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报告

时间:2024.5.8

突破低端锁定倾向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着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20xx年浙江省块状经济调查报告

我省块状经济起源于农村工业化,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是其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我省块状经济形成了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五个为主”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内生活力强劲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而剧烈波动的特点。近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及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科技革命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全省又逐步催生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块状经济。历史地看,我省块状经济发展脉络已由最初的自发生成阶段逐步走向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发展环境的急遽变化,块状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在新的宏观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站在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切实增强产业集群国际竞争能力,不仅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基于此,20xx年,省经信委又组织力量就此课题进行了深化调研,并形成了以下阶段性工作成果。

一、全省块状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1

省经信委一直非常注重对块状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引导,分别于20xx年、20xx年和20xx年都作了专题调研并出台工作指导意见,其中,20xx年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共有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462个。随着块状经济不断演变和发展,其空间分布已从最初的以“一县一品”和“一县多品”为主的县域型转向跨县域型和市域覆盖型等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形态,产业间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更为明显。为深入分析新经济形势下块状经济的演进态势,省经信委今年对全省块状经济的调研统计上,突破了以往单纯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同时兼顾每个块状经济事实上的空间分布,以企业数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对块状经济按行业属性和产业链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归并整理。根据新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分析,全省块状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经济规模看,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20xx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块状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312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下的有176个,占总数的56.4%;销售收入在50亿-100亿元的有64个,占总数的20.5%;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有72个,占总数的23.1%,其中销 2

售收入100亿-200亿元的有46个,200亿-500亿元的有19个,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

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26个块状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1万个的有义乌小商品、长兴纺织、诸暨袜业和永康五金;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等6个,其中义乌小商品40万人左右。

20xx年销售收入规模超200亿元的块状经济

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报告

3

(二)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 20xx年,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占总数的91.1%。我省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的总量规模排在前5位的是宁波市(5172亿元、占全省的18.4%)、杭州市(4643亿元、占全省的16.5%)、绍兴市(3559亿元、占全省的12.7%)、温州市(3348亿元、占全省的11.9%)和台州市(3247亿元、占全省的11.5%),以上5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占全省的71%,以下依次是金华、嘉兴、湖州、衢州、舟山和丽水。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个数排名前5位的为台州市(共45个)、温州市(共41个)、宁波市(共39个)、杭州市(共36个)、嘉兴市(共32个),以下依次为金华市(共30个)、绍兴市(共24个)、湖州市(共23个)、衢州市(共20个)、丽水市(共16个)、舟山市(共6个)。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的就业人数排名前5位的为温州市(共172.21万人)、金华市(共118.38万人)、宁波市(共116.65万人)、台州市(共102.56万人)、绍兴市(共88.66万人),以下依次为嘉兴市(共84.02万人)、杭州市(共82.18万人)、

4

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报告

湖州市(共36.02万人)、丽水市(共12.63万人)、衢州市(共11.01万人)、舟山市(共6.52万人)。

从各县(市、区)情况看,按块状经济总销售收入进行排名,前10位的县(市、区)依次是:萧山区、绍兴县、诸暨市、镇海区、温岭市、慈溪市、永康市、北仑区、乐清市、余姚市。按块状经济吸纳就业人员进行排名,前10位的县(市、区)依次是:瑞安市、义乌市、慈溪市、诸暨市、乐清市、永康市、龙湾区、萧山市、绍兴县、余杭市。

块状经济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县(市、区)

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报告

(三)从产业结构看,涵盖面广但以传统产业为主 从行业内块状经济分布数量看,块状经济分布数量超过10个的行业有15个,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内块状经济分布数量最多,达到35个,其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业,有33个,位列第三的是纺织业,有29个。总体来看,轻纺和机械等传统产业仍是浙

5

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报告

江块状经济的主体。具体到中小类,我省块状经济产业涵盖面更广、细分程度更高。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包括电线电缆、电磁线、蓄电池、电光源、电子电器、输变电、工业电器、电机、家电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汽车及配件、摩托车、汽摩配、船舶及修造等;纺织业,包括丝绸、针纺、家纺、花边、羊绒、纺丝、经编、贡缎、无缝织造、绗缝家纺、产业用布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针织服装、羊毛衫服装、童装、袜业、领带、线带、制鞋等。

从从业人员数量上看,全省纺织业块状经济共吸纳163.8万人就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块状经济吸纳97.4万人,另外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皮革羽绒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块状经济吸纳就业人数也均超过60万人,分别为83.19万人、73.36万人、69.46万人、62.77万人。

从销售规模看,行业内块状经济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行业有9个,超过1500亿元的有6个。其中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内块状经济销售收入分别为5723亿元和3146亿元。

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行业

依次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到了20xx年,块状经济的产业规模排序有了明显的调整,排名上升的多数是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交通运输、通用设备和金属制品制造业已在前5位产业中占了4位,石油加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上升至第7位。总的看,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这一变化符合经济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和阶段的变化,说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积极效应正在体现。

(四)从内在素质看,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与转型升级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省着力从技术、品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动块状经济创新发展,块状经济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从技术创新看,一些企业特别是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探索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大部分处于不同的块状经济内),总量位居全国第2位;已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同时,我省十分注重块状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建设,为块状经济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推广、信息咨询、质量检测、员工培训等服务。截止20xx年,全省块状经济内共建立了278个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各类行业协会210个。从品牌创新看,我省品牌建设经历了从无牌、贴牌到有牌,从有牌到名牌, 7

从名牌到打造国际国内著名品牌的转变,20xx年我省实现世界名牌产品零的突破,万向集团钱潮QC牌万向节光荣上榜。20xx年底止,全省块状经济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88个,占全省总量的65%,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588个。在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基础上,致力于创建区域品牌,扩大产业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我省已经获得了如宁波服装、绍兴纺织、永康五金、温州皮鞋、嵊州领带、瑞安汽配、安吉椅业、义乌小商品等240余个特色鲜明的全国性产业基地称号。从管理创新看,近年来各地企业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企业组织架构。重视学习借鉴日本、台湾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投资、创新、成本、节能降耗等管理,不断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从升级方式创新看,注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的探索,因企制宜,突出重点,分别选择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等不同方式推动转型发展。从体制机制创新看,一些地方着力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加强区域竞争和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市域型、跨县域型块状经济的区域协调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提升。如覆盖永康、武义、缙云三县市区域的永康五金产业集群,横跨慈溪、余姚两市的家电产业集群已经或即将建立产业发展共生共赢的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总体来看,我省块状经济综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块状经济起源于农村工业化,以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与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共享不够,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又欠缺,且块状经济内技术互相模仿的氛围又使 8

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五)从空间优化看,成为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的重要力量

把各类各级园区开发建设与块状经济转型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互动推进。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高端产业集群的集聚基地,一批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成为区域块状经济的集聚区,走出了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全省已形成了立体型、多层次、错位式的工业发展空间格局,促进了工业的集聚、集中和集约发展,成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还为浙江未来工业空间发展奠定了基础。20xx年全省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528.8亿元,增长16.3%,占全省工业的3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实现进出口总额850.1亿美元,增长20.5%,占全省的40.3%;工业企业上交税收544.8亿元,增长9.8%,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28.2%,比重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综上可知,块状经济已成为提升我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准确把握产业方向,在改造提升存量块状经济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区域和产业综 9

合竞争能力。第一,这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需要。我省块状经济量大面广,地位显著,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既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稳促调”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中小企业内部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第二,这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提升的过程,也是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三,这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重是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浙江传统块状经济总量大,外贸依存度高,且大多是民生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促进其提升发展,有利于浙江形成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巩固和发展产业竞争力。第四,这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研究和支撑条件的创造,有利于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增强领导和驾驭工业经济能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块状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外部条件、自身发展阶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块状经济的生成模式、空间形态、组织形态、转移轨迹、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现象、新趋势。同时,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在适应和引导块状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生成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10

块状经济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具有时代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省人多地少,以及本地自古经商的文化传统,使得乡村农民利用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积极开办家庭工业,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块状经济。而当时所处的短缺经济时期也给这些块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长。我省大多数块状经济的生成模式属于这种内源式自发成长型,如嵊州领带、宁波服装、余杭家纺、大唐袜业等。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内源式自发成长型块状经济261个,20xx年销售收入2.41万亿元,分别占块状经济总量的83.7%和85.6%。近10年来,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产业发展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全面短缺的时期进入到结构性、阶段性的过剩时期,我省区域块状经济的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高新产业、新兴产业集群生成模式集中表现为政府规划导向型,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如衢州氟硅、平湖光机电、舟山船舶等就是此类模式。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外源式规划引导型的块状经济51个,20xx年销售收入4037亿元,分别占块状经济总量的16.3%和14.4%。

我省块状经济生成模式的变化,势必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政府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关注传统块状经济的转型提升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并注重通过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二)空间形态形成多个层次

11

我省块状经济空间发展的形态呈现出多个层次:第一种是县域型和镇区型块状经济,即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个县(市、区)或乡镇功能区,这也是我省传统块状经济主导的空间形态。据统计,这一类块状经济有219个,20xx年销售收入1.19万亿元,分别占块状经济总量的70.2%和42.3%。第二种是跨县域型块状经济,即块状经济跨县域并向相关产业发展。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已经实现了跨区域、跨产业的发展,从地域看,以永康为核心,向缙云、武义、东阳发展,在周边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形成区域块状经济;从行业看,已突破了五金的范畴,共涉及8大行业,逐步向机械装备行业发展。据统计,全省有近1/3的块状经济突破县域范围,按照县域统计的93个块状经济已形成了21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跨县域型块状经济,销售收入1.62万亿,占全省块状经济总量的57.7%。第三种是市域型块状经济,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多核心分布,如宁波服装、杭州装备、衢州氟硅、舟山船舶等,这是跨县域型块状经济的一部分,反映了地级市产业集聚的主要特征。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市域型块状经济12个,20xx年销售收入7272.4亿元,占块状经济总量的25.9%。当前,市域型和跨县域型块状经济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加强对这两类块状经济培育提升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另外,由于即时通讯时代的来临、便捷的交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越来越重视工业园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块状经济在空间形态的离散度和向工业园区集聚度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并存。因此,既要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又要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新型 12

空间形态的探索。

(三)产业组织形态多样化

我省块状经济起步阶段的基本模式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但通过多年来的演变,块状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主要存在两种主导方式:

一是互动提升型。一批块状经济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国际性商贸市场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城市空间发展体系的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并越来越成为浙江块状经济的主导组织形态。如义乌和路桥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城、绍兴柯桥轻纺市场、永康科技五金城等一批国际性商贸市场,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在省内外和国际市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浙江各类区域性市场与集镇互动发展,促进了市场大省与块状经济的共同提升。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互动提升型块状经济74个,20xx年销售收入1.21万亿元,占块状经济总量的42.9%。

二是龙头带动型。部分块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崛起了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自身的全球营销网络体系,大大提高了块状经济的竞争力,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块状经济。如温州乐清工业电气块状经济,形成了以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龙头企业带动的组织形态。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块状经济62个,20xx年销售收入9135亿元,占块状经济总量的32.5%。从趋势上看,随着专业市场营销模式变化,龙头带动型的块状经济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13

此外,由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资源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配臵整合,促进了块状经济组织形态的变化,一批以营销和研发为主的服务型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虚拟网络型的块状经济正在加速形成。如服装行业中,一些企业如温州的森马服饰、美特斯〃邦威,嘉兴的雅莹服装等,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这种虚拟网络型的组织形态,正逐步向家电、机械等行业拓展,如杭州巨星科技公司,将五金产业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这些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的演变,充分体现了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

(四)产业和资本流动多向化

一个区域块状经济中的产业和资本流动趋势直接关系到集群的发展、壮大或衰弱、退出。由于地理位臵、产业发展阶段、区域要素成本和政府引导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全省不同区域的产业和资本的流动呈现多向化的趋势:一类是产业和资本不断流入,形成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也集聚了一些传统产业。第二类是传统主导产业基本稳定在原有块状经济范围内,而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基本往外流出。如永康五金产业,由于其专业化配套分工极强,从而在半径100公里的区域内不断集聚,而由于缺乏产业吸附力,像有色金属加工、光伏等其它不相关产业则向外流出。第三类是产业和资本均向外加速转移。我省一些传统块状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传统产业整体、局部或零散 14

地往外流出,与此同时又缺乏吸引、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对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产生较大压力。特别是一些先发地区由于空间、要素成本等原因,民营企业在向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新项目往往向其它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如绍兴市,截止20xx年上半年,对外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约70亿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1%,全市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85家工业企业中有50.6%企业有对外投资。因此,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0xx年我省启动“山海协作工程”,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和完善相关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宁波、衢州共建“山海协作园区”,宁波市政府对本市投资者在衢州市投资的项目给予投资总额1.3%的补助,宁波市部分区政府还另外给予1.7%的补助,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促使一些新兴产业的大项目留在省内。

(五)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化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不仅仅是制造业问题,不再局限于工业内部,越来越体现为一个综合和开放的创新体系。块状经济发展不仅推动工业化,也极大地带动了市场化、城市化发展,形成了“三化”互动提升,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格局。近几年来,依托块状经济的发展,一批国际性商贸市场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亮丽的风景,全省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正快速形成和发展。从其他方面看,政府、企业、协会、市场力量和相关产业等都是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体,既分工协作,又相互渗透;产业集群发展已从硬要 15

素支撑为主转向软要素支撑为主,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融合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和支撑动力日益综合化。

(六)转型升级路径特色化

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具有明显差异。如我省覆盖面最广的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纺织服装类、五金机械类块状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升级,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品牌培育发展、营销体系建设等功能提升上下功夫;涉及领域较多的以生产者引领型为主的装备制造类块状经济,着重向成套化、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主导产品选择上明确方向。其它行业块状经济主要根据不同行业市场格局的变化,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增强区域创新水平,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提升产业层次。另外,重视在信息化带动和集群化引领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要看到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块状经济在全球化背景和资源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消亡,成功的转型升级路径是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使少数龙头企业演变为跨国企业集团取而代之。因此,要深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筹划研究,在学习模仿国内外转型升级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要根据本地产业的实际情况,选准不同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

16

产生上述新现象、新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我省块状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看,突出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革命化,带来了产业集群生成、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从内部看,主要是产业发展阶段、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变革。当前,我省块状经济需要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网络体系当中,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科技人才等软要素的支撑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借助块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全国1%的陆域面积、3.5%的人口,创造出7%的生产总值。自19xx年以来,我省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广东、山东和江苏;从19xx年以来,人均GDP也一直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但同时也要看到,20xx年以来,我省GDP总量与江苏、山东和广东的差距不断拉大,而与它们的人均GDP差距却在缩小。从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我省与广东、山东、江苏相比,经济效益下降最早、降幅最深。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最具优势的浙江块状经济近几年来正面临着发展危机,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必须从小规模的农村工业化走向大规模的新型工业化,而中心城市经济和大企业大集团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这正是我省块状经济的薄弱之处。20xx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共有43家上榜,入榜企业逐年增加,而浙江企业仍无一入围。20xx年各省发布的百强企业名单中,江苏入围门槛是年营业收入89.2亿元、山东是62.8亿元、浙江是40.2亿元。20xx年广东省有营业收入千亿级企业3 17

家,而浙江去年还没有,今年仅有非制造类的省物产集团首次超千亿。因此,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审视,我省块状经济存在着严峻的挑战,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在低端化锁定倾向。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趋势是否相适应。长期以来,为适应“吃穿用”的需求,我省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与未来以基础设施现代化、节能减排、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提高为主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发展趋势相距甚远,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低、散、弱”的低端化锁定倾向。一是产业层次低。我省块状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较低。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不够,生产性服务业满足高端产业发展能力薄弱。二是组织结构散。传统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同质同类恶性竞争加剧,导致一些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极高,但在销售和定价方面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如诸暨大唐袜业20xx年共有企业11080家,而销售超亿元的企业仅27家,占企业总数0.2%。诸暨珍珠块状经济,占据了全球70%的产量,却不足全球20%的价值。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我省大企业集团的相对缺乏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多只能提供共性技术、质量检测、信息交流等初级技术的服务。

(二)支撑要素的研究和创造不够。在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水、电、路、气等硬要素的满足,更需要政策、人才、科 18

技、产业文化等软要素的强力支撑。从硬要素看,我省各项配套条件基本已经完善,但工业空间紧缺,要素成本过高的问题日益突出,空间平台中的产业集群规划的战略研究不够,制约着产业升级的空间需求。从软要素看,我省人才和科技要素的历史积淀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如百万人口研发人员数量分别只有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人才总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适应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我省块状经济对技术自主创新具有“挤出效应”。即块状经济内有大量企业靠技术模仿和产品加工而生存,企业间人员流动频繁,知识产权保护很难,技术创新的高成本低收益使块状经济内企业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一批高技术项目外流。如从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看,一批项目向湖北、江西等地转移,据当地经贸部门不完全统计,截止20xx年上半年永康对外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约50亿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0%左右。全国最大的工具五金企业也不在永康,而是杭州巨星科技公司,20xx年产销19亿元,手工具产销亚洲第一,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巨星科技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队伍稳定,共有研发人员320人,仅20xx年研发投入就达5000万元。

(三)对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引领不足。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和技术的加速转移,国内以IT和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而当前我省已有一定发展的部分新兴产业的布局分散,集群化程度低,影响着未来的竞争力和 19

发展潜力。

因此,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既要看到当前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更要看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切实增强我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使命感。一方面要抓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入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顺应发展形势,特别要重视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体制性、素质性、结构性等突出问题,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企业兼并重组,转型提升,化危为机。

三、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

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原则和突破口,不断加以推进。

(一)量质并举,明确转型升级战略目标

在量上,力争到20xx年,全省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左右300—1000亿元、60个左右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在质上,通过提升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产业集群的综合实 20

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把握原则,理清转型升级工作思路

为突破低端化锁定的倾向,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原则。通过市场调节、行业自律和能力提升,促进块状经济主动走转型升级之路。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引导、平台支撑、区域品牌打造、政策扶持和动态评估,营造有利于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原则。抓住块状经济提升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集中资源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动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存量优化、增量带动原则。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管理创新,提升块状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坚持开放拉动、增量推动,注重龙头项目、关键项目的引进,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

四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遵循不同块状经济发展和提升路径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加大提升力度,促使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

1.以战略筹划为前提,加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瞻性研究 确立政府牵头、企业主体、专家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 21

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体现研究的战略性、宏观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战略性是指站在全球产业价值链高度审视分析块状经济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宏观性是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审视块状经济,重视政府、企业、协会、相关产业和市场力量等主体的互动作用,善于跳出制造业来抓块状经济;开放性是指在重视传统产业提升的同时,更重视构建和优化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可操作性是指不断探索不同行业、类型、阶段和升级路径的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实现转型升级工作项目化,抓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具体方法上要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研究块状经济内部机理为主,转向外部环境背景对产业的影响分析为主;二是从单纯研究制造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从构筑现代产业集群各种要素研究和创造的角度分析为主;三是从研究存量优化为主,转向开放增量推动分析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决策和项目协调等体制机制创新。

2.以新一轮空间拓展为依托,增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承载力 近几年来,在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以丰富的滩涂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大平台,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重点区域为三门湾、温州湾、台州湾、杭州江东地区、绍兴 22

滨海地区、宁波余慈地区、舟山滨海地区、嘉兴东南新区以及浙江中西部有丰富低丘缓坡资源的地区。这批新一轮发展空间的拓展,无疑有助于缓解浙江工业用地紧缺的燃眉之急,也为我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关键在于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集群的科学规划,明确定位,坚持高端化发展之路。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优化空间布局,把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使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互动发展,相得益彰。要谋划优质发展空间,一方面拓展空间规模,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需求,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另一方面提升空间品位,为争取国家资源的更大支持创造条件。对我省新开发和拓展的产业园区,尤其是一些新设立的沿海产业园区,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和布局规划,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留足发展空间。同时,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现有园区规划水平,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通过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核心区。

3.以提高行业话语权为重点,加强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建设 要全面理解现代产业集群的内涵,深刻把握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个性和共性要素,着重增强产业集群的行业话语权。具体要提升6个方面的话语权:一是以产业规模为主的市场份额话语权;二是以基地掌控为主的原材料供应话语权;三是以关键部件为主的装备话语权;四是以产品设计和行业标准为主的品牌 23

话语权;五是以研发创新能力为主的技术话语权;六是以销售网络和物流渠道为主的营销话语权。围绕提升行业话语权,增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升位能力,强化三大要素支撑:一是人才支撑,重点引进不同层面的领军型人物;二是政府服务支撑,加强工业项目管理、跨区域块状经济协调发展、科技研发体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强化平台支撑、环境营造等公共服务;三是组织架构支撑,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企业家的核心地位,促进企业从经营制造为主转向战略管理为主,在市场定位、组织架构和微观精细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4.以支撑要素的研究和创造为抓手,完善产业集群支持体系 不断研究和创造产业集群的支撑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等核心要素,是新时期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实现政府科学定位和积极有为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为主转变。要着力培育发展大企业,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我省块状经济突破低端锁定的倾向。二是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教育资源优化配臵力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与相关国家级行业协会、中科院、工程院等大院名校的对接,形成多层次、全方面的产业集群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三是要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征,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培育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培 24

育发展。对大企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支持依托大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种方式和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要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经信、质监、科技、教育、国土、金融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加强协作、聚焦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工作,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5.以深化示范区试点为载体,探索各类集群的不同升级路径 开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目的是通过试点,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探索各类集群的升级路径,更好地探求共性问题,把握发展规律,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目前,根据行业、区域和发展模式等的不同,省级层面已选择21个产业规模大、提升空间广、带动能力强、示范意义好的块状经济作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各市县也要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区域特色明显、转型升级潜质大的块状经济作为重点加以推进,形成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省市县分级推进机制,加强工作指导,探索发展路径,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其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凝聚产业集群专家、行业技术专家、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各方面智慧,编制和完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组织一批集群发展专家和行业发展专家作为工业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地赴21个产业集群示范区试点进行重点帮助和指导。实施好各示范区试点转型升级方案,抓好龙头企业培育、 25

重大项目带动、空间平台优化、创新发展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及时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树立示范区试点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促进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实行示范区试点评估机制,对实施方案编制质量较好、工作推进扎实有效、配套政策措施有力的示范区,由省政府授予“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称号,并在各项政策上予以支持。

26

更多相关推荐:
产业集聚区20xx年发展报告

*******产业集聚区(20xx年x月)20xx年,产业集聚区共入驻规模以上企业**家,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同比增长**%…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全面清晰地掌握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的工作措施市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组成产业集群课题调研组用近1个月的时间实地调查了全市各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龙...

广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

广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广东少省社科院课题组导读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球化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考量广东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培育集群放大集群效...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20xx年)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20xx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二一三年一月0概述20xx年各级各部门围绕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方案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培育服...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诸城市中小企业局近年来诸城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及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化工造纸包装建筑建材木器加工食品包装机械造纸机械六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明显集群...

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晋江市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推动有限资源向特定产业聚集以生产在一家一...

药都樟树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报告

樟树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报告一樟树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1产业集群基础扎实樟树医药产业已初步打造成了以中成药系列为主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中药和保健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等配套的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已聚集了1...

漳州市智能门窗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报告

漳州市智能门窗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报告一产业集群的总体情况1产业集群基本信息漳州电动门窗行业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智能门窗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卷帘门外挂电机生产量已占全国之百分八十五左右已拥...

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

职业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调研报告第三调研组20xx312为及时掌握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我市教育局与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开展阜新市十大重点产...

广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

广东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20xx0309102016来源浏览次数985导读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球化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考量广东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着...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趋势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内容提要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企业可以在市场机制的约束和刺激下通过优势互补设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企业...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