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时间:2024.4.27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门学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目前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实验,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征集的论文、教学案例分别在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们的教师近年来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可贵的是我们校领导非常重视对我们品德课程教师的培养,大力支持我们参加各种活动,我校还有一位中层领导专门致力于品德教学的研究,全职教学《品德与生活》。因此现在我们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一个轮回以后,我们也发现品德与生活的实效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把道德、品德与儿童生活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现象来对待。原因之二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所以,对于如何让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更有效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让这种让传统的说教方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方式尽快消失。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就“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研究”这一内容,我们发现国内有以下相关研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或家校联系方面,反复查询后,发现黑龙江加柯达奇正在研究类似课题,但并非结题。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也研究过类似课题,只是,他们的面较广。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二)研究目标

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本课题力图充分挖掘品德教材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及一些社会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研究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能让学生主动体验道德情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知,实践道德行为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要求,通过典型课例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对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化教学进行研究,提出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设计和实践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主要依据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册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进行研究,由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本校教师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活动方案。

2.在课例实践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关于活动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和阐释、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方式和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方法指导、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3.“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模式的探索。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使教学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有内在动力的主动自觉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拘泥教材,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活动的编排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判断和选择,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四、研究措施

(一)根据不同年级的教材特点资源整合归类

1.根据小学低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按主题单元设计内容。教材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四个生活维度出发,一年级侧重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主题教育,重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二年级则侧重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主题教育,将生活空间从个人、家庭、学校延伸到周围的大自然、社区、家乡、祖国,并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以螺旋上升方式逐步拓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在低段的活动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2.中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主线与基调,力图为学生还原一种完整的社会图景,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作好准备。在这一册教材中我们选择一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的适应社会。

3.高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爱国教育”为主线与基调,呈现中国的文化,民风民俗,在这一阶段我们则选取一些祖国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领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觉与不良风气作斗争。

(二)在教学中实践活动

确定了教材,我们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并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经过多次实践后确定出最佳活动方案进行整理存档。

(三)教学后的总结

每位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将课例与对应的反思与评课装订成册,可以更有效的知道每次活动的成效,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xx年4月~20xx年9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成果与成果形式。

预期成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并可以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汇报课及优秀课堂教学音像资料。

2、《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3、《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

4、课题组成员论文;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组织与条件。

(一) 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组长:刘厚东 全面负责课题,撰写课题报告

组员:张清华 小学低段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彭学桂 小学低段小学中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刘绍荣 小学低段小学高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条件分析

所在单位是新成立的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科研,学校将科研工作摆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经费上有保证。课题组所有成员是本校的品德课程的骨干力量,虽然都还很年轻,但在这一学科上都多次获奖,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能够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这一学科上再迈出一大步。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现状分析

1、学能够校组织实施,安排课表和授课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认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远不及语文、数学重要,为非主要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频繁更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农村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这门课程基本都是班主任教师兼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之后,闲暇之后才会考虑这两门学科。不是大家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而是感觉明显的力不从心。

3、科任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不足,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上。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握不好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重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案写得很认真,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却很少看到创新之举;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而无趣。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给学生钩钩画画就可以了,目的就是问了应付期末检测。只重视结果,没有人去考虑过程。

4、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教什么,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熏陶,束缚学生的手脚,闭门造车、照本宣科。

二、从现状想到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的品德课教育教学 1

的管理制度,对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把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严格按照计划开设品德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二)提高科任教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的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加大品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普遍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就必须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来弥补教师队伍存在的缺陷。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见解:

1、课前,让教师苦下功夫准备。 ①整体把握整册教材。

课堂教学低效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教学目标把握不准。针对这样的情况,每学期开学前要组织科任教师通读教材,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统一的梳理,从教材的编排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教材的个案分析等方面,整体把握教材。

②精心细读本课教材。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思考:

A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

B与以前的教材进行对比,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C教材的内容与当地的实际以及本校的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转换或重组哪些内容?

2

D本课教材应该用几课时完成,每课应该安排哪些内容,具体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③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他们活动的好坏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了解学情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五点加以考虑:

A联系本课的知识,想一想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

B身边发生过的事例哪些与学生有关,与本课有关的就可以纳入到本课的教学中。

C怎样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D怎样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流露真情实感。

F怎样把课上的所学知识教学延伸到课外,沿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课程回归生活的目的。

④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以及儿童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现、文化活动、重大事件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资源,我们要把一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做到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但必须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关。

⑤精心设计教学。

这里指的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同时还应该考虑教学时的方法与手段)课件制作、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要注意以下几点:

3

A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B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C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D提前做好教学预设

2、课上,让学生参与体验成为主流。

课前的多方努力,就是为了课上的实践,把“八个一”做为切入点,有效的组织教学。

①一个有力的“开场白”。所谓开场白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导入。以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表演节目、或者观看问题式精彩视频,这些内容必须牢牢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务本才能求实。

②一个能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交流的主题。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的讨论热热闹闹,看似很积极,其实没多大实效,你说这个,他说那个,没有几个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与思考。这些主题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何来的灵性思考与洞察?课堂中确立的主题应该是值得学生去研究,有兴趣研究,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

③一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程度。不见得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去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可是做适当的增加、删减与改动,教材是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蓝本,我们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让活动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乐趣所在。

④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行的,容易操作的问卷调查,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有机的开展 4

课堂教学活动,对问卷调查中呈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那么学生必定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样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课堂上解决的就是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安排问卷,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而确定。

⑤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媒体资源。教学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形象的观察,透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的空间;更可以为学生延展很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知识世界里的乐趣所在。

⑥一个能把复习检测与活动交叉运行的“复合体”。为了防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被活动取代,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前面或者本课的知识,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可以感受亲身参与的乐趣,又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知识理论的形成。

⑦一个能集中本节课知识精华的训练平台。这个平台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有的是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有的可能是良好的生活经验,还有的可能是一种民族气节的绽放??这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具体而定,不要求多,但要求精。

⑧一个能让学生引起思考的、或者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或者能让他们颇有感触的课后参与体验题。这样做比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记忆要强得多,而且能让学生形成永久的记忆,可以是非书面的,可以是非语言的,但一定得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3、课后,成为学生自主实践、感悟探索的天空。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与语文、数学学科不同,它学习到的是一种内化到心灵的思想精髓。因而课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实践与感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在课后可以适当的开展下列活动:

1、为加强与课内所学的紧密联系,可从走进社区感受《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的可信度。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有的内容与现在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的悬殊,就可以让同学们走进社区,进行实地的考察。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就以“家乡”为大主题,学生在社区就可咨询到家乡过去的经济、人情风貌等等。

2、开展参与体验式活动,可让《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内涵植根心灵。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还以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

《家乡的故事》为例,在探索家乡故事的同时,适当品尝过去的苦难生活,从而感受家乡今昔的巨大变迁。这样既能与课上所学有效结合,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检测,可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驾齐驱。

在农村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科课程教学,而忽视非考试学科教学已成主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品德可以说要比人的素质更可贵。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要形成思想的高度重视,就必须与检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之健康发展。

4、提供人文力量的鞭策氛围,会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更趋完美、人性。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对学生心灵净化的催化剂,所以可以结合各年级的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采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也可以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中央电视台》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模式也不妨走进校园、走进班级。透过榜样的力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受益其中。这才是我们课程所追求的真谛。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现在还是学校教学中的薄弱学科,相信在各级部门正确引导下我们将不断走出这个怪圈。

7

更多相关推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1、教…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一、学生——地位变了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受教…

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秋季学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沐抚小学林遥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本人承担了三至五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教授沐抚中心小学301、302、401、501、502班课程。现对一…

20xx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原文作者:马世波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本人承担了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二至五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总结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学期来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创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在这一学期中我按照...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本人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德育成绩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四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黄岛区泊里镇信阳小学王晓洁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本人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德育成绩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

20xx年小学六年级品社教师工作总结

20xx年小学六年级品社教师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小学六年级六个班的品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