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时间:2024.4.9

X线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X线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 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 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投照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2.叙述部分: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X线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青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3,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4.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X线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X线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X线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X线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X线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第二篇:X线照片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X线照片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1胸部X线检查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1.1正常胸部X线影像的描述

1.1.1 纵隔的描述

常在胸部侧位片上将纵隔划分为以下九个区

——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以上区域。

——中纵隔:自胸骨柄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以下至肺门下缘与T8连线以上区域。

——下纵隔:自肺门下缘与第八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以下区域。

又以心影前后缘为界分为纵隔之前、中、后纵隔

——前纵隔:胸骨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缘之间的区域,其内为胸腺、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居中,主要部分有心脏及大血管。

——后纵隔:心后缘、食管前缘与脊柱之间的区域,有食管、降主动脉、气管下段和神经及其它组织。

1.1.2 肺部的描述

1.1.2.1肺野

——肺野的透亮度一般情况下与含气量成正比,深吸气时,肺泡含气增多,体积相对膨大,

血管显示稀疏,肺透明度则增加。又与肺循环血管成反比,呼气时肺血量增多,血管呈密集状,致肺透明度相对减弱。

——通常采用下列划分方法,人为地将肺野划分为三个带、四个部。

——三个带:

·内带:指肺野的内1/3部分,包括肺门结构及一部分较粗大的肺纹理。

·中带:指肺野的中1/3部分,此部肺纹理显示较细。

·外带:指肺野的外1/3部分,为肺之边缘部分,正常时只显示极细小之肺纹理。 ——三个野。

·肺上野:为第二前肋端下缘画一水平线以上的肺野,又称为上肺野。

·肺中野:为上述线与第四前肋端下缘所划水平线之间的肺野,又称为中肺野。 ·肺下野:中肺野以下的肺野,又称为下肺野。

·肺尖部:指位于锁骨水平以上的肺野。

——斜裂有时可在侧位片上显示,X线表现为一纤细密度稍高的条状或线状致密阴影,其形

态系从第四后肋骨水平向前下斜行,止于前肋膈角后约 3-4cm处。

——横裂有的可在正位片上见到,表现为一条由右肺门的中点,经右肺野直达右侧胸壁的细

线条状致密影,通常也称为“毛发线”。

——横裂与斜裂相夹的部位为中肺叶。左肺只有斜裂结构,故只有上下两个叶。

——肋间隙是指为两肋骨之间的间隙,两前肋骨之间为前肋间隙,常常作为描述肺部病变的

标记。两后肋骨之间的间隙,为后肋间隙,常常以此表述作为描述胸膜腔积液的标记。

1.1.2.2肺门

——肺门的主要结构是由肺血管、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等构成。

——肺门的位置位于第 2-4前肋之间的肺野内带,内侧与纵隔阴影相连,外缘显示的较清晰,

密度比较均匀。

1.1.2.3肺纹理

——肺纹理主要是自肺门向肺野伸展走行的血管构成之阴影。

——主要是以肺动脉分支的投影为主,连同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结缔组织等构成。 ——由粗到细呈树枝状分布,走向比较一定,至肺外带时则变成极细,亦很少伸至外带。 ——如外带可见较粗乱的肺纹理则为病理状态,多描述为肺纹理增多或伴紊乱。

1.1.3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正常时一般不被显影。

——病变的胸膜及胸膜腔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影像学表现。

1.1.4 膈肌的描述

——正位像表现为位于两肺下缘的向上凸的弧形致密阴影,表面光滑,右侧稍高于左侧,膈

顶位于第六前肋端或第十后肋间隙水平,两侧膈肌同时随呼吸而上下运动。

——有时膈肌可因局部较薄弱而形成局部膨隆,当强力收缩时也可呈波浪状改变,属正常变异。

——膈肌与心脏投影之间的夹角被称之为心膈角,膈肌与胸壁间的夹角称之为肋膈角,呈锐角。

——通常后肋膈角位置较低,当有少量的胸腔积液时就常首先在该处显示,表现为变钝或消

失,此征象宜在侧位像上观察。

1.1.5 心脏与大血管的描述

后前位胸片上心脏是纵隔阴影,其横径的2/3在中线的左侧,其余在中线的右侧。

1.1.5.1心型:正常人心型依人体体型而存在差异,根据心脏长轴的方向可分为三个类型 ——垂直型:体型瘦长者,表现为胸廓较窄,膈肌位置较低,心尖部向下垂稍向内移,心胸比值小于1/2。

——横位型:体型多矮胖,胸廓短而宽,膈肌位置稍高,心尖向上稍向外移,心胸比值大于1/2或等于1/2。

——斜位型:体型匀称,心型介于两者之间,心胸比值等于1/2(或小于1/2)。

1.1.5.2心脏大小

——正位像上,心脏的横径一般不超过胸廓横径的一半。

——右前斜位观察时,吞钡后食管无受压及向后移位。

——左前斜位观察,心后缘不与脊柱影相重叠。

1.1.5.3心脏各弓影

1.1.5.3.1正位像:

——心左缘分为三个弓(自上至下)

·第一弓为主动脉球,稍向左凸,凸度可以随年龄而增大。

·第二弓为肺动脉段投影,由肺动脉主干构成,稍向内凹或平直,称为“心腰”。 ·第三弓为左心室缘,向左凸明显,其最向左凸的部位,称为心尖部。

透视下观察时可见第二弓与第三弓的搏动方向相反,两相反搏动的交换点在影像上就称为“相反搏动点”。

——右缘表现为二个弓(由上至下)

·第一个弓为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复合影的右缘部位,年幼时主要为上腔静脉的投影,随年龄增长则主要由主动脉所构成。

·第二个弓为右心房的右缘所组成。

1.1.5.3.2右前斜位像

——前缘由上至下其结构依次为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右心室及左心室。

——后缘由上而下依次为左心房、右心房和下腔静脉。

——心影前缘与前胸壁之间的倒三角形的透光区,称为心前间隙。发生左心室或右心室增大

时,此间隙变窄或消失。

——心影后缘与脊柱之间的透光区称为心后间隙,左心房增大时食管可受压变形后移。

1.1.5.3.3左前斜位像

——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升主动脉、右心房和右心室。

——后缘由上至下,其结构依次为左心房和左心室。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的后缘不与脊柱重叠。当左心室输入道增大时,左心室可与脊柱有不

同程度的重叠。

——正常时,在主动脉弓影的下方可有一透光区,称之为主动脉窗,其间主要有左主支气管

及左肺动脉等结构。左心房明显增大时,该窗可被增大的左心房充填,使其变小或消失,可见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1.2常见胸部异常 X线表现及病理、临床特征的描述

1.2.1 纵隔异常的 X线表现描述

1.2.1.1前纵隔异常的描述

——胸骨后甲状腺

·常位于前纵隔上部。

·临床上多有长期颈部甲状腺肿大的病史与体征。

·气管受压移位是其重要X线特征,局部密度增高。

——胸腺瘤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贴近心底部位。

·中年发病率较高。

·良性者有完整包膜,生长较缓慢,边缘锐利,密度均匀一致,常呈椭圆形或梭形的肿块阴影。

·恶性胸腺瘤则表现轮廓毛糙,有明显分叶现象,常并发重症肌无力症。

——畸胎瘤、皮样囊肿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少数可位于下部。二者均可呈圆形或椭圆形阴影。

·畸胎瘤为实质性,可内含三种胚层组织,肿瘤内常有骨骼影或牙齿状阴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皮样囊肿为囊性,发生组织比较简单,包含外及中胚层,多内含毛发、皮脂腺等,囊壁常有钙化。

·恶性者多呈分叶状,边缘不光滑,X线表现为一侧不规则肿块影向肺野内突出。 ·如肿瘤与支气管相通,临床上常可咳出头发及豆渣样的物质。

1.2.1.2中纵隔异常的描述

——最常见者为恶性淋巴瘤

·表现为位于气管周围的占位阴影,肿瘤呈分叶状突出于纵隔两侧,此征象多代表多组淋巴结受侵。

·常伴有呼吸困难,系为肿块压迫气管所致。

·全身淋巴结肿大。

·临床上有特殊热型(间歇热)及血象改变

·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对放射线治疗很敏感。

——中纵隔还可发生良性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等疾病。

·X线表现除显示占位征象外,密度低于实质性肿瘤密度。

1.2.1.3后纵隔异常的描述

——常见的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肿瘤。

——X线表现为病变密度均匀、边缘锐利,自纵隔一侧突出的肿瘤阴影,并有不同程度的占位征象。

1.2.1.4上纵隔阴影增宽的描述

——淋巴结核:X线表现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与上腔静脉阴影相重叠,上纵隔阴影增宽,密

度增高,边缘清楚。

——淋巴肉瘤:两侧气管旁及肺门的多数淋巴结肿大时,X线表现为上纵隔阴影增宽,轮廓

清楚且呈波浪状,密度比较均匀。

——纵隔型肺癌:X线表现为上纵隔阴影不规则增宽,伴发肺气肿及纵隔和膈肌位置改变时可以帮助确诊。

——恶性病变引起的纵隔淋巴转移:X线表现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局部密度增加,使上纵隔阴影增宽。

1.2.1.5纵隔结构移位的描述

——当单侧胸腔发生大量积液或积气时,均可导致一侧胸腔压力增高,致使纵隔影向对侧移位。

——如一侧大面积肺不张或肺纤维化,也可使肺体积缩小。因患侧胸腔压力减低,可使纵隔影向同侧移位。

1.2.1.6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的描述

——是透视下发现支气管内可透X线异物的间接征象。

——因异物为一活瓣状态,故吸气时纵隔阴影处于中间位,呼气时,正常侧的肺缩小,而患

侧肺仍保持膨胀状态,故此时纵隔阴影可摆向正常侧,再吸气时又回复原位,从而形成纵隔阴影的摆动病理现象。这种随呼吸运动而产生的纵隔异常摆动称为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

1.2.2 肺部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

1.2.2.1肺门阴影增大的描述

——临床上血管性肺门增大时常为两侧性的肺门阴影增大,但仍可保持血管分支的影像学特

征,严重扩大可呈瘤状阴影,透视下可见血管性搏动的肺门阴影增大,称为肺门舞,此征象常见于左心衰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膈缺损等疾病。

——肺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炎症、肿瘤、结节病等。多表现为单侧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占位

影。

·如小儿肺门增大多见于结核。

·青年人肺门增大可为结核或恶性淋巴瘤。

·中年老年人则以肺癌为多见。

·偶可有少数正常小儿的双侧肺门影也可表现为生理性增大。

1.2.2.2肺纹理增强的描述

肺纹理增强是指从肺门向肺野外围延伸增多的放射状条形阴影。常由于肺血管扩张、支气管性病变及淋巴管性炎症等疾病所致。

——血管性肺纹理增强:

·表现肺纹理较粗大,但边缘较清楚,而且是从肺门向肺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征。 ·肺静脉高压时可发生,肺纹理可增多增粗,边缘较模糊,从肺门向肺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征。

·肺动脉高压时肺纹理增强(主要表现为两肺较大肺动脉分支的扩增粗,外周肺纹理纤细,形成“残根征”),肺野密度比较清晰。

·常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疾病之X线表现。

——支气管性肺纹理增强:

·主要表现为肺纹理粗细不均匀,以两下肺野较明显。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

·小儿肺炎一周后亦可出现肺纹理增强,但仔细分辨可见肺门阴影的边缘不甚光滑,显得很模糊。

·某些成人肺炎吸收后也可以出现局部肺纹理增强。

——淋巴性的肺纹理增强:

·表现为两肺呈纤维网状致密阴影。

·常见于矽肺、癌性淋巴管炎等。

1.2.2.3肺部病变的X线表现描述:

1.2.2.3.1渗出性病变的描述

X线表现常描述为肺野内片状模糊阴影。可见于各种肺炎和结核病灶的周围炎。在X线表现上,根据病变性质及组织反应的不同,渗出性病变范围又可以表现为大片状或小片状模糊阴影。

——小片状模糊阴影(又称云絮状阴影)通常多指病变范围占据两个肋间隙以下的阴影。

·出现于上肺密度不均匀者,多为浸润型肺结核。

·散在一侧或两侧下肺野者,多为支气管肺炎。

·出现于单侧肺下叶近肺门者,应考虑非典型肺炎。

·分布于两肺同时肺门也出现蝶翼形阴影者,一般多提示为肺水肿,应结合病史诊断。 ——大片状模糊阴影:通常指病变范围占据两个肋间隙以上的病变阴影。

·出现于上肺野时多为大叶性肺炎或上叶肺不肺脓肿的早期。

·出现在下肺野者多为大叶性肺炎,但阴影的分布与形态应与肺下叶的解剖位置一致。 ·中等量的胸腔积液,特别是在立位X线检查时,表现为凹面向上、外高内低的弧形阴影。

·下叶肺不张,特点为大片状阴影在心膈区呈三角形,其三角形阴影的尖端指向肺门。

1.2.2.3.2增殖性病变的描述

多提示肺泡内有肉芽组织增生,多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X线表现为点状、结节状的致密阴影,边缘较清楚、密度比较高。

——点状及结节状致密阴影:最多见于局灶型肺结核的好转期或硬结期。

——粟粒状致密阴影:

·最常见于急性粟粒型肺结核,阴影较淡,呈大小相等、密度相同及分布均匀的征象。 ·粟粒状阴影亦可见于矽肺,但阴影的密度相对较高,且不太均匀,有粉尘接触职业史。 ·两肺粟粒样病变可见于肺泡癌和二尖瓣狭窄,后者多为含铁血黄素沉着及血液中嗜伊红细胞增多症,所以亦可有肺部粟粒状阴影改变。

·可见于肺泡微石症、结节病、寄生虫病。

·还可见于肺钩端螺旋体病,其X线表现为两肺对称性弥漫分布的粟粒状阴影。

1.2.2.3.3肺纤维化病变的描述

——肺的纤维化病变阴影最常见于慢性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矽肺及肺间质性病变等病。 ——X线表现为索条状阴影,密度增高,索条状阴影粗细不均匀。

1.2.2.3.4钙化的描述

——肺的钙化灶多为干酪性病灶愈合的结果,也可是其他原因所致。

——当钙盐沉着于病灶内时,X线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极高的斑点状阴影,可局限于肺的

某一部或肺门淋巴结等处。

1.2.2.3.5空洞的描述

——虫蚀样空洞:

·X线表现为病变密度不均匀,在肺实变的阴影中出现虫蚀空洞样阴影,且无明显洞壁。 ·多代表单纯肺组织坏死或缺损,多见于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壁厚≤3mm):

·肺组织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围绕破坏区,经肺的平均牵引而形成周围的空洞。

·X线可见空洞内壁一般较光滑,

·常见于肺结核病变的早期空洞,空洞周围可有渗出性病变。

——厚壁空洞(壁厚>3mm):

·X线表现为肺内的空洞样透光区,外形不规则,有密度增高的渗出性、增殖性及纤维性等不同类型的病变阴影。

·多见于肺结核病变的晚期空洞。

——如果透光区比较大且洞内液体多,周围有较广泛的炎性浸润阴影者,常见于肺脓疡。 ——如果透光区在毛糙边缘的肿块影中呈现偏心性者,应考虑为肺癌中心坏死后所形成的空

洞,并多有支气管征。

1.2.2.3.6空腔的描述

——空腔的病理并非系肺组织的破坏、液化所形成。

——X线可见其腔壁菲薄且无炎性浸润,可能为局部肺气肿、气囊、胸膜下的大泡或局部气胸所致。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含气肺囊肿,此时,可描述为肺的空腔性病变。

1.2.2.3.7肺肿块阴影的描述

——位于锁骨上下区的边缘清楚的球形影,如果周围伴有结核病灶者,多为结核瘤。 ——位于肺的中外带的边缘呈分叶状或有小毛刺者,常见于周围型肺癌。

——如果周围有炎性浸润的模糊致密阴影,多见于肺脓疡,随着病程的进展也可出现空洞。 ——发生于两肺内多发性、大小不一的棉球状肿块阴影,而且球形阴影边缘清楚而软,常为肺的转移癌。

——X线报告可只描述在何部位有肿块阴影和可能性诊断是良性或恶性病变。

1.2.2.4肺野透光度的异常的描述:

1.2.2.4.1肺野透光度增强:代表肺泡内气体的增加。

——X线表现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增强,且伴膈肌下降和膈肌活动度减弱者,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X线表现为单侧肺或某个肺叶的某肺段透光度增强时,且合并有邻近肺组织不张及受损

者,多见于代偿性肺气肿。

——X线表现为在肿块性病变邻近出现肺的透光度异常时,可能系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所致的

肺气肿。

1.2.2.4.2肺野的透光度减低(又称肺野密度增高):

——X线表现为两侧肺野透光度弥漫性减低时,多见于肺水肿和炎症病变,前者在肺野中还

可见到散在的片状模糊阴影。呼气时拍片常可使两侧肺野透光度减低,尤其是儿童,称之为呼气相。

——X线表现为单侧肺野透光度减低时,可能为一侧肺不张,并多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 ——X线表现为还可见于中等量的胸腔积液时,X线表现的特点是纵隔向健侧移位。

1.2.3 胸膜和胸膜腔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内容

1.2.3.1胸腔积液的描述

——X线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模糊或消失:此征象代表胸腔少量流动性积液聚集于肋膈角处

所导致,亦可是胸膜的粘连。鉴别方法是,让患者卧位吸气状态下透视检查时,如果肋膈角能显示出来,则为积液,反之则多为胸膜粘连。

——X线表现为下胸部呈大片状上缘为外高内低凹面的反抛物线状模糊阴影:多为中等量流

动性胸腔积液,但有时应与大叶性肺炎相鉴别。鉴别方法是,卧位检查时,特征的上缘凹面消失者为积液的表现,如与肺下叶位置一致者则为大叶性肺炎的表现。

——X线表现为一侧胸部完全呈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多代表有大量流动性积液的影像,此

时应与一侧肺不张相鉴别。如果纵隔向患侧移位,则为肺不张的表现,向对侧移位,则为大量胸腔积液的表现。

——X线表现为侧胸壁有半圆形致密影:其阴影底部靠胸壁,阴影边缘与胸壁所成的夹角呈

钝角,边缘清楚,常为包裹性积液的特征性X线表现。

——注意:有时因摄片时体位摆放不规范,也可造成两侧肺野密度不一致,应加以鉴别。

1.2.3.2气胸的描述:

气胸的X线表现为沿肺野外周有带状的气体样透亮区,指胸腔内积气。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4时,代表肺被压缩35%左右。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3时,代表肺被压缩50%左右。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2时,提示肺被压缩65%左右。

1.2.3.3液气胸的描述

——液气胸指胸膜腔内同时有气体与液体存在。

——X线表现:胸膜腔内有上部为气体与下部为液体的致密影,形成典型的空气液平面征象。

1.2.3.4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的描述

——当胸膜粘连的范围比较小时,可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卧位检查肋膈角不能显示。 ——当胸膜粘连广泛时,可见胸壁有致密的带状致密影,肋间隙变窄,膈肌上升,纵隔向患侧移位。

——当膈顶与胸膜粘连时,可见膈肌顶部呈幕状凸起,为粘连与牵拉所致。膈肌活动度减弱。 ——当胸膜有钙化时,还可在增厚的胸膜中见到片状或条状不规则的密度增高的钙化阴影,

此表现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脓胸、血胸等。

1.2.4 膈肌异常X线表现的描述

1.2.4.1膈肌升高的描述

——膈肌升高一般情况下可由腹腔内和胸腔内的病变引起。

——腹腔内的病变如肝脓疡、膈下脓肿和肝肿瘤等,均可引起单侧膈肌升高或局部隆凸。 ——肠梗阻、腹水和腹腔内巨大肿瘤也可使两侧膈肌升高。

——胸腔内病变如肺硬变、肺不张、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粘连、肺底积液等,可引

起膈肌升高。

——膈神经麻痹的患者也可引起膈肌升高,但是常伴有膈肌的矛盾运动。

——肥胖症或肥胖体型也可形成膈肌位置升高。

1.2.4.2局限性膈肌膨出的描述

——系指膈肌呈局限性的突出或膨隆,多为正常变异。

——应与膈下肿块引起的膈顶局限性升高相区别。

1.2.4.3膈肌降低或低平

——单侧膈肌位置低平者常见于气胸和一侧肺气肿等。

——双侧膈肌位置低平者常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所致。

——个别体型也可以引起双侧膈肌位置低平。

1.2.4.4膈肌运动减弱或受限

——发生于两侧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任何能引起膈肌升高的疾患,外伤、急腹症

及腹膜炎等均可引起膈肌运动减弱或运动受限。

——单侧者可见于肝脓肿、膈下脓肿、胸膜炎、肝肿瘤及贲门胃底部肿瘤等。

1.2.4.5膈肌呈矛盾运动

X线透视下可见患侧膈肌在吸气时上升,呼气时下降的运动或与健侧膈肌运动方向相反,代表膈神经麻痹。

1.2.5 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

——正常心脏、大血管与两侧含气的肺组织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对比效果,X线表现可以显

出比较清晰的心脏与大血管的轮廓、形态及功能上的某些改变,从而一般情况下可辨别出某一个心腔、几个心腔或整个心脏发生的异常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X线诊断报告的描述,主要应体现在心脏与大血管形态、密度和搏动及肺血的多少和分

布等方面,并应结合临床所见进行综合评价。

1.2.5.1左心室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左室弓影延长,心尖向左下移位且圆隆,透视下见相反搏动点向上移,主动

脉球部突出,心腰部凹陷,心外形呈“靴形”,又称主动脉瓣型。

——左前斜位观:心脏后缘左心室段向后凸出,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移位。 ——右前斜位观:心腰部阴影前下缘隆凸且向下延伸。

1.2.5.2右心室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肺动脉段凸出,由于心脏向左后方旋转,肺动脉段可占据心腰的大部分,故

使心腰部消失或圆隆,相反搏动点下移。

——右前斜位观:心脏前缘向前突出甚至贴近前胸壁,使心前间隙缩小或闭塞,肺动脉圆锥向前隆凸。

——左前斜位观:心脏前缘突出,右心室的膈面延长。

1.2.5.3左心房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心脏左缘出现四个弓(正常为三个弓)。增大的第三弓为左心耳。心右缘出

现“双边影”或“双重影”,上部为增大的左心房,下部为右心房影。

——右前斜位观:左心房扩大时可向心后间隙膨出,食管钡餐造影时可见左房增大的压迹和移位。

——左前斜位观:左心房向上增大,使左主支气管向上移位或压迫变窄。

1.2.5.4右心房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右心缘向外圆隆凸出。

——右前斜位观:心后区的下部因右心房增大而变小或闭塞。食管钡餐无移位及压迫征。 ——左前斜位观:心前缘中部的斜行段延长并向前隆凸。

1.2.5.5心脏普遍性增大的描述

——心脏所有各腔均增大。

——在后前位胸片上如果心脏各弓的正常轮廓尚存在,只是心脏外形普大,临床上多半为心

肌病变、克山病或心衰等

——如各弓轮廓消失,心搏减弱或消失则多为心包积液。

——在X线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诊断。

1.2.5.6主动脉伸展扭曲扩张延长的描述

——后前位观:主动脉的升部增宽向右侧凸出扭曲,主动脉弓增大,向上伸展扭曲可达锁骨

高度,并伸展向左肺野,降主动脉也显著伸长而弯曲。

——左前斜位观:升主动脉向前凸出,主动脉窗扩大,降主动脉扭曲可沿胸椎的左后方下行。 ——以上表现临床上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老年性退行性的改变

和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

1.2.5.7肺动脉扩张的描述

——临床上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膈缺损等。 ——主要表现为肺动脉段不同程度的凸出或肺门血管影粗大

——右肺动脉第一下分支扩张,宽度超过15mm,并有右心增大。

1.2.5.8心脏及大血管搏动异常的描述

——心脏搏动增强:

·X线透视下心脏搏动增强。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等。

——心脏搏动减弱:

·X线透视下心脏增大、心脏搏动完全消失时表示有心包积液。

·常见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主动脉搏动增强:

·X线透视下,表现为主动脉搏动增强。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等。

——主动脉搏动减弱:

·X线透视下,表现为主动脉搏动减弱。

·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和能引起心脏搏动减弱的其他相应疾病。

——肺动脉搏动增强:

·X线透视下,表现为肺动脉搏动增强。

·常见于肺动脉高压和扩张,称为肺门舞蹈。见于房间膈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 腹部X线检查图像阅读的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2.1正常腹部X线透视及X线摄片表现的描述

2.1.1 正常腹部X线透视

——右上腹部可见到肝脏的均匀致密影,上缘与膈肌相邻,如果肠腔有气体时可衬托和显示出肝脏下缘。

——左侧膈肌下方可见到半圆形透光区,为胃泡影,胃泡上缘与膈的厚度约15mm ,平均为

7mm,胃内有液体时,可出现空气液平面。

——有时可见到肠腔内气体,呈零星不规则的透光区,位置不定。

2.1.2 正常腹部X线摄片

——中线区可见到第十一至第十二胸椎、腰椎、骶椎影像。

——沿腰椎两侧有略呈三角形的密度稍高腰大肌阴影,边缘整齐清晰。

——上腹部两侧因肾脏周围有含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层衬托,故也可见到肾影轮廓。

·肾脏形状如豆,内缘中部内凹,外缘平滑,其长轴外斜,呈“八”字形分布。 ·肾脏大小为6cm×12cm。

·肾影内缘距脊椎侧缘约2cm。

·肾脏位于第十二胸椎至第三腰椎之间,右肾位置较左肾大约低1-2cm。

·移动度由卧位到立位时,肾脏可以下降 1-3cm,约相当一个椎体高度。

2.2腹部X线透视及X线摄片的异常表现的描述

2.2.1膈肌下新月形透光区的描述

——X线表现为镰状的气体影,气体位置可随体位改变而改变,短时期内追查可见气体增多。 ——多为消化道穿孔所致的游离气体聚积于膈下,此征亦可见于腹腔内手术后两周以内或人工气腹。

——如气体位于左侧膈下时,应与胃泡或结肠积气鉴别。胃泡气体影呈半圆形,结肠积气时

透光区中可见到结肠黏膜皱襞。

2.2.2 胃泡增大的描述

——X线表现为胃腔明显扩张。

——胃腔内有大量气体与液体形成大液平面时,多见于幽门梗阻或急性胃扩张的病人。 ——急性胃扩张时,胃大泡的液面可横贯腹部,有时可长达数十厘米。

2.2.3 肠腔内气体液平面的描述

——为肠梗阻征象。是由于肠内液体成分增多以及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

——该液平面的特点为不论体位如何改变,但液平面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并持久不变。 ——液平面常多发,而且长短不一,高低不等,形如阶梯状。

——于仰卧位检查,有时可见充分扩大的肠管排成盘香状。

——X线报告的描述可根据 X线表现及特征直接告知某部位肠梗阻。

——分为机械性肠梗阻与麻痹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

·高位肠梗阻:扩张肠管内黏膜皱襞呈鱼肋骨状或弹簧状,且分布在左季肋部或脐部水平。 ·低位肠梗阻:扩张肠管内黏膜皱襞稀少或无黏膜皱襞影像,且分布在骼窝或下腹部。

·结肠梗阻:在扩张的肠管中有短而不连续的横行黏膜皱襞,且扩张的肠管分布在腹部四周。

——麻痹性肠梗阻:X线表现为胃、小肠和结肠普遍胀气,且有少数小液平面,多次观察肠

曲无蠕动。

2.2.4 膈下气液平面的描述

——多为膈下脓肿征象。

——右侧膈下脓肿时位于肝上区,仅可见一气液平面。

——左侧膈下脓肿因胃泡的存在而形成两个气液平面。

——膈肌位置呈普遍性升高,膈肌运动度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或可消失。膈顶因炎症而变得模

糊不清。

2.2.5 间位结肠的描述

X线表现为结肠胀气并有结肠袋,肠内无气液平面,胀气的肠管介于膈肌与肝脏之间,属解剖上变异。

2.2.6 肾脏影增大的描述

——肾积水:X线表现为肾脏外形增大,肾影密度相对增高,且大多数是向内侧呈圆形增大。

另外,常有尿路梗阻的其他X线表现。

——肾囊肿:肾脏外形可增大,肾影可呈分叶状,囊肿可使肾轴心与肾柱关系失去正常。 ——肾肿瘤:X线表现为肾影扩大而且外形不规则,边缘可呈分叶状,肾影密度不均匀。

2.2.7 腰大肌阴影增宽的描述

——X线表现:一侧或双侧腰大肌呈梭形肿胀,边界清楚。

——常见于腰椎结核形成的腰大肌脓肿。可为单侧或双侧。

2.2.8 腰大肌阴影模糊且消失的描述

——X线表现:腰大肌影模糊消失,正常的解剖结构不清。

——常见于肾周围脓肿,系指肾被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组织感染。

——如为恶性肾肿瘤所引起的上述表现时,还可有显著的占位征象,肿瘤增大且压力过高时,

也可向前下方生长扩大,遮盖腰大肌阴影而使之模糊或消失,局部呈软组织样密度增高。

2.2.9 腹部密度一致性增高的描述

——很多种情况均可引起腹部密度一致性增高,解剖结构消失。常见于大量腹水或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人。

——钡餐检查可见小肠有浮游及栅栏状征象。

——巨大卵巢囊肿的患者除了腹水以外,还可在卵巢区内见到环形的钙化阴影。

——肿瘤转移性腹水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密度增高的X线表现只能提供有不同量的腹水征象。

2.2.10 腹部小而密度极高阴影的描述

——X线表现:在腹部可见到密度很高的阴影。

——常见于结石、钙化和不透 X线的异物影像。

2.2.10.1右上腹区形态不一的密度增高影的描述

——胆结石:多呈多面形或环形,聚集成团,也称为石榴子样。在侧位片上,该阴影位于脊柱前方。

——肾结石:呈圆形或类圆形,大的呈鹿角形高密度影,侧位片上高密度影与脊柱相重叠。 ——肾结核的钙化多为不规则的散在于肾影内的斑点状或粉尘状高密度阴影。

——肝脏的钙化呈圆形高密度影,多见于包虫及结核。

——肾上腺钙化可呈圆形高密度影。

2.2.10.2左上腹区致密影的描述

——X线表现:左上腹区的各种形状的高密度影

——可见于多种疾病,一般多为肾结石或肾结核的钙化影及肾上腺钙化影。

2.2.10.3下腹部致密影的描述

——输尿管结石X线表现:位置与输尿管的行程一致,多为长圆形,大的如枣核,小的如米

粒。其长轴平行于输尿管的长轴。

——膀胱结石多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并且分层,密度不均匀,位于耻骨联合的上方。 ——肠系膜淋巴结钙化,多呈斑点状致密影,轮廓不规则,可随体位变化而变位。

——盆腔静脉结石,位于盆腔两侧下缘,比输尿管结石位置偏低偏外,轮廓光滑,密度均匀如绿豆大小。

——卵巢畸胎瘤的瘤影中常有密度更高的致密影,类似牙齿和小骨块影,多位于小骨盆。

2.3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影像阅读原则与描述

2.3.1 食管

2.3.1.1正常食管 X线表现的描述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食管为一光滑而有蠕动的管状影,管腔内有2-3条平行的黏膜皱襞。

——X线描述时将食管分为三段。

·上段:食管入口至主动脉弓上缘水平。

·中段:主动脉弓上缘至相当于肺门的下缘水平。

·下段:相当肺门下缘至贲门水平。

2.3.1.2食管异常的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食管会厌征:

·X线表现吞钡气对比剂后,较多的钡气剂长时间残留在咽部各皱璧之间(会厌溪梨状窝内)。

·常见于咽肌张力减弱、重症肌无力、上段食管癌等。

——食管局限性狭窄:

·常见纵隔肿块或增大的主动脉弓压迫食管所致,这种情况下狭窄处的黏膜皱襞可表现正常,食管壁柔软,有蠕动波通过。

·当癌侵入管腔时,食管则可呈不规则的狭窄,狭窄部黏膜皱襞紊乱或中断,管壁变硬,蠕动波消失。

·左心房增大时压迫食管,致其向后,其前壁被压处呈弧形内凹,黏膜皱襞正常,蠕动存在。 ——食管弥漫性狭窄:

·X线主要表现为黏膜皱襞紊乱或消失,食管呈弥漫性狭窄。

·常见于食管被化学物质腐蚀损伤后的愈合表现。

——食管扩张:

·X线表现见阻塞部形状似鸟嘴,与其上部扩大的部分合成漏斗形,黏膜皱襞光滑整齐,管壁仍柔软。

·常见于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

·亦可见于食管癌,X线表现为狭窄部上方管腔扩张,狭窄部黏膜皱襞破坏且不整齐,管壁较硬。

——食管黏膜皱襞中断或消失:

·X线表现:早期出现黏膜皱襞变平紊乱,继之可出现黏膜皱襞中断、破坏或消失,伴管腔狭窄、变硬,蠕动波消失。

·常见于食管癌。

——食管黏膜皱襞呈蛇行的串珠状:

·X线表现:黏膜皱襞扭曲、迂回,食管的边缘凹凸不平,管壁柔软蠕动可以正常。 ·是食管静脉曲张的表现。

——食管憩室:

·为食管壁的局限性病出或膨突,可发生在任何部位。

·呈三角形者,多为食管周围瘫痕组织牵拉,称牵拉憩室影像。

·呈囊状者,多为内压性憩室,并还可见憩室内有液平面。

——食管气管瘘:

·大部分病例是由食管癌侵蚀破坏管壁而引起。

·偶见中心型肺癌侵犯食管引起,也可发生于外伤及食管的炎症性病变,先天性食管气管瘘罕见。

·钡餐检查时可见钡剂进入支气管内,常有进食后呛咳史

·X线检查时应注意到病人呼吸道的症状和体征。

2.3.2 胃及十二指肠

2.3.2.1胃及十二指肠正常 X线表现的描述

——胃的X线解剖:

·食管末端与胃交界处的区域为贲门。贲门正常时开放自然,其形状类似于荷包口,黏膜如伞状分布。

·贲门开口上缘水平线以上部分为胃底。

·胃底含气为胃泡,它紧贴于左膈肌的下面,胃底与左膈交接自如、柔和而协调。 ·胃底至胃角切迹为胃体,鱼钩形胃者,又是胃的垂直部。

·内缘为胃小弯侧,外缘为胃大弯侧,小弯转角处称胃角切迹,胃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称为胃窦。

·幽门括约肌处的内腔为幽门管,与十二指肠相连通。

——胃的形态:胃的形态、大小、位置与人的体型和胃的张力有关。根据立位X线表现可分为四型:

·鱼钩型(等张型):胃体垂直,胃角明显,胃下极在髂嵴连线处,其外形如钩形。此型胃张力正常,常见于中等体型。

·牛角型(高张型):胃的整体形态表现为胃腔上部宽,下部窄,呈斜横位,胃角切迹变得不明显,其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以上。常见于矮胖体型。

·无力型(低张力型):胃张力低,胃腔形态上窄下宽,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以下,多见于瘦长体型,如果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 6cm以上者,应考虑胃下垂。

·瀑布型:胃泡大,胃体小,胃底位于胃体上后方,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以上,钡气剂进入胃以后先停留在胃底,不直接流入胃体。

——胃的黏膜皱襞:

·一种沟峰起伏的黏膜皱襞,服少量钡气时,沟被钡气剂充盈而峰不受钡气剂遮盖。 ·通常可见胃底部黏膜皱襞呈不规则的网状影。

·胃体部为 4-5条与胃长轴平行的黏膜皱襞。

·胃大弯可见到纵行或横行黏膜皱襞构成锯齿状影像。

·胃窦则保持纵行、斜行或为横行黏膜皱襞。

·黏膜皱襞的宽度,一般不超过 5mm。

·低张钡气双重对比胃造影时,可见清楚、规则的胃小区和胃小沟。

·早期胃癌可使胃小区和胃小沟发生病理性的改变。

——胃的蠕动功能:

·X线透视下胃的蠕动呈波浪式有节律的由胃体上部向幽门方向推进。

·收缩波呈环状,波形至胃窦部最明显,全胃可同时出现2-3个蠕动波。

·胃蠕动功能正常者,服钡气剂250ml后,2-3h胃内即可排空。

——十二指肠形态及黏膜:

·十二指肠分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个部分。

·球部接幽门管,升部下端接空肠。

·十二指肠肠曲呈“C”形,称十二指肠圈或环,圈内为胰头所在位置。

·钡气剂充盈时,球部呈三角形或球形,长约3-5cm,轮廓清楚,边缘光滑,有3-4条与长轴平行的黏膜皱襞,其余各段黏膜皱襞呈横行如羽毛样。

·球部蠕动为整体收缩,将钡气剂挤出。其余段为呈波浪式前进的蠕动波。

2.3.2.2胃及+二指肠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龛影:是典型的消化道溃疡病的 X线征象。

·在切线位X线像上呈壁完整的高密度影。正位X线像上为密度增高的点状圆形或椭圆形阴影。

·龛影出现于胃部时,为胃溃疡的X线征象。亦可见于胃癌溃烂后形成的恶性溃疡龛影。 ·出现于十二指肠球部的龛影,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依据。

——充盈缺损:又称占位性病变或肿块影。

·指由未被钡气双重对比剂充盈所形成的缺损影,系向胃腔内凸出的病变,常常是肿瘤或炎性肉芽组织形成的肿块。

·良性者所造成的充盈缺损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恶性者往往形状不整齐,边缘不规则,伴黏膜在该处中断,蠕动波消失。

——黏膜皱襞肥厚:

·X线表现:黏膜皱襞的峰部粗厚蜷曲,呈脑回状粗大紊乱的透亮影。

·常见于慢性肥厚性胃炎。

——黏膜皱襞集中:

·X线表现为集中的黏膜皱襞呈放射状排列。

·胃或十二指肠由于慢性炎症侵犯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将黏膜从各个方向向溃疡处牵引集中。

·为慢性溃疡瘢痕收缩的表现。

——黏膜皱襞呈串珠状迂曲:

·X线表现为黏膜皱襞呈串珠状,而且迂曲。

·常见于门静脉高压症者所致的胃底部静脉曲张。常与食管静脉曲张并存。

——胃部环堤征或半月征:X线表现显示胃的充盈缺损区内,在轮廓不规则的龛影周围绕以

透亮带,即为所谓环堤征或半月征,是癌性溃疡的表现。

——胃部指痕样压迹:X线表现显示胃充盈缺损区内,有轮廓不规则龛影,在溃疡口沿边有

指痕样压迹,即所谓指压征或称尖角征,为癌性溃疡的特征性表现。

——幽门梗阻:

·常因十二指肠球部或幽门管溃疡产生纤维收缩或为胃癌所致幽门狭窄,同时伴有胃排空时间延长。

·早期蠕动增强,继之,胃代偿功能减退,蠕动波减弱,发生胃扩张,胃内可有大量滞留物。

——皮革囊样胃:

·X线表现为边缘整齐,无局限性充盈缺损,无蠕动波。

·为广泛浸润胃壁的胃癌,由于癌组织增生且显著增厚,使胃壁弹性消失、体积缩小所致。

——蜗牛状胃:X线表现为胃小弯慢性溃疡的瘢痕挛缩所致的幽门向左上移位,胃大弯部随

之蜷曲,形如蜗牛。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

·X线表现常描述呈“山”字形、分叶形、珊瑚形、假憩室等变形,为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表现。

·可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功能性引起的变形,常为早期炎症引起的反射性痉挛所致,待炎症治愈后变形可恢复。纤维挛缩的球部变形,为器质性变形,

——十二指肠环增大:

·X线表现为十二指肠环部扩大,环内密度增高,环的肠壁有受压变形。

·常见原因为胰头癌。早期可侵蚀十二指肠内侧壁,继之可使十二指肠环增大。 ——十二指肠淤滞:

·X线表现为近端肠腔充盈,远端肠腔充盈不良,蠕动波增强。变换体位时,淤滞可缓解。

·多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使肠内容物在该处通行不畅。

——激惹现象:

·X线表现:十二指肠球部通过过快,不能良好充盈。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一个间接征象,溃疡性痉挛致使钡剂在此不能停留。

·胆系疾患亦可能产生十二指肠球部的激惹现象。

——十二指肠蠕动增强:

·X线表现:十二指肠运动强盛。

·常见于幽门及十二指肠的溃疡。

——十二指肠憩室:X线表现为钡剂充盈的小圆形袋样致密影,凸出于肠腔外,边缘光滑,

无动力改变,立位检查时袋状阴影内可出现液平面。

——十二指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多出现在肿瘤浸润区域及溃疡所在部位。

——倾倒综合征:

·X线显示残胃排空迅速,数分钟内几乎全部钡剂都到空肠内,以致空肠扩大、结构不清、显影模糊,同时肠道动力加速,肠内容物1-2h内可达结肠。

·多见于胃大部的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

·临床表现为食后心慌、头晕、出汗、恶心、呕吐或腹泻等。

2.3.3 小肠

2.3.3.1正常小肠 X线表现的描述

——X线检查中为了描述方便,将小肠分为六组。

·第一组是十二指肠。

·第二组是空肠上段,大致位于左季肋部。

·第三组是空肠下段,位于左腹部。

·第四组是非曲直回肠上段,大致位于脐部偏右。

·第五组是回肠中段,大致位于右腹部和右骼窝部。

·第六组为回肠下段,位于盆腔。

——空肠黏膜皱襞呈羽毛状,回肠黏膜皱襞稀且细,其末节黏膜呈纵形。

——正常小肠动力在服钡气后一般6h内即可达回盲部,9h内小肠中的钡剂可全部排空。 ——回盲瓣是回肠末端凸入盲肠的部分,呈活瓣式括约肌,具有阻止粪便逆流的作用。

2.3.3.2小肠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小肠移动性受限:

·X线表现:小肠一部或全部移动性差,甚至是较固定,有牵扯现象,对比剂通过不畅。 ·多数情况是由粘连引起,有牵拉和肠袢固定现象,此时,用手加压推挤肠管,其不能分开。

·局限性移动受限,常见于肠结核、恶性肿瘤、腹腔脓肿等。

·广泛性移动受限,多见于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膜炎、不同原因的腹水吸收后纤维蛋白沉积及腹部手术后遗症等。

——小肠动力加快:

·X线表现:钡气餐以后,钡剂少于l-2h到达盲肠,视为小肠动力过快,黏膜可有水肿改变。

·常见于肠道炎症,如溃疡型肠结核、小肠吸收不良症、肠管蠕动亢进,均可造成排空加快。

——小肠呈分节现象:

·X线表现:小肠呈分节状充盈,并伴有充盈不良。

·常见于肠结核。溃疡型结核病变顺着肠管横轴发展,在愈合过程中,造成肠管的环形狭窄,狭窄之间的肠腔扩大。

·还可见于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囊状扩张与痉挛并存是其固有的特征。

——肠腔狭窄:

·X线表现为小肠有狭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梗阻征。

·引起狭窄的原因一般可分为腔内及腔外。

·常见多处狭窄者有肠结核、局限性肠炎(克隆氏病)、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等。 ·单发狭窄者常见有癌、良性肿瘤、结核等。

·一般情况下,癌好发在空肠,肉瘤好发在回肠,结核和克隆氏病好发在回盲部。 ——肠管移位:

·X线表现:占位病变部位之肠管随肿物大小而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和移位。

·常由于腹腔肿瘤压迫所致。如大的卵巢囊肿、肠系膜肿瘤、平滑肌瘤等向肠壁外生长时,均可使邻近的肠管移位。

·还可见于大量腹水的病人,这种肠管移位呈漂浮状。

2.3.4 结肠及阑尾

2.3.4.1结肠及阑尾正常 X线表现及常用基本描述术语

——气钡双重对比剂灌肠可见肠壁呈很多分节状排列的囊状膨出,为结肠袋,结肠袋形态自

然,边缘规则光滑。降结肠以下结肠袋不明显。

——可见到横形、纵形和斜形的黏膜皱襞。

——阑尾充钡气剂后呈边缘光滑、粗细均匀的条状影,可推动,无压痛,其中的钡气剂应与盲肠同时排空。

2.3.4.2结肠及阑尾异常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结肠颗粒样充盈缺损:

·多见于结肠息肉,息肉可单发,亦可多发。

·钡剂充盈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多发息肉者结肠边缘呈花边样充盈缺损改变。

——结肠肠腔扩大:普遍性扩大见于先天性巨结肠症和肠麻痹等。

——结肠肠腔变细及黏膜皱襞稀少:常见于结肠炎。

·X线表现:早期由于肠黏膜充血水肿,使黏膜皱襞粗大呈条状,病变的肠段排空快,多为痉挛所致。

·晚期肠管发生纤维化,管壁增厚、僵硬,结肠袋变浅或消失,肠腔狭窄变细,由于黏膜增生和修复,此时在变细小的肠腔内可出现许多小息肉样充盈缺损。

——结肠局限性肠腔狭窄:

·常见于结肠癌。X线表现:肿瘤组织呈环形或局限性生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局部可触及肿块。

·还可见于增殖型肠结核,其好发于盲肠及升结肠至回肠末端,病变特征是肠壁显著增厚,肠腔狭窄,有时可因黏膜水肿变粗向回肠集中,X线表现形如倒转的雨伞,称“倒伞征”。 ——跳跃征:

·X线表现:当对比剂通过回盲部时动力过快,且由于患处肠腔呈痉挛性收缩,以致不能充盈显示,而未受累的肠管充填却良好,称跳跃征。

·多见于溃疡型回盲部结核。

——阑尾呈分节状且移动性差:

·X线表现:钡剂充盈不良呈分节状,常伴有压痛和排空延迟。

·为慢性阑尾炎的 X线表现,因炎症狭窄及阑尾内粪石存留,必须结合临床诊断。

2.4胆系造影(目前临床应用很少)

2.4.1 胆系正常X线表现的描述:

——左右肝管:长约10-60mm,宽约3-5mm,左侧比右侧长而宽。

——肝总管:长约 25-30 mm,宽约6-8mm。

——胆总管:长约70-80mm,宽约6-8mm。

——胆囊:长约7-10cm,宽约3-4cm。包括底部、体部、漏斗部、颈部。胆囊收缩常于进脂

肪餐后 8 min开始,30 min内大多数胆囊缩小约50%以上, lh排空。若6h未排空者,可认为胆囊排空功能障碍。

2.5泌尿系X线特殊造影检查的描述

2.5.1 泌尿系正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

——肾盂位置和形态:

·右侧肾盂位于第二腰椎横突水平,左侧比右侧高2cm。

·侧位观察肾盂肾盏均不超出椎体前缘。

·X线表现肾盂的形态可分三角型、喇叭型、分支型、壶腹型。

——肾盏:

·肾大盏分基部(接肾盂)、峡部(颈部)、顶部(即小盏分出处)。

·6-8个肾小盏组成一个肾大盏,2-4个肾大盏组成肾盂。

·肾盂、肾盏正常排空时间约为2-7min。

——肾对比剂逆流:由于尿路内压力增高所致,X线逆行尿路造影可发生肾盂、肾盏内的对比剂逆流现象。

·肾小管逆流:X线表现见对比剂呈扇状,可达肾表面的碘对比剂增强,为对比剂由肾乳头进入肾小管,再沿肾小管系统散开所致。

·穹窿逆流:X线表现肾盂内对比剂充盈量增大、密度增高,致使肾穹窿撕裂,对比剂进入周围的肾窦。

·肾盂肾窦逆流:X线表现穹窿周边呈小角状或不定型阴影。

·静脉周围逆流:X线表现继肾窦对比剂逆流后,压力继续增加,则对比剂沿血管周围间隙散布,呈拱门状或细条状阴影。

·肾盂淋巴逆流:X线表现肾间质内对比剂很决被周围淋巴管吸收显影,显示为肾脏内侧纤细、迁曲的囊珠状阴影,米粒大的结节影为淋巴结影。

——输尿管:

·位于腹膜后,平第二腰椎水平起自肾盂,距中线旁约3-6cm,沿腰大肌前方下行,经盆腔边缘转为盆腔段。输尿管止于膀胱三角。

·男性输尿管长约27-30cm,女性长约25-28cm,右侧较左侧短约2cm。

·输尿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处,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宽约2mm;越过骨盆边缘处,宽约3mm;进入膀胱处粗约1-2mm。

·X线表现正常输尿管对比剂充盈良好,走行自然,不僵硬,无扩张及狭窄。

——膀胱:

·正常呈一倒置的圆锥形,其底面向上,略显凹陷。

·膀胱充满对比剂时,其底逐渐向上凸出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锐利,大小因所充尿液

多少而不同。

——男性尿道:

·长约 17-20cm。前尿道长约13-17cm,后尿道膜部长约1-1.5cm ,前列腺部长约2-4cm。 ·正常尿道X线表现为宽窄不等,边缘平滑的曲管状影。周围解剖结构清楚。

2.5.2 泌尿系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异位肾:系先天畸形

·X线表现:肾位置异常,短输尿管,肾盂变形,不随体位改变,可与游走肾鉴别。 ·异位肾常伴有生殖系统及消化道等先天异常。

——肾转位不良:

·两肾上极相融合,称马蹄肾。

·两肾下极相融合者,称倒置马蹄肾。

·四极融合者,称为盘形肾。

以上均属于肾发育畸形

——肾显影延迟:

·静脉肾盂造影时,X线表现为排泄功能损害的表现。

·最常见于肾结核。

——两肾不显影(或一侧肾不显影):

·静脉肾盂造影时,肾不显影,多为肾排空功能丧失。

·常见为肾结核干酪样坏死、钙化及空洞形成等。有时,也可因造影时输尿管区压迫不当所致。

——肾小盏扩张:

·X线表现为肾小盏杯口平面隆起圆滑,颈部变粗,穹窿变钝。

·其病理主要为肾皮质内小的结核灶刺激小盏杯口引起炎性反应,肾小盏颈部痉挛,小盏扩大。

——肾小盏杯口呈“虫蚀样”或“鼠咬样”破坏:

·X线表现为肾小盏杯口呈“不规则状”、“虫蚀状”或“鼠咬状”。

·其病理为肾皮质内结核病灶扩展,以致锥体乳头部感染形成溃疡,失去其正常杯口形状,小盏轮廓不规则,边缘毛糙或凸凹不平。肿瘤引起的破坏可使肾盏变形移位,局部有破坏。 ——小水潭样改变:

·X线表现肾小盏顶部呈水潭样改变。

·系肾锥体乳头部的结核溃疡继续发展,与肾小盏杯口相通后,所形成的空洞。造影检查时可见对比剂通过肾小盏,而使空洞充盈显影,位于肾小盏顶端,形如小水潭。

——肾盏缺损:

·X线表现为肾盏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致使肾盏失去常态。

·其病理为肾盂肾盏黏膜被结核菌侵犯,发生肉芽性溃疡时累及肌层引起狭窄。逆行尿路造影时对比剂无法通过狭窄区进入病变肾盏,显示为“肾盏缺损”。改用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则可显示狭窄的漏斗部及上方肾盏呈“虫蚀样”表现。

——肾自截:

·X线表现为肾脏不显影,而代之以肾的弥漫钙化,呈肾形。

·当整个肾脏为结核空洞或干酪样脓疡,并被钙化充满时,整个肾组织仅剩下一层极薄的壳,肾功能严重受损或丧失,肾区呈弥漫密度增高的钙化影,称肾自截(或称自截肾)。 ——云朵征:

·X线表现为多发的、边缘不整的对比剂充盈影。

·是肾结核晚期表现。病灶较广泛,排泄功能未完全被破坏时对比剂可将空洞充盈,显示多发性、边缘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密度增高阴影,类似一块块云朵样,故称“云朵征”。 ——输尿管形如“串珠”或“喇叭管”样改变:

·X线表现为输尿管失去常态,而呈现“串珠”样改变。

·代表晚期结核的表现。造影检查时可显示管腔狭窄、粗细不匀、管壁失去正常弹性且变短、僵直及硬化,在 X线表现上呈串珠状形态。

——肾盏呈蜘蛛足样改变:

·X线表现为肾盏外形不正常,呈蜘蛛足样充盈。

·其病理系肾盏被囊肿挤压,而彼此相互分离、变形、肾盂肾盏伸长,出现新月状切迹,使上、下肾盏顶端间距离增大,大于9cm(正常值为5.5-9cm)。是多囊肾的典型 X线表现,亦可见于肾肿瘤。

——肾下垂:

·X线表现为肾的位置低于成人,而又非占位压迫所致。

·系肾周围脂肪结缔组织萎缩,筋膜松弛,肾蒂延长及腹肌紧张力降低等,使肾失去正常的支持,活动度超过一个椎体以上。通常将肾下垂分为三度:

·Ⅰ度即肾门在第三腰椎横突水平;

·Ⅱ度即肾门在第四腰椎横突水平;

·Ⅲ度即肾门在第五腰椎横突水平以下。

3 盆腔 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3.1子宫输卵管造影正常 X线表现的描述

——子宫腔正常近似倒置的三角形,边缘整齐,有时略显内凹或外隆。宫体长约3.8cm,宫底宽约3-4cm。

——子宫颈管长约3-4cm,宽约0.5cm。

——输卵管从子宫两角伸向盆腔两侧,呈粗细不匀的线状影,长约8-14cm。分间质部、峡部、

壶腹部、伞部四段。有时由于输卵管的蠕动,峡部可不显影,而壶腹部可呈串珠样充盈。 ——造影后24h照片,盆腔内有弥散不规则条带状碘油阴影,也称涂抹征。提示输卵管通畅。

3.2子宫输卵管造影异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

——幼稚子宫:X线表现为子宫腔狭小,碘对比剂一般进入比较困难。仅于子宫内口附近见

细丝状充盈像,由于子宫壁弹性差,不能扩张所致。

——输卵管阻塞:由于结核或其他附件炎症粘连所致。

·伞端阻塞时,X线表现为壶腹部充盈呈囊状或梭形扩张,其中可见储留串珠状油珠不易排出。

·峡部阻塞时,X线表现为壶腹部及伞端均不显影。

·如果两侧输卵管阻塞,X线表现为造影24h后照片,盆腔内仍无碘油弥散现象。 ·如伴有盆腔内钙化影时多数为输卵管结核。X线表现其钙化影的形状多呈鱼刺状从脊柱两侧伸出。

4 骨、关节 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4.1骨与关节正常 X线表现的描述

4.1.1 四肢长骨的描述

——骨膜:由结缔组织组成,正常X线下不显影。

——骨皮质:由致密的硬密骨质所构成,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呈一片浓白阴影,在骨干的中

部最厚,至骨端时仅为一菲薄骨层。骨皮质内缘与松质骨相接,外缘光滑,在肌肉、肌腱附着处可呈凹凸不平或有隆突。

——骨松质:骨质排列呈纵横交错的骨纹,由骨小梁和其间的骨髓间隙构成,密度比皮质骨低。

——骨髓腔:

·X线表现为无结构的透明腔。

·在骨松质内,于长骨骨干中段显示最清楚。

——骨骺:

·X线表现:骨化中心的影像密度与骨松质相同,呈圆形或椭圆形。

·生长发育期的长骨两端附有骨骺,该骨骺决定骨长径的生长,是由骨化中心和其周围的软骨所构成。

——骨骺线:

·X线表现为一透明带,而且,随年龄增长透明带逐渐变薄,最后仅留下致密横行线称之为骨骺线。

·骨骺与骨干结合前,其骨干两端称干骺端。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的软骨称骨骺软骨。

4.1.2 四肢骨关节的描述

——由两骨的骨端构成,包括关节腔、关节面、滑膜及韧带。

——X线影像上每个关节都显示一个较为透明的关节间隙,该间隙不等于解剖学上的关节

腔,还应包括未显影的关节软骨。其关节间隙宽度又视不同年龄及部位而异,如婴幼儿关节间隙比较宽,老年人则由于软骨的退化而变狭窄。

4.1.3 脊柱的描述

——通常由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五个骶椎、四个尾椎组成。

——除环椎外,每个脊椎分椎体与椎弓。椎体主要由骨松质组成。椎弓由两个椎弓根和两个

椎板组成,椎板在后方联合成为棘突,椎弓两侧有横突和上下关节突。

——椎体之间的椎间隙,内含纤维软骨和弹性髓核,又称椎间盘。

——正位X线摄片可见脊柱成一直线,棘突与椎体相叠呈水滴状,两侧为横突。

——侧位X线摄片可见脊柱有四个生理弯度,颈椎向前,胸椎向后,腰椎向前,骸尾椎向后,

椎体呈矩形。

4.2骨与关节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4.2.1 骨质疏松的描述

——X线表现为骨小梁排列稀疏,骨皮质变薄,严重者其密度几与软组织相似。 ——骨的有机成分和矿物质同比例减少。

——常按其疏松范围分局限性和广泛性(亦有区域性和全身性之分)。广泛性者常见于老年

人、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患者,一般以脊椎表现较为明显。

4.2.2 骨质软化的描述

——X线表现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变细且稀疏。

——骨的有机成分不减,而含钙量减少。由于缺乏维生素D,骨内出现骨样组织,但不能钙

化或钙化不足,使骨骼失去正常硬度而软化。

——常见于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

——因含钙量减少,承重骨骼发生弯曲变形,如骨盆内凹,椎体呈双凹形,膝内翻或膝外翻等。

4.2.3 骨质破坏的描述

——X线表现为密度减低的缺损,缺损的边缘根据不同病理性质可以规则或不规则。边缘清

楚一般表示为良性病变。边缘不规则表示为炎症和恶性病变,常见于结核、急性及亚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囊肿和骨肿瘤等。

——系因正常骨结构被吸收溶解,为病理肉芽组织、脓液或肿瘤所代替。

4.2.4 骨质增生或硬化的描述

——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而且致密,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变粗,骨髓腔变窄或消失。 ——是由于感染、肿瘤及其他疾病引起的新骨增生,或钙盐沉着过多所致的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增加。

4.2.5 死骨的描述

——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的片状或条状影,周围透光区为死腔。

——系某一部分骨骼因炎症使血液供应中断而坏死脱掉的骨片。可为小块或大块,前者多见

于结核,后者见于慢性骨髓炎。

4.2.6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的描述

——主要由于慢性刺激,如外伤、感染、肿瘤或附近软组织病变等引起骨膜增生骨化。 ——骨膜反应的轻重与病变部位有关。一般骨干病变反应明显,干骺端病变反应轻微。 ——其骨膜反应有多种形态:

·线型:X线表现为骨皮质表面平行的线条状影,多见于急性炎症早期时。

·分层型:X线表现为多层线状影似葱皮样,多见于炎症或恶性肿瘤。

·花边型:X线表现为不规则隆起在骨干上的骨膜新骨,多见于慢性感染。

·放射型(或称垂直针型):X线表现为增生骨膜与骨皮质表面垂直,或伸入附近组织内,多见于骨肉瘤、脑膜瘤、血管瘤等。

4.2.7 骨质断裂的描述:系骨骼结构中断。

——横断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线常与骨干纵轴接近于垂直。

——斜行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线常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粉碎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片碎成三块以上,多由直接暴力所致。

——“T”或“Y”形骨折:常发生于长骨。

——撕脱骨折:由于肌肉急剧而不协调的收缩或韧带突然紧张所致,X线表现骨折线为横行并伴有移位。

——裂纹骨折:X线表现为骨质发生裂隙,骨折处无移位。

——嵌入骨折(又各嵌顿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两端互相嵌入常有成角现象。 ——螺旋形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呈螺旋状,常因扭力外伤引起。

——青枝骨折:为骨皮质部分断裂,常有成角或骨皮质皱褶屈曲,多见于儿童。

——骨骺分离:在青少年期,骨髓未融合之前发生外伤时,X线常表现为骨骺分离,可伴有小片撕裂。

——凹陷骨折:X线表现为骨折片下凹,多见于颅骨骨折,常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凹陷深

度超过0.5cm时均应手术复位。

——压缩骨折:X线表现为骨体积缩小,骨小梁互相交错嵌顿。常见于椎体、跟骨等松质骨

骨折,多由垂直暴力引起压缩。

4.2.8 病理性骨折的描述

X线表现骨折断端模糊,周围骨质有破坏。

4.2.9 假性骨折的描述

——X线表现为边缘不太锐利的透明带,类似骨折线。

——常见于佝偻病及软骨病等,由于骨骼病变影响,代谢不平衡,过多的骨样组织代替了骨组织。

4.2.10 疲劳性骨折的描述

X线表现常见第二、第三跖骨有骨折线,一般不引起疼痛,有时甚至直到骨痂形成隆凸才被注意。

4.2.11 骨折移位的描述

——骨折移位的判定是根据远端的偏移方向。

——正位X线片可见向内或向外移位。侧位X线片可见向前或向后移位。

——脊椎骨折错位的判断是根据颅端脊稚段移位方向。

——骨折成角畸形:X线表现骨折两断端相交成角。如股骨颈内收型骨折,可构成向外凸出

成角。外展型则构成向内侧凸出成角。

4.2.12 骨折对位良好的描述

一般指骨折整复后X线复查时骨的两断端对合面积达2/3以上者。

4.2.13 骨折对线良好

X线表现为骨折两断段的纵轴平行而无成角畸形。

4.2.14 骨折愈合的描述

X线表现为骨折两断端之间或其周围有骨痴形成,骨折线变得模糊或消失。

4.2.15 骨折延迟愈合的描述

——指骨折经处理后,在预定的时间内X线表现为骨折线迟迟不消失,但断端无硬化现象。 ——常见原因为骨折对位不良,固定不佳,局部供血不好,并发感染及全身营养代谢障碍引起。

4.2.16 骨折不愈合的描述

X线表现为骨折线影增宽,断端面光滑,骨质呈硬化密度增高改变,甚至形成假关节。

4.2.17 关节肿胀的描述

——X线显示为关节间隙增宽,密度增加。

——常见于早期结核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则关节间隙在正常范围。

4.2.18 关节破坏的描述

——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模糊缺损,骨质疏松等。

——常见原因为各种急性、慢性关节病变。

——良、恶性肿瘤一般均不引起关节破坏。

4.2.19 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描述

——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凸凹不平、边缘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呈唇状增生,有

时还可见韧带钙化。

——系关节软骨局部坏死变性、反应性纤维变性及软骨细胞增生骨化,关节囊韧带钙化。

4.2.20 扁平髋(又称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炎)的描述

——X线表现为股骨头骨骺呈不规则分节状,股骨头呈茸状,股骨颈粗而短,髓臼变浅,常伴有半脱位。

——病理是由于外伤使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股骨头发生变性而致骨骺部无菌性坏死。 ——多在5-10岁发病,主要症状为跛行及患侧关节隐痛。

4.2.21 骨性关节强直的描述

——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面骨性融合,骨小梁跨过关节。

——多见于化脓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2.22 关节脱位的描述

——X线表现为组成关节的两个骨端脱离正常位置。

——分先天性脱位(常见于髋关节),外伤性脱位(常见于各种关节),病理性脱位(常是结

核和化脓性关节炎的并发症)。

4.2.23 半月板撕裂的描述

——膝关节内、外两个半月软骨板,简称半月板。

——有时在X线摄片时能发现半月板撕裂的间接征象。

——在膝关节空气及碘油造影图像中,可显示撕裂的裂隙,致半月板轮廓不连续,半月板变

形。

4.2.24 盘状半月板的描述

——为半月板的先天性异常,多发生在外侧。

——造影检查时可见不规则的半月板,较正常大而厚,其尖端可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上常有关节弹响、绞锁及不稳定感,股四头肌萎缩,关节运动受限。

——盘状半月板容易发生撕裂。

4.2.25 关节内的游离体(关节鼠)的描述

——可为外伤、关节内炎症或肿瘤所产生。

——钙化性游离体,在 X线平片上显示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小骨影。

——非钙化性游离体需通过造影检查,可见关节腔中有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密度增高影,

可游离移动或粘连固定。钙化性与非钙化性游离体可同时存在。

4.2.26 脊椎发育异常的描述

——隐性脊椎裂:X线表现为椎弓融合不良或不融合,在棘突区产生不同程度的裂隙或缺损,

其缺口常为纤维组织填补,一般涉及骨结构而无临床症状,常见于腰椎下部和骶骨上部。 ——真性脊椎裂;

·除棘突区产生裂隙外,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

·典型X线征象为椎弓分裂的后方,有边缘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随呼吸和啼哭而改变大小。

——脊椎滑脱(脊椎前移症):

·X线检查侧位片主要显示椎体前移的程度,斜位片显示椎弓峡部最清楚(即腰椎45°斜位照片)。

·为先天性椎弓峡部裂,在外伤或身体重力的作用下,使上方椎体逐渐向前滑移,多见于成人。

·常发生在第五腰椎或第四腰椎。

——腰椎骶化:

·X线表现为第五腰椎部分或全部与骶骨融合。

·一侧性可由于横突呈翼状增大,而形成假关节。

——骶椎腰化:X线表现为第一骶椎分节形成腰椎状,可见六个腰椎。

4.2.27 颈椎环枢椎关节间隙增宽的描述

——为环枢椎脱位的一种表现。

——主要反映在侧位X线照片上,即环椎前弓的后缘与齿状突前缘的关节间隙增宽。

4.2.28 平腰侧弯畸形的描述

——X线表现为腰椎正常生理前凸消失以及腰椎顺列改变,向侧方弯曲。

——常见原因为椎间盘脱出所致。

4.2.29 许莫(shmor)氏结节的描述

——系腰椎间盘软骨板破裂,髓核突向椎体产生局部压迫所致。

——X线表现为椎体上缘或下缘出现半圆形边缘清楚的压迹。此征象在X线平片、CT及MRI上能清晰显示。

4.2.30 脊椎呈不稳固征象的描述

——系软组织松弛的结果,主要为椎间小关节和纵韧带的松驰。

——X线侧位像或 MRI矢状面图像上可见椎体后缘顺列在两个椎体间有前后移位现象,导致椎管变形。

——常见椎间盘突出症或外伤后。

4.2.31 椎体骨质呈唇样增生的描述

——影像学表现通常报告为骨质增生、脊椎退行性改变等。

——系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体软骨增生和韧带附着处骨化而形成的骨性突起。 ——多见于椎体两侧缘及前缘。

4.2.32 青春期驼背症亦称休曼氏(Scheuermann)病的描述

——X线表现为后突圆驼状(弓状),以 8、9、10胸椎较为多见。

——系椎体骺板骨软骨炎,其病理为椎体骨骺软骨板遭受损伤、局部缺血坏死所致。

——由于骨骺板坏死和椎体的负荷关系,使椎体变为楔形且后突。驼背、背痛为常见临床表现。

4.2.33 脊柱呈竹节状的描述

——正位X摄像呈竹节状,椎旁韧带钙化,使脊柱强直且相对的固定。

——由于椎间盘的纤维软骨环钙化及骨化,于两个椎体之间形成骨桥。

——常见于强直性脊柱炎。

——在 X线平片、CT矢状/冠状重组图像或MRI矢状位图像上均能很清楚显示。

4.2.34 脊椎后凸成角的描述

——X线表现为以病变为中心的椎体互相嵌入融合,椎间盘破坏,受重力关系椎体呈楔形或

扁平形、椎间隙消失。

——常见于结核。

4.2.35 骨气鼓的描述

——X线平片及CT表现为髓腔内骨质破坏,呈囊样透光区,使骨干膨大,骨皮质变薄,称“骨气鼓”。

——常见于短骨结核,常为多发性,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

4.2.36 局限性骨脓肿(又称Brodie’s脓肿)的描述

——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的中央部分显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的骨质破坏区,破坏区

边缘整齐,有密度高的骨质反应硬化带,其内部一般无死骨。

——是慢性骨髓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长骨两端,为低毒感染。

4.2.37 硬化性骨髓炎(又称伽脱氏骨髓炎)的描述

——为一种低毒感染所致的以骨质硬化为主的慢性骨髓炎。

——X线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或消失,骨干局部增粗呈梭形,边缘光滑、软组织多无肿胀。

4.2.38 截肢残端骨髓炎的描述

X线表现骨质疏松,残端骨质破坏,骨膜增生,可有死骨或窦道发生,软组织中有透光气影。

4.2.39 弗兰克氏白线(Frankel氏线)的描述

——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由于钙质不断沉积而显示为一条增宽致密的白色带

状影,称为弗兰克氏白线。

——常见于坏血病。由维生素 C缺乏所致,多见于幼儿。

4.2.40皮尔坎(Pcekan)氏征(又称“侧刺”)的描述

——X线主要表现为干骺端侧缘向两旁凸出形成骨刺,但无杯口状凹陷。

——这种征象系由于骨膜下出血形成的新生骨所致。

——为坏血病的表现。

4.2.41 坏血病线的描述

——X线表现为在增厚的临时钙化带下方,干骺侧有一条透明带。透明带愈宽,表示病程愈久。

——由于此处骨质脆弱,容易发生骨折或骨骺移位。

4.2.42 韦伯格(Wimberger)氏征(又称骨髓环)的描述

——为坏血病的X线表现。

——X线表现为在骨髓的中心因含钙量极少而呈透明区,其边缘可见一硬化圈,形似一小环。 ——多见于腕骨、跟骨和距骨。

4.2.43“O”型及“X”型腿的描述

——X线表现为两下肢膝内翻或外翻,胫骨内或外侧骨皮质增厚。

——系由于佝偻病时骨质软化,造成长骨弯曲变形,以撑重的下肢明显,是佝偻病愈合后遗症的X线表现。

4.2.44 铅线的描述

——X线检查主要用于婴幼儿,可见于儿童长骨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呈现一条密度增高、

横贯、边缘规则的线状或带状影,为慢性铅中毒所致。

——以腕关节最多见,其次为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和肩关节较少。铅线亦可在扁骨出现。

4.2.45磷线(或称磷带)的描述

——X线表现在生长期的长骨,于干骺端可见密度增加的粗线带即磷带,它由一束横的增厚的骨纹所组成。

——为慢性磷中毒的骨骼改变。慢性磷中毒主要见于骨骼系统。

4.2.46 氟骨症的描述

X线表现为均匀的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模糊呈网眼状交叉,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肌键附着处以及韧带常有钙化。

4.2.47栅栏征的描述

——X线表现为椎体上下凹变平,松质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增粗的骨纹理互相平行或扭曲排列,其内有纵形条状密度减低影,形似栅栏,椎体外形可保持正常。

——常见于成人脊椎骨血管瘤。

4.2.48骨针征的描述

——X线表现为骨的某一部位出现骨针征。

——常见成人扁骨如颅骨、髂骨等部位的骨血管瘤。

——其病理为位于肿瘤表面的骨小梁增粗呈放射状排列。

·在颅骨,增粗的骨小梁则与颅板垂直。

·在其他部位则为一局限性透光区中可见到增粗的骨小梁自中心向周围辐射,形似骨针样改变。

4.2.49 皂泡样征的描述

——X线表现可见骨呈皂泡样改变。为骨小梁形成的骨性间膈,互相交叉而成的分房样改变。 ——多见于生长缓慢的肿瘤,如巨细胞瘤、血管瘤、纤维瘤、内生软骨瘤及骨纤维结构不良等。

4.2.50 袖口征又名柯特曼(Codman)氏三角的描述

系骨肿瘤突破骨皮质而形成软组织肿块的邻近部位,该处骨膜反应增生迅速,新骨生成较多,形成三角形似袖口状,而称袖口征。

4.2.51 穿凿状或鼠咬样缺损的描述

——X线表现为骨质不同程度的破坏。

——主要为溶骨性破坏,破坏灶大小不一,破坏区边缘清楚锐利。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黄

色瘤、溶骨性转移瘤等。

4.2.52 溶骨型骨肉瘤的描述

X线显示骨髓腔破坏,病变偏于干骺部一侧,呈不规则骨质破坏,边缘极不清楚,骨膜反应少。

4.2.53 硬化型骨肉瘤的描述

X线显示髓腔硬化,骨膜增生明显,呈放射状改变,由于供应肿瘤的大量微血管垂直骨干,血管周围形成瘤骨小梁,形似针状或放射状。

4.2.54 混合型骨肉瘤的描述

X线表现:肿瘤内兼有硬化和溶骨性改变,且以后者为主。以骨膜增生和新骨形成为其病理特点。

5 头部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5.1颅骨平片正常X线表现的描述

5.1.1 颅骨侧位像主要显示的影像的描述

5.1.1.1颅骨壁结构的描述

——颅骨诸组成骨形态与结构如常。

——颅骨分内、外板及板障三层。

·内、外板显示为致密的高密度阴影,与长骨的皮质相似。外板较内板厚。

·中间的板障则显示为小颗粒状稍低密度影。

——颅骨壁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

·儿童较薄,密度低。

·成人额骨及顶骨较厚,约为5mm,有时可达1cm。

——颞骨鳞部及后颅窝较薄,为2-3mm。

5.1.1.2颅缝的描述

——冠状缝居前,位于额骨与顶骨之间,自下而上呈锯齿状线形低密度影。

——人字缝居后,位于顶骨与枕骨之间,呈人字形稍低密度影。

——枕乳缝为人字缝向下延续的骨缝,骨缝密度稍低。

5.1.1.3颅骨脑回压迹的描述

——为大脑脑回压迫颅骨内板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

——在4-10岁脑发育快时,脑回压迹较明显。2岁前和成人则不太显著。

——当前可比对CT、MRI图像综合诊断。

5.1.1.4颅骨血管压迹的描述

——X线表现为脑膜动、静脉压在内板上所致的透明沟状低密度影。

——脑膜中动脉压迹位于冠状缝后面,从颅底棘孔入颅,向上向后延伸,分前后两支。 ——脑膜中静脉与脑膜中动脉并行,其透明沟影较宽,走向较直且多无分支。

——板障静脉显示为网状或星状密度减低区,粗细不匀,无一定走向,不受颅缝限制。 ——硬脑膜内的静脉窦显示为宽阔、边缘整齐而不分支的长条形密度减低影。位于枕骨后部

向前伸展的为横窦,由该条状影弯曲向下,位于岩骨后方的部分即成为乙状窦。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与线样骨折区分和骨折线是否波及血管压迹。

5.1.1.5颅底:X线表现三个颅窝排列成梯形,呈前高后低。

——前颅窝由额窦至蝶骨小翼。

——中颅窝由蝶骨小翼至蝶鞍背部。

——后颅窝由鞍背至枕骨内壁。

5.1.1.6蝶鞍的描述

——X线表现蝶鞍位于中颅窝。其正常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扁平形三种。以卵圆形常见。 ——蝶鞍前缘为鞍结节及前床突,后缘为鞍背及后床突,中间向下面的凹面为垂体窝,又称

鞍底。鞍底亦即为蝶窦的顶部。

——其大小常用径线说明,正常成人蝶鞍前后径为 7-16mm(平均11.7mm);深径为7-14 mm(平均为9.5mm)。

5.1.1.7松果体钙化斑的描述:

侧位X线像松果体位于距鞍背后方及上方各约3cm处,呈圆形或卵圆形轮廓清楚的小斑片状致密影,直径一般小于0.5cm。10岁以下少见。

5.1.2 颅骨正位像主要显示的影像的描述

5.1.2.1颅缝的描述:

——颅缝均呈锯齿状低密度影。

·矢状缝居中线两顶骨之间。

·人字缝由矢状缝下端向两侧下外方走行。

·冠状缝与人字缝平行位于颅骨顶端边缘部。

——颅缝正常宽度不超过 2mm。于30-50岁时闭合。但可有正常变异:额缝正常两周岁闭合,

约有5%终生不闭合,居额骨中线呈垂直线状。

——缝间骨:X线表现为后囟及人字缝之间的多余骨块,数目不定,形态不整齐,本身无临

床意义,但应同颅骨骨折相鉴别。

5.1.2.2蛛网膜粒压迹的描述

——X线表现为蛛网膜压迫内板而形成的轮廓不整齐,但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常对称地位

于额顶骨中线两旁4cm范围内。

——本身无病理意义,但是有时应与颅骨破坏等病理状况相鉴别。

5.1.2.3岩骨及内听道的描述

——X线摄片显示于眼眶内,两侧对称。

——岩骨尖密度较低。

——内听道位于岩骨中部呈横行的管状透明影,内听道口呈向外突的弧状影。内听道宽径最

大为10mm,平均为5.5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

5.1.2.4眶下裂的描述

——X线摄片显示于两侧眼眶内的上部,其两侧裂隙大小可不对称。

——如一侧显著扩大或边缘不清楚时,应考虑有病变的存在。

5.1.2.5大脑镰钙化斑的描述

——X线表现为居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致密影。

——如系脑膜瘤所致时,还可引起临近脑水肿和脑质受压征象。

5.1.2.6正常头颅额枕位(Towne氏位)的描述

X线可显示枕骨的全貌,枕骨大孔的全部或半部,以及两侧颞骨的岩骨结构,特别是内听道及两侧乳突清楚可见。人字缝及矢状缝也可清楚显示。

5.2颅骨平片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5.2.1 颅骨穹隆部骨析的描述:根据骨折线的X线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种

——线形骨折:表现为边缘锐利,走向较直、长宽不等的线条状密度减低影。需与血管沟影、

颅缝等区别。后者为边缘不锐利,有分支及锯齿形态;

——粉碎性骨折:为颅顶诸骨多处断裂,有碎骨片分离、陷入或重叠,骨折线交错;

——凹陷骨折:为颅骨板全层向内凹陷,骨折线多不规则或呈环状,常照切线位片确定骨片

凹入的深度。表现为凹入深度超过0.5cm者,提示需手术复位。儿童乒乓球型骨折,亦为凹陷骨折的一种,仅颅板向内凹而不断裂。

5.2.2 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的描述

——X线表现:骨折线穿过血管压迹,可以撕裂血管产生颅内出血。

——此种描述常能提示临床注意,此时应加做头颅CT,了解头颅内血肿情况。

5.2.3 骨折线伸入颅底的描述

——常见于颅顶骨的线形骨折向前、中或后颅窝延伸所造成的联合骨折。

——若骨折线通过鼻旁窦、中耳及乳突,应在报告中提示临床注意亦属开放性骨折,可导致颅内的感染。

5.2.4 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描述

——急性期X线表现为颅骨溶骨状破坏。

——慢性期X线表现为大片状骨质增生、硬化,多以内板为重。骨质增生区内可有小死腔及

砂粒样或小条形死骨。

——愈合期X线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均匀,脓腔消失,死骨吸收,破坏区内重新出现

正常的板障结构。

5.2.5 颅骨结核的描述

一般以额、顶骨颅缝附近为好发部位。X线表现为:

——局限型:可见单个或多个边缘整齐、清楚的穿凿样骨破坏,破坏区周围有骨硬化,可有

细小死骨形成或称“纽扣”样死骨;

——弥漫型:可见广泛的骨质破坏如鼠咬状,又称葡萄状骨破坏,可延及邻近颅骨,常伴有骨质增生。

5.2.6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的描述

——X线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区。破坏区周边缺乏硬

化,无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

——为骨髓的原发恶性肿瘤,常伴脊柱、肋骨、盆骨等处骨质破坏。

5.2.7 颅骨转移性肿瘤的描述

——溶骨型X线表现单有骨质破坏,形成缺损区,无新骨生长。

——增生型发展一般比较缓慢,X线表现可有骨质增生。

5.2.8 颅内压增高的典型X线表现:

——颅内压增高根据原因可分为两类

·颅内病理肿块的占位(包括肿瘤、血肿、脓肿),常伴脑组织水肿。

·脑脊液循环受阻而致的脑积水。

——颅内压增高X线表现

·颅缝分离或增宽。是诊断婴儿颅压高的主要征象。颅缝分离以冠状缝明显,矢状缝、人字缝均可累及。判断颅缝分离的标准为四周岁以后的颅骨侧位片颅缝不应超过2mm ;

·蝶鞍的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后床突和鞍背的骨质吸收,晚期引起蝶鞍扩大,以前后径扩大为主且多见,是诊断成人颅内高压的重要征象。

·脑回压迹显著。由于颅内压增高,颅骨内板普遍受到脑回的压迫,使颅骨内板压迹数目增多加深,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减低模糊影。值得注意的是,正常脑回压迹随年龄、个体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故只能作诊断时的参考。

·颅骨一般性萎缩变薄。此种征象只在颅内高压晚期才有,表现为颅骨骨质普遍吸收,骨板变薄,密度减低。

5.2.9 颅内肿瘤钙化的X线表现特征

——脑膜瘤的钙化多位于颅腔的外围,钙化呈砂粒、球形、结节状。一般以沙粒状为其特殊形态。

——颅咽管瘤的钙化,多位于鞍上区,显影率占75%,钙化呈零星小点聚集成堆或呈“蛋壳

状”,临床上多见于儿童。

——如果颅内出现条带状钙化,多为深部少枝胶质瘤。

——如果在松果体区出现直径大于1cm的钙斑,患者又系儿童,多为松果体瘤。 ——儿童后颅窝出现钙斑时多为室管膜瘤。

5.2.10 颅内血管病变钙化的X线表现特征

——动脉硬化的钙化其形态常与血管的外形相似。出现在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呈弧形或平行的双弧影。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Sturge-Weber氏综合征)的钙化常可刻画出脑回的形态。 ——海绵状血管瘤钙化,常在蝶鞍骨附近及后颅窝等处,呈小点状钙质沉着阴影。

5.2.11 颅内炎性病变钙化的X线表现特征

——结核性脑膜炎钙化其形态多呈多数细小的斑片状,分布在蝶鞍上部的基底池或外侧裂等处。

——结核瘤的钙化形态常呈弧形蛋壳状或分叶状不规则影,可局限于一处或数处。 ——儿童则后颅窝的炎性病变钙化。

——慢性脑脓肿发生的钙斑,表现为不规则的块状影,钙化部位不定。

5.2.12 松果体钙斑的移位

——松果体钙斑为颅内正常生理钙化,居颅中线。

——颅内占位性病变时,可借助它的位置改变来推测病变的部位。

——头颅正位片上如松果体钙斑偏于一侧2mm以上,即可提示对侧大脑半球有占位病变。

·侧位片上如系额区占位病变,可使其向后向下移位。

·向下移位明显时,可为顶区病变。

·向上移位,可为颞区占位病变。

·向前移位为枕叶占位病变。

5.2.13 占位性蝶鞍的几种类型:

——鞍内占位型(鞍内肿瘤型):

·肿瘤位于鞍内,直接压迫可使蝶鞍呈球形扩大,鞍背竖起抬高变直,后床突可有破坏变薄,鞍底下凹,前床突少有变化或变尖。

·多见于垂体瘤、脑膜瘤、垂体脓肿等。

——鞍旁占位型:

·肿瘤位于蝶鞍一侧时,使同侧蝶鞍骨质受压破坏吸收,可出现双鞍底,伴有蝶鞍扩大和前床突上翘或消失。

·常见于三叉神经节瘤、颈内动脉瘤。

——鞍上型:

·由于肿瘤压力使后床突早期骨质吸收破坏,鞍背变短或消失,蝶鞍扩大呈扁平形,以宽口向上。

·常见于颅咽管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等。

——蝶鞍附近侵入病变型:

·颅底恶性肿瘤侵入蝶鞍可引起骨质吸收破坏。

·常见于鼻咽癌、脊索瘤等。

5.2.14 内听道扩大及压迫性骨质吸收

——X线表现为患侧内听道扩大,骨质破坏呈宽度不等的缺口,缺口的底部指向内耳,岩锥

尖端可以保存。

——常见为听神经瘤,为发生在内听道内听神经远端鞘膜细胞的肿瘤。

5.2.15 颅缝过早闭合产生的头颅畸形的X线表现

——矢状缝早闭伴顶颞缝早闭,产生舟状头,即前后径过长。

——冠状缝早闭伴人字缝闭合,产生短头畸形,伴后颅窝缩短,窝底加深。

——矢状缝及冠状缝均早闭,产生尖头畸形。

——所有颅缝早闭,则产生小头畸形,伴脑发育障碍,同时可出现颅高压。

5.3脊椎平片阅读时应注意事项

5.3.1 正常脊柱X线平片

——脊柱的曲度

——脊柱的排列稳定性

——椎体的形态、轮廓、骨质的密度

——椎间隙的改变

——骨小梁的情况

——椎弓根是否对称及其形态大小的改变

——椎弓根之间距离的测量

——椎体附件与小关节的情况

——侧位及斜位片所见椎间孔大小及其骨结构等的改变。要应用对称与不对称理论和比较的

方法读片和分析图像

5.3.2 椎管内肿瘤X线平片的表现

——椎管内肿瘤可分为髓内和髓外型。

——引起椎管变化时,在X线平片上可有下列表现:椎弓变形和骨质破坏,椎弓根间距离增

大,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可吸收前凹,椎间隙一般正常,椎板可变薄,少数可见椎管内发生钙化以及可伴有脊柱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等。

6 乳突、鼻旁窦 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6.1乳突、鼻旁窦正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方法

6.1.1乳突

——乳突侧位X线片(Schuller氏位)的描述

·X线表现在颞颌关节后方有类圆形透光影,为内、外耳道及鼓室重叠影。

·锥上缘轻度隆凸部为鼓室盖(即脑板)。

·距外耳孔后缘 l-2cm处的弧形线影为乙状窦(侧窦)前壁。

·脑板与侧窦前壁汇合即成硬脑膜角(窦硬膜角)。

·主要观察乳突气化类型及乳突有无重要解剖变异。

——常见的变异的X线表现

·乙状窦前位:X线表现为乙状窦前壁距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小于1cm者。

·鼓室盖低位:正常鼓室盖的位置在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上方约 0.5-1cm处,低于此值即为低位,表示硬脑膜位置低。

·导静脉高位:导静脉连于乙状窦与头皮窦中部,如位于上1/3处则为高位。

以上三种变异,平时无临床意义,但手术时应注意勿损伤,故在书写X线检查报告时必须给予提示。

——乳突气化类型的X线表现

·气化型:蜂窝较大,气化良好,大多数正常乳突属此型。

·硬化型:无气化蜂窝,乳突骨质密实,一般视为病理表现。

·混合型:为气化型及硬化型的混合表现。

——乳突轴位(Mayer氏位)的描述

·X线表现:锥体长轴呈直立状,颞颌关节位于外下方。关节下方为外耳道前壁,外耳道呈喇叭形透光区,外耳道内后方的稀疏透光区为乳突窦(即鼓窦)。

·此位置主要观察乳突窦及外耳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对诊断胆脂瘤有帮助。

6.1.2 鼻旁窦

——鼻旁窦柯氏位(Caldwell位):

·X线表现:额窦呈扇形分房状,周围由一层薄的致密骨围绕,分界清楚。其窦内透光度应与眼眶相仿,后组筛窦投影于上颌窦内。

·此位置主要观察额窦,前组筛窦的解剖与病变。

——鼻旁瓦氏位(Waters位):

·X线显示全部窦腔,各窦腔显示清楚。

·此位置主要观察上颌窦、筛窦的解剖与病变。

——鼻旁窦侧位:

·各窦腔均可显示清楚。

·蝶窦轮廓清晰,毗邻关系明确、清楚。

6.2常见乳突病变的 X线表现的描述

——慢性中耳乳突炎

X线表现因乳突小房内的黏膜与鼓室、乳突窦(鼓窦)黏膜连续,慢性炎症刺激使房壁骨质增生硬化,骨质密度增高。气化小房密度增高或呈边缘性增高,外耳道与内耳道均可有相关性改变。

——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

·X线表现:骨质破坏呈圆形或卵圆形透光区,边缘光滑且有骨质硬化反应。大型胆脂瘤,可破坏鼓室盖和乙状窦前壁,引起颅内并发症。

·好发部位是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一般发生于硬化型乳突。

·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

6.3常见鼻旁窦病变的基本 X线表现的描述

——窦腔密度普遍性增高:常见于感染后黏膜肿胀、充血渗出。黏膜增生肥厚,骨白线增厚或模糊。

——窦腔密度局限性增高:

·常见于囊肿、息肉、肿瘤。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

·如有积液,坐位X线平片有时可见液平面。

——窦腔周围呈环形密度增高:

·X线表现为肥厚的黏膜呈环形与窦壁平行。

·为慢性炎症有纤维变时的表现,多见于上颌窦。

——窦腔扩大:

·X线表现为窦腔扩大,窦壁光滑呈蛋壳状改变。

·常见于粘液囊肿及良性肿瘤的占位、肿胀,压迫周围窦壁所致。

——窦腔缩小:可见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育不良、黏膜增厚等所致鼻旁窦窦腔容积变小,密度增高。

——窦腔骨壁密度增高:见于慢性炎症时骨质的增生硬化。

——窦腔骨壁密度减低:因疾病而使骨质疏松脱钙、致密度减低,骨壁边界不清。 ——窦腔骨质破坏:

·X线表现为骨质的锐利边缘中断、缺损或虫蚀状改变。窦腔内密度增高,窦腔失去常态。

·常见于肿瘤。

更多相关推荐: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

影像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解放军第四五六医院一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CRDRCTMRI影像学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和或功能改变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X线CTMRIX线部分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

第三节 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正确书写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第三节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正确书写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一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医学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学影像诊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获得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在医学影像诊断中为了达...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普通X线检查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情况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膈气管是否正中纵膈有无增大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膈位...

五、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五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一一股资料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二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三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部分呼吸系统一正常胸部平片1正常胸片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

4-18-2-2影像科影像报告书写规范及审核制度(改)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规范及审核制度影像诊断报告是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

第四篇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七篇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