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证券投资分析考试重点总结(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时间:2024.4.21

第一章  证券投资分析概述

1、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2、 证券投资的目的:是证券投资净效用(即收益带来的正效用减去风险带来的负效用)最大化。因此,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和在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时证券投资的2大具体目标。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家“尤金。法默”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4、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个特定的信息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使得投资者不存在非正常报酬,而只能赚取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

5、 有效市场:只要证券的市场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价格代表着证券的真实价值,这样的市场就称为“有效市场”。

6、 有效市场假说标明,在有效率的市场中,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只能是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那部分正常收益,而不会有高出风险补偿的超额收益。

7、 市场达到有效的重要前提有2个:(1)投资者必须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据此正确判断证券价格变动的能力;(2)所有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都是自由流动的。

8、 第I类、第II类、第III类资料详见书本P4(3者是包含关系)。

9、 依据有效市场假说,结合实证研究的需要,学术界一般依证券市场价格对三类不同资料的反映程度,将证券市场区分为3种类型:弱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强势有效市场。

(1)   弱势有效市场:在弱势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以往价格获得超额利润。也就是说,使用当前及历史价格对未来做出预测将是徒劳的要想获得超额回报,必须寻求历史价格信息以外的信息。在该市场中,信息从产生到被公开的效率受到损害,即存在“内幕信息”。投资者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效率也受到损害,并不是每位投资者对所披露的信息都能做到全面、正确、及时和理性的解读和判断,只有那些掌握专门分析工具和具有较高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才能对所披露的信息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判断。

(2)   半强势有效市场: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证券当前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不仅包括证券价格序列信息,还包括有关公司价值、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方面的信息。如果市场是半强势有效的,那么仅仅公开资料为基础的分析将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因为针对当前已公开的资料信息,目前的价格是合适的,未来的价格变化依赖于新的公开信息在这样的市场中,只有那些利用内幕信息者才能获得非正常的超额回报。因此,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已公布的基本面信息无助于分析师挑选价格被高估或低估的证券,基于公开资料的基础分析毫无用处。

(3)   强势有效市场:在强势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总是能及时充分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信息和内幕信息。任何人都不可能再通过对公开或内幕信息的分析来获取超额收益。在强势有效市场假设下,任何专业投资者的边际市场价值为零,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来源和加工方式能够稳定的增加收益。

(4)   对于证券组合的管理者来说,如果市场是强势有效的,管理者会选择消极保守的态度,只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水平。管理者一般模拟某一种主要的市场指数进行投资。而在弱势有效市场和半强势有效市场中,证券组合的管理者往往是积极进取的,在选择证券和买卖时机上下大功夫,努力寻找价格偏离价值的证券

10、      证券投资分析的信息来源:政府部门、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媒体、其他来源。

11、      从总体上看,所发布的信息可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国务院、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资委。

12、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行政措施、制定的各项行政法规、发布的各项决定和命令,以及颁布的重大方针政策,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13、      作为4大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发布的信息对分析具有“宏观经济晴雨表”功能的证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4、      上市公司,作为信息发布主体,它所公布的有关信息是投资者对其证券进行价值判断的最重要来源。

15、      证券中介机构,根据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可分为: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

16、      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主渠道,是连接信息需求者和信息供给者的桥梁。

17、      主流证券投资理念:价值发现型投资理念、价值培养型投资理念。

(1)   价值发现型:是一种风险相对分散的市场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的前提是证券的市场价值时潜在、客观的。价值发现带给广大投资者的低风险的原因:具体详见P11。

(2)   价值培养型:是一种投资风险共担型的投资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投资,既分享证券内在价值成长,也共担证券价值成长风险。其投资方式有2种:一是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对证券母体注入战略投资的方式培养证券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另一种是众多投资者参与证券母体的融资,培养证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在中国,前者如各类产业集团的投资行为,后者如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增发、配股及可转债融资等。

18、      证券投资策略:保守稳健型、稳健成长型、积极成长型。

19、      随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诞生,证券投资分析开始形成界限分明的4个基本的分析流派,即基本分析流派、技术分析流派、学术分析流派、行为分析流派。

(1)   基本分析流派和技术分析流派是完全体系化的分析流派;行为分析流派和学术分析流派,目前还不能据以形成完整的投资决策。

(2)   行为分析流派在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及行为平衡的把握上往往有其独到之处。

(3)   学术分析流派在投资理论方法的研究、大型投资组合的组建与管理及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4)   基本分析流派的2个假设:股票的价值决定其价格、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因此,价值成为测量价格合理与否的尺度)

(5)   技术分析流派投资方法的演进遵循了一条日趋定量化、客观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对投资市场的数量化与人性化理解之间的平衡,是技术分析流派面对的最艰巨的研究任务之一。

(6)   在现代投资理论诞生以前,学术分析流派分析方法的重点是选择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并长期持有。

(7)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兴起之后,学术分析流派投资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效率市场理论”,投资目标“按照投资风险水平选择投资对象”。

(8)   学术分析流派的重要观点之一,即效率市场理论的含:在给定当前的市场信息集合时,投资者不可能发展出任何交易系统或投资战略,从而可以获取超出由投资对象风险水平所对应的投资收益率的超额收益。长期持有投资战略以“获取平均的长期收益率”为投资目标的原则,是学术分析流派与其他流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其他流派大多都以“战胜市场”为投资目标。

(9)   行为分析流派认为,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2大基石上的。而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

20、      证券投资分析有3个基本要素:信息、步骤、方法。其中,证券投资分析的方法直接决定了证券投资分析的质量。

21、      进行证券投资分析的3大主要方法:基本分析、技术分析、证券组合分析。

22、      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1)任何一种投资对象都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内在价值”的固定基准,且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该种投资对象的现状和未来前景的分析而获得;(2)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最终会被市场所纠正,因此市场价格低于(或高于)内在价值之日,便是买(卖)机会到来之时。

23、      基本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区域分析、公司分析3大类。

24、      经济指标分为3大类:(1)先行性指标:利率水平、消费者预期、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投资规模等;(2)同步性指标:个人收入、企业工资支出、GDP、社会商品销售额等;(3)滞后性指标:失业率、库存量、银行未收回贷款规模等。

25、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债务政策、税收政策、利率与汇率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26、      公司分析是基本分析的重点。

27、      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价格沿趋势变动、历史会重复。

28、      证券组合分析法:是根据投资者对收益率和风险的共同偏好以及投资者的个人偏好确定投资者的最优证券组合并进行组合管理的方法。

29、      证券组合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收益由它的期望收益率表示,风险则由其期望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理性投资者具有在期望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选择风险最小的证券和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选择期望收益率最高的证券这2个共同特征。

30、      证券组合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特征线模型、因素模型、套利定价模型(APT)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  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

1、 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债券的期限、债券的票面利率、债券的提前赎回条款、债券的税收待遇、债券的流动性、债券的信用级别。

(1)   债券的期限: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债券的期限越长,其市场价格变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补偿也越高。

(2)   债券的票面利率:债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债券价格的易变性也就越大。在市场利率提高的时候,票面利率越低的债券下降较快。但是,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它们的增值潜力也很大。

(3)   债券的提前赎回条款:是债券发行人所拥有的一种选择权,允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前按约定的赎回价格部分或全部偿还债务。这种规定在财务上对发行人是有利的,因为发行人可以在市场利率降低时发行较低利率的债券,取代原先发行的利率较高的债券,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但对投资者来说,提前赎回使他们面临较低的再投资利率。这种风险要从价格上得到补偿。因此,具有较高提前赎回可能性的债券应具有较高的票面利率,其内在价值相对较低。

(4)   债券的税收待遇。一般来说,免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比类似的应纳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低。此外,税收还以其他方式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例如,任何一种 按折扣方式出售的低利率附息债券提供的收益有两种形式:息票利息和资本收益。在美国,这两种收入都被当作普通收入进行征税,但是对于后者的征税可以迟到债券出售或到期时才进行。这种推迟就表明大额折价债券具有一定的税收利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债券的税前收益率必然略低于高利附息债券,也就是 说,低利附息债券比高利附息债券的内在价值要高。

(5)   债券的流动性。流通性是指债券可以迅速出售而不会发生实际价格损失的能力。如果某种债券按市价卖出很困难,持有者会因该债券的市场性差而遭受损失,这种 损失包括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资本损失,这种风险也必须在债券的定价中得到补偿。因此,流通性好的债券与流通性差的债券相比,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

(6)   债券的信用等级。债券的信用等级是指债券发行人按期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足额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靠性程度,又称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一般来说,除政府债券以外,一般债券都有信用风险,只不过风险大小有所不同而已。信用越低的债券,投资者要求的到期收益率就越高,债券的内在价值也就越低。

2、 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基础利率、市场总体利率水平、其他因素。

(1)  基础利率。基础利率是债券定价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中,基础利率一般是指无风险债券利率。一般来说,短期政府债券风险最小,可以近似看作无风险证券,其收益率可被用作确定基础利率的参照物。此外,银行的信用度很高,这就使得银行存款的风险较低,况且利率应用广泛,因此基础利率也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来确定。

(2)  市场总体利率水平。市场总体利率水平是债券利率的替代物,是投资于债券的机会成本。在市场总体利率水平上升时,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也应上升,从而使债券的内在价值降低;反之,在市场总体利率水平下降时,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也应下降,从而使债券的内在价值增加。并且,市场利率风险与债券的期限相关,债券的期限越长,其价格的利率敏感度也就越大。

(3)  其他因素。影响债券定价的外部因素还有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外汇汇率风险等。通货膨胀的存在可能会使投资者从债券投资中实现的收益不足以抵补由于通货膨胀而造成的购买力损失。当投资者投资于某种外币债券时,汇率的变化会使投资者的未来本币收入受到贬值损失。这些损失的可能性也都必须在债券的定价中得到体现,使其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增加,债券的内在价值降低。

3、 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详见书本P21—P24):(1)假设条件;(2)货币的终值和现值;(3)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4)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4、 债券收益率的计算(详见书本P24—P30):(1)当前收益率;(2)内部到期收益率;(3)持有期收益率;(4)赎回收益率。

5、 债券转让价格的近似计算:(1)贴现债券的转让价格;(2)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转让价格;(3)附息债券的转让价格。

6、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该结构可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图表示。(详见P32)

7、 4种利率期限结构类型:正向、反向、暂时水平、长短结合。(详见P33)

8、 在任一时点上,都有以下3种因素影响期限结构的形状:对未来利率变动方向的预期、债券到期收益中可能存在的流动性溢价、市场效率低下或者资金从长期(或短期)市场向短期(或长期)市场流动可能存在的障碍。

9、 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市场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市场分割理论。

(1)   市场预期理论:又称“无偏预期理论”,它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完全取决于对未来即期利率的市场预期。如果预期未来即期利率上升,则利率期限结构呈上升趋势;如果预期未来即期利率下降,则利率期限结构呈下降趋势。要注意的是:在市场预期理论中,某一时点的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虽然不同,但是在特定时期内,市场上预计所有债券都取得相同的即期收益率,即长期债券是一组短期债券的理想替代物,长短期债券取得相同的利率,即市场是均衡的。

(2)   流动性偏好理论:基本观点是投资者并不认为长期债券是短期债券的理想替代物。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意识到他们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比预期的早,因此他们有可能在预期的期限前被迫出售债券;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如果投资于长期债券,基于债券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他们要承担较高的价格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接受长期债券时就会要求将与较长偿还期限相联系的风险给予补偿,这便导致了流动性的存在。在这里,流动性溢价便是远期利率和未来的预期即期利率之间的差额。债券的期限越长,流动性溢价越大,体现了期限长的债券拥有较高的价格风险。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远期利率不再只是对未来即期利率的无偏估计,它还包含了流动性溢价。因此,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和延长偿还期所必需的流动性溢价共同决定的。由于流动性溢价的存在,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其利率期限结构式向上倾斜的;如果预期利率下降的幅度较小,其利率期限结构虽然是向上倾斜的,但2条曲线趋向于重合;如果预期利率下降较多,其利率期限结构式向下倾斜的。按照该理论,在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和下降的时期大体相当的条件下,期限结构上升的情况要多于期限结构下降的情况。

(3)   市场分割理论:市场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都假设市场参与者会按照他们的利率预期从债券市场的一个偿还期部分自由地转移到另一个偿还期部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市场分割理论的假设却恰恰相反,该理论认为,在贷款或融资活动进行时,贷款者和借款者并不能自由地在利率预期的基础上将证券从一个偿还期部分替换成另一个偿还期部分。在市场存在分割的情况下,投资者和借款人由于偏好或者某种投资期限习惯的制约,他们的贷款或融资活动总是局限于一些特殊的偿还期部分。在最严格的限制形式下,即使现行的利率水平说明如果他们进行市场间的转移会获得比实际要高的预期利率,投资者和借款人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市场而进入另一个市场。这样的结果使市场划分为2大部分:一部分是短期资金市场;另一部分是长期资金市场。于是,在市场分割理论下,利率期限结构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与长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比较,或者说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的对比。如果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高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利率期限结构则呈现向下倾斜的趋势。如果短期资金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低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利率期限结构则呈现向上倾斜的趋势。

(4)   总而言之,从这3种理论来看,期限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对未来利率变化方向的预期决定的,流动性溢价可起一定作用,但期限在1年以上的债券的流动性溢价大致是相同的,这使得期限1年或1年以上的债券虽然价格风险不同,但预期利率却大致相同。有时,市场的不完善和资本流向市场的形式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得期限结构的形状暂时偏离按对未来利率变化方向进行估计所形成的形状。

10、      一般来讲,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股利政策、股份分割、增资和减资以及资产重组等。

(1)   公司净资产:净资产或资产净值是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净值,它是全体股东的权益,是决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基准。

(2)   公司盈利水平:公司业绩好坏集中表现于盈利水平高低。

(3)   公司的股利政策:股份公司的股利政策直接影响股票投资价值。

(4)   股票分割:又称拆股或拆细,是将原有股份均等地拆成若干较小的股份。

(5)   增资和减资: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增加资本额而发行新股的行为,对不同公司的股票价格影响不同。当公司宣布减资时,多半是因为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需要重新整顿,所以股价会大幅下降。

(6)   公司资产重组:公司重组总会引起公司价值的巨大变动,因而其股价也随之剧烈波动。

11、      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市场因素。

12、      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1)现金流贴现模型;(2)零增长模型;(3)不变增长模型;(4)可变增长模型;(详见P37—P42)

13、      股票市场价格计算方法——市盈率估计方法:(1)简单估计法;(2)回归分析法;(详见P43—P45)

14、      市净率:又称净资产倍率。是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市净率=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倍);上述公式中的每股净资产又称账面价值,指每股股票所含的实际资产价值,是支撑股票市场价格的物质基础,也代表公司解散时股东可分得的权益,通常被认为是股票价格下跌的底线。

15、      市净率与市盈率相比,前者通常用于考察股票的内在价值,多为长期投资者所重视;后者通常用于考察股票的供求状况,更为短期投资者所关注。

16、      在一个理性无摩擦的均衡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稳定的关系,即期货价格相当于交易者持有现货金融工具到期日所必须支付的净成本。所谓净成本,是指因持有现货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与购买金融工具而付出的融资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为持有成本。这一差额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持有成本的正负取决于现货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和融资利率的对比关系,而在现货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现货金融工具的价格及融资利率都一定的条件下,持有成本的绝对值还受持有者持有现货金融工具的时间因素影响。所以,在现货金融工具价格一定时,金融期货的理论价格决定于现货金融工具的收益率、融资利率及持有现货金融工具的时间。理论上,期货价格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相应的现货金融工具。

17、      期货的理论价格计算公式(详见P47)

18、      影响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持有现货的成本和时间价值。——在期货市场上,由于持有现货的成本和时间价值是无法预先确定的,比如影响现货金融工具价格的各种因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等都会对持有成本和时间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实际上还是一个估计值。

19、      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比影响现货价格的因素要多得多,主要有市场利率、预期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现货金融工具的供求关系、期货合约的有效期、保证金要求、期货合约的流动性等。

20、      金融期权:是指某持有者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按交易双方商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

21、      期权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从理论上,由2个部分组成,即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1)   金融期权的内在价值:也称履约价值,是期权合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期权的买方如果立即执行该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一种期权有无内在价值及内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期权的协定价格与其标的物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协定价格:是指期权的买卖双方在期权成交时约定的、在期权合约被执行时交易双方实际买卖标的物的价格。

(2)   根据协定价格与标的物市场价格的关系,可将期权分为实值期权、虚值期权、平价期权三种类型。

(3)   对看涨期权而言,若市场价格高于协定价格,期权的买方执行期权将有利可图,此时为实值期权;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期权的买方将放弃执行期权,为虚值期权。

(4)   对看跌期权而言,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为实值期权;市场价格高于协定价格为虚值期权。

(5)   若市场价格等于协定价格,则看涨和看跌期权均为平价期权。

(6)   从理论上说,实值期权的内在价值为正+,虚值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平价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0。——但实际上,无论是看涨还是看跌期权,也无论期权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处于什么水平,期权的内在价值都必然大于零或等于零,而不可能为负值。这是因为期权合约赋予买方执行期权与否的选择权,而没有规定相应的义务,当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时,买方可以选择放弃期权。

(7)   时间价值:金融期权的时间价值也称外在价值,是指期权的买方购买期权而实际支付的价格超过该期权内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具体叙述见P49)期权的时间价值不易直接计算,一般以期权的实际价格减去内在价值求得。

(8)   影响期权价格的主要因素:协定价格与市场价格、权利期间、利率、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标的资产的收益。

(9)   协定价格与市场价格是影响期权价格最主要的因素。这2种价格的关系不仅决定了期权有无内在价值及内在价值的大小,而且还决定了有无时间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大小。——一般而言,协定价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距越大,时间价值就越小;反之,则时间价值越大。(具体叙述见P49)

(10)  权利期间:权利期间是指期权剩余的有效时间,即期权成交日至期权到期日的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期权期间越长,期权价格越高,反之,期权价格越低。(具体叙述见P49)

(11)  利率: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期权的价格。利率变动对期权价格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利率变化会引起期权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变化,从而引起期权内在价值的变化;另一方面,利率变化会使期权价格的机会成本变化,引起对期权交易的供求关系变化,因而从不同角度对期权价格产生影响。(具体叙述见P50)

(12)  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通常,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越大,期权价格越高;波动性越小,期权价格越低。(具体叙述见P50)

(13)  标的资产的收益:标的资产的收益将影响标的资产的价格。在协定价格一定时,标的资产的价格又必然影响期权的内在价值,从而影响期权的价格。由于标的资产分红付息等将使标的资产的价格下降,而协定价格并不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在期权有效期内标的资产产生收益将使看涨期权价格下降,使看跌期权价格上升。

22、      可转换证券:一般来讲,指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或价格转换成一定数量的另一种证券(以下简称标的证券)的特殊公司证券。因此,可转换证券的价值与标的证券的价值有关。

23、      发行可转换证券时,发行人一般都明确规定“一张可转换证券能够兑换的标的股票的股数”或“一张可转换证券按面额兑换成标的股票所依据的每股价格”。前者被称为“转换比例”,后者被称为“转换价格”。转换比例=可转换证券面额/转换价格。

24、      可转换证券的价值:

(1)   由于可转换证券实际上赋予它的持有者具有按发行时规定的转换比例或转换价格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的选择权,因此可转换证券的价值有:投资价值、转换价值、理论价值、市场价值之分。

(2)   可转换证券的投资价值:指当它作为不具有转股选择权的一种证券的价值。估计可转换证券的投资价值,首先应估计与它具有同等资信和类似投资特点的不可转换证券的必要收益率,然后利用这个必要收益率折算出它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具体实例见P51)

(3)   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指实施转换时得到的标的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标的股票每股市场价格与转换比例的乘积,即:转换价值=标的股票市场价格*转换比例。(具体实例见P51)

(4)   可转换证券的理论价值:也称“内在价值”,是指将可转换证券转股前的利息收入和转股时的转换价值按适当的必要收益率折算的现值。(具体实例见P52)

(5)   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值一般保持在可转换证券的投资价值和转换价值之上。如果可转换证券市场价值在投资价值之下,购买该证券并持有到期,就可获得较高的到期收益率;如果可转换证券市场价值在转换价值之下,购买该证券并立即转化为标的股票,再将标的股票出售,就可获得该可转换证券转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差收益。因此,无论上述2种情况的哪一种发生,投资者的踊跃购买行为都会使该可转换证券的价格上涨,直到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值不低于投资价值和转换价值为止。

25、      可转换证券的转换平价:指使可转换证券市场价值(即市场价格)等于该可转换证券转换价值时的标的股票的每股价格,即:转换平价=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转换比例。

26、      当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大于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时,前者减后者所得的数值被称为可转换证券的转换升水,即有:转换升水=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反之,则叫转换贴水。

27、      转换升水比率=转换升水/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100%=(转换平价-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100%。(具体实例见P53)

28、      权证:是指标的证券发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发行的,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或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差价的有价证券。

29、      权证的分类:

(1)   按权利行使方向:权证可分为认股权证、认沽权证。认股权证的持有者有权买入标的证券;认沽权证的持有人有权卖出标的证券。

(2)   按发行人:权证可分为股本权证、备兑权证。股本权证由上市公司发行,持有人行权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对公司股本具有稀释作用;备兑权证是由标的证券发行人以外的第三方发行,其认兑的股票是已经存在的股票,不会造成总股本的增加。

(3)   按结算方式:权证可分为现金结算权证、实物交割权证。现金结算权证行权时,发行人仅对标的证券的市场价与行权价格的差额部分进行现金结算;实物交割权证行权时则涉及到标的证券的实际转移。

30、      权证的理论价值包括2部分:内在价值、时间价值。(具体叙述见P55)

31、      权证的时间价值=理论价值-内在价值,它随着存续期的缩短而减小。

32、      影响权证理论价值的主要有:标的股票的价格、权证的行权价格、无风险利率、股价的波动率和到期期限。

一个变量增加而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对权证价值的影响

33、      权证是一种期权,因此对于权证的定价多采用BLACK-Scholes模型(简称BS模型)。BS模型适用于欧式权证,具体公式见P55,但估计太复杂考不到,可以不看

34、      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很少与其他理论价值相同。在许多情况下,前者要大于后者。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还使用认股权证的溢价来考察认股权证的投资价值,其计算如下:认股权证溢价=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内在价值=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认购股票市场价格+认股价格。

35、      权证的杠杆作用:以认股权证为例,杠杆作用表现为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要比其可认购股票的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的速度快得多。杠杆作用一般用考察期内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变化百分比与同一时期内可认购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表示,也可用考察期期初可认购股票的市场价格与考察期期初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的比值近似表示。杠杆作用反映了认股权证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是可认购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的几倍。(具体实例见P57)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1、 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2、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

(1)   总量分析法:指对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进而说明整个经济的状态和全貌。

(2)   总量分析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间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3)   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变量,包括2个方面:一是量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

(4)   结构分析法: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

(5)   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

(6)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师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总量指标速度的考察,侧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结构分析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侧重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总量分析非常重要,但它需要结构分析来深化和补充,而结构分析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

3、 宏观分析资料的主要来源:(1)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了解世界经济动态与国内经济大事;(2)政府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公布的各种经济政策、计划、统计资料和经济报告,各种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白皮书》等;(3)各主管公司、行业管理部门搜集和编制的统计资料;(4)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5)各预测、情报和咨询机构公布的数据资料;(6)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省市领导报告或讲话中的统计数字和信息等。

4、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   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1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

(3)   常住居民: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以国民原则为核算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包含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但包含外国居民在国内取得的收入;相反,国民生产总值包含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但不包含外国居民在国内取得的收入。

(4)   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GNP-(本国生产要素在国外取得的收入-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的收入)=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5)   在实践中,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我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选择使用GDP指标。

(6)   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对应于这3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具体计算公式及叙述详见P61)

(7)   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侧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2)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3)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8)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9)   工业增加值有2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为“要素分配法”

(10)  以常用的支出法为例,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工业增加值率则是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

(11)  测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来源于工业总产值,即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12)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13)  失业率: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14)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需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数。

(15)  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

(16)  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

(17)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18)  零售物价指数:又称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19)  批发物价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20)  国民生产总值物件平减指数则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21)  一般来说,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22)  通货膨胀一般以2种方式影响到经济:(1)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2)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23)  通货膨胀有被预期和未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有温和、严重、恶性3种。温和通货膨胀率小于10%,严重指2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是指3位数的通货膨胀。

(24)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3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25)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一般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1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26)  国际收支主要反映:A、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益等交易行为;B、该国持有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变化以及与他国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化;C、凡不需要偿还的单方转移项目和相应的科目,由于会计上必须用来平衡的尚未抵消的交易。

(27)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

(28)  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进出口)、劳务收支(如运输、港口、通讯和旅游等)和单方面转移(如侨民汇款、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和单方面转移(如侨民汇款、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的指标。

(29)  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一国通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着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指合同规定偿还期超过1年的资本或未定偿还期的资本(如公司股本),其主要形式有直接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及企业信贷等。短期资本指即期付款的资本和合同规定借款期为1年货1年以下的资本。

(30)  进口和出口时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

(31)  进口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向非常住居民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反之,出口量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向非常住居民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32)  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且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对国内总供需产生重大的影响。

(33)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避免国际收支的国度逆差或顺差,可以维持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

5、 投资指标:

(1)   投资规模: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再生产投入资金的数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投资规模的主要变量。

(3)   按经济类型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合经济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4)   按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5)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6)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外商投资3个方面。

(8)   外商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商间接投资。

(9)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在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等。

(10)  外商间接投资:指除对外借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银行商业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等)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外的各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包括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公开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目前主要是在香港证券市场发行的H股和境内证券市场发行的B股)发行总额,国际租赁进口设备的应付款,补偿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技术、物料的价款,加工装配贸易中外商提供的进口设备、物料的价款。

6、 消费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额。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2大部分: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针对售给城乡居民用于生后消费的商品;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针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用公款购买的用作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消费品。(其中,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前者中的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是计算后者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色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大小和增长速度也反映了城乡居民与社会集团消费水平的高低、居民消费意愿的强弱。

(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手持现金和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团体等单位存款。

(5)   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以后形成的。储蓄扩大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减少。

7、 金融指标:总量指标、利率、汇率、外汇储备。

(1)   总量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总量。

(2)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

(3)   我国现行的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3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

(4)   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5)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6)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

(7)   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为“准货币”。

(8)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保险公司。

(9)   金融资产总量:指手持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的总和。

(10)  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社会融资方式变化发展的标志。

8、 利率:贴现率与再贴现率、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各项存贷款利率。

(1)   利率:又称利息,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2)   利率有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之分。

(3)   再贴现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是基准利率。

(4)   贴现和贴现率: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银行买进票据)。或者说,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利息,称为贴现利息或折扣,其对应的比率即贴现率。

(5)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周转的需要,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时所适用的利率。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时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中央银行买进票据)。

(6)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起直接作用,进而对国内总需求产生影响。

(7)   同业拆借利率: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8)   同业拆借利率有2个利率:拆进利率、拆出利率。

(9)   同业拆借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LIBOR是指在伦敦的第一流银行借款给伦敦另一家第一流银行资金的利率。现在LIBOR已经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并作为银行从市场上筹集资金进行转贷的融资成本。贷款协议中议定的LIBOR通常是由几家指定的参考银行在规定的时间(一般是伦敦时间上午11:00)报价的平均利率。使用最多的是3个月和6个月的LIBOR。我国对外筹资成本即是在LIBOR基础上加一定的百分点。从LIBOR变化来的,还有新加坡同业拆借利率、纽约同业拆借利率、香港同业拆借利率等等。

(10)  回购利率:回购是交易双方在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中心进行的以债券(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融资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是指资金融入方(正回购方)在将债券出质给资金融出方(逆回购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正回购方按某一约定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逆回购方向正回购方返还原出质债券的融资行为。该约定的利率即回购利率。

(11)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交易是以国家主权级的债券作为质押品的交易。其回购利率可以说是一种无风险利率,可以准确反映市场资金成本和短期收益水平。

(12)  各项存贷款利率:包括金融机构对客户存贷款利率,即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优惠贷款利率。

(13)  国务院批准和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利率为法定利率,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动,且法定利率的公布、实施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14)  利率是对市场反应非常灵敏的一个经济变量。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也可以成为调节供需关系的一种工具。

9、 汇率:

(1)   汇率:是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汇率是由一国货币所代表的实际社会购买力平价和自由市场对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2)   汇率变动时国际市场商品和货币供求关系的综合反映。以外汇为基础,当汇率上升时,本币贬值,国外的本币持有人就会抛出本币,或者加快从国内市场购买商品的速度。对于国内来说,一方面是流回国内的本币增多,另一方面是从国内流出的商品增多,出口量扩大,这就形成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和供给的减少。当汇率下降时,本币升值,国外对本币的需求增大以及流出增加,对国内的进口增加,这就使国内需求减少,使国内供给增加。总体效应就是:提高汇率会扩大国内总需求,降低汇率会缩减国内总需求。(汇率=1美元/1人民币)

10、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一国当前持有的外汇储备是以前各时期一直到现期为止的国际收支顺差的累计结果。

11、      一国的国际储备除了外汇储备外,还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头寸。我国后2者所占的比例较低,国际储备主要由黄金和外汇储备构成。在同一时期内,国际储备中可能发生较大变动的主要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变动是由国际收支发生差额引起的。在国际收支账户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会发生差额,但如果两者方向不同,就会相互抵消。只有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的所有项目综合起来发生综合差额,才会引起国际储备变动特别是外汇储备变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除了储备外汇外,还有一部分非储备外汇,即通过国际货币市场单纯进行货币交易而增加或减少的外汇。它和储备外汇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是通过国际收支账户实现的。很多时候,人们可能需要进行货币兑换,当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卖出持有的外汇时,外汇流向国外,本币流向国内;当买进外汇时,本币流出,外币流入。所以,非储备外汇减少就意味着国内需求增加,反之增加,则意味着国内需求减少。它和储备外汇在方向上是不同的。

12、      财政指标:

(1)   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2)   财政指标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

(3)   目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有: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4)   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5)   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6)   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7)   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8)   财政支出: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用(即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和价格补贴支出。——上述财政支出可归类为2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包括政府的日常性支出、公共消费品的购买、经常性转移等;另一部分是“资本性支出”,就是政府的公共投资支出,包括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以及政府储备物资的购买等。

(9)   在财政收支平衡的条件下,财政支出的总量并不能扩大和缩小总需求。但财政支出的结构会改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结构。经常性支出的扩大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其中既有个人消费需求,也有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资本性支出的扩大则扩大投资需求。——在需求结构调整时,适当的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就能很显著地产生效应。

(10)  赤字或结余: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即为赤字(差值为负时)或结余(差值为正时)。核算财政收支总额主要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状况的对比。

(11)  财政发生赤字时有2种弥补方式:一是通过举债即发行国债来弥补;二是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弥补。(发行国债对国内总需求是不会产生影响的。财政向银行借款弥补赤字,如果银行不因此而增发货币,只是把本来就应该增加贷款的数量借给财政使用,那么财政赤字同样不会使需求总量增加。这是由债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在银行因为财政的借款而增加货币发行量时,财政赤字才会扩大国内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应当和货币政策相互结合使用。

13、      可以说,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走势。

14、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经济效益;(2)居民收入水平;(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4)资金成本。

15、      滞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

16、      GDP与证券价格的关系:

17、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1)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在一定时期,当其他社会需求总量不变时,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财政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具有缩小社会总需求的功能。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

(2)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3)国债:国债是国家按照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政府还可以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

(4)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外贸补贴等。

(5)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调节地区间财力横向不平衡。

18、      财政政策的种类:扩张性、紧缩性、中性财政政策。

19、      积极财政政策(具体政策效应详见P82-83):(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4)增加财政补贴。——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与上述情况相反。

20、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21、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其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2、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23、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1)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2)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24、      一般性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3大政策工具:

(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一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持谨慎态度。

(2)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做的政策的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3)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25、      选择性政策工具有2类: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1)   直接信用控制: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   间接信用指导: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26、      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货币政策。

(1)   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有: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2)   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有: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27、      利率变动对股票价格影响原因:(1)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2)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3)利率降低,部分投资者将把储蓄投资转成股票投资,需求增加,促成股价上升;反之,则股价下降。

28、      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一层次的调节功能,它制约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29、      收入政策的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收入结构目标。

30、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政策。

31、      劳动有狭义、广义之分。这里所讲的劳动要素,是狭义的一般工人的劳动。广义的劳动,还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

32、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收入可分为3个层次:(1)技术劳动收入;(2)技术专利转让收入;(3)技术入股收入。

33、      通俗的讲,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34、      国际金融市场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权市场。

35、      汇率:用单位外币的本币标值来表示。

36、      我国于20##年7月21日宣布,自即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37、      从趋势上看,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渐进升值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层面:(1)将全面提升人民币资产升值,对内外资投资于中国资本市场都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伴随金融业的全面开放、QFII投资额度放宽、市场扩容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等,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2)拥有人民币资本类的行业或企业将特别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比如零售商业、房地产、金融业等,这类行业在20##年和20##年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称为股指上扬的龙头。

38、      从长期来看,证券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但就中、短期的价格分析而言,证券市场交易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可以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化来确定证券价格的变化轨迹。但不同的是,成熟市场的供求关系式由资本收益率引导的供求关系,即资本收益率水平对证券价格有决定性的影响。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证券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由证券的供求关系决定,即由一定时期内证券的总量和资金总量的对比力量决定。

39、      根据投资者的行为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40、      根据投资证券市场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长期投资者、短期投资者。

41、      在外国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被视为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

42、      长期投资者目的是为了获得公司的分红,而短期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资本差价,有时也把短期投资者称为投机者。

43、      对长期、短期投资者的区分:时间区分、范围区分(短期投资热点板块)、风险和收益区分。

44、      上市公司质量与经济效益状况是影响证券市场供给的最根本因素。

45、      上市公司数量直接决定证券市场供给。影响公司数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制度因素(发行上市制度、市场设立制度、股权流通制度)、市场因素(牛市、熊市)。

46、      随着1999年7月1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股票发行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20##年3月17日正式取消额度制,改而采取股票发行核准制。

47、      证券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因素、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

48、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3个阶段:(1)1991—1997年,该阶段的机构投资者为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老基金和非专业证券投资的企业法人。(2)1998—20##年,该阶段的特点是管理层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出一系列旨在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措施。(3)20##年至今,开放式基金的出现是该阶段特点。

49、      1998年,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机构投资时代的新篇章。

50、      20##年9月22日,第一只华安创新开放式基金宣告成立,从而使基金的发展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同时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真正开始步入机构投资者的时代。

51、      20##年10月16日,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标志着中国基金业的对外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52、      20##年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直接投资A股的大门。

53、      资本市场开放包含2方面的含义:服务性开放、投资性开放。

54、      资本市场“服务性”开放式金融服务业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包括:(1)允许投资银行、可以经营证券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种基金(如养老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基金等)及基金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等外国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在本国资本市场上为证券投融资提供各种服务。(2)允许本国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在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上为证券投融资提供各种服务。

55、      资本市场的“投资性”开放属于资本流动范畴,是与资本账户自由化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指资金在国内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

56、      资本市场的“投资性”开放包含2方面的含义:(1)融资的开放,即允许本国居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和外国居民在本国资本市场上融资;(2)投资的开放,即允许外国居民投资于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允许本国的居民投资于国际资本市场。

57、      “投资性”开放的结果是资本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配置,使全球任何地方的资本资产的价格趋于一致。

58、      20##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对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做出了实质性的承诺,包括:(1)B股业务。我国承诺在加入WTO时开放B股业务,外资证券商可直接从事B股业务,无需通过国内证券商与之合作。外资证券商在中国的代表处可成为证券交易所的特殊会员。(2)合资证券经营机构。在中国加入WTO3年后,外国证券商、投资银行可与中国证券经营机构合资成立外资股份不超过33%的证券经营机构,从事A股、B股、H股以及政府债券的承销服务。合资证券公司可承销、自营和代理外币债券和股票,可承销本币在胡僧全。(3)资产管理服务。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证券经营机构可与中国证券经营机构成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外资股份不超过33%。3年后外资股份上限提高到49%。我国在协议中采用的是“预先承诺”方式,即承诺的开放度远远高于现行政策的开放程度。

59、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必须走上快速开放资本市场的道路。

60、      20##年2月1日《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外国投资者被允许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

61、      20##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五号文件公告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和保险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由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开始启动。

62、      股权分置: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2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表现出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特征,这一特殊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被称之为股权分置。

63、      股权分置的由来和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1)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2)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2次减持方案的失败。(3)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64、      20##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金牛能源4家上市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公司,除清华同方外,其他3家全部实现全流通。

65、      20##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这一正式法律文件的出台,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开始转入积极稳妥地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66、      截止20##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数已达到1303家,股权分置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67、      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刻、积极影响:(1)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行为机制在股改后趋于一致化;(2)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定价机制的统一,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得到优化。(3)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违规行为将被利益牵制,理性化行为趋于突出。(4)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5)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整体目标趋于一致,长期激励将成为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6)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金融创新进一步活跃,上市公司重组并购行为增多。(7)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供给增加,流动性在僧强。(具体叙述详见P105)

68、      受限股有3大类:(1)股改所产生的受限股;(2)“新老划断”后新的IPO公司产生的受限股;(3)上市公司再融资(如增发等)产生的受限股。

(1)   按照中国证监会20##年9月4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第一类受限股中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东持有股份超过5%,24个月流通量不超过10%,在其之后,成为全部可上市流通股。该类股份被市场称之为大非,股东持股数低于5%的称为小非。小非在股改完成后12个月即可上市流通。

(2)   按照中国证监会20##年5月8日和5月18日分别公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类受限股有3种:(1)首次公开发行前公司持有的股份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流通;(2)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份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流通;(3)特定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股份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3个月内不得流通。

(3)   第三类受限股是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产生的受限股。根据中国证监会20##年5月6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针对非公开发行受限股,发行对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购的股份自股票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1)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控制的关联人;(2)通过本次发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投资者;(3)董事会拟引入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发行对象属于以上规定以外的投资者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

69、      20##年4月20日,为了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维护A股市场的稳定,减缓受限解禁股减持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在上海和深圳主板上市的公司有限售期规定的股份,以及新老划断后在上海和深圳主板上市的公司于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的减持行为进行规范。根据该指导意见,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1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该公司的年报、半年报公告前30日内不得转让解除限售存量股份。另外,中国证监会于20##年7月21日宣布,从即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网站上进行定期披露。

70、      20##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两法)。修订后的两法于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两部法律的修订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本次两法的修订完成为标志,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创造了条件。(两法修订的具体内容详见P107-P109)

71、      融资融券业务:指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收取担保物的经营活动。

72、      融资融券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4种形式。——市场通常说的融资融券一般指券商为投资者提供的融资和融券交易。

73、      20##年6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基础性指导文件。

74、      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实施之后,又一个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制度安排。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工具,融资融券业务特别是融券的推出将在我国证券市场形成做空机制,改变目前证券市场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单边市现状。

(2)   融资融券业务将增加资金和证券的供给,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活跃交易,大大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3)   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将连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增加资本市场资金供给。

(4)   融券的推出有利于投资者利用衍生工具的交易进行避险和套利,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5)   融资融券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75、      融资融券的风险:(1)对标的证券具有助长助跌的作用;(2)使得证券交易更容易被操纵;(3)可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威胁。

第四章  行业分析

1、 行业: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等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

2、 从严格意义上讲,行业与产业有差别,主要是适用范围不一样。产业作为经济学的专门术语,有更严格的使用条件。构成产业一般具有3个特点:(1)规模性,即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品或服务的产出量达到一定的规模。(2)职业化,即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产业活动的职业人员。(3)社会功能性,即这一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行业虽然也拥有职业人员,也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但一般没有规模上的约定。比如,国家机关和党政机关行业就不构成一个产业。证券分析师关注的往往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行业,特别是含有上市公司的行业,所以业内一直约定俗成地把行业分析与产业分析视为同义语。

3、 行业分析的主要任务包括: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从而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及其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或投资依据。

4、 行业经济史宏观经济的构成部分,宏观经济活动是行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5、 行业经济活动是介于宏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层面,是中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

6、 行业划分的方法:道—琼斯分类法、标准行业分类法、我国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调整。

(1)   道—琼斯分类法:是在19世纪末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对各公司进行的分类,是证券指数统计中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道—琼斯分类法将大多数股票分为3类:工业(30家)、运输业(20家)、公用事业(6家)。

(2)   标准行业分类法:为便于汇总各国的统计资料并进行互相对比,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曾制定了一个《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简称《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建议各国采用。它把国民经济划分为10个门类。(详见P114-P115)

(3)   我国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

(4)   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1)中国证监会于20##年4月4日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分类对象与适用范围:《指引》以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基本分类单位,规定了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编码方法、框架及其运行与维护制度。指引为非强制性标准,适用于证券行业内的各有关单位、部门对上市公司分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其他相关工作。(3)分类原则与方法: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所采用的财务数据为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报表数据。当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30%,则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否则,将其划为综合类。(4)编码方法:将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分为门类、大类两级,中类作为支持性分类参考(详见P117)。(5)管理机构:中国证监会负责制定、修改和完善《指引》,负责《指引》及相关制度的解释,就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所属类别的划分备案。证券交易所负责分类《指引》的具体执行,包括负责上市公司类别变更等日常管理工作和定期向中国证监会报备对上市公司类别的确认结果。未经交易所同意,上市公司部得擅自改变公司类属。上市公司因兼并、置换等原因而营业领域发生重大变动,可向交易所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上报“调查表”,由交易所按照《指引》对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属进行变更。(详见P118)

(5)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调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20##年5月31日公布了调整后的沪市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详见P121)

7、 市场结构就是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根据该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多少、进入限制程度和产品差别,行业基本上可分为4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8、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型市场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其特点是:

(1)   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完全流动;

(2)   产品不论有形或者无形,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3)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影响产品的价格,企业永远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

(4)   企业的盈利基本上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

(5)   生产者可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个市场;

(6)   市场信息对买卖双方都是畅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情况非常了解。

(7)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完全竞争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该市场结构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产品的无差异,所有的企业都无法控制产品的市场价格。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是少见的,初级产品(如农产品)的市场类型较类似于完全竞争。

9、 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型市场是指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垄断竞争型市场上,每个企业都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其特点是:

(1)   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流动;

(2)   生产的产品同种但不同质,即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异。产品的差异性是指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实际或想象上的差异。这是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

(3)   由于产品差异性的存在,生产者可以树立自己产品的信誉,从而对其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4)   可以看出,垄断竞争型市场中有大量企业,但没有一个企业能有效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该市场结构中,造成垄断现象的原因是产品差别,造成竞争现象的是产品同种,即产品的可替代性。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制成品(如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的市场类型一般都属于垄断竞争。

10、      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型市场是指相对少量的生产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占据很大市场份额,从而控制了这个行业的供给的市场结构。该市场结构得以形成的原因有:(1)这类行业初始投入资本较大,阻止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进入;(2)这类产品只有在大规模生产时才能获得好的效益,这就会在竞争中自然淘汰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由于这些少数生产者的产量非常大,因此他们对市场的价格和交易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同时,由于只有少数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因而每个生产者的价格政策和经营方式及其变化都会对其他生产者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个市场上,通常存在着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企业,其他企业跟随该企业定价与经营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某些调整。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以及少数储量集中的矿产品如石油等的市场多属这种类型。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所必需的巨额投资、复杂的技术活产品储量的分布限制了新企业对这个市场的侵入。

11、      完全垄断:完全垄断型市场是指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的情形,即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结构。特质产品是指那些没有或缺少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完全垄断可分为2种类型:(1)政府完全垄断。通常在公用事业中居多,如国有铁路、邮电等部门。(2)私人完全垄断。如根据政府授予的特许专营,或根据专利生产的独家经营以及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而建立的排他性私人垄断经营。

12、      完全垄断型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市场被独家企业所控制,其他企业不可以或不可能进入该行业;(2)产品没有或缺少相近的替代品;(3)垄断者能够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制定理想的价格和产量,在高价少销和低价多销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取最大的利润。(4)垄断者在制定产品的价格与生产数量方面的自由性是有限度的,要受到反垄断法和政府管制的约束。——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完全垄断型市场,每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引进了竞争。公用事业(如发电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邮电通信等)和某些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或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等行业属于接近完全垄断的市场类型。

13、      行业的竞争机构分析:

(1)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行业内激烈竞争的局面源于其内存的竞争机构。一个行业内存在着5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需方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2)   从静态的角度看,这5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行业内的企业可能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

(3)   从动态的角度看,这5种竞争力量抗衡的结果共同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共同决定行业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但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最强的某个力量或某几个力量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5种力量中每种力量的优势都是行业结构或作为行业基础的经济特征和技术特征的一个函数。行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又随行业发展的进程而变化。结构变化改变了竞争力量总体的相对强度,从而能够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

14、      各行业变动时,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可测的增长或衰退的格局。这些变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周期变动是有关系的,但关系密切的程度又不一样。据此,可将行业分为3类: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防守型行业。

(1)   增长型行业:增长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并不紧密相关。这些行业收入增长的速率并不会总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出现同步变动,因为它们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其经常呈现出增长形态。

(2)   周期型行业:周期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

(3)   防守型行业:在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很稳定。这种运动形态的存在是因为该类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弹性小,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对这种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小。甚至有些防守型行业在经济衰退时期还会有一定的实际增长。该类型行业的产品往往是生活必需品或是必要的公共服务,公众对其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需求,因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公司盈利水平相对较稳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投资于防守型行业一般属于收入型投资,而非资本利得型投资。

15、      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   一个行业的萌芽和形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是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时行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动力。资本的支持与资源的稳定供给是行业形成的基本保证。

(2)   行业形成的方式有3种:分化、衍生、新生长。(具体叙述见P127)

(3)   行业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行业的扩大再生产。成长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扩张、区域的横向渗透能力以及自身组织结构的变革能力。

(4)   判断一个行业的成长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需求弹性、生产技术、产业关联度、市场容量与潜力、行业在空间的转移活动、产业组织变化活动。(具体叙述见P128)

(5)   行业成熟首先表现为技术上的成熟,即行业内企业普遍采用的是适用的且至少有一定先进性、稳定性的技术。其次表现为产品的成熟产品的成熟是行业成熟的标志。产品的基本性能、式样、功能、规格、结构都将趋向成熟,且已经被消费者习惯适用。再次是生产工艺的成熟,最后是产业组织上的成熟。也就是说行业内企业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市场竞争是有效的,市场运作规则合理,市场结构稳定。

(6)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成熟历时相对较短,而公用事业行业成熟期持续的时间较长。

(7)   行业处于成熟期的特点主要是:(1)企业规模空前、地位显赫,产品普及程度高。(2)行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买方市场出现。(3)构成支柱产业地位,其生产要素份额、产值、利税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通常在短期内很难识别一个行业何时真正进入成熟期。

(8)   行业衰退可以分为:自然衰退、偶然衰退。(具体叙述见P129)

(9)   行业衰退还可分为:绝对衰退、相对衰退。(具体叙述见P130)

(10)  在很多情况下,行业的衰退期往往比行业生命周期的其他3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大量的行业都是衰而不亡,甚至会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例如:钢铁、纺织、烟草。

(11)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12)  分析师在具体判断某个行业所处的实际生命周期阶段的时候,往往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行业规模、产出增长率、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和技术成熟程度、开工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工资福利收入水平、资本进退。

16、      当前技术进步的行业特征:(1)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21世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信息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引起相关行业的技术革命,并加速改造着传统产业。(3)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成为划分高技术群类和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标尺。(4)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周期明显缩短,产品更新换代频繁。

17、      信息产业的2大流行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1)摩尔定律,即微处理器的速度会每18个月翻一番,同等价位的微处理器的计算速度会越来越快,同等速度的微处理器会越来越便宜;(2)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

18、      产业政策:政府对于行业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来实现的。产业政策是国家干预或参与经济的一种形式,是国家(政府)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一般认为,产业政策可以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部分。其中,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市产业政策的核心

19、      产业结构政策:是选择行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的政策措施,其目标是促使行业之间的关系更协调、社会资源配置更合理,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长期构想;(2)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所谓战略产业,一般是指具有较高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产业。)(3)对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援助。

20、      产业组织政策:是调整市场结构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政策,以“反对垄断、促进竞争、规范大型企业集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核心,其目的在于实现同一产业内企业组织形态和企业间关系的合理化。(所谓同一产业是指具有相同使用功能和替代功能的产品或劳务的集合,实质上就是具有竞争关系的卖方企业的集合)。产业政策主要包括:(1)市场秩序政策;(2)产业合理化政策;(3)产业保护政策。——(详细叙述见P136)

21、      产业技术政策: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2方面的内容:(1)产业技术结构的选择和技术发展政策:主要涉及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规定各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鼓励采用先进技术等方面。(2)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投入的政策:主要包括技术引进政策、促进技术开发政策和基础技术研究的资助与组织政策。

22、      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布局政策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经济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平衡性原则等。

23、      我国目前的主要产业政策:

(1)   我国比较系统地实行产业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此以前,产业政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

(2)   1988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成立了产业政策司;

(3)   1989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产业政策大纲》,在政府文件中首次使用“产业政策”一词。

(4)   1989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产业政策。

(5)   进入90年代后,我国产业政策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规划。

(6)   20##年3月11日,基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及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修订并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其附件成为我国现行产业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年修订)》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5个方面:(1)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在目录中新增了相关的鼓励类条目。(3)调整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8)   此外,在行业管理与调控的不同时期,不少国家还采用立法的形式进一步保障产业政策的实现。美国的反垄断法是规范产业以及产业组织的著名法律。

24、      产业组织创新:

(1)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间的关系,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内容。因此,所谓产业组织创新,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间关系的创新。

(2)   产业组织的创新过程(活动)实际上是对影响产业组织绩效的要素进行整合优化的过程,是使组织重新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3)   从作用的效果来看,产业政策的调控与产业组织的创新都有优化产业组织的功能,但产业政策在产业组织合理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一种经济过程中的被组织力量,而产业组织创新则往往是产业及产业内企业的自组织过程。(具体叙述详见P139)

(4)   实践证明,产业组织创新的直接效应包括: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技术进步和有效竞争。

(5)   产业组织创新的间接影响包括:创造产业增长机会、促进产业增长实现、构筑产业赶超效应、适应产业经济增长等多项功效。

(6)   产业组织创新的具体模式(具体叙述详见P140)

(7)   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具体叙述详见P140)

25、      需求变化是未来优势产业的发展导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兴衰。

26、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又日益加深的趋势。它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和取得竞争优势。

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

28、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活动全球化,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世界性分工。(2)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3)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4)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5)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

29、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1)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的全球性转移;(2)国际分工出现重要变化(国际分工基础出现了重要变化、国际分工的模式出现了重要变化);(3)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具体叙述详见P141)

30、      选择性发展将是未来各国形成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国家受技术水平、资源潜力的限制,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领先优势。

31、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强调各国资源的禀赋,而新的理论强调后天因素,如政府的制度、效率等。

32、      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2大类型:(1)总部行为;(2)实际生产行为。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标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33、      行业分析的方法:历史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归纳与演绎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

34、      历史资料研究法的优点:省时、省力并节省费用;缺点是只能被动地局限于现有资料,不能主动的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5、      历史资料研究法的应用范围:只要是追溯事物发展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历史资料研究法。

36、      历史资料的来源包括:政府部门、专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自律组织、高等院校、相关企业和公司、专业媒介、其他机构。

37、      调查研究法的应有范围: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一般通过抽样调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通过对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访查、访谈获得资讯,并对此进行研究。

38、      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群体的最佳方法。也可以采用所谓他人收集或二手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向相关部门的官员咨询行业政策、向特定企业了解特定事件、与专家学者探讨重大话题的时候,特别适用这种方法。

39、      问卷调查或电话访问:

(1)   当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得到研究者想要的资料,这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或电话访问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市场调查中被广泛应用。

(2)   问卷的回收率比较重要。回收率偏低将会导致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不能代表总体属性。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回收率,研究者应密切关注问卷回收情况,对没有及时回收的被访对象邮寄催收信函并补寄问卷。补寄问卷的效果是显著的,将会刺激回收率的增加。

(3)   电话访问的优点在于即时性和互动性,它不需要像等待问卷回收那样耗费漫长的时间,而且在某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上由于受访者不曾露面的原因反而会更加真实地回答问题。但是另一方面,电话会被轻易的挂断从而终止访问,这是电话访问的缺点。

40、      实地调研:

(1)   实地调研的最大好处就是研究者能够在行为现场观察并且思考,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及的弹性。

(2)   实地调研特别适合于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研究课题,它通过尽可能完全直接的观察与思考,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和周全的探索。它还特别适用于对进行中的重大事件的研究,这种方法胜过在事后的重新构建和探讨。它往往可以揭露一些并非显而易见的事实。

41、      深度访谈:

(1)   深度访谈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可以得到较为充分和详细的回答,避免由于问卷设计的要求而对问题进行简化的标准化处理。

(2)   深度访谈的一个弱点在于受访者可能会受到访问者(研究者)的影响。

(3)   深度访谈对于访问者的要求较高,访问者应做到外观和举止得体,熟悉访谈内容,遣词造句得法,准确记录访谈内容,深入追问以确定受访者的意思表达等等。另外,访问者应事先准备好一份详细的说明书或者访谈计划来协助访谈的完成。

42、      归纳法: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的发现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模式会存在。

43、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44、      演绎法是先推论后观察,归纳法是从观察开始。在实际运用中,始终是通过永无止境的“演绎——归纳——演绎”的交替过程来完成的。(具体实例见P146)

45、      演绎法步骤:假设——观察——接受/拒绝假设。(详见P147图例)

46、      归纳法步骤:观察——寻找模式——结论。(详见P147图例)

47、      在演绎法中,研究的角度就是用经验去检验每一个推论,看看哪一个在现实(研究)中言之有理,从而获得理论的验证。而在归纳法中,研究的角度则是通过经验和观察试图得到某种模式或理论。由此可见,逻辑完整性和经验实证性两者都不可或缺。

48、      比较研究法:

(1)   比较研究可以分为:横向比较、纵向比较2种方法。(具体叙述见P148)

(2)   行业增长横向比较:分析某行业是否属于增长型行业,可利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进行对比。具体做法是取得某行业历年的销售额或营业收入的可靠数据并计算出年变动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具体叙述见P149)

(3)   行业未来增长率预测:(具体叙述见P149)

49、      数理统计法:

(1)   数理统计法包括:相关分析、线性回归、时间数列。

(2)   相关分析:主要用于探索两个数量指标之间不确定的依存关系。

(3)   线性回归:是对两个具有相关关系的数量指标进行线性拟合获得最佳直线回归方程,从而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指标预测。

(4)   时间数列:比较常见,比如行业的年度或者月度指标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即是一个时间数列,根据数列的特征,就可以用多种方法来预测未来一期或若干期的指标。

(5)   相关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另外,2个指标变量受第三个指标变量影响而发生的共变关系,也属于相关关系。

(6)   相关分析就是对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其任务就是对指标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联系的形式、变动的方向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并测定它们联系的密切程度,检验其有效性。

(7)   相关关系按研究指标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相关(单相关)和多元相关(复相关);按指标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形式可分为线性相关(直线相关)和非线性相关(曲线相关);按指标变量变化的方向可分为正相关、负相关。——此外,相关关系还可按指标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区分。当指标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密切到函数关系时,称为“完全相关”;当指标变量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时,就称为不相关或零相关;大多数相关关系介于其间,称为不完全相关。——将2个相关指标变量的取值在平面坐标图上表示出来,在统计上称为散点图,可以直观的显示它们相关的形式。

(8)   相关系数r的数值有一定范围,即|r|≤1。当|r|=1时,表示2指标变量完全线性相关;当|r|=0时,表示2指标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当|r|<1,通常认为: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8为显著相关;0.8<|r|<1为高度相关。在对总体2指标变量相关性做出结论之前,必须检验样本r值的显著性(详见P152)。在小样本的情况下,可用Fisher的t检验法。

(9)   一元线性回归(详见P152):只有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变量才能进行回归分析,且相关程度越高,回归测定的结果越可靠。因此,相关系数也是判定回归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

(10)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应用于:描述2指标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可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指标Y统计控制的目标。

(11)  时间数列,又称“时间序列”。是指社会经济指标的数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形成的一种数列。

(12)  按照指标变量的性质和数列形态不同,时间数列可分为:随机性时间数列、非随机性时间数列。其中,非随机性时间数列又分为平稳性时间数列、趋势性时间数列和季节性时间数列3种。

(13)  随机性时间数列是指由随机变量组成的时间数列。

(14)  平稳性时间数列是指由确定性变量构成的时间数列,其特点是影响数列各期数值的因素是确定的,且各期的数值总是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山下波动。

(15)  趋势性时间数列是指各期数值逐期增加或逐期减少,呈现一定的发展变化趋势的时间数列。

(16)  季节性时间数列是指按月统计的各期数值,随一年季节变化而周期性波动的时间数列。

(17)  自相关系数与数列的识别:对时间数列的识别通常可以凭理论知识和经验以及直观的统计图来判断。此外,更为精确的是用时间数列的自相关系数来判断。所谓自相关,是指时间数列前后各期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这种相关关系程度的测定便是自相关系数。(详见P155)

(18)  根据时间数列自相关系数,便可以对时间数列的性质和特征做出判别,判别的准则是:(1)如果所有的自相关系数都近似的等于0,表明该时间数列属于随机性时间数列。(2)如果r1比较大,r2、r3渐次减小,从r4开始趋近于0,表明该时间数列是平稳性时间数列。(3)如果r1最大,r2、r3等多个自相关系数逐渐递减但不为0,表明该时间数列存在着某种趋势。(4)如果一个数列的自相关系数出现周期性变化,每间隔若干个便有一个高峰,表明该时间数列是季节性时间数列。

(19)  时间数列的预测方法:时间数列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根据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外推预测。最常见的时间数列预测方法有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详见P157)

第五章  公司分析

1、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习惯、经济、文化及法律体系的差异,对公司的定义不尽相同。即时在同一个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及有关立法的发展,对公司的传统定义也不断被突破。

2、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所谓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经济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 从立法角度而言,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公司做直接的定义。但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条款所揭示的公司本质特征,我国的公司应指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依《公司法》成立的企业法人。

4、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公司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公司股票是否上市流通为标准,可将公司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我国的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分析中公司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指上市公司,但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还关注一些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收购行为的非上市公司。

5、 公司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财务状况分析。财务报表通常被认为是最能够获取有关公司信息的工具。

6、 此外,就投资者个人而言,宏观面分析与中观面分析难度较大,不具备分析基础,而相对简单、直接且行之有效的就是公司分析。

7、 公司基本分析包括:公司行业地位分析、公司经济区位分析、公司产品分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成长性分析、公司基本分析在上市公司调研中的实际运用。

8、 公司行业地位分析:

(1)   行业地位分析的目的是判断公司在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2)   企业的行业地位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决定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3)   衡量公司行业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是:行业综合排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9、 公司经济区位分析:

(1)   区位,或者说经济区位,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

(2)   区位分析的内容:区位内的自然条件与基础条件、区位内政府的产业政策、区位内的经济特色。

(3)   所谓经济特色,是指区位内经济与区位外经济的联系和互补性、龙头作用及其发展活力与潜力的比较优势。它包括区位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与水平、经济发展现状等有别于其他区位的特色。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优势。

10、      公司产品分析:

(1)   公司的产品分析包括: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产品的品牌战略。

(2)   产品的竞争能力包括: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

(3)   由资本的集中程度决定的规模效益是决定产品生产成本的基本因素。当公司达到一定的资本投入或生产能力时,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将会得到有效降低。

(4)   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

(5)   产品的创新包括:(1)通过新核心技术的研制,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或提高产品的质量;(2)通过新工艺的研究,降低现有的生产成本,开发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根据细分市场进行产品细分,实行产品差别化生产;(4)通过研究产品组成要素的新组合,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等。——而技术创新则不仅包括产品技术,而且包括人才创新。

(6)   质量优势,当一个公司的产品价格溢价超过了其为追求产品的质量优势而附加的额外成本时,该公司就能获得高于其所属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

(7)   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在衡量公司产品竞争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8)   通常从2个方面考察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1)公司产品销售市场的地域分布情况。从这一角度可将公司的销售市场划分为地区型、全国型和世界范围型。市场地域的范围能大致的估计一个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实力。(2)公司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对公司的实力和经营能力的较精确的估计。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

(9)   品牌是一个商品名称和商标的总称,可以用来判别一个卖者或卖者集团的货物或劳务,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

(10)  品牌具有产品所不具有的开拓市场的多种功能:品牌具有创造市场的功能、品牌具有联合市场的功能、品牌具有巩固市场的功能。

11、      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   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包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经理层素质、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至少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规范的股权结构、有效的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权力的合理界定与约束、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责任、优秀的职业经理层、相关利益者的共同治理。

(3)   公司法人治理机构有:狭义、广义2种定义。

(4)   狭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5)   广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内部制度和管理等。

(6)   股权结构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许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出现问题都与不规范的股权结构有关。

(7)   规范的股权结构包括3层含义:(1)降低股权集中度,改变“一股独大”局面;(2)流通股股权适度集中,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股权的流通性。

(8)   股东大会制度是确保股东充分行使权力的最基础的制度安排,能否建立有效的股东大会制度是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关键”。(关于有效的股东大会制度规定的叙述,具体规定详见P164)

(9)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对于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叙述见P164)

(10)  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加强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有利于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做出独立判断。

(11)  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12)  一般而言,企业的经历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12、      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成长性分析:

(1)   具体包括:公司盈利预测、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分析。

(2)   对公司盈利进行预测,是判断公司估值水平及投资价值的重要基础。

(3)   盈利预测的假设主要包括:(1)销售收入预测;(2)生产成本预测;(3)管理和销售费用预测;(4)财务费用预测;(5)其他。(具体叙述详见P166)

(4)   销售收入预测的准确性也是公司盈利预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5)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与严峻挑战,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

(6)   经营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的特征,它从宏观上规定了公司的成长方向、成长速度及其实现方式。

(7)   由于经营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其决策对象是复杂的,所面对的问题常常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因此,对公司经营战略的评价比较困难,难以标准化。

(8)   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和扩张潜力一般与其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市场结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它是从“微观”方面具体考察公司的成长性。

(9)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进行分析:(1)公司规模的扩张式由供给推动还是由市场需求拉动引致,是通过公司的产品创造市场需求还是生产产品去满足市场需求,是依靠技术进步还是依靠其他生产要素等等,以此找出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2)纵向比较公司历年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把握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加速发展、稳步扩张,还是停滞不前。(3)将公司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及其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其行业地位的变化。(4)分析预测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公司未来的市场份额,分析公司的投资项目,预计其销售和利润水平。(5)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的投资和筹资潜力。

13、      公司基本分析在上市公司调研中的实际运用:(1)分析公司所属产业;(2)分析公司的背景和历史沿革;(3)分析公司的经营管理;(4)分析公司的市场营销;(5)分析公司的研究与开发;(6)分析公司的融资与投资;(7)分析公司潜在的项目风险。(具体叙述见P169)

14、      第三节:公司财务分析*

15、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最重要的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16、      资产负债表:

(1)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表明权益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2)   我国资产负债表按账户式反映,即资产负债表分为左方和右方,左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3)   总资产=负债+净资产(资本、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通过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达到资产负债表左方和右方平衡。同时,资产负债表还提供年初数和期末数的比较资料。(详例图见P171)

17、      利润表:(详细图例见P17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表明企业运用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获利的能力。利润表把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或净亏损)。我国一般采用多步式利润表格式。

18、      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   构成营业收入的各项要素:营业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组成。

(2)   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即为营业利润。

(3)   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各项要素: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得到。

(4)   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各项要素:净利润(或净亏损)在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本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5)   每股收益: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还应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的信息,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2项指标。

19、      现金流量表:(详细图例见P173)

(1)   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2)   现金流量表主要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个部分。

(3)   通过单独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企业在不动用企业外部筹得资金的情况下,凭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负债、支付股利和对外投资。

(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常可以采用间接法、直接法2种方法反映。在我国,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按直接法编制,但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还要单独按照间接法反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

(5)   通过单独反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为获得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量而导致现金流出的程度,以及以前资源转出带来的现金流入的信息。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比通常所指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范围要广。

(6)   通过单独反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预计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要求权以及获得前期现金流入需付出的代价。

20、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平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详细叙述见P175)

21、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1)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2)   比较分析法:指对2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揭示财务指标的差异和变动关系,是财务报表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

(3)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4)   最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有:单个年度的财务比率分析、对公司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分析、与同行业其他公司之间的财务指标比较分析3种。

(5)   单个年度的财务比率分析:指对公司一个财务年度内的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计算比率,判断年度内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经营效率、盈利能力等情况。

(6)   对公司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分析:可以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变动趋势、盈利能力做出分析,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动态地分析公司状况。

(7)   与同行业其他公司之间的财务指标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公司各种指标的优劣,在群体中判断个体。使用本方法时常选用行业平均水平或行业标准水平,通过比较得出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认识优势与不足,真正确定公司的价值。

22、      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坚持全面原则、坚持考虑个性原则。

23、      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1)   财务比率:指同一张财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不同类别之间、在同一年度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

(2)   财务比率是比较分析的结果,但同时财务比率分析也是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分析或因素分析的基础。

(3)   比率分析可以从当年实际比率与以下几种标准比较后得出结论:公司过去的最好水平、公司当年的计划预测水平、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或平均水平。

(4)   比率分析涉及到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比率指标也特别多,大致可归为以下几大类:变现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

24、      变现能力分析:变现能力是公司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是考察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关键。反映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1)   流动比率:流通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实例详见P178)

(2)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

(3)   如果用流动资产偿还全部流动负债,公司剩余的是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的多少可以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但是,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是个绝对数,如果公司之间规模相差很大,绝对数相比的意义很有限。而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个相对数,排除了公司规模不同的影响,更适合公司间以及同一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

(4)   一般认为,生产型公司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处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但人们长期以来的这种认识,因其未能从理论上得到证明,还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

(5)   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公司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还是低。这种比较并不能说明流动比率为什么这么高或这么低,要找出过高或过低的原因还必须分析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所包括的内容以及经营上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6)   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虽然可以用来评价流动资产总体的变现能力,但人们(特别是短期债权人)还希望获得比流动比率更进一步的有关变现能力的比率指标。这个指标被称为速动比率,也被称为酸性测试比率。

(7)   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具体实例详见P179)

(8)   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的主要原因是:(1)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能力最差;(2)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3)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4)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当前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

(9)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但这也因为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10)  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成现金,实际坏账可能比计提的准备金要多,季节性的变化,可能使报表的应收账款数额不能反映平均水平。

(11)  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别,在计算速动比率时,除扣除存货以外,还可以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期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等),以计算更进一步的变现能力,如采用保守速动比率(或称超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保守速动比率=(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负债。(具体实例详见P180)

(12)  财务报表中未反映,但能增强公司的变现能力的因素:(1)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公司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公司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2)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公司可以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强短期偿债能力。(3)偿债能力的声誉。如果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有一定的声誉,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个增强变现能力的因素,取决于公司自身的信用声誉和当时的筹资环境。

(13)  财务报表中未反映,但能减弱公司的变现能力的因素:(1)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指公司有可能发生的债务,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纪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只有预计很可能发生损失并且金额可靠计量的或有负债,才可在报表中予以反映,否则只需作为报表附注予以披露。这些没有记录的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公司的偿债负担。(2)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公司有可能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25、      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是指公司经营管理中利用资金运营的能力,一般通过公司资产管理比率来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及资产利用的效率。因此,资产管理比率通常又称为运营效率比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1)   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流动比率。存货的流动性一般用存货的周转速度指标来反映,即存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天数。

(2)   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被平均存货所除得到的比率,即存货的周转次数。它是衡量和评价公司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用时间表示的存货周转率就是存货周转天数。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次);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天)=平均存货*360/营业成本(天)。(公式中的“营业成本”数据来自利润表,“平均存货”数据来自资产负债表的“存货”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平均数。(具体实例详见P181)

(3)   公司管理者和有条件的外部报表使用者,除了分析批量因素、季节性生产的变化等情况外,还应对存货的结构以及影响存货周转速度的重要项目进行分析,如分别计算原材料周转率、在产品周转率或某种存货的周转率等。其计算公式如下:原材料周转率=耗用原材料成本/平均原材料存货;在产品周转率=制造成本/平均在产品存货。

(4)   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它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说明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倒数乘以360天,也称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它表示公司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是用时间表示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5)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次);

(6)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天)=平均应收账款*360/营业收入(天);——公式中的营业收入数据来自利润表。平均应收账款是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金额,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期初数与期末数及对应坏账准备的平均数。(具体实例详见P183)

(7)   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正确计算的因素有:季节性经营、大量使用分期付款结算方式、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年末销售的大幅度增加或下降。

(8)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次)。公式中的平均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合计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平均数。(具体实例详见P183)

(9)   总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次)。公式中的平均资产总额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计的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平均数。该指标是反映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公司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的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具体实例详见P184)。

26、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公司偿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通常以反映债务与资产、净资产的关系的负债比率来衡量。负债比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等。

(2)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它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这项指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公式中的负债总额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还包括短期负债。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公司总是长期性占用着短期负债,可以视同长期资本来源的一部分。)具体实例见P185。

(3)   从股东的立场上看,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大越好;否则相反。

(4)   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间的比率,也称为债务股权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该项指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公司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公司多借债可以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多借债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资产负债率与产权比率具有相同的经济意义,2个指标可以相互补充。(具体实例见P186)。

(5)   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是公司负债总额与有形资产净值的百分比。有形资产净值是股东权益减去无形资产净值后的净值,即股东具有所有权的有形资产的净值。其计算公式为: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具体实例详见P186)

(6)   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指标实质上是产权比率指标的延伸,其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了公司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所谓谨慎和保守,是指该指标不考虑无形资产——商誉、商标、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鉴于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为谨慎起见,一律视为不能偿债,将其从分母中扣除。从长期偿债能力来讲,有形资产净值债务率越低越好。

(7)   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指公司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称利息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如下:已获利息倍数=税息前利润/利息费用(倍)。——公式中的税息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它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来测算。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由于我国现行利润表中利息费用没有单列,证券分析师一般以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来估计税息前利润。已获利息倍数的重点是衡量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税息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具体实例详见P187)

(8)   从债券人的立场出发,它们除了通过计算公司资产负债率这一方式来审查公司借入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以判断向公司投资的风险外,还可以通过计算已获利息倍数来测试债权人投入资本的风险。

(9)   采用指标最低年度的数据,可保证最低的偿债能力。

(10)  结合已获利息倍数,公司还可以测算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它是用公司的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相除计算的,其计算公式如下: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具体实例详见P188)——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务不应超过营运资金,长期债务会随着时间延续不断转化为流动负债,并需运用流动资产来偿还。保持长期债务不超过营运资金,就不会因这种转化而造成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从而使长期债权人和短期债权人感到贷款有安全保障。

(11)  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1)长期租赁;(2)担保责任;(3)或有项目。

(12)  长期租赁:当公司急需某种设备或资产而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时,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解决。财产租赁有2种形式:融资租赁、经营租赁。

(13)  融资租赁:是由租赁公司垫付资金购买设备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合同规定支付租金(包括设备买价、利息、手续费等),且一般情况下,在承租方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租赁物所有权归承租方所有,实际上等于变相地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因此,在融资租赁的形式下,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公司的固定资产入账进行管理,相应的租赁费用作为长期负债处理。这种资本化的租赁,在分析长期负债能力时已经包括在债务比率指标计算中。

(14)  经营租赁:在经营租赁形式下,租入的固定资产并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相应的租赁费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当公司的经营租赁量比较大、期限比较长或具有经常性时,则构成一种长期性筹资。这种长期性筹资虽然不包括在长期负债之内,但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公司经常发生经营租赁业务,应考虑租赁费用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15)  或有项目:或有项目的特点是现存条件的最终结果不确定,对它的处理方法要取决于未来的发展。或有项目一旦发生,便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因此公司不得不对它们予以足够的重视。

27、      盈利能力分析:

(1)   一般来说,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公司带来收益或损失,但这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情况,不能说明公司的能力。因此,证券分析师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以下因素: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

(2)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3)   销售净利率:指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净利润,或称净利,在我国会计制度中是指税后利润。(具体实例见P189)

(4)   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其计算公式为:销售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具体实例见P190),销售毛利率是公司销售净利率的基础,没有足够大的毛利率便不能盈利。

(5)   资产净利率:是公司净利润的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实例见P190)。把公司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可表明公司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公司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资或举债形成的。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有量的大小等。

(6)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百分比,也称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

(7)   按照《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年修订)规定,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主要应分析两种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即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10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详见P191,具体实例见P191)。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8、      投资收益分析:

(1)   每股收益:是净利润与公司发行在外普通股总数的比值。

(2)   按照《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年修订)规定,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须计算和披露的每股收益包括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

(3)   全面摊薄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净利润/期末发行在外普通股总数;

(4)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EPS)的计算公式详见P192,具体实例见P193。

(5)   当公司发行了不可转换优先股时,计算时要扣除优先股股数及其分享的股利,即: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年末股份总数-年末优先股股数)。其中已做部分扣除的净利润通常被称为盈余,所以,扣除优先股股利后计算出的每股收益又称为每股盈余。

(6)   当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即除了普通股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的时候,由于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可以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东,认股权证持有者可以按预定价格购买普通股,其行为的选择有可能造成公司普通股增加,使得每股收益变小。通常称这种情况为“稀释”。由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属于简单股权结构,中国证监会目前还未对复杂结构下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做出规定,只原则性地规定发行普通股以外的其他种类股票的公司应按照国际惯例计算该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和参照依据。

(7)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

(8)   使用每股收益指标分析投资收益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每股收益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风险;(2)不同股票的每一股在经济上不等量,它们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同,限制了公司间每股收益的比较。(3)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着多分红,还要看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9)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亦称本益比。其计算公式为: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倍)(实例见P194)

(10)  使用市盈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该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其次,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由于市价不至于降为零,公司的市盈率会很高,如此情形下的高市盈率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最后,市盈率的高低受市价的影响,而影响市价变动的因素很多,因此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很重要。

(11)  股利支付率: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100%。(具体实例见P195)该指标反映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和支付股利的能力。

(12)  与股利支付率指标关系比较紧密的一个指标是股票获利率,是指每股股利与股票市价的比率。计算公式为: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价*100%。——股票获利率主要应用于非上市公司的少数股权。在这种情况下,股东难以出售股票,也没有能力影响股利分配政策,他们持有公司股票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稳定的股利收益。(实例见P195)

(13)  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年末净资产(即年末股东权益)与发行在外的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也称为每股账面价值或每股权益。用公式表示为:每股净资产=年末净资产/发行在外的年末普通股股数。(实例见P195)——该指标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成本即账面权益。在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每股净资产在理论上提供了孤僻哦奥的最低价值。

(14)  市净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倍)(实例见P196)

29、     现金流量分析:流动性分析、获取现金能力分析、财务弹性分析、收益质量分析。

(1)   现金流量分析是在现金流量表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其方法体系并不完善,一致性也不充分。现金流量分析不仅要依靠现金流量表,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   流动性: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虽然也能反映流动性,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来讲,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所以,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3)   流动性分析包括: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

(4)   现金到期债务比: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债务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公式中,经营现金的净流量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的应付票据。(具体实例见P196)

(5)   现金流动负债比: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具体实例见P197)

(6)   现金债务总额比: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值。计算公式为: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具体实例见P197)

(7)   获取现金能力: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投入资源可以是销售收入、总资产、营运资金、净资产或普通股股数等。

(8)   获取现金能力分析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9)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公式中的营业收入是指营业收入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具体实例见P198)

(10)  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公司最大的分派股利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具体实例见P198)

(11)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说明公司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具体实例见P198)

(12)  财务弹性:是指公司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资金,适应性就强。财务弹性是用经营现金流量与支付要求进行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或承诺支付等。

(13)  财务弹性分析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14)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资金;若小于1,则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的。(具体实例见P199)

(15)  现金股利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股利。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具体实例见P199)

(16)  收益质量:是指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如果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业绩,则认为收益的质量好;如果收益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业绩,则认为收益的质量不好。

(17)  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来看,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与现金净流量的比率关系,其主要的财务比率是营运指数。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所得现金=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净利润-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关于收益质量的信息,列示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其中,非经常收益涉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等项目;非付现费用涉及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待摊费用的减少、预提费用的增加等项目。(具体实例见P199)

(18)  小于1的营运指数,说明收益质量不够好。首先,营运指数小于1,说明一部分收益尚没有取得现金,停留在实物或债权形态,而实物或债权资产的风险大于现金,应收账款能否足额变现是有疑问的,存货也有贬值的风险,所以未收现的收益质量低于已收现的收益。其次,营运指数小于1,说明营运资金增加了,反映公司为取得同样的收益占用了更多的营运资金,即取得收益的代价增加了,所以同样的收益代表着较差的业绩。应收账款增加和应付账款减少使收现数减少,影响到公司的收益质量。应收账款如不能收回,已经实现的收益就会落空;即使延迟收现,其收益质量也低于已收现的收益。(具体实例见P200)

30、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所做的解释。它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是财务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一般披露如下内容:(1)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3)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以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4)或有事项的说明。(5)资产负债日后事项的说明。(6)对关联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7)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8)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9)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10)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国家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变化数额及其变化原因。(11)收入说明。(12)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13)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14)企业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改革措施、政策,对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事项的说明。(15)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情况的说明。(16)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详细叙述见P201)

32、      证券分析师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一般应特别关注一下财务报表附注4个方面的内容:(1)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2)或有事项;(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详细叙述见P203)

33、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34、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需披露会计估计的程序及方法,如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计提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等。

35、      或有事项:指可能导致企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因为或有事项的后果尚需待未来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予以证实,所以企业一般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必须在报表中披露。

36、      一些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或有资产。

37、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反映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告诉或说明的事项。这些事项对企业来说既有利也不利,通过对这些事项的快速判断,可以看出这些重要事项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是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38、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企业的关联交易,是关联企业之间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易。对这些交易,证券分析师应了解其交易的实质,了解企业被交换出去的资产是否是企业的非重要性资产,而被交易进来的资产是否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9、      或有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40、      只有同时满足如下3个条件才能将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第(2)、(3)项条件的确认往往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41、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或有负债包括:(1)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2)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3)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4)其他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污染环境可能支付的罚款和治污费用等,对于企业来说其可能性是经常存在的。企业有可能利用或有事项准则对其他或有负债“极小可能”的规定不披露或少披露或有负债。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变现能力分析应该结合会计报表附注,如果存在或有负债,显然会减弱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如果存在未披露的或有负债,更会令变现能力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42、      运营能力比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运营能力比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43、      平均应收账款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即资产负债表中期初应收账款余额与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平均数。营业收入数据来自利润表。由于收入确认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政策,因而本指标的分析不可避免的要参考会计报表附注。有关收入确认方法的规定包括行业会计制度和收入准则(目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对于同一笔业务是否确认收入,收入准则较行业会计制度要严格得多,因而对于同样的业务,按收入准则确认的收入一般较遵照行业会计制度确认的收入要少,因而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偏低。

44、      由于除了个别计价法外,存货的实物流转与价值流转并不一致,只有应用个别计价法计算出来的存货周转率才是“标准的”存货周转率。因而,其他存货流转假设(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计划成本计价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格法,其中为我国会计准则采纳的是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都是采用一定技术方法在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之间进行分配。营业成本和平均存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应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通货膨胀是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客观经济现象,物价普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先进先出法下销售成本偏低,而期末存货则高,这样计算出来的存货周转率毫无疑问偏低。而应用后进先出法则恰恰相反,存货周转率会偏高。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期末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况下,期末存货价值小于其历史成本。分母变小,存货周转率必然变大。

45、      由于或有负债的存在,资产负债表确认的负债并不一定完整反映了企业的负债总额。因而分析资产负债率时,不得不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或有事项。不考虑或有负债的资产负债率夸大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46、      影响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还有:

(1)   存货流转假设: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结转的营业成本较低,因而计算出的利润偏高;而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的营业成本则较高,其利润则偏低;

(2)   计提的损失准备:上市公司要计提8项准备(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及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一般企业要计提坏账准备,这些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要影响利润总额。对金融类上市公司来说,在上述8项减值准备中,减少了存货跌价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和抵债资产减值准备。

(3)   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即采用权益法还是成本法。在采用成本法的情况下,只有实际收到分得的利润或股利时才确认收益;而权益法则是一般情况下每个会计年度都要根据本企业占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比例和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确认投资损益。

(4)   固定资产折旧是采用加速折旧法还是直线法。在加速折旧法下的前几期,其利润要小于直线法;加速折旧法下末期的利润一般要大于直线法。

(5)   收入确认方法:按收入准则确认的收入较按行业会计制度确认的收入要保守,一般情况下其利润也相对保守。

(6)   或有事项的存在:或有负债有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可能减少企业的预期利润。

(7)   关联方交易:应注意关联方交易的变动情况,关联方交易的大比例变动往往存在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

47、      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1)   沃尔评分法: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公司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然后求出总比分。——从理论上讲,沃尔的评分法有一个弱点,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也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具体叙述见P208)

(2)   综合评价方法:一般认为,公司财务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可按5:3:2来分配比重。具体评分标准见P209。标准比率应以本行业平均数为基础,适当进行理论修正。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应规定上限和下限,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上限可定为正常评分值的1.5倍,下限定为正常评分值的1/2。此外,给分时不采用乘的关系,而采用加或减的关系来处理。综合评价方法的关键技术是“标准评分值”的确定和“标准比率”的建立。只有长期连续实践,不断修正,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叙述见P209)

48、      EVA——业绩评价的新指标。

(1)   EVA或经济增加值最初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并由美国著名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CO。在美国注册。EVA也被称为经济利润,它衡量了减除资本占用费用后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是企业经营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

(2)   EVA与传统会计方法的区别: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全面考虑资本的成本,只是以利息费用的形式反映债务融资成本,而忽略了股权资本的成本。从理论上讲,股权成本的真实成本等于股东同一笔投资转投于其他风险程度相似的公司所获得利润的综合,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上市公司如果不能为投资人提供至少高于其机会成本的投资回报,投资人迟早会“用脚投票”

(3)   运用EVA指标衡量企业业绩和投资者价值是否增加的基本思路是: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公司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因此,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意味着,从经营利润中扣除按权益的经济价值计算的资本的机会成本之后,才是股东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增值收益。

49、      EVA的计算:

(1)   EVA是指经过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简称NOPAT)减去资本费用的余额,其定义为:EVA=NOPAT-资本*资本成本率。

(2)   EVA的计算公式表明,只有4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标:(1)消减成本,降低纳税,在不增加资金的条件下提高NOPAT;(2)从事有利可图的投资,即从事所有正净现值的项目,这些项目带来的资金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使得NOPAT增加额大于资金成本的增加额;(3)对于某些业务,当资金成本的节约可以超过NOPAT的减少时,就要撤出资本;(4)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实现资金成本的最小化。

(3)   NOPAT衡量的是营业利润,因此所有与营业无关的收支和非经常性发生的收支应该剔除在NOPAT的核算之外,以保证最终的核算结果真正反映公司的营业状况。

(4)   NOPAT=营业收入-折扣和折让-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成本+其他业务利润+当年计提或冲销的坏账准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和住房公积金所隐含的利息+投资收益-EVA税收调整。

50、      NOPAT的计算要对利润表进行以下项目的调整:会计项目的调整、负息债务的利息支出的调整、营业外收支的调整、现金营业所得税。

(1)   会计准备项目的调整:会计准备项目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一般会计原则下,在存货、有价证券等资产低于成本时,相应地减计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将减计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是基于会计的谨慎原则,体现了谨慎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然而,这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营业状况,而且由于会计制度的变化和会计方法的灵活性也容易引起会计操纵和对营业状况的不真实反映。因此,在计算NOPAT时,需要对会计准备冲回,按实际坏账发生额、实际存货跌价损失发生额和实际投资跌价损失发生额计入相应的会计期间,并相应进行现金营业所得税和资本的调整。

(2)   负息债务的利息支出的调整:负息债务的利息支出体现债权人对预期回报的一种要求,属于资本成本的一部分。在计算NOPAT时,应该从净利润中剔除,统一在资本成本中核算,同时对现金营业所得税进行调整。

(3)   营业外收支的调整:营业外收支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主要包括资产处置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固定资产的盘盈或盘亏、罚款收入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在计算NOPAT时,应该将当期发生的营业外收支从净利润中剔除,并对其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对现金营业所得税进行调整。

(4)   现金营业所得税:现金营业所得税是指税前净营业利润(NOPBT)乘以公司现行所得税率计算出的所得税。它与公司利润表中的所得税由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自于对NOPAT的收支调整带来的税收调整。现金营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现金营业所得税=利润表上的所得税+税率*(财务费用+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和住房公积金所隐含的利息+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现金营业所得税)

51、      EVA资本的计算:EVA资本的计算是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调整过后得出的,其计算公式如下:EVA资本=债务成本+股本成本-在建工程-非营业现金。其中:债务成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长期负债合计;股本成本=股东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累计税后营业外支出-累计税后营业外收入-累计税后补贴收入。

52、      在计算EVA资本时,要扣除2项资本:

(1)   扣除无息流动负债。无息流动负债是指公司不负担资本占用费用的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因为公司无需承担这些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在计算资本总额时,应该将无息流动负债扣除。

(2)   扣除无报酬要求资产、非经营性现金。无报酬要求资产主要是指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在转为固定资产之前不产生收益,因此对其计算资本成本会导致此项资本成本无相关的收益相匹配。非经营现金是公司营业中的现金溢余,这部分现金不创造营业价值。在计算资本总额中,应该将以上2部分资产扣除,不计算它们的资本成本。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如果无法区分营业现金和非营业现金时,可以把所有现金从资本总额中扣除。此外,对非营业现金的相关收益也应从NOPAT中扣除。(资本的计算可以参照P215的图5-3)

53、      资本成本率的计算:

(1)   公式: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成本/总市值)(1-税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总市值)

(2)   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指公司举债时付出的利息成本。在计算中不一定用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作为债务资本的成本,可以用债权人的预期回报率代替,比如可以用3-5年的中长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

(3)   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指公司股东预期的回报率。可以使用CAPM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贝塔*市场风险溢价。公式中的“无风险收益率”可以使用当年最长期的国债收益率代替。

54、      市场增加值——MVA:

(1)   EVA是从基本面分析得出的企业在特定一段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而市场增加值MVA是公司为股东创造或毁坏了多少财富在资本市场上的体现,也是股票市值与累计资本投入之间的差额。换句话说,市场增加值是企业变现价值与原投入资金之间的差额,它直接表明了一家企业累计为其投资者创造了多少财富。

(2)   市场增加值(MVA)=市值-资本;市值=股票价值*股票数量+债务资本市值;资本=权益资本账面值+债务资本账面值。(具体图解见P216)

(3)   MVA是市场对公司未来获取经济增加值能力的预期反映。从理论上讲,证券市场越有效,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越吻合,市场增加值就越能反映公司现在和未来获取经济增加值的能力。

55、      财务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1)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可靠性:财务报表是按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合乎规范,但不一定反映该公司的客观实际。

(2)财务分析结果的预测性调整:公司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财务数据与新情况下的财务数据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3)公司增资行为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公司的增资行为一般会改变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公司资本总额中的相对比重,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负债比率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主要有:股票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债券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其他增资行为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56、      公司增资行为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一、股票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

(1)   配股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公司通过配股融资后,由于净资产增加,而负债总额和负债结构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负债比率将降低,减少了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而股东所承担的风险将增加。

(2)   增发新股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增发新股后,公司净资产增加,负债总额以及负债结构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负债比率都将降低。

二、债券发行增资对财务结构的影响:发行债券后,公司的负债总额将增加,同时总资产也增加,资产负债率将提高。此外,公司发行不同期限的债券,也将影响到公司的负债结构。

三、其他增资行为对财务结构的影响:除了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外,公司其他的增资方式还有向外借款等。如果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向其他单位借款,则形成了公司的负债,公司的权益负债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都将提高。

57、      资产重组方式:对于证券分析师而言,他们更关注资本市场上的公司扩张、公司调整、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转移这三大类既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资产重组行为。在具体的重组实践中,这三类不同的重组行为基于不同的重组目的,组合成不同的重组方式:扩张型公司重组、调整型公司重组、控制权变更型公司重组。

58、      扩张型公司重组:公司的扩张通常指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的重组行为:

(1)   购买资产:购买资产通常指购买房地产、债权、业务部门、生产线、商标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收购资产的特点在于收购方不必承担与该部分资产有关联的债务和义务。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的扩张通常不采取收购资产而大多采取收购公司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因为缺乏有效组织的资产通常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新的核心能力。

(2)   收购公司:收购公司通常是指获取目标公司全部股权,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或者获取大部分股权处于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的重组行为。购买公司不仅获得公司的产权与相应的法人财产,同时也是所有因契约而产生的权益和义务的转让。因此,通过收购,收购公司不仅可以获得目标公司拥有的某些专有权利,如专营权、经营特许权等,更能快速地获得由公司的特有组织资本而产生的核心能力。

(3)   收购股份:收购股份通常指以获取参股地位而非目标公司控制权为目的的股权收购行为。收购股份通常是试探性的多元化经营的开始和策略性的投资,或是为了强化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关联,如参股原材料供应商以求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及时和价格优惠,参股经销商以求产品销售的顺畅、贷款回收的及时等等。

(4)   合资或联营组建子公司:公司在考虑如何将必要的资源与能力组织在一起从而能在其选择的产品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时候,通常有3种选择,即内部开发、收购以及合资。对于那些缺少某些特定能力或者资源的公司来说,合资或联营可以作为合作战略的最基本手段。它可以将公司与其他具有互补技能和资源的合作伙伴联系起来,获得共同的竞争优势。

(5)   公司合并:公司合并指2家以上的公司结合成一家公司,原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权利和义务由新设或存续的公司承担。我国《公司法》界定了2种形式的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公司合并的目的是实现战略伙伴之间的一体化,进行资源、技能的互补,从而形成更强、范围更广的公司核心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合并还可以减少同业竞争,扩大市场份额。

59、      调整型公司重组:公司的调整包括不改变控制权的股权置换、股权—资产置换、不改变公司资产规模的资产置换,以及缩小公司规模的资产出售、公司分立、资产配负债剥离等。

(1)   股权置换:其目的通常在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通常,股权置换不涉及控股权的变更。股权置换的结果是:实现公司控股股东与战略伙伴之间的交叉持股,以建立利益关联。

(2)   股权—资产置换:股权—资产置换是由公司原有股东以出让部分股权为代价,使公司获得其他公司或股东的优质资产。其最大优点就在于,公司不用支付现金便可获得优质资产,扩大公司规模。股权—资产置换的另一种形式是以增发新股的方式来获得其他公司或股东的优质资产,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以股权方式收购资产的行为。

(3)   资产置换:资产置换是指公司重组中为了使资产处于最佳配置状态获取最大收益,或出于其他目的而对其资产进行交换。双方通过资产置换,能够获得与自己核心能力相协调、相匹配的资产。

(4)   资产出售或剥离:资产出售或剥离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些子公司、部门、产品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他的经济主体。由于出售这些资产可以获得现金回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产剥离并未减少资产的规模,而只是公司资产形式的转化,即从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产。

(5)   公司的分立:公司的分立是指公司将其资产与负债转移给新建立的公司,把新公司的股票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的新公司。通过这种资产运作方式,新分立出来的公司管理权和控股权也同时会发生变化。在公司分立的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包括并股和裂股2种方式。其结果是母公司以子公司股权向母公司股东回购母公司股份,而子公司则成为由母公司原有股东控股的与母公司没有关联的独立公司。

(6)   资产配负债剥离:资产配负债剥离是将公司资产配上等额的负债一并剥离出公司母体,而接受主体一般为其控股母公司。这一方式在甩掉劣质资产的同时能够迅速减小公司总资产规模,降低负债率,而公司的净资产不会发生改变。对资产接收方来说,由于在获得资产所有权的同时也承担了偿债的义务,其实质也是一种以承担债务为支付手段的收购行为。

60、      控制权变更型公司重组: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变更是公司重组的最高形式。通常公司的所有权决定了公司的控制权,但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常见的公司控股权及控制权的转移方式有6种:

(1)   股权的无偿划拨:国有股的无偿划拨是当前证券市场上公司重组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发生在属同一级财政范围或同一级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国有股的受让方一定为国有独资企业。由于股权的最终所有者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国有控股权的划拨实际是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和管理层的重组。其目的或是为调整和理顺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或是为了利用优势企业的管理经验来重振处于困境的上市公司。

(2)   股权的协议转让:股权的协议转让是指股权的出让与受让双方不是通过交易所系统集合竞价的方式进行买卖,而是通过面对面的谈判方式,在交易所外进行交易,故通常称之为场外交易。这些交易往往出于一些特定的目的,如引入战略合作者或被有较强实力的对手善意收购等。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场外协议转让案例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证券市场中大量处于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的存在。

(3)   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是指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以契约的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其他法人或自然人,由其代为行使对公司的表决权。当委托人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时,公司股权托管就演化为公司的控制权托管,使受托人介入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成为整个公司的托管。

(4)   表决权信托与委托书:表决权信托是指许多分散股东集合在一起设定信托,将自己拥有的表决权集中于受托人,使受托人可以通过集中原本分散的股权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表决权委托书是指中小股东可以通过征集其他股东的委托书来召集临时股东大会以达到改组公司董事会控制公司目的的一种方式。

(5)   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公司或是用现金,或是以债权换股权,或是以优先股换普通股的方式购回其流通在外的股票的行为。它会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由于公司股本缩减,而控股大股东的股权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原有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得到强化。我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除非有下列情形之一,否则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股东因对股东大会做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6)   交叉控股:交叉控股是指母、子公司之间互相持有绝对控股权或相对控股权,使母、子公司之间可以互相控制运作。交叉控股产生的原因是母公司增资扩股时,子公司收购母公司新增发的股份。我国有关法律对对外投资占本公司净资产的相对比例有一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母、子公司间的交叉控股,但亦可以通过多层的逐级控股方式迂回地达到交叉控股的目的。交叉控股的一大特点是企业产权模糊化,找不到最终控股的大股东,公司的经理人员取代公司所有者成为公司的主宰,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

61、      以上对这3类行为(扩张型公司重组、调整型公司重组、控制权变更型公司重组)的划分是从单一上市公司视角出发的,在实践中,一个重组行为甚至可以同时划入这3类概念。比如收购公司,对收购方来说,是一种扩张行为;而对目标公司而言,是一种控制权或所有权的转移行为;对目标公司的出让方来讲,又是一种收缩或调整行为。

62、      造成资产重组不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重组后的整合不成功。

63、      重组后的整合主要包括:企业资产的整合、人力资源配置和企业文化的整合、企业组织的重构。

64、      不同类型的重组对公司业绩和经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扩张型资产重组而言,通过收购、兼并,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公司可以拓展产品市场份额,或进入其他经营领域。但这种重组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效果受被收购兼并方生产及经营现状影响较大,磨合期较长,因而见效可能较慢。

65、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公司在实施收购兼并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小于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仍是负增长。这说明,重组后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其盈利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从长远看,这类重组往往能够使公司在行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或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66、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较差、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客观状况,因此,着眼于改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调整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型公司重组和控制权变更型重组”,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常见的资产重组类型。由于控制权的变更并不代表公司的经营业务活动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一般而言,控制权变更后必须进行相应的经营重组才会对公司经营和业绩产生显著效果。

67、      对于调整型资产重组而言,分析资产重组对公司业绩和经营的影响,首先需鉴别报表性重组和实质性重组。区分报表性重组和实质性重组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或合并。实质性重组一般要将被并购企业50%以上的资产与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置换,或双方资产合并;而报表性重组一般都不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或合并。

68、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91号),我国国有资产在兼并、出售、股份经营、资产拍卖、清算、转让时的评估方法包括:(1)收益现值法;(2)重置成本法;(3)现行市价法;(4)清算价格法;(5)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主管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评估方法。

69、      1989年,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共同出台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体改经{1989}38号)中规定,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评估作价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1)重置成本法,即按资产全新情况下的限价或重置成本减去已使用年限的折旧,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2)市场法,即按照市场上近期发生的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3)收入法,即按照预期利润率计算的现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这3种方法可以互相检验,也可以单独使用。

70、      市场价值法: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代表了投资者对该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风险的语气。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总值,就是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得出的公司价值。因此,市场价值法假设公司股票的价值是某一估价指标乘以比率系数。估价可以是税后利润、现金流量、主营收入或者股票的账面价值。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系数。这种方法对古籍非公开上市公司的价值或上市公司某一子公司的价值十分有用。

(1)   行业内的可比性。市场价值法假设从财务角度上看同一行业的公司是大致相同的。在估计目标公司的价格时,先选出一组在业务与财务方面与目标公司类似的公司。通过对这些公司经营历史、财务状况、成交行情以及未来展望的分析,确定估价指标和比率系数,再用之估计目标公司的价格。如果目标公司是一综合性公司,则可针对其几个主要经营业务,挑选出几个类似的公司,分别确定估价指标和比率系数,得出各业务部门的价格,将之加总后就是收购该综合性公司的价格。(实例见P224)

(2)   应用市场价值法估计目标公司价格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正确利用市场价值法估计目标公司的价格,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估价结果的合理性;二是选择正确的估价指标和比率系数;三是估计要着眼于公司未来的情况而不是历史情况。在市场价值法中,目标公司的价格时通过估价指标(如税后利润)与比率系数(如市盈率)的乘积获得的。这2个数字必须慎重选择,以保证两者之积内在的经济含义。(实例见P224)

(3)   估价指标和比率系数的选择。通常,可选择的估价指标包括:税后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股息、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有形资产价值等。确定了估价指标后,再用样本公司的价值可算出相应的比率系数。如对税后利润而言,相应的比率系数就是市盈率。用市场价值法对普通公司估计,最常用的估价指标是税后利润。但对某些特殊行业的公司,用税后利润并不能合理的反映目标公司的价值(实例见P225)。估价指标的选择,关键是要反映企业的经济意义,并且要选择对企业未来价值有影响的指标。而在计算比率系数时,要注意它在各样本公司中的稳定性。该系数越稳定,则估价结果越可靠。

(4)   市场价值法举例见P225-P229。

(5)   市场价值法的优缺点:虽然市场价值法缺乏明显的理论依据,但是它却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首先,市场价值法是从统计的角度总结出相同类型公司的财务特征,得出结论有一定的可靠性;其次,市场价值法简单易懂,容易使用。

71、      重置成本法:也称成本法,是指在评估资产时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72、      重置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1)资产的价值取决于资产的成本。资产的原始成本越高,资产的原始价值越大,反之则小,二者在质和量的内涵上是一致的。根据这一原理,采用重置成本法对资产进行评估,必须首先确定资产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按在现行市场条件下重新购建一项全新资产所支付的全部货币总额,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的内容构成是相同,但两者反映的物价水平式不相同的。前者反映的是资产评估日期的市场物价水平,后者反映的是当初购建资产时的物价水平。资产的重置成本越高,其重置价值越大。

(2)资产的价值是一个变量,除了市场价格以外影响资产价值量变化的因素还包括:(1)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力的作用,其物理性能会不断下降,价值会逐渐减少。这种损耗一般称为资产的物理损耗或有形损耗,也称实体性贬值。(2)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得企业原有资产与社会上普遍推广和运用的资产相比较,在技术上明显落后、性能降低,其价值也就相应减少,这种损耗称为资产的功能性损耗,也称功能性贬值。(3)由于资产以外的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引致资产价值降低。这些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宏观政策因素等。例如,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或发布新的法规限制了某些资产的使用,使得资产价值下降,这种损耗一般称为资产的经济性损耗,也称经济性贬值。

73、      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重置成本*成新率。

74、      重置成本一般可以分为:复原重置成本、更新重置成本。复原重置成本是指运用原来相同的材料、建筑或制造标准、设计、格式及技术等,以现时价格复原购建这项全新资产所发生的支出。更新重置成本是指利用新型材料,并根据现代标准、设计及格式,以现时价格生产或建造具有同等功能的全新资产所需的成本。

75、      选择重置成本时,在同时可获得复原重置成本和更新成本的情况下,应选择更新重置成本。在无更新重置成本时可采用复原重置成本。一般来说,复原重置成本大于更新重置成本,但由此引致的功能性损耗也大。之所以要选择更新重置成本,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工艺、新设计的采用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另一方面,新型设计、工艺制造的资产无论从其使用性能,还是成本耗用方面都会优于旧的资产。

76、      更新重置成本和复原重置成本的共同点在于采用的都是资产的现时价格,不同点在于技术、设计、标准方面的差异。对于某些资产,其设计、耗费、样式几十年一贯如此,更新重置成本与复原重置成本是一样的。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更新重置成本还是复原重置成本,资产本身的功能不变。

77、      重置成本的估算一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功能价值法、物价指数法。

78、      直接法:

(1)   也称重置核算法。是指按资产成本的构成,把以现行市价计算的全部购建支出按期计入成本的形式,将总成本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来估算重置成本的一种方法。

(2)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可以构成资产成本支出部分,如房屋建筑、墙体、屋面、屋内装修等项目,机器设备类资产的设备购价、安装调试费、运杂费、人工费等项目。直接成本应按现时价格,逐项加总。

(3)   间接成本是指为建造、购买资产而发生的管理费、总体设计制图等项支出。

(4)   按人工成本比例法计算:间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成本分配率;成本分配率=间接成本额/人工成本额。

(5)   按单位价格法计算:间接成本=工作量(按工日或工时)*单位价格/工日或工时。

(6)   按直接成本百分率法计算: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占直接成本的百分率。

79、      功能价值法:

(1)   也称生产能力比例法。这种方法是寻找一个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为参照物,计算每一单位生产能力价格或参照物与评估资产生产能力的比例,以计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

(2)   计算公式:被评估资产重置成本=被评估资产产量/参照物年产量*参照物重置成本。

(3)   这种方法运用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是资产的成本与其生产能力呈线性正比关系。生产能力越大,成本越高。应用这种方法估算重置成本时,首先应分析资产成本与生产能力之间是否存在这种线性关系。如果不存在的话,这种方法就不可采用。

80、      物价指数法:

(1)   这种方法是在资产原始成本基础上,通过现时物价指数确定其重置成本。

(2)   计算公式: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原始成本*资产评估时物价指数/资产购建时物价指数。公式中,资产原始成本要求真实、准确。物价指数应采用资产的个别或同类物价指数。

81、      实体性贬值及其估算:

(1)   资产的实体性贬值是由于使用和自然力损耗形成的贬值。

(2)   实体性贬值的估算,一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公式计算法。

(3)   观察法:也称成新率法,是指对被评估资产,由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资产的实体各主要部位进行技术鉴定,并综合分析资产的设计、制造、使用、磨损、维护、修理、大修理、改造情况和物理寿命等因素,将评估对象与其全新状态相比较,考察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损耗对资产的功能、使用效率带来的影响,判断被评估资产的成新率,从而估计实体性贬值。

(4)   成新率法的计算公式为:资产实体性贬值=重置成本*(1-成新率)

(5)   公式计算法的计算公式:资产实体性贬值=(重置成本-残值)/总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公式中,残值是指被评估资产在清理报废时净回收的金额。在资产评估中,通常只考虑数额较大的残值,如残值数额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总使用年限是实际已使用年限与尚可使用年限之和。

(6)   总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

(7)   实际已使用年限=名义已使用年限*资产利用率。

(8)   由于资产在使用中负荷程度的影响,必须将资产的名义已使用年限调整为实际已使用年限。名义已使用年限是指资产从购进使用到评估时的年限。名义已使用年限可以通过会议记录、资产登记薄、登记卡片查询确定。实际已使用年限是指资产在使用中实际损耗的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与名义已使用年限的差异,可以通过资产利用率来调整。

(9)   资产利用率=截止评估日资产累计实际利用时间/截止评估日资产累计法定利用时间*100%

(10)  当资产利用率>1时,表示资产超负荷运转,资产实际已使用年限比名义已使用年限要长;当资产利用率=1时,表示资产满负荷运转,资产实际已使用年限等于名义已使用年限;当资产利用率<1时,表示开工不足,资产实际已使用年限小于名义已使用年限。(具体实例见P232)

(11)  尚可使用年限是根据资产的有形损耗因素,预计资产的继续使用年限。

82、      功能性贬值及其估算:

(1)   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贬值。

(2)   功能性贬值的估算步骤:将被评估资产的年运营成本与功能相同但性能更好的新资产的年运营成本进行比较,然后计算二者的差异,确定净超额运营成本。由于企业支付的运营成本是在税前扣除的,企业支付的超额运营成本会引致税前利润下降、所得税额降低,使得企业负担的运营成本低于其实际支付额。因此,净超额运营成本是年超额运营成本扣除所得税后的余额。接着评估被评估资产的剩余寿命。最后以适当的折现率将被评估资产在剩余寿命内每年的超额运营成本折现,这些折现值之和就是被评估资产功能性损耗(贬值)。计算公式如下:被评估资产的功能性损耗(贬值)=∑(被评估资产年净超额运营成本*折现系数)——具体实例见P233

(3)   应该指出,新老技术设备的对比,除生产效率影响工资成本超额支出外,还可对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以及产品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计算其功能性贬值。

83、      经济性贬值及其估算: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造成资产的贬值。计算经济性贬值时,主要是根据因产品销售困难而开工不足或停止生产等情况,确定其贬值额。评估时应根据资产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确定。当资产使用基本正常时,不计算经济性贬值。

84、      成新率:是反映评估对象的当前价值与其全新状态重置价值的比率。该成新率指的是重置成本法运用的第二个公式(被评估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成新率)中的成新率,是综合资产使用中各类损耗以后确定的。

85、      成新率的估算方法有:观察法、使用年限法、修复费用法。

(1)   观察法:即由具有行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资产的实体各主要部位进行技术鉴定,以判断确定被评估资产的成新率。与上文中所述实体性贬值确定中的成新率不同,这一成新率是在综合考虑资产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损耗、经济性损耗基础上确定的,而不只是考虑使用磨损和自然损耗的影响。

(2)   使用年限法:即根据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与其总使用年限的比率确定成新率,计算公式为:成新率=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预计尚可使用年限)

(3)   修复费用法:即通过估算资产恢复原有全新功能所需要的修复费用占该资产的重置成本(再生产价值)的百分比确定的,计算公式为:成新率=1-修复费用/再生产价值。

86、      运用重置成本法评估资产的程序:(1)首先确定被评估资产并估算重置成本;(2)然后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使用年限;(3)接着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损耗或贬值;(4)最后计算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87、      采用重置成本的优缺点:(1)优点:比较充分的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资产保值。(2)缺点:工作量巨大。它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另外,经济性损耗(贬值)也不易全面准确计算。

88、      收益现值法:

(1)   收益现值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

(2)   采用收益现值法对资产进行评估所确定的资产价值,是指为获得该项资产已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利所支付的金额。这里不难看出,资产的评估价值与资产的效用或有用程度密切相关。资产的效用越大,获利能力越强,它的价值就越大。从收益现值法概念本身,也可以分析确定收益现值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3)   预期的投资回报只有在超过评估的折现现值时,投资者才肯支付货币额以取得该项资产。

(4)   应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资产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包括:首先,被评估资产必须是能用货币衡量其未来期望收益的单项或整体资产;其次,资产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必须是能用货币计量的。

(5)   应该注意的是,应用收益现值法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是以资产投入使用后连续获利为基础的。资产作为特殊商品,在资产买卖中,人们购买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资产本身,而是资产的获利能力。如果在资产上进行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利,进行投资后没有预期收益或者预期收益很少而且很不稳定,则不能采用收益现值法。

(6)   收益现值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对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或本金化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资产未来收益期有限时。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在具体的特定时期,通过预测有限期限内各期的收益额,以适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求和获得,各年预期收益折现之和即为评估值。基本公式见P236。(2)资产未来收益无限期时。无限收益期包含2种情形,即未来收益年金化情形和未来收益不等额情形。在未来收益年金化情形下,首先预测其年收益额,然后对其年收益额进行本金化处理,即可确定其评估值。基本公式为:资产评估值(收益现值)=年收益/本金化率。上述公式是预期收益折现值求和的特殊形式,具体推导过程见P236。在未来收益不等额情形下,首先预测若干年内(一般为5年)各年预期收益额。再假设若干年的最后一年开始,以后各年预期收益额均相同;最后,将企业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现和本金化处理。基本公式见P236。应当指出,确定后期年金化收益时,一般以前期最后一年的收益额作为后续永续年金收益。

(7)   收益现值法中各项指标的确定:收益现值法的应用,不仅在于掌握其在各种情况下的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指标。收益现值法中的主要指标有3个,即收益额、折现率或本金化率、收益期限。

(8)   收益现值法在运用中,收益额的确定是关键。收益额是指被评估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未来收益期望值。对于收益额的确定,应把握2点:一是收益额指的是资产使用带来的未来收益期望值,是通过预测分析获得的。二是收益额必须是评估资产直接形成的,而不是由评估资产直接形成的收益分离出来的。

(9)   对于折现率的确定,首先应明确折现的内涵。折现作为一个时间优先的概念,预期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同样的收益或利益,并且随着时间向将来推迟的程度而系统的降低价值。本金化率和折现率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折现率是将有限期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用于有限期收益的还原;本金化率则是将未来永续性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

(10)  收益期显示资产收益的期间,通常指收益年期。收益期限由评估人员根据资产未来获利情况、损耗情况等确定,也可以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规定确定。

(11)  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的程序:首先,收集验证有关经营、财务状况的信息资料;其次,计算和对比分析有关指标及其变化趋势;再次,预测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确定折现率或本金化率;最后,将预期收益折现或本金化处理,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

(12)  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的优点:能真实和较准确的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格;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用此评估法评估资产的价格,易为买卖双方所接受。

(13)  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的缺点: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评估中适用范围较小,一般适用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

89、      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90、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三条对关联方进行了界定,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

91、      所谓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所谓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所谓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92、      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具有形式繁多、关系错综复杂、市场透明度较低的特点。

93、      按照交易的性质划分,关联交易主要可分为:经营往来中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前者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关联交易概念;而后者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目前现实法律、法规环境下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式。

94、      常见的关联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关联购销、资产租赁、担保、托管经营或承包经营等管理方面的合同、关联方共同投资。

(1)   关联购销:关联购销类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1)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冶金、有色、石化、电力等;(2)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如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一些上市公司仅是集团公司的部分资产,与集团其他公司间产生关联交易,在所难免。除了集团公司以外,其他大股东如果在业务上与上市公司有所联系的话,也有可能产生关联交易。因此,此类关联交易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交易量在各类关联交易中居首位。

(2)   资产租赁:由于非整体上市,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

(3)   担保:涉及上市公司的关联信用担保也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或者各个关联公司可以相互提供信用担保。关联公司之间相互提供信用担保虽能有效解决各公司的资金问题,但也会形成或有负债,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引起经济纠纷。上市公司与其主要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担保可以是双向的,既可能是上市公司担保主要股东的债务,也可能反过来是主要股东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

(4)   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等管理方面的合同:绝大多数的托管经营和承包经营属于关联交易,关联方大多是控股股东。托管方或是上市公司,或是关联企业。所托管的资产要么质量一般,要么是上市公司没有能力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资产。但自己的资产被关联公司托管或承包经营以后,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托管费用和承包费用。另外,关联托管和承包往往是进行关联收购的第一步。因为在托管期间,可以对所托管或承包的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考察企业的发展潜力以降低收购的风险。

(5)   关联方共同投资:共同投资形式的关联交易通常指的是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就某一具体项目联合出资,并按事前确定的比例分配收益。这种投资方式因关联关系的存在达成交易的概率较高,但操作透明度较低,特别是分利比例的确定。

95、      关联交易对公司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详细叙述见P240

96、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97、      如果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则会计政策的变更将影响公司年初及以前年度的利润、净资产、未分配利润等数据。

98、      税收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公司的影响:详细叙述见P242。

第六章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1、 技术分析:是以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作为分析对象,应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探索出一些典型变化规律,并据此预测证券市场未来变化趋势的技术方法。

2、 技术分析的3大假设: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基础)、价格沿趋势移动(根本、核心)、历史会重演(心理因素)。

3、 技术分析的要素:证券市场中,价格、成交量、时间、空间是进行分析的要素。

4、 一般来说,买卖双方对价格的认同程度通过成交量的大小得以确认。认同程度小,分歧大,成交量小;认同程度大,分歧小,成交量大。

5、 价格、成交量是技术分析的基本要素,一切技术分析方法都是以价格、成交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6、 在某种意义上,空间可以认为是价格的一个方面,指的是价格波动能达到的极限。

7、 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道氏理论。

8、 道氏理论的主要原理:(1)市场价格平均指数可以解释和反映市场的大部分行为;(2)市场波动具有某种趋势;(3)主要趋势有3个阶段;(4)两种平均价格指数必须相互加强;(5)趋势必须得到成交量的确认。(6)一个趋势形成后将持续,直到趋势出现明显的反转信号。(详细叙述见P247)

9、 道氏理论认为收盘价是最重要的价格。

10、      道氏理论认为,价格的波动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最终可以将它们分为3种趋势:主要趋势、次要趋势、短暂趋势。主要趋势持续1年或1年以上;次要趋势持续3周至3个月;短暂趋势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11、      道氏理论认为:工业平均指数和运输业平均指数必须在同一方向上运行才能确认某一市场趋势的形成。

12、      道氏理论认为:在确认趋势时,交易量是重要的附加信息,交易量应在主要趋势的方向上放大。

13、      道氏理论的弱点:(1)道氏理论对大形势的判断有较大的作用,但对于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的小波动则显得无能为力。道氏理论甚至对次要趋势的判断作用也不大。(2)另一个不足是可操作性差。一方面,道氏理论的结论落后于价格变化,信号太迟;另一方面,理论本身存在不足,使得一个很优秀的道氏理论分析师在进行行情判断时,也会因得到一些不明确的信号而产生困惑。

14、      在价、量历史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统计、数学计算、绘制图表方法是技术分析方法的主要手段。

15、      一般可将技术分析方法分为5类: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波浪类。

16、      K线图是进行各种技术分析的最重要的图表。

17、      波浪理论是公认的较难掌握的技术分析方法。

18、      技术分析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技术分析必须与基本分析结合起来使用;(2)多种技术分析方法综合研判;(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9、      基本分析是事先分析;技术分析是事后分析。

20、      K线又称日本线,起源于200多年前的日本。

21、      K线理论中收盘价是最重要的价格。

22、      目前我国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均采用集合竞价方式产生开盘价,每个交易日的9:15—9:25为开盘集合竞价时间。而收盘价的产生有所不同:上海证券交易所采取连续竞价方式,当天单个证券最后一笔成交价为其收盘价;深圳证券交易所则通过集合竞价方式产生收盘价,当天14:57—15:00为收盘集合竞价时间。

23、      K线的主要形状:光头阳线、光头阴线、光头光脚的阳线、光头光脚的阴线、十字型、T字型、倒T字型、一字型。

24、      单根K线研判行情,主要从实体的长短、阴阳,上下影线的长短、实体的长短与上下影线长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

25、      典型单根K线的意义:

(1)   大阳线实体:多方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是一种涨势的信号。如果这条长阳线出现在一段盘局的末端,它所包含的内容将更有说服力。

(2)   大阴线实体:空方已经取得优势地位,是一种跌势的信号。如果这条长阴线出现在一段上涨行情的末端,行情下跌的可能性更大。

(3)   有上下影线的阳线和阴线:这是两种最普遍的K线形状,说明多空双方争斗很激烈。双方一度都占据优势,把价格抬到最高价或压到最低价,但是又都被双方顽强的拉回。阳线是到了收尾时多方才勉强占优势,阴线则是到收尾时空方勉强占优势。

(4)   十字星:十字星的出现表明多空双方力量暂时平衡,使市势暂时失去方向,但却是一个值得警惕、随时可能改变趋势方向的K线图形。十字星分为2种,一种是大十字星,它有很长的上下影线,表明多空双方斗争激烈,最后回到原处,后市往往有变化。另一种是小十字星,它的上下影线较短,表明窄幅盘整,交易清淡。——总之,应用一根K线进行分析时,多空双方的力量对比取决于影线的长短与实体的大小。当上下影线相对实体较短时,可忽略影线的存在。

26、      由多根K线组合的推测方法:将前一天的K线画出,然后将这根K线按数字由高到低分为1—5的区域,第二天的(或最后一根的)K线是进行行情判断的关键,简单的说,第二天多空双方争斗的区域越高,越有利于上涨;越低,越有利于下跌。也就是说,从1-5是多方力量减少,空方力量增加的过程。

27、      K线多的组合要比K线少的组合得出的结论可靠。

28、      趋势:是指股票价格的波动方向。

29、      趋势的方向:上升、下降、水平(无趋势方向)。

30、      在某一价位附近之所以形成对股价运动的支撑和压力,主要由投资者的筹码分布、持有成本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

31、      支撑线和压力线的相互转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也是支撑线和压力线理论上的依据。

32、      证券市场主要有3种人:多头、空头、旁观者。旁观者又分为:持股者、持币者。

33、      一般来说,一条支撑线或压力线对当前影响的重要性有3个方面的考虑:(1)是股价在这个区域停留时间的长短;(2)是股价在这个区域伴随着的成交量的大小;(3)是这个支撑区域或压力区域发生的时间距离当前这个时期的远近。

34、      股票价格的波动可分为:长期趋势、中期趋势、短期趋势。

35、      画趋势线的关键是确定趋势线的高点或低点。

36、      在若干条上升趋势线和下跌趋势线中,最重要的是原始上升趋势线或原始下跌趋势线。它决定了价格波动的基本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      趋势线的确认:(1)首先必须确实有趋势存在;(2)画出直线后,还应得到第三点的确认。一般说来,所画出的直线被触及的次数越多,趋势线的有效性就越强;另外,这条趋势线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具有有效性。

38、      趋势线的2种作用:对价格今后的变动起约束作用;对价格的突破趋势线起确认作用。

39、      与突破趋势线不同,对轨道线的突破并不是趋势反转的开始,而是趋势加速的开始,即原来的趋势线的斜率将会增加,趋势线的方向将会更加陡峭。

40、      轨道线也有一个被确认的问题,一般轨道线被触及的次数越多,延续的时间越长,其被认可的程度和重要性就越高。

41、      轨道线的另一个作用是提出趋势转向的警报。如果在一次波动中未触及到轨道线,离得很远就开始掉头,这往往是趋势将要改变的信号。这说明市场已经没有力量继续维持原有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了。

42、      轨道线和趋势线是相互合作的一对,很显然,先有趋势线,后有轨道线。趋势线比轨道线重要。趋势线可以单独存在,而轨道线则不能单独存在。

43、      黄金分割线和百分比线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水平的直线(其他切线大多是斜的)。它们注重于支撑线和压力线的价位,而对什么时间达到这个价位不过多关心。

44、      百分比线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人们的心理因素和一些整数位的分界点。

45、      百分比线中1/2、1/3、2/3三条线最为重要。

46、      K线理论更注重短期的操作,形态理论更注重长期趋势。

47、      根据多空双方力量对比可能发生的变化,可以知道股价的移动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1)股价应在多空双方取得均衡的位置上下来回波动;(2)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股价将寻找新的平衡位置。这种股价移动的规律可表示为:持续整理、保持平衡—打破平衡—新的平衡—再打破平衡—再寻找新的平衡……。

48、      根据股价移动规律,将股价曲线的形态分为2大类:持续整理形态、反转突破形态。

49、      反转突破形态主要有:头肩形态、双重顶(底)形态、圆弧顶(底)形态、喇叭形、V型反转形态等多种形态。

(1)   头肩形态:是实际股价形态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形态,也是最著名和最可靠的反转突破形态。它一般分为:头肩顶、头肩底、复合头肩形态3种类型。

(2)   只有当价格向下突破了颈线,才能说明头肩顶的反转形态得到确认。

(3)   头肩顶的形态特征:一般来说,左肩与右肩的高点大致相等,有时右肩较左肩低,即颈线向下倾斜;就成交量而言,左肩最大,头部次之,而右肩成交量最小,呈梯状递减;突破颈线不一定需要大成交量配合,但日后继续下跌,成交量会放大。

(4)   头肩顶形态与头肩底形态在成交量配合方面的最大区别是:头肩顶形态完成后,向下突破颈线时,成交量不一定放大;而头肩底形态向上突破颈线,若没有较大的成交量出现,可靠性将大为降低,甚至可能出现假的头肩底形态。

(5)   双重顶反转形态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双重顶的两个高点不一定在同一水平,两者相差少于3%就不会影响形态的分析意义;(2)向下突破颈线时不一定有大成交量伴随,但日后继续下跌时成交量会扩大;(3)双重顶形态完成后的最小跌幅度量度方法是由颈线开始,至少会下跌从双头到颈线之间的差价距离。

(6)   双重底的颈线突破时必须有大成交量配合,否则可能是无效突破。

(7)   出现三重顶(底)形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耐心的投资者在形态未完全确定时,便急于跟进或跳出;走势不尽如人意时又急于杀进或抢出;等到大势已定,股价正式反转上升或下跌,仍照原预期方向进行时,投资者却犹豫不决,缺乏信心,结果使股价走势比较复杂。

(8)   比起头肩形态,三重顶(底)更容易演变成持续形态,而不是反转形态。另外,三重顶(底)的顶峰之间、谷底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时间在分析时不必相等。此外,如果三重顶(底)的三个顶(底)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下降(上升),则三重顶底就演变成了直角三角形态。

(9)   圆弧形态:又称蝶形、圆形、碗型。不过图中的曲线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圆,也不是抛物线,而仅仅是一条曲线。

(10)  圆弧形态在实际中出现的机会较少,但是一旦出现则是绝好的机会,它的反转深度和高度是不可测的,这一点同前面几种形态有一定区别。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机构大户炒作证券的产物。

(11)  圆弧形态的特征:(1)形态完成、股价反转后,行情多属爆发性,涨跌急速,持续时间也不长,一般是一口气走完,中间极少出现回档或反弹。因此,形态确信后应立即顺势而为,以免踏空、套牢。(2)在圆弧顶或圆弧底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成交量的变化都是两头多、中减少。越靠近顶或底成交量越少,到达顶或底时成交量达到最少。在突破后的一段,都有相当大的成交量。(3)圆弧形态形成所花的时间越长,今后反转的力度就越强,越值得人们去相信这个圆弧形。一般来说,应该与一个头肩形态形成的时间相当。

(12)  喇叭形:喇叭形是一种重要的反转形态。它大多出现在顶部,是一种较可靠的看跌形态。更为可贵的是,喇叭形在形态完成后,几乎总是下跌,不存在突破是否成立的问题。这种形态在实际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一旦出现,则极为有用。

(13)  喇叭形形态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投资者的冲动情绪造成的,通常在长期上涨的最后阶段出现。一个标准的喇叭形态应该有3个高点、2个低点,详细图解见P274。股票投资者应在第三峰调头向下时就抛出手中的股票。如果股价进一步跌破了第二个谷,则喇叭形完全得到确认,抛出股票更成为必然。

(14)  股价在喇叭形之后的下调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反扑,而且反扑的力度会相当大,这是喇叭形的特殊性。但是,只要反扑高度不超过下跌高度的一半,股价下跌的势头还是应该继续的。

(15)  喇叭形态的特征:(1)喇叭形一般是一个下跌形态,暗示升势将到尽头,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股价在高成交量配合下向上突破时,才会改变其分析意义;(2)在成交量方面,整个喇叭形态形成期间都会保持不规则的大成交量,否则难以构成该形态;(3)喇叭形走势的跌幅是不可量度的,一般说来,跌幅都会很大;(4)喇叭形源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因而在投资意愿不强、气氛低沉的市道中,不可能形成该形态。

(16)  V形反转:V形反转是一种很难预测的反转形态,它往往出现在市场剧烈的波动之中。无论是V形顶还是V形底的出现,都没有一个明显的形成过程,这一点同其他反转形态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往往让投资者感到突如其来甚至难以置信。就沪深证券市场而言,V形反转同突发利好消息的出现有密切关系。V形反转的一个中要特征是在转势点必须有大成交量配合,且成交量在图形上形成倒V形。若没有大成交量,则V形走势不宜信赖。

50、      持续整理形态:

(1)   持续整理形态:在股价向一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运行后,不再继续原趋势,而在一定区域内上下窄幅波动,等待时机成熟后再继续前进。

(2)   三角形、矩形、旗形、楔形是著名的整理形态。

(3)   三角形整理形态主要有3种:对称三角形、上升三角形、下降三角形。第一种有时也称正三角形,后两种合称直角三角形。

(4)   对称三角形:大多发生在一个大趋势进行的途中,它表示原有的趋势暂时处于休整阶段,之后还要随着原趋势的方向继续行动。对称三角形一般应有6个转折点,这样上下两条直线的支撑压力作用才能得到验证。对称三角形只是原有趋势运动途中的休整状态,所以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持续时间太长,保持原有趋势的能力就会下降。根据经验,突破的位置一般应在三角形的横向宽度的1/2至3/4的某个位置。三角形的横向宽度是指三角形顶点到底的高度。对称三角形向上突破需要大成交量配合,向下则不必。

(5)   上升三角形:几乎可以肯定是向上突破的,逆股价原有大方向变动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在下降趋势的末期,出现上升三角形还是以看涨为主,这样,上升三角形就成了反转形态的底部了。

(6)   下降三角形:下降三角形的成交量一直十分低沉,突破时不必有大成交量配合。另外,如果股价原有的趋势是向上的,则遇到下降三角形后,趋势的判断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在上升趋势的末期,出现下降三角形后,可以看成事反转形态的顶部。

(7)   矩形:矩形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演变成三重顶(底)形态,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正是由于矩形的判断有这么一个容易出错的可能性,在面对矩形和三重顶(底)进行操作时,几乎一定要等到突破之后才能采取行动,因为这2个形态今后的走势方向完全相反。

(8)   旗形和楔形:是两个著名的持续整理形态,出现的频率很高。这2个形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形态方向,如向上或向下,并且形态方向与原有的趋势方向相反。

(9)   旗形:又叫平行四边形,旗形大多发生在市场极度活跃、股价运动近乎直线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旗形又分为上升旗形、下降旗形2种。

(10)  应用旗形时,应注意几点:(1)旗形出现之前,一般应有一个旗杆,这是由于价格做直线运动形成的。(2)旗形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时间一长,保持原有趋势的能力将下降。经验告诉我们,持续时间应该短于3周。(3)旗形形成之前和被突破之后,成交量都很大。在旗形的形成过程中,成交量从左向右逐渐减少。

(11)  楔形:如果将旗形中上倾或下倾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上倾或下倾的三角形,就会得到哦啊楔形。楔形可分为上升楔形、下降楔形2种。与旗形和三角形稍微不同的地方时,楔形偶尔也出现在顶部或底部而作为反转形态。这种情况一定是发生在一个趋势经过了很长时间、接近于尾声的时候。在楔形形成过程中,成交量渐次减少;在楔形形成之前和突破之后,成交量一般都很大。与旗形另一个不同的是,楔形形成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周以上的时间方可完成。

51、      缺口:通常又称为跳空,是指证券价格在快速大幅波动中没有留下任何交易的一段真空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缺口也属于形态的一种,缺口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向某个方向运动的一种较强动力。缺口的宽度表明这种运动的强弱。

52、      缺口通常分为普通缺口、突破缺口、持续性缺口、消耗性缺口4种。

(1)   普通缺口:经常出现在股价整理形态中,特别是出现在矩形或对称三角形等整理形态中。由于股价处于盘整阶段,因此,在形态内的缺口并不影响股价短期内的走势。普通缺口具有一个比较明显特征是,它一般会在3日内回补;同时,成交量很小,很少有主动的参与者。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就应考虑该缺口是否属于普通缺口形态。普通缺口的支撑或阻力效能一般较弱。

(2)   突破缺口:突破缺口是证券价格向某一方向急速运动,跳出原有形态所形成的缺口。突破缺口蕴含着较强的动能,常常表现为激烈的价格运动,具有极大的分析意义,一般预示着行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突破缺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交量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向上的突破缺口。

(3)   持续性缺口:是在证券价格向某一方向有效突破之后,由于急速运动而在途中出现的缺口,它是一个趋势的持续信号。在缺口产生的时候,交易量可能不会增加,但如果增加的话,则通常表明一个强烈的趋势。持续性缺口的含义非常明显,它表明证券价格的变动将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变化,并且这种变动距离大致等于突破缺口至持续性缺口之间的距离,即缺口的测量功能。

(4)   消耗性缺口:一般出现在行情趋势的末端,表明股价变动的结束。若一轮行情走势已出现突破缺口与持续性缺口,那么随后出现的缺口很可能是消耗性缺口。判断消耗性缺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察缺口是否会在短期内封闭。若缺口封闭,则消耗性缺口形态可以确立。消耗性缺口容易与持续性缺口混淆,它们最大的区别是:消耗性缺口出现在行情趋势的末端,而且伴随着大的成交量。

53、      波浪理论:波浪理论的全称是艾略特波浪理论。是以美国人R.N.Elliott 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技术分析理论。最初由艾略特首先发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柯林斯的专著出版后,波浪理论才正式确立。

54、      艾略特波浪理论以周期为基础。每个周期无论时间长短,都是以一种模式进行,即每个周期都是由上升(或下降)的5个过程和下降(或上升)的3个过程组成。在这8个过程完结以后,我们才能说这个周期已经结束,将进入另一个周期。这是波浪理论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艾略特对波浪理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

55、      与艾略特波浪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除了经济周期以外,还有道氏理论和斐波那契数列。艾略特波浪理论中的大部分理论是与道氏理论相吻合的。不过艾略特不仅找到了股价移动的规律,而且还找到了股价移动发生的时间和位置,这是波浪理论较之于道氏理论更为优越的地方。

56、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数学基础来自于斐波那契数列。

57、      波浪理论考虑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1)股价走势所形成的形态;(2)股价走势图中各个高点和低点所处的相对位置;(3)完成某个形态所经历的时间长短。3个方面中,股价的形态最为重要,它是指波浪的形状和构造,是波浪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以上3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形态、比例、时间。其中以形态最重要。

58、      波浪理论最大的不足是应用上的困难,也就是学习和掌握上的困难。浪的层次的确定和浪的起始点的确认是应用波浪理论的两大难点。波浪理论的第二个不足时面对同一形态,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数法,而且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59、      量价关系理论:成交量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原动力,市场价格的有效变动必须有成交量的配合,量是价的先行指标,是测量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温度计。

60、      成交量与股价趋势——葛兰碧9大法则:

(1)   价格随着成交量的递增而上涨,为市场行情的正常特性,此种量增价升的关系,表示股价将继续上升。

(2)   在一个波段的涨势中,股价随着递增的成交量而上涨,突破前一波的高峰,创下新高价,继续上扬。然而,此段股价上涨的整个成交量水准却低于前一个波段上涨的成交量水准。此时股价创出新高,但量却没有突破,则此段股价涨势令人怀疑,同时也是股价趋势潜在反转的信号。

(3)   股价随着成交量的递减而回升,股价上涨,成交量却逐渐萎缩。成交量是股价上升的原动力,原动力不足显示出股价趋势潜在的反转信号。

(4)   有时股价随着缓慢递增的成交量而逐渐上升,渐渐的,走势突然成为垂直上升的喷发行情,成交量急剧增加,股价跌升暴涨;紧随着此波走势,继之而来的是成交量大幅萎缩,同时股价急速下跌。这种现象表明涨势已到末期,上升乏力,显示出趋势有反转的迹象。反转所具有的意义,将视前一波股价上涨幅度的大小及成交量增加的程度而言。

(5)   股价走势因成交量的递增而上升,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并无特别暗示趋势反转的信号。

(6)   在一波段的长期下跌形成谷底后,股价回升,成交量并没有随股价上升而递增,股价上涨欲振乏力,然后再度跌落至原先谷底附近,或高于谷底。当第二谷底的成交量低于第一谷底时,是股价将要上升的信号。

(7)   股价往下跌落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此时随着日益放大的成交量,股价大幅度下跌;继恐慌卖出之后,预期股价可能上涨,同时恐慌卖出所创的低价,将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因此,随着恐慌大量卖出之后,往往是(但并非一定是)空头市场的结束。

(8)   股价下跌,向下突破股价形态、趋势线或移动平均线,同时出现了大成交量,是股价下跌的信号,明确表示出下跌的趋势。

(9)   当市场行情持续上涨数月之后,出现急剧增加的成交量,而股价却上涨乏力,在高位整理,无法再向上大幅上升,显示了股价在高位大幅震荡,抛压沉重,上涨遇到了强阻力,此为股价下跌的先兆,但股价并不一定必然会下跌。股价连续下跌之后,在低位区域出现大成交量,而股价却没有进一步下跌,仅出现小幅波动,此即表示进货,通常是上涨的前兆。

61、      涨跌停板制度下量价关系分析:

(1)   由于涨跌停板制度限制了股票一天的涨跌幅度,使多空的能量得不到彻底的宣泄,容易形成单边市。很多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的意愿,涨跌停板的幅度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目前,沪深证券市场中,ST板块的涨跌幅度由于被限制在5%,因而它的投机性也是非常强的,助长助跌的现象最为明显。

(2)   在实行站跌停板制度下,大涨(涨停)和大跌(跌停)的趋势继续下去,是以成交量大幅萎缩为条件的。在涨跌停板制度下,如果某只股票在涨跌停板时没有成交量,那是卖出目标更高。当出现涨停后中途打开,而成交量放大,说明想卖出的投资者增加,买卖力量发生变化,下跌有望。跌停正好情况相反。

62、      在涨跌停板制度下,量价分析基本判断为:

(1)   涨停量小,将继续上扬;跌停量小,将继续下跌。

(2)   涨停中途被打开次数越多、时间越久、成交量越大,反转下跌的可能性越大;同样,跌停中途被打开的次数越多、时间越久、成交量越大,则反转上升的可能性越大。

(3)   涨停关门时间越早,次日涨势可能性越大;跌停关门时间越早,次日跌势可能性越大。

(4)   封住涨停板的买盘数量大小和封住跌停板时卖盘数量大小说明买卖盘力量大小。这个数量越大,继续当前走势的概率越大,后续涨跌幅度也越大。

63、      技术指标法:就是应用一定的数学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指标值,将指标值绘成图表,从定量的角度对股市进行预测的方法。这里的原始数据指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等。

64、      技术指标法的本质是通过数学公式产生技术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股市的某一方面深层次的内涵,这些内涵仅仅通过原始数据时很难看出的。技术指标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克服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极大提高了具体操作的精确度。尽管这种分析不是完全精确,但至少能在我们采取行动前从数量方面给以帮助。

65、      按功能划分,技术指标分为:趋势型指标、超买超卖指标、人气型指标、大势型指标4类。

66、      趋势型指标主要有:MA(移动平均线)、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

67、      超买、超卖型指标主要有:WMS(威廉指标)、KDJ(随机指标)、RSI(相对强弱指标)、BIAS(乖离率指标)。

68、      人气型指标主要有:PSY(心理线指标)、OBV(能量潮指标);

69、      大势型指标主要有:ADL(腾落指数)、ADR(涨跌比指数)、OBOS(超买超买指标)。

70、      技术指标应用时注意的问题:

(1)   任何技术指标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应用条件,得出的结论也都有成立的前提和可能发生的意外。

(2)   应用一种指标容易出现错误,但当使用多个具有互补性的指标时,可以极大提高预测精度。

71、      MA(移动平均线)可分为:算术移动平均线(SMA)、加权移动平均线(WMA)、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EMA)3种。

72、      根据计算期的长短,MA又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移动平均线。通常以5日、10日线观察证券市场的短期走势,称为短期移动平均线;以30日、60日线观察中期走势,称为中期移动平均线;以13周、26周研判长期走势,称为长期移动平均线。

73、      西方投资机构非常看重200天移动平均线,并以此作为长期投资的依据:若行情价格在200天均线以下,属空头市场;反之,则为多头市场。

74、      一般将短期移动平均线称为快速MA,长期移动平均线称为慢速MA。

75、      MA的特点:MA的基本思想是消除股价随机波动的影响,寻求股价波动的趋势。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追踪趋势;(2)滞后性;(3)稳定性;(4)助长助跌性;(5)支撑线和压力线的特性。(MA的参数作用实际上就是调整MA上述几方面的特性。参数选择得越大,上述的特性就越大。)

76、      MA的应用法则——葛兰威尔法则(八大买卖法则),此法则是以证券价格(或指数)与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偏离关系作为研判的依据。8大法则中有4条是买进法则,有4条是卖出法则(详细见P294图6-29)

(1)   平均线从下降开始走平,股价从下上穿平均线;股价跌破平均线,但平均线呈上升态势;股价连续上升远离平均线,突然下跌,但在平均线附近再度上升;股价跌破平均线,并连续暴跌,远离平均线。——以上4种情况均为买入信号。

(2)   移动平均线呈上升状态,股价突然暴涨且远离平均线;平均线从上升转为盘局或下跌,而股价向下跌破平均线;股价走在平均线之下,且朝着平均线方向上升,但未突破平均线又开始下跌;股价向上突破平均线,但又立刻向平均线回跌,此时平均线仍持续下降。——以上4种情况均为卖出信号。

(3)   葛兰氏的法则不足是没有明确指出投资者在股价距平均线多远时才可以买进卖出,这可用后面的乖离率指标弥补。

77、      MA的组合应用:

(1)   黄金交叉:当现在价位站稳在长期与短期MA之上,短期MA又向上突破长期MA时,为买进信号,此种交叉称为“黄金交叉”;

(2)   死亡交叉:现在行情价位位于长期与短期MA之下,短期MA又向下突破长期MA时,则为卖出信号,交叉称之为“死亡交叉”;

(3)   在实际应用中,常将长期MA(250日)、中期MA(50日)、短期MA(10日)结合起来使用。3种移动平均线的移动方向可从方向一致和方向不一致2个方面分析,判断。

(4)   方向一致时:空头排列、多头排列;

(5)   方向不一致时:短、中、长缠绕在一起,表示股市缺乏弹性,静待多方或空方打破僵局,使行情再度上升或下降。另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是中期平均线向上移动,股价和短期平均线向下移动,表明股市上升趋势并未结束,暂时出现回档调整现象。只有当股价和短期均线相继跌破中期均线,并且中期均线亦有向下发转之迹象,则上升趋势改变。或是中期平均线向下移动,股价与短期平均线向上移动,表明下跌趋势并未结束,中间出现一段反弹而已。只有当股价和短期均线都回到均线之上,并且中期均线亦有向上反转,则趋势才改变。

78、      移动平均线也存在一些盲点:特别是在盘整阶段或趋势形成后中途休整阶段,以及局部反弹或回落阶段,MA极易发出错误的信号,这是使用MA时最应该注意的。另外,MA只是作为支撑线和压力线,站在某线之上,当然有利于上涨,但并不是说一定会上涨。

79、      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是利用快速移动平均线和慢速移动平均线,在一段上涨或下跌行情中两线之间的差距拉大,而在涨势或跌势趋缓时两线又相互接近或交叉的特征,通过双重平滑运算后研判买卖时机的方法。

80、      MACD是由正负差(DIF)和异同平均数(DEA)两部分组成,DIF是核心,DEA是辅助。

81、      DIF(正负差)是快速平滑移动平均线与慢速移动平均线的差。在实际应用MACD时,常以12日EMA为快速移动平均线,26日EMA为慢速移动平均线,计算出两条移动平均线数值间的离差值(DIF)作为研判行情的基础,然后再求DIF的9日平滑移动平均线,即MACD线,作为买卖时机的判断依据。(具体公式见P296)

82、      理论上,在持续的涨势中,12日EMA线在26日EMA线之上,其间的正离差值(+DIF)会越来越大。反之,在跌势中,离差值可能变负(-DIF),其绝对值也越来越大;而当行情开始回转时,正或负离差值将会缩小。MACD正是利用正负离差值与离差值的9日平均线的交叉信号作为买卖行为的依据。

83、      此外,在分析软件上还有一个指标叫柱状线(BAR),它是DIF值减去DEA值的差再乘以2。

84、      以DIF和DEA的取值和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取值对行情进行预测,其应用法则如下:

(1) DIF和DEA均为正值时,属多头市场。DIF向上突破DEA是买入信号;DIF向下跌破DEA只能认为是回落,做获利了结。

(2) DIF和DEA均为负值时,属空头市场。DIF向下突破DEA是卖出信号;DIF向上突破DEA只能认为是反弹,做暂时补空。

(3) 当DIF向下跌破0轴线时,此为卖出信号,即12日EMA与26日EMA发生死亡交叉;当DIF上穿0轴线时,为买入信号,即12日EMA与26日EMA发生黄金交叉。

85、      指标背离原则:如果DIF的走向与股价走向相背离,则此时是采取行动的信号。当股价走势出现2个或3个近期低点时,而DIF(DEA)并不配合出现新低点,可做买;当股价走势出现2个或3个近期高点时,而DIF(DEA)并不配合出现新高点,可做卖。

86、      MACD的优缺点:(1)MACD的优点是除掉了移动平均线产生的频繁出现买入与卖出信号,避免一部分假信号的出现,用起来比移动平均线更有把握。(2)MACD的缺点是与移动平均线相同,在股市没有明显趋势而进入盘整时,失误的时候较多。另外,对未来股价的上升和下降的深度不能提供有帮助的建议。

87、      WMS(威廉指标):最早起源于期货市场,是由LARRY WILLIAMS于1973年首创。该指标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股价高低价位和收盘价之间的关系,来度量股市的超买超卖状态,依此作为短期投资信号的一种技术指标。

88、      WMS的计算公式见P297。

89、      WMS指标的含义是当天的收盘价在过去一段时日全部价格范围内所处的相对位置。如果WMS的值比较小,则当天的价格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要提防回落;如果WMS的值较大,则说明当天的价格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要注意反弹。WMS的取值范围为0-100。

90、      WMS的参数n的选择应该至少是循环周期的一半。

91、      WMS的应用法则:WMS的操作法则从2方面考虑,一是WMS的数值,二是WMS曲线的形状:(1)从WMS的取值方面考虑:当WMS高于80时,处于超卖状态,行情即将见底,应当考虑买进;当WMS低于20时,处于超买状态,行情即将见顶,应当考虑卖出;这里的80和20只是一个经验数字,并不是绝对的。(2)从WMS的曲线形状考虑,这里介绍背离原则以及撞顶和撞底次数的原则:当WMS进入低数值区位后(此时为超买),一般要回头,如果这时股价还继续上升,就会产生背离,是卖出信号;当WMS进入高数值区位后(此时为超卖),一般要反弹,如果这时股价还继续下降,就会产生背离,是买进信号;当WMS连续几次撞顶(底),局部形成双重或多重顶(底),则是卖出(买进)的信号。(WMS的顶部数值为0,底部数值为100)

92、      KDF(随机指标):是由GEORGE LANE首创的。KD是在WM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KD有WMS的一些特性。在反映股市价格变化时,WMS最快,K其次,D最慢。J是D加上一个修正值。

93、      KDJ的应用法则:KDJ指标是3条曲线,在用用时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考虑:KD的取值的绝对数字、KD曲线的形态、KD指标的交叉、KD指标的背离和J指标的取值大小。

94、      从KD的取值方面考虑:KD的取值范围都是0-100,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域:80以上为超买区,20以下为超卖区,其余为徘徊区。当KD超过80时,是卖出信号;低于20时,是买入信号。应该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KD指标应用的初步过程,仅仅是信号,完全按这种方法操作很容易招致损失。

95、      从KD指标曲线的形态方面考虑。当KD指标在较高或较低的位置形成头肩形和多重顶(底)时,是采取行动的信号。这些形态一定要在较高位置或较低位置出现,位置越高或越低,结论越可靠。对于KD的曲线,也可以画趋势线,以明确KD的趋势。在KD的曲线图中仍然可以引进支撑和压力的概念。某一条支撑线和压力线被突破,也是采取行动的信号。

96、      从KD指标的交叉方面考虑:K线与D线的关系就如同股价与MA的关系一样,也有死亡交叉和黄金交叉的问题。不过这里交叉的应用较为复杂,还附带很多其他条件。以K线从下向上与D线交叉为例:K线上穿D线是金叉,是买入信号。但是出现了金叉是否应该买入,还要看别的条件:

(1)   金叉的位置应该比较低,是在超卖区的位置,越低越好;

(2)   与D线相交的次数。有时在低位,K线、D线要来回交叉好几次。交叉的次数以2次为最少,越多越好。

(3)   交叉点相对于KD线低点的位置,这就是常说的“右侧相交”原则。K线是在D线已经抬头向上时才同D线相交,比D线还在下降时与之相交要可靠得多。

97、      从KD指标的背离方面考虑:当KD处在高位或低位,如果出现于股价走向的背离,则是采取行动的信号。当KD处在高位,并形成两个依次向下的峰,而此时股价还在一个劲的上涨,这叫顶背离,是卖出信号;与之相反,KD处在低位,并形成一底比一底高,而股价还继续下跌,称为底背离,是买入信号。

98、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J线指标。J指标常领先于KD指显示曲线的底部和头部。J指标的取值超过100和低于0,都属于价格的非正常区域,大于100为超买,小于0为超卖。

99、      另外,随机指数还有一些理论上的转向讯号:当K线和D线上升或下跌的速度减弱,出现屈曲,通常表示短期内会转势;K线在上升或下跌一段时期后,突然急速穿越D线,显示市势短期内会转向;K线跌至0时通常会出现反弹至20-50之间,短期内应回落至零附近,然后市势才开始反弹;如果K线升至100,情况则刚好相反。

100、     RSI(相对强弱指标):是与KDJ齐名的常用技术指标。以一特定时期内股价的变动情况推测价格未来的变动方向,并根据股价涨跌幅度显示市场的强弱。(RSI计算公式详见P300)

101、     RSI实际上是表示股价向上波动的幅度占总波动的百分比。如果比例大是强市,否则就是弱市。

102、     RSI的参数是天数n,一般取5日、9日、14日等。RSI的取值范围介于0-100之间。

103、     RSI的取值范围:

104、     “极强”与“强”的分界线和“极弱”与“弱”的分界线是不明确的,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比如,也可以取30、70或者15、85。应该说明的是,分界线位置的确定与RSI的参数和选择的股票有关。一般而言,参数越大,分界线离50越近;股票越活跃,RSI所能达到的高度越高,分界线离50应该越远。

105、     两条或多条RSI曲线联合使用,我们称参数小的RSI为短期RSI,参数的的RSI为长期RSI。两条或多条RSI曲线的联合使用法则与两条均线的使用法则 相同。

106、     从RSI的曲线形状判断行情,当RSI在较高或较低的位置形成头肩形和多重顶(底),是采取行动的信号。这些形态一定要出现在较高位置和较低位置,离50越远,结论越可靠。另外,也可以利用RSI上升和下降的轨迹画趋势线,此时,起支撑线和压力线作用的切线理论同样适用。

107、     从RSI与股价的背离方面判断行情,RSI处于高位,并形成一峰比一峰低的两个峰,而此时,股价却对应的是一峰比一峰高,为顶背离,是比较强烈的卖出信号。与此相反的是底背离:RSI在低位形成两个底部抬高的谷底,而股价还在下降,是可以买入的信号。

108、     BIAS(乖离率指标):是测算股价与移动平均线偏离程度的指标,其基本原理是:如果股价偏离移动平均线太远,不管是在移动平均线上方或下方,都有向平均线回归的要求。(计算公式见P302)

109、     从BIAS的取值大小和正负考虑:一般来说,正的乖离率越大,表示短期多头的获利越大,获利回吐的可能性越高;负的乖离率越大,则空头回补的可能性也越高。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预设一个正数或负数,只要BIAS超过这个正数,我们就应该感到危险而考虑抛出;只要BIAS低于这个负数,我们就感到机会可能来了而考虑买入。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这个正数或负数,它是采取行动与静观的分界线。这条分解线与3个因素有关,即BIAS参数、所选择股票的性质、分析时所处的时期。——一般来说,参数越大,股票越活跃,选择的分界线也越大。但乖离率达到何种程度为正确的买入点或卖出点,目前并无统一的标准。

110、     根据经验总结,如果遇到由于突发的利多或利空消息而产生股价暴涨暴跌的情况时,可以参考如下的数据分界线:(1)对于综合指数,BIAS(10)>30%为抛出时机,BIAS(10)<-10%为买入时机;(2)对于个股:BIAS(10)>35%为抛出时机,BIAS(10)<-15%为买入时机。

111、     从BIAS的曲线形状方面考虑,形态学和切线理论在BIAS上也可以适用,主要是顶背离和底背离的原理。

112、     从两条BIAS线结合方面考虑,当短期BIAS在高位下穿长期BIAS时,是卖出信号;在低位,短期BIAS上穿长期BIAS是买入信号。

113、     PSY(心理线指标):PSY是从投资者的买卖趋向心理方面,将一定时期内投资者看多或看空的心理事实转化为数值,来研判股价未来走势的技术指标。(PSY计算公式见P303)

114、     PSY的取值范围时0-100,以50为中心,50以上是多方市场,50以下是空方市场。PSY参数的选择是人为的,参数选得越大,PSY的取值范围越集中、越平稳。

115、     PSY的应用法则:

(1) PSY的取值在25-75,说明多空双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如果PSY的取值超出了这个平衡状态,则是超卖或超买。

(2) PSY的取值过高或过低,都是行动的信号。一般来说,如果PSY<10或PSY>90这两种极端情况出现,是强烈的买入和卖出信号。

(3) PSY的取值第一次进入采取行动的区域时,往往容易出错。一般都要求PSY进入高位或低位两次以上才能采取行动。

(4) PSY的曲线如果在低位或高位出现大的W底或M头,也是买入或卖出的信号。

(5) PSY线一般可同股价曲线配合使用,这时,前面讲到的背离原则在PSY中也同样适用。

116、     心理线(PSY)所显示的买卖信号一般为事后现象,事前并不能十分确切的预测。同时,投资者的心理偏好又受诸多随机因素影响,随时调整,不可捉摸。特别是在一个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心态不十分稳定的股市中,心理线的运用有其局限性。

117、     OBV(能量潮指标)该指标的理论基础是市场价格的有效变动必须有成交量配合,量是价的先行指标。利用OBV可以验证当前股价走势的可靠性,并可以得到趋势可能反转的信号。比起单独使用成交量来,OBV看得更清楚。(计算公式见P304)

118、     OBV的初始值可自行确定,一般用第一日的成交量代替。

119、     OBV的应用法则和注意事项:

(1)   OBV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股价曲线结合使用才能发挥作用。

(2)   OBV曲线的变化对当前股价变化趋势的确认。当股价上升(下降),而OBV也相应地上升(下降),则可确认当前的上升(下降)趋势。当股价上升(下降),但OBV并未相应的上升(下降),出现背离现象,则对目前上升(下降)趋势的认定程度要大打折扣。OBV可以提前告诉我们趋势的后劲不足,有反转的可能。

(3)   形态学和切线理论的内容也同样适用于OBV曲线。

(4)   当股价进行盘整区后,OBV曲线会率先显露出脱离盘整的信号,向上或向下突破,且成功率较大。

120、     OBV线是预测股市短期波动的重要指标,能帮助投资者确定股市突破盘局后的发展方向;而且OBV的走势,可以局部显示出市场内部主要资金流向,有利于告示投资者市场内的多空倾向。

121、     大势型指标:大多数技术指标都是既应用于个股,又可应用于大盘指数。而大势型指标主要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多空状况进行描述,它只能用于研判证券市场的整体形势,而不能应用于个股。

122、     ADL(腾落指数):即上升下降曲线的意思。ADL是以股票每天上涨或下跌的家数作为观察的对象,通过简单算术加减来比较每日上涨股票和下跌股票家数的累积情况,形成升跌曲线,并与综合指数相互对比,对大势的未来进行预测。(计算公式见P306)

123、     ADL的应用法则:

(1)   ADL的应用重在相对走势,而不看重取值的大小。这与OBV相似。

(2)   ADL不能单独使用,要同股价曲线联合使用才能显示出作用:(1)ADL与股价同步上升(下降),创新高(低),则可以验证大势的上升(下降)趋势,短期内反转的可能性不大,这是一致的现象。(2)ADL连续上涨(下跌)了很长时间(一般是3天),而指数却向相反方向下跌(上升)了很长时间,这是买进(卖出)信号,至少有反弹存在。这是背离的一种现象。(3)在指数进入高位(低位)时,ADL并没有同步行动,而是开始走平或下降(上升),这是趋势进入尾声的信号。这也是背离现象。(4)ADL保持上升(下降)趋势,指数却在中途发生转折,但很快又恢复原有的趋势,并创新高(低),这是买进(卖出)信号,是后市多方(空方)力量强盛的标志。

(3)   形态学和切线理论的内容也可以用于ADL曲线。

(4)   经验证明:ADL对多头市场的应用比空头市场的应用效果好。

124、     ADR(涨跌比指标):是根据股票的上涨家数和下跌家数的比值,推断证券市场多空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而判断出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公式见P306)

125、     ADR的图形以1为中心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取决于参数的选择。参数选择得越小,ADR波动的空间就越大,曲线的起伏就越剧烈;参数选择得越大,ADR波动的幅度就越小,曲线上下起伏越平稳。

126、     ADR的应用法则:

(1)   从ADR的取值看大势。ADR在0.5-1.5之间是常态情况,此时多空双方处于平衡状态。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如出现突发的利多、利空消息引起股市暴涨暴跌时,ADR常态的上限可修正为1.9,下限修正为0.4。超过了ADR常态状况的上下限,就是采取行动的信号,表示上涨或下跌的势头过于强烈,股价将有回头的可能。ADR处于常态时,买进或卖出股票都没有太大的把握。

(2)   ADR可与综合指数配合使用,其应用法则与ADL相同,也有一致与背离2种情况。

(3)   从ADR曲线的形态上看大势。ADR从低向高超过0.5,并在0.5上下来回移动几次,是空头进入末期的信号。ADR从高向低下降到0.75之下,是短期反弹的信号。ADR先下降到常态状况的下限,但不久就上升并接近常态状况的上限,则说明多头已具有足够的力量将综合指数拉上一个台阶。

(4)   在大势短期回档或反弹方面,ADR有先行示警作用。若股价指数与ADR成背离现象,则大势即将反转。

127、     OBOS(超买超卖指标):也是运用上涨和下跌的股票家数的差距对大势进行分析的技术指标。与ADR相比,其含义更直观,计算更简便。(计算公式见P307)

128、     OBOS的多空平衡位置是0,当OBOS>0,多方占优势;当OBOS<0时,空方占优势。

129、     OBOS的应用法则:

(1)   根据OBOS数值判断行情。当OBOS的取值在0附近变化时,市场处于盘整时期;当OBOS为正数时,市场处于上涨行情;当OBOS为负数时,市场处于下跌行情。当OBOS达到一定正数值时,大势处于超买阶段,可择机卖出;反之,当OBOS达到一定负数时,大势超卖,可伺机买进。至于OBOS超买超卖的区域划分,受上市公司股票总的家数、参数的选择的直接影响。其中,参数选择可以确定,参数选择得越大,OBOS一般越平稳;但上市股票的总家数则是不能确定的因素。这是OBOS的不足之处。

(2)   当OBOS的走势与指数相背离时,是采取行动的信号,大势可能反转。

(3)   形态理论和切线理论中的结论也可用于OBOS曲线。

(4)   当OBOS曲线第一次进入发出信号的区域时,应该特别注意是否出现错误。

(5)   OBOS比ADR的计算简单,意义直观易懂,所以使用OBOS的时候较多,使用ADR的时候较少,但放弃ADR是不对的。

第七章  证券组合管理理论

1、 证券组合管理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理.马科维茨于1952年系统提出。

2、 投资学中的“组合”一词通常是指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的总称。特别应说明的是,证券组合是指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各种有价证券的总称,通常包括各种类型的债券、股票及存款单等。

3、 证券组合按不同的投资目标可以分为:避税型、收入型、增长型、收入和增长混合型、货币市场型、国际型、指数化型等。

4、 避税型证券组合:通常投资于免税债券。

5、 收入型证券组合:追求基本收益(即利息、股息收益)的最大化。能够带来基本收益的证券有附息债券、优先股及一些避税债券。

6、 增长型证券组合:以资本升值(即未来价格上升带来的价差收益)为目标。投资于此类证券组合的投资者往往愿意通过延迟获得基本收益来求得未来收益的增长。这类投资者很少会购买分红的普通股,投资风险较大。

7、 收入和增长混合型证券组合:试图在基本收入与资本增长之间达到某种均衡,因此也称为均衡组合。二者的均衡可以通过2种组合方式获得:一种是使组合中的收入型证券和增长型证券达到均衡;另一种是选择那些既能带来收益,又具有增长潜力的证券进行组合。

8、 货币市场型证券组合:是由各种货币市场工具构成的,如国库券、高信用等级的商业票据等,安全性较强。

9、 国际型证券组合:投资于海外不同国家,是组合管理的时代潮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证券组合的业绩总体上强于只在本土投资的组合。

10、      指数化型证券组合:模拟某种市场指数。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倾向于这种组合,以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水平。根据模拟指数的不同,指数化型证券组合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模拟内涵广大的市场指数;另一类是模拟某种专业化的指数,如道—琼斯公用事业指数。

11、      证券组合管理的意义:在于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多种证券作为投资对象,以达到在保证预定收益的前提下使投资风险最小或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避免投资过程的随意性。

12、      证券组合管理特点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 投资的分散性:证券组合理论认为,证券组合的风险随着组合所包含证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只要证券收益之间不是完全正相关,分散化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非系统风险,使证券组合的投资风险趋向于市场平均风险水平。因此,组合管理强调构成组合的证券应多元化。(2)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性:证券组合理论认为,投资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承担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承担风险越小,收益越低。因此,组合管理强调的收益目标应与风险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13、      根据组合管理者对市场效率的不同看法,其采用的管理方法可大致分为被动管理、主动管理2种类型。

14、      被动管理:指长期稳定持有模拟市场指数的证券组合以获得市场平均收益的管理办法。——采用此种方法的管理者认为,证券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凡是能够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均已在当前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是无法估计的,以至任何企图预测市场行情或挖掘定价错误证券,并借此频繁调整持有证券的行为无助于提高期望收益,而只会浪费大量的经纪佣金和精力。因此,他们减持“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视投资风险而随便选择某些证券进行长期投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承认存在投资风险并认为组合投资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个别风险,所以他们通常购买分散化程度较高的投资组合,如市场指数基金或类似的证券组合。

15、      主动管理:指经营预测市场行情或寻找定价错误的证券,并借此频繁调整证券组合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的管理方法。采用此种方法的管理者认为,市场不总是有效的,加工和分析某些信息可以预测市场行情趋势和发现定价过高或过低的证券,进而对买卖证券的时机和种类做出选择,以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

16、      证券组合管理的几个基本步骤:(1)确定证券投资政策;(2)进行证券投资分析;(3)构建证券投资组合;(4)投资组合的修正;(5)投资组合业绩评估。

(1)   确定证券投资政策:证券投资政策是投资者为实现投资目标应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包括确定投资目标、投资规模和投资对象3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投资策略和措施等。投资目标是指投资者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期望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投资目标包括风险和收益两项。投资规模是指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数量。投资对象是指证券组合管理者准备投资的证券品种,它是根据投资目标而确定的。确定证券投资政策是证券组合管理的第一步,它反映了证券组合管理者的投资风格,并最终反映在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类型特征上。

(2)   进行证券投资分析:目的是明确这些证券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诸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另一个目的是发现那些价格偏离价值的证券。

(3)   构建证券投资组合:主要是确定具体的证券投资品种和在各证券上的投资比例。在构建证券投资组合时,投资者需要注意个别证券选择、投资时机选择和多元化三个问题。

(4)   投资组合的修正:实际上是重温前三步的过程。

(5)   投资组合业绩评估:综合衡量投资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情况。

17、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发表了一篇题为《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这篇著名的论文标志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开端。

18、      马科维茨分别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来衡量投资的语气收益水平和不确定性(风险),建立均值方差模型来阐述如何全盘考虑上述2个目标,从而进行决策。推导出的结果是:投资者应该通过同时购买多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

19、      1963年,马科维茨的学生威廉.夏普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建立“单因素模型”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后来发展出“多因素模型”,希望对实际有更精确的近似。这一简化形式使得将证券组合理论应用于实际市场成为可能。

20、      当今,多因素模型已被广泛应用在证券组合中普通股之间的投资分配上;而马科维茨模型则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证券之间的投资分配上,如债券、股票、风险资产和不动产等。

21、      夏普、特雷诺、詹森3人分别于1964、1965、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一模型在金融领域盛行10多年。

22、      1976年史蒂夫罗斯突破性的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这一理论认为:只要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能通过套利获得收益,那么期望收益率一定与风险相联系。罗尔和罗斯在1984年认为这一理论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

23、      任何一项投资的结果都可用收益率来衡量,通常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收益率=(收入-支出)/支出*100%。投资期限一般用年来表示;如果期限不是整数,则转换为念。在股票投资中,投资收益等于期内股票红利收益和价差收益之和,其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r=(红利+期末市价总值-期初市价总值)/期初市价总值*100%。

24、      所谓期望收益率,就是估计未来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然后,用它们出现的概率对这些估计值做加权平均。期望收益率指投资者持有一种理财产品或投资组合期望在下一个时期所能获得的收益率。这仅仅是一种期望值,实际收益很可能偏离期望收益。期望值的估算可以简单地根据过去该种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来表示,或采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或根据内幕消息来确定期望收益。当各资产的期望收益率等于各个情况下的收益率与各自发生的概率的乘积的和 。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等于组合内各个资产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是资产的价值与组合的价值的比例。(详细计算和叙述见P315——重点计算)

25、      风险的大小由未来可能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来反映。在数学上,这种偏离程度由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详细计算和叙述见P316——重点计算)

26、      证券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详见P316

27、      证券组合管理理论的剩余章节见书本P315-P360

第八章  金融工程应用分析

1、 金融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美国金融学教授费纳蒂首次给出了金融工程的正式定义: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序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并为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2、 该定义不仅强调了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而且还强调了金融工具的重要性。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各种原生金融工具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3、 原生金融工具有:外汇、货币、债券和股票交易,而衍生金融工具有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交易等。

4、 金融工序主要指运用金融工具和其他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序和策略,不仅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还包括金融工具运用的创新。

5、 一般来说,金融工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风险与收益的新的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6、 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就是对金融市场中的某项头寸进行估值和定价,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这项头寸与市场中其他金融资产的头寸组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能承受风险的组合头寸,由此测算出该项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均衡价格。无套利意义上的价格均衡规定了市场一种稳定态,一旦资产价格发生偏离,套利者的力量就会迅速引起市场的纠偏反应,价格重新调整至无套利状态。

7、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等都采用了套利定价技术。该技术最早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里亚尼和米勒于1956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文中采用,并被后人以两位作者各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为MM定理。

8、 MM定理假设存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努力最终被投资者追求最大投资收益的对策所抵消,揭示了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资本结构达到改变其市场价值的目的。换言之,企业选择怎样的融资方式均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无关的。如果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政策和融资方式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那么所有企业的负债率应当呈现随机分布的状态。但现实中企业债务分布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金融业有较高的负债率,广告业、制药业等负债率却很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MM定理中舍去了像税收、企业破产成本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一系列现实的复杂因素。因此,解决MM定理与现实不符的正确思路,应是逐步消除MM定理的假设。

9、 套利活动是对对冲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市场均衡无套利机会时的价格,就是无套利分析的定价基础。采用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的要点,是复制证券的现金流特性与被复制证券的现金流特性完全相同。例如,利用股票和无风险证券构成的组合可以复制欧式看涨期权的现金流。这种复制时一种动态复制技术,在期权有效期内必须视市场动态对组合头寸不断予以调整以维持无套利均衡关系。又如,欧式看涨期权加上相应数量的无风险资产所形成的组合可用看跌期权和一定数量的基础资产构成的组合来复制,从而建立期权定价中的看涨—看跌平价关系。

10、      结构化的分解、组合技术以及整合技术是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它把各种金融工具看作是零部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组装起来,创造具有符合特殊需求的流动性和收益与风险特性的新型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要。现有的金融工具又可以通过剥离等分解技术分解其收益与风险,从而在金融市场上实现收益与风险的转移以及重新配置金融资产的功效。

11、      分解技术:就是在原有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其构成因素中的某些高风险因子进行剥离,使剥离后的各个部门独立地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产品参与市场交易,达到既消除原型金融工具与产品的风险,又适应不同偏好投资者的实际需要。(1)分解技术是从单一原型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中进行风险因子分离,使分离后的因子成为一种新型工具或产品参与市场交易;(2)分解技术还包括从若干个原形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中进行风险因子分离;(3)对分解后的新成分进行优化组合,构成新型金融工具与产品。从理论上讲,在分解技术的成本低于金融工具或产品变体演化后其工具或产品的收益时,绝大多数现有的金融工具或产品都可能通过分解技术进行变体演化,实现既规避风险,又满足市场需要的目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分解技术使传统债券的持有人原本无法消除的诸多风险因素得以化解。传统债券工具由于绝大多数是固定收入证券,本身具有不可消除的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再投资风险、赎回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运用传统的有效组合技术管理风险,只能降低风险而不是彻底消除金融工具或产品本身的风险;而分解技术则是拆开风险、分离风险因素,使一系列风险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12、      组合技术:组合技术与分解技术截然不同,它不是在某一既有金融工具或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现金流分析进行结构分解,而是在同一类金融工具或产品之间进行搭配,使之成为复合型结构的新型金融工具或产品。它主要运用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体对金融风险暴露(或敞口风险)进行规避或对冲。从理论上讲,组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构成一个相反反向的头寸全部冲掉或部分冲销原有的风险暴露,其主导思想是用数个原有金融衍生工具来合成理想的对冲头寸。由于组合技术灵活性强,可以无限的构成新型金融工具或产品,具体采用哪几种金融工具、哪种组合形式进行组合,取决于原有风险的状态以及要达到的头寸状况。从技术上讲,构成适当的对冲头寸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对原有风险来源、性质及其形态的辨识;其二正确确定对冲目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1)识别客户需要保护的风险部位以及要保护部位的目标是完全对冲还是有限对冲;(2)了解客户对风险的态度,权衡客户实际需要,剪裁金融工具以适应客户需求偏好;(3)做到既能满足客户对组合工具收益、风险特性的需要,又能使组合工具的价格被客户自愿接受,还能适应客户对市场的看法。由于金融风险暴露对任何从事金融活动的个人、企业(公司)乃至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组合技术常被用于风险管理。

13、      整合技术:整合是一个为实现系统目标的若干部分、要素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动态有序的行为的过程。整合技术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种类的基本金融工具在结构上进行重新组合或集成。其目的是获得一种新型的混合金融工具,使它既保留原金融工具的某些特征,又创造新的特征以适应投资人或发行人的实际需要,如远期互换、期货期权、附认股权的公司债等。从理论上讲,任意两类或两类以上的基本金融工具都可以相互整合,形成新的混合金融工具。从实践的角度看,混合金融工具主要应用于跨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等。它是以上几大市场基本金融工具的部分整合体,它的产生于应用来源于投资人或发行人的需求。从投资人或发行人的需求来讲:(1)如果某投资人或发行人同时操作利率工具、股权工具和货币工具,那么他必须与利率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参与人发生直接关系。一旦在某个交易环节出现失误,可能使投资人暴露出更大的敞口风险,增加了多工具联合操作的风险概率。但是,如果该投资人或发行人应用整合好的混合金融工具,只与一个交易方往来,不尽能提高交易效率,而且能大大降低交易风险系数。(2)市场外部规章制度和内部政策的限制,使得投资人或发行人不可能自由地进入任何市场,这样就限制了投资人或发行人的多手操作机会,而且投资人或发行人对市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也制约着投资人或发行人采用多种金融工具联合操作策略的运用。因此,整合新型的混合金融工具替代多手操作来满足投资人或发行人的实际需求,将是金融工具整合技术发展的动力。

14、      综合来看,分解技术主要是在既有金融工具基础上,通过拆分风险进行结构分解使其风险因素与原工具分离,创造出若干新型金融工具,以满足不同偏好投资人的需求。组合技术主要是在同一类金融工具或产品之间进行搭配通过构造对冲头寸规模或抑制风险暴露,以满足不同风险管理者的需求。整合技术主要是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融合,使其形成具有特殊作用的新型混合金融工具,以满足投资人或发行人的多样化需求。分解、组合和整合技术都是对金融工具的结构进行整合,其共同优点都在于灵活、多变和应用面广。

15、      金融工程技术的实现需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知识体系;(2)金融工具;(3)工艺方法。

16、      金融工程的运作步骤:

(1)   诊断:识别金融问题的实质与根源。

(2)   分析:根据当前的体制、技术和金融理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   生产:运用工程技术方法从事新金融产品(工具或策略)的生产。

(4)   定价:在生产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确定新产品的合理价格。

(5)   修正:依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修正。

(6)   商品化:将为特定客户涉及的方案标准化,面向市场推广。

17、      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于4大领域:公司理财、金融工具交易、投资管理、风险管理。

18、      风险管理师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甚至一些专家将金融工程视为风险管理的同义词。事实上,金融工程起源于对风险的管理。

19、      目前,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远期、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与股票指数期权、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

20、      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控制主要有2种方法:(1)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降低乃至消除非系统性风险;(2)转移系统风险。转移系统风险的方法主要有2种:将风险资产进行对冲和购买损失保险。

21、      套期保值(HEDGE),翻译为对冲。

22、      套期保值是以规避现货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

23、      套期保值之所以能够规避价格风险,是因为期货市场上存在以下经济原理:(1)同品种的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一致;(2)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现货与期货价趋向一致。

24、      套期保值的方向:买进套期保值、卖出套期保值。

25、      买进套期保值:又称多头套期保值,是指现货商银担心价格上涨而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期货,目的是锁定买入价格,免受价格上涨的风险。

26、      卖出套期保值:又称空头套期保值,是指现货商因担心价格下跌而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目的是锁定卖出价格,免受价格下跌的风险。

27、      看涨期权:又称买进期权,买方期权,买权,延买期权,或“敲进”。看涨期权是指在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协议持有人按规定的价格和数量购进股票的权利。期权购买者购进这种买进期权,是因为他对股票价格看涨,将来可获利。

28、      看跌期权:又称卖权选择权、卖方期权、卖权、延卖期权或敲出。看跌期权是指期权的购买者拥有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但不负担必须卖出的义务。

29、      空头看涨期权是看跌的;空头看跌期权是看涨的。

30、      套期保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基差的变化。基差:指的是某一特定地点的同一商品现货价格在同一时刻与期货合约价格之间的差额。基差=现货-期货。

31、      期货保值的盈亏取决于基差的变动:如果某基差保持不变,则现货盈亏正好与期货市场盈亏相互抵消,总盈亏为零,套期保值目标实现。如果套期保值结束时,基差不等,则套期保值会出现一定的亏损或盈利。当采用买进套期保值策略时,如果B0>BT,则套期保值会出现盈利。也就是说,当基差变小时,套期保值可以赚钱。基差变小通常又被称为基差走弱。因此,基差走弱,有利于买进套期保值。同样,基差变大,即基差走强,有利于卖出套期保值。

32、      套期保值的时机:避险工具的使用只是股市投资的辅助工具,是否进行或何时进行保值,实质上与投资者对后市风险的判断有关。因此,尽管保值交易是厌恶风险、拒绝投机的交易行为,但实质上投资者何时进行保值具有投机的属性。——正因为如此,一些拥有庞大资金的交易专家在进行避险交易时,通常不会再一个价位上将风险全部锁定,而是更愿意采用动态的避险策略。反之,在结束套期保值时也应当采用动态的策略。只有当判断基本面严重恶化、股市大跌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会一次性针对所有持股进行保值避险。

33、      避险工具的选择:一般,应当选择与股票资产高度相关的指数期货作为对冲标的。

34、      期货的套期保值最为重要的是要回答买卖多少份合约才能完全进行保值。为了比较准确的确定合约数量,首先需要确定套期保值比率。套期保值比率是指为达到理想的保值效果,套期保值者在建立交易头寸时所确定的期货合约的总值与所保值的现货合同总价值之间的比率关系。套期保值比率=期货合约的总值/现货总价值。

35、      一般说来,没有绝对精确的方法计算套期保值比率,人们只是发展了一些比率和方法进行大体上的估计。简单、易于掌握的方法有2种:简单套期保值比率、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

(1)   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取保值比率为1,即在期货市场建立的头寸市值与现货市场需要保值的组合价值相等。这种方法的基础是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涨跌幅保持一致。

(2)   第二种方法是针对股票指数期货类的套期保值设计的。由于股票指数期货标的的指数样本股与所要保值的投资组合并不完全一致,涨跌也不保持一致。如果采用第一种简单的方法,不能够完全对冲组合的风险。为了使现货头寸的风险被期货头寸尽可能完全被抵消,就需要比较精确的测量二者的涨跌关系。一个证券组合与指数的涨跌关系通常是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予以确定。依据该模型,β系数的基本含义是指当指数变化1%时证券投资组合变化的百分比。如β系数为1.2,则表明当指数变化1%时证券投资组合变化的百分比为1.2%。因此,β系数就被用作股票指数期货的套期保值比率。即β系数=期货合约的总值/现货总价值=合约分数*单位期货合约值/现货总价值;上式变换为:合约份数=现货总价值/单位期货合约价值*β;单位期货合约价值=期货指数点*合约乘数。——很明显,如果一个现货组合的β值越大,则需要对冲的合约份数就越多。这是因为β值越大意味着系统风险越大,就需要有足够的期货合约市值与之对冲。(具体事例与计算过程详见P373)

(3)   如果投资者预测股市将大幅下调,投资组合β系数将变大,则可根据β系数变化的幅度,对套期保值期货合约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4)   通过电子化交易系统,进行实时、自动买卖的程序交易,以调整仓位,这种方法称为“动态套期保值策略”

36、      套期保值的原则:

(1)买卖方向对应的原则:略。

(2)品种相同原则:在实践中,人们会在期货市场上寻找与现货“功能上”比较相近品质以其作为替代品进行套期保值。两个品种在功能上的相互替代性越强,套期保值效果越好。这一方法称为“交叉套期保值交易”。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中,通常采用此方法。(具体实例见P375)

(3)数量相等原:然后,在股指期货中,由于投资者的股票组合与期货指数的构成并不一样,期货市场的总值与现货需要保值的总量就不一定相等。期货合约的总值=现货总价值*β。

(4)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则:略。

37、      套利:是指在买入(卖出)一种资产的同时卖出(买入)另一个暂时出现不合理价差的相同或相关资产,并在未来某个时间将两个头寸同时平仓获取利润的交易方式。

38、      套利的经济学原理是:一价定律。即如果两个资产是相等的,他们的市场价格应该倾向一致,一旦存在两种价格就出现了套利机会。当然,一价定律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两个市场间的流动和竞争必须是无障碍的,而且是无交易成本、无税收和无不确定性存在。事实上,这些严格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比如,交易成本一项就是任何一个市场都客观存在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基于同一风险源的相同或不同的交易品种的价格之间具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当其价格偏离这种函数关系的程度超过套利交易中的各项成本之和时,才出现套利机会。

39、      在两种资产之间进行套利交易的前提条件是:两种资产的价差或比率存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并且一旦两个价格的运动偏离这个区间,它们迟早又会重新回到合理对比关系上。(具体事例及套利交易示意图见P376)

40、      套利获得利润的关键是价差的变动。因此,在进行套利交易时,交易者注意的是合约价格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而不是绝对价格水平。

41、      套利是期货投机的特殊方式。

42、      套利交易对期货市场的作用:(1)有利于被扭曲的价格关系恢复到正常水平;(2)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提高;(3)抑制过度投机。

43、      套利的风险:(1)政策风险;(2)市场风险;(3)操作风险;(4)资金风险。

44、      股指期货的套利基本原理:在股指期货的运行过程中,若产生偏离现货(股票指数),或各不同到期月份合约之间的价格偏离程度大于交易成本、冲击成本、资金机会成本等各项成本总和时,即可进行股指期货的套利交易。

45、      股指期货的套利有2种类型:(1)期现套利;(2)在不同的期货合约之间进行价差套利,其又可细分为市场内价差套利、市场间价差套利、跨品种价差套利。(具体叙述见P380)

46、      从股指期货定价模型来看,股指期货的理论价格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以下4种因素:现货指数水平、构成指数的成分股股息收益、利率水平、距离合约到期的时间。

47、      期现套利的实施步骤:(1)估算股指期货合约的无套利区间;(2)判断是否存在套利机会;(3)确定交易规模;(4)同时进行股指期货合约和股票交易;(5)了解套利头寸。套利头寸的了结有3种选择:持有头寸直到交割时间、交割期前了解、套期头寸展期为下一最近交割的期货合约。(具体实例见P381)

48、      市场内价差套利:是指在同一个交易所内针对同一品种但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之间进行套利,所以又称为“跨期套利”。

49、      跨期套利按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牛市套利(多头套利)、熊市套利(空头套利)。

50、      做牛市套利的投资者看多近期股市,认为较近交割期的股指期货合约的涨幅将大于较远交割期合约。——买近抛远。

51、      做熊市套利的投资者看空股市,认为近期合约的跌幅将大于远期合约。——抛近买远。

52、      市场间价差套利:是指针对不同交易所上市的同一品种同一交割月份的合约进行价差套利。最典型的是日经225指数,它们同时在日本、新加坡和美国进行期货交易。

53、      跨品种价差套利:是指对2个具有相同交割月份但不同指数的期货价差进行套利。当然,这两个指数间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相关性越大越好。这两个指数期货可以在同一交易所交易,也可在不同交易所交易。

54、      Alpha套利:证券组合理论认为,股票(组合)的风险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相应的,收益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风险产生的收益;另一部分则是股票或其组合的超额收益,即Alpha(α):R-Rf=α+β(Rm-Rf)。——在套期保值中,一般希望股票(组合)没有非系统风险,即超额收益Alpha为0。但在Alpha套利策略中则希望持有的股票(组合)具有正的超额收益。因此,Alpha策略又称为“绝对收益策略”

55、      Alpha策略并不依靠对股票(组合)或大盘的趋势判断,而是研究其相对于指数的投资价值,这也是很多对冲基金惯用的投资策略。

56、      Alpha套利又称“事件套利”,是利用市场中的一些事件,如利用分股特别是权重大的股票停牌、除权、涨跌停板、分红、摘牌、股本变动、停市、上市公司股改、成分股调整、并购重组和封闭式基金封转开等事件,使股票(组合)和指数产生异动,以产生超额收益。可以借助这些事件机会,利用金融模型分析事件的影响方向及力度,寻找套利机会。(例子见P385)

57、      套期保值与期现套利的区别:(1)两者在现货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不同。期现套利与现货并没有实质性联系,现货风险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套期保值者则相反,现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是为了规避现货风险才进行的被动保值。(2)两者的目的不同。期现套利的目的在于利,看到有利可图才进行交易。套期保值的根本目的在于保值,即为了规避现货风险而进行的交易。(3)操作方式及价位观不同。比如,对买进套期保值者而言,由于担心将来价格上涨而买进期货,即使现在的期价比现价高,也会买进期货进行保值。对期现套利者而言,很可能认为期价过高而进行卖期货买现货的交易。

58、      通常,人们将风险定义为未来净收益的不确定性。(最早出现的是名义值法)

59、      名义值法:即如果起初投资的成本为W,便认为投资风险为W,其可能会全部损失。但这种情况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可能发生,作为风险的度量没有指导意义。

60、      敏感性法:是测量市场因子每一个单位的不利变化可能引起投资组合的损失。

61、      波动性法:是收益标准差作为风险量度。

62、      VAR的产生背景:敏感性法和波动性法都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风险的度量有指导意义。但它们不能回答有多大可能性会产生损失,并且无法度量不同市场中的总风险,不能将各个不同市场中的风险加总。因此,在更加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方面的缺陷,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才应运而生。

63、      Morgan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为满足当时总裁Weatherstone每天提交“4.15报告”的要求,开发了风险测量方法——VAR方法。

64、      粗略的说,VAR就是使用合理的金融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定量地对给定的资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给出全面的度量。

65、      VAR模型来自于两种金融理论的融合:(1)资产定价和资产敏感性分析方法;(2)对风险因素的统计分析。事实上,没有开始的名义值法、敏感性方法、波动性方法,就不会有VAR方法的出现。

66、      VAR是描述市场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但市场有时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会导致投资资产出现巨大损失,而这种损失时VAR很难测量到的。因此,人们提出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方法,以测试极端市场情况下投资资产的最大潜在损失。(具体见P388图8-2)

67、      VAR的字面解释是指处于风险中的价值。一般被称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其含义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确切的说,VAR描述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给定的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其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潜在损失值;或者说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某一金融资产或其组合价值的下跌以一定的概率不会超过的水平是多少。(具体公式见P388)——以上定义中包含了两个基本因素:未来一定时期和给定的置信度。前者可以是1天、2天、1周或1月等等,后者是概率条件。例如,时间为1天,置信水平为95%(概率),所持股票组合的VAR=10000元,其含义就是明天该股票组合可有95%的把握保证,其最大损失不会超过10000元,或者是明天该股票组合最大损失超过10000元只有5%的可能。(具体实例见P388)

68、      很显然,VAR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方法来测量风险,把风险管理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投资组合价值的潜在损失用货币单位来表达,简单直观地描述了投资者在未来某一给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69、      到目前为止,VAR的计算方法有许多种,但从最基本的层次上可以归纳为2种:局部估值法、完全估值法。

70、      局部估值法是通过仅在资产组合的初始状态做一次估值,并利用局部求导来推断可能的资产变化而得出风险衡量值。德尔塔——正态分布法就是典型的局部估值法。

71、      完全估值法是通过对各种情景下投资组合的重新定价来衡量风险。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是典型的完全估值法。

72、      德尔塔——正态分布法:假定组合回报服从正态分布,于是利用正态分布的良好特性——置信度与分位数的对应性计算的组合的VAR等于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与相应置信度下分位数的乘积。(具体计算公式见P390)很显然,VAR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参数:持有期和置信度。具体而言,选择一个适当的持有期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头寸的波动性、交易发生的频率、市场数据的可获性、监管者的要求等。通常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倾向于按日计算VAR;但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可按周或月计算VAR。

73、      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作为计算银行监管资本VAR持有期为10天。置信度水平通常选择95%—99%之间。95%的置信度意味着预期100天里只有5天所发生的损失会超过相应的VAR值;而99%的置信度意味着预期100天里只有1天所发生的损失会超过相应的VAR值。

74、      正态分布法优点在于大大简化了计算量,但是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假设,无法处理实际数据中的厚尾现象,具有局部测量性等不足。

75、      历史模拟法:历史模拟法的核心在于根据市场因子的历史样本变化模拟证券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利用分位数给出一定置信度下的VAR估计。“模拟”的核心是将当前的权数放到历史的资产收益率时间序列中。(具体计算公式见P391)

76、      历史模拟法的概念直观、计算简单,无需进行分布假设,可以有效地处理非对称和厚尾等问题,而且历史模拟法可以较好的处理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等情况,可以捕捉各种风险。但是,历史模拟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假定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化与历史完全一样,这与实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其次,历史模拟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通常认为,历史模拟法需要的样本数据部能少于1500个。最后,历史模拟法的计算量非常大,对计算能力要求比较高。

77、      蒙特卡洛模拟法:历史模拟法计算的VAR是基于历史市场价格变化得到组合损益的N种可能结果,从而在观察到的损益分布基础上通过分位数计算VAR。蒙特卡洛模拟法模拟的VAR计算原理与此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不是来自历史观察值,而是通过随机数模拟得到。其基本思路是假设资产价格的变动依附在服从某种随机过程的形态,利用电脑模拟,在目标时间范围内产生随机价格的途径,并依次构建资产报酬分布,在此基础上求出VAR。(蒙特卡洛法操作的具体步骤见P392)

78、      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主要优、缺点:(1)优点:可涵盖非线性资产头寸的价格风险、波动性风险,甚至可以计算信用风险;可处理时间变异的变量、厚尾、不对称等非正态分布和极端状况等特殊情景。(2)缺点:需要繁杂的电脑技术和大量的复杂抽样,既昂贵且费时;对于代表价格变动的随机模型,若是选择不当,会导致模型风险的产生;模拟所需的样本数必须要足够大,才能使估计出的分布得以与真实的分布接近。

79、      VAR的应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基于VAR的资产配置与投资决策、基于VAR的业绩评估、风险监督。

80、      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核心之一是风险的计量、风险限额的确定与分配、风险监控。传统的风险限额管理主要是头寸规模控制,这种管理主要有以下缺陷:(1)不能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比较。(2)没有包含杠杆效应,对衍生产品组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表述。(3)没有考虑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分散化效应。

81、      鉴于传统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现代风险管理强调采用以VAR为核心:辅之敏感性和压力测试等形成不同类型的风险限额组合。其主要有以下的优势:

(1)   VAR限额是动态的,其可以捕捉到市场环境和不同业务部门组合成分的变化,还可以提供当前组合和市场风险因子波动特性方面的信息。

(2)   VAR限额易于在不同的组织层级上进行交流,管理层可以很好地了解任何特定的头寸可能发生多大的潜在损失。

(3)   VAR限额结合了杠杆效应和头寸规模效应。

(4)   VAR允许人们汇总和分解不同市场和不同工具的风险,从而能够使人们深入了解到整个企业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源。

(5)   VAR考虑了不同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

(6)   VAR限额可以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整个公司和不同业务部门的风险进行管理。

82、      通常采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为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AROC=收益/VAR值。假设交易员从事过度投机行为,利润高,但VAR值也很大,其总的业绩评估就不会高。

83、      VAR的应用真正兴起始于1993年,30国集团(G30)把它作为处理衍生工具的最佳典范方法进行推广。

84、      1995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加强市场风险披露建议要求,所有公开交易的美国上市公司都应该使用包括VAR在内的3种方法之一,来披露公司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况的信息。根据要求,VAR计算采用99%的置信度(单尾)和10天持有期。实际上,这意味着管制者要求银行在VAR计算中考虑其不能在10天进行清偿的敞口额度。不过,在内部模型投入使用的初期,国际清算银行(BIS)允许银行在1天持有期的VAR值乘以10的平方根(即3.6)来近似得出10天持有期的VAR值。

85、      20##年11月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了针对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中关于监督净资本要求的修订征求意见稿。20##年6月21日正式颁布修正案,宣布于20##年8月20日生效。SEC对券商净资本监管修正案标志着证券监管部门对券商监管资本的要求与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已趋于一致。

86、      使用VAR需要注意的问题:(1)VAR没有给出最坏情景下的损失。(2)VAR的度量结果存在误差。(3)头寸变化造成风险失真。

第九章  证券分析师的自律组织和执业规范

1、 在美、英、日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里,证券分析师一般是指在较宽泛的意义上参与证券投资决策过程的相关专业人员。

2、 例如,具有美国与加拿大证券分析师协会职能的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在章程里定义:“职业投资分析人是指从事作为投资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对财务、经济、统计数据进行评价或应用的个人。”此外还定义:“投资决策过程就是指财务分析、投资管理、证券分析或其他类似的专门实务”

3、 日本证券分析师协会(SAAJ)在其制定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1987年)中定义:证券分析业务是指对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投资价值评价,以及基于此所做的投资信息的提供、投资决策或投资管理。

4、 证券分析师的主要职能决定了证券分析师的两大基本业务内容: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

5、 投资咨询业务可进一步细分为:面向公众开展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为签订了咨询服务合同的特定对象提供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以及以同属的证券公司投资管理部门、投资银行部门等为服务对象的未超出本机构范围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6、 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协会(ACIIA)由欧洲金融分析师协会(EFFAS)、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ASAF)和巴西投资分析师协会(APIMEC)经过3年多的策划,于20##年6月正式成立,注册地在英国。秘书处于20##年由英国迁至瑞士苏黎世。

7、 ACIIA会员共有4类:联盟会员、合同会员、融资会员、联系会员。其中联盟会员2个,分别是欧洲金融分析师学会联合会(EFFAS)和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ASAF);合同会员、融资会员、联系会员分别来自26个国家或地区。

8、 20##年6月,中国证券业协会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会员大会。20##年11月,中国证券分析师协会正式被接受成为ACIIA的会员。

9、 CIIA考试由基础考试和最终考试组成。

10、      通过CIIA考试的人员,如果拥有在财务分析、资产管理或投资领域3年以上相关的工作经历,即可获得由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协会授予的CIIA称号。

11、      自CIIA考试于20##年正式推出以来,全球已经有5000多人参加了最终考试。

12、      目前ACIIA的CIIA考试还处于导入推广期,其首次考试举办于20##年3月,目前已有包括日本、中国香港、法国、德国、巴西等13个国家或地区推广了该项考试。

13、      中国证券业协会三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于20##年2月12日通过《关于推广国家注册投资分析师水平考试的议案》,同意在国内水平考试的平台上引进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水平考试,将其作为高级证券分析师水平的衡量标准。同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积极努力下,ACIIA于20##年2月认可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全部5门考试的人员,可免试基础标准知识考试,而直接报名参加最终考试。

14、      中国证券业协会举办的首次考试时间为20##年3月11日,考试地点初步定为北京、上海、深圳三地。

15、      亚洲证券与投资联合会(ASIF)由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ASAF)更名而来。ASAF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11月的亚洲证券分析师委员会。注册地在澳大利亚,秘书处设在日本东京。

16、      CFA协会的前身是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AIMR是北美的证券分析师组织,也是原先世界上影响最广的分析师团体。

17、      欧洲证券分析师公会(EFFAS)成立于1962年,由欧洲19个国家的协会组成,总部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18、      拉丁美洲金融分析师和投资经理协会联盟,前身为拉丁美洲证券分析师公会(FLAAF)以巴西协会为中心,包含墨西哥、阿根廷,于1998年召开成立大会。

19、      各国投资联合会国际协议会(ICIA),每年2次在世界各地召开分析师国际大会时,ICIA会议同时召开。

20、      1995年,原国务院证券委发布了《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在我国推行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根据这个规定,我国于1999年4月举办了首次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考试。

21、      2002你那,《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按照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申请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人员,须参加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统一组织的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22、      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SAAC)于20##年7月5日在北京成立。

23、      20##年12月13日,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机构设置过程中,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通过的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决议内容,设立协会内议事机构——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成为中国证券业协会设立的11个专业委员会之一。

24、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于20##年1月正式加入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同年先后成为其教育委员会与倡议委员会成员,并于12月的ASAF年会上当选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25、      自律规范这部分的额内容在CFA考试中约占10%的比例,考生必须通过,否则无法获得资格。

26、      证券分析师执业道德的十六字原则:独立诚信、谨慎客观、勤勉尽职、公正公平。

27、      《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活动中做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的,责令改正,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该条款的主体包括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证券投资咨询从业人员在内的一切机构与个人。

28、      中国证监会对证券投资咨询从业人员的行政监管起于1997年。

29、      执业回避的具体情形:

(1)   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的承销商或上市推荐人及其所属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投资咨询执业人员,包括自有关证券公开发行之日起18个月内调离的证券投资咨询执行人员,不得在公众传播媒体上刊登或发布其为客户撰写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也不得以假借其他机构和个人名义等方式变相从事前述业务。

(2)   证券公司的自营、受托投资管理、财务顾问和投资银行等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在离开岗位后的6个月内不得从事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30、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需在每逢单月的前3个工作日内,将本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前2个月所推荐的证券在推荐时和推荐后1个月所涉及的下列各项情况,向注册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供书面备案材料:(1)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前5名股东或实际控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机构及个人、前5名股东所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持有相关证券的情况;(2)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所知悉的范围内其理财工作室客户和其他主要客户持有相关证券的情况。(3)证券投资咨询执业人员在财产上有利害关系的企业或自然人持有相关证券的情况。(4)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或其执业人员是否与持有相关证券流通部分的前5名股东有财产上的利害关系;(5)证券投资咨询执业人员所在的机构,在过去18个月内从事涉及其推荐证券所属企业的财务顾问、投资银行业务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业务的情况。(6)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同一执业人员是否就同一证券在同一时间,向不同类型的客户做方向不一致的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7)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在从事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活动时是否向所依托的媒体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或其他利益。(8)中国证监会根据合理理由认定的其他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

31、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需在每逢单月的前3个工作日内,将本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前2个月向其特定客户提供的买卖具体证券建议的情况和向公众提供的买卖具体证券建议的情况向注册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供书面备案材料。

32、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有权拒绝媒体对其所提供的稿件进行断章取义、做有损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并自提供之日起将其稿件以书面形式保存3年。

33、      会员制机构实收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每设立一家分支机构应追加不低于250万元的实收资本。

34、      通过媒体发表投资意见或建议,必须依据本公司最近1个月内的书面研究报告,并能将有关研究报告及时提供给有需求的客户。

35、      会员制机构应对每笔咨询服务收入按10%的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

36、      会员制机构必须于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向注册地证监局提交由具有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更多相关推荐:
证券投资分析总结

第一章证券投资分析概述1证券投资分析概念11证券投资分析是人们通过各种专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券价值或价格及其变动的行为12证券投资分析目标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实现证券投...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一、选股理由最初接触模拟炒股时,购买的股票中有一支是苏宁云商【002024】,当时选择苏宁云商是因为苏宁云商自建电商平台,在20##年10月份成功收购PPTV,积极向互联网零售转型,大家对苏宁云商的模式转型充满…

我的证券投资分析心得体会

一、股票投资的前期准备现今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把钱存在银行收取利息的时代以一去不复返。只有通过把多余的钱拿来投资才是科学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股票投资交易,觉得炒股大致需要几个…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完成

黄山旅游投资价值分析股票代码600054股票名称黄山旅游摘要通过对证券投资分析的学习本文以黄山旅游股票为例深入分析深化巩固已学知识对黄山旅游股票的分析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但受限于知识面可能很多方面有不足请老师见谅...

证券投资分析总结——第一章

证券投资分析总结第一章1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的区别A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的股份资本所有权证书B债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C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长城

长城汽车公司股票投资分析报告院系经贸院专业金融1202班姓名高强学号20xx324040202电话150xxxxxxxx一基本分析一宏观经济分析1总体态势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较弱全年GDP增长或在73或75左右...

证券投资分析总结

证券投资分析的含义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证券投资分析是指人们通过各种专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

证券投资分析考试重点

20xx年证券投资分析数字相关总结20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学家尤金法默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19xx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isherBlack和MyronScholes提出了第一个期权定价模型19xxJCoxSRos...

证券投资分析考试复习重点汇总

20xx证券投资分析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述1证券投资分析概念11证券投资分析是人们通过各种专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券价值或价格及其变动的行为12证券投资分析目标实现投资决策的...

20xx证券投资分析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证券投资分析的意义与市场效率一证券投资分析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二有利于正确评估证券的投资价值三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预期收益水平和风险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四科学的证券投资分析...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1]

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投资分析报告一海信电器简介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xx年4月17日其前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青岛海信电器公司19xx年12月23日青岛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青体改发19xx1...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华谊兄弟

证券投资分析论文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300027班级软金信12班学号120xx3505006姓名王佳宁日期20xx0628指导老师张志军华谊兄弟300027证券投资分析报告一证券投资基本分析一公司基本情况公...

证券投资分析总结(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