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台梭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教育理念文献综述

时间:2024.5.13

关于蒙台梭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教育理念文献综述

姓名:李丹妮 班级:09学前教育

学号:2009124540 日期:2010.10.20 摘要:20世纪初,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关键词:蒙台梭利(Montessori) 学前儿童教育 理念

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创立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法。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

1898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发表演讲,她因提出了“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的独特见解而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震动。教育部长随即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为了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和增进孩子们的智能,蒙台梭利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并且还研制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帮助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两年以后,这些智障儿童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还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她取得的成绩引起了举世震惊。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靠以后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因此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 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

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6、给孩子自由

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纵的意思,简单地说自由的意义就是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注意工作做到何种程度等。成人应观察那些活动,辨别幼儿哪些行为应该禁止,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

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这句名言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证实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向我们昭示着作为家长的一种庄严之责任:如果你缺乏道德,那么你的孩子也将缺乏道德;如果你毫无诚信可言,那么你的孩子长大了就有可能是骗子;如果你无视交通法规而乱闯红灯,那么你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有朝一日成为你的牺牲品;如果你对你的父母横眉冷对,那么等你老了你将会得到同样的下场;如果你连一点公共道德都不讲,那么你的孩子长大后绝不会是一个风度翩翩的雅士…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借鉴,结合幼儿教育的实际,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中的自发活动》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 / 江雪[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蒙台梭利教育法》玛利亚.蒙台梭利[著] / 霍力岩[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玛利亚.蒙台梭利[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儿童教育》


第二篇:教育文献综述


一、前言

考试作弊现象是一个历来已久的教育消极现象,已经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屡治无效的考试作弊行为和愈演愈烈的种种作弊手段,或让我们失去了对教育考试的公平性的信心。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考试作弊行为出现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它教育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高相关因素:一是学生成功的高压力,这是来自于学生自我的心理因素,二是他们在特定的考试情境中被抓的概率,这是来自于外界的环境因素。为了减少或预防大学生作弊,就要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高压力的情绪,做好考前复习,树立自信心;另外,除考试手段外,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篇文章主要对前人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心理原因的研究进行科学性地综合表述,并就对如何避免这一行为提出建设性的应对策略,最后针对这些研究结果,陈列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界定

1. 考试作弊行为的相关界定 考试作弊行为是指在监考者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时,参试者通过不正当途径参试、考核过程中在考核不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或者试图寻求答案,与公平、公正原则相悖的行为。

2. 关于考试作弊的相关法律规定

20xx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其中“第六条: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一)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

(二)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

- 1 -

(三)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

(五)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

(六)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

(七)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

(八)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九)其他作弊行为。”

“第七条 教育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或者在考试结束后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相关的考生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

(一)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的;

(二)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

(三)考场纪律混乱、考试秩序失控,出现大面积考试作弊现象的;

(四)考试工作人员协助实施作弊行为,事后查实的;

(五)其他应认定为作弊的行为。

考试作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对于舞弊和舞弊相关人员都会有严肃处理。”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的现状

1.国内外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

秦霞,陈敏,华小烨(2004)得出这样的额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将近67.2%的人承认自己在考试中做过弊,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存在,82.1%的人即使发现他人的作弊行为,也不愿意检举揭发。

在肖红新,梅景良(2009)等的调查研究中,大学生对作弊的认识看法有如下数据:“有21.7%的学生回答习以为常,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有54.89%的学生认为不可理解,但不赞成也不反对,还有4.39%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可理喻,坚决反对;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后取得的成绩的调查数据中,有18.48%的学生认为这成绩是可耻的,不与较之,31.52%的学生回答心里不平衡,有机会也想尝 - 2 -

试,18.48%的学生认为人家也在冒险,这也是他应得的,32.0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管好自己就好了;在回答在看见有人作弊时会怎么做时,仅有1.63%的学生认为会报告老师,有10.87%的学生回答看情况也可能会作弊,19.57%的学生回答也想作弊,但不敢,剩下67.93%的学生回答当作没看见;调查到将考试作弊责任归咎于谁时,学生中有3.26%的认为老师应该负全部责任,21.20%的认为学生自己应该负全部责任,5.43%的学生认为,主要责任在老师,但学生也要负一定责任,70.1%的绝大多数认为,主要责任在学生,老师也要负一定责任。上述这些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持认同的态度,并且有20%左右的人经常作弊,但对作弊责任归咎问题都认识比较客观。然而,在Jensen,Arnett,Feldman,&Cauffman,2002)研究中表明,在过去的20年里,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作弊比率都在提高。

2、当前国内外已有的大学生作弊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的研究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行为的原因有学生自我的因素,也有学校对考试管理的环境因素,学生个人因素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努力,有厌学心理。由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而经常旷课,不认真复习,考试为了及格就只有靠作弊来解决了;也有因别人作弊而内心不平衡而加入作弊的,这就是所说的从众心理;还有为了竞争学校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和入党等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心理,因此加入了作弊的队伍等。下面就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几个心理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陈列。

(1)从众心理

章志光,金盛华(20xx年):“ 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据唐晖,张夫贵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开始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应该的,也不打算作弊。可这样的结果却是:自己的成绩不如作弊的。有的同学还说这是“没本事”,更有甚者,竟然有的同学靠作弊得来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于是产生了“不作弊白不作弊,作弊成功就是自己的本事”的思想,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加入了作弊的行列。大学生持“人家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亏”心理而作弊的比例为12.55%。”

笔者认为,实际上根据上述情况,大学生作弊有一部分是出于盲目从众的心 - 3 -

理,由上述考试作弊的现状调查来看,目前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不是让人惊讶的事情,有很多甚至习以为常,更有甚者认为不作弊的人属于不正常心理,这样在大学生中作弊行为越来越在得到大多数的认可,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作弊而不是认真复习来获得较好的成绩,而原先一批通过认真复习来获得同作弊者同等成绩的人就会很不服气,觉得很不公平,很不值得,另一种是觉得这样通过作弊而不被发现能获得高成绩,也是自己的一种能力,不劳而获的思想就开始萌生,这样迫于作弊群体所造成的对其他不作弊的群体高压力,会使原来不作弊的群体逐渐加入到作弊的队伍中。

(2)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是指不同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章志光,金盛华(20xx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的行为干预下,人们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性行为方式。”鲁斯和莱法(1957)著名的“囚犯两难”实验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结论。囚犯两难实验的过程是“分别审问两名共案囚犯,双方彼此不知对方反应,若双方均不认罪,则可能都获得释放,若一方认罪,则可能减轻判罪,而使对方被加重判罚,在这一实验中大多数囚犯选择了自己认罪,力求减轻判罚,即选择竞争性的行为方式。”

研究表明:“在考试这一行为中,某一个体的作弊行为及其后果,会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某一个体就会担心其他人通过作弊行为获利而危及自身的利益, 章志光,金盛华(20xx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解决这些顾虑的时候,措施只有两种,一是群体合作,公平考试。二是选择各自的竞争性行为。依据上述的观点,竞争性行为的选择将是首选措施。” 甘霖,青平(2004)“因此,在考试中担心他人通过作弊而获利,全体也将倾向于选择考试作弊这一行为方式,这一观点解释了大多数的作弊大学生在对其行为进行说明时的一个共同观点:即由于他人作弊而自己作弊。可见,在大学生群体的考试活动中,若一个作弊将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大学生群体间的竞争心理也是引起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相互需要竞争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比较好的出去实践的机会,学校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学校入党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大部分学生所向往的荣誉和机会,但这样的机会毕竟是少数的,所以竞争 - 4 -

会很激烈,然而学习成绩又是评定这些荣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怕自己达不到那个高度而选择作弊,有的是出于不劳而获的心理,想不通过扎实复习就获得自己想要的荣誉,因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作弊。

(3)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在考试的过程中,大学生和监考教师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是说大学生作为考试的主体,掌握大量的信息,因为教师所采取的预防作弊的措施,大学生都知道,而大学生的作弊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考生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即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实现其功利最大化目标,可能铤而走险选择作弊。

笔者对此的观点是;在特定的考试情境下学生作弊被抓的概率大小,让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听些过来人的经验或看到作弊的人的可喜成果,认为在那样的监考情况下,只要自己小心翼翼被抓到的概率是很小,即使被抓到了,那就自认倒霉,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取消这科成绩或记过的处分,但作弊的同学心里会侥幸地想这样的概率比车祸概率还小,只要自己小心就没问题,从而不故后果地冒险走上了作弊之路。

(4)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是指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其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虚荣。

甘霖,青平(2004):“部分大学生过分看中分数,爱慕虚荣,担心考试考不好,被别人瞧不起;担心考得太差影响评优;担心分数太低,出去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不看好。” 笔者认为还有一部分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大学生在父母的眼里都是佼佼者,都是将会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而在大学学阶段,父母看重的更多的还是学习成绩,因此,对学生而言,考试的压力依然不减初高中,而大学又是一个时间安排自由的时期,学与不学,全在于自己的毅力和坚持,有些大学生将时间献给了除 - 5 -

学习以外其他的活动,所以在考试时就冒着违纪违规的风险作弊,以满足个人欲望,成为家长和同学眼中的优质儿。“其实,存在这种心理的不仅包括成绩不好的大学生也包括成绩好的大学生。”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心理原因都是造成大学生作弊行为出现的主要心理因素,总结来说,主要是学生成功的高压力造成的,竞争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等都是源于成功的高压力,同时也与学生的自我能力相关。陈琦、刘儒德(2005)研究表明:“成绩较低的学生比成绩较高的学生更可能作弊;表现目标而非掌握目标的学生、较低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作弊。当学生成功的压力特别大,并且估计被抓的概率又特别小时,他们作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然而,大学生作弊行为产生的原因除上述的心理因素外,还有由考纪带来的影响,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授方式、考核方式等密切相关。例如陈琦,刘儒德相关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或者学生自己认为他们的教师根本就不关心他们的情况下,他们作弊比率会更高。”

3.心理学家应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给出的建设性策略

(1)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调整心理偏差。

针对上述的种种心理偏差,应对的措施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调整这些心理偏差,并且加强他们的道德素养,让他们意识到考试作弊的行为是可耻的,由作弊得来的成绩更是可耻的,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有损教育公平性的。

李丽霞.(2003):“道德教育不是形式,是要实实在在地对大学生起作用,把外部控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注意道德活动的实施,使大学生认识到作弊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注意从平时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任用具有良好德行的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授思想道德知识;举办各种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使每个大学生都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这一美德;另一方面,诚信教育要求教师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做学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只有在诚信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2)为减少或者预防作弊,教师就应该尽量避免将学生放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

陈琦,刘儒德(2008):家少学生作弊,老师应该确保学生做好考前复习, - 6 -

让他们不需要作弊就能够考得很好;另外教师还要相信学生并为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够通过考试的。

(3)通过课堂教学减少作弊的行为

Parsons.R.D.,Hinson,S.L,&brown,D.S.(2001):通过课堂教学减少作弊可以通过使学习具有兴趣性和挑战性,不要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做好考前复习指导工作,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提供复习帮助,让学生对于考试充满信心;其次,要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而不是仅从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来评价。

(4)考前对考规的学习及违规后将采取的措施等。

教师在班级里直接处理作弊事件,要向学生解释在考试时,你将会采用何种监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考场上仔细监督学生;同一考场采用两套或几套不同的等值性问卷;打乱原来的座次顺序;等等;直接。明确地向学生宣布作弊的严重后果,并且坚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5)对作弊的学生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待

West Chester Universty:如果一个学生作弊,试图找出他作弊的原因,如果可能,帮助这个学生克服这些原因,实施一些教学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不要过多地强调竞争,减少学生对于考试的焦虑水平。

(三)、评述

首先在研究领域上:

(1)心理学在我国的真正的发展也就是最近的二十年,以前对考试作弊行为原因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考试管理制度不严等外界的因素上面,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产生的个人因素,特别是个人心理因素挖掘得不深刻。(2)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在中国的重新新起,翻译和解读外国的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我国的心理学家们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更加透彻了。(3)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陈琦教授和刘儒德教授关于考试作弊的心理学研究,综合总结了外国已有的研究,结合中国教育国情,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地阐释了大学生作弊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因此我们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以长春一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综述关于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心理原因,并提出我们的建设性应对策略。 - 7 -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大多都采用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相关系数的统计方法来进行问卷分析,得出大学生作弊行为原因的统计数据,综合资料高度总结相关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从文献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从众心理,竞争心理,侥幸心理,虚荣心理以及高成功心理,由于这些心理因素的单方面作用或是综合作用以及外界关于考试管理的严、松等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而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所造成的后果认识不深刻,更多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让应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措施难以见效,改变这种冲击着教育不公平的作弊行为最根本的办法,我们认为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其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作弊行为的态度和认识,本文着重从个人心理原因研究,和应对策略两个维度来探讨了大学生作弊行为。

三、总结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我国先进科技人才的代表,然而,在大学的众多考核中,现代的大学生对自身尚未充分认知,为应付考试,为了各种荣誉,出现毁坏教育考试的公平性的作弊行为,并对作弊行为的认识态度严重偏离正常观点,出现这样的严峻形势,我们除了去探索教学中教师的责任,考试中监考的责任外,我们应该更多地认识到,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让主导作弊的心理因素如竞争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以及高成功心理等在大学生身心得到有效的调节,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作弊行为的本质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感,老师和学校合理分工协作,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被抓的学生,对考试过程加强管理,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作弊行为的出现。

因此,研究大学生作弊心理,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更多地了解大学生作弊行为的个人心理原因,深入分析,并找出合理的心理调节和疏导方法来减少作弊行为,是应对大学生作弊行为最根本的策略。为学校维护教育考试公平性的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考方法,对塑造高等学校良好校风学风考风有针对性的借鉴意义,更是为培养出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现代大学生奠定了基础。

- 8 -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第四节 常见的道德问题及其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出版,20xx年重印)

2.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第一节 从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美】霍尔,戴维斯 《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陆有铨,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姚梅林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5.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0)

6. 唐晖,张夫贵.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调查报告([J].桂林航天 工业 高等专 科学 报,2002,(2):54-59.)

7. 李丽霞.考试中的成信与考试制度的改革([J]. 现代 教育科学,2003,(6):83-84).

8.《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xx年5月

9. 秦霞,陈敏,华小烨《大学生考试作弊与诚信问题调查》(中国大学教育)2004(7)

10.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与对策探究》2009-11-15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11. 甘霖,青平.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探究([J]. 经济 师,2004,(4):103-104).

12. 肖红新、梅景良、陈鑫珠、胡庆庆《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查分析及其遏制对策探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102-105)

13.李贵《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01,(2),24-25)

14. 明哲《大学生作弊现象浅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第14卷 第1期20xx年3月中图分类号:G642.27 文献标识码:A)

15. Buton,R.V.(1963).The generality of honesty reconsidered. Psychological Review, 70,481~499

16. R.Luce & H.Raiffa (1957).Games and Decision. NY: John wiley.

17. Parsons.R.D.Hinson,S.L,&brown, D.S. (2001), Education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reseacher m

odel of teaching (P85)

18. Jenson,L.A.,Arnett,J.J.,Feldman,S.S.&Cauffman,E.(20020.It is wrong but everybody dose it;Academic dishonesty among hight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Co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7,209-228 )

- 9 -

更多相关推荐:
学前教育评价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评价的综述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的逐渐重视,幼儿研究人员就学前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有不乏需要重新审视的地方。本文从学前教育评价对象和评价要素两个方面…

新加坡学前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新加坡学前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新加坡是个人口400多万、国土面积600平方公里的岛国,其自然资源缺乏,但综合国力却多次被排在世界的前五位。新加坡从自治开始,着手筹建自己的国家。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这块人少地小、资源贫…

文献综述城乡幼儿家长教育观念

文献综述城乡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研及应对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非凡但是在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幼儿家长与农村幼儿家长的教...

嘉兴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嘉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格式规范文献综述是大学生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过程材料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

学年论文范文(文献综述)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关于公允价值应用探讨的文献综述姓名张三学号093873737专业财务管理指导教师孙国岩职称讲师二0一一年十月关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的文献综述06020xx406中澳1班解清莲...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发表范文 论在美术教育中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论在美术教育中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中心幼儿园钱洪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代替学校也逐渐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之一艺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新...

dskuvaw学前_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YouhavetobelievethereisawayTheancientssaidquotthekingdomofheavenistryingtoenterquotOnlywhenthereluctantst...

学前教育毕业论1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开发与应用姓名张姣专业名称学前教育指导教师崔浩目录一自制玩教具的意义4二自制玩教具的作用4一从幼儿的角度看4二从教师的角度看5三从家长的角度看5三自制玩具设计原则5一教...

学前教育原理历年真题简答论述

20xx年7月35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36简述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37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教师有哪些基本途径38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39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40联系实际谈谈托幼机构在家...

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写作范文下载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姓名教育层次专科学号分校衡水电大专业学前教育教学点直属或县站指导教师日期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121234填表说明1评审表封面学生填写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一栏由指导教师填写2...

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指南

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指南一幼儿卫生保健1幼儿保育与健康研究2幼儿锻炼与健康研究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4幼儿膳食研究5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研究6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研究7幼儿意外事故研究8城乡幼儿园保育工作差异研究9...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的理念遗憾的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尤其是现代幼儿素质教育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实践模式我认为幼儿素质教育应该是...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