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国婚姻状况调查

时间:2024.4.30

2006中国婚姻状况调查

在过去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经历了三次婚姻变革,社会以法律、政治、经济等手段,将中国式婚姻规定为一个个标准行为。而2006年,第四次婚姻革命正在来临,它在继承,也在摧毁过去一些婚姻的范式。

新的婚姻关系正在形成,它不愿意再承载过去的婚姻所承载的繁重义务,更排斥外力的影响,而强调婚姻中个人的感受和感情的结合,它追求更高的婚姻质量,因而变得更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在新一辈的婚姻中,传统婚姻固有的内涵正在消减,婚姻变成一种更纯粹的东西,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单一,而是变得更不可预知和不稳定,我们称它为第四次婚姻革命。

2006,处处掀起结婚狂潮

9月9日,有长长久久之意。何宇和女朋友早早来到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却发现这里已经排起了一溜长队。这不算最多,6月6日那天,因为赶上了百年一遇的好日子,人都挤爆了。一位工作人员说。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2006年既有双春又有闰月,为大吉之年,特别宜嫁娶。而2007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适宜生育。赶上这样的好日子,继千禧龙年之后,2006年中国再次掀起结婚热潮。据2006年二季度民政部统计数据,仅4至6月,全国办理的结婚登记数量就达到了3,756,711对,相当于2005年全年结婚登记总数的47.7%。在七夕和双七夕这两天,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沈阳等地的婚姻登记处出现了爆棚场面。

一对正在排队的新人,相当自豪地介绍说,由于年初就早早看日子下单,他们的婚宴已经定在了11月18日一家著名饭店里,这在队伍里引来一阵艳羡之声。在赶着结婚的队伍里,有相当数量的人还没找到适宜的婚宴地点,更不用说挑一个心仪的黄道吉日。

由于人多,本来应该神圣庄严的逐一颁发结婚证的形式被大大精简了,三四对新人挤在一起验证贴照片,这让何宇真正感受了什么叫扎堆。不能再拖了,你看旁边的好几对,人家都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我们都快拖成老头老太了。生于1975年的何宇说。

与2005年的低迷相比,2006年的结婚高潮让婚纱影楼、婚礼公司欣喜不已,也让许多中国父母欣喜不已。当网络以时尚快递的速度散布着试婚、闪婚、网婚等新名词,当未婚同居变成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一夜情和婚外情正在骚扰正常的婚姻,当《2006中国人婚姻情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现代人在找对象时认为感觉最重要的时候,能够看着自己的儿女和一个同样年轻健康的伴侣走进婚姻登记处的大门,让很多父母大大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年轻一代的生活终于走上了正轨,即使以后没有了自己的照料,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驶向幸福的将来。

在这种幸福的沉浸中,父母和年轻的一辈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年轻人所面临的婚姻与他们所预想的大有不同。他们身处在一场新的婚姻革命之中。

新婚姻范式:三个非典型样本

晚婚、晚育及闪婚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人目前面临的新的婚姻范式。在新婚姻关系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婚育越来越晚,从认识到结婚的时间则越来越短。

在北京工作的梅小姐准备在十一黄金周回家办婚礼。其实,我们2004年就领了结婚证。梅觉得很搞笑,在父母眼里,没办婚礼就不算真正的结婚。她将这场婚姻定性为应酬,对这套繁文缛节,她和她的先生都厌恶不已。尽管他们已经在北京买了住房,在深圳的公公还是精心地为他们准备了一处暂住的新房,托关系为他们在十一黄金周预定了酒店,并告诉他们,一切不用你们操心,只要回来出席一下就可以了。

未被长辈看作已经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孩子,而公婆把这归结为没有办酒席。我婆婆总跟我说,不办婚礼她就没办法抱孙子,其实,办了婚礼我也不打算马上要孩子。

尽管中国人的初婚年龄20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生育年龄却逐步推迟。这与计划生育政策无关,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跃生说,我们称之为自愿推迟生育。

从幼儿园起就不能落后,这成了许多年轻父母教养子女的标准,因此,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年轻人绝不愿意结婚,他们把这看作为下一代的成长创造条件。而就算有了房子,如果没有万事俱备,也绝不轻易让子女降生,梅小姐把这称为对下一代负责,如果不能保证我的孩子有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能培养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能站住脚的人才,我情愿不把这个孩子生出来。 闪婚后的简约生活

1979年出生的陈浩和1981年出生的文丽是今年3月份在网上认识的,那时,文丽正经受着失恋的痛苦,借着QQ向陌生网友倾诉心中的苦楚。我那时天天晚上在网上陪她,督促她吃东西,哄她睡觉,有一个月的时间。陈浩的真诚感动了文丽,文丽决定开始一段新的甜蜜爱情。5月1日,陈浩从北京飞到重庆,3日,他们便打算结婚了。7月,陈浩研究生毕业,在重庆谋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当月,他跟文丽举办了婚礼。

在经历了一段典型的闪婚之后,文丽发现婚后的生活一度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我们常常会为谁刷碗、谁擦地的小事争吵,文丽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很讨厌。文丽与她的女伴们商量后一致认为,小日子要想过得好,就要尽量避免在锅碗瓢盆的小事上起纷争,根本的一条原则是:要么都不做,要么一起做。

他们最终找到了解决之道。现在,去陈浩和文丽家的朋友都会惊诧于他们简约的生活方式:厨房的碗筷全部是一次性的,另外还包括一叠一次性桌布,这回连桌子都省得擦了。文丽得意地说。

8月初,陈浩的母亲从外地来看过他们一次,这次见面简直变成了一场灾难。虽然小两口为此特地劳动了一上午,但婆婆好像还是不满意,而且流露出我没有好好照顾她儿子的意思。文丽说,我承担了家庭一半的收入,我们回到家的时候也很累,可是我们的父母一代却还坚持认为家务活是女性的专利。

很难找到适合的人

我很难爱上别人,如果哪个人对我特别好,那么这个人死定了,我会把他治得很惨。小菁咯咯地笑。小菁今年25岁,在电视台工作,有着丰厚的薪水,但她无须动用自己的工资,父母汇来的零花钱已经足够让她过她想要的生活。父母为她在北京买了一套高档住房,还打算为她买辆车。上个月,父母一起来北京看她,还去看了她的工作环境。经过了5年的波折,父母的婚姻关系依然存续着。 我已经原谅他了,小菁摆弄着手里的高脚杯,平静地说,男人是一个猎手,他的生理构造必然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人这辈子可能会很容易地爱上别人,却很难把自己的生活和另外一个人维系在一起。小菁所说的这个人是他的父亲。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亲眼目睹了作为成功的中年男人的父亲,犯了必然要犯的错误,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然后回家要求离婚,她很幼稚地为此闹了一次自杀,然后和家里人的关系从此冷漠了,对婚姻这个话题也同时冷漠了。别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一个也不看。父亲从来不跟小菁探讨情感问题,母亲也只是问过一次,就被小菁恶毒地顶了回去:结婚有什么意思,你看你嫁的老公!

世界上还有一种男女关系,不是婚姻,是别的东西。婚姻是很可怕的,它可能把你拥有的东西消耗殆尽。但恋爱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事了,他们纯粹就是相互爱慕,肯定对方,喜欢在一起的那种感觉,没有任何压力,不需要用金钱去支撑,不需要用婚姻去维系,也不存在相互利用,没有什么桎梏,也不需要打破什么。我相信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小菁说。如果我是一个经济不独立的人,会很容易在男人堆里找到一个合适的,因为我需要补充一些东西。但是现在我不需要。小菁说得很坚定。

2005年,小菁过去的一个男朋友结婚了,娶了一个司令员的女儿。婚礼过后,男孩打电话给小菁,向他描述婚礼的隆重场面,哪些重要人物出席,送了什么样的礼物。他想用他婚礼的隆重告诉我错过他是一个错误。但是我永远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错误。我对这些东西不屑一顾。他在我面前不断地想证明自己。但是一个男人需要用这种东西来证明自己的时候,我看出他的微不足道和他的小来。小菁说她特别能逼迫一个人,能让他的虚伪和不足在她面前展现出来,而她不露声色。所以我很难找到适合我的人。我可以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在不断取悦别人的过程当中,在让别人喜欢我的过程当中,在认识别人错误的过程当中,获得乐趣,最后不了了之。

婚姻新变化:不确定性

许多专家一致承认,中国式婚姻正在发生变化,但他们很难对这次变化给出一个统一定义,他们最后不约而同地用到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次变化:不确定性。 在婚姻的门槛前,新的一代内心充满犹豫,他们会说一条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时代变了;但他们没有说另一条原因:我们也变了。

越来越多的父母出现在各种万人相亲大会上,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子女仍然在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应付他们对于婚姻的催促,在城市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现在年轻人在30岁仍然未婚,前两天我们单位有个新来的同事,才25就结婚了,当时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竟然是,怎么这么早婚。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跃生说。

数据的记录和人们的直观印象并不一样,王跃生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并没有明显的延后,平均数仍然在女性22-23岁,男性25岁左右,这个数字之所以显得如此年轻,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功不可没。

对中国现实婚姻状况的思考1.2

作者:点亮心灯

暑假里,我的一位女友因离婚遭受刺激,最终导致精神失常,她带着对美好幸福生活幽怨的绝望跳楼自杀含恨九泉。我在感慨现实生活中人心和婚姻浮躁的同时,也深深地悼念女友的不值。回想四年前,女友初为人妇时,满脸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幸福而略带羞涩的红晕,着实让人怜爱不已。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仿佛历历在目,浮现在我的心头。而今女友已逝,可怜她才匆匆走过三十年短暂的人生之路,就在顷刻间香消玉殒了。往昔的浪漫、甜蜜、美好和温馨如璀璨的烟花般烟消云散,留给我们的是对昔人的追忆和情不自禁潸然而下的泪水。在对此事深深地震憾中引发了我对现实婚姻的种种思考,很想把自己对现实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感所想所悟通过我笨拙的文字表达出来,谈谈自己

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 题记

对婚姻的思考(一)

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不经意间轻轻的拂过我们的面颊,回眸的瞬间感动于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路,看到了太多幸福与不幸福的围城风景。其实每个人由于性格不

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生观不同、价值观不同、爱情观不同,对婚姻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婚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因为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道德学、地域差别、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多种内容的学问。相爱容易,相守难。浪漫的爱情不现实,现实的婚姻不浪漫。现实生活中有的男人或是女人也许更适合做朋友,并不适合做夫妻。也许他(她)们会是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但不一定是一个好妻子或好丈夫。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是分分合合、婚姻最为浮躁和脆弱的高峰时期,爱情在经历了几年或十几年婚姻生活风雨飘摇的长跑洗礼之后,大都逐渐疲惫下来。婚前的含情脉脉、柔情似水、温文尔雅、无微不至,变成了婚后的横眉冷对、剑拔弩张。婚前的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甜言蜜语、朝思暮想、牵肠挂肚,变成了婚后日复一日、习以为常、全神贯注的看电视,热衷于热火朝天、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的网聊、打游戏和夜不归宿的喝酒、打麻将和打牌,电视、电脑和牌桌占去了夫妻间很多应有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于是,彼此间缺乏起码的信任和理解,心灵的默契越来越远。旷日持久的争吵,事无巨细的家务劳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周而复始、琐碎、单调、枯燥的平淡生活,如果两人不能适时调整心态,用心经营婚姻,多给对方一些理解、宽容、呵护、体贴、信任和尊重,就很容易各奔东西、分道扬镳。

现在的人开放和现实,他(她)们不会为不幸福的婚姻委屈和束缚自己,不愿意忍受半点的迁就和凑合,在他(她)们的眼中,离婚现在都快变成时尚和潮流了。其实就我的感觉,目前中国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婚姻都在为孩子、为住房、为经济而勉强凑合。造成婚姻不幸福的因素有很多:1.功利型的婚姻,为走捷径而达到某种目的婚姻,男女都有。男人想通过婚姻找一个家庭和社会背景良好的女人做跳板,这样他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自如的比别人少奋斗几年或十几年,来达到他轻而易举的进入政坛或满足他对金钱和权利的渴望。而女人则通过婚姻来达到改变自身命运的目的。如:通过男人从此摆脱贫穷的地位或希望通过男人出国和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或调动一个好工作。2.性格不合,这是离婚中的经典语言。3.经济基础,对金钱无止境的追求。4.夫妻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异。5.性生活不和谐。6.责任和义务的淡薄。7.南北方人饮食、生活习惯和性格上的差异。8.人品。9.志趣、爱好相差悬殊。10.两人追求的

目标和理想不同。11.婆媳之间的矛盾。12.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同。13.在生活上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喋喋不休地唠叨、吹毛求疵、好高骛远,在事业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14.男人拈花惹草、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女人水性扬花、红杏出墙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婚姻破裂的原因。

有的时候想:婚姻如同炒股,找一个潜力股、绩优股还能看到发展的曙光,幸福美满还有可能向你招手,如果你运气不佳,摊上一个垃圾股,那你就只有终日以泪洗面、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恨不得一头撞死。所以说婚姻可能是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或可能上天堂或可能下地狱,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或贫穷或富贵,或农村或城市,我们都命中注定无从选择,而第二次生命却是你的老公或是你的太太给的。我们却可以从中把握。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前擦亮双眼看缺点,婚后糊涂一点,最好是闭上一只眼睛看优点。男人分为三种:1.既有事业又重家庭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是男人中的精品、佼佼者,是优秀的男人,当然这样的男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2.事业型男人。3.家庭型男人。如果婚姻中的男人,这三种类型都不属于,那他就是无赖加混蛋了。世界上的好男人或是好女人也许很多,但不一定都让我们碰到,不要奢望用婚姻来改造一个人几十年养成的性格和坏习惯,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改造好的可能性几近为零。围城中的婚姻要么适应,用心经营,要么解体,既简单又复杂。

对婚姻的思考(二)

一直以来我都对人们常说的婚姻中男女双方性格要注意互补的说法不以为然,因为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爱情如同口香糖,初时甜甜蜜蜜,时间长了味同嚼蜡,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人的欲望,人的感情是最经不住推敲的一种东西,爱情也是最不能长久的。距离能产生美丽,同样,距离也能产生疏远和厌倦,婚姻也一样。如果夫妻两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和品位相配,你还可以黔驴技穷勉强凑合下去维持婚姻,如果没有,那可真是有点话不投机半句多了。试想一想,两个骨子里各行其是的人,也许可以互相迁就一时,但要想在今后婚姻生活的漫长岁月中找到时时能撞出心灵的火花可就难了。激情过后是什么?是平淡无奇、枯燥乏味、是对感情的麻木、是对爱人为你付出一切的熟视无睹、理所当然

并且无动于衷。岁月的洗涤,琐碎的柴米油盐,生活的日子在没有涟漪的千篇一律、平平淡淡中渡过,而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满诱惑,我们的激情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事无巨细的生活中逐渐淡化直至泯灭,美好、甜蜜、温馨、浪漫、幸福的爱情也只能在我们的睡梦里遨游了。

中国人婚姻的质量普遍不高,现实中同床异梦、名存实亡的婚姻比比皆是。也正因为如此,电影、电视、小说等文学作品才会大肆渲染那荡气回肠、缠绵悱恻、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让人们咀嚼品味,就是因为它浪漫凄美和有距离的美,让我们产生想像和完美。但如果把她们的故事放在历久弥新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不会这样完美无缺了,现实生活毕竟是残酷的。所以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没有美好的结局,让人为主人公产生遗憾,但正是因为这种遗憾才避免了日后在现实婚姻生活中的平淡、琐碎、单调、枯燥,有时甚至是无聊,也许更多的是无奈和从彼此的相处中慢慢的由容忍走向习惯再走向自然的慢慢磨合之中。责任和义务也从此拉开婚姻的帷幕,伴随人的一生。


第二篇: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xx)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XX

1:50 000区域地质

调查技术要求

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Scale: 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xx年12月

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

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xx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

2006-12-22

i

目 录

目 录 ...................................................................................................................................................................... i 前 言 ..................................................................................................................................................................... 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总则 ................................................................................................................................................................... 2

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 2

3.2 工作程序 ......................................................................................................................................................... 2

3.3 基本准则 ......................................................................................................................................................... 2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 3

4.1 地形资料准备 ............................................................................................................................................. 3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 4

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 4

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 5

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 6

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 7

5 野外踏勘 ....................................................................................................................................................... 7

6 设计编审 .......................................................................................................................................................... 8

6.1 设计编写 ...................................................................................................................................................... 8

6.2 设计审查 ...................................................................................................................................................... 8

7 调查内容 .......................................................................................................................................................... 9

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 9

7.1.1 沉积岩 ........................................................................................................................................................ 9

7.1.2 火山岩 ...................................................................................................................................................... 10

7.1.3 侵入岩 ...................................................................................................................................................... 11

7.1.4 变质岩 ...................................................................................................................................................... 12

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 13

7.1.6 第四纪地质 ............................................................................................................................................ 13

7.2 地质构造调查 ........................................................................................................................................... 14 ii

7.3 区域矿产调查 ........................................................................................................................................... 15

7.3.1 异常查证 ................................................................................................................................................. 15

7.3.2 矿产检查 ................................................................................................................................................. 15

7.3.2.1 概略检查 .............................................................................................................................................. 15

7.3.2.2 重点检查 .............................................................................................................................................. 16

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 17

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 18

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 18

8.1 测制目的 ....................................................................................................................................................... 18

8.2 布设原则 ....................................................................................................................................................... 18

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 19

8.3.1 沉积岩剖面 ............................................................................................................................................ 19

8.3.2 火山岩剖面 ............................................................................................................................................ 19

8.3.3 侵入岩剖面 ............................................................................................................................................ 19

8.3.4 变质岩剖面 ............................................................................................................................................ 19

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 20

8.3.6 混杂岩剖面 ............................................................................................................................................ 20

8.3.7 构造地质剖面 ........................................................................................................................................ 20

8.3.8 矿化(体)带剖面 .............................................................................................................................. 21

8.4 测制精度要求 ............................................................................................................................................. 21

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 22

9.1 部署原则 .................................................................................................................................................... 22

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 23

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 23

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 24

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 24

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 25

11.1 资料整理 .................................................................................................................................................. 25

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 26

11.3 野外验收要求 ......................................................................................................................................... 27

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 28

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 28

12.2 成果图件编制 ......................................................................................................................................... 29

12.2.1 地质图编制 .......................................................................................................................................... 29

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 29 iii

12.3 报告编写 .................................................................................................................................................. 30

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 30

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 30

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 30

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 31

14.1 提交资料要求 ......................................................................................................................................... 31

14.2 成果评审要求 ......................................................................................................................................... 31

14.3 资料归档要求 ......................................................................................................................................... 3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 3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 35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 3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 41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 43

iv

前 言

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域地质调查中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地质调查要求。本标准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克信、于庆文、陈克强、潘中芳、李荣社、朱洪森、谷永昌、伍光英、程光华、王大可、张智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v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2006-ⅹⅹ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的提交等。

1.2 本标准是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4158-19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Z/T 0191-1997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ZB/T D10 004-19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DZ/T ? -2006 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0—01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1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2001-01 1:250 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6-?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

DD 20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 2006-?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 (1:50 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

3 总则

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3.1.1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3.1.2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为指导,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信息,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填制1:50 000地质图,1:50 000矿产图等,为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

3.2 工作程序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

3.3 基本准则

3.3.1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 2

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50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般2-4幅)测制,项目实际工作周期一般为3年。

3.3.2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3.3.3 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要通过综合运用物化遥和轻型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规律相关的地质信息。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规律,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国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3.4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具体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3.3.5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加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3.3.6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3.3.7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5—6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4.1 地形资料准备

4.1.1 1:50 000地质图和矿产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 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 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 000的(矢量化)地形图。 3

4.1.2 如调查区没有1:25 000比例尺地形图,可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采用1:50 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现势性资料,作为野外工作底图。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

4.2.2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

4.2.3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对不同时期形成的资料,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

4.2.4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2.5 尽可能收集与本次调查相关的各种地学数据库资料,如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

4.2.6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调查区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 如前人已针对区内区域地质或区域矿产等调查开展过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解译,应收集备齐全部资料,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3.3 如区内无可利用的前人遥感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遥感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制图。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 4

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

4.3.4 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环境等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

4.3.5 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6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4.3.7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4.1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是配合区域地质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

4.4.2 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要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

4.4.3 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对以往工作进行评述,明确该资料能够解决该地区的区域地质矿产问题。

4.4.4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4.4.5 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

4.4.6 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 5

紧密配合,达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矿产问题的目的。

4.4.7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相应比例尺的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如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构造)图。

4.4.8 没有开展过正规1:5万面积性物探测量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物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物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5.1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依据不同性质、不同方法的地球化学资料,正确地利用与研究。

4.5.2 区域化探、矿区(床)化探及异常查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地学应用与研究信息。其应用范围如下:

a) 基础地质:(1)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2)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b) 矿产地质:(1)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2)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3)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4)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c) 环境地质:(1)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2)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3)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4)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4.5.3 有关数据处理、推断解释、图件编制及异常查证等具体方法技术,见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

4.5.4 对于化探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该项资料。

6

4.5.5 没有开展过正规1:5万面积性化探工作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4.6.1 钻孔资料是浅覆盖区、大型盆地区、海岸带(区)和平原区获取区域矿产地质、基岩地质和第四系资料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类钻孔资料,包括钻孔岩心编录资料和岩芯实物资料。

4.6.2 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第四系等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编录。

4.6.3 对岩芯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芯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

4.6.4 尽可能收集岩芯实物资料,如岩芯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结合研究内容,补充编录资料和补采测试样品,以便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格架,了解覆盖层之下基岩和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

4.6.5 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为部署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提供思路。

5 野外踏勘

5.1 野外踏勘必须在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

5.2 针对基础地质调查,应选择不同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踏勘路线应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

5.3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5.4 在环境和灾害地质问题突出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重点对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 7

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踏勘。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要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踏勘。

5.5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5.6 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质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5.7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6 设计编审

6.1 设计编写

6.1.1 根据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

6.1.2 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 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矿产和环境问题;地质地理概貌;填图单位初步划分;调查内容;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并附调查区地质草图、工作程度图及工作部署图等图件。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6.1.3 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6.1.4 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6.2 设计审查

6.2.1 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6个月内进行。设计审查前项目工作单位应进行初审。

6.2.2 按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组织设计审查。

6.2.3 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 8

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评审会的前10天送达评审员。

7 调查内容

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1.1 沉积岩

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

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

7.1.1.3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4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5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大致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7.1.1.6 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应将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7 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8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

7.1.1.9 确定海陆分布位置和范围,包括海陆分界线(古海岸线),海相和陆相 9

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确定和分布位置,沉积区和剥蚀区总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

7.1.1.10 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如水深、盐度、温度、氧化还原、酸碱度)恢复。

7.1.1.11 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图面主要表示: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及其主要岩石组合;沉积等厚线;古地理单元;盆地构造;矿(化)点或含矿层;重要化石分布点及名称;物源供给方向;古流方向;古水深、古盐度、古纬度、古气侯带等。

7.1.2 火山岩

7.1.2.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

7.1.2.2 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7.1.1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序列。

7.1.2.3 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

7.1.2.4 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

7.1.2.5 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

7.1.2.6 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

7.1.2.7 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

7.1,2.8 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

7.1.2.9 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等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10

7.1,2.10 针对调查区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主要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线)理线理;火山机构;火山断裂;潜火山岩;岩墙(群);岩脉;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

7.1.3 侵入岩

7.1.3.1 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 “岩性+时代” 或 “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 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

7.1.3.2 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

7.1.3.3 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

7.1.3.4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1.3.5 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

7.1.3.6 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7.1.3.7 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

7.1.3.8 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7.1.3.9 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

7.1.3.10 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

7.1.3.11 针对侵入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 侵入岩浆构造图。编图内容主要包括侵入体单元类型及其时代;侵入体的岩石、 11

构造、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岩石系列;同位素年龄和测试方法等。

7.1.4 变质岩

7.1.4.1 变质岩区应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填图。

7.1.4.2 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

7.1.4.3 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本要求的7.1.1和7.1.2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7.1.3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

7.1.4.4 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

7.1.4.5 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

7.1.4.6 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7.1.4.7 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

7.1.4.8 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7.1.4.9 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

7.1.4.10 变质岩的构造变形调查要与变质作用调查紧密结合,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

7.1.4.11 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

7.1.4.12 注意采集不同幕次、同幕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 12

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

7.1.4.13 针对变质岩区成矿预测, 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变质建造构造图。编图内容主要包括变质建造类型及其时代;含矿层、标志层、特殊岩层、基性岩墙(群)、基性层状侵入体、榴辉岩、蓝闪片岩、高压麻粒岩和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及其时代;变质相(系)类型及变质期;主要构造边界;各种变质构造、性质、产状及其相互关系;各种变质建造类型同位素年龄和测试方法等。

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7.1.5.1 在造山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要特别注意对混杂岩(Me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除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外,对蛇绿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均需详细填绘。

7.1.5.2 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结构、矿物成分、规模、产状、原生和变形构造、蛇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尽可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注意区分蛇绿岩与一般的镁铁-超镁铁岩。

7.1.5.3 调查蛇绿岩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蛇绿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

7.1.5.4 调查和研究蛇绿岩与区域内其它相关岩石(如蓝片岩、榴辉岩等)的关系、时代、性质,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7.1.5.5 在查明“混杂岩” 或 “蛇绿混杂岩” 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内部构成进行观察记录与填绘,特别要注意查明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各自的岩性、岩相、时代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接触关系特征与性质。

7.1.5.6 调查和研究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带受深大断裂和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控制的铬、镍、铜等成矿条件与成矿信息,系统编制相关专题图件,圈定与评价成矿远景区。

7.1.6 第四纪地质

7.1.6.1 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 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7.1.6.2 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

13

7.1.6.3 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7.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可利用的远景。

7.2 地质构造调查

7.2.1 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本要求7.1.4开展工作。

7.2.2 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构造置换、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7.2.3 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

7.2.4 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7.2.5 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7.2.6 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7.2.7 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7.2.8 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

7.2.9 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

7.2.10 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7.2.11 在造山带区的重要成矿区带,针对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大地构造相图, 全面反映调查区地质形成演化过程中(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等) 14

的大地构造相空间位置以及相类型。编图内容主要包括:大地构造相和亚相类型;区域主干断裂;各相、亚相环境的建造类型和时代等。

7.3 区域矿产调查

7.3.1 异常查证

7.3.1.1 充分收集、分析、利用调查区内已有的物化遥及矿产等资料。

7.3.1.2 结合区域矿产地质背景研究,对区内已有的物化探异常(1:200 000及其他比例尺)进行筛选,优选出需要查证的异常。

7.3.1.3 对已优选的化探异常进行三级或三级以上的查证。 查证方法采用 1:50 000地球化学测量和剖面法。在异常区测制两条以上控制性地质地球化学剖面。

7.3.1.4 对优选出的航磁和其他物探异常,采用1:50 000高精度地面磁测或其他物探方法进行查证。

7.3.1.5 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遥感异常提取,所有遥感异常区带,均应根据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找矿远景分级。遥感异常图上应标明重点查证的异常区带号、异常号,为下一阶段的矿产检查提供依据。

7.3.1.6 在查证的物、化探异常区内,填制1:25 000地质草图,调查矿化地质体、含矿标志层、控矿构造、蚀变带、矿化带,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化)体(层)的矿物组成、有益组份及含量等。分析异常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初步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

7.3.1.7 对重要含矿地质体和矿化蚀变带等成矿有利地段的调查路线,应适当加密,采用追索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方法。矿化蚀变带、含矿层、矿体(点)应系统采样,并进行必要的素描或照相,在图上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

7.3.2 矿产检查

矿产检查分为概略检查和重点检查。

7.3.2.1 概略检查

a) 已知矿(化)点概略检查

(1) 对有找矿意义的已知矿(化)点、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要进行概略检查。

15

(2) 概略检查要对各类自然露头、已有勘查工程进行详细观察,系统编录和采样。了解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围岩蚀变、成因类型以及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等。

(3) 通过区域追索调查,初步查明矿化(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分析成矿地质背景,指导区域找矿。

b) 新发现矿(化)点概略检查

(1) 对新发现的矿(化)点、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和其它重要找矿线索都应进行概略检查。

(2) 概略检查阶段一般要填制1:10 000地质矿产草图,初步查明矿化地质体的分布特征,了解含矿标志层、控矿构造、蚀变带、矿化带,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化)体(层)的矿物组成、有益组份及含量等。

(3) 必要时应布署少量轻型山地工程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剖面,对矿(化)体进行连续采样,了解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以及矿(化)体的变化特征。

(4) 检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工作简报,提出是否进一步开展重点检查的工作建议。

7.3.2.2 重点检查

a) 对概略检查中初步确定的成矿条件较好、找矿前景较大的矿点,要择优进行重点检查。

b) 重点检查一般选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剖面测量、轻型山地工程揭露等技术方法进行。

c) 重点检查的矿化区或矿化蚀变带,均需要填制1:2 000-1:10 000比例尺地质矿产草图,初步圈定矿体、矿化蚀变带在地表的出露范围。对地表矿化强烈或地表露头矿等地段,可布设轻型山地工程揭露矿体。

d) 控制矿(化)体的工程要求揭穿其顶底板。对于重要地质现象要绘制大比例尺素描图、拍照或摄影,文字描述做到内容详尽翔实,重点突出。

e) 对山地工程揭露的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等进行系统刻槽取样,了解矿石的类型、结构和组份以及矿(化)体的变化特征。

f) 检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重点检查地质报告,分析成矿规律,初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或找矿远景区,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

16

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7.4.1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环境调查和生态环境调查。

7.4.2 地质灾害调查可以成因分类为基础,划分区域地质灾害组合类型,调查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现象。重点分析区域内产生地质灾害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探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危害性质。

7.4.3 重点进行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包括内营力地质灾害和外营力地质灾害。

a) 内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由构造运动引发的活动断裂、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壳形变、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b) 外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河岸侵蚀、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7.4.4 在地方病发生区,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地方病发生现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区和水体、土壤重度污染区进行检查;研究地方病区域性分布特征和诱发因子,为区域性防治提供依据。

7.4.5 在农业区如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其主要调查内容是:农业地质体背景、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与地质体风化成壤关系;农业地质灾害类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农田引水灌溉引起的农田沼泽化、盐渍化等。了解农田水文地质、土壤元素全量和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等,进行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述。

7.4.6 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要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其调查内容除参见本要求的7.1.6、 7.2.8~7.2.10、7.4.3外,还应参照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7.4.7 在生态环境方面,除按本要求的7.4.1~7.4.5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外,还应调查如下内容:

a) 沙漠、戈壁、基岩山地、冰川冻土、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数量。

b) 大型矿山设施、工业设施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污染物诱发的地质灾害。 c) 因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塌陷、水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的分布、规模。

7.4.8 在上述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环境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

17

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7.5.1 旅游地质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详细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对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普查;二是尽可能对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的内涵及外延部分进行补充调查;三是对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的新景点进行重点调查,对景点进行全面摄像和拍照,并进行初步评价。

7.5.2具体调查内容为:

a) 具重大科学价值、可供科普和地质考察旅游的典型地层剖面、化石产地、火山遗迹、地震遗迹等。

b) 构成奇特山体的岩石、地层、节理、断层、褶皱等。

c) 构成奇特地貌的山势、冰川、名山峡谷、岩溶洞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

d) 构成美妙水景的湖泊、温泉、溪、瀑布等。

e) 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地质景观,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人类遗迹、古采矿冶炼遗迹等;

f) 对旅游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的气象、气候因素及地质环境因素。

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8.1 测制目的

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

8.2 布设原则

8.2.1 每幅图每个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多图幅联测时每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实测剖面。

8.2.2 一个图幅范围内一般至少应有一条以上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特征。

8.2.3 在重要成矿区带,针对区内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均应有实测剖面控制。地表矿化强烈或地表露头矿覆盖较大的地段,要安排剥土、槽探工作,必要时可施工少量浅井、浅坑或浅钻。

8.2.4 评价目标矿种为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等时,视情况可测制 18

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

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8.3.1 沉积岩剖面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样品,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为路线地质调查打下基础。

8.3.2 火山岩剖面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火山岩相类别。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岩性岩相剖面。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8.3.3 侵入岩剖面

测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对岩体(岩基)进行解体,划分侵入体,确定侵入体间相互关系、侵位顺序、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同源岩浆演化系列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超单元;对岩浆混合作用(简称浆混)演化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研究基础上,合理的划分填图单元。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8.3.4 变质岩剖面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 19

元,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分别按本要求的8.3.1和8.3.2进行,但应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中高级变质岩,要在查明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基础上测制剖面确定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建立地(岩)层序列和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测制第四纪地质体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纪地质体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研究第四纪地质体与地貌类型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填图单位,建立堆积层序;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研究各类第四纪地质体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的对应关系;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描述并选择性地采集有关样品,如孢粉样、微古化石样、古地磁样、地球化学样、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C14等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8.3.6 混杂岩剖面

测制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的目的是进行基质和外来岩片(块)的划分、对比研究。对基质的划分研究可据基质的变质程度不同分别按本要求的8.3.1、8.3.2和8.3.4进行。在剖面上特别要注意岩片(块)与基质之间、岩片(块)与岩片(块)之间接触关系特征调查,分别按岩片(块)和基质对混杂岩内部物质组成逐层详细描述,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同位素测年等样品,进行时代、岩相、变形和变质历程研究。

8.3.7 构造地质剖面

剖面上对各种地质构造要素、构造形迹、构造叠加改造和交切关系均应详实记录,并附必要的素描和照片。各种产状要素和所需参数齐全,判别运动学特征的现象和必要的数据清楚,所述现象定性基本准确。必要时在剖面上需进行地质 20

构造野外统计测量,测量数据必须系统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其属性和期次关系清楚。对重要接触关系,均应有专门的控制点,记录内容应包括界面产状、性质、界面特征,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变形差异。其时代应有资料依据。附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采集必要的标本。对区域性的断裂带和韧性剪切带,必须有较系统的构造岩标本和有关样品控制(如定向标本,岩组分析样等)。

8.3.8 矿化(体)带剖面

针对出露在地表及近地表的重要含矿地质体、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前人采矿遗迹(采坑、老硐)而布设的剖面。在剖面上施工的剥土、探槽、浅井、浅钻等山地工程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正规的地质编录。控制矿(化)体的工程要揭穿其顶底板。针对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要进行正规地刻槽取样,分析矿石质量,了解矿石的类型、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蚀变特征、矿化类型及矿化标志等。要取全取准各类测试样品并标绘在素描图上,文字描述应做到内容详尽翔实、重点突出。涉及含矿地质体及其围岩的岩性岩相和地质构造的观察记录内容参见本要求的8.3.1~8.3.7进行。对于与成矿相关的重要地质现象要绘制大比例尺素描图、拍照或摄影。测制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时,需基础地质、物探和化探人员共同进行,其观察、编录和取样工作参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

8.4 测制精度要求

8.4.1 在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规定地质剖面测制的比例尺为:

a) 沉积岩和沉积-火山岩剖面(第四系除外),比例尺控制在1:2 000以内。 b) 第四系剖面,分两种情况:

(1) 厚度巨大的粗粹屑沉积,比例尺一般为1:5 000。

(2) 厚度较小的细粹屑沉积,比例尺一般大于1:500。

c) 岩浆岩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5 000~1:10 000。

d) 变质岩剖面,比例尺一般为在1:5 000。

e) 构造地质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10 000。

f) 矿化(体)带剖面,比例尺一般大于1:500。

8.4.2 剖面线位置选择分如下两种:

a) 对于基础地质剖面,要注意露头的连续性,剖面线上的露头应大于60%,顶底齐全,接触关系清楚。当难以选择露头连续性好的剖面时,可布置一些短剖 21

面加以拼接,层位拼接要准确,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

b) 对于矿化(体)带剖面,剖面线要安排在矿化最强的地段。剖面线上如某些地段有掩盖,应使用剥土和探槽揭露。

8.4.3 实测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于地质体和矿化(体)或蚀变带走向,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夹角不可小于60度。花岗岩区要横穿岩基主体,火山岩区要横穿火山机构发育地区。

8.4.4 造山带混杂岩地层剖面,要求各种重要界面和剖面的顶底无掩盖,接触关系清楚。

8.4.5 第四系平原区如无天然或人工挖掘剖面,又无前人的钻孔资料利用时,可布适量钻孔取芯建立剖面柱。钻孔数量以控制区内第四系成因地层类型为宜。

8.4.6 实测剖面记录要按规定的记录表格式详细逐层记录岩性、岩相、古生物、蚀变、矿化、构造、产状、各类样品采集、照相等内容。室内资料整理要完成计算表中要求的各项计算。

8.4.7 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制作:

a) 沉积岩、沉积—火山岩(含低级变质的沉积一火山岩)一般要制作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

b) 第四系堆积物如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可只制作柱状图;

c) 中高级变质岩、侵入岩和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和构造地质剖面一般只要求制作实测剖面图,根据需要,该类剖面或其中的某些层段可制作柱状图。

d) 矿化(体)带剖面除制作详细的剖面图和柱状图外,还应制作详细的矿化(体)带的平面图。

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1 部署原则

9.1.1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将地质路线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9.1.2 踏勘路线: 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矿化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矿产情况,或对新发现的重要地质体和重要成矿带,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

9.1.3 系统观测路线:必须全面控制调查区所有地质体、矿化体和主要构造形 22

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 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具体布设要求如下:

a) 穿越路线要尽量控制地质体、矿化体及其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

b) 当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矿化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或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边界的空间延伸情况等特征时,可布置追索路线。

c) 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能有效控制各类地质体。

d) 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置地质路线。

9.1.4 检查路线:根据实际需要针对要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和矿产问题,应布置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a) 单幅有效观测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600km以上, 有效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00m~600m左右。

b) 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带、地质体和矿化带,必须要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应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为原则。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

c) 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体等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d) 要着重查明不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间的侵入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矿化带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等。

e) 系统观测路线、踏勘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路线信手地质剖面(比例尺1∶5 000~1∶10 000)。

23

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a) 野外手图采用1:25 000数字化地形图。所有地质体、矿化体界线、正式填图单位和非正式填图单位、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 均应准确标绘到野外手图上。

b) 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观测点、线在野外手图上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25m。

c) 对直径大于5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25m、长度大于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均要标绘在野外手图上。对分布面积过小,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和矿化体,要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在图上。

d) 基岩区内面积小于1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地质图上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适当夸大表示。

e) 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测描述,并标注或夸大标注在图上。

f) 1:50 000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10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其范围虽小,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和矿化体,均可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在图上。

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0.1 为保证各类样品测试与分析质量,对不同地质体(侵入岩、中高级变质岩、矿化体、第四纪地质体等)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数量,应反映在设计书中,最终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意见书为准。

10.2 应收集前人在测区完成的岩石、矿石、古生物等各项鉴定测试成果,经认真复查、筛选,充分加以利用。

10.3 调查中的样品采集、测试和鉴定,都应以针对性、有效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达到投入较少,而效果较好的目的。

10.4 调查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矿化体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重要样品应及时送交国家 24

认证的机构或国家级、省部级开放实验室进行测试或鉴定。

10.5 分析鉴定结果须按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抽检,并对其质量作出评述。 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1.1 资料整理

11.1.1 野外调查阶段当日、数日资料的整理

11.1.1.1 野外阶段资料整理的任务是把观察搜集到的各种实际资料进行日常综合整理,不断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从整理中及时总结、逐步认识区域地质规律,并及时发现问题,现场予以解决,以便使后续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11.1.1.2 野外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可按具体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周期分为当日、数日观测资料的整理和一条路线或一条剖面资料的整理两种情况进行。

11.1.1.3 当日、数日资料的整理系指每天或数日所收集文字、图件资料的整理和实物资料的整理两个部分。文字和图件资料的整理包括:

a) 检查记录是否系统、连续和全面,各种地质体、矿化体构造要素的产状及各种参数是否完整。

b) 各种必须的样品是否采集。各类实物标本和各类分析测试鉴定样品的分类包装,清点数量并检查采集编号的正确性。

c) 对实测剖面应注意导线、分层和各类样品采集编号的正确性,要检查各类采集数据编号,防止重复或遗漏。

d) 及时作好当天地质路线小结,小结内容主要突出新进展新认识或新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阐明与相邻路线连绘的看法。若发现有重大遗留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复查,对遗留问题进行复查后,应将复查结果加注到原路线记录中的相应位置,并注明检查人姓名、检查日期。

11.1.1.4 每个基站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该站获取的各项原始资料,对存在的地质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弥补,不能把已发现的问题带到下一个工作基站。

11.1.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11.1.2.1 阶段性和年度性的资料整理是野外资料逐步达到系统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已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中间环节。在此阶段,项目组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每次质检均应形成相关记录。

11.1.2.2 阶段性和年度性整理内容与要求应包括:

25

a) 完善野外纪录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核实吻合工作,要求做到野外记录、路线信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与实际材料图相互吻合。

b) 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使区域地质图分阶段逐渐形成。

11.1.3 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野外资料的综合整理

11.1.3.1 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

11.1.3.2 野外验收时,对全部野外资料的综合整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a) 调查区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和实测剖面工作量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

b) 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c) 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全部样品的送样任务, 70%的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d) 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e) 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f) 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简报编写。

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11.2.1 审批类文件:任务书、设计书和相应的图件以及设计审批意见书。 11.2.2 纸介质打印资料:彩色喷墨地质图;彩色喷墨矿产图(含成矿预测图);实际材料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和相关记录;野外地质路线记录。

11.2.3 化石鉴定;岩矿鉴定;各类样品分析测试;矿点检查;各种专项调查资料的采(送)样单及相应的鉴定成果、数据和图表等。

11.2.4 野外数据采集形成的数据库资料:野外地质路线调查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实测地质剖面数据库。

11.2.5 针对区域矿产调查,除应提交上述11.2.1~11.2.4中规定的资料外,还需提交如下资料:

a) 概略检查应提交1:10 000地质矿产草图、实际材料图及相关数据库;物化探异常图;概略检查地质简报等。

b) 重点检查应提交1:2 000-1:10 000地质矿产草图、实际材料图及相关数据库;工程编录原始资料和工程素描图;物化探异常图;矿化体分布和采样平面 26

图;大比例尺重要地质剖面图;重点检查地质报告等。

c) 尽可能搜集、整理的区内己有和正在普查、详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并建立登记卡片和简表。

d) 收集、整理的各类物探、化探、遥感异常资料,并建立登记卡片和简表。 e) 在成果报告中系统总结区内矿产概况、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找矿标志,分析成矿规律,初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或找矿远景区,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 11.2.6 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

11.2.7 其它类文件:半年和年度简报、阶段性总结,各级质量检查记录资料。 11.2.8 上述全部资料经项目工作单位组织初审通过,并提交了初审意见书。 11.3 野外验收要求

11.3.1 野外验收由上级主管部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在野外现场进行验收。验收以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为主要依据。

11.3.2 验收委员会应着重检查如下内容:

a) 设计执行情况。

b) 原始资料质量及文图吻合程度。

c) 基础地质、成矿地质背景、矿产预测和环境地质等问题解决的程度。 d) 检查编稿地质图和矿产图是否正确反映了图幅的主体地质矿产特征;各类地质体、矿化体(点)等内容的图面表达、编制原则是否正确;图面结构是否合理等。

11.3.3 野外验收要对野外第一性资料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对重要的地质点、矿化体(点)、地质路线、剖面资料进行评级。评级按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11.3.4 一般在野外资料检查之后进行野外验收中的野外实地检查。野外实地检查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天。主要检查内容为:

a) 经资料检查认为有疑问,需要进行野外验证。

b) 重要的基础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现象、接触关系和矿化(体)点。 c) 重要的地质剖面。

11.3.5 经资料检查和野外实地检查后,由验收委员会形成野外验收意见书,对调查区的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控制程度、原始资料质量、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作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出需补充调查的工作内容及意见。

11.3.6 对验收中所提出的野外补充调查工作,应责成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有关技 27

术人员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12.1.1 通过了野外验收,按验收意见完成野外补充工作,经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审核后,方可转入最终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阶段。

12.1.2 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a) 全面整理各种岩石、矿石、矿物、化石、岩相、构造及其它标本,陈列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标本,供编图和编写报告时参阅、对比。

b) 技术人员应对重要的实物标本和光、薄片、矿物、化石等进行观察或检查鉴定,加深认识。

c) 整理分析各种岩矿样品的分析测试鉴定报告,分别编制成册,对测试数据按编写报告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计算,结合标本和其它原始编录材料,综合分析研究,绘制综合性图件和成果图,以及报告所需的插图、插表。 d) 根据综合研究及分析鉴定结果,批注野外记录和其它原始资料,对相应的图件亦应予以订正或修改。

e) 根据古生物鉴定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野外资料确定地层及岩浆岩的时代、顺序,并进行详细划分和对比,编制图表,选择有意义的典型素材,作为编制报告的基础资料。

f) 对各种构造现象应结合区域性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完整的区域构造格架概念。

g) 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研究:

(1) 根据区域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分析判断各种矿产和异常的成矿远景及意义。根据同位素年龄测试、古生物化石定年等结果,确定重要成矿类型的成矿时代。

(2) 对实测的地、物、化、遥、重砂等找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资料的综合整理(包括已有资料整理),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 在对找矿信息全面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矿产预测研究,编制矿产图及成矿预测图,按相关标准和规范,科学划分和圈定成矿远景区带,总结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确定找矿标志,优选找矿靶区,对区域矿产潜力做出综合评价。

28

h) 依据本“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拟定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2 成果图件编制

包括地质图和矿产图(含成矿预测图)两种图件的编制。

12.2.1 地质图编制

a) 最终地质图的编制,必须经过野外验收后按验收意见完成有关补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编制地质图所用资料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吻合一致, 並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b) 地质图的编制要严格遵循比例尺由大到小的原则,编制地质图最基础的原始资料,是已经编好并经完善的1:25000的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和相关的物化遥综合处理分析数据。

c) 地质图的编制应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在GB958-89和DZ/T0179-1997中未涉及到的部分可自行设计有关花纹符号。

d) 各类地质体表示在图上的精度,参见本要求的第9.2.2条。

e) 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调查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

f) 附在1∶50 000地质图下方的图切剖面,一般应选在反映区域地质构造最为系统完整,地质和矿产现象最为丰富最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切割。当一条剖面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和区域矿产特征时,可以另切辅助剖面,补充反映有关内容。

g) 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根据实际情况,可附角图表示各图幅调查重点和特色的有关内容。充分利用图面空间展示图幅区域地质矿产特点和研究程度。

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a) 在完成地质图的基础上,以地质图为底图编制矿产图(成矿预测图)。 b) 底图上应标绘:

(1) 矿床、矿(化)点、矿种、规模、成因类型、共伴生矿种;

(2) 转绘各类地、物、化、遥主要异常,标出找矿标志;

29

(3) 划分和圈定矿区(带)界线、级别、编号、命名等。

(4) 图上应尽可能标明控矿条件。根据成矿条件有利程度,预测资源潜力大小和矿体埋藏深度等因素,并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将靶区分为A、B、C三类。 12.3 报告编写

12.3.1 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成矿理论为指导。区域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图幅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图幅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区域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

12.3.2 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努力做到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要在客观反映各种符合精度要求的地质、矿产实体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科学前沿的高度反映图幅区域地质区域矿产的总体研究水平。

12.3.3 联测的1:50 000图幅,要按联测图幅分别编写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并按单幅编写说明书。区域调查报告可参照本标准附录C和B的提纲编写。 12.3.4 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协调。 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13.1.1 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内容包括从设计编制、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地物化遥等成果综合、质量检查等全部的数字化原始资料。

13.1.2 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设的有关要求详见《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和《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13.2.1 最终成果数据库着重通过对原始数据库的凝炼,自然过渡到最终成果库。

13.2.2 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内容和有关要求详见DD 2006-?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和DD 2006-?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30

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14.1 提交资料要求

最终成果评审时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提供下列资料:

a) 实际材料图和空间数据库。

b) 物化遥解译成果图件和相关说明。

c) 地质图和空间数据库。

d)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和空间数据库。

e)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和分幅说明书(纸介质与电子文件)。 f) 项目任务书、设计书、野外验收意见及审批文件、项目承担单位的初审意见书。

g) 项目经费竣工决算报告。

14.2 成果评审要求

a) 最终成果评审一般在野外验收后6个月内进行,评审由项目管理单位聘请评审员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在最终成果评审前,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初审。地质图、矿产图(成矿预测图)、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及其相关成果(专题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图件等)至少在评审前10天送达评审员。

b) 最终成果评审的要点是:

(1) 野外验收后野外补充工作的完成情况。

(2) 地质图和矿产图(成矿预测图)中各项地物化遥等综合资料与原始资料(实际材料图数据库)的吻合程度。

(3) 调查区的基础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所取得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成果、区域调查报告的水平。

(4) 地质图、矿产图(成矿预测图)和相关空间数据库内容、精度及编绘与建库质量。

c) 最终成果评审由评审委员会在听取成果汇报、审阅区调报告和图件及有关资料、与项目人员交换意见并经过充分讨论后形成评审意见书,并评定分数和等级。

14.3 资料归档要求

最终成果评审通过后,地质图、矿产图(成矿预测图)和相关空间数据库、 31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必须按最终成果评审意见进行全面检查和修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须向国家有关地质调查资料存放单位对形成的全部调查资料,按国家资料归档的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归档。资料归档一般在最终成果审查通过后的半年内完成。

3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A1 绪言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和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

A2 资料收集利用和野外踏勘

A2.1 研究程度和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与利用

简述调查区研究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对前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与利用。

A2.2 物化遥等资料的收集与初步应用

简述遥感、物探、化探等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应用。

A2.3 数字地形图准备与质量评述

A2.4 野外踏勘

简述野外踏勘所取得的初步认识及完成工作量情况。

A3 区域地质调查

A3.1 区域地质概况及填图单位厘定

A3.1.1 简述调查区域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A3.1.2 提出区域地质图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

A3.2 主要调查内容

简述区域地质的主要调查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A3.3 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简述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精度要求及其选择的依据。

A4 区域矿产调查

A4.1 区域矿产概况

简述调查区域矿产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A4.2 主要调查内容

简述区域矿产的主要调查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野外踏勘和区域地质图填图单位初步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前人矿产、物化遥资料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研究成果,拟定区域矿产图的图面表达的初步方案。

A4.3 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简述区域矿产调查工作方法、精度要求及其选择的依据。

A5 其它专题调查

简述其它专题调查的内容及工作方法(如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等)。 33

A6 数据库建设

简述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和其它专题调查中野外原始数据库、地质图、矿产图和其它专题图件的空间数据库建设初步方案。

A7 总体工作部署

简述人员组织、技术装备、工作计划、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计划实物工作 量以及质量。

A8 质量保证

简述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质量保证体系。

A9 预期成果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工作,预期取得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和其它专题调查的 主要成果。

A10 经费预算

简述各工作阶段(或项目)的经费预算。

设计书附图:区域地质草图;区域矿产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工

作部署图

3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B1 绪论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形资料和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情况;

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任务情况。

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B2 地层

由老到新介绍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和岩石学特征;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同时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

附各填图单位的岩石地层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相剖面图;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图;区域地层格架图;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演化模式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等。 B3 岩浆岩

B3.1 侵入岩

B3.1.1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时代归属及其依据。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B3.1.2 中酸性侵入岩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概述: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各论: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单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1)地质特征。2)岩石学特征。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6)时代归属及其依据。 35

综合对比:综合对比各时代花岗岩类填图单位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那个时代填图单位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叙述:1)各时代花岗岩类填图单位或序列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2)花岗岩类成因。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5)综合上述特征讨论区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B3.1.3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归属及其依据,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附火山岩相—构造图。

B3.1.4 脉岩

脉岩产出时代,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 B4 变质岩

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

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B5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指明调查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叙述 36

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须分别按基质和外来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充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图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B6 专项调查研究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调查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进行了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附数字化专题图件。 B7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以数字填图系统形成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和相关数据项的简要描述。 B8 结论

取得的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调查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重要化石、岩矿、岩相、地质构造、野外地质和地貌景观图版和图版说明。

37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C1 绪言

工作目的和任务;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包括以往基础地质工作、物化遥工作和矿产勘查开发等工作;本次工作情况及完成任务情况,包括区域矿产野外填图和样品采集与测试工作量、新开展的物化遥工作量、野外踏勘和矿点检查工作概况等。

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C2 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包括地层条件、岩浆岩条件(火山岩和侵入岩)、变质作用条件、构造条件等。阐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质构造作用对成矿作用、矿化蚀变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C3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重砂及遥感特征

C3.1 地球物理特征

包括物性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地球物理工作的面积和剖面测量资料应按相关方法的行业技术标准系统整理和成图。

地球物理异常的定性解释:采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信息的方法,分析和辨识有直接或间接找矿意义的异常,应特别注意筛选具有寻找大矿前景的异常,并通过初步查证进一步解释推断。

地球物理异常的定量解释:对所有已定性解释的重要矿致异常,应定量反演异常源的埋深、形态、产状和边界。

C3.2 地球化学特征

包括地球化学场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按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采样点位图、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异常剖析图及其他专题解释图件。

C3.2 自然重砂特征

在开展重砂矿物的共生组合、标型矿物及矿物标型特征、磨圆度情况、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将零散 38

的资料编制成有关的图表,如编制重砂矿物分布图和圈定有用重矿物异常扩散晕,进行异常的解释和推断,分析重矿物来源,排除非矿异常,确定因矿引起的异常特征和标志。并结合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有关资料,就工作的相关情况编写报告。

C3.3 遥感异常特征

遥感异常提取方法概述。通过遥感异常对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特征影像提取等。线性体特征、线性体之间的时、空结构、演化特点以及与成矿、控矿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环状影像特征,环状影像之间的相互交切、包容、叠置、移位等时、空演变特点,与成矿、控矿地质作用关系以及隐伏岩体圈定等。根据异常特征对所有遥感异常区带、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的找矿远景分级与评述。

C4 区域矿产

C4.1 概况

C4.2 金属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

C4.3 非金属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

C4.4 能源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

C5 矿产检查

C5.1 矿产检查工作分述

C5.2 新发现矿产地各论

C6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

C6.1 成矿规律

包括: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成矿时间演化规律;成矿区(带)的划分。 C6.2 主要矿种的找矿模型

包括:控矿地质因素分析;找矿标志分析;找矿模型建立。

C6.3 矿产预测

包括:远景区的圈定;远景区分类及特征;找矿靶区的优选及特征;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C7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包括如下七个方面的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地质填图工作;物探工作;化探工作;遥感工作;矿产检查工作;探矿工程;其它工作。

C8 矿产图空间数据库

以数字填图系统形成的矿产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和相关数据项的简要描述。

39

C9 结论

取得的重要找矿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调查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重要矿物标本、成矿和控矿地质构造、野外矿体或矿带地质景观图版和图版说明。

40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D 1 外封面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xx

41

42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xx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E 1 外封面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xx

43

44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xx

更多相关推荐:
解读汇总 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与百合网日联合发布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是继年月我国出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后的一次覆盖全国个省份的社会调查婚姻是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而言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件人生大事可以说婚姻是两...

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百合网发布20xx婚恋报告揭示国人第一次伴随时代的更迭70后80后逐渐淡出社会主流词汇90后甚至95后开始成为当今社会的宠儿于是无论是购物餐饮还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交行为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爱情亦是如此为...

解读《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解读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日联合发布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个省份的社会调查从多元的婚恋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单身人士婚恋...

20xx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报告

择偶要求高而且不会主动调整以致错失择偶最佳时期女性择偶要求的高低是婚恋市场供求均衡的主要杠杆男性女性全体很高414543比较高279356325一般581579580比较低701638很低290414题目您认为...

20xx国人婚恋调查报告出炉

4成女性望与公务员结合14日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联合发布20xx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调查从多元的婚恋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单身人士...

《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发布

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发布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已购房的男性择偶优势有所下降男财女貌是男女择偶要求中最显著的差异男性有过红颜知己的比率全国平均值69四川74明日就是214情人节某婚恋网站昨日发布了...

19xx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情况调查报告

19xx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情况调查报告内容摘要作为当今中国发展面对的基本国情中三大问题之一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查阅了从19xx年到20xx年来各年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通过这...

调查报告 不同时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观

不同时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观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月30日调查地点访谈调查目的对比了解并分析不同时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观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访谈及问卷填写调查人李言炎一前言一调查目的及意义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访谈不...

当今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实践报告书摘要爱情是一对男女互相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情感具体的说包含以下几个意思爱情以一定客观物质为基础理想是爱情的社会内容男女平等具有排他性热烈性持久性...

关于家庭婚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庭婚姻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人贾康康学号20xx013790指导老师方建斌时间20xx年8月25日地点河南省项城市市区人群密集处摘要胡锦涛曾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

关于IT公司员工的婚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IT公司普通员工的婚姻状况的调查报告学院XX班级XX学号XX姓名XX实践时间X年X月X日X年X月X日实践地点XX科技有限公司一调查目的当前有越来越多的适龄男女青年处于独身状态这一通常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现象在我...

大学生恋爱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摘要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本文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情况作一个分析关键词爱情与人生大学生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

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