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4.4.21

宏观经济学

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内生变量使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使一个模型给出作为既定的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来自模型之外,并作为模型投入,内生变量在模型给定,作为模型产出。

宏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微观经济学使以整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包括总产出,总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微观经济学以个人,家庭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市场经济主体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相互作用的理论。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单个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2、解决问题不同。微观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让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行个人利益最大化,宏观则以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资源利用问题,实际社会福利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总量分析,反应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以及相互关系,因而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使不完善的,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调节市场经济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的中心理论使价格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理论,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使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胀理论;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GDP是四部分之和: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有名义GDP和实际GDP之分。名义GDP用现期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实际GDP用不变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只有当物品与劳务增加时,实际GDP才增加。而名义GDP的增加既可能是由于产出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价格上升。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的概念。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用现期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实际GDP用不变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GDP平减指数反映了经济中物价总水平所发生的变动。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的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收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指相对于基年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价格的相同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是衡量社会通货膨胀的指标之一。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收集,能够迅速直接的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的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的可能。

GDP平减指数与CPI指数的区别:1、GDP平减指数衡量所有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价格上升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不反映在CPI上。2、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口物品不是GDP一部分,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3、价格加总方法有差别。CPI用一篮子固定物品计算,GDP平减指数允许一篮子物品随GDP的变动而变动。

GDP与GNP的区别:从定义上,国内生产总值使一个地域的概念,计算的使在一国范围内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的概念,计算本国国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不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但包括本国国民在外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最终产品价值总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奥肯定理:是表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定理。该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失业率同实际GDP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如果失业率提高了,那么GDP必定减少。根据奥肯的研究,在美国,失业率

每下降1%,实际国民收入增长2%。但应该指出的是:第一,这一定律表明了失业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第二:两者的数量关系1:2是一个平均数。在不同的时期,这一比率并不完全相同。第三,这一规律适用于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情况。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这一规律所表示的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要弱的多。该定律的一个结论使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把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考虑了物价变动即通货膨胀变动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可视为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区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工具,便于利率杠杠的操作。

资本的实际租凭物价:是用产品而不是用货币衡量的租凭物价。它等于名义租凭物价R与价格水平P的比值,即r=R/P。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使用资本要到资本的边际产量MPK等于实际租凭物价r这一点。因为如果多使用一单位资本而带来的额外收益MPK大于实际租凭物价r,额外的一单位资本就会增加利润,企业会继续增加资本使用量,直到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租凭物价。

边际消费倾向: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MPC= C/ Y。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额外的1单位收入增加消费,但消费额小于一单位。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一国严重的通过膨胀与边际消费倾向关系:一国通货膨胀越严重不一定导致该国国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也即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如果居民的工资上涨幅度没有物价上涨幅度大,则居民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下降,消费量减少,因此通常情况使随着通货膨胀严重,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通货膨胀造成的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者受到损失更大。

通货膨胀: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显著的上涨。它包含三层含义:1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2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3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要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划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拉动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分为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分为四个方面:1、货币数量论。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MV=PY,表明货币数量M变动必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当V不变时,货币量M决定了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用百分比变动的形式可把数量方程式写成:M%+V%=P%+Y%。其中1我们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故V%=0,且产出水平是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的,故Y%=0。2因此M%=P%,货币供给的增长决定了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论说明了,控制货币供给的央行最终控制着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可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在产量达到最大时,即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消费习惯的

改变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公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使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加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利润推动推动膨胀是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大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的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为社会中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部门工资增长的快慢也不同,但各部门要求相同的工资增长率,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胀的经济效益包括:1、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因为实际收入因通胀而减少,生活水平降低;其次,通胀对储蓄者不利,因为在通胀下,随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格或购买力降低。再次,通胀对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胀靠牺牲债权人利益使债务人受益。2、通胀的产出效应。首先,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将会导致产出增加,因为在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型通胀,此时产品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品的前面,扩大企业利润,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其次,成本推动型通胀,将会导致失业增加和产出的下降。假定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此时发生成本型通货膨胀则原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数量减少,这促使企业减少产出,失业增加。最后,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因为该情况下,人们会产生通胀预期,人们产生过度消费,投资储蓄减少,工人工资上升,打击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扭曲税制,政府税收减少,人们丧失了对货币信心,市场无法运行。3、通胀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当通胀引起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时,且他们价格上涨幅度不同,引起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相对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真实稀缺程度,从而使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和方式发生变动,引起资源配置无效率,在累进税下,通胀使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税负加重,使企业利润减少,造成资金缺乏,影响技术开发,不利于社会发展 进步。4.通胀的对外贸易效应。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一国出现通胀时,首先引起国内总需求增加,因为人们面临通胀时会增加消费,当该国实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这能通过进口来满足,从而使该国出现贸易逆差。但是,因为该国货币由于通货膨胀而贬值,将会使该国的物品相对便宜,从而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使贸易出现顺差,最终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在经济上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但是他却引起了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从而使由于社会的不公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甚至引起社会动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袭通货膨胀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通货膨胀税:当政府发行货币为支出筹资时,它增加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通货膨胀,使发行货币筹集收入就像征收了一种通货膨胀税,持有货币的人是通货膨胀税的实际支付者,因为如果发生通货膨胀,那么意味着持有的货币比以前不值钱,即相同的货币量购买的实际商品和劳务减少了,这部分购买力就被通货膨胀税剥夺了。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在通货膨胀中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收益:1、扩大货币供应能直接增加其收入。2、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未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3、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课获得更多的收入。

数量方程式: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联系。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即MV=PT。

其中T表示一定时期的交易总量火一年中用货币交易的产品或服务的次数,p表示一定典型交易的价格,P*T表示一年中用于交换的货币量。M表示货币量,V表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即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一张

美元钞票转手的次数。由于交易次数的衡量是困难的,我们用总长出代替交易次数T。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即MV=PY。其中,Y是实际GDP,P表示GDP平减指数,P*Y表示名义GDP,V表示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表明一定时期中美元进入个人收入中的次数。

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方程式r=i-∏,其中i表示名义利率,r表示实际利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假定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那么通货膨胀率上升将引起名义利率的同比率上升,也就是说货币增长率的上升将引起名义利率的同比率上升。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为费雪效应。在现实中,由于一般只能观察到预期通货膨胀率,因此费雪效应一般指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古典二分法: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名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并且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但是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货币中性:根据古典经济理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是的短期货币非中性。

卡甘模型说明了信任对结束恶性通货膨胀来说十分重要。

贸易余额: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等式:S-I=NX。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NX表示净出口,使国内物品与劳务的净出口,也就是贸易余额。因为它显示了国内物品与劳务的贸易与进口和出口相等的标准距离。 国外净投资NFI:NFI=S-I。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间的差额,国外净投资等于国内居民贷款给国外的量减去外国人贷给我们的量的差额。如果,国外净投资是正的,NFI>0,S>I,把余额贷给外国,国外净投资反映了国际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国外净投资与贸易余额使恒等关系。S-I=NX,等式右边是贸易余额,左边使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之间差额,也就是国外净投资,如果国外净投资是正的,我们把余额贷给外国,反之则是国外获得贷款。当等式左右两边都为正时,说明有贸易盈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债权人;反之,贸易赤字,使债务人。如果都完全等于零,贸易平衡。

小型开放经济:小型是指该国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该国利率只是世界利率的接受者,开放是指该国实行完全资本流动,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因此小型开放经济中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国内利率使由世界市场的投资和储蓄决定的。利率是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这样国家就是小型开放经济。

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名义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它不能反映两种货币的实际价值。实际汇率是剔除两国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实际汇率表示按什么比率用一国的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实际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式:实际汇率=名义汇率*物价水平的比率, 。名义汇率取决于实际汇率和两国的物价水平。在实际利率给定时,如果国内物价水平P上升,那么名义汇率将会下降;如果国外物价水平P上升,那么名义汇率将会上升。而对实际汇率来说,如果实际汇率高,外国产品就相对便宜,而国内产品相对昂贵;如果实际汇率低,外国产品就相对昂贵,而国内产品相对便宜。实际汇率是由代表储蓄减投资的垂线和向右下方倾斜的净出口的交点决定的。如图:

一价定律:开放经济中一价定律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国以同一种货币表示,其价格是一样的。该定律实现使通过商品套购机制实现。因为当两国商品存在差价时就会有人从价格低国家买入然后再价格高的国家卖出,知道两国差价消失,从而实现了开放经济的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一价定律应用于国际市场就是购买力平价,指若国际套利使可能的,则一美元在任何国家具有相同的购买力。购买力平价说明NX平坦,NX的极端敏感性保证了均衡的实际汇率总是处于确保购买力平价的水平。

购买力平价: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

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1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2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4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1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比率。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像实际那样。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经常会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若一小型开放经济削弱国际指出,分析其影响:1.对于小型开放经济,由于经济的产出Y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固定,即Y= 。假定资本和劳动力是不变的,则产出Y是不变的;消费C与可支配收入(Y-T)正相关,即 。投资I于实际利率R负相关I=(r)。小型开放经济其利率由世界市场S和I决定,因此当世界市场未发生任何大变动时,利率不变,因此I不变。而根据 。可见,如果一国削减国际支出,则 减少,而根据 ,Y恒定。所以S增加。2、I不变,S-I=NX.贸易余额增加。3、S-I曲线右移,NX增加,汇率下降(附图)

自然失业率:是经济中围绕其波动的平均失业率,是经济在长期中趋近的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是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是在没有伙伴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是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决定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间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产生于:1工人有不同的偏好和能力,工作有不同的性质2关于找工作者和工作空位的信息交流部对称。3工人在不同地区不能迅速自由流动。4由于不同工作需求不同的技能,支付不同的工资,失业工人可能不接受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摩擦性失业的特点:1一些摩擦性失业难以避免,由于部门变动总是在发生即不同行业和地区见的需求构成变动,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2只要企业间劳动的供求在变动,摩擦性失业就无法避免。治理摩擦性失业的政策有:1建立完善的就业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各种完备的就业信息。2降低最低工资标准,促使企业增加工人在职培训。3鼓励劳动力流动,政府对失业率高的地区提供就业补贴,用高工资吸引劳动力跨地区就业。4实行负所得税政策,对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家庭按其实际收入的大小给予补贴,以鼓励人们参加工作。

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工人找不到工作,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叫并存,但不匹配。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政策:1进行劳动力再培训,包括对失业者的培训和在职人员的训练,使非熟练劳动力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需求。2发展职业介绍所,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帮助企业和失业者及时了解准确情况,是企业与工人迅速了解对方。3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帮助劳动者进行地区转移,解决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困难。

等待性失业:是由工资刚性和工作限额引起的失业。1、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积极寻找最合适的工作,而是因为在现行工资下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工人只能等待可以得到的工作。2、实际工资大于平均工资时,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等待性失业产生是因为尽管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但由于工资刚性存在,企业不能降低工资。3、工资刚性是指工资不能降到使劳动力供给等于需求,工资刚性原因有三:a:最低工资法将最低工资制定在均衡工资上,导致工资刚性,大多数工人工资高于最低工资,不受低工资的影响,但对于原来工资低于最低工资的工人,最低工资法提高了他们收入,这样最低工资法减少了企业的劳动需求。(最低工资法对青少年影响最大,青少年劳动技能低,MPL小,青少年往往以在职培训的形式而非直接得到工资。支持者认为最低工资增加了工资着的穷人的收入;反对者认为,最低工资增加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失业率,许多赚低工资的人是中产阶级家庭为赚零花钱而工作的青少年,会刺激企业用青少年替代成年不熟练工人,劳动收入税减免使增加穷人收入的更好办法)b:工会垄断力量通过与企业经理集体议价,将工会工人的工资定在高于均衡工资之上,高工资使得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上升,企业对工人的需求减少,等待性失业增加。C: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得工人生产率更高。①对于较穷国家,高工资有助于改善工人健康状况,工人获得更好的营养,身体健康提高了工人效率。②高工资有助于保持企业工人的稳定性,减少劳动流动性,企业节约了雇佣工人和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成本。③高工资可以使企业获得高素质的雇员。④高工资有助于调动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偷懒的道德风险,劳动效率提高。D:隐含契约理论。工人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互利的隐含契约,经济萧条时期,企业支付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治理周期失业的政策有:1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用举债的方式扩大政府开支,通过政府的投资和消费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2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3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以利于增加就业。4通过收入再分配,实行高额累进税进行收入再分配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增加消费,扩大就业。

非自愿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工人即使愿意接受降低了工资率,仍然不会有雇主愿意雇佣他们,换言之,假定商品没有销路,哪怕工资率再低,并且工人愿意按低工资被雇佣,厂商也不会增雇工人。因此,要消除非自愿失业,关键在于提高有效需求,非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工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等几个基本类型。

局内人和局外人:局内人是那些已经被企业雇佣的工人,一般都想企业保持高工资,局外人即失业者,承担了高工资的部分代价,因为他们在低工资是才会被雇佣,局内人和局外人这两个集团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支受过特殊培训的劳动力队伍,而对新雇员进行培训的通常是在职工人即局内人来完成。在职工人担心培训了新工人,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就降低了,因而不愿意与企业持合作的态度,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培训了新雇员,并对其实行低工资,培训后的雇员就可能被提出高工资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工人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由此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存在较高失业率下,企业仍给新雇员支付较高工资的现象。

效率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工人高于劳动市场出清是的工资,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效率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与失业率水平。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是: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生产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如果雇员给雇主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时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就得出结论,除非不得已,否则雇员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的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高工资还可以刺激生产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

是可以理解的,效率工资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了工资刚性的重要理由。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和充分就业的关系:失业率使失业者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例,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时的失业率。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即经济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失业率一般高于自然失业率,经济繁荣时低于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失业率为零,失业也不为零,经济中还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索洛增长模型:是表明储蓄、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增长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它的基本假定是: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例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其基本公式是 k=sy-(n+ )k.其中,k是资本存量的增加量,n是劳动力增长率, 是折旧率。经济达到长期稳定的条件是:k=0即sy=(n+ )k。当k<0时,投资少于折旧和新劳动力的投入而引起资本存量减少,从而经济达到稳定状态。相反,当k>0时,经济也能自动趋向k=0的稳定状态。如图所示:在k^达到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水平。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人均产出的水平与储蓄正相关,与人口增长负相关。储蓄率的增加会带来长期的产出增加和暂时的增长率提高,但不能提高稳定状态后的增长率。如果经济中有高于黄金规则水平的资本存量,减少储蓄将会增加所有时点上的消费水平,使每一代人都受益;如果经济中的资本水平低于黄金规则水平,增加储蓄将提高将来世代的消费水平,当将减少现在这一代人的消费水平。

储蓄如何影响增长:储蓄率使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就有大量资本存量和高产出水平,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就有少量资本存量和低产出水平,政府预算赤字会减少国民储蓄和挤出投资,减少储蓄率的长期结果是比较低的资本存量和比较低的人均产出水平。这也是经济学家批评长期预算赤字原因。

储蓄率变动对稳定状态的影响:1储蓄率决定长期中单位工人的产出水平,储蓄率越高,人均资本存量越多,就能达到越高的人均产出水平。2储蓄率提高会使经济加快增长,但并不能使经济永远持续增长,只会引起单位工人产出的暂时性增长。(附图)3提高储蓄率对稳定状态的影响使使投资增加,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和人均产出增加。4当只考虑储蓄率变动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时,稳定状态条件为i= 。

人口增长从三方面改变了索洛模型:1人口数量以n增长的模型中,总资本和总产出也以n这一比例增长,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使不变的,人口增长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只有助于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人口增长率提高,经济增长所带来效益要用来满足新增人口需求,人均产量水平可能降低,高人口增加率使得工人数量增长迅速时很难维持高水平的人均资本。3在黄金规则稳定状态时,资本边际产量等于人口增长率加折旧。

人口增长率变动对稳定状态影响:1人口增长是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经济稳态后,人口增长引起总产出同比例增长,但是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存量使不变的。如果人口增长率n不断减少,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有更高的人均资本存量,达到更高的人均产出。2、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可能较慢。因此,虽然有些国家储蓄率,但由于人口增长率高,使得人均资本存量较低,从而人均产出水平同其他国家比较低。3稳态条件: 。

向黄金规则稳定状态过渡:1、以资本过多为起点。2、以资本过少为起点。(附图,解释)

当经济从高于黄金规则水平开始时,达到黄金规则水平前所有时间引起较高消费。

当经济从低于黄金规则水平开始时,达到黄金规则水平要求减少最初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技术进步对索洛模型的影响:1、索洛模型中引入技术进步,假设劳动效率以比例g增长,劳动力比例n增长,则效率工人以n+g比率增长,现在新增投资一部分用于重置投资 ,另一部分用于雇佣新增效率工人(n+g)k。达到稳态时,sy=( +n+g)k。2、提高生产率主要依靠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解释了为何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增长。3、技术进步修正了资本黄金规则水平的条件,此时,MPK- =n+g,也就是净边际产量等于产出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n和技术进步率g有关,与储蓄率s无关,黄金律规则水平每个工人消费达到最大化。

技术进步对要素价格的影响:稳定状态时,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存量以技术进步g增长。技术进步还影响

要素价格。设生产函数 ,稳定状态时,实际工资 按技术进步率增长,资本实际租凭价格不变。资本实际租凭价格等于资本总投入除以资本存量,即

。实际工资使劳动总收入除劳动力数量。

如何改变一国储蓄率:可通过影响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来影响储蓄率。1公共储蓄=T-G;T<G,预算赤字,负公共储蓄,减少赤字的政策增税,减少政府购买;扩大赤字政策有减税,扩大政府购买。2资本收入的高税率会抑制私人储蓄,因为它减少了收入,家庭储蓄决策可能取决于储蓄回报率。回报率越高,储蓄越多。个人退休金账户的税收豁免和对公司的投资税减免等税收激励提高了储蓄回报率,鼓励了个人储蓄。社会保障金制度减少了个人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准备金的需要,从而减少了储蓄。

稳定状态:是指经济中的各个变量(产出、消费、投资)等均保持不变,即它们的增长率均为零的一种状态。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保持不变,此时有sf(k)= k,即投资和折旧正好平衡。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是停滞的,无论经济开始时的资本水平如何,总是以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结束,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资本的黄金规则水平:是指使消费者消费达到最大化时的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该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经济不会自动的趋向于黄金律稳定状态。如果我们想要任何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资本存量,我们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它。如图所示,如果把储蓄率设定为产生黄金律资本水平的稳定状态。如果储蓄率高于改图所使用的水平,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就太高乐;如果储蓄率低于这个水平,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就太低了。 内生增长理论:是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的一种经济理论。它否定了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假设,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可以通过研究型劳动力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内生增长理论最本质的假定是资本以及知识的编辑报酬非递减,因而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持久而非短暂的。并扩大了资本的定义,将知识纳入资本,从而使MPK不会递减,而知识又进一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成为内生增长理论的源泉。其推导过程如下:Y=AK,A为常数,衡量1单位资本引起的产量增加;资本积累 k=sY- K,Y/Y=K/K=sA- ,只要sA> ,则 Y/Y>0,即经济就是持续增长的,因此,持续增长速度取决于s,高储蓄率将会导致持续的高增长率。

内生增长理论与索洛模型的比较:内生增长理论力图结束技术变动率的经济增长模型,主要特点是把增长率内生化,通过研究开发创造知识的决策来解释技术进步,与索洛模型相比,内生增长理论有两点突破:1、索洛模型假设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内生增长理论允许规模收益递增,这是由于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技术进步内生化。2、索洛模型假设要素投入边际报酬递减,而内生理论假设要素边际报酬不变,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了知识外溢的增长模型,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等。Ⅰ、其基本模型使一个简单的AK模型:Y=AK,A为常数,衡量1单位资本引起的产量增加;资本积累 k=sY- K,Y/Y=K/K=sA- ,只要sA> ,则 Y/Y>0,即使无技术进步,经济也保持增长。Ⅱ、二部门模型:假设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制造型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企业生产物品与劳务,作为整大学生产函数: 资本积累:

。其中u作为大学中劳动力比例,1-u使企业中劳动力比例。E为知识存量,决定了劳动效率。 表明知识增长与大学劳动力比重关系。由于大学制造知识不会变慢,因此 。E的增长使经济增长的源泉。与索洛模型的不同:1、内生增长理论扩大了资本定义,知识纳入资本,使MPK不递减而保持不变,知识又促进劳动效率提高,成为内生增长源泉。2、索洛模型解释了高储蓄率s只能决定稳定时较高的资本存量水平和产出水平,达到稳定状态后长期增长停滞。人口增长虽然解释总产出增长,但不能解释人均产出增长,外生技术进步解释了人均产出增长但未解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解释了技术进步。 相同点:1、假定内生理论中u不变,则g(u)不变,技术进步使劳动以一个不变速率g增长,解释了模型。2、Y=F(k,(1-u)EL), 与索洛模型唔太大差别。

确定经济资本大于还是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须知道:1GDP增长率n+g。2、折旧率 。3、根据相对于GDP个经济的消费和投资,大学生产知识。假设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模型:企业生产函数:

的资本存量和资本收入占GDP比重,计算MPK。

索洛余量:是指不能作为投入生产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余量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索洛余量可以用 A/A= Y/Y- K/K- L/L来表示,其中 A/A为索洛余量, Y/Y为总产出增长率,K/K和 L/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 和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在总产出的份额。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是指对应与既定的价格水平,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该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而总需求曲线则描述了与每一价格相对应的均衡收入或支出。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需求量会减少,也就是说,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物价水平P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Y之间的关系。可由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如图(a)表示IS-LM模型,此时我们让物价水平从p1上升到p2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从而使LM曲线向上移动。LM曲线的移动使收入从Y1减少为Y2.图(b)表示概括了物价和收入之间这种关系的总需求曲线:物价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在任何一种既定物价水平上,扩张型财政政策或货币供给的增加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产品与服务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供给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的价格在长期中有伸缩性,但在短期中式黏性的,所以总供给关系取决于时间范围。把总供给曲线分为长期供给曲线LRAS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

1、长期-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产出水平式由资本量与劳动量和可获得的技术决定的,它不取决于物价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垂直的,总需求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出。①由于长期中价格和货币是有伸缩性的,实际工资会立即调整到使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使L为常数 。②由于在任意时点,资本存量都由以往的投资决策决定,因而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K处理。③长期中生产函数也是一个常数Y,也即是产出不由物价水平决定。因此长期垂直。2、短期-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中,由于一些价格黏性,价格不易发生变化,从而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一种极端情况下,价格停滞在以前决定的水平上,且在该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出丑的和社会购买的一样多,此时,所雇佣劳动正好足以生产需求量,也即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水平。

结合图说明为何中央银行对付供给冲击比需求冲击困难。

短、长期货币供给增加影响。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1、利率效应。即价格水平上升,货币需求增加,此时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或总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总需求下降。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相对贫穷,消费水平下降,也即是总需求下降。3、税收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名义收入增加,从而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可支配收入将下降,进而使人们消费水平下降,总需求下降。4、对外贸易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从而使需求从国内产品转向国外产品,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总需求下降。5、庇古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已经积累起财富的真实价值下降,无法实现为退休后的消费筹集资金的目标,从而他们增加储蓄,以减少当前消费,总需求下降。

实际货币余额:是根据货币可以购买的产品与服务量来表示的货币量,用M/P表示。货币需求是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实际货币余额是衡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实际货币余额(M/P)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消费者会感到富有,并更多的进行支出消费。这称作是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流动性偏好理论:该理论假设,利率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一个决定因素,因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人们将持有的现金存入银行可以获得一笔利息收入。当利率上升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也就是说较高的屡屡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量,这是该理论的一个论断。同时,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调节使货币市场均衡,即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因为,当利率高于均衡利率时,实际货币余额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那么对于如此多人将货币存入银行以及购买证券,都会使这些人降低他们所提供的利率,直到均衡利率。反之也是如此分析。总之,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利率的升高会减少实际货币余

额需求量,当其高于均衡利率时,会导致金融机构因公众的行为而降低利率直到实现均衡利率;当其低于均衡利率时,会导致金融机构因公众的行为而升高利率直到实现均衡利率。如图所示,实际货币余额的供求决定利率。实际货币余额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是因为供给并不取决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高利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因此降低了需求量。在均衡利率上,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流动偏好陷阱:根据IS-LM模型,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刺激投资支出来发生作用。但是如果利率已经下降到几乎为零,那么也许货币政策就不再是有效的了。由于名义利率不可能下降到零以下:一个人与其一负的名义利率放债,还不如持有现金。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供给,使公众的流动性提高,但是由于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增加的流动性没有任何影响。总需求、生产、和就业可能落入低水平的陷阱。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即政府购买乘数增加一美元会引起收入增加多少,公式表示为 。乘数效应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收入和消费的双向作用,当政府购买增加提高收入时也相应提高了消费,消费增加又进一步增加了收入,收入又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具体讲是当政府购买增加 时,收入计划收入增加 ,在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下,收入增加 ,这些从收入到消费再到收入的反馈会无限进行下去,对收入总效应使 ,所以政府购买乘数使

。如图所示,在任何给定的收入水平上,政府购买增加 G使计划支出等量增加。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而且收入从Y1移动到Y2。这时收入的增加 Y大于政府购买的增加 G。因此政府购买对收入有乘数效应。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即政府税收变动一美元会引起收入变动多少,公式表示为 。如果税收减少 ,使可支配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 。在一个既定的收入水平Y时,计划支出增加了 。同政府购买类似,减税也有乘数效应,所不同的是现在支出的最初变动使 ,所以税收乘数使 。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如图所示,减税 T使计划支出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收入水平上增加了MPC* T。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而且,收入从Y1增加到Y2。税收变动对收入产生了乘数效应。

凯恩斯交叉图:是由表示计划支出的曲线和表示实际支出的曲线构成的图形。其中计划支出E是内生变量收入Y和外生变量计划投资水平I及财政政策变量G和T的函数,用式子表示为:E=C(Y-T)+I+G.用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曲线表示经济所有的均衡点。如图所示,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当前经济的均衡。凯恩斯交叉图的均衡在A点,这时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决定了均衡收入。凯恩斯主义交叉图说明了在计划投资水平I和财政政策G和T既定时,收入Y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当这些外生变量中的一种变量改变时,收入Y将如何变动。通过凯恩斯主义交叉图和投资函数就可以推导出IS曲线。

IS曲线:1、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好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该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且在该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该曲线就称为IS曲线。2、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当利率水平较高时,投资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越低,当利率较低时,投资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即IS曲线斜率为负值,利息率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投资对利息反应越敏感,IS越平坦,反之越陡峭。3、关于IS曲线外点的经济含义:位于IS曲线右方收入和利率组合,使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产品市场过剩;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产品市场出现短缺。4、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表明在同一利率水平上收入增加;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同一利率收入减少。用凯恩斯交叉图推导出IS曲线,如图所示,图(a)表示投资函数。由于是为投资项目融资借贷的资本,所以,利率上升将减少计划投资。因此投资函数向右下方倾斜,利率从r1上升到r2使计划投资从I(r1)减少到I(r2)。图(b)表示凯恩斯交叉图:计划投资从I(r1)减少到I(r2)使计划支出函数向下移动,从而收入从Y1减少到Y2。图(c)表示IS曲线总结了利率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利率越高,收入水平越低,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LM曲线:1、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LM曲线是一条反映收入和利

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该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且在该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是相等的,即L=M,从而货币市场是均衡的,该曲线就称为LM曲线。2、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同方向变动,因为在货币供给不变时,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的需求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当收入减少时,货币需求小于供给,利率下降。3、LM曲线外点的含义: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左边的组合使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4、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表示同一收入水平,利率下降;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左移,表明同一收入水平利率上升。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推导出LM曲线:如图所示,图(a)表示实际货币余额市场:收入从Y1增加到Y2提高了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从r1上升到r2.图(b)表示LM曲线概括了利率与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收入水平越高,利率越高。在收入量不变是几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不变时,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的减少使LM曲线向上移动。

挤出效应:一般而言,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产出的增加,但产出的增加会破坏货币市场均衡。交易需求增加将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反过来导致投资需求的下降,进一步引起收入的减少。政府支出的这一作用称为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挤掉了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增加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了收入,另一方面,又因为挤出效应减少了收入,最终对收入的影响取决于两方面的力量对比。一方面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 货币传递机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如何影响整个经济,包括对劳务和物品的支出等。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进而引起总支出水平的变动,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如图所示。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而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用通过利率简介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利率的作用不同。

庇古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庇古效应是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提出的。他指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感到更加富有,并更多的支出。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该理论是对凯恩斯模型的一种补充,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两种情况下不起作用的难题,从而论证了在价格和工资可以自由升降的情况下,经济能够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并将凯恩斯学派模式中将低于充分就业非均衡归因于价格刚性。考虑到庇古效应后,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大大增强。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是用于解释未预期到得物价下降对收入的抑制作用的理论。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贫穷。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则物价下降不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债务人本来就是比较穷得,而债权人相对而言是比较富的,那么债务人的支出倾向大于债权人,因此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大,净效应是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移动,国民收入减少。也就是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是抑制而不是增加收入。

物价下降对均衡收入影响:1、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①IS-LM分析。对于任意既定的货币供给M而言,物价水平低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提高,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引起LM曲线扩张性移动,这将引起更高的收入。②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物价水平下降引起了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家庭感觉富有,并更多支出,引起IS曲线扩张性移动,导致收入升高。2、通货紧缩的非稳定效应:①债务-紧缩理论。未预期的物价水平变动使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任意再分配,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债务人的实际债务量,使债务人变穷而债权人变富。这种财富的再分配影响物品与劳务支出的变化,债务人支出变少而债权人变多。当两个集团有相同边际消费倾向时,不存在总体影响,但一般而言,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多,因为债务人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债权人。净效应是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②可预期通胀影响:由于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而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利率。I使名义利率, 使事前通货膨胀率,r=i- ,若预期通货紧缩, <0,r上升。抑制了投资支出,使IS曲线紧缩性移动。LM不变,则IS移动导致额均衡收入下降。综上,物价水平对均衡的影响取决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强弱对比。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实际上就是小型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它强调的是在资本完全流动下的小型开放经

济中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该模型与IS-LM模型的关键差别就是:IS-LM模型假设一个封闭经济,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假设一个开放经济。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建立起来的相关假设,那就是:1假设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会使得国内利率等于国际利率;2由于该模型旨在分析短期的波动,因此假设物价水平是外生固定的。那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就是在上述假设下推导出来的由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和垂直的LM*曲线组成的,它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扩展。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用两个方程式来表示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1) IS*曲线(2) LM曲线,第一个方程式描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第二个方程式描述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外生变量是财政政策G和T、货币政策M、物价水平P,以及世界利率r*。内生变量是收入Y和汇率e。如图所示,经济的均衡处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这一交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达到均衡时的汇率与收入水平。 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量的本国货币。若一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增加,汇率上升,本国货币贬值。若一单位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减少,汇率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量的外国货币。若一单位半壁折算的外币的量增加,汇率上升,本币升值;反之,汇率下降,本币贬值。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现实汇率受平价的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那么固定汇率就是说汇率不再随着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各国货币间保持固定比价,只允许市场汇率围绕中心汇率在一定的幅度之内上下自由波动,但是一旦波动幅度超过该幅度,那么政府就有义务采取一定措施来维持汇率在所规定的波动幅度内。这种制度安排下的汇率也就是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那么浮动汇率就是说汇率决定与外汇市场的供求,各国货币间不再规定固定比价,同样也不再规定各国货币间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那么政府也就没有维持汇率波动的义务了。这种制度安排下的汇率也就是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优缺点比较:1、从国际贸易和投资角度。一方面,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外币币值变化的风险比较小,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他们预期的将来结果做出更具有确定性的现在决策。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度,那么投资者就会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外国长期直接投资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没必要因为估计收支赤字或盈余,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内外均衡目标可以同时达到。2、从给部分决策者更大的纪律性角度看:一方面,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在浮动汇率下,政府有违反物价纪律性的倾向,采取通货膨胀性的政策。因为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改过的物价水平上升,将导致国际储备流失,使汇率面临下降的危险,此时该国必须限制通货膨胀,而不会随便违反物价纪律性,会自动抑制政府采取过渡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则没有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义务,从而也不再受国际储备流失的制约,可能会为了本国的发展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政府受这种纪律性的约束并不一定使好事,因为一个国家除了要维持固定汇率和稳定价格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内的经济目标,如创造高的就业水平和实现合理快速的经济增长。3、从导致外汇市场更大的不稳定性角度看:一方面,浮动汇率具有导致不稳定投机的特征,加剧汇率围绕其长期趋势的波动;另一方面,浮动汇率支持者认为只有尊重基本面和长期走势的投机者才能生存下来,从而加速汇率向其长期趋势调整。同时,他们认为固定汇率同样会发生反稳定性的行为。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4、从更好低于来自外部经济的冲击的角度: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经济周期会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而浮动汇率制度却可以把一国经济从外国经济波动中隔离出来。对于通货膨胀或者经济的国度繁荣,浮动汇率制同样可以起到隔离的效果。5、从宏观经济政策更好的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角度:在浮动汇率制下,如果一小型开放经济的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那么将导致汇率的上升,收入的不变,净出口的减少。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个小型开放经济的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那么将导致汇率的不变,收入的上升,净出口的不变。其次,在浮动汇率下,如果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将导致汇率的下降,收入的增加,净出口的增加。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小型开放经济的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将导致汇率的不变,收入的不变以及净出口的不变。最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小型开放经济的政府实行进口限制,那么将导致汇率的上升,收入的不变,净出口的不变。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小型开放经济的政府实行净口限制时,那么将导致汇率

的不变,收入的增加以及净出口的增加。

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的选择:一国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关键在于本国经济环境。1、开放程度。开放程度以一国贸易余额在GDP中所占比重衡量,如果开放程度高,比值不稳定给经济稳定带来很大冲击,该类型国家适合固定汇率制。2、经济规模:如果一国经济属于较大规模时,会追求经济上更独立而不愿意保持固定汇率使国内政策受制于其他国家,因此大国倾向于采用灵活性较强的浮动汇率制度。3、资本流动性。一国经济对国家资本市场越开放,就越难维持固定汇率制度。4、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搞英语或低于世界水平的国家往往选择浮动汇率制。这样汇率在较短时间内调整以弥补通胀差异。5、贸易伙伴的集中程度。如果一国贸易关系与另一国十分密切,倾向于盯住另一国汇率,从而可更大减少贸易风险,促进两国贸易量增加。6、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发展中国家浮动汇率导致本国货币遭受外汇市场干扰,冲击本国经济发展。

7、政府政策制定者威信:如果一国中央银行威信很低,需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使外国投资者对该国能有效制止通胀,产生信心,促进他们投资,使经济更加快速增长。

利率差:

利率平价: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利率平价理论主张,两国之间,相同期间的利率只要有差距存在,投资者即可利用套利或套汇等方式赚取差价,两国货币间的汇率将因为此种套利行为而产生波动,直到套利的空间消失为止。也就是说,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消。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日元则被视为升水。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两国间利率的差距会影响两国升值水平及资金的移动进而影响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二者维持均衡时,远期汇率的贴水或升水应与两国利率的差距相等,否则将会有无风险套汇行为存在,使其恢复到均衡的状态。 通货贬值:与通货升值是相对的,指国内通货价值相对于其他国家通货价值的减少。在直接标价法下,通货贬值时,汇率的数量增加;在间接标价法下,通货贬值时,汇率的数量减少。通货贬值后,本国货币只能兑换数量减少的其他国家的货币,因此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商品劳务的价格下降,使本国商品劳务价格相对于其他国家变得便宜,因此,通货贬值能促进出口抑制进口。一国通货贬值通常是由于国际收支续逆差,外汇短缺造成的。外汇短缺,外汇汇率上升,该国为补偿对外债务会减少对本币的需求,使本币汇率下跌,影响币值稳定而发生贬值。

总供给曲线的四个模型:

黏性工资模型:即阐述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黏性工资指不能迅速的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相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字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推导如图,名义工资是目标实际工资与预期物价水平的乘积: ,所以 ,假设劳动需求函数为: 生产函数为: 得出总供给曲线表示为: 如下列图形所示,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上升,使得实际工资下降,劳动需求上升,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根据生产函数,产生增加。这就得出了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名义工资不能调整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工人错觉模型:工人有时候对物价水平感觉不正确的总供给模型。该模型假设:1、工人暂时混淆了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工资可自由而迅速调整到使劳动供求均衡。2、企业比工人具有更完全的物价水平信息,知道实际工资使多少。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取决于两个因素,实际工资和工人对物价水平错觉,如果工人预期到了物价水平的变动,那么劳动和劳动需求都不发生变化。如果物价水平变动超过工人预期,实际工资 一工人预期实际工资 低得多,而工人没有意识到,反而提供了更多劳动。因而P> ,产出大于自然率。该模型结论:实际物价水平与工人预期物价水平相背离,使工人改变劳动

供给从而影响产出 。

以上两个模型得到一个共同结论:实际工资下降时就业增加,产出增加,因为就业与产出波动具有周期性,实际工资的波动与他相反,因而使反周期的。但实际数据证明,这与结论相反,因而这两个模型可能不能完全解释总供给。

不完全信息模型:是强调个人由于不能观察到经济中所有物品与老外的价格而并不总能知道物价总水平的总供给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1市场出清;2供给者生产一种产品并且消费许多种物品;3供给者知道自己生产的物品的价格但并不清楚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因此容易混淆物价水平的变动和不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供给者对产品的供给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相对价格较高,供给者增加供给;如果相对价格较低,供给者减少这种产出的供给。但是供给者并不知道其他商品的物价变动,供给者只能通过预期物价水平来猜测本产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物价上升了,但是供给者没有发现这一点,他预期物价水平没有上升,他会认为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于是增加产品供给。不完全信息模型的结论是:当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水平时,供给者就增加产出。得到的总供给曲线表达式: 。

黏性价格模型:它强调物品与劳务价格调整缓慢地总供给模型。价格调整缓慢地主要原因有:因为合同的限制暂时不能够调整,或者因为改动价格的成本也就是菜单成本太高了,也有可能是企业的战略是想保持价格稳定。黏性价格模型把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有伸缩性价格的企业,其价格定价公式为: ;另一类是具有黏性价格的企业,其定价公式为:

。模型价格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是这两类企业的价格的加权平均,令s表示第二类企业所占的比列,所以物价总水平的公式为: 也即:

整理得到总供给曲线: 黏性价格模型的结论有:1有物价总水平公式

,预期物价水平高,使得实际物价水平也高。2物价总水平公式还告诉我们总收入提高,使需求增加,也会使实际物价水平提高。3物价水平同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度与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一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A.M.菲利普斯根据统计资料提出来的。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因此,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呢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加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从总供给曲线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补充!)

适应性预期:人们根据最近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理性预期:是经济人尽可能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得到对未来最好的预测。理性预期针对某个经济现象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的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

自然率假说:总需求的波动只在短期中影响产出、就业与失业,但在长期中这些变量要回到古典模型所指出的水平。自然率主要是自然失业率,根据该假说,经济社会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短期内失业率可以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在长期中失业率必然趋于自然失业率。

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比。由菲利普斯曲线得知,在短期,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有取舍关系,低通货膨胀率意味着高失业;又由奥肯定理得知,失业增加,产出减少,也即降低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牺牲率就是用来衡量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巨大的。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可信的承诺降低通货膨胀,公众理解这种承诺,并相应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话,那么降低通货膨胀不必经历一个高失业、低产出的时期,牺牲率使可以为零。尽管牺牲率的估算差别很大,但典型的估算基本在5%左右:通货膨胀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

时滞: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两个时滞: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内在时滞:经济冲击发生与对这种冲击作出反

应的政策行为之间的时间。因为决策者首先需要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然后实施适当的政策需要时间。外在时滞:经济政策作出和它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入、就业、而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策传导机制。

自动稳定器:是指不需要任何政策变动,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经济就能自动达到稳定,这种市场自行调整的机制成为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的特点使其内在时滞为零。财政政策中的两个重要的自动稳定器使: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例如:所得税制,当经济衰退时,个人与企业收入下降,所得税自动减少,缓和了收入下降的幅度;再比如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当经济衰退时,更多人得到了津贴,自动增加了转移支付。

卢卡斯批评:指卢卡斯对传统政策的评价,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论方法,比如依靠标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考虑到预期对政策的影响。其本质使标准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假定经济主体对经济做出的预测与模型本身做出的预测不一致。卢卡斯强调了人们预期这一因素的重要性,人们的预期能够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制定政策或预测经济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通过引导人们的预期或利用人们的预期来成功实施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充分就业,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指人力资源充分就业,允许失业范畴为4%。2物价稳定,把通货膨胀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指一般物价水平即物价总水平稳定,物价稳定一般指通胀在百分之十几以下。3经济增长。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同时还应带来经济发展,一般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4国际收支平衡,既无盈余又无赤字。

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1)定义:政策规则使之决策者事先宣布如何行事,并按照事先宣布的政策行事,相机抉择使政府根据市场状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的采取一种或几种合意的措施进行需求管理。(2)政策争论:A支持相机抉择的经济学家认为,相机抉择有其灵活性,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组合。该观点主要使凯恩斯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市场没有力量迅速自我调整保持充分就业,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为稳定经济发挥作用,不应局限在固定的规则里,当经济萧条失业率太高时采取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当经济过热,通胀太高时采取紧缩政策。即使政策承诺实行不变的政策规则时,当情况改变政府也只能放弃承诺,根据货币财政政策两者在时滞,预测的可靠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有三种组合方式:1松财松贷,2紧财紧贷3松财紧贷4紧财松贷。实行相机抉择当经济发生偏离宏观经济目标时,及时采取行动,保持稳定。B支持固定规则的人们认为,固定规则有助于引导人们预期,并且有利于决策者利用人们预期稳定经济。有些人对经济不了解容易产生政治性经济周期。这种政治性目的的政策会造成政府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使政府失信于众。虽然相机政策有其政策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决策,但相机抉择易产生前后不一致问题。决策者事先公布自己将遵循政策,影响私人预期和行为后,决策者收到某些利益诱惑或威胁而改变自己政策。这可能导致政策不能引起人们的预期达到想达到的效果。政策规则有:1单一货币规则。保持按稳定的比率增加货币供给,这会引起稳定的产出、就业与物价,只有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情况下才能稳定总需求。2设定一个名义GDP目标。如果高于这个目标就减少货币供给,低于该目标就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3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目标,根据通胀率的高低调整货币供给。4财政政策(平衡预算规则)当支出等于税收,政府预算平衡,支出小于税收,盈余。(反对平衡预算的理由:1衰退时增税减少支出,繁荣时减税增支,削弱了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器作用。2为保持税收平衡话,是的财政赤字使必要的3赤字把税负转移给后代)(3)对于中国来说,遵循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都有各自优点,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判定上可以借鉴两者。

前后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一般指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向公众承诺采取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公众相信了政府的承诺从而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由于通货膨胀预期降低,缓解了通货膨胀压力,此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来对付失业,这就造成了政府的前后不一致。

前后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交替(补充)

政治性经济周期:指为选举利益而操纵经济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经济政策的机会主义产生于决策

者的目标与公众福利的冲突。一些经济学家担心,政治家把宏观经济政策用于他们竞选的目的。如果公民使根据大选时存在的经济状况投票,那么,政治家就有动机在选举年实施使经济表明看好的政策。一个总统会在当选后为降低通货膨胀而很快引起衰退,然后在下一次大选接近时为了降低失业而刺激经济,这就确保了在选举日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低。为选举利益而操纵经济被称为政治性经济周期,它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广泛研究的题目。

预算赤字衡量指标的四个问题:衡量财政赤字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资本资产未计算的负债和经济周期等问题。1、衡量赤字需根据通胀进行矫正。这样更能反映出实际政府债务的实际财政赤字,而不是名义上的。

2、准确衡量赤字要求考虑到政府资产与负债 。资本预算化使一种既衡量资产又衡量负债的预算方法,用债务变动减去资产变动来衡量。3、还要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负债。4、应根据实际经济周期调整预算赤字。按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使根据经济处于其 产出和就业自然率时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估算。

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认为政府实行一项减税的财政政策,政府并因此有预算赤字时,减税的直接影响使刺激了消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增加消费支出。较高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具有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1短期效应:消费者支出增加会增加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从而产出和就业都增加。但减税使国民储蓄减少,供给投资者的可贷资金减少,如图(1)减税政策引起IS曲线向外扩张。同时可贷资金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引起利率的上升。上升的利率抑制了投资。对于一个开放市场来讲,国内需求大量资金,资金有欠缺时,就需要向国外借贷资本,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本币相对于外国通货将升值,该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小。如图(2),向国外借贷意味着国外净投资的减少,国外净投资曲线向左移动,汇率上升,同时净出口减少。2长期效应。减税引起的国民储蓄减少,是的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挤出了投资。如图(3),储蓄曲线向左移动,引起对投资的挤出效应。国民储蓄减少又意味着资本存量减少,根据索洛模型,国家的产出也减少。同时,国民储蓄减少要求向国外举债,意味着国外债务的增多,这样产出中归于外国人的比例就会加大。减税对经济福利的影响是使人们能够消费更多,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下一代将承担减税所带来的预算赤字的后果。

李嘉图等价的债务观点:运用消费者向前看的逻辑来分析财政政策效应。李嘉图认为,消费者要向前看,他们要根据他们的现期收入以及预期的未来收入来进行支出。减税的政府债务相当于未来税收,如果消费者使完全向前看的,那么未来税收相当于现在税收,财政赤字等于税收负担的延迟,这就是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当政府实现减税政策时,并不会刺激消费者多消费,向前看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为筹资减税意味着明天的增税,消费者不改变现期的消费水平,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意味着的未来税收负担。公共储蓄的减少正好被私人储蓄的增加所抵消,因此国民储蓄不变,传统债务观点得到的那些结论就不成立了。但如果政府使消费者相信将来不会增税,那么减税政策就会刺激消费者增加消费了。 传统债务与李嘉图政府债务观点的争论:1李嘉图政府债务观点人们具有相当的远见和知识,假设人们做出选择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这类决策时是理性的,当政府借款为现期支出支付时,理性消费者提前看到要求有这种未来税收支持债务。传统观点认为人们目光短浅,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理解政府预算赤字的含义,也许使因为他们遵循一种简单而非完全理性的拇指规则。2李嘉图政府债务观点假设人们消费支出不仅根据现期收入,还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债务筹资增加了新奇收入,但未增加其一生收入。传统观点认为对于面临预算约束的消费者,现期收入比一生收入更重要。3李嘉图认为向前看消费者不是独立的经济活动者,他们会考虑到下一代,个人消费不仅取决于自身收入还取决于家庭成员未来收入。传统观点认为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综上两者争论实际使消费者行为争论。

债务其他观点:1、过高债务鼓励政府发行货币,制造通胀。2发行债券为支出筹资的可能性会使政治过程更为恶化。3政府债务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A政府债务水平高增加了本国资本外逃风险。B用国外借贷为高水平的政府债务筹资可能会降低一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

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猜测:1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这意味着一个人收入增加一单位时,消费和储蓄都会增加。2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穷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比富人高,当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3收入使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认为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不大。

消费之谜:指的是在实例研究中一些实例证实了凯恩斯猜测的第二个消费性质(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下降)使正确的,但另一些研究却证实凯恩斯第二个消费性质使错误的。凯恩斯第二个消费函数在短期中成立但在长期中不成立。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中是稳定的而不是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这种理论与实证的不一致成为研究消费问题的一个谜。

生命周期假说:1含义: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他一生的收入,包括他的现期收入、未来预期收入以及其他财富。2人们的储蓄与消费受到其预期寿命的影响。也就说说每个理性的消费者都会根据他们一生的全部收入来合理的安排他的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反映的使家庭在其生命周期内希望达到的理想消费分布,这种消费又要受到该家庭现期财富和一生劳动收入的限制。为了在一生当中能够平衡的进行消费,理性的消费者在退休前进行消费,退休后又负储蓄。实际上生命周期中有两个时期使负储蓄的:年轻时期和年老时期。负储蓄来源于中年时期的储蓄。2、假设一个消费者的寿命为T念,现有财富W,工作N年,每年收入Y,那么这个消费者在一生当中保持平稳的消费水平是: ,若经济中的每个消费者都这样消费,他们的消费函数取决于财富和收入,那么经济中的总消费函数也是取决于财富和收入,可以表示为: , 是指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如图所示: 。3对消费之谜的解释:

,平均消费倾向: 长期中财富与收入同时增长, 保持不变,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就解释额消费之谜。

持久收入假说:强调人们经历是随机的,收入不会稳定不变,不同的年份收入都有暂时性变动。主要观点:1强调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使不可预期的,它使持久收入发生随机波动。2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因为人们对暂时性收入的反应使储蓄或借贷。3弗里德曼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 是持久收入, 是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4持久收入假说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 。根据这个公式,短期时,当现期收入高于持久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当现期收入低于持久收入时,平均消费倾向上升。暂时性收入的增加而有高收入的时期平均消费倾向低,当长期来看,平均收入约等于持久性收入,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样,持久收入假说解释了消费之谜。

理性预期:如果持久收入假说使正确的并且消费者有理性预期,那么他们的消费使随机行走的。随时间的推移,某些信息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从而使消费发生变动,又因为这些信息使不可预期的,因此消费变动也是不可预期的。根据这一结论,如果消费者持久收入假说并有理性预期,他们的消费是随机行走的。 阿尔文费雪 利率上升的收入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如果实际利率上升,消费者就会从积累的资产中得到更高的收益,经济状况改善,消费将上升。消费与实际利率同方向变动,收入提高使两时期消费都提高。2替代效应:利率上升使两时期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上升,也即放弃一单位第一期消费可获得更多第二期消费,利率上升使消费者增加第二期消费减少第一期消费。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合力使第二期消费增加,但对第一期消费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力量对比。

托宾的q: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所依据的比率,是已安装资本市场价值与已安装的重置成本的比率。它反映每一单位资本相对于其当前买价的相对价格。同样反映资本预期的未来利润和现期利润。Q=已安装资本的市场价值/已安装的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说明购买更多资本能够增加利润,企业选择增加资本投资。如果q<1,已安装资本的市场价值低于重置成本,说明购买资本无利可图,企业不增加资本投资。

持有资本的原因:1生产平稳化。企业不需要根据销售情况调整产量,如果销售量低,多余产品就作为存货,如果销售量高,就可将存货调出出售。2存货作为生产要素。持有越多存货企业可更有效经营。3避免脱销 4完成生产过程需要时间,因此会有存货,这里主要使之生产过程准备阶段的原材料存货和中间过程的半成品存货。存货的存在确保生产的正常完成。5用于投机目的。

存货的简单加速模型:该模型假设企业持有的存货量和企业的产出水平使同比例的。用 表示。设N为企业持有存货量,Y为产出水平:假设可表示为N= Y。由于存货的变动量就是存货净投资,所以I= = 。由本式子,企业想增加产出时就必须持有更多存货,增加存货投资,企业想减少产出时,就持有更少的存货量减少存货投资。 加速模型存在两个缺陷:1 被假设为不变的,如果资本租金发生改变时, 使变动

的。2假定企业能按N= Y持有存量,但实际中借贷和投资不可逆。持有存量使不容易准确把握的,不能完全遵循加速模型。

新古典投资模型:假定经济中有两种企业:生产企业和租凭企业。通过考察这两种企业拥有的资本品收益与成本,说明企业投资多少取决于资本边际产量和资本成本的差额,并且与利率及税收相关。(1)对生产企业来说,企业租凭资本生产物品与劳务,由利润最大化会一直到资本边际产量等于其实际租凭价格MPK=R/P。对租凭企业来说,企业增加投资直到每单位出租收益即实际租凭价格等于资本成本时为止。租凭企业的收益使出租资本得到的收入,成本包括贷款利息、资本品折旧、以及资本品市场价格变动与物价变动一致。那么租凭企业最优决策是MPK= 。(2)综上,对一个综合企业来说,I= I(r)表示净投资, 表示重置投资。(3)结论:企业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折旧率及资本品价格。总投资与实际利率和折旧率负相关。

新古典投资模型假设:如果企业愿意支付资本成本,金融市场将有可以得到的资金,但是如果企业面临筹资限制,它能支出新资本的量就限于他能限期赚入的量。筹资限制使企业根据现期资金流量而不是预期获利性决定自己的投资,更高国民收入说明企业现期赚到的收入更多。企业面临的筹资限制放宽,可以利用限期收入进行更多投资。

实际利率高低衡量居民住房投资的成本。

准备金:银行从储户中得到但并不贷出的存款,用以应付提现之需。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占得比例由中央银行规定。所规定的资比例也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以银行库存现金形式提留的,另一部分是存放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形式提留的。1、100%准备金。该制度下,银行体系只接受存款,把货币放在准备金中,并把货币保留到存款者提出或根据余额开支票为止。银行贷款不能创造货币。(2)部分准备金制度。该制度下,银行不必把所有的存款作为准备金,有一定额货币可用于贷款,这时银行能创造信用,创造货币供给,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机构,会把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放贷或进行短期投资。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货币。

基础货币:公众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货币C和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R。由银行直接控制。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通常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之和):B=C+R

货币乘数:由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定义M=C+D,B=C+R。M/B=(C+D)/(C+R) M=(cr+1)/(cr+rr)*B=mB,m为货币乘数。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倍数关系的系数(cr为通货膨胀比率,人们持有的通货量C与活期存款持有量D的比率,反映了家庭希望持有的货币。rr为银行准备金在其持有的存款中比率,由中央银行规定。)

准货币:获得了某种货币流动性的非货币资产,它不仅可以赚取利率还可以和非货币资产同样适用于价值储藏。准货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部分是因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松管制。部分使因为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动荡不定和各主要西方国家国内通胀的起伏使金融资产的市价波动频率和幅度较大。

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作用。1该理论关键的观点使货币提供了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风险收益的组合,因此人们将持有货币作为自己资产组合的一部分。资产组合理论预言,货币需求应该取决于货币和家庭可持有的各种非货币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此外还应取决于总财富,因为他衡量了可配置于货币和其他资产的资产组合的规模。2货币需求函数: , 为预期股票实际收益, 为预期债券实际收益,

为预期通胀率, 为实际财富。 , 提高会减少货币需求, ,上升减少货币需求;

上升增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交易理论:1强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强调货币是一种占占优资产,人们为进行购买而持有货币,货币成本使赚到的低收益率,而优点使交易时方便性,人们通过权衡确定多少。2、鲍莫尔-托宾现金管理模型:分析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收益。持有货币的收益使方便,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避免他们希望购买东西时每次都要到银行取款;这种方便的成本使放弃他们把货币存入支付利息的储蓄账户时所得到的

利息。假设一年中支出Y,去银行N次,每次费用F,利息为i,则总成本= ,所以 平均货币持有量=

,上式表明,去银行固定成本N越大,支出Y越多或i越低,人们手中持有货币越多。3用来解释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组合的交换。货币资产可用于交换但只有很低收益率。I代表货币与非货币资产收益率之差,F代表把非货币资产变为货币资产的成本。这样描述了个人的货币资产需求。4去银行的固定成本的任何变动都会改变货币需求函数,因为它改变了任何一种既定利率和收入时货币需求量。

商业银行如何进行货币制造的:1商业银行创造货币须有两个条件:a活期存款b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2上述两个条件下就可创造信用,创造货币供给。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盈利机构,为了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放贷出去或进行短期投资。具体过程:假设第一家银行初始存款为a,存款准备率为rr,那么把a(1-rr)部分存款。发贷之后供给为a+a(1-rr),如果借款人把a(1-rr)存入另一家银行,货币创造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货币总供给=a+a(1-rr)+a(1-rr)^2……=a/(1-(1-rr))=a/rr。只有银行在法律上有权创作作为货币供给一部分的资产。因此银行使唯一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如何影响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过控制护臂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以使经济达到一定目标。主要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三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货币当局通过买卖市场债券来影响货币供给。当货币当局向公众出售债券时就减少了货币供给;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时就增加了货币供给,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及时出错也能及时纠正,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2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上升提高了准备金存款比率,从而降低了货币乘数减少了货币供给,而法定准备金率下降,降低了rr,提高了货币供给,由于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较大,一般较少使用。3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时收取的利率,当贴现率下降时,商业银行会更多贷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贴现率上升时,减少货币供给。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消费信用控制.消费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商品时,中央银行规定第一次最低付款比例和最长偿还期限。比例上升,期限变短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减少。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央行根据证券市场情况,规定商业银行对股票以及期货等证券市场的授售额度,即证券交易必须支付的现金比例,以抑制金融风险。如果规定保证金比例上升,引起货币供给量上升。3道义劝告。央行对商业银行发出口头谈话或书面声明,劝告商业银行遵守所要求的信贷政策。(3)尽管货币当局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政策以及其他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但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因为货币供给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超额准备金等微观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有时会以货币当局未预料的方式变动。一定程度上受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影响。 准货币在哪些方面使货币政策运用复杂化:1准货币定义。2央行货币政策目的及政策工具。3由于准货币是获得了某种货币流动性的非货币资产,也就是说他是非货币资产却同时拥有货币某些属性。这种不稳定性令监管当局难以作出准确判断。无法确定流通中货币是否刚好适合当时的经济情况。无法做出及时反应有时甚至错误反应。准货币存在使货币政策运用复杂化了并且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4.货币政策工具在准货币下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使金融机构风险增大。对于贴现率而言,准货币使商业银行更容易且更快获得资产,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效果。总之,准货币的出现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工具选择对象,实现了收益率和流动性兼顾。另一方面,也对监管机构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货币政策制定者实施复杂化了。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1劳动市场:强调工人面对的激励决定了任何一个时间劳动的供给量。工人面对的激励越大,他愿意供给的劳动越多。面临的激励越少,愿意供给的劳动越少。(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时际劳动替代: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重新配置工作的意愿,实际上衡量了工人愿意把工作与闲暇相互替代的意愿)。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工人决定工作与闲暇的分布,现在工资率按r增值,如果工资升高或利率升高,会使工人减少闲暇,把更多时间用于工作,工人更努力工作增加了产出。2技术冲击:技术波动决定了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能力,技术波动引起了产出与就业波动,技术进步时,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出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就业增加。(索洛余量是指不能用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的变动率。弱生产函数为

Y=Af(K,L),A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A/A,就是索洛余量,它是考虑了可以衡量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后留下的产出增长量,它常被作为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实例表明,索洛余量与经济波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产出较低的年份,技术退步,由此说明技术进步使经济产生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3货币中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货币中性,是指在短期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没有影响。他们认为货币是内生的,产出的波动会引起货币供给的波动。4工资与价格:假设工资与价格具有伸缩性,即使在短期中也仍具有伸缩性,能够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他们认为粘性工资与粘性价格理论的市场不完全对理解经济波动并不重要。伸缩性的工资与价格的假设优于黏性价格假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小菜单成本和需求的外部性:价格在短期中具有黏性的原因之一使企业具有菜单成本。因为价格调整具有外部性,单个企业降低价格,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进而引起经济扩张,这就又有利于经济中其他企业,增加企业的需求。所以即使价格调整的成本较小,也会产生较大的宏观经济效应,这就是总需求的外部性。由于总需求具有外部性,企业不会轻易的改变价格,所以价格具有黏性。2衰退的产生是由于协调失灵,协调失灵也导致价格具有黏性。价格具有黏性是因为人们预期它是黏性的。3整个经济的工资与价格调整是交错的,即使在个别人工资与价格频繁变动的情况下,交错也使整个工资与价格水平逐渐调整。交错使物价总水平对经济状况变动的反应调整缓慢,个人的工资交错使整个工资水平有黏性。

更多相关推荐: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考研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归纳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xx级会计学专业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什么是经济中的宏观问题收入与产出水平的高低就业与失业的多少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货币与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要实现的目标...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

20xx考研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分必备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考研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高分必备20xx考研在即关于宏观经济学你复习完了么小编总结归纳考研经济学中关于宏观经济学八大重...

宏观经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凯恩斯在19xx年发行了就业利率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

20xx考研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xx考研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归纳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知识重点总结

金融市场三期货Futures1以某种大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锁定未来价格降低亏损风险2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四证券价格证券价格主要包括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股票价格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股票发行价格方式1平价2溢价3折...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小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小结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1.生产法、收入法核算支出法:GDP=C+I+G+(X-M)2.GDP、GNP、NDP、NI、PI、DPI的概念3国民收入(Y)的基本公式4名义GDP与实际GDP*计算实…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十三章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二部门企业家庭均衡产出YCI投资储蓄恒等式IS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均衡产出YCIG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2名词解释533简答664计算210P65四1P100四23P116二75论述114一名词解释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

微观经济学知识总结考试重点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4民富国强的经济学逻辑5爱情经济学二相对于需求资源总是稀缺的且通常有多种用途自由取用物品经济物品三欲望是无穷的且通常有轻重缓急之分需要层次理论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1主要研究作...

【期末考试复习】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总结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1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3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