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时间:2024.4.13

《政治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1、收获:

(1)理论上。对政治学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政治学方法论一般到它的基本范畴,以及分析框架和研究课题的设计完成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加深了对以前了解的政治的基本理论和实质的了解。

(2)操作上。①对社会调查的基本知识有新的认识,加深巩固和补充了以前本科所学的关于社会调查知识;②对各种调查方法的区别联系、利弊有比较深刻的理解;③对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版本)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擅长于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分析,并懂得基本的图片的截取与利用,便于将其与论文写作的实际结合起来。

2、对书本的评价:

优点:

(1)相较之于以前读过的类似的读本,这本书的分析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更适合初学者,适合读者自己。

(2)整本书结构十分清晰明了,从理论到操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可用性。

缺点:部分章节过于拘泥于形式,过分追求结构的对称与完整,而对内容的解释不够清晰。

第一编 政治学方法论一般

第一章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政治学方法论一般

1.1.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要了解政治学方法论,必然要先了解其研究范围,即什么是政治学?从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工具性、“科学性”的分析活动,通常被称作“实证方法”;而另一类是具有相当价值色彩特点的分析活动。前者是“政治科学”,后者是“政治哲学”,在两者的斗争与融合经历一定阶段之后,最终形成了二者并重的政治学研究范围。

1.2.政治学方法论一般

一、政治学方法论的总体构成。即理论、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①“元理论”在总体上确定具体的政治学研究目标与指导思想,并构成关于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的理论;②具体研究方法可分为规范研究方法与经验(实证)研究方法;③研究技术则包括各种手段与方法,如调查、问卷、抽样设计、内容分析、统计、量化、建模;等等。除以上三者之外,近年来所谓的“研究设计”则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归于一点: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涉及的是认识政治现象和预测政治行为的方法、途径。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其一、关于选择。这需要遵循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适用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事实上,方法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方法的筛选、评价过程,筛选、评价要以“合理”和“可行”为标准。其二、关于运用。对政治学运用的探讨应成为政治学

方法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主要通过假设和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起检验某种理论的步骤:①研究课题的系统化;②拟定研究计划和选择研究手段;③数据、资料和论据的系统采集;④对资料的整理加工、分析和阐释。

三、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证明。政治学研究方法本身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检验已有的方法,二是有助于新的方法的创建。目前检验的通常方法有经验检验和逻辑证明,但是二者并不是万能的,同时二者往往共同起作用。事实上,对于政治学的检验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实践是证明“价值合理性”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和事实

2.1.政治学研究与“价值中立”

价值和事实、“革命性和科学性”能不能统一,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政治学家认为,价值或者规范命题在于某种程度上是能够运用逻辑和理性分析来加以证明,因而二者并不矛盾:①善,就像柏拉图所讲的一样,是某种独立于人的认识世界的“客观存在”;②一些政治学家认为,人的直觉十分重要,可以用人的直觉的方法去感知与把握价值和规范的命题;③某些政治学家认为,在赋予规范命题以客观地位时,应把“善”与“幸福”这一类心理感觉联系或者等同起来;④其他政治学家则认为,应该把“存在”、“生存”和“成功”视为善的评判标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逻辑与理性是另一回事。其一、价值规范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性值得怀疑。正如“休谟问题”和“康德问题”所证明的那样,理性和科学只要超出特定的范围其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其二、“直觉论”的观点亦有问题,人们很难争执的正是直觉本身。其三、而“幸福的感觉”、“存在”和“合目的性”这类标准则有一种逻辑混淆的嫌疑。

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做到“客观”和“价值中立”?

或许,行为主义的价值观念可以给予我们答案。因为其给出了价值和经验、“实然”和“应然”、规范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差异和断裂,指出了人类迄今为止在协调二者关系上的失败与无能。而从渊源上看,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要求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有很大地关联。通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其逐渐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这就不可争辩地证明了行为主义政治学关于“事实——价值”两分以及在政治学研究中做到价值中立的主张与要求与逻辑实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价值中立”的主张,不只是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它还基于若干学术与实际的考虑。

2.2.政治学的实证研究

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求对事实与价值、对经验陈述和规范陈述作严格的区分;其一,事实陈述或命题可借经验的证明或者证伪;其二、事实与价值之分即“实然”与“应然”之别。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知识,即经

验性知识、分析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三者缺一不可。而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的新研究方法在政治学中掀起一场革命。①在微观上,由早先的集团和权力转向个人的政治态度和动机、价值观念和政治心理、投票行为等等;②在中观上,创立了“中层理论”。比如多元民主理论、权力理论、博弈论和理性选择论等;③在宏观上,成就斐然,具体表现为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

2.3.政治学规范研究的复兴

艾萨克在《政治学:范围与方法》中谈到历史上,曾把政治思想、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等同起来,认为这就是那个时代政治思想家所分析的主要内容,而这一时期,政治实践也深受这种“政治哲学”的影响。后来,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给规范演技也带来冲击,但是,正是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走向高潮的时候,一场认识论领域中的革命也悄然展开。从对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定理”开始,哥本哈根学派就这一惊世骇俗的解释到20世纪60年代,爱因斯坦等学者反对他们的观点,在一些列的争论和发展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观察渗透着理论,发现隐含着预期,解释离不开意义的规范。至此,人们不能不承认,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为把主观性彻底驱逐出认识过程的努力最终失败了,而行为主义本身也祸不单行。

第三章 政治学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的统一

3.1.两种研究方法统一的障碍:实证的客观性原则

实证的客观性原则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进展得并不顺利。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在人文社科学领域得不到完全的贯彻,而规范研究方法在这一领域中有着自身存在的理由和必然。实证的客观性的原则被证明只是一种神话,除了肆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方法之外,却没有一种大家能接受的方法论去取代实证的客观性原则层居有的地位。

3.2.两种研究方法统一的新基础:主客体互动中的客观性原则

(1)传统的实证认知的模式为: 获得信息

客体

观察

这种模式:①对象客体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可以不受认识主体的干扰;②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只有输入没有输出;③主客体间的关系是分立的。

(2)现在的实证认知模式: 客体<———>操作<———>主体

客体———————>主体

这种模式,人的外部感受器所接受的信息太多是认知者对客体操作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认识对象客体,就必须和这个客体通过认知网络耦合起来,在先期理论框架的参与下对客体进行某种有效的操作,并在某种预期的指导下收集对象客体对操作输入的反应(输出),从输入到输出的关系来把握对象客体。 主体

因此,我们要注意到:①按新的认知模式解释,对象客体在认知过程中始终处在与主体相耦合的状态之中;②新认知模式特别强调认知网络中主客体耦合的稳定态以及这种稳定态的广泛可重复性;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应该从分析封闭的认知耦合网络入手;④同时,排除作为认识主体的“类”的任意性完全必要,但仅仅强调这一点也是不够的;⑤确保认知过程中主客体耦合稳定态的可检验性,这是客观性原则真正的,也是最本质的要求。

3.3.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在统一前提下得分殊

根据对象客体的敏感程度,将认知耦合网络的性质分为三大类。

其一、对象客体对于主体的建构性操作不敏感,主客体之间的认知耦合网络拥有稳定态较为恒定。实证的客观性原则所强调的“纯客观”、“纯客体”,实际上是对处于极限状态下的认知耦合网络和对象客体相互独立性的一种夸张的表达。

其二、对象客体对于主体的建构性操作高度敏感,主客体间的认知耦合网络所具有的稳定态灵活多变。艺术认识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经常看到“人言人殊”、“见仁见智”的现象。

其三、对象客体对于主体建构性操作的敏感度介于一二类之间,主客体之间的认知耦合网络所具有的稳定态也处于二者之间。这是一种常态,微观领域以及人文社科涉及素材剪取、价值判断、伦理取向的领域是典型代表。

3.4.政治学研究方法及其客观性的检验

政治学实证研究方法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在符合新“客观性原则”的要求、接受客观性检验方面都表现出色。但是并不是说,只有这样一种稳健的主客体认知耦合稳定态才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事实上,新的客观性原则在这里所讲的“客观性”和实证的客观性原则所讲的客观性是有差别的。因此,同一主客体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客观认知”并不完全是没有等级的差别,站在新的客观性原则的立场上可知,人类的认知的客观性范围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一副难以相对容易得到检验的、超稳定的主客体耦合稳定态为圆心不断向外辐射的图景。

第二编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第四章 概念与定理

4.1.政治科学中概念的建构

一、概念的意义与界定方法。1、概念的意义。概念既是一种描述的词语,还是一种普遍性的描述词语,是关于“类”的描述,它的意义是被人们所赋予的,是人为的结果,即作为概念使用某一特定的词语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决定的。2、概念界定的方法。①直接性界定,即通过直接描述事物可观察的特征而对概念下定义;②操作性界定,即把概念与可观察的特征联结起来的一种定义方法;③理论性界定,即在理论体系中获得意义的概念界定的方法。

二、概念的功能与概念的评估。1、概念的功能。(1)分类的功能。一般有两分法与多分法分类,其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是统摄性原则或穷尽性原则;二是排他性原则。(2)比较功能。比较概念事实上是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为有用的分类概念,其功能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对象拥有的某种特性的多寡与深浅程度进行排序。(3)量度功能。这主要了解定量概念,包括定距概念和定比概念。(4)设模功能。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基础,与具体的政治生活又不完全吻合,比如“经济人”、“东亚模式”的概念。2、概念的评估。(1)概念的经验内涵。主要指理论性界定的经验内涵,这取决于理论概念是否具有和具有何种经验内涵与其他两类概念的逻辑关系。(2)概念的系统性内涵。其涉及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概念在某一理论中的意义,它一方面要求各个概念的构成不是孤立的,另一方面要求概念的整体性意义。(3)概念的有效性。是某一概念是否能够代表它所要描述的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能够建立一个概念的表面的有效性也就够了。(4)概念的可靠性。是指在类似的情境中能产生类似的结果,概念的可靠性克有效性是两种不同的要求。

4.2.政治学中的定理

一、命题与通则。1、命题及其建构。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或更多概念关系的陈述。(1)相关关系。当两个以上的概念共同发生变化,即概念A变化,概念B也发生变化。(2)因果关系。如果概念A不仅与概念B共同变化,而且B的变化是有A引起的,那么,概念A与B之间就是因果关系。(3)假相关。如果概念A与B之间看起来有一种相关关系,但是经过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似乎关系是由第三个概念引起的。2、通则的一般结构和种类。一些描述、解释、预测是个别的某一类政治现象的命题就是通则。一般包括条件、经验和范围三个方面。根据通则的解释力大小,可以分为三类:①普遍通则,一般形式是:“一切A都是B”;②统计通则,一般形式是:“A为B的概率是X%”;③趋向性通则,是一种准通则,它反映事物的大致倾向,解释力较弱。

二、假说与定理。1、检验假说的逻辑基础。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开始并从中发展出能够解释观察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性通则,其中有一个“归纳的跳跃”。2、检验假说的方法。

(1)非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指直觉。(2)反应性研究方法。①一种方法是“刺激——反应”方法,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大总体的最佳方法。一般可采取简单抽样的方法: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影响抽样的误差因素主要有二:其一、大样本比小样本抽样误差小;其二、同质性总体比异质性总体抽样误差小。②另一种方法是反应性研究方法实验。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实验是指研究者刺激现实世界的所有研究,但是大多数从狭义的理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操纵的因素(自变量)和随着被操纵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即因素(因变量);二是能够控制其他那些肯能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不变因素(常量);三是能够测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3)非反应性研究。①直接观察法。②资料分析法;③内容分析法。

第五章 理论与范式

5.1.政治学元理论的建构

一、学科元理论的实质。一门学科的元理论是指在这门学科理论之外的、与建构这一学科理论体系又有着密切关联的、属于该学科哲学层次的分析系统。其主要是研究学科理论的各种构成要素、理论要素之间的关联、理论要素结合的逻辑模式。同时,它还对这一学科中存在的各种理论的逻辑论证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元理论有时亦被称为一门学科“理论的理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的元理论是不一样的,同时,具体学科元理论层次的研究也决不仅仅局限在对哲学因素的考察上,它还需要研究其他的只是成分。

二、政治科学的元理论。政治学家在建构具体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时,必须借助一定的哲学方法,哲学成为对政治理论本身进行分析的工具;再者,政治学家对理论要素、要素结构的不同哲理解,影响着他的政治理论体系,对不同的政治学理论往往可以追溯它们赖以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哲学基础。主要代表:伯恩斯:《冲突中的各种思想:当代世界各派政治理论》,主要考察不同哲学逻辑对政治理论建构的影响。他认为20世纪西方有三种盛行的哲学:一是实证主义;二是实用主义;三是唯实主义。这三种哲学分别影响三种政治学说:①帕雷托崇尚实证主义;②詹姆斯信奉实用主义;③罗素崇尚唯实主义。

5.2.政治理论构成要素分析

一、政治理论中包含的基本要素。政治理论只是人类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种理论,它是对人类社会中政治事物、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由这些相互关系所引起的政治运动、政治变化的规则进行理解、描述、推演而产生的各种概念、范畴、概括性命题或者判断逻辑体系。1、目的:政治理论所追求的是政治生活的运动、变化中所必然存在的,具有内在性、确定性、重复性的联系。2、特点:政治理论并不是以特称的逻辑形式,而是以全称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政治理论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操作性。3、包含要素:一是价值要素;二是事实要素;三是理性要素。这三个方面所包含的“应当”“必然”“事实”本来就是统一的。

二、政治理论史与政治理论要素。总体上来讲,政治理论是按规范的、实证的、理性的周期向前推进的。存在这一个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在第一个规范的——实证的——理性的周期结束的地方,就是第二个周期开始的地方,因为已经成为理性东西的实际生活就被视为是“应当”,从而成为一种规范。从西方在政治理论的发展来看,至少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马基雅维利,他们将主要的经历放在研究和确定政治生活的规范上。后来到60年代前被行为主义政治学替代,后出现危机,直到19xx年重新回归到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来。

5.3.政治理论范式及其转换

一、政治理论范式的实质。库恩所指的范式一般有如下定义:一是指由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所构成的、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科学发展方向指南;二是指包含一种图景、思想与看法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三是指特定时期某个科学共同体所恪守的信念;四是指一套特定的符号、模型与范例。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含义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存在某种差异与矛盾的。库恩的理论范式对于建构政治科学理论体系无疑是具有启发作用的,但是,从库恩范式理论本身的缺陷、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特殊性与政治科学领域有关范式的争论来看,有必要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正,从而得出科学的、适合政治理论体系建构需要的范式理论。因此,政治理论的范式可以指的是理论逻辑模式,它是由一种理论的构成要素、要素的结构方式等方面组成的。它具有两大特征,即广博性和适当性。

二、政治理论范式的类型。1、规范的政治理论。其注重对政治行为“价值”“标准”等方面的研究。2、实证的政治理论。其注重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经验方面的研究。3、理性的政治理论。其注重对政治生活中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研究,政治理论的就其实质来说是对具体的政治生活的理性反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政治理性的理解:其一、人类的政治生活是有规律、是客观的,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体,英国政治学家沃拉斯是典型的代表;其二、政治认识也是人类认识的一部分,从认识的层次来讲也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之分,冈尔是典型代表。

三、政治理论范式的转换(20世纪20—60年代)

1、实证的政治理论在广义的行为主义政治理论学派那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展。(1)行为主义学派。以本特利为代表,他的行为概念是“交易性的”,他的成就在于发现了政府过程主要是“交易”的过程,也就是在相互竞争时、有时交叉的集团利益间的物物交换、讨价还价、退让、妥协和调整的过程。(2)分析学派。他么坚持反对把政治学理论变成政治思想史的一种政治学思潮,并把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转化成属于物理学和数理逻辑范畴之类的东西,当然,他们并不是一概地否定理论,只是不承认在政治学中存在某种单一的理论,理论应当是多样的,他们更为关注的是理论的正确性,因此,他们的理论具有浓厚的相对主义。

(3)系统学派。伊斯顿为代表,他认为政治学的发展再20世纪已走向衰落,其标志是亚里士多德、洛克和其他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人物曾被实践过的政治理论,在伊斯顿看来,放弃政治价值的创造对人们观察和认识现实政治生活是有害的,政治理论应包含两方面:一是政治时事;二是政治价值,系统学派所要寻找的是一个广泛的理论纲领,并赞成价值上的多元化。2、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实证理论范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开始转向理性主义的理论范式。这种新的理论的范式又被称为“后行为主义”。3、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产生出了西方政治所说的“后行为主义”,然而,这场批评运动是由一批政治学界的年青人发起的。后行为主义其实是政治理论研究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兴,是政治学中的新的理性主义。4、西方政治理论在理性的范式取得发展以后,它又再一次向范式转换。当然这种转换不可能重复原来的规范理论,而是产生出更为新颖的规范理论,这就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其主要强调三种政治生活秩序:一是内生的政治秩序;二是规范的政治秩序;三是象征性的政治秩

序。

第六章 解释与预测

6.1.描述性研究

一、研究的目标。1、描述性研究,即研究者通过审核、整理和汇总资料,说明特定的政治现实、政治现象“是什么”,说明其存在与变化的具体情况。2、解释性研究,即对研究对象为什么那样存在和变化作出说明,其实质是通过建立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寻找社会政治事实存在与变化的原因。3、预测性研究,即为了描述未来的政治现实或状态。

二、描述的定量方法。政治现实、政治现象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因此,描述政治现象既需要定量分析,又需要定性分析。1、制作统计表:(1)简单表;(2)分组表。2、分类描述:(1)比例,即某类的数值除以总体数值,得到某类的比例;(2)比率,即两个数值相比;(3)全距与组距,全部数值中的两端只差即为全距,一组数字中的两端之差即为组距;

(4)频数,其是变量的某一取值在组中出现的次数;(5)频率,频率分布是用变量每一取值的频数除以总个案数,是一个相对指标。3、集中趋势描述。是指从一组数据中抽象出的一个代表值,以代表现象的共性和一般水平。4、离中趋势描述。其是变量的一般水平描述,它用一个值概括出一组数据的共性,它是用来描述数据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

三、描述的定性方法。1、印象描述;2、概观描述;3、类型描述。

6.2.解释的方法

一、解释的一半法则与完备性。1、解释的一般法则。本质上都属于一种科学解释的模式,即解释只有一个逻辑类型,通常被称为“法则型模式”或者“概括法则模式”,一个解释可以分为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前者称作解释项,后者称为被解释项。两种解释的区别在于,演绎解释与统计或然解释的差别。从逻辑观点来看,全程法则的解释和统计法则的解释并没有形式上的差别,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均为“普遍”的陈述。2、解释的完备性。可分为三种类型:(1)充分的解释或者说是完备的解释;(2)部分解释或局部解释;(3)解释粗样或解释雏形。

二、解释的定量方法。1、相关分析。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种连带关系,即当一个变量的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相应地发生变化。2、回归分析。是对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具体形态的一种深入分析,是一种因果分析,它是根据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数学模型,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之间的平均变化关系,这个数学模型被称作回归模型。

三、解释的定性方法。1、习性规范。其想告诉人们一些关于世界的知识,就得把习性同其他因素联系起来,其结果形成一个经验通则,这样的解释便不再是空洞的、循环的,范型的法则性质也就明显可见了。2、意向范型。一是可以概括为“X之所以做Y,是因为他有这样做的意向。”;二是“像X这样的人按自己的意向行事的”,而通常则表现为“X之所以

做Y,是因为他想要G”。3、理性范型。其一意向范型的区别在于,理性行动是达到某个目标的最佳方法,而意向解释只是陈述,其一般的形式为“因为某甲是理性的,所以有X。”,它是具有一切科学解释所共有的基本逻辑结构。4、宏观范型。一般形式为“若A,则B”,它有以下4种逻辑方法: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法;④共变法。5、系统维持范型,也叫功能解释。6、发生学范型。概括为“在第一阶段发生了A,由于第二阶段的甲、乙两个条件,A引起B的发生;又由于第三阶段上的丙、丁两个事件,B引起C发生。”

6.3.预测

政治科学家普遍认为在解释与预测之间具有逻辑的统同一性,同一性的基础是两者都需要法则和原初条件这样一个事实。因此,假如有一个可靠的解释,就应该能够用它来进行预测,反之亦然。

第三编 政治学研究中的分析框架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框架

7.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1)分析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析一事物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3)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事物的联系。2、 主张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1)如实地把事物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2)运用内外因结合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一切事物。(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的原则;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唯物辩证法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2、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3、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基础;4、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政治学个案分析与一般分析相结合的基础;

5、唯物辩证法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比较分析的基础;6、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基础。

7.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基本角度

一、利益分析方法。1、阶级分析方法。(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政治的一条指导线索。(2)分析社会政治所反映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阶级分析方法的根本要求:①深入分析特定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②深入分析各种政治思想所反映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③深入分析特定的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所反映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进行阶级分析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①严格区分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和不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②在具体分析某一社会

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时,要严格区分阶级、阶层、等级;③必须注意阶级关系的历史性变动,注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阶级关系的变化及其特点;④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2、经济分析方法。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 主义政治学得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分析方法科学性的内在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坚信,如果不从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就必然要被各种现象所迷惑而难以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运作规律。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分析方法并不忽视对影响社会政治的其他因素的分析,经济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是结合在一起的。

二、历史分析方法。1、在政治分析时,必须将社会政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2、在政治分析时,必须具体分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与其他因素之间的横向联系。3、在政治分析时,还必须分析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之间的纵向的历史联系。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得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与资产阶级分析方法的根本区别: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密切结合的分析方法;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 政治学的行为分析与心理分析框架

8.1.政治学行为主义分析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治学行为主义分析方法的形成背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近代,整个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节节胜利而言自信心大增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畅行无阻,对人文科学构成沉重方法论压力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张采取用自然科学方法对人类的政治行为进行经验的实证分析,从而使得政治学成为一门可以用经验加以验证的、能预先用科学方法进行预测的科学。

二、政治学行为主义分析方法的形成。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大体上是形成时期,处于萌发的阶段,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的广泛展开。19世纪中期以孔德为代表,19世纪中期则盛行于美国,直到20世纪中期二战爆发后,政治学者深入分析权力运用和决策问题,以梅立安和拉斯韦尔为代表。

三、政治学行为主义的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心理实验方法、数学统计、政治心理分析法、民意调查等广泛应用于各类政治行为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利用行为主义方法来分析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的高潮。第三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被称为“后行为主义阶段”,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行为主义的扬弃,其分析方法实际上盛行于五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分析方法的反思和再评价,目的是纠正其缺点和错误,重新肯定了规范在经验的政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8.2.政治学行为分析方法的特点与评价

一、政治行为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伊斯顿对政治行为特点的归纳:1、规则性;2、验

证;3、技术;4、数量确定;5、价值观念;6、系统化;7、纯粹科学;8一体化。根据伊斯顿对政治行为主义方法要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政治行为分析方法的特点归结为:1、体现了价值中立的特点;2、体现了定量分析的特点;3、体现了动态的特点;4、体现了系统性的特点。

二、政治学行为分析方法的评价。1、政治学行为分析方法所倡导的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倾向,促进了政治学科学化取向:其一、定量分析方法的促进运用,其二假设方法,其三操作方法;2、政治学行为主义的动态分析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学的开放性研究;3、政治学行为方法的运用还催生了众多的政治学新兴学科。

8.3.政治心理分析方法

一、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其兴起与心理学研究的空前发展以及行为主义理论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代表作品有:华莱士的《政治中的人性》;拉斯韦尔的《心理病理学和政治学》《权力与个性》《政治行为 分析》;克努松的《政治心理学手册》等等。

二、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类型。1、习性分析方法。政治习性是与一定政治活动无意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因素,习性分析方法主要以意见、态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信仰等心理因素为基本分析单位。其意义在于找出人们习性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2、学习理论。它侧重于分析人们在采取一项政治行动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的态度和意见:一类是“联合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观察和体验不同类型反应的联合与关系而学习的,另一类是“强化理论”,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都要经过不断地强化,仅靠“联合”是不够的。3、人格理论。是以人格特征为基本分析单位,从而解释和预测人类政治行为以及政治现象活动的规律的一种政治心理分析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性格分析很有说服力地解释了某些政治行为。

三、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政治学与心理学的相互渗透,而且也为研究政治活动及其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方法,即政治心理分析方法。勿容置疑,政治心理分析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一样,也有某些缺陷。但是,它还是有很大的开掘余地的研究领域,它所具有的局限性只是对它的历史表现形式的一种总结。

第九章 系统论和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9.1.系统分析框架

一、系统分析方法的思想溯源。1、古代中西方系统思想的萌芽(略)。2、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复杂性认识的加深是系统分析方法的又一思想来源。人类一经产生,便面对大自然这一系统。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样具有复杂关联的大系统在理论上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人类对环境和自身的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逐步加深。3、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是系统思想产生的又一来源。一方面,缘于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复杂性认识的加深,另一方面,也由于人类社会组织自身复杂性的不断展示。

二、系统思想的理论化和运用。1、一般系统论的创立。一般系统论是指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20世纪20年代初,贝塔朗菲发现生物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 ,40年代他进一步创立了一般系统理论,这种理论的创建实质上是在努力寻求一种普遍性的解释框架,一解释大量传统研究方法所不能诠释的现象和问题,它实际上最终完成了一种研究方法上的范式转变。2、政治学系统分析方法的确立。梅里亚姆早就提出“系统政治”概念,并尝试以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哲学领域中运用的某些方法对政治体制进行分析。而伊斯顿的著作《政治系统》《政治分析框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则使理论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系统分析方法真正得以完善。其理论包括:①政治系统的定义;②政治系统的环境;③政治系统的维持;④政治系统的输入;⑤政治系统的输出;⑥政治系统的反馈。要注意的是,环境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政治系统虽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但是它始终是开放的,始终在开放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动态稳定。

三、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注重的几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系统,都必须首先把它们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要始终把握各要素在系统中所获得的新质——系统质,这一原则是系统分析方法最本质特性的反映,也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但是系统的功能不完全是这些因子、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因子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整体性功能,即系统功能,它远远大于各要素功能的数学之和。2、相关性原则。它是由系统分析方法的整体性原则衍生出来的,指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关系。3、动态开放性原则。每一个具体的系统都是在时空意义上的有限存在,它的外部必然存在着另外的事物、现象、过程与系统,这些多少会影响这一具体系统的实际运行,这就构成了系统环境。4、合目的性和自组织性原则。反映了政治系统所具有的特质,因而也是系统分析方法在运用时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它是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一方法的运用必须要对系统的合目的性和自组织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把握。

四、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1)注重对政治现象进行宏观把握和整体性考虑;(2)注重对政治性通性的把握;(3)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具有动态性的特点;(4)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具有一般性的特点。2、意义。(1)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创立,代表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革命;(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创立,可以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3)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创立,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

9.2.政治学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一、结构功能主义溯源及方法形成。其建立于以下几个假设基础之上:1、政治系统都是有其内部结构的,并且每一政治结构功能都发挥一定的功能;2、所有的政治系统均属履行相同的功能,这与履行这些功能的结构的性质无关;(3)所有的政治结构从其履行的功能角度看,都是多元的。结合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结构”“功能”,阿尔蒙德将政治系统的功能界定为两个功能层次和七项基本政治功能,即系统功能层次,它包括政

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和政治沟通三项功能,过程功能层次,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结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四项功能。

二、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原则。1、整体优先的原则。要注意的是,在强调整体优先的同时,对于政治系统内各种结构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赋予特别的关注,并认为这些是进行政治学结构功能分析的前提。2、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原则。这种层次性通常是通过具体组织及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经验还表明,在对传统的等级制度政治系统进行分析时,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3、结构和功能多向度对应的原则。某种意义上,结构和功能总是呈现一种对应关系,即系统间的某个结构总是相应地承担一定的功能,而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某种功能的体现总是对应于一定的结构。

三、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特点。1、整体性分析和个体性分析相统一;2、历史性分析和共时性分析的统一;3、静态性分析和动态性分析的统一。

四、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意义。1、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为各种不同政治系统之间的共时性比较和同一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历时性比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2、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有利于对复杂政治现象进行分析;3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创立,对人们确立系统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推动。

第十章 政治学的权力分析框架

10.1.政治学权力分析方法的产生。

一、政治学分析方法的产生。运用政治权力分析政治现象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偏重以抽象思辨的方法对政治进行权力分析,另一种倾向是偏重以经验、调查的方法对政治进行权力分析。前者以柏拉图为代表,后者以亚里士多德和马基雅弗利为代表。

二、权力分析方法的发展。马克思.韦伯是开拓者之一,其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权力,开辟了权力研究的新路子;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权力是不言自清的定义,完全能够感觉得到但又边界不清楚。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了探讨,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权力分析方法,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主体;2、政治权力行为;3、政治权力关系;4、政治权力运用机制。

10.2.权力分析方法的特点与评价

一、权力分析方法原则与特点。1、突出权力分析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深化对权力概念的把握;2、注重具体、求实性研究,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中、微观层次的工具;3、注重经验研究方法,发掘权力结构模型,推动对于权力关系研究的深入。

二、对于权力分析框架的评价。“权力”是政治系统围绕运行的一个核心,权力关系也是政治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关系。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权力分析方法在当代的进展,我们便不难发现它相对的合理性。应该看到,这种权力研究转向经验和实证的努力并不是我们这个时

代所特有的,对权力现象进行具体的、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在政治思想史上屡见不鲜。当代权力分析方法在沟通与统一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然”分析和“应然”分析,宏观分析和中微观分析方面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地位。当然,其也有不足与局限性,应该取长补短,结合其他的分析方法,积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第十一章 政治学角色分析框架

11.1角色分析框架

一、角色分析方法的理论溯源。米德在作心理研究室,借用和引申了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在社会上及心理上都有一种角色性的规范、角色性的期待、角色性的认同。角色既是人们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也是社会对人们特定行为的期待。

二、政治学角色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基本内容。角色分析方法的基本预设是:政治行为者,无论是普通居民还是各种精英人物,总是在与其有关联的某些行为范型的不同位置上发现自身。其主要内容有:1、角色扮演,即社会中的个体根据社会对自身的某种期待去行动,也即努力演好社会分派给自己的“角色”;2、角色分类,即指政治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角色,它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3、角色期待,即人们对于具体的特定身份、地位的行为者总会有特定的要求和希望;4、角色网络,即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5、角色冲突,即一个人在同他人发生交互作用时,会发生个人对角色的理解与扮演同他人对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

三、运用角色分析方法的几个原则。1、角色的复杂性原则。角色分析方法所考察的不是个体的单独抽出来的个体,而是置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体,总是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展开自己行为的个体,也是扮演多重角色的个体。2、角色相关性原则。角色是社会关系互动的基本条件,任何角色都不可能脱离其他角色而单独存在,此外,政治生活中的个体总是同时扮演好几个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3、角色的动态性分析预测。随着社会的变动,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个体自身对于角色的看法也会变动,也就是说,角色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短期内具有稳定性,长期来看则是动态的。

四、角色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意义。1、角色分析方法的特点。(1)普遍性;(2)着眼于关系及其互动;(3)从行为角度为分析机构组织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视角。2、角色分析方法的意义。(1)运用角色分析方法,可以解释和预测政治行为;(2)运用角色分析方法,可以把个体分析方法和群体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并能解决其他分析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11.2.集团分析方法

一、集团分析方法的形成及内容。本特利的集团分析框架的基本预设是:社会政治是以系统方式存在和运行的,其基本构成成分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只要通过研究并确定人们的行为方式,研究者就能揭示出社会政治系统的本质,并可据此判断政治系统中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社会成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利益集团,或者压力集团。 利益集团是指,一些在某个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兴趣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其宗旨在于采取共

同行动,向政府施压以实现集团群体利益。

二、集团分析方法的原则。1、集团至上原则。这是基本原则,强调集团政治现象的中心。2、集团互动性原则。

三、集团分析方法的特点和意义。1、集团分析方法的特点。(1)突出整体,忽略个体;

(2)集团分析方法的动态性特征。2、集团分析方法的意义。(1)集团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比较强调动态性的政治研究方法,是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突破;(2)迎合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态势,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3)有利于深入研究某一政治现象或事物。

11.3.精英分析方法

一、精英分析方法产生的思想溯源及形成。一方面,从思想发展的历史看,精英分析方法的产生似乎有其一种内在地必然性,从柏拉图的“哲学王”,到中国的儒学的“圣王”。另一个方面,精英的重要性不仅因为掌握了权力,而且还因为权力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最后落实到对政治精英的研究,并为他们所掌控。现代的精英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突出人在禀赋上的差异以及政治始终是少数精英人物的统治思想。战后初期,精英理论向纵深发展,一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深刻反思;二是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展开对精英理论的研究。

二、精英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基本假定为:政治精英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特征。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统治精英是政治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角色;二是精英分析方法对于政治系统来说具有普遍性,可以运用于一切政治体系。对其分析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在静态分析方面,精英分析方法首先注重于确立鉴别统治精英的标注,进行精英角色的鉴别;在动态分析方面,精英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政治精英的维持和流动,即他们如何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以及如何从较低级的等级中吸收优秀份子加入统治精英队伍。

三、精英分析方法的原则。1、分析目标集中性原则;2、动态分析原则。

四、精英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意义。1、精英分析方法相对侧重于经验性研究;2、精英分析方法将实证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3、精英分析方法抽象程度较低,因而涵盖范围较为有限。

第十二章 政治学的沟通论与决策论分析框架

12.1.政治学的沟通论分析框架

一、政治学沟通分析方法的理论渊源。1、沟通论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最早产生于动力工程学领域,由维纳在机器自动化的基础上创立,他认为,沟通也就是机器接受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沟通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控制的过程。卡尔.多伊奇的《民族主义和社会通讯》《政府的神经》《政治与政府》对沟通分析法的论述全面而权威。2、有关建构沟通分析方法的重要概念。(1)信息,即任何完整或能独立存在的观念或者思想,包含情报;(2)沟通通道,狭义而言就是指传播媒介;(3)反馈,分为四类,分别为正反馈、负反馈、扩张

性反馈和目标移动性反馈;(4)学习,系统通过反馈的信息,调整它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同时系统也会对自己所作出的反应是成功或失败的信息进行归档和储存;(5)负荷,就是因环境变化而给政治系统造成的沟通压力;(6)增益,指在系统环境压力下增强沟通能力方面产生的一些变化;(7)时差,指系统从接受信息到作出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8)导程,就是指政治系统在环境变化对它造成压力之前,就作出预适应式的反应和调整,从而达到控制环境的目的。3、沟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接受、储存、选择和运用信息的机制,而沟通就是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储存、传递、分析和处理。

二、政治沟通分析方法的运用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

三、沟通分析方法的特点与意义。1、特点:(1)沟通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2)沟通分析方法的目标比较具体;(3)沟通分析方法同样也体现了动态性的特点;(4)沟通分析方法还体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特点。2、意义:(1)沟通分析方法注重对沟通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考察;(2)沟通分析方法强调沟通的流动和加强有利于促进社会系统的认同和整合:(3)沟通分析方法强调信息的流动、互动;(4)沟通分析方法有效地描述和解释了来自于政治系统行为的能力;(5)沟通分析方法对网络时代的政策分析也有积极的作用。

12.2.政治学的决策理论分析框架

一、决策论分析方法的理论渊源。1、决策理论的形成。它是在早期的行政学和企业管理学以及二战以后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其贡献最大的就是美国的西蒙,其《管理行为》一书是代表作,而莱瑟姆的《渐进调适》《政治、经济、福利》和《决策过程》都是很好的代表。2、决策理论模式简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性决策模式,包括完全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第二种是非理性决策模式,如渐进决策模式、精英决策模式、集团决策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决策模式,侧重于决策技术和方法。着重介绍三种决策模式:(1)完全理性模式,即客观理性决策模式或纯粹理性决策模式,其追求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以“经济人”“最优化”的假设为基础建立。主要观点:①决策者能确定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决策目标;②决策者能获取决策者能确定所需的全部信息和资料;③决策者能发现和掌握所有的选择;④决策者能有效地评估这些选择;⑤决策者所作出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价值。(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主要观点:①决策者不可能具有有关决策的全部资料信息;②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③决策者并不是穷尽一切选择方案后才行动;④决策者的抉择行为受获取信息的影响;⑤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状况中受限制;⑥决策者的决策行动受过去经历的影响;⑦决策者的个性影响决策行动。

(3)渐进决策模式。主要观点:决策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并以现行政策为依据,而对政策稍加调整的渐进过程。

二、决策论分析方法的运用原则。1、系统性原则,包括子系统、决策者、环境等等;2、动态性原则;3、价值中立原则,这是其最基本的原则。

三、决策论分析方法的特点与意义。1、特点:(1)决策论分析方法体现了微观与宏观

相结合的特点;(2)决策论分析方法还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特点。2、意义:(1)决策理论(不论是西蒙的有限理论还是林德布洛姆的非理性决策理论)都注重对决策的过程进行分析,不在看做孤立的东西;(2)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分析方法体现了辩证法精神;(3)决策论分析方法对于信息充斥的网络时代的决策而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四编 政治学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完成

第十三章 政治学研究课题的规划

13.1.政治学研究课题分析

一、什么事政治学研究课题。是对“有关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探索和分析”,其实质是对政治现象过程之间关系的变量性的陈述。它具有可成立性,是指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可以有科学来解答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政治问题。

二、政治学研究课题的理论假设。假设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②具有经验的统一性;③对适当范围要有所界定;④与有效的观察技术相结合;⑤与一般理论相联系。那么,政治学研究是否都要先建立假设?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三、政治学研究课题的概念具体化与操作化。对政治现象的测量是从抽象的概念的具体化开始的。1、概念的具体化。是指用抽象定义将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其步骤为,将概念分解——作出抽象定义。2、概念的操作化。就是建立一些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变量),操作定义的功能在于:①澄清概念在研究中所选用的意义;②说明测量变量的操作方法;③是一些陈述变量间关系的假设获得验证的机会;④使今后同样的研究有所依据,以便比较彼此的结果。

13.2.政治学课题研究类型的选择

一、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1、应用研究。其侧重解答政治系统各个领域、各项政策中的具体问题,它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应用政治学理论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性建议。2、理论研究。其是通过对政治现实问题的考察,来丰富和发展政治科学理论,并提供有关政治生活运行与发展规律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解答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疑难问题,它包括抽象层次进行的学术探讨,也包括在理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上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现实问题,即通过对政治现象的观察、概括、抽象来检验理论或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二、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1、探索性研究。三个目的:第一、仅仅为了满足研究者了解某种政治现象、政治过程的好奇心和欲望;第二,探讨开展更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第三、发展可用于更为周密的研究方法。缺点:难以对研究课题提供满意的答案,实际上没有回答问题,仅仅是提出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途径。2、描述性研究。解答社会政治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进入前需要一定的设想以避免盲目,其特点在于不受假设的限制,可以在实际中完善设想或改变原来的设想,其范围比较广泛,比如民意测验、公共

政策调查、政治问题调查、政府部门的统计调查等等。3、解释性研究。建立模型的三种方式:(2)列出现象的原因和结果。(2)详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深入分析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

三、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1、横向研究。是在某一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即是指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时间所构成的全貌。它不同于静态研究,它可以进行动态分析,许多理论检验研究都会采用横向设计来探寻因果联系。2、纵向研究。(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进行研究;(2)同期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3)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四、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普查,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常用于行政统计工作;2、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3、个案调查,是从研究的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13.3.政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

一、定量方法:统计调查与实验。1、统计调查,其所收集的资料属于直接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这种资料在自然的状态下直接询问、观察或有被调查者本人填写得来的,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①使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②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与统计调查收集资料很相似,但是有区别:①统计调查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实验则不是;②统计调查所得到的不同的变量值是调查对象本身固有的,而实验则是人为施加某种刺激,它使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性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二、定性方法: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1、实地研究,不作预先假设,直接到社会中搜集资料,然后依靠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2、文献研究,它主要利用的是第二手的资料,侧重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有资料分析、内容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三种。

三、研究的分析单位与内容类型设计。1、分析单位。一般而言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但也有可能不一致,主要由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政治行为等几类:(1)政治个人,主要用于分析领袖与精英人物;(2)政治群体,可以作为政治研究的独立的分析单位;(3)政治组织,特征包括组织的规模、方式、管理的方式、组织行为等等;(4)社区,社区内的人们一般具有共同从事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并具有较为一致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5)政治行为与“政治产品”,如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产品。2、研究内容:(1)政治状态,是一些客观的指标,通过它们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2)政治意向性,是一种内在主观变量;(3)政治行为,是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活动。

第十四章 政治学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

14.1.问卷法

一、问卷法的特点。(1)标准化;(2)匿名性;(3)间接性。

二、问卷的类型和结构。1、问卷的主要类型:自填式问卷和访谈式问卷。2、问卷的基本结构:(1)指导语;(2)问题和答案;(3)结语,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一、对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以及礼貌地提醒被调查者不要遗漏及误填问题,其二、提出一到两个关于本次调查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问题,其三、以开放式问题的形式提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请被调查者填写。

三、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1、探索性工作;2、设计问卷初稿;3、试用和修改:试用的具体方法有客观检验法、主观评价法

四、问卷的具体设计。1、问题的产生和设计。“问题”的形成一般经过如下步骤:(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质;(3)确定指标;(4)围绕确定的指标,编制直接与间接的问题。2、答案的设计要求。要注意:(1)保证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2)根据需要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3)必要时试用开放式的回答;(4)注意问题与答案协调一致。

14.2.访谈法

一、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面对面访谈;而间接访谈的代表就是电话访谈。二者各有利弊。

二、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个别访谈即访问个人,便于缩小交流差距,减少受调查者心理顾虑,可以获得较深层次的材料和情况。集体访谈,即召开调查会:(1)调查会法;(2)头脑风暴法与反向的头脑风暴法。

三、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1、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式访问,访问的准备、过程以及分析都必须按照标准进行;2、无结构式的访问,又称非标准式的访问,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

四、访问的程序与技巧。1、访问程序:(1)访前准备;(2)进入访谈;(3)正式访谈;

(4)结束访谈;(5)访问记录;(6)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2、访谈法的特点:(1)访谈双方互动强;(2)类型多样;(3)过程容易控制;(4)访谈成本较高;(5)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信息不易获得;(6)回收率高。

14.3.测验法

一、概念和类型。1、定义。是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人格结构和政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资料。2、类型。(1)能力测验;(2)成就测验;(3)政治人格测验;

(4)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二、测验的程序。1、测验的编制;2、试测;3、修正;4、常模和标准化;5、编制测

量手册;6、正式实施;7、评价和解释测验。

三、测验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略)

14.4.观察法

一、定义。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感官、仪器设备,直接搜集正在发生并处

于自然状态的、一切同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有关的资料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的类型:(1)

按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考察;(2)按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

名义参与观察、交往非参与观察;(3)按观察的方式可分为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4)

按观察对象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二、观察法的步骤。(略)

三、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有利有弊;2、受主观性影响大;3、

利于研究公开社会活动,但对于隐蔽的往往束手无策;4、适用于用语言文字沟通的调查对

象;5、耗时长、人员多。

14.5.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界定和分类。1、界定。实验法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通过控制改变某些政治

(实验)环境获得关于实验对象发生变化的信息,以建立政治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达成一定的理论目的;二是达到一定的实践目的。2、实验法的分类:

实验室法和实地实验。

二、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程序。1、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1)自变量和因变量;(2)

实验组和控制组;(3)前测和后测。2、实验的基本程序:(1)确定问题目的;(2)提出假

设;(3)准备工具;(4)前测;(5)控制情况;(6)后测;(7)整理分析;(8)撰写实验报

告。3、实验的三项基本工作:(1)变量的选择和分类;(2)变量的控制;(3)变量的测量。

三、实验设计。1、简单实验设计;2、准实验设计;3、现场实验设计。

四、实验的信息和效度。相较于其他的方式,其信息和效度均较高。

五、实验法的优缺点。容易控制实施,但是缺乏现实性。

14.6.文献法

一、文献法的界定。是搜集和分析以文字形式为主要载体、记录政治现象的各种形式的

信息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文献的类别和来源。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大众传播文献。

三、文献法的步骤。1、计划和检索;2、鉴定和摘录;3、分析文献材料:①内容分析

法;②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四、文献法的特点。1、没有时空限制;2、具有无反应的优点;3、难以编录和分析,

同时文献并不是唾手可得。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读书笔记一教育的必要性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生与死的问题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2为什么教育哲学...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