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3.31

高中地理说课稿

新课程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 设疑导学法

2. 图例导析法

3. 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 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 何时太阳高度最大 "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 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 .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引导启发教学法: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利用多媒体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学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

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底图,请学生上来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把那些假设条件一个个去掉,形成了三圈环流,最后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假设地表均一,那我们再把这假设条件去掉。也就是说地表不均一,主要考虑了海陆的差异,那么具体情况会什么样呢?

【讲授新课】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布置学生看书P39的活动题,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在冬夏季节形成的气压差差异,结合P40图2.14探讨海陆气压差异形成和对气压带的影响。

 

  2.布置学生看书P41的活动题,对比东亚冬、夏季风的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请学生举例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回答)。

转承:打出世界气候类型图,点出与我国长江地区同纬度的非洲撤哈拉沙漠地区的气候差异来导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图片(底图为世界地形图结合风带和气压带),讲解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再结合图2.16,理了解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补充:气压带和风带不是气候形成的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请学生看P43活动题加深对此的理解。

四、评价创新,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略)

设计思路: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必须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化为学生素质并形成能力;同时,课内完成一些作业,不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教师调控教学进程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课外作业(练习册对应章节练习)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五、板书设计(略)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 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

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在地球上,白天赤道上的温度可以达到30°,晚上的温度为20°。而这一情况到了月球上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天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可以达到127°,晚上则降为-183°。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热量传播的规律。

2、不同物体受热的快慢(水、地面)推出密度大受热快

3、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4、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

地理说课模版1各位评委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年级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等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和等部分属于自然人文经济地理的范围是在学...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优秀)

的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章第节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就高中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地理教师技能考核说课稿汇总第一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例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例锋面系统与天气说课稿504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共四篇(精华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资料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手...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的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章第节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教版高中地理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1你们好2我是组号3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4lt板书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gt5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祖国宝岛台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教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第二部分说教法包括教法及依据教学手段及依据两部分内容第三部分说学法包括学习方法及...

高中地理说课

地理说课模式一各位评委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年级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等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和等部分属于自然人文经济地理的范围是在学...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模板《全球性大气环流》[1]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模板全球性大气环流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

初中地理说课模板

关于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是初中地理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上这为过...

高中地理说课稿(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