPD两种底物,其中以TMB最为多见,TMB底物显色一般要求室温或37℃反应15~30分钟。研究表明,显色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一般37℃反应30分钟可使显色充分,如果缩短反应时间或者降低反应温度均可影响检测的下限。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必须固定显色时间和温度,但不少操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TMB显色体系的A液和B液可在使用前先混合然后用排枪加入反应孔中,这样既节省人力又缩短了操作时差对结果的影响。反应液应新鲜配制并且避免接触金属器皿,否则可因氧化等原因产生颜色反应。OPD由于其具有致癌性目前已很少使用。

5.比色

ELISA显色的结果必须通过酶标仪进行检测,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不同的个体的色觉存在差异,如果仅凭肉眼判断,则结果重复性差,并且难以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对于HBeAb、HBcAb这样的检测项目;二是日益频繁的医疗纠纷要求临床实验室必须对ELISA检测的原始吸光度值,阴阳性判断结果等原始数据进行保存,否则面对医疗纠纷时将无法举证。

TMB的终止液有多种,叠氮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酶抑制剂均可使反应终止,各类酸性终止液则将蓝色转变成黄色。有实验表明,从终止反应后2分钟开始,样本的吸光度值逐渐下降,起始吸光度值越高其下降速度越快,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宜在终止反应后2分钟内读取吸光度值。

酶标仪应采用双波长进行测定,必须包括对颜色产物敏感和不敏感的两个吸收峰波长,在非敏感波长处测定特异性显色的吸光度值接近为零,此时测的吸光度值为容器上的划痕、指印、背景等造成的光干扰。以TMB底物为例,其最大吸收的波长为450nm,非敏感波长为630nm,双波长检测最终得到的吸光度值为两者之差。双波长测定能去除背景的干扰,一般不设空白孔,否则会出现吸光度值为负值的现象。

酶标仪的使用需强调仪器的维护和保养,酶标仪首先应放置通风处,避免机器内部尤其是滤光片发霉,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酸等物质溢出腐蚀仪器,每半年或一年请计量局对酶标仪进行检定,并请厂商定期维护。比色前应先用洁净的吸水纸拭干板底附着的液体。酶标仪在使用前应先预热15~30分钟,测读结果会更稳定。

五、灰区的设置

通常情况下,ELISA定性实验以“阳性”和“阴性”来报告结果,两者间有一条分界线被称为“阳性判断值”(cut-off value,CO值),这是定性免疫测定结果报告的依据。由于ELISA CO值的设置不能区分所有正常和异常的人群,尤其是位于CO值附近的人群,并且ELISA检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检测变异大(18%~65%);不同试剂盒CO值存在差异;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病毒变异后表达产物含量低以及个体差异等,因此在CO值附近存在一个临床意义可疑的的区域被称之为“灰区”,在国内的传染性病原体抗原和抗体检测的ELISA试剂盒中均未涉及“灰区”的设置,但仅仅依靠CO值来决定感染的有无,尤其是对献血员的筛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对于检测结果位于“灰区”的病人可采用确认实验或追踪检测的办法加以确诊。 目前“灰区”的设置有二种方式:⑴CO×(1±CV), CV为该试剂的批内CV (一般在15-20%);⑵CO±2s,s为实验室做室内质控ROC(常规条件下的变异)的标准差。

六、标本复查

ELISA手工检测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即使室内质控在控,也可能因孔间差异而造成结果的差异,因此加大复查力度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可靠方法,比如对HBsAg、HBeAg、HCV-Ab、HIV-Ab、TP-Ab等项目的可疑、弱阳性标本及少见模式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查。

复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同一种试剂复查,理由是市售试剂均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可,严格按照其说明书操作,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应,若使用不同的试剂(非确证试验)复查,当结果不相符合时,则最终结果难以判断(免疫检测缺乏“金标准”)。第二种复查方式是采用同一种方法的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复查,由于不同厂家包被的抗原或抗体不同,其检测重点针对的亚型也有不同,敏感性和特异性也稍有差异,故采用不同厂家的试剂比用同一种试剂复查更好一些。三是采用不同方法不同厂家的试剂,可以弥补方法学上的缺陷。

七、结果判断和报告

常用下列几种方法表示结果:

1.定性测定

(1)阳性判定值法(cut-off value,CO):一般为阴性对照的平均A值加一个常数,试剂制备、检测过程必须严格标准化,要先计算出阳性对照A值平均数和阴性对照A值平均数。标本A值≥阳性判定值为阳性。阳性判定值公式中的常数是在特定的检测系统中通过对大量标本的实验检测而得到的。现以HIV检测试剂盒为例。NC=阴性质控对照的A值;PC1=抗-HIV-1阳性质控对照的A值;PC2=抗-HIV-2阳性质控对照的A值;NC值的要求:⑴NC必须小于0.250。去掉大于等于0.250的阴性质控对照。⑵计算留下的阴性质控对照的平均值(NCx)。⑶NC必须在0.6NCx和1.4NCx之间。去掉NC小于0.6NCx和大于1.4NCx的阴性质控对照。实验满足下列条件有效:⑴多于半数的阴性质控对照符合要求(一般为1个PC,3个NC);

⑵PC1-NCx≥0.400;⑶PC2-NCx≥0.400(如果使用)。如果实验有效,CO=NCx+0.100,样品A值大于等于CO,判定为有活性反应。样品A值小于CO,判定为无活性反应。根据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这种方法中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也起到了质控的作用,试剂变质和操作不当均会产生“实验无效”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为了避免检测结果受单孔阳性或者阴性对照的影响(当参与CO计算时),必须设立多孔对照、合理布局,并限定取舍条件。

(2)S/C(待测标本A值/校准品A值):S/C≥1.1为阳性,S/C<0.8为阴性;S/C≥0.8但<1.1为可疑,反应体系中阳性、阴性对照及校准品检测的吸光度必须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果才有效。

(3)S/N值法(待测标本A值/阴性对照A值)或S/Co值法:通常S/N≥2.1 ,S/Co≥1为阳性。

(4)抑制率法:在竞争抑制法中结果可用抑制率表示。抑制率(%)=(阴性对照A值-标本A值)/阴性对照A值×100%,一般以抑制率≥50%为阳性。

2.半定量测定 结果一般以滴度表示。将标本连续稀释后,进行ELISA检测,在阳性临界值以上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该标本的“滴度”。

3.定量测定 即用已知量的标准品作一系列稀释后进行ELISA测定,绘制标准曲线,结果以绝对量或单位表示。在ELISA定量检测中每一块反应板都必须绘制相应的标准曲线。

4.结果报告

传统的ELISA结果只报告“阳性”或者“阴性”,但不能解决“灰区”的问题,因此引入“可疑”的报告方式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同时对结果做必要的说明,如“结果已经复查,建议定期复查或定量检测”;对于HBeAb、HBcAb检测,由于各试剂盒CO值差异及变异系数大等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位于CO值附近的标本复查结果阴阳性只是概率事件,另外HBcAb存在原倍和1:30检测模式及定量检测模式,报告结果的不一致对于临床实验室来说是不可回避,也是目前医疗纠纷主要集中点和“结果互认”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减小室内变异的同时必须引入阳性和弱阳性的报告方式。

八、质量控制

1.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控)

ELISA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在于是否检出病原体,与检出量无关,因此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要保证试验的灵敏度和重复性。目前定性实验的质控规则还还存在争议,目前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⑴室内质控品

室内质控品的稳定以及合适的浓度是运用一切质控规则的前提。可选择S/CO值减去精密度测定中得到的三倍批间CV%(通常的ELISA测定批间变异(CV%)在15%左右)与该S/CO值的乘积(意即三倍SD)仍大于1的质控血清作监测重复性的室内质控品用。 计算公式:S/CO(1-3CV%)=S/CO-3SD。同时选择S/CO处于1.5左右的质控血清以判断每次测定时试剂盒测定下限的有效性。

⑵ “即刻性”质控

一些实验室不是每天进行ELISA项目的检验,而ELSIA部分试剂盒效期短 ,用同一批号试剂盒连续常规测20次,难度较大。采用"即刻法"质控统计方法,只需连续测3次,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①先将测定值从小到大排列,X1最小,Xn最大 ;②计算X和s;③计算SI上限值和下限值。SI上=(X最小-X)/S,SI下=(X最大-X)/S;④对照SI表,检查是否出控。SI上、下限≤规定值,在控; SI上或下限>规定值,失控。

⑶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

Levey-Jennings质控图以及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最早应用于生化检测的质量控制,在ELISA检测中仍为探索阶段,一般认为:①一 次超出3SD;②连续二次超出2SD;③3~5次连续处于一侧的2SD之内;④5~7次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均为失控。目前多采用一次超过2SD作为“告警”,一次超出3SD为“失控”。 另外还有Westgard多规则质控规则、累积和(CUSUM)质控规则等质控方法。

⑷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确定的质控方法:

室内质控品:定性测定的室内质控品,除了试剂盒附带的阴阳性对照外,实验室还应该选择至少2个室内质控品,其中一个为弱阳性质控品,接近Cutoff值,S/Co值应该为2~4之间;另一个为阴性质控品。定量测定则至少要求一个水平的质控品。

测定频度:每台仪器,每次检测患者样本时至少测定一次室内质控品;ELISA测定每块板都要测定室内质控品。

质控图绘制:定性测定可采用弱阳性质控品的S/Co值作质控图。定量测定参照临床化学的绘制方法。质控判断规则:定性测定为弱阳性的质控品不能测定为阴性;阴性质控品不能测定为阳性。重复性的判断规则为12S(警告限),13S为失控限。定量测定参照临床化学的判断规则。

⑸室内质控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免疫质控品制作困难,不管是自制血清或者购于其它机构,其稳定性和浓度很难达到要求,加之ELISA影

响因素较多,失控后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因此如何开展ELISA室内质控一直困扰着临床检测者。基于此,不同实验室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举例如下:①选择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的低值质控血清作为室内质控品,储备量以3个月,采用一次超过2SD作为“告警”,一次超出3SD为“失控”的质控规则,(但该法对于HBeAb(4NCU/ml)、 HBcAb(2NCU/ml)检测不适用,因为即使质控在控,其结果也可能为阴性);②由于质控品不稳定,每个月需重新设立靶值 ,并根据常规CV设定SD(SD= ×CV?);③阴阳性对照正常,室内弱阳性和阴性质控正常,且没有出现“花板”(洗板不干净,背景颜色深)的情况下认为该检测批有效,但仍需对位于“灰区”和弱阳性的HBsAg、HBeAg结果及少见模式结果进行复查,避免偶然因素及孔间差对结果造成影响;④若阴阳性对照、阴性质控异常,或出现“花板”的情况则必须整批复查;⑤在阴阳性对照、阴性质控正常且未出现“花板”的情况下,弱阳性质控S/Co超出-3SD时复查位于“灰区”标本,超出+3SD时则复查弱阳性标本;⑥对于抗体检测,尤其是竞争法检测HBeAb、HbcAb,由于不同试剂盒、不同检测方法间CO值存在差异及变异系数大等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失控后的处理很难满意地解决,在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较小的变异系数及明确的临床意义的情况下,引入弱阳性报告方式在临床实践中证明可行;⑦室内质控的评价:认真分析每一次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并对各项检测的均值,CV等进行月与月之间的比较分析,及时发现试剂盒检出能力的变化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检测的精准性。

2.室间质量评价(室间质评)

室间质评是一种回顾性评价,主要是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某些定量实验量值的溯源。作为临床实验室应当积极参与各级室间质评计划,其要点是保证同病人标本一样对待室间质评物。必须强调的是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必须同室内质控一并分析,查找原因以期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同时指导实验室选择合适的试剂盒。

更多相关推荐: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doc

控制测量一、概况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怀通项目组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对湖南省怀化市怀化至通道高速公路(2标)进行了外业控制测量工作,外业测量历时58天,实际消耗1000多工天。…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测绘二班十组姚伦谈盼唐升旗韦前江晴晴一、测区概况本测区位于东经108°54’26’’、北纬34°22’16’’附近。位于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东区,测区北临体育场,东至校医院,测…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分类号:教材密级:秘密编号:01新校区控制点测量编写单位名称:11土管01班第三组20xx年x月x日一、测区概况本次实习要求通过GPS定位测量综合训练,掌握布设GPS控制网的方法,培养自身的测量能力,熟悉GP…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入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GPS静态定位的外业观测、基线解算、GPS网平差的技术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一完成任务情况1任务来源按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控制测量课程教学的计划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须集中5周进行测量实习任务报告平面控制测量实习和高程控制测量实习2测区范...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范文

中山市大涌镇导线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中山市大涌测绘队1一级中山市大涌镇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为城镇建设工程和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中山市土地房产局特邀请大涌测量队在中山市大涌镇布测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为今后大比例尺测图提供...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项目概述1概述11项目来源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xx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xx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xx8...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工程测量员电信网通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一测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万河上游测区内平均高程为海拨121米主要河流有赵河和潘河并在测区东南部交汇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测区内道路成网县乡道路纵横...

区间测量技术总结

目录一竖井联系测量21始发端竖井联系测量22接收端竖井联系测量3二隧道内控制点测量41平面控制测量42高程控制测量4三盾构姿态测量51零位姿态测量52掘进过程中盾构姿态测量5四盾构施工测量51测量系统换站测量5...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编写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编写者审核意见审核者黄均毅20xx年12月6日年月日桂林市七星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一测区概况七星区位于桂林市的东南部北至迭彩区南至穿山公园西至象山区东至桂林...

绵遂高速控制测量总结

绵遂高速控制测量总结中铁二局集团三公司谭军由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施工的绵阳至遂宁高速公路遂宁段A合同段项目三队管段全长2092公里起点K122080止点K143000管段内主要结构物包括4座隧道其中连拱隧道...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1

通渭县马营至陇西县云田公路工程MY4合同段项目经理部通渭县马营至陇西县云田公路工程MY4合同段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一测区概况本项目路线起点自主线K16500终点榜罗镇街末端K29485处沿线经通渭县什川镇高庙...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