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时间:2024.3.31

案例分析(或辨析题) 题

案例一、再也不“减负”了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武汉市某小学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表示今后将“痛改前非”,再也不“减负”了。这位老师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她所带的班在期末统考中,班级综合成绩下降到年级组倒数第二。而这一切都是“减负”惹的祸。这位30多岁的女老师过去带的班,学生各科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列。从上学期开始,她按照上级规定的“减负”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可 “减负”之后班级成绩下滑。

分析:从该案例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怎样“减负”才不违背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

答: 这几年,真正“减负”的学校和老师,最后没有一个不是灰溜溜的。一些地方的教育局下发了减轻学生负担、禁止补课的通知后,一些学校取消了高一、高二学生的晚自习和周末补课。可是这一举动首先遭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抵制,他们纷纷到学校要求恢复学生的晚自习和周末补课,甚至到上级有关部门告状。在巨大的压力下, “减负”只能流产。 “减负”喊了好几年了,可是雷声大雨点小,减来减去,山还是那座山。

其实,不解决根本问题,“减负”就只能是隔靴搔痒。如果高考的指挥棒没变,如果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没变,如果社会对人才的认知标准没变,率先“减负”的学校和率先“减负”的老师必然会受到伤害,必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认为:

(1)“减负”的关键,核心问题应该是: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命体验的过程、愉悦的过程;让学生有自主支配的时间。

(2)减负的根本是改变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愉悦的感觉。作为学校和老师应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创新。为此,需要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3)减负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家长,因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没全面了解,以为时间花多了,就有价值。所以目前,“减负”不仅仅是教育系统问题,应该是系统工程,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家长的支持配合,作为家长也应承担本应该承担的事情。

案例二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智商是遗传因素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智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因素是无法改变的。法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首先选择了65名4-6岁有代表性的领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均出生在虐待孩子或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庭,在被领养之前,智商全部在80分以下。通过对这些儿童5-10年的跟踪观察,科学家们发现,他们的智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时空概念比领养前有了明显进步,其中被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领养的孩子智商平均提高了19分,其他孩子平均提高了8分。研究人员同时证实,领养家庭对孩子感情投入的多少和其智商提高正成比。

分析:请从上面的案例,谈谈你认为遗传、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无论多么优良的遗传因素都只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人的遗传特质便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案例三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在谈到人力资源时说:“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是,美国1929年到1957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33%。

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要点:(1)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及辩证法的观点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到关重要的,因此对人的教育投入就是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最好投入。(2)有人说:“教育是生产力”,这一点都过分,因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人的素质,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高低。(3)教育投入与成效的周期是漫长的持续的。(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完全控制着经济水平的高低。

案例四    一位父亲在屋后开辟了

一位父亲在屋后开辟了一小块草坪作为休闲之地。他每日精心修剪、灌溉,草地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父亲甚是喜爱。可年幼的儿子总是在草坪最美时在院子里踢球,和伙计们捉迷藏。父亲常常抱怨,母亲每次总是说:“草还会长出来的。”12岁那年,儿子带来几位小伙伴,在草坪上打桩子、竖帐篷,搞起了野炊晚会。眼看着草皮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体无完肤,父亲痛心地摇头叹息:“这下全完了??”母亲却微笑地劝慰道:“草枯了,明年还会再绿的,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

案例2:开学第一天,一场江南罕见的大雪一夜间之间悄悄地给校园内外铺上了一条白毯子。面对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礼物,孩子们兴奋得想立刻融入雪地,变成一个雪孩子。可就在他们准备去堆雪人、打雪仗时,广播里传来郑重而严厉的通知:“为了保护校园景观,任何人不得在草坪、假山周围玩雪,一经发现,点名批评!”语音未落,孩子们灵动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

分析:对比两个案例,请分析两种做法背后的不同教育理念。

参考答案: 两个如此相似的场景,却耐人寻味地有着不同的结局。“孩子”与“草坪”,父母选择前者,于是他们暂时地舍弃风景,却保卫了孩子幸福的童年;而有些人的教育选择了后者,在留住绚丽美景的同时,无情地剥夺了大自然赐予孩子的生命激情。我慨叹这对父母无私、博大、宽容、明智的爱,也不禁为这些人教育的举动而羞愧。为了自己的利,我们就有权去动孩子的“奶酪”吗?

不要以为笔者是在小题大做,像这样的日常细节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少吗?课堂上,要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硬把一个个充满想象、活泼好问、灵气十足的孩子变成了毫无见地的知识的奴隶;课间休息,得有老师轮流值班,限制学生的活动场所和游戏方式,在老师尖锐的目光下哪还有创造性的游戏和无忧无虑的放松;放学了,一个个夜晚,一次次休息日,不是被千篇一律的作业束缚,就是奔波于各类“兴趣小组”之间。教育呀,你是否想过,在这种选择下,孩子们失去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弥补的童年。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多么希望我们的教育群体能改善几点:首先不要忘了教育的出发点,“一切为了孩子”,“还给孩子一个纯洁的教育空间”。其次,多研究儿童心理学、生理学,达到知其性,顺其意。在关注教学技能提高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最基本的情感态度的研究。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教育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再有,抛开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把教育还给孩子。多创造些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氛围,让本该属于他们的灵性尽情舒展。国外的孩子们不是快乐地将蚯蚓带进教室,还获得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吗?我们为什么要禁锢孩子的选择呢?

希望更多密切关注孩子成长的人们都能看到这两则故事,多一点思考,得一些启示。特别记住这位母亲的话:“草坪会长出来,孩子的童年不会再来!”教育,在选择时也请慎重些。

案例五优点单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人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它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些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得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一位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它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中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让我们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答题思路:

1)海伦是一位聪明、智慧而又有爱心的老师,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就是教育的独创。

2)海伦老师的方法符合心理指导的原则。是以全体学生(包括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对象,关注他们的现在与未来发展,若干年后的事实说明海伦的教育达到目的。

3)海伦老师是从人格发展方面对学生进行认知启发和调控的,让学生们通过“优点单”,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己,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高了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案例六旷课去网吧,9天不回家

王小奇是重庆渝北区某中学初一学生,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今年五月2日,王小奇第五次离家出走,父母亲朋四处寻找,直到5月10日,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已经神经恍惚的他。5月19日,王小奇再次离家出走,3天后还是在另一家网吧找到他。从此以后,王小奇被无奈的父母关在了家里,其父母也在家里陪他自学。 王小奇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喜欢玩一种名叫“传奇”网络武侠游戏。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已经打到20多段,算高手了”。他每次离家不归,都是因为在网吧着了迷,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父母、学校都忘到九霄云外。在网吧,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肚子太饿,就喝水充饥,困了,就睡在椅子上,没钱了。看别人打游戏也是整天整夜。据王小奇的班主任陈老师介绍,王小奇以前成绩还不错,但由于沉溺于游戏,成绩很快直线下降。陈老师说,她平常苦口婆心给学生讲很多道理和案例,但班上旷课到网吧去玩的学生还是很多,离家出走的夜不止王小奇一个。“我们在学校能管住学生,但管不住网吧。“陈老师夜显得很激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一项统计表明,18岁以下的网民占我国上网人数的15.1%。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23%,是所有职业中比例最高的群体。去年12月27日晚,广西河池市十多位人大代表对全市61家网吧暗访后统计,进入网吧的未成年人占网吧总人数的57.3%。

阅读上述案例,请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教育力量如何整合,谈谈你的认识。

(1)本案例反映的情况是一个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个体的发展。学校应无条件让该学生复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教育学生,使之有所长进。( 2)本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三种力量结合的重要性。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作为政府应采取强硬的措施,以减少上述现象,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作为经营者,应自觉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合法经营,关注自己的良知,关注未成年人的活动范围,尽量不与之相悖。社会应开展多种有益的教育活动方式,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吸引学生参加,为其成长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把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稳定、祥和、干净的社会环境。社会、家庭、学校这三种教育力量是各具特色的,彼此之间难以相互替代,只要把这三个方面协调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就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案例七

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年7-9月的调查:78.5%的教师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但与此同时,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并有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虽然反映教师经常发脾气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比例分别只有7.3%和9.8%,但是反映教师不发脾气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比例也只有20.6%和13.4%,也就是说有79.4%的小学生和86.6%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面前发脾气,只是“经常”、“有时”、“偶尔”之间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以上调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触?请用当代学生观的理念进行分析。

1)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处于冲突之中,他们主张“教师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但实际是“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且这样非理性的做法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的历程将是长期的、痛苦的。

2)教师们应意识到批评、惩罚≠爱心。爱心的表现是前面说讲的海伦老师的“优点单”、麦克阿瑟将军的祈祷词,爱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而惩罚会导致不良人格和个性的发展,等他们成人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学生对此是不满意的,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并对此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正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应树立的当代学生观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发展性的理念;依法施教的理念;自我教育的理念。

案例八.

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年7-9月的调查:75.6%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接受的水平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还是听讲-联系-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体验是衡量教学方式优劣的“试金石”。35.8%的小学生、28.2%的中学生反映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38.8%的小学生、7.9%的中学生反映接受上课经常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如果再加上“有时”、“偶尔”,则比例分别高达88.1%、89.9%、94.4%、70.5%。

从以上调查来看,你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

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改革,而且是急需改革。

2)改革的方式,我认为:

13当务之急的改革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如果思想观念不改革,无论再谈什么,都是酒瓶装新酒,无补

于事。急需改革的观念有:平等的学生观、互动教学观、自主性学习观、探究式学习观等。

2.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启发式教学。

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4.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媒体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5.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改革,改过去我说你做为引导、启发,提供学习支持。

案例九

你怎样看待“三好学生”的评选方式,请用现代教育理论,如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从中选择任一角度来对该评价方式进行分折。

答:“三好学生”评选方式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突出反映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 其结果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被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被置于一边,学生分化与人格分裂日益严重,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起到了“反教育、反发展、反公平、反效益”的破坏作用。“三好学生”的评选方式难以发挥学生评价的正常功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知识评价思维,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将单一的、静止的评价转变为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严、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

案例十

案例:我教育学生的几招

网上有一个教师的帖子,讲述了他治理学生的几招,其中有一招是这样的:“借别人(包括家长)的力量来教训他”。 现在有的学生是非常可恶的,三天两头闯祸,你骂骂他等于给他搔痒,你又不能打他,你就是轻轻地打了他一下,他回去捡对自己有利的一说,他家长就赶来了,你吃不了兜着走,何必呢?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我从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一个很粗暴的人,我就在等待时机。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他晚上没在寝室睡觉。当别的老师告诉我的时候,我就猜到他可能睡到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家里去了。那时已经是晚上lo点多了,我一个电话打到他家里,说他儿子不见了,老师在街上找遍了就是找不到。然后用猜测的语气说不会被坏人拐走吧?又说现在的这个世道很难说啊,你看电视上这类案件那么多,你自己出来找吧。就是不提他可能在另外一个同学家里,更不会给他那同学家的电话号码。 结果呢,他父亲骑着摩托车找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家,也找遍了所有的网吧,找到了半夜2、3点钟,找得筋疲力尽,找得火冒三丈,哈,当然找不到了!第二天,他来上学了,就象我估计的那样他昨天晚上真的睡在那同学家里了。呵呵,就是他出走了你也没责任,你没打他一下,也没骂他一下,你有什么责任?他父亲也找来了,看见了他就是一顿暴打,我嘴上说不要打了不要打了,脚却一步也没动。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到外面留宿了。呵呵,那是他父亲打他啊,打得再重也没我的事啊!不过这招不可常用,真的打得厉害了还是要上去拉一拉的。遇到有修养的家长,这招就没用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家长有修养了,孩子也不会那么可恶了。

问题:你对该教师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或尊重的教育理念出发来进行分析。

答:本案例,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严、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而是借助家长打孩子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教师还故意不对家长说孩子在另外一个同学家里,也没给家长那个同学家的电话号码。我认为这名教师缺乏教师的道德修养,没有尽到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虽然说学校教育需要社会、家长的配合,而不是把教育学生的责任推到了家长身上。从尊重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受教育者,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尊重的教育恰恰把人看做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学记》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认为教师是可以亲近、可以依赖的人时,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只要教师始终以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性、有尊严、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处理学生事务,那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形成和谐的气氛,否则不利于正常的教育教学。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惟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让我们以博大的胸怀感染人,以高尚的情操折服人,以榜样的示范直接影响和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处世。

案例十一

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600分的只有11人,聂愿愿只比第一名645分少17分,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聂其文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几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不仅要求儿子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一本一本地背诵。除了公式公理以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聂愿愿高考成功后,聂其文名声大振,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表示了“我想在教学方面实践一个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学前班到高中13年,我准备用10年完成。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比其他学校成功,因为我节省了3年时间。”聂其文的女儿刚刚12岁,也于4年前退学回家,聂其文打算在她身上再做一次“神童”试验。他说:“她今年已经学到高中课程,以后让她考大学。愿愿今年考大学时,周围的人百分之百地认为他考不上,考上以后,大家又说这是一个特例。当我的第二个孩子成功以后,我的教育方法才真正有说服力,那时我要把我的教育方法总结推广。”记者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采访了聂愿愿。当问及父亲的教育方法时,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爸爸的方法不好。其实他并不想这样做,主要是家里太穷了,他又自认为有学问,就自己教我,他只是拿几本教材让我背,其他资料也没有。爸爸每天都让我做功课,我又不想做,他动不动就打我,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家里那堵墙是爸爸,对着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

你认为聂其文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吗?请根据所学的素质教育理论对该案例进行分折。

答:我认为聂其文的教学方法不能推广。

我们看到聂愿愿的成长之路上存在严重的缺憾,聂愿愿在学习生活中,只是拿几本教材背,其他资料也没有。聂其文每天都让孩子做功课,动不动就打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聂其文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有独立人格,能独立思考,不惟命是从,善于提出问题,求真、求实,会学习、会创造、会思考、会生存、会生活、会工作的人。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竞争实力的未来社会学要的各种人才。

案例十二

陶行知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陶行知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通过上面的案例,请分析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批评教育艺术,谈谈该教学对你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到陶行知的教育艺术,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他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了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五是陶校长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把事情留到放学后再处理,这样犯错的学生王友已经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等待着挨训,没想到陶校长那样和蔼可亲,那样的信任他,自然而然地就攻破了他的心理防线,促使他主动承认错误。 六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对我的启示:如今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教师能理解他、关心他、尊重他。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敬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自制,在教育活动中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和平等地对待学生,尤其不能在学生惹你生气的时候,控制不住情绪而做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来。

案例十三

办公室里,一位低年级班主任在循循善诱地“教育”一个女孩儿。只听班主任说,不经别人同意就拿别人东西,这是小偷行为,如果不改,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你说是不是?。。。。。。女孩儿一直低头不语。

问题:从你所掌握的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教育,分析该班主任的言行。

答;我认为该班主任的言行欠妥当。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正因为如此,童年期学生的教育就尤为重要。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在认知方面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认知来源上,从以口头语言、形象实物为主向以书面语言、不与实物伴随的概念为主转变。在认知过程中,由自然情景中的无意识学习向特定情景中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识学习转变。童年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较低的,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一种由低年级阶级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高年级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童年学生的道德评价还是肤浅的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还不能达到高度抽象的水平,其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还不能完全做到一致。所以说班主任说“这是小偷行为,如果不改,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的话是不妥的。 对童年学生的到底品质教育,一是要提高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哪些是可做得,哪些是不可做的;二是进行及时的道德评价,纠正不道德行为,强化道德行为;三是让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注意榜样教育尤其身边的榜样,他们容易模仿和实践。只有针对童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才能收到实际的

案例十四

2、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正在实施“小博士”工程,要求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某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 “小博士工程”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科技、历史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有自己的“子工程”,确定的专题包括:“北京的四合院”、“国宝大熊猫”,“关于沙尘暴的调查报告”、“中国茶文化”等,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逛书店、上网搜寻等手段搜集材料。许多同学还走向社会,去考察、采访,去亲身体验。如四(二)班十几名同学研究北京大胡同,每到周末,同学们便背上水壶、面包、笔记本、照相机等穿梭于北京大大小胡同,结识了一批京城老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北京大历史文化。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和老师、家长一起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多的写了七八千字。为了达到广泛交流动目的,学校每周一组织一次课题宣讲,“小博士”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研究的基本经过,课题的主要内容,进行课题研究的体会,并当场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请根据上面的案例与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新课程改革可以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答题思路:

上面案例可以看出,新课程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首先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小博士工程中,学生要完成课题采用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提高等。

(2)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通过探究获得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做课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课题、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分类整理、得出结论、研究成果汇报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活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3)在课题研究中,有些同学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分工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带动、增加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4)在上面的学习方式中包含着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定课题、自己制定课题完成的时间、自己安排研究进度、研究方式等,最终提高了自己的元认知学习能力。

(5)上述课题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

案例十五

孟母三迁。春秋末期的孟子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还模仿着做。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从此孟子潜心于学问,最后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根据上面的故事,分析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你从中受到的什么启发。

答题思路:

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及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发展着的,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环境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孟子家居墓地时,他学到的是丧葬礼仪;身居闹市,他学的是买卖;而在学校附近,他则开始潜心于学问。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学生处于怎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成长。因此作为学生通常所处三种环境:学校、社区和家庭,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担起优化环境的责任,肩负起教育的功能,给学生一方净土。作为学校,应该创设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作为家庭,应给学生一个民主和睦、相互之间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氛围,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使其能够辨别是非,抵制不良现象的影响。

(2)环境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孟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耳濡目染,通过好奇、模仿从环境的影响中学到了不同的东西。儿童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缺乏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与左右。作为家长或老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作用教育影响学生,并利用环境创造机会启发教育学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如果没有孟母“断杼教子”使其幡然悔悟,及以后的发愤笃智、朝夕勤学,也不会有后来的圣人、大儒。因此,根本上还是要变我要你学为学生自己想学、自己乐学,才能最终成才。

案例十六

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羊》这一课。他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的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趴在临街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这位老师没有把小学生制止住,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这一课。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 让小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

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符合新课程的课改精神。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该语文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学生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十七

1、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当然是“校长”说话才真正算数。请结合学校的权利和义务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国中小学虽然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给予了校长较大的管理权,但并不是一切由校长说了算,也不是校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校长和学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策、纪律和政府的决议、命令、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提供相关的情况;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总之,校长行使权利不能涉及其他机构权限,必须依法决定学校的组织工作和活动内容,必须履行自己和学校的义务,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发展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具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和处分”等权利。

校长和学校的所有这些权利都是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的,而且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在设立学校时制定的章程约束下进行的,章程载明了学校的名称、办学宗旨、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决策机构、执行、监督机构等)、教职工、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举办者、章程的修改程序等内容。这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实行依法治校,建立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也就是说在学校建立之时就通过章程就对学校和校长的权利做了一定的限制。另外,学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任务和宗旨,依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课程计划、课程、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进行;学校“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办学条件和能力,并依据国家有关招生法规和政策性的规定进行;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必须根据主管部门的学籍管理的规定,国家有关学生奖励和处分的规定,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具体奖励和处分办法,并据此进行;学校“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的权利同时又是义务,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

第42条“受教育者的权利”规定受教育者有“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业证书”的权利。学校“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的前提是学校与教职工双方是平等自愿,具有法律效力的聘任合同关系,学校在解聘教师时除有正当理由,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有这些都说明校长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策、纪律和政府的决议、命令、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义务条件下说的话才能算数。

2、荣获20##年全国“十杰教师”称号的朱兆林,曾教过一个叫赵宁的学生。这个有着“领袖”能力的男生,曾带着自已的足球队员偷偷翻过围网进场踢球;曾为了保护“小同学”和人打架留下青紫的伤痕。。。。。你能谈谈自已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吗?

答:素质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全面

发展,即每一个人自身所蕴涵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前能的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即排除外在强迫,主动设计与实现的发展,前提是自由,核心是主动;四是和谐发展,即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致力于各种素质的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五是充分的发展,即个体在社会给予的空间条件下,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 六是可持续发展,即个人的现实发展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又不会对其未来发展和潜能造成损害。 案例中的朱兆林老师对于赵宁这样一个“偷翻围墙进场踢球”、“和人打架留下青紫伤痕”、“各科成绩倒数”的双差生都没有放弃,体现出她具有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体”发展观念,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哪怕是同学、老师眼中不可救药的学生都给予充分的热情。另外,朱兆林老师在同学告赵宁的状时,投其所好地表扬他“挺身而出”、“也许未来共和国将军中就有赵宁的名字”,这种对学生的肯定、信任的态度,既融洽了赵宁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又保护了赵宁的自尊心,提高了他的自信心,使他产生了不辜负老师的信任和期望,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好好做人的内在愿望,使他能主动设计与实现自己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排除外在强迫”、“主动发展”的观点。当然赵宁在写检查时能以“诗经体”来写,朱兆林老师还在课堂上还浓墨重彩地进行了评说,也表现出朱兆林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有了活跃的思维和较高的创造力,加上赵宁喜欢踢足球,又在国家级围棋赛上获得过奖,高考得了550分的高分,说明赵宁同学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最后赵宁同学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大学,踏上了他跨上“将军”的人生之路,说明他的发展是适合他的潜能的、充分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由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答: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产业,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经济产值,反而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但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4、 有一种看法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理由是什么?

答:这种看法不正确。这是一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它不适当地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因为,虽然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遗传的生理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自身是否常态有关,对于处于常态的大部分人来说,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狼孩”的例子说明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即使有人的遗传素质也依然会同禽兽一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可见,必要的遗传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遗传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在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教育条件、教育程度或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实际的驱动机制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现实的人,并直接导致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性质、领域等方面的种种差别

6、“随着当代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非正式教育的广泛发展,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形态最终会被社会教育取代”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虽然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使它具有其他形态教育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的安定与进步;社会教育形式多样,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民主性;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但是社会的特点本身也隐含着它自身的局限性,即开放中带着松散,灵活中带着零碎,不系统,不连贯。

学校教育虽然自身存在许多局限性,但它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保证因此,学校教育也具有其他形态教育不具备的独特特点 。

7、用当代学生观的理念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的调查。

答:本案例调查中78.5%的教师主张“为了教育孩子,应做孩子的知心人。”这表明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育要有成效需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这一定程度上符合尊重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特个性的人,承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的差异,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必须抛弃自身的褊狭,用心去了解对方,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受教育者值得尊重的一面。

但是,案例调查中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这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同时表明许多教师没有依法施教的理念,没有认识到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少年儿童也有受尊重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案例调查中有38.6%的教师认为“教师经常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有爱心”。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表明一些教师不具有尊重学生发展性的理念,他们没有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没有认识到正是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这些都是学生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教育应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持久期望会给学生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教育活动中的学生需要教育者以热情的人文眼光对其给予关怀和引导,为其发展把握方向,否定学生的发展性,过早地定性会使学生失去发展的意识和前景。

案例调查中有79.4%的小学生和86.6%的中学生认为教师在他们面前发脾气,这表明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具备尊重的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尊重不仅指向于外,还指向本体本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意识到自我尊重的价值要学会自我控制。总之,此调查反映出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发展性的理念和依法施教的理念。

8.“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P293-294

答:正确。学生存在广泛的个别差异,教育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也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确立尊重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如果用一把评价的尺子去统一评价具有广泛差异的所有学生,必将使大多数学生遭受挫折,这种过早的定性,会使学生失去发展的意识和前景,所以,教育者必须用多把评价的尺子培养适合未来适合发展的多种人才。

案例十八

小李,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曾留级,原在城北小学读书。暑假,小李家因城市规划拆迁至实验小学附近,全家户口随即由公安局统一迁到实验小学学区范围内。放假时,城北小学教导处将转学证开给小李。开学时,小李在父母陪同下满心欢喜来到实验小学教导处办理插班手续。实验小学在县城内声誉极高,学额爆满,教导主任以无法接纳为由将小李拒之门外。小李回到城北小学,城北也不予以接收,理由是户口不在城北小学学区,转学证已开出,学籍已不在保留。开学已三天,两所学校推来推去。小李父母到当地教育局反映,教育局找实验小学领导,该校领导两手一摊说,上级规定每班不得超过45人,先已经60人,再收无法安排课桌,也不符合教学卫生要求。教育局找城北小学,城北小学振振有词:《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入学”,实验小学没理由不收。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李还没有学上,这是谁的过错?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答题思路: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多年后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事情。

2.按照“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实验小学应接受小李入学,该校以名额爆满为由拒绝接收是不对的,既然每班已超过60人,已经不符合教学卫生要求,难道多收一个孩子就达到极限了?因为孩子是差生就将其拒之门外,合情但悖理。

3.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教育局、学校和学生家长坐下来,冷静商量解决的对策。作为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知晓,孩子的可塑性是极大的,孩子成绩不好,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将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拒之门外。二是如果商谈解决不了问题,可用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自上而下地予以解决。当然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案例十九

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1)这种悲剧对应试教育无奈、无助的消极的反抗,着实令人扼腕、痛心。如果继续实施应试教育,这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2)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人、评价学生,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实在有违教育的初衷。

3)教育必须改革,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孩子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精神和能力,即使考试不理想,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

4)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就在我国某些地区,有的中学依然在根据考试分数分派坐位,老师理直气壮,家长惟命是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盼来素质教育的春天?这种状况还恐怕在全国不知多少。可话又说回来,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应试的分数有一定的公平性。

案例二十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答题思路:读了这一案例,你有什么感触?请从素质教育的重点来分析。

1)读罢此案例,心中唏嘘不止。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用牺牲我们孩子宝贵的童年和珍贵的创造力资源换来“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值得吗?

2)我们的先人曾放言“人是最可宝贵的”,人所宝贵的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等资源,尤其是孩子,他预示着聪慧、年轻、美好和创造力及发展前景,但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葬送了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资源,是一种超值的付出,无论怎样算计都是不经济的。

3)救救我们的孩子,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把他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还其欢乐、愉快的童年,还其游戏、歌唱、跑跳的童年。

4)当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开发儿童智力资源的时候,如果只是应试教育——仅仅记忆力得到运用的话,不如先对资源进行保护。不需要去争徒有虚名的什么“世界第一”。

案例二十一

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年7—9月的调查: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2/3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

你怎样看待这种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是什么?

答题思路:

1)说明人们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这些认识均有失偏颇,偏颇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上: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方法和与之相配合的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行为。

2)应该澄清的几个概念:

①素质与特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特长是一种或几种技能和能力,而素质是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某个方面的品质或条件。素质教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或方法使之德到全面、和谐、充分、主动德发展,为其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三者之间有联系,能够互相促进。但不能一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孩子的特长,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素质,有选择地学习特长,这就要注意平素多观察孩子,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发展孩子的特长,否则,不仅无益,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从概念上讲,课堂活动、课外活动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他们都应当遵循同样的教育原则,就是说,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应当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如果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搞素质教育,则会混淆视听,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知所终。目前,这种情况在基础教育中是普遍现象,教师、家长均是这样认识的,所以,现在孩子们累,就是既要应付应试教育的课业负担,又要承担素质教育的活动负担,不管你愿不 愿意,喜不喜欢,学校、家庭协调压制孩子,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③关于“合格”的认识。这里老师讲的合格,实际是指的考试“合格”,是一个狭窄的概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合格”,是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人格发展上。“合格”加特长,只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

④案例列举的观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时下渴望素质教育的中国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但愿这一过程缩短一点,尽快上升到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是我们的孩子早日迎来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案例二十二

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时有发生。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因为女儿未经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有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这些孩子傻吗?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P176-

1)为人师者,下此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2)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案例中的小女孩主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比较内向,加上环境不熟悉,教师如果仅凭孩子“整日闷声不响”,就断定孩子傻,完全不科学。 通过“智力测验”并不能完全断定一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医学鉴定。作为教师或学校,想以此判断孩子的优劣,是不科学的,毕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是呈正向分布的,智障儿童和天才儿童都是极少数,多数人是正常状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案例二十三

人的智慧80%决定于训练,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1)这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过于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的作用不可否认,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对于某些有特殊的素质的人的发展可能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就如我们所说的“天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过于夸大。

3)人的发展除了遗传,还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后天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类科学家对“狼孩”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明。

4)这种错误的认识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不可取的。

案例二十四

7.一位教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柔石“颇有点迂”这句话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争论一下。A说“字典上说得“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孺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得眼光和专注得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作了小结??在习兴奋、愉悦得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案例二十五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心的处理

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1)这两个案例是两种教学方法、两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对照。 2)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师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按照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入纵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教师给予点评。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很灵活,有引导,有讨论,有小结,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采取了探究式、质疑式、探讨式的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完美结合,相信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同上个案例中的教师完全不同,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漠视、嘲讽,完全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许学生参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急需改革。

案例二十六

“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它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本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地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说不清楚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心想这回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要点:

1)读罢这则自述,我感到一阵心酸。学生尤其时差生,其进步是何其艰难。成绩不好,当然抬不起头,可发奋取得了好成绩,依然不能改变老师的固有看法。我们的师生关系的确需要清理。教师的观念转变很重要。

2)从上述自述看,问题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理应得到老师的

帮助、支持和鼓励,然而得到却是羞辱。当学生发奋获取好成绩时,理应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然而得到的是教师的怀疑,这严重的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原则。首先,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学生观和教育方法。

2)该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心理指导。主要是在学习方面,教师应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其在学习上获得动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克服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其次,是在人格方面,应和教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信心。

案例二十七

.美国麦克阿瑟将军关于爱子亚瑟的一段祈祷词:主啊,教导我儿子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在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持,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光明的胜利中仍能保持谦逊温和。教导我儿子笃实力行而不从事空想:使他认识你——同时也认识自己,这才是一切知识的开端。我祈求你,不要将他引上逸乐之途,而将他置于困难及挑战的磨练与刺激之下。使他学着在风暴中站立起来,而又由此学着同情那些跌到的人。求你让他又一颗纯洁的心,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在学习指挥别人之前,先学会自制;在迈向未来之时,而不遗忘过去。主啊,在他有了这些美德之后,我还要祈求付与他幽默感,以免他过分严肃;赐给他谦虚,才能使他永远地记着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然后,作为父亲的我,才敢轻声地说,我总算这辈子没白活。阿门!

请从这段祈祷词中总结心理健康的一些要点。

答题思路:

1)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目前在教育学界、心理学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据统计,大约有十类七十五条之多。比较概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预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补充内容)

2)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麦克阿瑟将军对儿子的发展寄予的厚望。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不同,我们重视的只是孩子的智力,表现在关注孩子的学习上,甚至只要学习好,就认为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掩饰了人的更重要的一面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而将军重视的是孩子的人格发展,希望孩子有能力,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健全。对照上述心理健康的内容,可以看到将军希望儿子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这个案例发人深省,应引起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案例二十八

12. 1516.美国初一学生的一节数学课。教师的教学步骤是:

1.写出三组例题: 3×3 = ( 9) 8×8 = (64) 11×11 =(121)

2×4 = (8 ) 7×9 = (63) 10×12 =(120) (以上可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如果 25×25 = 625 那么 24×26 = ? (624)

3.你发现了什么,举例说明。

4.用语言表述你的发现。

5.用数字符号表示。n 2 =( n—1)×(n + 1)+ 1

6.学生自己证明。

用有关教学理论分析以上案例,说明本案例中教师教学的特点,教师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自己的教学你有何想法? 答题要点:

1.本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把教学目标简单地放在解题和运算上,而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2.这个问题通过教师的例题和教学步骤进行引导,“由学生自己发现应得的结论3.本案例注意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分析中应依据相关的教学理论,如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

案例二十九

一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中填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一位女生写的是“齐心协力”,老师判错,因为答案是“同心协力”。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的非常逼真”,这位女生填了“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因为答案是“惟妙惟肖”。

你是如何认识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根据教育评价改革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你对学生评价的理解和建议。(要有自己的分析、说明,不少于300字)

1.依据现代评价观,在此案例中不应该只认定单一的所谓标准答案,因此教师的做法是不对的。

2.依据现代评价观分析此案例,说明教师做法为什么不对。

3.说明现代教育评价观的主要观点。

案例

美国一中学在学习有关“经济萧条”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在教室的屏幕上放映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幻灯。同时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2.人们在干什么?3.他们为什么这样?4.你认为这些照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5.大萧条时银行倒闭可能对国家有什么影响?随着讨论的展开,教师补充一些历史知识,使大家了解当时上千家银行倒闭,以及由此造成的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接着教师让学生扮演到银行的去款人,并以记者身份对学生进行采访。问:1.你们在这干什么?2.你认为能从银行提出款吗?3.如果提不出来,你将怎么办?4.解决这一问题可能采取的措施?

请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题要点:

1.简要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2.本案例不是以被动的教师讲授为中心,而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所学习的“历史环境”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

3.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 进行富有刺激性的互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的互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会、思考,建构起自己关于经济崩溃的知识结构。

4.本案例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

19.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

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

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

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

学生答:“有一条水沟。”

老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里没有?”

学生答:“没有。”

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

学生答:“牺牲了。”

有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你认为是吗?为什么?请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⑴我认为这种方式不是启发式教学。 ⑵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这是教学方法地指导思想。 ⑶从实例来看,老师只是就课本内容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答,只是回答的一个已知的事实,并没有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故称不上启发式教学。

案例

20.前不久,我在xx小学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

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要点:

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遗憾的场景,这位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规定:教师要“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⑶从这位教师的行为看,表面上是对学生成绩不好的处罚,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灵的摧残,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而且对孩子的终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对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一是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任意伤害学生,使学生怕;二是对教师的行为不耻,造成厌学,对老师恨。

像这位教师这样的行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不少,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十分重要。

案例

21.为了检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市教委检查组上午8时前来到了xx学校。检查组长向该校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但现在学生的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 你认为该校对素质教育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⑴我认为该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 ⑵该校领导对两个问题没弄清楚,一是对素质教育不理解。素质教育一般来说包括六大方面,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这位校长对此毫无了解,可想该校怎么开展素质教育的。二是这位校长把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搞混淆了,二者是有区别的。

案例

22.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对吗?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⑴说明遗传的因数是不容忽视的。代代相传的生物质体——音乐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和良好的音乐思维等,为这个家族音乐家辈出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⑵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为音乐家的成长提供了温床。可以想见家族的音乐氛围、文化熏陶对后辈的影响,才使的后代人才辈出。

案例

有人说:“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教师是从事教学的,只要把学生教好就行了,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 这种认识对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⑴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认识不对。

⑵教师应该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因为教育学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为教师提供了必备的教育理论素养,如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能自觉地以教育规律指导自己的工作。

⑶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既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又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能视之为与己无关的事情。

案例

24.有些教师要求迟到的学生先喊“报告”,待讲课教师允许后从前门进去,说明迟到理由??经教师同意后方能入座;有些教师怕影响多数同学听课,将迟到学生一律关在教室外,待讲完课才让进入教室;还有的教师允许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但都在教室里罚站很久。

你认为这几种做法如何?应如何正确对待?

⑴⑵理由是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行为即使有某些不当之处,也是可以谅解的,而不是教师借以处罚学生的借口。案例中的几种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孩子,是对孩子的变相惩罚。

⑶我认为较平和的做法是,教师在不中止教学的情况下,目示孩子到坐位上,使孩子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对于经常迟到的孩子,可以了解情况后再做思想工作,或者请家长配合。对于习惯不好的学生,只能期待,毕竟教育不是万能的。

案例

25.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次,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可呆!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点分析。

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反思。长期以来,狭隘的教育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没有思维能力。美国曾有这么一则案例。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说:天鹅的形状象2。孩子回家告诉了母亲。这位母亲向州法院起诉了该幼儿园,诉由就是这种教法限制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如果老师没有说天鹅的形状象“2”,我的孩子可以把天鹅想象成别的什么。结果是这位母亲胜诉。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引导孩子“怎么想”。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只能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况下得到充分发展。在我国目前教育状况下,教师和家长要考虑的恐怕是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潜能,切莫随意“开发”孩子的智力,在你没找着好的办法前。

案例

26.“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中,从学生答卷反映的情况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从教师答卷调查结果看,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所有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交朋友。而当调查问到“有人认为,对学生适当体罚是必要的”,居然有53%教师“可以理解”,认为“确有一定效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1)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臣属关系,教师有与“天地君亲”并立的地位。常听许多家长讲(教师也是这样认为):老师的话是圣旨。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对学生前途有着类似于“生杀予夺”的权利,学生对教师只有“敬”“畏”,即使心里不服,也不敢逾越。所以问卷中才有如此反映。

(2)新时期师生关系理应有转变,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师尊”而为“互尊”,教师应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是平等的关系,教学中应平等对话交往。至于能否成为朋友关系,要看双方的情感需要和培养,当然,那种关系是一种境界,真的达到非平常力所能为。

案例

27.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1)这位教师的做法好高明。

(2)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模范地遵守了教师应有地职业道德,表现了对学生地真心热爱,更重要地是他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了学生地自尊心,给予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其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3)这位教师具有新型的学生观,和学生是真心朋友。

案例

28.前不久,笔者在一次出差途中,恰巧与某旅行社组织的一个小学毕业生夏令营同在一个硬卧车厢。在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中发现,这批小学生不仅有的带着真皮旅行包和高档生活用品,而且许多孩子不吃团里发放的方便食品,大量购买饮料、食物、纪念品,甚至三俩结群走七八节车厢到餐车吃“小炒”,十元一盘的果盘更是供不应求??

如何看待这些孩子的消费现象?请从劳动教育或三结合教育方面进行分析。

要点: 回答的方法很多:

其一:如果这是一群独生子女,其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属于不正常的消费行为,何况是在旅行途中,干吗非得让孩子过那种苦日子呢?这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

其二:中国教育现状就是这样,社区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严,严在智力培养上,其余不管;家庭教育缺乏理性,对孩子的严要求主要表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除此外,什么都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

其三:解决的办法是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管在平时,教在小事,注意养成教育。 案例

29.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⑴这位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违背了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五岁的孩子,尚处在幼儿期,玩和游戏应该是孩子的主要工作。但这个可怜的孩子已经被迫学习各种特长了,其生理和心理都不堪重负,正常的需要受到压抑,久而久之,终于导致家长最不愿看到的现象。

⑵这个孩子因为从小压力过大,以致性格扭曲,产生了厌学、拒学现象,应引起家长的反思;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违背规律,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⑶家长可以试着变换方法: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带孩子出去玩,注意不是学什么一技之长,开阔视野,培养各方面的兴趣,激发好奇心;待孩子性格、天性恢复后,再因势利导循诱之。

案例

30.“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的教师心头一热,而眼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派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事例,分析“派名榜”带来了什么?(分析文章必须在300字以上)

要点: 1)排名榜的起因:任何教育现象都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和反映。排名榜是现实存在的教育现象,自有其滋生的温床。它是我国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表征,是我国教育体制的表征,是应试教育的本质表现。

2)排名榜的实质:排名榜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视分数为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忽视学生成长的过程及其其它素质的培养和表现,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十分偏激、片面的教育现象。但要完全改变则需要时间。

3)排名榜的后果: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案例中就是这样的情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排名榜刺激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只会考试,而不重视其它素质的发展,成为一名狭隘、投机的人。不利于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妨害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最终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4)改革的方法:推行素质教育,建立全面、公正、合理的有激励的教育评价体系。

案例

34.新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试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论述以上管理方法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

1. 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

2. 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

4.双因素理论中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

5.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

案例

35.某校校长管理教师分三种情况: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来的教师,他每月交代一次任务,并告诉他们怎样去具体完成。对中年教师,他很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教学工作上喜欢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老教师,除关心他们的身体外,对日常教学工作,校长一概不问。

你赞成这位校长的做法吗?为什么?试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1.这位校长的做法是可以肯定的。

2.点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青年教师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校长采取的是“命令式”布置任务,教给方法。中年教师已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校长对他们采取的是“参与式”,经常听取他们意见。老教师已进入很成熟阶段,校长采取的是“授权式”。

案例

36.一所学校领导决定用展览教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两位年轻教师的教案,条理分明、语言漂亮,可称一流,但教学效果不好;两位老教师教案简单、间用符号、不合规范,但他们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另有一位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份“板书设计”和一份“双基归类表”,而他讲课时用这两份“自行设计”的板书和图表,再加上教学参考书,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上情况使校长遇到了难题。

试以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论述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1.领导对于不同的教师,要求和管理的措施也应不同。

2.对待教案的要求也应不一致。对待新教师应要求比较详细、具体,而对于老教师就应大胆放手,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案例

37.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来了。许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成效,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科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

分析师竞争中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管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竞争有积极作用:激励作用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人才;选拔骨干;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竞争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保守封闭;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加剧;个人发展停滞;产生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态度。

管理上的建议:应根据任务性质和教师状况确定教师工作的目标结构(竞争、合作与独立);在竞争的同时,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适当交替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式。

案例

38.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 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

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案例

39.冯阳生是个让领导头疼的人物,对他真是宠不得又横不得。冯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极强,地区、省里都有名气。学校交给他的工作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学生信任、家长放心。但他那股直冲冲的傲气让领导不舒服。 学校该实习了,王校长按惯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依次排列,最后考虑到要有个能干的组员,于是请到了冯老师。冯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并讲到了自己对实习的设计,听得王校长一个劲地点头。最后冯老师提出条件:要我干,我一定干好,但要给我一定的权力。

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做,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冯老师的要求是正当的,校长应给予一定的权力,可以考虑让他担任实习小组的副组长等职务。

2.这里涉及领导用人原则的问题。领导用人要用人不疑,并用其所长,重在使用。注意责、权、利的结合。

3.案例中的冯老师是学生信任、家长放心的老师,对这样业务成熟的教师,领导要适当授予一定的权力,这样既利于工作的完成,更利于教师的成长。

案例

40.例1:下午4点A中学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即将开始,与会者面前摆着笔记本,两个座位空者。差一分四点,张校长进来说:“现在开会了,大家都很忙。这是会议议程,每人取一张。大家都知道,教委将在本市选择一些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我打算争取试点的机会。我相信大家都已看过教委的文件,以及我为本校拟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这时门开了,迟到者小心翼翼进来,关上门,座到空位上。校长看了他一眼,继续说“对于我所拟订的改造试点计划表,以及对你们年级和教研室的要求,有什么困难吗?”

会议如此继续下去??。

例2.B中学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将在5分钟后开始。王校长在室内一角,正热心地与位教研室主任交谈。四点零三分,校长看了一下室内说:“我们再等宋老师一会儿,我知道他对这个议题很有兴趣。”四点零八分,王校长建议会议开始。大家随便围成一个圆圈坐着。王校长说:“我希望了解各位对教委关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的看法,我们学校是否试点,有什么意见。”大多数与会者都发表了意见。大家都同意学校试点,并提了改革试点的建议。王校长正要说话,宋老师进来说:“抱歉,迟到了。我与家长谈话,多用了一些时间。”“没关系。倒杯茶,拉把椅子来坐,我们告诉你刚才谈了些什么”校长说。宋老师坐好了,会议开始讨论校长提出的问题:“我们如何拟订学校的改革计划”。 试描述这两个学校校长采取的不同领导方式?两位校长领导方式有哪些主要差异?你认为那一种领导方式较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B中学的方式较好。A中学张校长是采取任务型的领导方式;B中学王校长是采取以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 从本例来看A与B两校的校长在召开会议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不同:对成员的态度及与成员相处的关系不同;决策与采取决定的方式不同;会议召开的方式及时间要求也不相同。B校王校长的领导行为方式要优于A校张校长。 学校是非生产部门、人际取向的领导应优于生产(或任务)取向的领导。

案例

41.某校新来了一位安校长,他的做法和前任校长形成极大的反差。前任校长比较专断,大事小事都一人说了算。而安校长到校后就和四位副校长开会。他说:论教学,我不如老赵;论后勤,我不如老钱;论小学部,我不如老李;论初中部,我不如老孙。今后你们要各司其职,大胆工作,干好了是你们的成绩,出了问题,大家研究。这时,大家面面向看,心里都在问:那你校长,干什么?之后,三个月后,安校长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改革措施,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校长受到教师的尊敬的好评。

试用领导风格理论分析、论述安校长为什么“安乐”而有成绩。

1.简要说明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的表现。

2.本案例中的安校长属民主型领导作风。

3.安校长能够看到几位副校长的优势、特点,采取的是支持型和集体讨论决策的民主方式。

案例

42.学校辞退“末位教师”合法吗?

李某某是某乡镇中心小学教师。1998年以来,学校实行人事制度改革,自行制定了“末位淘汰”制,规定教职工考核等级为C级者将被辞退,年终各部门考评结果位列5%末位者将被淘汰。2002年学年度教职工的业绩考核,先由全体教职工评分,再由考核领导小组评分,最后进行综合排名,李某某排名末位。学校根据其制定的“末位淘汰”制的规定,于2003年9月9日书面通知李,因李的年度考核分数居于末位并被评定为不称职,限其一周内到校办理辞退手续,逾期将做自动离职处理。李不服这一决定,想到法院讨个说法。

分析:请根据教育法中对学校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分析该校是否有权利辞退位居“末位”的教师?

学校的辞退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没有法律效力。

辞退是指学校因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主动解除其与教师之间劳动关系的行为。辞退就是用人单位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依法(依约)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它等于解聘,即解除聘用合同。那种认为“解聘与辞退是不同概念”的观点,是反映计划体制的落后观点。根据《劳动法》第26条的规定,教师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学校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教师本人。

“末位淘汰”制,是指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靠后的人员予以淘汰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原本无可非议。但在实践中,由于该制度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各方认同的“末位”标准,因而其随意性、片面性较大,人为因素较多。因此,在签定合同时,如果学校和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采取“末位淘汰”制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并在合同中做了明确约定,则学校可以根据工作业绩的结果辞退处于“末位”的教师。否则,如果合同没有事先对“末位淘汰制”作出明确的约定,而教师已经切实履行了合同,没有违约,学校单方依照自行制定的“末位淘汰”制辞退教师,则构成违约。在当前“末位淘汰”制还不完备的情况下,还是应依照法律的规定解决问题。前述案例中,学校和教师李某某并没有事先对“末位淘汰制”作出明确约定,学校仅凭单方制定的“末位淘汰制”辞退教师,明显构成了是违约。并且,学校未履行《劳动法》规定的提前30日通知教师李某某本人的法定义务,在程序上亦不合法。因此,学校的辞退决定是无效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有权聘用教师和其他职工,对教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但也有依法维护受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义务。因此,学校辞退“末位教师”没有法律依据

案例点到为止

陶行知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次,一女生在考试题中少写了一个标点,被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这个标点,来找老师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挑明,他满足了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他在那标点上重重地画上一个红圈。女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

多少年过去了,那女孩已经成人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说:“那件事以后,我才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分析:请分析陶先生的批评艺术。

我认为这几种做法均不妥。

答:看来,陶先生“点到为止”不仅没有妨碍孩子改错,反而促进了孩子更好地做人。试想,假如陶先生当面指出真相,结果怎样?不是女孩被迫认错,就是她一时抹不过情面,死活不认。但无论哪种结局,学生的自尊心都将受到伤害,更谈不上对那位女生有什么教育作用了。 说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每位老师都明白它的意义。从理性上讲,都清楚该怎么做。但孩子就是孩子,总有气得你发疯的时候。盛怒之下,能点到为止,才是我们每位教师修炼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有着最基本的“自尊”“自律”“自省”的意识和能力,适合他们的决不是终日担心的“严防死守”,呵斥鞭打的强行入轨,而是尊重和信任,豁达和感化。教师要有雅量,能宽容,会“糊涂”,要给学生留一片思想和言行的自由天地。

在教育中,宽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素质。校长把批改试卷看成师生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尽量地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点到为止”不仅没有妨碍学生改错,反而促进了她更好地做人。道是无情却有情,让冷冰冰的分数多一点人情味。没有宽容,就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就没有学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创造科学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看,宽容有一种精神动力。宽容能使教师抑制“教师中心意识”,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宽容让教师敞开心扉,走进学生心灵。宽容能使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全体学生。一句话,宽容可以满足学生正当需求,融洽师生关系。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教师要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案例

46、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课《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广西南宁市南湖小学尚文玮老师在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爸爸明明是个球迷,不知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这个‘关’字用得不对。”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既然是在看着球赛的过程中换成京剧的,就不应该用‘关’字而应该用‘换’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们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

分析:请就该案例,分析教师应该如何叫学生学会学习。

1、学习观念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作用,学习成功的标志和相关因素是什么。

2、学习动机的指导,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毅力,用脑卫生等非智能力因素的指导。

3、学习过程和各个环节的方法的指导。

4、学习能力的指导。

21

5、各学科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指导。

6、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业习的学习方式,更亟需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案例

47、一位语文教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羊》这一课。他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的窗外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趴在临街的窗台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这位教师没有把小学生制止住,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这一课。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让小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

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我觉得教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次老师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而是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尝试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

48、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正值中秋节前一天,我就地取材,向学生讲述: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全家人喜欢围坐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今年的中秋,小明家只买了2块月饼,怎样分才能使爷爷、爸爸、妈妈和小明吃的同样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顿时提到了沸点上,教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 分析:请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做出评价。

答: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次老师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而是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尝试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

49、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调研组对海淀区小学、初中、高中的三个学段的一年级课改实验启动后教师实施新教材的困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组长。调查结果如下图,请就其中反映的问题,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之进行分析。(图略)

答:⑴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付诸实施,势必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上进行巨大的转变。然而,任何一种变革要改变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习以为常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⑵由于课改工作的艰巨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中,老师们还是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实的困难和指导力量的不足构成的矛盾,制约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22

⑶这些教研组长们在思想观念、认识态度、教材理解、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感到困难,正说明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案例

50、不写作业的孩子(期末复习指导38页)

辅导方法是: 第一,个别面谈。常与丁某作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丁某也想完成作业,只是因为上课管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听课,不懂就不会写了。碍于自尊,他又不愿接受同学的帮助。

第二,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①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丁某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 ②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丁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③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第三,与丁某共同制定计划,对他作出一些具体要求。

①要求丁某不论是否完成作业,都要坚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

②给两个星期作为适应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别人一次做完的作业,允许丁某分两次做,但一定要做完。

③给一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个星期里,要求丁某跟别人一样,每次作业都要一次完成。考虑到丁某基础较差,允许他当天要交的作业最迟不能超过放学前交。

④巩固期。要求丁某不仅每次作业能一次完成,还要和同学们一样,按时交作业,并且准确率要有提高。

第四,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导丁某与同学交往的技巧,并安排丁某参加集体活动,担任一定的角色,加深与同学们的友谊。

第五,给予鼓励,重建自信心。

①当丁某能坚持来校上课,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并鼓励他,既然能做到坚持来校上课,相信他在课堂上也能管好自己。

②无论是在适应期、过渡期,还是在巩固期,只要他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都给予表扬,以肯定他的能力。 ③当丁某在课堂上能较认真地听课时,适当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并给予鼓励,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

案例

51、教育成功的突破点何在?

明初有个阿留,在宫廷画家周位家里做童仆。阿留傻得不成样子,但却在周家捧了一辈子的铁饭碗。倒不是周家有心行善,实在是阿留在周家能用其所长。

说到阿留的傻,让他拿把扫帚扫地,扫一天也扫不干净一间房。木床断了条脚,让他到园里砍根树杈给换上,他会在园里转了一整天,空手而归,还伸着两个手指比划说:“园里的树杈都往上长,没有往下的。”可是有一天,主子画画要调磨色墨,打趣阿留说:这个你能干吗?阿留答道:这有什么难的。不料,阿留干起这个来,深浅浓淡,十分恰

23

当,像个老到的行家,而且每次都干得一样出色。阿留从此成了主子离不开的助手。 分析:从阿留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谈谈教育成功的突破点何在。

从阿留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每个人都必定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就是人身上的闪光之处,也是教育成功的突破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但是,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 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而耿耿于怀,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他那含有道德价值的需要、要求和兴趣,揭开他身上的一切优点,弄清他最强的才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 应学生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学生都能熠熠闪光。“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这句话,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将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案例

52、人人都是优秀学生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写没写错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由于她与丈夫离婚,孩子留给丈夫,从小这个孩子就学习不好。初中时,回回家长会上,老师都要点名批评他,上课时则常常被老师拽出课堂;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校长的信还说,这个孩子将在这所学校学习4年,毕业之际,他们相信他和孩子的家长将会看到一个身体健壮、心智健全,热爱艺术,既会创造,又会欣赏,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并乐于参与竞选和法律判决,对社区有忘我的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他将懂得尊重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并知道怎样与他们沟通、交流。校长说他对此深信不疑。

分析:从该案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其实这位学生家长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的正面手段。实践证明,表扬、赞美,就是比批评、指责更有积极的推动力。

校长给她的那封有签名的信,也发给了每个学生家长(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他在信中说的那些,不是单独对这一个孩子的前途而言,而是这所学校经过4年的教育目标。但是校长把教育目标非常亲切地、个人地、委婉地具体说到她孩子身上,让她感动,让她开心,让她高兴,动了她的情,动了她的心。这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是艺术的再创造。

在国内,许多刊物经常报导某某中学生获什么大奖之类的消息。其实在美国获奖,大多数情况下只代表你曾参予了某

24

项活动,未必是中国人认为的那种百里挑一的优秀,不值得过分自豪。

案例

53、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面对孩子的英语较差的情况,提出了让孩子每天背三个单词的要求,每当孩子记住了三个新的单词,父亲就在一面墙上用拇指的指甲给孩子印一个“月牙”,三个“月牙”组成一个“笑脸”,第一排“笑脸”和孩子的眼睛一样高,以此为参照物,让孩子与“月亮”和“笑脸”比高低。一年下来,孩子在全市的英语竞赛中“月宫折桂”。

分析:从这位父亲的做法,你认为他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什么特点?作为教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权威性、感染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这位父亲的做法,体现了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指的是:家长与孩子的亲切、自然的关系是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所达不到的。因为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孩子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在家庭的生活中暴露无遗。这为家庭教育有针对地教育孩子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学校教育相比,家长更利于对孩子进行细致的个别指导、个别训练、个别管理、个别教育。 学校教育过于强调“规范”、“统一”。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 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时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学校教育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 案例

54、好心没得好报

我曾见到一名数学教师,很有敬业精神,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报纸,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一年也翻不了几回;图书馆难得光顾,影视几乎与他绝缘。他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可是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对此,他很不解。 分析:为什么他“好心没得好报”?我们想问,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教师吗?

参考答案: 该数学教师“种瓜得豆”,耕耘多而收获小,根本原因或许正在于他是一个知识“贫困户”。以他的“贫困”来面对知识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学生,自然不能“胜似闲庭信步”,自然不会受到热烈欢迎,他也难以跻身“好教师”之列。 顾名思义,数学教师就是教数学的,数学教学是他的本职工作和谋生手段,更通俗地说,是他的“饭碗”或“食物”。“民以食为天”,数学教学对他来讲当然是“命根所系”。但不管“食物”多么丰盛气派,不管“饭碗”多么精致昂贵,如果在他的“拥有”中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成了“惟一”,那么他注定与“富有”无缘。谁也不可能捧着一只金碗或一碗佳肴去要求进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同理,在信息时代,仅仅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资格塑就“优秀教师”之“金身”的。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种影响,否则,师生之间必然会形成“信息不对称”,处于劣势一方的教师很可能在懵懂中被孩子们牵着鼻子走。教师应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策应,去学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精于学科、立足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知识和智慧外延,尽力降低学科知识在个人整体知识结构中的“百分比”,使“恩格尔系数”渐渐变小,小之又小。这是学科教育之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取得“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资格之需,也是丰富个人精神生活、重建精神家园之需??首位出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人——杨福家先生批评清华、复旦等名校时说,中国大学硬是划出几十条狭窄逼仄的胡同(专业)让学生去钻。身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也不应钻进胡同之中,更不应自砌壁垒。 案例

55、评选最差教师

《中国教师报》网站论坛报道:"20##年4月初江苏盐城响水镇正在对全镇600多名教师进行排列,以公文的形式评选最差教师??" 分析:你对此做法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其做法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考核,对教师排出先后顺序,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者更优、劣者赶优”的激励机制,从而使教师团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极易造成负面影响,形成不良导向作用:

首先,评价的标准往往存在“以点代面”偏差。我们知道,教师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复杂而艰巨的劳动

过程,除了对所教学生成绩可以相对评比之外,其大部分工作成果存在隐含性,何况学生培养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呢?因此在“末位”、“最差”评价标准上难以找准、稍有偏差,极易造成对部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 第二、评价的操作容易造成教师不良心理。“末位淘汰制”、“评选最差教师”,很可能在教师中造成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旦超限,容易激起教师的逆反心理。教师整天面临下岗、被淘汰的威胁,生活在这样的工作压力环境下,教师哪有心思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呢?更不必说开展创造性教改了!造成教师心理疾病也就在所难免了。最终造成教师“不求有功、但求无“最后”的消极工作心理! 第三、评价结果动摇了教师的“军心”。本来评价结果是想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人人自危,生怕一天一不小心成了被“割杀”的尾巴,不但丢了饭碗,而且毁了自己的教书职业声誉。个个“端正”明哲保身的消极工作态度。“明天工作在哪里?”,“‘工作’究竟能‘打’多久?”?这种“身在‘校’营心在‘忧’”的工作状态,教师如何踏踏实实工作?

但愿上述“评选最差教师”做法只是某些领导者的一时之“气”,只是为了造造“声势”。

教师考核中人性化评价,应突出“三个”构建:

一、构建以“师”为本的人性化评价的理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有关领导者也应从中有所启示:学会对教师的“赏识管理”!对教师的一切考核评价,都应把教师真正看作学校的主人、学校事业的根本。也只有在领导视教师为朋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它真正的效能。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为教师服务,以此促进教师自觉改进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足。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人人力争向上的好氛围,这是保证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了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二、构建以“民主管理”的人性化评价的机制。学校必须改变以“家长式”的管理评价意识。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民主监督体制,加强民主管校、民主治校的制度建设。使广大教师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途径参与考核评价与被评价、实现自我检查自主提高的“内化”境界。

三、构建“以促进教师成长”的人性化评价制度。首先,对教师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的转换的要求以及教改方向;其次,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第三、在评价实施上,要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此外,评价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从教师成长过程来看待评价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成长阶段和尚需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人性化评价”应该是当前教师考核中急需的一种评价理念!

案例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 江西赣州市教育局今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的某县县城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到,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县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分重点班。 问题:该市部分学校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哪些规定?义务教育法在此方面做出规定的主要意图有哪些?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

该学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 《义务教育法》做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班,必然会给这些班优先配置师资等,使得教育资源很难均衡,这种做法不符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案例

我们哪什么激励学生?

7月15日,在河南省少年先锋学校的餐厅里,一群优等生正悠闲地喝着红酒,啃着鸡腿,而另一群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旁边侍候着??这是该校暑期夏令营中的一幕。学校根据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的午餐是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的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则要先服侍上士吃饭,替他洗涮餐具后才可以吃饭。

26

问题:你对该学校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价值观教育或学习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分析。

答:我们拿什么激励学生? 动机的产生源自现实的内驱力,即个体需要将自身需求与外在客观条件、自身发展水平等相结合,在客观条件允许,个体心理水平达到,个体才能觉察到欲求的存在,从而自觉地将欲求转化为动机。动机有高低之分。从价值观教育而言,应当赋予学生的是民主、平等的观念,包括责任心、诚信等符合当代发展潮流高尚的价值观,而不是灌输等级、贵贱之别的落后的价值观。 2. 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40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几乎逐个扇了耳光。 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1)依法施教的理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了青少年儿童的如下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2)师德:良好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然后有“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孩子还处于一切尚未定型的成长期,所以才需要教育。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而犯错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契机

更多相关推荐:
背影案例分析

《背影》教学案例——知人论世寻找共鸣一、主题与背景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性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只要老师找准突破口,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水城县花戛乡初级中学教师:教学案例分析(20xx年秋季学期)教师:柳成会20xx年x月x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教学案例由于我们地区是初中三年制教学,物理教材使用的是沪科版,初二才开始学习物理学科,而《声音的…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舟山航海学校—傅海燕案例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拾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背景:20xx年x月,是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虽光景不长,但凡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

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场景: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

模块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以及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你觉得…

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案例分析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忽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遇到教师不问好、不让路,遇到客人视而不见,学校及上级领导下到班级检查置若罔闻。学生的表现大大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同时也反…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民族资本家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棉纺业四大天王之一的穆藕初的科学管理20xx年3月8号第二小组李馨媛丁瑞瑞赵晓玭陈灏罗杰说到科学管理首先我们要谈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石泰罗制众所周知在世界上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

案例分析题

1案情某税务所在20xx年月日实施检查中发现星星商店个体20xx年月日领取营业执照后未申请办理税务登记据此该税务所于20xx年月日作出责令星星商店必须在20xx年月日前办理税务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将按税收征管法有关...

案例分析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简要介绍一般意义上认为现代企业管理始于泰勒等人的quot科学管理quot古典管理学在quot二战quot以后马上为现代管理学所扬弃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大量生产以及全球市场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剧...

案例分析

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摘要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会计计量问题从国际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由于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备受关注我国也高度关注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报告一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河南大学摘要申敏化名女性是一位刚入校的本科新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了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结合咨询过程解释和分析此类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利用合理情绪疗法A...

案例分析(5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