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调查报告

时间:2024.4.20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调查报告

——从学案设计中体会教学

国际中学  于晶

我校在进行生命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各备课组也提出了要有自己小课题的要求,当时我们备课组主要着眼点是研究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时采用这一课题的思路是希望以 “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教改思路。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依照生命化课堂三分之一教学模式的标准去落实的。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学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走入每位老师的课堂,审视每位老师的学案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凸现的问题也是整个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就以一篇学案开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课堂诊断《一次函数图象》

            ——课堂中的问题设置的思考

一、  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P104页—105页做一做以上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的定义:(在书上找出来)

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                                                 

2、所列表格中x的值是任意取的吗?y的值是如何得到的,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描点:是以                    作为点的坐标

4、连线得到的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评: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主学习,把答案写在工作单中,然后由学生口答所写答案,我想学生照书机械的记下来会在脑子里留下多深的痕迹呢?另外他写下来说出来他就会了吗?

二、  学以致用:

1、运用所学步骤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1)          

(2)           

(3)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

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

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x+1?

评:绘制图像时采用了电脑屏幕演示画法,

与黑板演示画法PK,我觉得丢了原生态的东

西。

3、思考:

(1)、满足关系式y=-x+1的x、y所对应的(x,y)都在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吗?

(2)、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x+1吗?

(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4)、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只要找出几个点就可以了?为什么?

评:这里的做法还是老师替代了学生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的设置限制了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三、巩固练习

用“两点法”作出下列一次函数图象

(1)y=2x+4    (2)y=2x     (3)y=2x-4 

                             

                                                     

            

学生在绘制图像时,都是用老师给的现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而应考虑到具体操作时学生要自己建立坐标系,这节课要实现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自己学会画图像,而如果这样上就把原生态的东西丢了。另外小组合作比较机械刻板,流于形式,没有找准点。

四、学效检测

1、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0,-4),则b=                

2、作一次函数y=4x-2的图象

五、作业: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下列一次函数图象

(1)y=-x+5   (2)y=-x   (3)y=-x-5

观察:三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猜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这三条直线可不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重新审视这节课:我准备这样改:

一放,把中对应的x,y的值找出,你能找多少呢?(x,y)这一对有序实数对表示点,请你把它描出来,你能描出多少点呢?

一收,把这些点连起来,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图像概念

二放,的图像你会画吗?请你试试看。思考:你们是怎样画的?

二收,做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都有什么?请你思考。

三放,请学生多画几个。 

三收,找图像的特点,那你决定怎么画的图像会更简洁,试试看

从这篇学案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把握了多少

我们的新版教材主要是以问题背景为材料,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所以最开始我们就是在学案上把课本中的问题直接提出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但这样做以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是把课本的知识进行了机械的抄写,在脑海里会留有什么样的痕迹呢?有的学生甚至在写完后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还有一种做法对教材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化,降低知识的难度要求,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使得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按着老师的设计的问题去走,这样做觉得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了路标的指引,学生比较明确应该做什么,另外问题的设计降低了难度,不像教材中提的那么大,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这样做了以后表面上学生解决很顺利,但学生的思维含量很低,这样锻炼的只是老师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就会被架空。在学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但我们往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宽度和厚度,不能体现学案思维的导向价值。

二、    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我们考虑了多少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是“学案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案导学”的根本目标。“学案导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那么学习小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几乎在每一位老师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最开始我们把合作的内容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得很开,自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沟通,完全独立,而对于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下子就抛给学生,四人马上开始,但不久我就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活动中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在一个小组中小组长成了权威,而其他组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完全是听从组长的思维和结论,缺少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这就和听老师一言堂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角色变了,由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另外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良莠不齐,学生间的这种肤浅的自主合作交流方式使自主探索没有达到最好的效益。

三、    对于学生的练习强度我们理解了多少

我认为这里的“强度”应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但我们好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既想达成对课本基本训练的完成,又要对学生进行难度上的提升,这样操作起来发现一个最大的的问题:课堂时间不够。而且简单的题目有些同学不会老师还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而有难度的问题又不能得到大面积的落实。这种方式学习耗费的时间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新教材每一课时那么多规定的知识内容。有不少老师将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以为设计几种不同类型题就体现了学案特点,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是它不等同于同步练习,我们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梳理,更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同时更要注重学生阅读中问题的质疑和释疑,另外,还应针对所学内容知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案的体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合问题与实践,我的课题题目是“问题式教学”。初步想法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打造学案教学,让学生围绕学案在问题中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敢问

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数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由于中学生有较强好胜心和表现欲,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机。那么,怎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呢?  

  1、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问:你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吗?正方形、长方形呢?那么你知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种以旧拓新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使学生明确了新知识所带来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2、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如在学生对上述第三个问题感到茫然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追问:你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吗?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索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上。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测量、拼图等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从而有利于发现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而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奠定思想方法上的基础。  

3、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在添加辅助线时学生很容易想到作四边形的对角线,此时教师可适时追问:你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吗?你发现不同的分割方法所得到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四边形的边数有何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法,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而不在于转化的形式。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4、在容易混淆的地方设问。

在用不同的方法将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时,四边形的各内角与三角形的各内角之间的联系不完全相同,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观察图形,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归纳出结论,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为后续探索连续整数边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以致n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间的关系,扫清障碍。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二、巧妙点拨引导:使学生会问、善问

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通常,学生的提问内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把自己的任务由“教”转为“引”,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提问技巧,真正做到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从课题处着眼

数学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初中一年级《合并同类项》,出示课题后,学生对本节内容还一无所知,我就引导他们:根据课题,你认为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对这个看起来超前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并最终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同类项?(2).怎样合并同类项?带着这两个关键的问题,开始了深入的探究。

2、从矛盾处入手

在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常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3、从生活中质疑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所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圆形之后就能提出“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的?能做成方的吗?”“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建成三角形的?”等。

三、指导求解策略: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解决问题也是强化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问题的解决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但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究也是很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集中小组或某个群体的力量顺利解决问题,能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从而自觉形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学生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取长补短,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学生连自己的解题思路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学科能够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可见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也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海洋中茁壮成长!


第二篇:数学教学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在课改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上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变课前铺垫为情境导入。

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得爱学数学,想学数学了。

2、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的在校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知他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这是因为我所教的数学远离学生活。而现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非常浓。我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离他们那么遥远;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走进课堂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学生只是静静地在听数学。这是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学生在做数学了。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问 题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总的情况是年轻的教师比年老的教师好;城区、厂矿比农村好;参加过培训的比没培训的好;低年级教师比高年级教师好。总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年级第八册有一个内容是“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这个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掌握统计知识,教材上用到了“和平一街、东大街”等地名,这只是给学生一个背景材料而已,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应该、也完全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居住地所分布的情况编一个例题,数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由然而生。象这样的倒子教材上很多。然而,我们在调查中感觉到,教师大多是死搬教材,没有一点灵活性。过多地受制于教材,书上怎样写,他就怎样教,一成不变,缺乏生活气息。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要义,老师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展开讨论。往往是学生还没开始学习,教师就叫停下。完全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给听课者看,使得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给人以做秀的感觉。

我们不应将“新”与“旧”看成区分教学方法的“好”与“坏”的主要标准,不能采取极端主义态度,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某些教学方法。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方法有它的优点,时髦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深入地去认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才能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合作学习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要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理念老师们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课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不分年级,不管问题的难与易,都用表扬他,顶呱呱;你真棒;你真行;奖励五角星和大红花等予以表扬。过多的、廉价的表扬无异于捧杀。教师的表扬不要随意和漫不经心;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否定学生的结论,则要让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使其体面地坐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只见老师讲课,不见学生动脑

前面提到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这离新课程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超过40%的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看见教师不断地在说,看不见学生在动口、动手。课堂上静悄悄的,看上去课堂纪律很好,有序,可是学生并没有积极在思维,是被动在学习,有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这种安静严重却制约了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是与新的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课堂教学本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6、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几人做到这点。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似乎惧怕学生出错,尤其是公开课,一旦学生出错,教师就马上捂盖子。唯恐因此而打乱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就不正常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生都会了,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呢?学生出错了,教师应该让学生把问题说完,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才是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答案”所应具备的态度。

总之,从上述情况来看,我们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分 析

课改在我市实施已有二年多时间,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没能真正得到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的, 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改了几十年,改来改去还是这个样;还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上面的领导为了推销教材而作的宣传,是糊弄人的。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课改当回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新课程培训虽然进行了四轮,但对每个教师而言,也许就一次,回到学校后就再没有学习,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见过《课标》,仅凭几天的大课学习,怎能透彻地理解《课标》所蕴藏的真正理念呢。自然就更谈不上在课堂上如何去实践了。

3、教师年龄偏大

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这是多年来的老问题,可真是爷爷奶奶教小学。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更为突出,有些学区几乎找不出年轻的数学教师,还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同时,思想也已成定势,很难接受新鲜事物;还有些老教师认为,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改不改都是教书。改革那是年轻人的事。大年龄的教师在我市小学数学讲台上算得上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4、年轻教师同化现象严重。

青年教师本应是“课改”的生力军。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学校老年教师居多,进取心不强,学校很难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年轻教师由于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中,使得她们在思想上过早地老化,惰性,不思进取。自然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因此,在农村小学中,缺乏优秀的年轻数学教师也就成为必然。课改的落实也就势必受到影响。

5、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小学教师要什么都会教,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样样都会,势必样样都不会,更谈不上精。系统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就小学数学而言,几加几,我相信人人都会,收废品的也会,可是要教好数学却不是人人都行的了,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师来教小学数学也不一定能胜任,何况其它学科的呢。不专就不便于教师钻研业务,自然就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今年教语文,明年教数学,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怎么去专啊,教师也不适应。不用说精通,就连小学六年中系统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数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师参过数学培训后,回到学校却改教语文,而参加过其它的培训的老师却来教数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手中又没有《课标》

可学,这又如何去理解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的理念呢?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不有说新理念的贯彻,就是常规教学都已很成问题。

建 议

1、加强基层教学研究

切实加强以学区和学校为单位的教学研究。要实实在在地坐下来研究问题,不要形而上学,重形式,走过场。那种只听课,不讨论的研究活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理论源于实践,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教师连新的教育理念就不懂,《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都不知,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呢?因此,在现阶段,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理论学习。学区和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3、尽快充实师资力量

新课程理念要靠教师去落实,相对而言年轻人在这方面有热情、有开拓精神,接受新鲜事物快。而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已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作宏观控制,尽快充实小学数学师资力量。

4、切实稳定教师队伍

要使新课程得到很好的落实,切实稳定教师队伍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师今年教这科,明年教那科的现象必需得到根植。只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才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才有利于新课程的落实;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调研报告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近2年我对本校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基本情况调研目的了解掌握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我校提出的构建有效课堂提供第一手材料调研时间20xx年11月...

初中数学课题报告

庆阳市州环县区小南沟中学学校学科分类语文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xx年度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课题负责人董环宾负责人所在单位小南沟初级中学课题完成期限20xx年填表日期20xx年4月...

初中数学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初中数学教学情况调查报告数学科学学院08(2)班我于20xx年x月x日,来到XX市XX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概念界定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三研究内容设计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五研究思路六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七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一课题概念界定1薄弱初中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调查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调查报告河北省宽城县龙须门中学课题组张**一、调查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

初中数学学习情况调查报告(1)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调查报告题目姓名时爱英学号140111103120xx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批次层次111指导教师陈际平学习中心山西财经大学工作单位山西清徐县县二中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专业实践情况上报表...

初中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初中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为了了解现行初中数学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于20xx年9月10月在六十一中学抽样调查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一调查方法一抽样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初三年级学生抽取了六十一中学的6个班共计调查答卷...

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剑阁县元中学王晓斌一调查背景教学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了解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状况是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好学生的根本保证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又长期...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长江师范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汉中市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近期我对我县的一些中学的初中数学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在学校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勉县一中中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计划我进行了此次调...

初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演绎式教学转向归纳式教学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概念得到定理公式法则等解释应用拓展2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仅仅教数学结论而应精心...

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剑阁县元中学王晓斌一调查背景教学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了解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状况是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好学生的根本保证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又长期...

初中数学作业现状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初中数学作业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当天所学习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勤于学有不少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往往忽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在...

初中数学调查报告(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