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6.12

时间:2024.4.13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交城第六中学    陈志坚

    一、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与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

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试图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成长中有多大的作用,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工作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交城第六中学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3、样本容量:210

调查问卷与调查统计情况附后

三、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调查结果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在接受调查的210名学生中有206人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其中有32.04%同学认为与父母师生关系紧张,有25.73%的同学认为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有23.30%的同学存在青春期问题,而又以女生比例较大,而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有18.93%同学存在心理问题是由差生问题引起的。(4题)

据统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调查的结果表明约37.68%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压力较大、很大;约52.17%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压力一般,而较轻的占10.04%(1题)。

在压力来源上,其中约38.16%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习和考试,又以女生比例较大;不容忽视的是有约24.15%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和老师的期望,此项以男生比例较大;而自己成才的期望只占18.84% ,又以女生比例较大(24题)。

在如何消减压力上,其中约78.03%的中学生从不或很少与家长、老师沟通来缓解压力,他们只选择与同学或朋友沟通、倾诉占64.77%,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与网友沟通的占10.98%。而令人担忧的是有13.26%的学生从不与人沟通来缓解压力(8题)。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约85.17%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会觉得心烦气躁。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情,说明在读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导致学习没有突破的重要原因。只有14.83%的同学从来不会现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会觉得心烦气躁。(20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在回答“考试前你总会心情紧张吗?”的问题中约84.64%的同学承认自己在考试前感到过紧张焦虑,特别是在考前有13.94%的同学感到心情紧张(22题)。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被访学生知道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是进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和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其中约74%认为家长要求适中,23%认为要求过高,但这23%的被访学生中对自己的前景抱有信心的有46%,其中54%认为信心不强。

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这是不足为奇的,特别是在的面临考试期间、在压力较大的状况下许多同学经常或偶尔有早晨起来还没睡醒或白天眼睛易疲劳以及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的情况;也有好的学生不顺心时容易生气,说明压力给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高中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高中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了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本次调查表明约有57.21%的同学对师生关系较满意,有31.73%的同学认为师生关系一般,而认为不满意、较差、很差的分别占5.29%、2.88%、2.88%。(5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本次调查表明约有70.65%的同学对同伴关系较满意,有21.89%的同学认为同伴关系一般,而认为不满意、较差、很差的分别占3.48%、1.00%、2.99%。在这一问题上男女比例相差不大。(6题)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本次调查表明约有80.19%的同学对父母较亲近,有16.34%的同学认为与父母的关系一般,而2.48%的同学认为与父母不亲近,另有0.99%的同学与父母有敌意。(7题)

另一个问题:“父母对你考试成绩变差时作出的反应是?”是6.73%的同学选择安慰49.04%的同学选择安慰并帮你分析原因、找对策,18.75%的同学选择一味指责、埋怨,25.48%的同学选择埋怨并分析原因、找对策。(17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初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引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约70%的被访中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有关恋爱观的家庭教育,只有27%曾经接过为数不多的练;爱观教育;而65%的被访者也认为学校基本上不进行恋爱观教育,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失也使得恋爱在学生头脑中存在无限的未知与好奇。54%的被访者认为学校对中学生早恋现象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而非盲目地一味反对;约68%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对自身学习的影响不能确定,因人而异,此项以女生比例较大。约48%的被访中学生认为中学生恋爱是自己的事,是正常现象;38%表示不清楚,没有考虑过。
    (四)挫折适应问题
    本次调查表明约有25.60%的同学受过挫折,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有42.51%的同学受过挫折,但能承受,没问题,而31.88%的同学没有受过挫折。(26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2009.7.12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摘要 本调查以北京市密云县中学部分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量,目的在于了解新时期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郊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广大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本文侧重当代农村中学生心理将康的分析,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利于丰富我国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以初二年级的问题比例最高,初三年级的问题比例略有下降,但初三年级女生问题十分突出。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有学习压力较大、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敌对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初三年级学生存在突出的适应不良的问题。女生的偏执、抑郁和强迫问题较为突出。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后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到来, 农村一改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复苏和增长确实让农村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在给教育创设好的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一代特殊的青少年。研究新时期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做到防患于未然,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针对新时期农村中学生的问题的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当代农村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为了把当代农村中学生与20世纪中学生作比较,本研究中使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以下简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文中“农村”没有特殊指出的均指21世纪后新农村。中学生包括北京18个郊区县,不单单指密云。本研究中之所以对“农村”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是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带领下, 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是与这种环境密不可分。所以研究当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在这个环竟下研究。脱离这个特殊时间背景的研究是不切实际的。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总人数:495人

性别:男252人,女243人

年龄:平均13.46±1.03岁,最大16岁,最小11岁

年级:初一年级208人,初二年级141人,初三年级146人

各年级学生团体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各年级学生团体描述

初一年级

全体

人数 208 116 92

年龄

男 女

初二

全体 141

年级

男 女

73 68

初三

全体 146

年级

男 女

2.测量工具:

63 83

12.73

(0.87)

12.83

(0.96)

12.60

(0.71)

13.52

(0.72)

13.66

(0.80)

13.38

(0.60)

14.43

(0.57)

14.44

(0.56)

14.42

(0.06)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是有效而准确地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该量表由10个分量表组成。

三、结果分析

本部分将以年级为单位,分别就量表总分和10个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

3.1 总分

【总分】反映的是受测者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总分-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89) = 3.06, p < 0.05。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发现,初二年级男生、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的“总分-因子分”较高(参见表2),说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对“总分-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以初二年级的问题比例最高,初三年级的问题比例略有下降,但女生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

女生中等问题比例均超过了10%,初三年级还出现了较重问题个体(表2)。这一特征需要引起学校重视。

表2:各年级学生“总分”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因子分

1.92 (0.52) 1.94

(0.51) 1.91

(0.54)

2.05

全体

(0.58) 2.01

(0.55) 2.09

(0.61) 2.01

全体

(0.58) 1.92

(0.55) 2.06

(0.62)

等级比例(%) 正常 59.1 57.8 60.9

48.9 49.3 48.5

52.7 61.9 45.8

轻度 37.5 39.7 34.8

41.1 43.8 38.2

37.0 31.7 41.0

9.6 6.3 12.0

1.2

9.9 6.8 13.2

0.7

中等 3.4 2.6 4.3

较重

严重

3.2 强迫症状

【强迫症状】反映的是学生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是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强迫症状。

对“强迫症状-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89) = 3.18, p < 0.05。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发现,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的“强迫症状-因子分”较高(参见表3),说明这部分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强迫症状。

对“强迫症状-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二和初三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高于初一年级。女生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轻度问题比例均较初一年级女生有所增加,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中等问题比例分别高达13.2%和15.7%(表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初二开始课程难度变大,学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可能和女生过于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有关。

表3:各年级学生“强迫症状”情况

因子分

等级比例(%)

正常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1.97 (0.55) 1.98 .54) 1.97 (0.58)

51.0 52.6 48.9

轻度 42.8 42.2 43.5

48.9 52.1 45.6

44.5 36.5 50.6

中等 6.3 5.2 7.6

7.8 2.7 13.2

11.0 4.8 15.7

较重

严重

2.02 (0.58) 43.3 1.93 (0.55) 45.2 2.13 (0.59) 41.2 2.03 (0.60) 44.5 1.87 (0.53) 58.7 2.16 (0.62) 33.7

3.3 偏执

【偏执】反映的是学生觉得别人占自己便宜,在背后议论自己,对多数人不相信,别人对自己评价不当,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

对“偏执-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89) = 3.21, p < 0.05。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发现,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的“偏执-因子分”较高(参见表4),说明这部分学生偏执问题较为突出。

对“偏执-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二和初三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略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问题比例较高,初三年级女生还有个别人出现了较重问题(表4)。

表4:各年级学生“偏执”情况

初一年级

全体 男

因子分

等级比例(%)

正常

轻度 27.4 31.0

中等 5.8 3.4

较重

严重

1.78

66.8

(0.60) 1.79

65.5

(0.58)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1.78 (0.64) 1.79

全体

(0.64) 1.73

(0.62) 1.86

(0.66) 1.84

全体

(0.72) 1.64

(0.59) 1.99

(0.77) 女

68.5

63.8 72.6 54.4

63.7 71.4 57.8

22.8

29.8 21.9 38.2

26.7 22.2 30.1

8.7

6.4 5.5 7.4

7.5 6.3 8.4

3.6 2.1

3.4 敌对

【敌对】反映的是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易激动,有想摔东西的冲动等问题。

对“敌对-因子分”的分析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489) = 5.30, p < 0.05。三个年级女生的“敌对-因子分”均高于男生(参见表5),说明女生敌对问题更为突出。

对“敌对-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二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高于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初二年级男生和女生、初三年级女生的问题十分突出,中等问题的比例均超过了15%,还有不同比例的较重或者严重问题(表5)。

表5:各年级学生“敌对”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因子分 1.94 (0.76) 1.94 (0.74) 1.95 (0.79)

2.10 (0.92) 2.01 (0.81)

等级比例(%) 正常 54.3 51.7 57.6 52.5 52.1

轻度 33.7 36.2 30.4 24.8 30.1

中等 10.1 9.5 10.9 18.4 16.4

较重 1.9 2.6 1.1 4.3 1.4

严重

初三年级

女 全体 男 女

2.20 (1.02)

2.03 (0.88) 1.84 (0.71) 2.17 (0.96)

52.9 57.5 60.3 55.4

19.1 26.0 31.7 21.7

20.6 11.0 4.8 15.7

7.4 4.8 3.2 6.0

0.7 1.2

3.5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反映的是学生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觉得不自在等问题。

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489) = 3.35, p < 0.05,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489) = 4.27, p <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分”高于初一年级,女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分”高于男生(参见表6)。

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二和初三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高于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女生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次是初二年级男生和初二年级女生,其中等和较重问题比例较高(表6)。

表6:各年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因子分 1.94 (0.68) 1.94 (0.68) 1.94 (0.70)

2.08 (0.79) 2.04 (0.77) 2.12 (0.81)

2.16 (0.83) 1.97

等级比例(%) 正常 53.8 55.2 52.2 49.6 49.3 50.0 47.9 57.1

轻度 36.1 35.3 37.0 36.2 37.0 35.3 33.6 33.3

中等 10.1 9.5 10.9 10.5 12.3 8.8 14.4 7.9

较重 3.5 1.4 5.9 4.1 1.6

严重

(0.76) 2.31

41.0

(0.86)

33.7 19.3 6.0

3.6 抑郁

【抑郁】反映的是学生感到生活单调,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问题。

对“抑郁-因子分”的分析发现,仅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489) = 7.87, p < 0.01。进一步分析性别主效应发现,三个年级的女生“抑郁-因子分”均高于男生(参见表7),说明女生的抑郁问题更为突出。

对“抑郁-等级分”的分析发现,三个年级的女生以及初二年级的男生的抑郁问题更为突出。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抑郁”问题比例均超过了半数。尽管初二和初三年级男生的总体“抑郁”比例不高,但有个别人出现了较重的“抑郁”问题,仍需要引起重视。

表7:各年级学生“抑郁”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3.7 焦虑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因子分 1.87 (0.69) 1.84 (0.68) 1.90 (0.71)

1.96 (0.73) 1.91 (0.76) 2.03 (0.71)

1.93 (0.74) 1.84 (0.70) 2.02 (0.76)

等级比例(%) 正常 62.0 64.7 58.7 51.8 57.5 45.6 53.4 65.1 44.6

轻度 28.8 25.9 32.6 36.9 32.9 41.2 33.6 28.6 37.3

中等 9.1 9.5 8.7 9.2 6.8 11.8 10.3 4.8 14.5

较重 2.1 2.7 1.5 2.1 1.6 2.4

严重 0.7 1.2

【焦虑】反映的是学生感到紧张,心神不宁,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问题。

对“焦虑-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89) = 3.62, p < 0.05。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发现,初二年级男生和女生、初三年级女生的“焦虑-因子分”较高(参见表8),说明这部分学生的焦虑问题较为突出。

对“焦虑-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二和初三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高于初一年级。其中,初三年级女生的焦虑问题最为突出,中等及以上焦虑问题者超过了20%。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二年级男生的焦虑比例也较高,并且女生比男生程度更严重。

表8:各年级学生“焦虑”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因子分 1.96 (0.74) 1.99 (0.74) 1.92 (0.75)

2.10 (0.82) 2.05 (0.76) 2.14 (0.88)

2.10 (0.84) 1.88 (0.73) 2.27 (0.88)

等级比例(%) 正常 54.3 53.4 55.4 48.2 49.3 47.1 47.9 57.1 41.0

轻度 33.2 33.6 32.6 35.5 37.0 33.8 33.6 33.3 33.7

中等 10.1 10.3 9.8 12.8 11.0 14.7 14.4 7.9 19.3

较重 2.4 2.6 2.2 2.8 2.7 2.9 3.4 1.6 4.8

严重 0.7 1.5 0.7 1.2

3.8 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反映的是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

对“学习压力-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489) = 8.37, p < 0.0005。进一步分析年级的主效应发现,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因子分”高于初一年级(参见表9),说明随年级增加,学习压力日趋严重。

对“学习压力-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三年级“学习压力”问题比例最高,七成左右的初三学生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并且女生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初二年级“学习压力”问题比例也比较高,六成左右的初二学生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并且男生的比例要略高于女生。

表9:各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因子分 2.07 (0.74) 2.10 (0.77) 2.03 (0.70)

2.28 (0.77) 2.33 (0.82) 2.23 (0.72)

2.42 (0.88) 2.34 (0.92) 2.47 (0.85)

等级比例(%) 正常 49.0 45.7 53.3 38.3 37.0 39.7 32.2 38.1 27.7

轻度 37.0 40.5 32.6 40.4 37.0 44.1 41.1 36.5 44.6

中等 11.5 10.3 13.0 19.1 21.9 16.2 19.9 20.6 19.3

较重 2.4 3.4 1.1 2.1 4.1 6.2 4.8 7.2

严重 0.7 1.2

3.9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反映的是学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不适应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问题。

对“适应不良-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489) = 4.99, p < 0.01。进一步分析年级的主效应发现,初三年级学生的“适应不良-因子分”高于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参见表9)。

对“适应不良-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三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表1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和负担比较重,个体会感觉到难以掌控环境。

表10:各年级学生“适应不良”情况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因子分 1.87 (0.57) 1.87 (0.61) 1.87 (0.53)

1.93 (0.68) 1.93 (0.68) 1.93 (0.69)

2.11 (0.78) 2.02 (0.76) 2.17 (0.79)

等级比例(%) 正常 53.8 56.0 51.1 53.9 53.4 54.4 45.9 47.6 44.6

轻度 41.3 37.1 46.7 37.6 37.0 38.2 37.7 38.1 37.3

中等 4.8 6.9 2.2 7.8 9.6 5.9 15.1 12.7 16.9

较重 0.7 1.5 0.7 1.6

严重 0.7 1.2

3.10 情绪不平衡

【情绪不平衡】反映的是学生情绪不稳定,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态度多变,学习成绩忽高忽低的问题。

对“情绪不平衡-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89) = 5.15, p < 0.01。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发现,初二年级男生、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的“情绪不平衡-因子分”较高(参见表11),说明这部分学生情绪问题较为突出。

对“情绪不平衡-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各年级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出现轻度或以上的问题,初二和初三年级同学的问题比例要高于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女生和初二年级女生中等以上问题比例人较多,均超过了20%。初一年级男生和初二年级男生中等问题比例也较高,超过了10%

表11:各年级学生“情绪不平衡”情况

初一年级

全体 男

因子分

等级比例(%) 正常

轻度 37.5 39.7

中等 12.5 14.7

较重

严重

2.04

50.0

(0.68) 2.12

45.7

(0.68)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女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1.94 (0.66)

2.29 (0.86) 2.29 (0.79) 2.29 (0.92)

2.28 (0.85) 2.07 (0.82) 2.44 (0.85)

55.4 35.5 31.5 39.7 39.7 46.0 34.9

34.8 44.0 49.3 38.2 39.7 42.9 37.3

9.8 16.3 15.1 17.6 15.1 6.3 21.7

3.5 4.1 2.9 4.8 4.8 4.8

0.7 1.5 0.7 1.2

3.11 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反映的是学生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感到难过和不服气等问题。

对“心理不平衡-因子分”的分析发现,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89) = 3.39, p < 0.05。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发现,初二年级男生、初二年级女生和初三年级女生的“心理不平衡-因子分”较高(参见表12),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对“心理不平衡-等级分”的分析发现,初三年级女生“心理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中等程度以上的比例超过了10%(表12)。

表12:各年级学生“心理不平衡”情况

初一年级

全体 男 女

因子分 1.80 (0.63) 1.83 (0.63) 1.76 (0.63)

等级比例(%) 正常 62.5 60.3 65.2

轻度 31.7 34.5 28.3

中等 5.3 4.3 6.5

较重 0.5 0.9

严重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全体 男 女 全体 男 女

1.94 (0.62) 1.93 (0.62) 1.96 (0.62)

1.92 (0.70) 1.75 (0.57) 2.05 (0.76)

52.5 50.7 54.4 60.3 69.8 53.0

40.4 43.8 36.8 28.8 25.4 31.3

6.4 5.5 7.4 9.6 4.8 13.3

0.7 1.5 1.4 2.4

四、对策

针对测查报告中各因子分和等级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制订如下措施:

首先要针对年级共性问题,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各种形式的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发挥团体动力对行为的指导作用, 达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目的。

其次要针对测试中个别学生的个别因子分情况做个案辅导。咨询辅导无效果的努力转介寻求更好的援助。

第三要利用广播、板报、班队会等形式普及必要的心理、生理知识。培养求助意识,拓宽求助途径。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一直非常薄弱,特别是农村家长更应注意家教的科学性。事实证明:只有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改进陈旧观念,既重养育又重教育,既重身体也重心理,彻底改变“智育中心论”,协同教育好子女,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感谢。感谢钟志农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刘维良教授,感谢参与调查研究的学生和老师。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各种实践用)

河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XX年7月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探究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时间:20XX年7月10日7月2…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学生生存竞争和压力的增大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对挫折承受力又不强的大学...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调研论文论文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年级专业广告1103班学生姓名余倩莉魏雅奇张文婷陈怡静李亚楠学号20xx249106150423012403140602评阅教师...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摘要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呼吁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当...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简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总结完整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总结导语20xx年的这个秋天继10月23日一名机械学博士和一名校外人员坠楼身亡后仅隔7天一名22岁的建筑系大四学生跳楼自杀华中科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热门...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心得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合理疏导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往往背负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小...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CHINA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形势与政策调查人毛楠闫玮喆苗倩王丽沙丹王荣荣20xx121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二课题研究计划三课题进展概况四调研报告正文五课题负责人自评百分制六教师评价

和谐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和谐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逐渐为人们认识20xx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关于9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报告20xx05118209心理1班丁蒙媛摘要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和坎坷是人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素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每...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毛概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年级20xx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学号11034005110340211103401611033026110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问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年级间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了解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并提出我们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1调查目...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