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20xx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时间:2024.4.27

(057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20xx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 考试说明: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名词解释需要准确的答出名词的概念,至少要答出每个概念中的重点内容。此外,无需过多的论述。

2. 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基本概念、制度等的阐述,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简要阐述。

3.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在答题时除要准确答出所考知识点外,还必须做必要的展开论述,并要求有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有据,论之有理。

二、 重点复习内容 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学上所学的社会分层 2、“分层”与“社会分层” 3、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化密切相关 4、社会分化的定义 5、社会分化的特征

社会分层的两个方面:“分”和“层”

社会分层的特征:1、永久性 2、普遍性 3、社会定势化 4、差异化 5、对人的影响 不同社会的分层制度:1、等级制度 2、身份制度 3、种姓制度 4、阶级制度 社会层次结构

阶层一词的两种涵义

社会分层的标准与方法主要有:1,收入标准 2,权利标准 3,教育标准 4,职业标准 5,声望标准

社会分层常用的方法: 1,主观法 2,客观法

社会地位差异:1,社会地位的含义 2,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不一致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不一致

社会地位的测量方法:1.不平等指数 2.库茨涅茨比率 3.五等分法 4.基尼系数 5.恩格尔系数 6.社会综合地位量表 7.职业声望量表

声望:是指公众对个体、某一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认可程度。

社会地位和差别: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2.社会地位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社会分化的后果

阶层、阶级与社会不平等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I):美国社会学家邓肯设计了一种方法,用以估计所有职业的声望得分。邓肯把NORC职业声望量表加以扩展,把NORC的职业分类细化为美国官方人口普查使用的社经地位”)270个职业类别。邓肯基于职业声望测量所获得的各类职业的声望得分,以及相应职业的平均收入和教育水平,建立了一个回归方程,求出收入和教育对职业声望的回归系数(即权数),然后,应用了这一回归方程,求出所有职业的声望得分。采用这种方法所求出的声望得分,实际上是根据每一个职业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估计出来的,因此,它称为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简称为社经指数(SEI),即收入代表经济地位,教育代表社会地位,SEI就代表了人们的综合社会经地位.利益团体(达伦多夫):在达伦多夫看来,利益群体与特定的权威地位相联系,当团体成员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与其权威地位相联系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化程序结合起来,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自己的目标、宗旨和行动纲领的时候, 1

它就成为了一个利益团体或利益群体。

精英循环(帕累托):帕累托认为所谓精英就是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那些人,他提出了“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的区分,所谓“治理精英”,指的是其行动对整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人。可以进一步地区分:那些以暴力和压迫为基础来行使权力的人,被称为“狮子”;而那些狡诈、实用、善于劝服别人的人,则被称为“狐狸”。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精英要么是“狐狸”,要么是“狮子”,或者同时具备“狮子”和“狐狸”的品质。一旦他们之间的力量平衡被严重破坏,社会变迁就会发生:亦即一种治理精英代替另一种治理精英。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精英循环论”。

权力精英(米尔斯):米尔斯认为,美国存在一个由三人小组构成的权力精英。

精英再生产”和“精英循环”:帕累托认为所谓精英就是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那些人,他提出了“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的区分,所谓“治理精英”,指的是其行动对整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人。可以进一步地区分:那些以暴力和压迫为基础来行使权力的人,被称为“狮子”;而那些狡诈、实用、善于劝服别人的人,则被称为“狐狸”。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精英要么是“狐狸”,要么是“狮子”,或者同时具备“狮子”和“狐狸”的品质。一旦他们之间的力量平衡被严重破坏,社会变迁就会发生:亦即一种治理精英代替另一种治理精英。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精英循环论”。

二元劳动力市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多林格尔、皮奥等人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初级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初级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

动力市场理论兴起的背景和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在美国学术界的复兴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平等,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制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应用再度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三是布劳—邓肯指导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合成一个社会经济综合框架的理论的影响。总之,西方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意,它拒绝隐含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的现代化、产业化预设,尖锐地批评传统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强调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对社会不平等的作用。 阶级利益: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的共同利益。阶级利益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的分配方面。阶级利益是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特定地位造成的。阶级利益主要的就是一个阶级的利益。阶级利益必须是本阶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阶级中个别成员或少数人的利益不能看作阶级利益。

阶级死亡(帕库尔斯基)

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原因

社会不平等

稳定性的不平等与暂时性的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身份制的解体

变迁的特点

“阶级消亡”的主要依据:首先,他们所说的阶级还是传统的阶级概念,即阶级本质上是关 2

于经济、生产的定位,是建立在财产、市场基础上的。其次,他们认为阶级的构成有不同的程度, 低水平的阶级构成,即社会集合很弱小,到高度成型的阶级,即,“到了这个程度,阶级在社会、文化与政治意识领域都密切地关联在一起,阶级认同占据了主导地位,阶级意识很尖锐,政治也受以阶级为基础的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斗争所控制”。再次,由上面第二点的逻辑,他们提出这样的论点:在经济最发达的社会,阶级正在走向衰落,或者说,这些社会已经不是阶级社会了。 身份制变迁激发的社会矛盾:1,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更为扩大 2,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中的白领层、中上层提出了明确的权利要求。 3,残存的户籍身份利益做引发的矛盾有所激化。

“排他”和“内固”(帕金):社会封闭是通过两种相区别的但又是互补的机制作用促成了社会结构的形成,这两种机制中一个是“排他”,另一个是“内固”。“排他”是所有分层系统中社会封闭的主导模式,这一机制的产生,是由于某一社会群体为了维持和增强它自身的特权而企图制造一个在它之下的阶层和群体,相应的,在它之下的这一群体或阶层可能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制造在它自身之下的另一个阶层,由此逐级类推形成了一个分层系统。“内固”则是被排挤的阶层由于不能采取“排他”策略来最大化自身的获益而作出的集体的响应,即所谓“内固”就是受排挤的阶层强化阶层内部的联系和团结,“内固”程度高的阶级和阶层,较易于形成对上层阶级的对立和反抗。帕金总结说,“排他”作为社会封闭的一种形式,起到了稳固现存分层秩序的作用,而“内固”则是对现在分层体系的一种潜在的挑战。

权力维续论:社会分层的市场转型论中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边燕杰和罗要的权力维续论强调的是再分配制度的惯性作用或者说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他们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在两大制度未发生动手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制度是共 产 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变,因此保持了政治权力在控制社会方面的涵义不变。第二个制度是单位制度未发生根本的动摇,单位仍然是控制经济资源的关键部门,单位仍是再分配的代理人。这两种制度有持续存在和发生作用保证了政治权力对资源的控制和分开,使得政治权力得到维续。

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 强制性协调组合是指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缺乏,因此,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集团的最终原因。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权威地位的分配不可能像收入或声望的分配那样形成逐渐过渡的续谱,只能依从两分法,即各个地位或者被赋予权威,成为统治地位,或者是完全丧失权威,成为服从地位。这样,一个强制性协调组合就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统治者,一类是服从者,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

雇佣关系(戈德索普):雇佣关系是戈德索普在其EGP阶级图式中界定成员阶级位置的核心依据。雇佣关系是雇主与雇员在达成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是指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务,雇主向其支付相应报酬所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戈德索普区分了两种雇佣形式:服务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前者是由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构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建立的带有更多信任和保障性元素的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出现在雇主与熟练、半熟练或非熟练工作之间,具有短期性、脆弱性。

去技术化(布雷弗曼):布雷弗曼对“去技术化”现象作了全面的阐述。在他看来,前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人们可以全盘掌握生产知识,并对劳动过程进行控制(他将其成为工匠传统),但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随着泰勒主义“科学管理”运动,以及科技革命后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工人对生产过程的知识开始被剥夺,工人不再是作为一个工匠,而仅仅是一个会熟练重复有限动作的生产工具,他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也随之拱手让出。换句话说,在以机器为中心组织劳动过程中,不是人控制劳动过程,而是劳动过程控制了人。或者说,不是直接的生产者而是占有机器的资本家控制劳动过程。

3

社会不平等: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1,阶级的涵义 2,阶级产生的条件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6,阶级分层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1,经济地位 2,声誉地位 3,权利地位

马克斯·韦伯的多元分层观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

阶级知识多种分层序列中的一个维度:1,阶级、身份和政党 2,开放和封闭的关系 3,权威和科层制问题论述

古尔德纳主张“新阶级”至少有两种人构成: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

身份群体(韦伯):韦伯认为,身份是人们相互之间所做的主观声望评价。

阶级与身份的关系

权力、科层制、国家

社会封闭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标准

冲突论的权利分层理论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

我国的阶级、阶层现状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分层状况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分层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机制

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1,分层结构2,以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

1,分层结构的封闭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原有职业结构不断变化

新兴职业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中间阶层的出现

职业体系日趋开放

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1,六阶层论 2,十阶层论 3,全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沃纳六阶层理论:1.上上层 2.下上层 3.上中层 4.下中层 5.下上层 6.下下层

划分阶层的标准 :1.职业 2.收入多少 3.收入来源 4.文化程度 5.生活方式 6.宗教信仰 7.政治态度 8.价值观念

韦伯阶级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比较

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1.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2.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3.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弹性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一个弹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各 4

个分层地位之间的零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2)在弹性结构中,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5)弹性结构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

戴维斯和摩尔的社会阶层功能论

图明的社会阶层冲突论

文化资本(布迪厄):按照布迪厄的说法,文化资本是一种继承来的语言的和文化的能力,它包括精美的语言表述、优雅的行为举止、适度的礼仪方式、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一般性的文化意识等。这种资本被认为是一种获得“象征性财富”的手段和工具,布迪厄声称,来自不同文化出身背景的人继承了不同量的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像经济资本一样是可以创造、培育和传递给下一代的,它对个人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化有着累积性的影响,并从而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和上升流动机会产生影响。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基本上来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些非正式知识;(2)传统的文人文化;(3)语言的应用能力:(4)态度和行为方式。

布迪厄“社会阶级”的三个维度及对中国社会问题分析的启示:布迪厄对阶级的理解,是根据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相似地位”来界定的,在这种社会空间中,充斥着对物质资源和符号资源的争夺。他把这些资源分为三种类型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这种资本分类为基础,布迪厄建构了一个由三个相交的维度组成的社会空间:

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维度,是持有者所拥有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总量。

2、第二个维度是根据持有者所拥有的资本的布局区分出不同的“阶级部门”,它代表了阶级内部的分化。

3、第三个维度是持有者资本变化的轨迹。所谓轨迹,指的是持有者的资本总量和布局在一段时间里的变化或稳定状况,即向上、向下流动或维持原状。

于是,各种资本的数量与布局,以及它们在历时性过程中的变化轨迹,共同塑造了社会空间的具体形态。社会阶级正是在这一空间中得到具体地界定:在所有上述三个方面都拥有相似或相同“阶级状况”的个体,占据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空间位置”,亦即“阶级位置”。 有机团结(涂尔干):涂尔干提出了两种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化提供了条件。

格伦斯基的后涂尔干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职业层面的“小阶级”概念取代传统的“大阶级”概念及其研究取向。

新涂尔干主义者所谓的“大阶级”和“小阶级”指的是:大阶级:聚集体式的阶级,一般是通过职业聚类的方式 形成几个数量有限的阶级类别。小阶级:当大的职业类别(Major Occupational Categories)被分解为(反聚集为)单位职业水平(Unit Occupational Level)时,就构成了“小阶级”概念。小的职业阶级比大的聚灯阶级更能地代表生产位点的结构性位置,更能充分地解释个体在生活状况上的差异。他们认为,以大的聚集阶级概念来分析阶级结构化是错误的,因为聚集阶级内部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群体,而不同的职业群体的技能培训过程和学历资格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与之相反,从事相同职业的人在这些方面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较多的一致性。他们的结论是,阶级结构化存在天分解阶级层面,而非聚集的大阶级层面。

迪尔凯姆(涂尔干)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主要观点:涂尔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秩 5

序如何成为可能,或者说社会控制如何实现,从而避免出现社会失序和动荡。他认为只有当人性在主导规范系统的集体压力下受到道德的约束时,社会秩序才成为可能。这一思想贯穿他所有的论著之中。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他简化和忽略阶级和分层问题,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阐释分层体系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分工是必须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体系会越来越复杂。

? 在任何社会的分工体系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

? 社会上的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

? 让最有才能者去担负最重要的工作,让弱者去承担较轻的工作,应该是社会分层的基本

原则。

? 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职位的配置有一定的比例,不是任意的。所以,处在

高层位置上的人必然是少数。

在此基础上,涂尔干提出了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即分工基础上的职业共同体结构。和马克思和韦伯不一样,他更强调职业共同体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如果充分发挥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则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失范、社会无序和道德沦丧就可以被克服、纠正。

各阶层的构成与资源分配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分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中间阶层

金领阶层

白领阶层

蓝领阶层

阶层结构的特征及思考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结构的问题、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国内“十大阶层”划分的依据及基本类别: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陆学艺为首的团队经实证研究后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观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伦斯基的新涂尔干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应当结合新涂尔干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论点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社会阶层作答。

社会流动:

1.涵义

6

2.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精英流动)

3.原因(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或者生育率的变化;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 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1,经济的发展程度2,社会结构的类型3,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4,教育的发展5,社会价值观念6,个人因素7,自然环境的变迁

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

中国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1,行政因素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2,户口对中国的社会流动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3,“单位制”中用人制度的亲缘化清华对于社会流动存在着不利影响

三、 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排他”和“内固”(帕金)

【参考答案】社会封闭是通过两种相区别的但又是互补的机制作用促成了社会结构的形成,这两种机制中一个是“排他”,另一个是“内固”。“排他”是所有分层系统中社会封闭的主导模式,这一机制的产生,是由于某一社会群体为了维持和增强它自身的特权而企图制造一个在它之下的阶层和群体,相应的,在它之下的这一群体或阶层可能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制造在它自身之下的另一个阶层,由此逐级类推形成了一个分层系统。“内固”则是被排挤的阶层由于不能采取“排他”策略来最大化自身的获益而作出的集体的响应,即所谓“内固”就是受排挤的阶层强化阶层内部的联系和团结,“内固”程度高的阶级和阶层,较易于形成对上层阶级的对立和反抗。帕金总结说,“排他”作为社会封闭的一种形式,起到了稳固现存分层秩序的作用,而“内固”则是对现在分层体系的一种潜在的挑战。

2、精英循环(帕累托)

【参考答案】帕累托认为所谓精英就是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那些人,他提出了“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的区分,所谓“治理精英”,指的是其行动对整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人。可以进一步地区分:那些以暴力和压迫为基础来行使权力的人,被称为“狮子”;而那些狡诈、实用、善于劝服别人的人,则被称为“狐狸”。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精英要么是“狐狸”,要么是“狮子”,或者同时具备“狮子”和“狐狸”的品质。一旦他们之间的力量平衡被严重破坏,社会变迁就会发生:亦即一种治理精英代替另一种治理精英。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精英循环论”。

3、去技术化(布雷弗曼)

【参考答案】布雷弗曼对“去技术化”现象作了全面的阐述。在他看来,前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人们可以全盘掌握生产知识,并对劳动过程进行控制(他将其成为工匠传统),但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随着泰勒主义“科学管理”运动,以及科技革命后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工人对生产过程的知识开始被剥夺,工人不再是作为一个工匠,而仅仅是一个会熟练重复有限动作的生产工具,他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也随之拱手让出。换句话说,在以机器为中心组织劳动过程中,不是人控制劳动过程,而是劳动过程控制了人。或者说,不是直接的生产者而是占有机器的资本家控制劳动过程。

4、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I)

【参考答案】美国社会学家邓肯设计了一种方法,用以估计所有职业的声望得分。邓肯把NORC职业声望量表加以扩展,把NORC的职业分类细化为美国官方人口普查使用的社经地 7

位”)270个职业类别。邓肯基于职业声望测量所获得的各类职业的声望得分,以及相应职业的平均收入和教育水平,建立了一个回归方程,求出收入和教育对职业声望的回归系数(即权数),然后,应用了这一回归方程,求出所有职业的声望得分。采用这种方法所求出的声望得分,实际上是根据每一个职业

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估计出来的,因此,它称为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简称为社经指数(SEI),即收入代表经济地位,教育代表社会地位,SEI就代表了人们的综合社会经地位.

5、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

【参考答案】强制性协调组合是指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缺乏,因此,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集团的最终原因。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权威地位的分配不可能像收入或声望的分配那样形成逐渐过渡的续谱,只能依从两分法,即各个地位或者被赋予权威,成为统治地位,或者是完全丧失权威,成为服从地位。这样,一个强制性协调组合就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统治者,一类是服从者,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

6、二元劳动力市场

【参考答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多林格尔、皮奥等人人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初级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初级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

二、简答题

1、请简述迪尔凯姆(涂尔干)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涂尔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或者说社会控制如何实现,从而避免出现社会失序和动荡。他认为只有当人性在主导规范系统的集体压力下受到道德的约束时,社会秩序才成为可能。这一思想贯穿他所有的论著之中。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他简化和忽略阶级和分层问题,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阐释分层体系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分工是必须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体系会越来越复杂。

? 在任何社会的分工体系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

? 社会上的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

? 让最有才能者去担负最重要的工作,让弱者去承担较轻的工作,应该是社会分层的基本

原则。

? 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职位的配置有一定的比例,不是任意的。所以,处在

高层位置上的人必然是少数。

在此基础上,涂尔干提出了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即分工基础上的职业共同体结构。和马克思和韦伯不一样,他更强调职业共同体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如果充分发挥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则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失范、社会无序和道德沦丧就可以被克服、纠正。

2、谈谈你对“精英再生产”和“精英循环”两个概念的认识。

【参考答案】帕累托认为所谓精英就是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那些人,他提出了“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的区分,所谓“治理精英”,指的是其行动对整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人。可以进一步地区分:那些以暴力和压迫为基础来行使权力的人,被称为“狮子”;而那些狡诈、实用、善于劝服别人的人,则被称为“狐狸”。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精英要么是“狐狸”,要么是“狮子”,或者同时具备“狮子”和“狐狸”的品质。一旦他们之间的力量平衡被严重破坏,社会变迁就会发生:亦即一种治理精英代替另一种治理精英。 8

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精英循环论”。

三、论述题

1、请解释新涂尔干主义者所谓的“大阶级”和“小阶级”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格伦斯基等人提出的有关阶级分析取向的一对概念。大阶级:聚集体式的阶级,一般是通过职业聚类的方式 形成几个数量有限的阶级类别。小阶级:当大的职业类别(Major Occupational Categories)被分解为(反聚集为)单位职业水平(Unit Occupational Level)时,就构成了“小阶级”概念。小的职业阶级比大的聚灯阶级更能地代表生产位点的结构性位置,更能充分地解释个体在生活状况上的差异。他们认为,以大的聚集阶级概念来分析阶级结构化是错误的,因为聚集阶级内部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群体,而不同的职业群体的技能培训过程和学历资格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与之相反,从事相同职业的人在这些方面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较多的一致性。他们的结论是,阶级结构化存在天分解阶级层面,而非聚集的大阶级层面。

2、请解析布迪厄“社会阶级”的三个维度及对中国社会问题分析的启示。

【参考答案】布迪厄对阶级的理解,是根据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相似地位”来界定的,在这种社会空间中,充斥着对物质资源和符号资源的争夺。他把这些资源分为三种类型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这种资本分类为基础,布迪厄建构了一个由三个相交的维度组成的社会空间:

?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维度,是持有者所拥有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总量。

? 第二个维度是根据持有者所拥有的资本的布局区分出不同的“阶级部门”,它代表了阶

级内部的分化。

? 第三个维度是持有者资本变化的轨迹。所谓轨迹,指的是持有者的资本总量和布局在一

段时间里的变化或稳定状况,即向上、向下流动或维持原状。

于是,各种资本的数量与布局,以及它们在历时性过程中的变化轨迹,共同塑造了社会空间的具体形态。社会阶级正是在这一空间中得到具体地界定:在所有上述三个方面都拥有相似或相同“阶级状况”的个体,占据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空间位置”,亦即“阶级位置”。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5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9

更多相关推荐: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这本并不是什么世纪巨著但是它是作者陆学艺先生对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的独到见解结合中国国情联系实际给出了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

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

下载文档收藏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划分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当前社会阶层的两大重要意义如果对于农村调查社会分层的调查比较全面有区别有的放矢地对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社会学家评述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雏形刚刚形成经济发展...

057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作业

057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课程作业第一题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2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群体2多元分层韦伯经济秩序法律秩序和...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摘要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不同人群因其对社会稀缺资源包括国家控制权力生产资料及财富社会资本专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拥有控制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地位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阶层本文将当代中国社...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

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

学术报告谈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入学一年来我先后听了二十余次的学术讲座所聆听的讲座包括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讲座如刘老师的国际石油合作标准合同及财务制度等有关指导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和素质培养的讲座如李老师的沟通理论与...

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作者徐丹转贴自中国社会学网点击数266更新时间20xx1126文章录入zhwen1230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四种较为负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即边缘人社会心理...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中国人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如果一个社会能比较通畅地让所有阶层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而且还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其权利这样的社会就会让人觉得有希望有盼头如果一个社会总是...

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研究论述

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研究论述指导老师何晓前计通学院计120141255004田丽摘要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有两个基本要素即秩序性和继承性秩序性意即没有政治暴力压抑或体...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读书报告一政治参与的形式政治参与的形式是政治参与的具体行为方式1政治选举2政治投票3合作活动即团体或者组织活动4个别接触接触活动是指公民为了谋求个人或很小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指向政府官员的活动这...

当前社会心态调研报告

当前社会心态调研报告当前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同时社会心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