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4.5.13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

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

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第二篇:中国古代建筑历史2-1改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奴隶社会建筑

(BP2070~BP476)

BC2070-BC1600

典籍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陡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显然当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 ?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堂崇三尺,茅茨不剪”。周按:颂扬的口吻,当时有没有不是这样的建筑呢?

? 《史记·五帝本纪》舜所居,则:“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 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都市形成。

? 《史记·夏本纪》:“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洫”。

城市遗址

? 河南登封告成镇北面嵩山南麓王城岗,发现4000年前城址,可能是夏朝初期遗址。

? 包括东西紧靠在一起的两座城堡,东城已被河水冲去,西城平面略呈方形(约90米见方),用卵石夯具筑成。

? 有学者认为此为夏代始帝禹的都邑——阳城。李伯谦在《中原文物》20xx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早期夏文化》一文否定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将王城岗古城使用期的晚期遗存作为最早的夏文化。

王城岗遗址

夏县、平粮台

? 山西夏县发现一座相当于夏朝的城址(C14测定距今3950~4135年),140米见方,其地理位置与传说中的夏都安邑

吻合。

? 豫东淮阳平粮台发现4000余年前的城址,平面略呈方形,约185米,可能是夏初臣服于夏的商先人所筑。夯土城墙残高3.5米,基宽13米。城内有房基十余处,或建于土台之上,部分建于平地。屋墙已普遍使用土坯砖,砖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及三角形多种,墙外表或涂抹草泥。城内发现轮制之陶水管多节及冶炼后的铜渣。

河南偃师二里头

? 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10座。

? 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

? 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周按:应为支撑木地板的小柱)。台上8开间殿堂一座,周围回廊环绕。南面有门址,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反映了早期封闭庭院(廊院)面貌。 ? 殿堂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柱径达40厘米。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间统一等,木构架技术已有较大提高(未发现瓦件)。 ? 殿堂每根檐柱前两侧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至今我国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大夯土台南部横剖面示意图

复原的“双永定柱广缘”

日本醍醐寺金堂

擎檐柱与檐柱平面发展示意图

曲阜西关民居擎檐柱图

曲阜西关民居挑檐图

诸葛丞相祠堂

安徽旌德白地江村

主体殿堂复原设想平面图

主体殿堂复原设想立面图

主体殿堂复原设想侧立面图

主体殿堂复原设想横剖面图

二里头殿堂遗址

? 在随后发现的二里头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看到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 这些例子说明,夏至商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型。

? 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影响。

? 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应是王都所在地。

二里头二号殿堂遗址

二号宫殿东廊北部排水沟平、剖面图

二号宫殿排水管

排水管

商BC1600~BC1046

?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后三百多年中五次迁都(亳社)。

? BC1400,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亡。史称殷,此地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后,渐成废墟,故称“殷墟”(印地安) 。

? 商纣王穷奢极欲,社会矛盾尖锐。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文王,任用贤能,势力逐步强大。BC11世纪中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联合西方、南方的部落灭商。

商代科技

? 商朝,历法更加完备,一年分12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月,称“殷历”。

? 商朝,我国开始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已发现记载当时史实的商朝甲骨卜辞有10余万片。

? 手工业发达,青铜冶铸、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包括斧、刀、锯、凿、钻、铲等)、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

? 手工业发展、生产工具进步、大量奴隶劳动,使建筑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典籍

? 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固苑,《史记·殷本纪》:“南距朝歌,北据郎郭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

? 《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

商代前期城址

? 郑州商城。或认为是仲丁时的瞅都。

? 城墙遗址周长7公里。

? 城内中部偏北,高地上有不少大面积的夯台基,可能是宫殿、宗庙遗址。

? 城外散布制造陶器、骨器、冶铜、酿酒等作坊,还有许多奴隶们居住的半穴居窝棚。 无统一规划。

郑州商城

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遗址

? 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尸沟乡,一座早商城址。规模较郑州商城略小

? 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 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是后来扩建。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 ? 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偃师尸沟乡商城平面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平面

? 宫城内商代遗迹,大致分南、中、北三区,南区是宫殿建筑,约占宫城总面积1/3;中区是祭祀场所,北区是池苑,二者合占宫城的1/3左右。

? 石砌水池,位于宫城北部池苑区的中央,平面长方形,东西约130、南北约20米,现存深1.5米。四壁用自然石块垒砌,现已严重坍塌。池底弧凹,未见石块铺垫。

二里头商城遗址底部铺垫石块的排水沟

夯土与柱洞

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

? 湖北武汉附近黄陂县盘龙城商城遗址。规模比郑州商城小得多,面积约290*260米。

? 城内东北隅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上列平行布置的建筑3座。 ? 推测可能是商朝某一诸侯国的宫殿遗址。

城址

? 城垣四面中部各有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 城垣夯筑,夯层厚8~10厘米左右,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

? 城垣外有宽约14、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

宫殿

? 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上层宫殿群营建是先筑高大的夯土台

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

? 发现3座坐北朝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其中的1号、2号基址已发掘。

? 1号基址长39.8、宽12.3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的夯土台基,上部已遭破坏,柱穴与墙基基本保存。

? 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前后并不对称,推测当时可能在柱头架檐檩,再在其上架设大叉手以承托脊檩和房顶。房顶苫茅草。

宫室

檐柱径达半米左右,埋深约70厘米,大石块柱础。檐柱前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可知房顶出檐。

建筑面宽38.2、进深11米。中心为四间横列的居室,四壁木骨泥墙。中间二室面宽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复原为重檐庑殿顶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 2号基址南距1号基址13米,技法同。檐柱前后左右对称,估计顶上的梁架结构当比1号基址整齐。

? 从周代以后的“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2号基址可能是只有一个大厅的“前朝”,其北面的1号基址则是“后寝”,基址有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

武汉黄陂县盘龙城

龙城宫殿复原平面图

殷墟

? 商朝后期迁都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北2公里小屯村),是商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 遗址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的地段。

? 墓葬区也散布着同期的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发现,殷都对此无严格区划。

宫殿区

? 宫殿区东、北面临洹水,东侧水蚀已不完整。西、南两面濠沟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甲区)有基址15处,大体东西向平行布置,基址下无人畜葬坑,推测是王室居住区。

? 中区(乙区)基址庭院布置,轴线上有门址三进,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础下往往有人畜殉。门址下有持戈执盾跪葬侍卫五六人,推测是商王朝庭、宗庙。

? 南区(丙区)规模较小,年代较晚,轴线对称布置,殉人埋于西侧房基下,殉葬牲畜埋于东侧,是祭祀场所。

宫殿分区

? 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周按:?)。从城市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证明它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繁华的大都市。 ? “宫殿区”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

? 宫殿都建在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构成。

殷墟宫殿遗址复原

墓葬

? 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

? 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墓或有二层台、腰坑,墓底铺朱砂,有漆棺残皮。

? 盘龙城遗址发掘的大贵族墓有精致的雕花木椁,椁内有棺。有殉人或殉狗,随葬品有鼎、鬲、爵等青铜礼器,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和大量陶器。

妇好墓享堂

殉人

? 中、南二区房基下的殉人,应是祭祀或房屋奠基、墓葬时的杀殉奴隶。

? 最多的一座建筑31人,有的是成排的杀头葬,反映了习俗。 ? 这种人殉在奴隶主贵族住房地基、门旁、柱础下都有发现。 ? 宫室周围发现的奴隶住房,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

河南安阳洹水南岸殷商都城遗址

西周

BC1046~BC770

? 周文王都丰,周武王都镐京,史称西周。

?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立诸侯国(周按:封建社会?)。 ? 西周建立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位,嫡长继承,其他各子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

文化

? 周代是我国文化勃兴的时代。

? 周公旦为西周置礼备乐,辅佐周成王、周康王,周出现了太平、富裕的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 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瓦解,这种社会的变革使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老子、孔子的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化名人

典籍

?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上).岳麓书社1991.7p387~389

? 《诗·大雅·文王之什》 :“侯服于周,天命糜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 。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 《诗·大雅·绵》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 《史记·鲁周公世家》 :“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

《三礼图》中描绘的王城规划

周代城址

? 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等处。 ? 在山西岐山与扶风两县间的周原,是周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周人自古迁至周原,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

? 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在贺家村北,包括董家、凤雏村、朱家在内有一座周城遗址,云塘村亦有四方周城一座。

宫室

? 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高台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

? 沿中轴自南而北,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室(又称寝)。中廊左右有小院,室左右各设后门。

? 三列房屋的东、西有南北分间厢房,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廊,整体平面呈日字形。 ? 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

周王宫殿的“三朝五门”

? 周王宫殿实例至今尚无发现。依《考工记》所述,宫殿布局前为宗庙、社稷,中为朝廷,寝宫在其后,排列与殷墟颇为一致。古文献中又称周代宫殿系依“三朝五门”之制。

? 所谓“三朝”,为大朝、常朝、日朝,分别用以处理特殊政务、重大政务或日常政务。

? “五门”为皋门、路门、应门、库门、雉门,但位置与名称说法不一。

? 依陕西凤翔秦故雍城宫殿遗址,有沿南北轴作对称排列之五重庭院,其外周以宫墙,是最接近于上述“三朝五门”的建筑实例。

装饰、排水等

? 墙表与室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

? 从基址上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把,再抹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

? 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此外这组建筑还设排水设施。

? 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宫殿相同。

四合院

? 岐山凤雏村宫殿是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布局成熟。堂为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其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为其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

? 室内外空间通过廊联系。

? 各空间、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

? 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统率全局,整体具有机性,体现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之感。 ? 把不大的木结构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

? 建筑遗址散布在5000平方米范围内,建筑密度相当高。 ? 遗址留有大量木柱、木板及方木,并有木楼梯残迹,故推测是干阑式建筑。

? 为4开间、5开间的房屋有4幢。

? 类似建筑遗存在附近地区及荆门县也有发现,说明干阑式木构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 对照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可见渊源。

召陈建筑基址

? 已发掘15座,布局不按中轴,总体规划不严谨。

? 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 3号基址是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 2号房基的东边、南边保存用小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 ? 遗址出土大量瓦件,分板瓦、筒瓦、瓦当。板瓦和筒瓦又分大、中、小三型。板瓦的正面细绳纹,筒瓦的正面饰三角纹、回纹。有些板瓦和筒瓦正面和背面带有瓦钉或瓦环1~2个。瓦当均呈半圆形,分素面和花纹两种,花纹一般为菊花纹和回纹。

扶风召陈

THE END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二、各朝代建筑成就1.西周建筑成就(1)合院式宫殿(2)瓦(3)柱头座斗(后发展为斗拱)2.汉代建筑成就(1)木构架成熟(2)对传统技术文化总结(3)宗教建筑产生3.隋代建筑成就第一次出现按比例制图,施工管理制…

南京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中国建筑历史沿革1早期萌芽期夏商西周成型期东周秦汉2中期交融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3晚期明清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xx年1祭祀建筑2坛庙形制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4陵寝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肖何刘邦未央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明计成园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三山五园清漪静明静宜畅春圆明圆畅春圆仿寄畅圆中国古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转变于宋代木构类型穿斗...

中国古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肖何刘邦未央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明计成园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三山五园清漪静明静宜畅春圆明圆畅春圆仿寄畅圆中国古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转变于宋代木构类型穿斗...

中国建筑史关键点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考试之前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建筑历史和构造的资料整理一份出来希望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考研同学不管我自己能不能在今年考上交大的建筑学研究生我还是把资料总结出来不管怎么样每个从头考试面对考研的学生都很迷茫...

中国古代建筑小结

中国古代建筑小结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

外国古代建筑史纲总结_233801708

外国古代建筑史总结说明以下内容仅是外国古代建筑史的基本要点并未超出课本和课堂讲授范畴仅供参考所有划线并打星号的建筑实例要求能够默写画出基本的图形大致准确反映其基本特点即可同学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己的总结和...

去年硬盘里留的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史资料

85条中建史考研必备的名词解释L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J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L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纲建筑历史20xx0604184205阅读8评论0字号大中小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材料来源广泛木构架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便于加工和运输利于迁移和维修2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大型材料逐渐减少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