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9

读《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姓名:孙嘉平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 著

一.作者简介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19xx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同时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19xx年退休后为斯坦福大学政治学习荣誉教授,还曾担任过美国政治学会的会长。阿尔蒙德是一位跨世纪的多产的学者,其一生除有一段时间担任政府公职外,都是从事教学研究和有关学术工作,直到20xx年去世,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科研写作,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后出版过18本著作,发表过数以百计的论文。他的主要著作有:《发展地区的政治》(合著)、《公民文化》(合著)、《政治发展》等。

阿尔蒙德是当代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并创立了比较政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他用于比较政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深受英国人类学结构—功能主义奠基人马林诺夫斯基以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和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等人思想的影响。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中,阿尔蒙德认为其核心概念是“政治体系”,它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的系统。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强调政治结构必须适应功能以实现功能,把结构分化当做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结构分化达到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发展。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晚期一代政治学家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二.本书简介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教授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教授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先后出过八版。本书是根据美国利特尔-布朗公司于19xx年出版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这个版本翻译的。它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着重于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在学术上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章摘要与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与个人水平有限,在研读本书的过程中,对前部分章节进行了细心的学习和研究,一些章节进行了简单的浏览的学习,对该书的体系和对作者阿尔蒙德在政治学领域提出的新思路、新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结构的分化达到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启示读者,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这样能使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的客观实在。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体系

1.主要概念

政治体系:

相对于旧的术语“国家、政府、民族”,局限于法律和机构的意义。“政治体系”这一词不仅是词语上的变化,而且体现了一种考察政治的新方法。

国家一词,具有机构特性、权威性以及合法性等含义。政府一词,则具有略微不同的正

式的法律的—机构的含义。民族是具有同一历史本源和同一历史命运感的人民组成的政治体系。(P4)

但是,政治体系这一概念可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因而现在已使用得非常广泛。(P4)

政治体系也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因为它强调了政治领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P4)

2.政治的特征

大多数定义中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把政治体系同合法的人身强制联系在一起。(P4) 所有这些定义都包含了存在一种实行惩罚、强迫和强制的合法权力的意思。(P4) 政治体系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性组织等。(P5)

政治体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取代之前的国家、政府、民族、政党等等旧词汇。反而政治体系这一词几乎囊括了所有政治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单元。将原来狭隘的政治单元进行整理、汇合,都称之为政治体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政治学研究的眼光、角度放大变宽,许多曾认为与政治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领域都加入到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中来。

但是,政治体系制定的规章及其实施是靠强制来支持的。(P5)

强制不等同于强迫与暴力,强制却是政治体系的明显特征和主要手段。

体系是指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相互依存以及体系同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P5)

该段作者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阐释了政治体系这一词中“体系”的内涵的第一方面。类似于所学的土地体系,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改变都能影响这一体系的运动方式。

体系概念的第二个方面是界限和环境的概念。一种体系始于某处,终于某处。(P6) 因此我们不妨说,每个人都是出入于政治体系的。

一切政治体系都与两种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政治体系既影响也受影响于其国内的经济、自然环境和资源、教育和技术体系,以及其种族和文化体系。(P6)

这样,政治体系通过各种完全不同的途径,程度不等地渗透于社会之中。(P6)

同样,政治体系及其所处的社会也同其国际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其他政治体系以及同国际机构的贸易、外交、战争、交通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相互作用。(P7)

这一段作者同样以家庭为例讲述了政治体系的界限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身处社会的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组织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了解政治、参与政治,每个人都处于政治体系当中。

社会上对公民和领导人提出的问题,可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以及形成集体信念和行动的技能和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P7)

表1.1列出的24个国家及地区将贯穿于本书,以此为例来说明问题。这24个国家及地区具有不同的国内经济环境、国内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国际环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将这些案例国家以19xx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为序加以排列,既有美国、西欧、苏联、日本等等的富裕国家,也有南欧、东欧、拉美、中国、非洲等不发达国家。但由于这些体系是处于作者兴趣和举例的目的而选择,它们并不构成当代世界各国的随机样本,因此不能应用作比较理论实验的证明。而且作者对中国的实证调查和数据比较少并且比较片面,所以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不足。

同时该表对24个国家及地区的一些国际环境也做了简要的描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宗教问题、种族矛盾、意识形态、军事问题、资源问题。这些都是国家间政治体系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政治体系的观念使人们注重这些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政治和公共政策的影响。(P9)

第二节 输入与输出

系统理论通常把体系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成三个阶段:输入、转换和输出。任何一组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即任何一种为它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影响或者试图影响其环境因素的体系,都可以用此方法来加以考察。(P9)

转换过程则是政治体系内部的。(P9)

从体系的观点对政治过程的图解我们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方法来理解政治过程。这一过程类似于生产一种政治物品:公众这种政治组织提出问题与政治需要,政党制定政策,政策实施产生效果与作用,反过来还能对其他各个政治体系产生影响。这是我的简单的理解方式。

戴维·伊斯顿是第一个用体系这个明确的术语来分析政治的政治学家。他把进入政治体系的输入区分为两种类型:要求和支持。(P10)

1.输入(要求)

(1) 关于产品和服务分配的要求。

(2) 关于行为管制的要求。

(3) 关于增税或减税以及对其他形式的资源提取的要求。

(4) 关于传递信息的要求。

(5) 关于参与政治过程的要求或是关于各社会集团的代表权更为平等的要求。

(6) 关于加强社会安定和秩序、减少暴力和冲突的要求;或者另一种方式,要求政

治体系对新的价值、挑战和机会积极地加以适应和做出反应。

2.输入(支持)

(1) 政治资源的支持。

(2) 顺从者支持或服从性支持。

仅有要求的输入还不足以维持政治体系的经常运转。要求知识用于制造称谓决定这一成品的原料。要维持政治体系的运转,还必须把以支持或反抗某种政治体系的行动或倾向这类形式的能量,以及把政治体系自身的要求,及它所作出的决定,一并投入政治体系,使之运行。(P11)

因此,输入可以来自以下三个来源中的任何一个:国内社会、政治精英人物,或国际环境。(P12)

政治输入包括公众对政策的不公、缺失所要求的改革与管制;包括公众对政党或团体的政治资源性支持和物质支持;还包括国际环境下对国内政治体系所施加的压力。

3.输出

(1) 提取。

(2) 行为管制。

(3) 分配产品、服务、机会、荣誉、地位,等等。

(4) 象征性输出。

第三节 结构与文化

1.政治结构

当讲到政治体系的结构时,所指的就是构成这一体系的各种活动,即具有某种行为、意图和期望的规则性的活动。(P12)

所有的社会体系,包括政治体系、都是由各种角色构成的。(P13)

因此,政治角色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单位之一。角色的组合就是结构。(P13)

结构即包括社会中不同角色的相互作用。每个人在所处的社会中都要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充当儿女的父亲;在职场中充当领导的员工;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党派的支持者。

以政治生活的角度看这个对象时,他便成为一名积极拥护所支持的党派并发挥作用的支持者角色,这一角色与党派领导、同党人士、社会群体等等产生的相互作用即形成了一种结构。

我们采用角色和结构两个术语,而不用职位和机构这两个用于,是为了强调参与政治的个人的实际行为,强调政治机构的实际作为。职位和机构两个词都可能指正式的法规,例如指那些设计用来约束法官和陪审员行为的法规,或是指公民所希望他们遵循的某种行为方式。角色和结构指的是每个人的能够观察得到的行为。(P13)

结构(例如立法机关)是由各种相互关联而又互相作用的角色组成的;政治体系则是由相互作用的结构(例如立法机关、选民、压力集团和法院等)构成的。(P13)

角色组成结构,结构组成体系。

2.政治文化

因此,研究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不但需要了解这个政治体系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的实际作为,而且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我们把这些倾向(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

公元8世纪到13世纪的西班牙哈里发王国时期,这一时期被阿拉伯人征服的西班牙并不能代表整个西班牙的信仰与文化方向。对于中国的蒙元时期的风俗文化及信仰同样也不能代表中国整个历史的信仰与文化方向。一段时期内文化的变革与波动,政权的更迭都只是这一政治体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本书这一部分启示我们在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研究的时候应该以长远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

第四节 执行功能的各个层次:体系、过程和政策

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P14)

1.体系层次

体系层次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P14)

维持一个体系层次必须经历吸收、社会化、信息交流。伴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吸收新鲜血液,与其他体系进行交流。

2.过程层次

第一方面是利益表达。在这一阶段,利益集团或个人提出改变某一政策或继续某一政策的要求。(P15)

第二方面是利益综合。在这个阶段,经利益表达提出的许多要求将综合成为少数几个重大的政策选择方案。(P15)

第三方面是政策制定。每个政治体系都有一部“宪法”,一套不断发展的法规,用以确定政治权力的范围,规定政治联盟制定权威性政策所必需的各类资源的性质。(P15)

转换过程的最后阶段是政策实施。(P16)

3.政策层次

但是,政策层次不仅关注输出本身,而且还包括对转换过程每一个阶段作政策上的分析。(P16)

在探讨政治层次的最后一部分时,我们不光要考虑政策的输出,必须将过程和政策的双重观念运用于我们分析的每一部分。这包括前文所提及的结果与反馈的作用。政治体系输出的同时,原先状态的环境同样也在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

本书到这里已经将书名中的“体系、过程和政策”的概念粗略的介绍完毕。政治体系中的各个结构如果想达到政策平衡,政策有效就必须完整全面地考虑这三个政治概念所包含的意义。作者将这三者的关系称为同步配合关系,就如同一辆向前运行的汽车:光加油

不行,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必须定期维修,遵守外界的交通规则环境,根据外界的交通信号改变行驶轨迹,适当更换疲劳的驾驶员,这样政策的推行才能像这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安全快速地到底目的地。

第五节 政治体系的比较分析

1.比较性描述

对于国家领导人的称呼,可能有很多种:皇帝、国王、苏丹、大公、酋长、主席、首相、总统等等;议会组织也分国会、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杜马、大呼拉尔等等不同的类型。在这一段作者建议根据这些组织的目标和结构安排把这些不同名称的政治体系归入到国家领导人或立法议会类别中。这种归纳方式我认为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在研究的同时,我觉得必须分清这些名词的细微差别,如不同类型的国家领导人所掌控对国家或地区的权力是不同的,他们制定政策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实施效力都具有巨大的差异。而且不同地区还有君主立宪、政教合一、委员会制等等不同的政治背景。所以我认为在对政治体系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各国文化的了解与探究。

2.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建设

概念和比较都不是理论,因为它们是以定义和定义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而理论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并且可以为经验所验证的。(P19)

作者阐明了本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提出一个或多个理论,而是要提供一种比较分析的研究方式来启示读书者。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这样能使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的客观实在,不会发生为佐证作者观点而强加读者各种主观观念的现象,这是本书的一大优点。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由于作者完成本书的年代原因以及对部分知识和文化的缺失,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描述也有一些偏颇。

第六节 政治发展

1.世俗化

世俗化是态度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在其周围世界中可以见到的因果关系。(P20)

世俗化不等同于庸俗化。我理解的世俗化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第一方面是重视教育,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渐取代宗教教义的学习。第二方面是现代化程度提高,各种现代化的生活用品逐渐影响了各个民族的服装、饮食、文化。第三方面是宗教意识相对从前更淡泊,世俗化的人们往往相信自己能改变环境的能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自己、社会甚至世界,对宗教的消极依赖有所减弱。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没有绝对的世俗社会,也没有绝对的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与世俗文化是相交融的,类似于土耳其、伊朗等国家,在经过了世俗化的改革之后,伊斯兰教对其国民的生活方式仍然起到很大作用。伊斯兰教的教义对这些国家的法律条文也产生的很大影响。世俗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分化

政治结构的分化有助于结构的专门化、自主化和民主化。在一个国家的版图扩张过程中或职能的细化过程中都有这种结构的分化,例如蒙古帝国的蒙哥汗去世后,帝国分裂为中国元朝和几个汗国;蒙元时期在所征服的民族地区设置达鲁花赤来掌管当地事务;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的分化等等这些我认为都属于政治结构的分化。

3.关于政治发展和政策能力的假设

4.现代化和发展

导致政治发展的时间可来自国际环境,来自国内社会,或来自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精英人物。(P22)

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包括进入政治体系的输入流程中数量和内容的某些重大变化。(P23)

当政治体系现存的结构和文化非经过进一步分化和世俗化就不能对付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时,发展就会来临了。(P23)

现代化是世俗化的契机;社会的发展必然包含政治结构的世俗化和分化。但是世俗化和分化并不一定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蒙元帝国和罗马帝国后来都分裂为一批结构分化程度和文化世俗化程度都较低的政治体系。

因此,政治体系的崩溃或过渡时期,常常是以暴力和向合法性挑战为标志的。(P23) 政治体系所面临的五种类型的挑战或问题:

第一类:国家建设问题

第二类:民族建设问题

第三类:参与问题

第四类:经济建设问题

第五类:挑战分配或福利

当政治体系遇到了如上五种挑战或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思考研究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世俗化和分化的过程,它孕育了政治体系的发展。

第七节 政治产品

在我们看来,要解决隐含在选择问题和观察角度中的价值倾向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正视所有类型的政治价值。(P25)

如同其他产品一样,政治产品同样也有其“生产过程”、“输出过程”等等。政治产品的有效推行和实施就必须像其他产品一样进行交易,例如面对国民对税收过高提出的抗议,政治当局在对当前税收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决定出台一项修改税收的法案。这一法案的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反馈过程中,博弈的双方:政府与国民都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来换取利益的综合。

第二章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P26)

我们把这些态度看做是可能影响他们未来行为的倾向性,同时,也不应忘记,这些态度本身也可以在一个能动的过程之中,不断受到社会政治经历的影响。(P26)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同时,由现存的政治结构所造成的机会和压力也影响着那种政治文化。当人们边学习边行动并通过行动来学习时,文化和机构、态度和行为之间就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P26)

在研究政治体系时,必须了解该体系之下所包围的政治文化背景,这一背景根植于该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是政治生活的变化同样能反作用于政治文化,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第一节 用于分析政治文化的概念

1.个人倾向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把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P27)

政治倾向的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对政治体系作出评价,人们就要对它们有所认识;政治认识可能受到政治感情的影响,也可能影响政治感情。然而,尽管三个部分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它们可能都会分别受到个人政治态度形成过程的影响。(P27)

2.各种倾向的一致性

然而,个人政治倾向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却在于各种态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致性的总量和类型,或通常所说的公民政治世界观中的“强制因素”。(P28)

这种高度一致的倾向体现在一个人对某类问题的选择和他对所有其他问题的选择的关

联性。大多数公民对自己的政治倾向有确定的方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党派选择、政策选择的倾向。

3.态度的分布和亚文化

一国国民的大多数对国家问题的看法称之为该国的政治文化。高度一致的政治文化大多数公民持一种看法,在图2.1中呈“尖顶型”;两极分化的政治文化大多数公民都处于极端的两头,在图2.1中呈“U状型”。我认为,民族单一、国家统一的国家大多趋向于“尖顶型”;宗教众多、民族成分复杂、政局不稳定的国家容易走向“U状型”。

如果我们找到了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的态度分布类型,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政治亚文化。(P31)

这一段中提及的某位研究美国政治的专家将美国的民主党中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看做是政策亚文化。我觉得这种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类似于喇嘛教有格鲁派与噶举派之分。这种同一宗教中的不同派别本身所信仰的是相同的教义,但是对教义的理解和戒律的规定有所不同。美国的两党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同样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同样信奉普世价值,区分在于两党在对于治理国家上的政策手段略有不同。但像书中提及的印度等国家面对着种姓的不同,信仰的冲突,领土的争议,政治亚文化便变得复杂。

第二节 体系文化

推进政治合法性有助于当权者的统治。

政治合法性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基础。(P32)

世袭、选举、政变等等。

表2.1显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人民对政府公平施政的信心在下降。原因有可能是经济危机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同时在英国,人民认为选举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注意到人民的想法的比率在60年代也在下降。在法国,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也在下降,同时法国人民支持西德政体的比率在上升,说明更多的法国人民倾向于民主政治。

1.国家的认同意识

政治共同体,就是结合在同一政治过程中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用政治发展理论的语言来表示,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常常被称为“国家的认同意识”问题。(P34)

民族主义、宗教冲突、语言不同都可能对国家的认同造成问题,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2.政权和权威人物

所谓政权,指一整套执行政治功能的结构以及指导这些执行活动的准则。所谓权威人物,指的是在某一个时期在政权中担任角色的那些人。(P36)

权威人物的个人魅力在政权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将合法化从个人身上转移到政权上来。

第三节 过程文化

1.对于自我在政治中的看法:狭隘观念者、顺从者和参与者

狭隘观念者指那些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公民。(P37)

所谓顺从者,就是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P37)

与顺从者相反,参与者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的输入过程,也就是对那些促使他们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也就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P37)

表2.2数据显示了美国、西德、英国、奥地利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公民中参与者的比率非常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委内瑞拉情况则与前者相反;墨西哥(非农村人口)两者的比率基本相同。作者提到数据体现的只是政治文化这一方面,并非代表实际的参与率。这种思想对政治参与的真正实施是不无裨益的。

2.对其他政治活动者的看法:信任和敌视

政治文化的另一个相关特征是人们对其他政治活动者的一整套认识、信念、感情和判断。(P40)

第四节 政策文化

因此,公共政策的倾向就是对政治体系作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P45)

表2.5显示了英国与意大利对社会公平及保障方面不同的看法。数据显示意大利国民大多数支持通过对富人的某些剥夺来进行再分配,39%的英国公民却反对这种做法。侧面反映了国家间不同的政策文化能直接影响到公民对政治的看法。

第五节 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世界上凡工业、教育和大众传播工具这样的现代化机构和影响力量普及的地方,便容易使人们形成现代化的世俗—理智型态度。(P49)

表2.6的数据佐证了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职业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 现代文化用明确的方式而不是用笼统的方式来观察客观事物;

(2) 现代文化用中立的方式,而不是用感情的方式来观察客观事物;

(3) 现代文化向普遍性的标准和概念看齐,而不是与某些单一独特的标准和概念保

持一致;

(4) 在评定价值和录用个人担任社会角色时,现代文化注重成就而不注重世袭地位。

(P50)

实际上,世俗文化总是期待着变革并注视着各种新的情况发出的新信息。(P50)

这一方面是因为世俗化带来了对合法性的新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世俗化给公民带来了新的资源,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世俗化强调了个人具有可利用各种机会来改变自己处境的能力。(P51)

我同意作者这一观点。这也侧面的解释了为什么世俗化的社会下宗教影响会淡化,宗教作为一种远古时期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时的一种客观消极的心理安慰方式在人们渐渐了解自己可以根据科技的进步,对大自然的不断了解来利用客观规律改变自己的生活时,它的作用在人们心中慢慢减少了。

在世俗化的文化中,信任和敌视的程度总是受比较直接的个人经历影响,而不是受历史遗留的成见的影响。(P51)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对日本的态度不像从前那么偏激极端。我们的态度从原来的仇恨变成了互相合作,不能忘记耻辱,同时也要学习对方的优点。我国政府在19xx年与日本建交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世俗化的文化中,人们对其他政治体系的态度更加的理性、客观。

在体系层次上,世俗化代表性地意味着以习惯和超凡魅力为基础的合法性标准的削弱,而政府实际作为的重要性日益成为合法性的基础。(P52)

第三章 政治结构

从表3.1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中上至议会下至普通家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在履行着政治功能。

第一节 政治结构的基本概念

1.角色和结构

政治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角色。(P56)

选民或政治结构中的普通成员并非将全部时间投入到政治生活中,政治结构的领导人是一种专业化、全职的职业。

明确的结构—功能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能使我们避免混淆结构的正式目标和结

构实际执行的政治功能。(P58)

相似的内部结构不代表执行相同的政治功能。作者举出的英国与苏联进行政治选举中公民选票的意义,前者选民的权力在录用政治领导人时所起的作用比后者的要大。

2.内部角色关系

表3.2中权力影响关系分为等级型、平等型、多元型。等级型的结构政策上传下达,下层必须严格遵守上层命令,几乎没有决策权;平等型可以根据商议、讨价还价来处理事宜;多元型结构的内部关系比较平等,领导者只有指挥职能,无强制的命令。

表3.2中最后一栏管制手段中列出了三种常见手段:强制型、酬报型和规范型。强制型即利用权力和武力逼迫角色参与者服从命令;酬报型即利用物质或精神奖励来吸引角色参与者服从命令;规范型指利用道德或法律制度来规范角色参与者自觉服从命令。

3.结构的分化和实际作为

这就是许多现代的社会结构都具有结构高度分化的特征,结构内出现的每个角色都是专门从事不同任务的。(P62)

增强分化程度意味着把个人纳入更为专业化的角色,并创造出能指导他们担当这些有限角色的引导模式。这种分化的优点是,它使每个人集中精力很好地完成一项细小的工作。(P62)

第二节 政治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是那些维持或改变政治结构的组织和结构,特别是那些执行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和政治交流功能的结构的组织和机构。(P65)

即使是最稳定的政治体系、在其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中也每天发生着细微的变化。(P67)

第三节 政治过程结构

我们对政治体系所下的定义是:依靠合法的强制力连续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P67)

是独裁政治体系还是民主政治体系,必须用它们产生的全部价值观念来衡量,而不能单从结构—功能的区别来判断。(P69)

在绘制结构功能图时要注意:一些社会组织在执行专门的功能同时执行其他功能,新闻行业、医院、教育行业同时也能起到收集信息、统计数据的作用。

第四节 政治政策结构

从过程观点来看,我们发现,多种多样的结构在不同的问题领域里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如利益表达、政策制订之类的活动;从政策观点来看,我们发现多种多样的结构在政策过程不同的阶段上参与影响如防务或福利之类的政策。(P70)

政策结构不仅按政策领域,而且常常按某一具体的政策方向形成专业化。(P71)

如果要使意见分歧的各个集团都留在某一组织内部的话,就必须有封官许愿或是瓜分肥缺之类的刺激,或是在不同的问题领域进行小心谨慎的讨价还价。(P71)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这种集权国家的优点。一个意见统一、步调一致的政策的行政效率,决策能力比政策多极化的政权要好的多。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反映了一种少数精英领导多数人的特点。

第五节 政治结构的发展方面

政治结构的这种分化也往往同文化世俗化相互促进。(P72)

1.政治结构的分化

在家长制体系中,成员关系以血缘为基础,权威由年事最高的男性来行使,这是他广泛的社会地位的一部分。在世袭制体系中,出现了一批行政人员,他们是在统治者的直接控制下并在统治者的邸宅内执行政府功能的专业化角色。

韦伯把封建制定义为一种在封建领主和臣仆之间具有纯粹个人效忠关系的政治体系。(P74)

从世袭制体系下专业化程度有限的官吏,跳跃到官僚帝国的更复杂、更有效的管理机构,这是第二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P74)

相对于世袭制的官吏,官僚帝国的官吏与统治者之间的个人关系较少,会更少的受到统治者个人的独裁影响,更容易使部门专业化。

2.政治体系的类型

文化世俗化和结构分化的规模可以作为政治体系发展的标准。(P75)

图3.2纵向表示世俗化的强度,横向表示政治体系的发展分类。可以看出世俗化能够带动民主化的进程。同时“民主”一词也有许多不同的定语,不同的民主体制所发挥的作用,民主的程度也完全不同。

图3.2所显示的这种分类表事实上只局限于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无法说明政权类型的某些重要差别,特别是现代民主政权和独裁政权之间的差别。阿伦·里杰夫对现代民主体系的划分也体现了,第一点是民主政治体系各有不同;第二点是许多政治体系民主与独裁相融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体系。

第二部分 体系功能

第四章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P83)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体系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的主导政治意识,使其在社会成员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第一节 用于分析社会化的概念

1.贯穿人生的社会化

关于政治社会化要说的第一点是,这一社会化的持续过程贯穿人们一生。(P83)

政治社会化对人的影响也许从孩提时代的某次见闻、经历就已出现,这一认知比较复杂,并且在年龄和心理的成熟过程中渐渐成为自己独有的政治观念。

2.连续和强化

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P85)

公民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如果是一致统一的,那么便非常容易接纳这种信息。

3.角色社会化

角色的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前提。

4.社会化的实施方式

所谓社会化方式,我们指的是结构执行社会化功能的方式。(P87)

社会或家庭关于政治的宣传、教育等等属于政治社会化明示方式;人生历程中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对将来政治生活的影响术语政治社会化暗示方式。

第二节 社会化的动力:60年代青年运动的例子

表4.1中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60年代年轻人骚乱是不无原因的。他们出生于二战结束后,有一个相对和平安全的生活环境,与上一代思想上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代沟,再加上60年代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萎靡,这些都成为了青年运动的诱因。更深层次上的原因是,这些青年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更加有政治参与感,对政治更加敏感,头脑的丰富导致了追求一种自我意识的膨胀与自负,更多的追求个性,反对政府。与现当代的一些中国青年的情况很类似:追求自由独立,彰显个性。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他们自以为有知识,大摆其知识分子的架子,而不知道这种架子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阻碍

他们前进的。”

第三节 实施公民社会化的结构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代际传递,是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途径和方式。

1.作为社会化机构的家庭

家庭对子女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以美国为例,在未步入社会前,每个孩子对于政治体系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家庭与学校。父母或兄弟姐妹对当前政治的看法能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着孩子的想法。比如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对孩子的自我认知的教育;该家庭受到了政策的影响所作出的决措等等。

2.共同体、聚居区和同辈集团

同一民族所处于不同地区,该聚居区的公民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地文化的影响。聚居区的类型有相同民族类、相同信仰类、相同阶级类。更类似于一个扩大化的家族。

3.教会

教会在向信徒传播教义宗旨之外,对信徒也会潜移默化的传播政治思想。历史上不少的政变斗争、地区动乱都是以宗教为名义而开展。

4.学校系统

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世俗化的进程,增强公民对政治参与的意识。

5.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加强了工人们之间的交流,团结了相同阶级的人们的政治力量。此外,书中举的例子也表明了,工业化的进程,科技的进步能改变人们传统封闭的思维,使之更加理性,客观。

6.正式组织

英克尔斯和史密斯的研究发现,农业合作社的成员同其他的农业劳动者相比,他们所获得的“现代态度”更接近于工厂工人的态度。

7.大众传播工具

大众传播工具一方面加快的信息的流通速度,减短了信息的保质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工具利用一些暗示或者故意遗漏等手段,刻意将媒体的思想强加于观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媒体的这种政治倾向。所以,许多政权在统治国民的时期首先选择控制媒体。

8.专业化的政治输入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

利益集团或政党中的成员有相同的利益目标或政治目标,这些领导人便利用这些使成员感到有归属感,统一成员并实现整个集体的最终目标。

9.专门输出结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和法院

另一种影响是公民与专门输出结构之间的直接接触,而这种结构主要的正式目标是制订和执行权威性的公共政策。(P105)

10.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

具体的政治经历,例如一次战争或一项独立运动,可以对政治态度产生广泛的影响。(P107)

第四节 精英人物的社会化:亚文化和角色社会化

然而,即使精英人物最初是随意选出的,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角色社会化可能由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结构来完成。(P108)

第五节 社会化和政治发展

1.世俗化的原因

我们认为文化世俗化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尺度。(P110)

促使社会化过程朝着提高世俗化程度方向发展的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解体,商业市场的渗透,新的农业技术和产品的引进,都市贸易中心和制造工厂的发展,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中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工具的出现——所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那种把文化价值观稳妥地传给新一代的传统模式。(P111)

第二个主要的因素是,人们接触到了世俗化因素和世俗化因素所意味的各种可能性。(P111)

世俗化是发展不可避免的进程,但世俗化不等同于庸俗化,更不等同于西化,我们一方面在科教文卫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方面更应该保护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

2.反世俗化

世俗化并不是当代文化中唯一的倾向。(P112)

然而,脱离世俗文化并不等于反世俗化。(P113)

第五章 政治录用

社会化和录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连续的。但每一种角色都要通过录用功能来完成。(P114)

第一节 用于录用分析的概念

1.选择和诱导

以上我们已简单地提到了录用的两个有所不同的方面:选择人员来担当角色和使他们按所期望的角色方式发挥作用所需的刺激。(P115)

录用包括规定录用标准和加以挑选,以及鼓励任职者达到人们对其作为的期望。(P115)

2.录用的含义

一个政治体系内的各个部分往往是相互依存的。某部分功能执行活动的变化很可能影响另一结构执行的另一功能。同样,体系的各个层次也是相互依存的,体系层次的功能执行活动的变化,会影响到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录用功能是一种体系功能;它与社会化和交流这两种其他的体系功能相互作用。但是录用功能执行中的某种变化。也可能影响到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P115)

如在第三章中所指出的,在体系层次上是维持现状还是进行变革,这尤其取决于控制政治资源的人的选择倾向和体系执行政策结果二者之间的平衡。(P116)

在过程层次上,录用功能决定了政治体系的容纳范围和担当政治角色者的代表性。(P116)

录用也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首先,录用新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人的能力同时能提高政策的实际作用。择优录取的方式能刺激大众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刺激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其次,按特殊的选择倾向录用个别人员充任重要的角色也会影响政策,不同的上层角色的所提出的政策很可能带有个人意识的影响。

第二节 公民角色的录用

政策过程中公民角色有两种主要的类型:参与者角色和顺从者角色。(P118)

参与者角色指担任角色的公民作出一定的努力来影响正在进行的政策制定过程。顺从者角色指担任角色的公民参与执行政策。(P118)

表5.1中参与者的特点是积极的、主动的,与政策制定或执行有密切关系的角色;顺从者则是享受政治权利、遵守政治义务的被动角色。

1.参与的类型和频率

2.参与者角色的录用

对政治参与者角色的录用有许多方面的条件,比如专业人员的限制,国籍要求,个人能力,社团关系,种族信仰等等。

3.顺从者角色的录用

顺从者是体系发挥作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享受权利方面,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在执行义务方面,必须受到强制等手段的管制。

第三节 精英人物角色的录用

1.精英人物录用渠道的入口

在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得以担任较高级的精英人物角色是以先前常在政治领域、有时则也在其他社会领域里担任较次要角色时的表现为基础的,如果精英人物的录用不是基于非常严格的出身和血缘标准的话,它至少要包括两个阶段:(1)被录用担任低级角色,如各级议会或地方政府的成员,这些地方的任职者是潜在的中央领导人的储备库;然后(2)从储备库中挑选人来担任较高级的角色。(P130)

普特南所做的研究证明了政治领导人大部分出身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拥有相当的社会背景;经济精英人物的特权背景要比政治精英人物还要重要;受过高等教育是精英人物的普遍特征。

同时,研究发现革命领导人往往出身于中上层阶级,引领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也是富农出身。

这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对一个人所起到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中上层阶级出身更容易接触到社会中的上层阶级人物,吸收先进的文化与知识,更有利于政治录用。

2.精英人物的挑选

稳定的民主政权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能调节这种冲突,从而所动员起来的是选票而不是武器。(P133)

表5.5提供了在一系列当代政治体系中运转的行政首脑角色选择结构的实例。政党在表中多次出现反映了世俗文化中合法化的实质:统治者的行动必须实现被统治者得利的诺言。行政首脑职位名称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领导人职位权力的不同,军队首领继承后政权保持巩固的次数最少,议会制的次数较多,其他政治种类频率不等。

3.对精英人物角色实际作为的诱导

关于成功的和未遂的军事政变的研究清楚表明,试图发动政变推翻一个具有强有力合法地位的文官政权,不仅是很困难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P139)

文官掌权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政权的稳定。大多数政权的变化是同暴力有关的,大多数民主政体的被推翻都与军事行动有关。文官相对于武官来说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专业,更懂得怎样治理国家。元朝的蒙古族皇帝是生在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缔造了独一无二的蒙古帝国,随后近东地区随着元朝的衰落分裂成各个汗国,不免给人留下能建国却不能治国的印象。

第四节 录用标准和现代化

普特南的研究指出,精英人物的选择标准有几下因素:技术专长标准;组织和说服能力;政治上的忠诚和可靠都是精英人物角色录用的选择标准。

第五节 结构分化和政治发展

结构分化就是建立新的专业化政治角色。(P144)

结构分化有三种途径:第一种由于外部压力而强行设立新的角色;第二种结构革新途径是通过富有创造力的领导进行的;第三种主要的结构革新形式是使现存结构适应新的情况。

第六章 政治交流

我们可以集中研究政治体系中最一般的和最有意义的信息流通,分析和比较实施这一基本的体系交流功能的结构。(P150)

第一节 交流结构的类型

根据我们研究的目的,交流结构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非正式的面对面接触,有时称为初级交流;(2)非政治的社会结构,如家庭、经济或宗教组织等;(3)政治输入结构,如政党和其他对于政治过程输入多少是专业化的组织;(4)政治输出结构,如政治行政长官、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构;(5)专业化的大众传播工具,如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P150)

在任何政治体系中,非正式的面对面接触的作用都是不应低估的。(P151)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非正式的信息传播工具变得越来越多。公民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如谈话等等成为了信息的载体。往往这种家庭式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最深,印象也最深刻;某次政治运动或政局更迭也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 交流结构的自主

表6.3中,一些发达民主政体的国家媒体传播工具的自由程度很高,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西方所谓的“独裁”政体国家新闻媒体传播工具自由程度非常低。我认为传媒工具的自由程度必须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对应。传媒工具工作效率提高地越来越快的同时,它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也在下降,对于一个民主文化背景不强的国家来说,很容易成为分裂分子、极端政治势力、境外组织的工具来操纵国民意识。国家控制传媒工具的自由程度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极有必要的。

第三节 政治交流:体系结果

政治交流是一种基本的体系功能,它会对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的维持和改变产生许多结果。(P160)

1.交流的扩大和社会动员

在全国团结的态度得到巩固之前,各种不同的经济、地区和种族集团由于首次认识到自己同国家集团以及政治体系的关系,会造成集团间大量的冲突。(P162)

在那些国内人民已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信仰的前提下,不正当的政治交流或许会挫伤或破坏那些因语言、文化、信仰不同的少数族群的团结,导致国家分裂。历史上的印度与巴基斯坦,苏丹与南苏丹;当今的魁北克问题、北爱尔兰问题、甚至西藏问题都需要政府的关注并改善地区间的关系。

2.革命的动员和对交流的控制

其中凡获成功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成功地控制了交流网。(P162)

控制交流网的一个途径是争取传统的社会关系网,并使之适应新的目的。(P163)

第四节 政治交流:过程结果

不过,即使在民主政体下,要获得公众得以实现控制的信息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变得复杂起来,首先是政府活动设计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为理解这些复杂性需要越来越专门的知识。(P166)

政府在政治交流的过程中,应以公示的方式让人民了解该政策行使的意义和后果。一些国家型的大型工程宏观上产生了利国利民的意义,但是在微观上对地区涉及的影响等等也应考虑。三峡工程在前些年被人所诟病,这项工程在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之外也对原三峡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三峡这项工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反之,问题非常复杂。

政治世界中想要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很困难的,在政治交流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使得一项政策变得异常复杂。

第五节 政治交流:政策结果

政治交流过程中的政策结果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失实;决策结构环节过多;技术复杂性的增加;群众与领导者交流渠道长等等。

第三部分 过程功能

第七章 利益表达

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要求的过程成为利益表达。(P179)

第一节 利益集团的类型

利益集团一词一直是政治学家激烈争论的对象,所谓利益集团,我们仅仅是指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P180)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个人作为自身利益的表达者所具有的的持续的重要性。(P180) 比如一个有能力并且教育水平非常高的人会频繁的与政府部门接触。

然而,个人在这些较为广泛的问题上表达利益的努力,总是同集团意识和集团活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P180)

特殊的利益表达常与“核心人物”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政治领袖在狭窄的、特殊的利益交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个别支持者组成的私人关系网。(P180)

庇护人与被庇护彼此需要对方,庇护人将自己对被庇护人的关系网保护与被庇护人所苛求的支持进行利益交易。

除个人方式的利益表达之外,我们还能从组织的角度出发,把利益集团分为四种类型:

(1)非正规的;(2)非社团性的;(3)机构性的;(4)社团性的。(P182)

非正规的利益集团就是无组织的暴徒和骚乱,它或多少是不满或抗议的自发表现形式,通常出现得快,平息得也快。(P182)

非社团性利益集团的特点也是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这种集团不同于非正规利益集团,因为它是建立在共同意识到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或是可能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的基础之上的。由于这些持续的文化或经济联系,非社团性集团比非正规性利益集团有更多的利益连续性。(P183)

机构性利益集团存在于诸如政党、公司、立法部门、军队、政府行政机构和教会组织之中。正式的团体组织具有高度分化的角色结构,但这种结构的建立是为了执行利益表达之外的功能的。(P184)

社团性利益集团是从事利益表达的专门结构,它们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集团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P185)

第二节 利益集团次体系的类型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利益集团构成了政治体系的次体系。(P187)

从事集团谈判的公会的发展,促成了旨在加强工业中资方谈判能力的雇主联盟的发展。(P187)

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能促进双方体系的进步和发展。

四种利益集团体系:

第一种是竞争性的,这类利益集团在为其成员谋求利益和保护而进行活动时,相对来说是自主的。

第二种是非自主性的,其组织成员的利益从属于控制他们的那些机构的利益。 第三种是阶级合作性的。

第四种是国家控制型的利益集团体系,它们抢占利益表达,从而保证党和政府精英人物的政策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得到贯彻。

第三节 接近的渠道和施加影响的策略

1.合法的接近渠道

所谓个人联系渠道,我们指的是利用家庭、学校、地方和社会联系作为接触政治上层人物的工具,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的通讯网便属此例。(P189)

精英人物代理是利益集团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的一种接近渠道。它可以采取由一名集

团成员直接参加政策制定结构的形式,或是采取由一名独立的精英人物表示赞同的形式。(P190)

我们还必须考虑现代政治体系中存在的大量正式的和机构性的接触渠道,这就是,大众传播工具。(P191)

政党是第二个重要的机构性接近渠道。(P191)

立法机构,内阁和政府行政机构也是常见的接近渠道,个人或集团使用这种渠道的一般策略,包括列席议会的委员会,或向个别议员提供情报。(P192)

抗议示威、罢工以及其他非暴力的但激烈而直接的压力也是一种接近形式,它介于合法渠道和非法渠道两者之间;是前者还是后者,取决于具体的政治环境和示威者的行动。(P194)

表7.3 在若干国家中的反政府抗议示威,1958-19xx年,民主社会相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或者独裁政体的国家示威率要高很多。

2.强制性的接近渠道

罢工和阻挠通常是组织良好的社团性和机构性集团来进行的,因为这类战略涉及复杂的协调问题。(P197)

暴乱作为一种政治接近手段,也可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P198)

最极端的强制方法是使用政治恐怖策略,这包括蓄意进行暗杀,对其他集团或政府官员进行武装袭击以及制造流血事件。(P201)

第四节 从政策角度看利益表达

表7.5利益表达的过程和政策展望列举了各政策领域中利益表达的实例。

第五节 政治发展和利益表达

专门利益组织的发展,提高了政治决策者了解各种集团目前有哪些要求的能力。(P205) 从历史上看,专门的利益集团和专门的利益表达渠道事实上都是为了响应所有这些类型的挑战而出现的。(P205)

研究表明,利益集团和利益表达渠道起初常常是政府需要扩大集团参与而组织和建立的。一些利益集团经常需要一个安全保障和庇护者。

这样,我们便有可能认为,当一个社会经历了经济和技术变化,当它获得了与这些变化过程相关的态度时,就会出现导向更高程度利益表达的倾向和行动手段。(P208)

第八章 利益综合

把各种要求转变成重大政策选择的功能,称作利益综合。各种要求得到大量政治资源的支持,就转变成重大的政策选择。(P209)

所谓政治资源,是指支持候选人的公民的选票、议员的投票、文官集团的支持以及在录用和决策中可能加以动用的武装力量等。(P209)

利益综合是一个重要功能,它在体系、过程和政策各层次上都有重大意义。(P210) 利益综合对于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P210)

在政策层次上,利益综合的模式影响着政策的实质内容。(P211)

简言之,利益综合会影响具体的政策结果。(P212)

第一节 从事利益综合的结构

1.作为利益综合者的个别精英人物

个人关系网的利益综合的特点是追随者与利益集团必须互相满足利益,达成利益的交换。无论是土地、资金、服务、选票还是庇护,都必须在两者之间达成交易的平衡。

2.利益集团:社团性的、非社团性的和机构性的

社团性的利益集团能够通过社员的共同利益来协调他们的活动来动员到相当数量的选举资源或经费资源。

3.竞争性的政党制度

政党是当代社会的专业化利益综合结构。(P217)

分析竞争性政党在利益综合中的作用,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各个政党,而且必须考虑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中交互作用的政党结构,选民,选举法以及决策机构。(P218)

影响综合过程的某些因素:(1)政府机构;(2)政党系统所提供的政策选择;(3)选民的投票行为;(4)选举法;(5)议会联盟的组成。

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影响到政党在利益综合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P219)

政党制度所提供的政策选择:如果有许多政党在那里提出不同的政策选择,那么公民们很可能去寻找一个代表他们所赞同的那种综合政策立场的政党。(P220)

政党向选民提出的那些供选择的政策的制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取决于社会中各种选择倾向的分布,也取决于党的领袖的抱负、资源和策略。(P220)

公民的选举行为:公民在为某些党的候选人奔走和投票时,直接地参加了利益综合。(P222)

选举法:选民的行为和他们的行动对利益综合的意义这二者却要受制于选举法。(P225) 议会中联盟的形成:选举法、政党的政策选择和选民的行为共同产生了议会和行政部门中的政党代表。(P228)

4.非竞争性政党:合作性的和等级制的

非竞争性的政党也是专业化的用来提出政策选择并动员公民予以支持的利益综合结构。(P232)

合作性政党:合作性政党允许在其自身的各级范围内,或是由与之相联系的社团性利益集团在某种程度上自主地形成要求。(P233)

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 产 党为执政党,民主党派为参政党。

等级制统治政党:这种政党与和合作性政党不同。它既不公开承认内部利益综合的合法性,也不承认自主的社会集团利益综合的合法性。(P235)

军政府: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由军队所拥有。

第二节 利益综合的两极化和非极化

竞争者们两极化的程度很可能反映了政治文化的两极化。(P240)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与共 产 党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诉求。

解决非两极化的方法就是排除其他竞争者并镇压反对党。

第三节 利益综合和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既影响利益综合的实施,也受到利益综合实施的影响。(P243

第九章 决策规划

第一节 决策规则

权威性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有某些固定的决策规则——关于制订规则的规则——以决定谁能在政策制订和实施中从事什么活动。(P245)

1.政府权力的区域划分

按权力的地理或区域划分对政府进行分类:单一制,形式上联邦制,准联邦制,联邦制,邦联制。

单一制:如法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国等等,多为集权单一民族国家和共 产 党领导的国家。

形式上联邦制:实际上的单一制,如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巴西等等,高度集权的共 产 党或军人独裁的领导下,实际为单一制。

准联邦制:如英国、意大利、南斯拉夫。从作者著书时期,北爱尔兰才取得处于议会

全面监督之下的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到当今北爱尔兰问题,说明英国的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自治权力不断加大。

联邦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同一国家内文化、民族比较复杂,但仍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邦自治权较高。但宣战、外交权等等赋予中央政府。

邦联制:如1777年-1787年的美国、联合国、欧盟等等。邦联制中的中央政府机构虽然拥有某种形式上的权力,但是缺乏实施法律的手段。

2.政府的分权

当代政治体系中权力的分配类型有:集权式的,议会制的,议会—总统制混合型的,总统制的。

集权式的:如苏联、巴西、中国等等国家。权力集中在政府局或军政府手中,中央权力较大。

议会制的: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其特点都是政治行政部门与一个直接联系的具有重要作用的立法机构相结合。

议会—总统制混合型:法国第五共和国,当时的法国总统由全民投票选举产生,不论是否得到国民议会的支持,总统拥有很多重大的权力。

总统制:如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政府权力的分立最为明显。独立选任政治行政首脑,不论他们是否得到议会的支持,都在法定的期限内任职。

3.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政府可分成两种极端的类型。一种是政府对公民实行强制的权力几乎不受法院的限制;另一种是,法院不仅保护公民的权利,而且还能监督其他政府部门,观其权力运用是否得当。(P253)

第二节 决策:历史的观察

第三节 决策过程

1.政策和实施

政策和实施是两个连续的过程。(P258)

2.问题领域和政策专业化

因此,确定决策过程的特点,并不是简单地描述对某些机构的授权等,而是要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辨别各个共同参与政治制订专门化政策的政治和政府机构各种不同的方式。各个国家总的特点和各国间的比较,必须从决策过程的多样性来进行概括和抽象。(P260)

3.政策协调和控制:预算

预算是现代政府用以保持或改变政府行动的重点,也是协调政府行动的各个领域和提高政府行动效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P260)

4.领导和决策

一个政治体系中的结构性安排和决策规则,可以看做是对决策的一整套约束,也可以看做是为政治过程建立了一个组织机构的框架。相似地,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的问题和挑战可以看做是对决策所加的约束,也可以看做是为决策提供的机会。(P264)

第十章 政府结构及其功能

政府是一套制订和执行政策的结构,是在一定领土上对一定人民具有约束的权威。政府结构为政治行动的进行提供多少具有稳定性的权威框架。政治体系的基本决策规则确定组织和权力。(P270)

第一节 政府行政领导部门

1.结构

国家政治行政领导类型分为个人的与集体的,同时也有实职与虚职之分。

2.功能

政治行政领导通常执行重要的体系功能。(P274)

政治行政领导人再执行功能过程中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P275)

第二节 议会

1.结构

议会的结构各不同,有议院、国会、参议院、苏维埃、国家杜马等等。

2.功能

立法机构可能具有体系、过程和政策功能。(P280)

它们在制定宪法和在其他决定规则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录用、社会化和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它们的体系功能。立法机构参与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参与政策制订和政策执行,就是它们的过程功能,而议会中的专业化委员会以及按党派和按问题组成的各种集团则意味着立法机构的政策功能。(P280)

3.议会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立法机构有以下重要性:(1)作为确定目标的机构;(2)作为冲突的处理者;(3)作为民族统一的促进者。

第三节 官僚机构,政策制订和执行

1.高级文官和政策制订

表10.3中将欧洲的一些国家的文官角色作了比较,分出三种类型:“权力很大但没有政治化的文官”;并不真正有权力但非常政治化的文官;既无权力又非政治化的文官。

文官拥有常年累月的经验,容易产生保守的倾向,但在专业范围内是技术统治性和革新性的。

2.高级文官的政治文化

诸如此类的研究表明,由于历史经历不同,所录用的行政官员出身不同,政府政治机构效率的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政府官僚机构会有不同的文化。(P288)

3.官僚机构和政策执行

而官僚机构几乎是单独执行着一项关键性的政治功能——在各种具体情况下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P290)

除了这种对法规执行的近乎垄断之外,官僚机构还大大地影响着决策过程。(P290) 官僚机构不管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都是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官僚文化中的文官与武官演变成为了现代的政府官员与军队。官僚机构是公共问题和政治事件最重要的消息来源之一。建立和保持一个反应性强、高度负责的官僚机构是现代化社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杜绝(官僚主义),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官本位影响至深的国家,人民出于对官员的尊敬慢慢变为一种大众对政府的恐惧,家庭对子女成为官员的自豪慢慢变为青年人疯狂当官的痴迷。官僚机构下的领导者,在对政治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官僚主义,注意现代政治领导的艺术。

第四部分 公共政策

这段时间我细心地研读了该书的前三部分,并在书中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下总结了自己的见解。由于时间和个人一些原因,第四部分公共政策仅仅粗略地读了下,将在以后的时间里仔细阅读并记下读书笔记。

四.读后总结

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作者给众读者提供了一种比较分析的研究方式:这种方法不仅仅应用与政治学,任何学科可能都需要这种思路来进行研究。为了比较分析的更加透彻,作者每一章节都运用大篇幅的各国案例来阐述自己的概念,使读者在学习政治学的过程中同时了解世界的动态、各国的文化。

阿尔蒙德在此书中做出的首要贡献是他提出了用政治系统、功能、角色、机构等新的术语来代替国家、权力、职位等传统的政治学术语。这些新的术语高度概括了政治世界的不同单元。他还提出,在作政治的研究时,同时要考虑政治的基本倾向即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也是该国文化的一个侧面。可以说,政治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能深深地影响政治的运行、发展、实施、反馈。

阿尔蒙德在此书中作出的第二个创新是,在介绍政治体系具有三层功能的前提下,即体系、过程和政策,他对这三种功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三者联动地研究比较政治学的原理。

我最欣赏阿尔蒙德在书中对世俗化这一方面的解读和研究。“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世俗化对于一些传统国家虽然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冲击,它的到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但是,阿尔蒙德对世俗化以及结构的分化所做的客观细致的分析,让我了解到,世俗化是一个不可逆转之潮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世俗化的过程中,谨防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的“普世价值”,谨防境外势力对我们的文化侵略,世俗化不等于全盘西化,世俗化也不要求我们放弃我们的信仰。

我希望能从这本《比较政治学》中,通过对政治学的研究,了解到当今世界格局背后真正意义所在;通过对西方政治体系和本国政治体系的比较,再结合我们国家具体的国情,做到群策群力;同时也希望能对政治学今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起到更大的帮助。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读书笔记一教育的必要性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生与死的问题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2为什么教育哲学...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