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

时间:2024.5.14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认识

温雨竹

(东西伯利亚国立工艺管理大学)

摘要:科学有效的改革方式是改革任务得以操作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国式”渐进改革方式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改革的新形势,对提出了新时期转变改革的推进方式。 关键词:改革;经济体制;双轨制

引言:改革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体制之内实行变革。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的改革和腾飞,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最成功的体制转型,随后不断的体制创新强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活力,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一、渐进式改革的体现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先试验后推广(先点后面)的非均衡体制变革推进战略,即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这一改革战略的具体特点是,它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迅速而彻底地摧毁旧计划经济体制作为首要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也不拒绝采用过渡性体制安排(如价格“双轨制”),整个改革过程中遵循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和“走一步,看一步”的演进主义逻辑。

1、 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了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的路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许多领域的改革,一般都是在实践中自发进行改革探索,然后将改革的成功信息向上传递,逐渐为上层接受并转化为推进改革的意志。同时,我国的改革也是先从容易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的,因为这些领域涉及的利益关联部门少,但是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大,比如说通过承包制增加工农产品生产;通过市场化改革,扩大城乡商品流通;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等等。而涉及利益关联部门多、改革阻力大的社会体制以及上层建筑领域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大范围展开的。

2、 在改革顺序上,采取了先生产后流通,先经济后社会政治等其它领域的顺序

农村改革先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而后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促使国家改革统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又推动了原有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带动了农村税费、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城市改革先在国营工厂开始,企业经营承包制改革的成功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制度进行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初步成功又促进城市甚至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甚至政治领域的改革。

3、 在改革开放的利益分享结构上,采取了先改革增量,后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激励方法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所构建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

配,已经从上至下形成了极强的刚性结构,很难依靠一时一项改革迅速打破这种僵化的体制结构。于是,我国在生产、流通、信贷、汇率等领域采取了“双轨制”的改革模式,比如在生产领域,对增产部分部分实行市场价格,对计划内实行计划价格;对计划内生产购进物资实行计划价格,对计划外生产购进物资实行市场调节价格;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先稳定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优先鼓励发展个体户和民营经济;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于国有企业开始实行“一厂两制”,对新建部分实行股份制,对原有存量部分保持国有制性质。众所周知,增量改革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参加增量改革的群体分享到的利益也大于原有体制。因此,存量部分为了获得改革的好处,也纷纷要求改革,由此增量改革也带动了存量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推进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体上实行的是渐进式的办法,其具体操作方式是新体制增量推进。由局部改革逐步过渡到整体配套改革,通过“双轨制”进行体制的转型过渡,这种改革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的办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分部门、分企业、分区域各个突破,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化。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稳步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时间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与思路。

三、 渐进式改革推进方式的问题和缺陷

鉴于改革的探索性、复杂性和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都对社会稳定构成压力,要想使改革顺利进行,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在此之上必须考虑如何把社会稳定的压力尽可能降低到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平稳的过渡。如果采取过激的方式,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动荡。

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个实践,在保证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冲击的前提下,使市场制度能够以“边际演进”的方式确立。中国独有的渐进式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当然,这种改革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改革相互不关联;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筹划等等。具体表现在:

1、 改革设计不充分或盲目导致实践上的不成功

改革不需要设计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一边改革一边设计,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是很瞩目的,由于没有整体的规划,各项改革措施之间无法协调和连接,难免会出现漏洞,增加改革的阻力。改革不仅仅涉及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调整,而且还涉及到了理念思维上的调整。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前行。

2、 既得利益集团的做大容易是改革走上歧途

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当下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一股可以与国家公共利益进行博弈的势力,一定程度上具有干预和把持改革的力量,因此民生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改革的前途摆在我们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另一条就是权贵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必须认清这种潮流对于我们前途和未来影响。

3、 渐进式改革导致劳动和资本结构矛盾长期积累

渐进式改革导致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进展不一,尽管不同区域的市场化程度均在提高,但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显著之后于一般商品的市场化程度。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能在市场机制下形成流转和对接的通道,导致劳动和资本双重过剩的形势。社会分化严重,甚至两极社会的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发生。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瓶颈,处理不慎可能会断送改革的前程。

4、 非平衡推进容易衰竭改革动力

中国改革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从经济体制到整体社会制度全面变迁的历史过程。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先进行,但从整体而论,不可以单独进行。因此,一味非平衡地推进改革,长时间不解决改革中深层次上的问题会使改革缺乏内在的动力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新阶段要求转变体制改革的推进方式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需要自下而上推进的改革领域已经越来越少,容易改革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减少,而需要由上而下推进的改革领域越来越多。这些领域的改革涉及到的范围广,利益群体大,改革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在新的发展时期在客观上也需要新的推进方式。

1、全面调整利益关系成为新阶段改革的重大任务。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大趋势。利益博弈不仅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甚至到政治领域。因此,必须更新改革观念,强化改革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方式上做出调整: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小经济手段为主;由政府推进为主转向为小社会推进为主;以目标推进为主转向小战略推进为主。

2、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正视改革难点,并将其选定为改革目标,集中力量突破一系列在根本上阻碍改革进程的枷锁。这种急剧的改革方式可能使得改革的成本迅速上升,但却可以改变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徘徊不前的局面,并重新赢得巨大的改革效益,这事实上就是选择了高成本获取高利益。

参考文献

【1】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布良成:《渐进式改革的张力——中国改革的特点、风险以及前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xx年第5期。

【3】马晓河:《渐进式改革30年:经验与未来》,《中国改革》20xx年第9期。


第二篇: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谈对于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马克思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辨证运动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另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从19xx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xx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二阶段是由“为主、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所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但其意义更伟大,影响更深远。因为它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充实了社会主义的外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无限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1949~19xx年我们在推翻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意志、要求和社会发展规律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奠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则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已经落后了的旧体制,建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

长远发展。19xx年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深刻认识原有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抓住旧的经济体制中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则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最终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对掌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 产 党执政规律,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效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马克思理论理论教育,自觉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

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客观实践的发展变化,要求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一次又一次相结合,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人手中一代又一代继往开来。

更多相关推荐: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汇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汇报王芳尊敬的党支部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个是基本制度一个是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心得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心得13级教育经济与管理李敏一努力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并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

固镇县20xx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及20xx年计划

固镇县20xx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重点年初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和谐兴县战略目标要求全县上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内容附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20xx1115051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有14人参与作者林木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透过5000字的全会公报初步可以看出...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

第一部分判断题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A正确B错误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无210年后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变为市民错误A正确B错误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无3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

正确答案第一部分判断题110年后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变为市民A正确B错误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无错误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多元的而决定性作用正确是一元的A正确B错误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无3...

坝心镇经济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坝心镇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县发改局20xx年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紧紧围绕消除不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

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根据中央全面深...

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116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发改委20xx524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社会热切期待改革取得新突破顺应人民愿望把握时代要求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意义十分重大现就...

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xx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

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xx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