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1

XXX关于开展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

有关情况调研的分析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各种原因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随着今年全国749万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为历年之最,使得作为社会特殊人群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为了充分了解我县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从4月27日接到上级文件通知以来,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此调研活动召开了专题会议,做了专门安排部署,会后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在各乡镇劳保所的大力协助下,放弃节假日休息,利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 前往各乡镇、社区、街道办事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对我县近三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2012—20xx年XXX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1、2012—20xx年我县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中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人数、就业去向以及实现就业的比例如下:

(1)20xx年我县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人数是964人,其中农村生源人数为816人(占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总数的84.7%),城市生源人数为148人(占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总数的15.3%)。20xx年我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是464人(占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总数的48%),其中农村生源实现就业人数为389人(占 1

农村生源总数的47.6%),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

8.7%(34人);国有企业占2.8%(11人);非国有企业占86%(335人);自主创业占0.3%(1人);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及其他方式就业占2%(8人);城市生源实现就业人数为75人(占城市生源总数的51%),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6.8%(10人);国有企业占3.4%(5人);非国有企业占38.5%(57人);自主创业占0%;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及其他占2%(3人)。

(2)2013我县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人数是1049人,其中农村生源人数为957人。城市生源人数为92人。20xx年我县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是634人,其中农村生源实现就业人数为578人,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16%(88人);国有企业占7%(36人);非国有企业占83%(449人);自主创业占0%;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及其他方式就业占0.5%(5人)。农村生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0%。城市生源实现就业人数为56人,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28%(16人);国有企业占4%(2人);非国有企业占63%(36人);自主创业占1%(1人);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及其他占1%(1人)。城市生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为61%。

(3)2014我县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人数是1202人,其中农村生源人数为1072人。城市生源人数为130人。20xx年我县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是1009人,其中农村生源实现就业人数为932人,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5%(51人); 2

国有企业占3%(24人);非国有企业占91%(852人);自主创业占0.4%(4人);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及其他方式就业占0.1%(1人);农村生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7%。城市生源实现就业人数为77人,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25%(19人);国有企业占16%(12人);非国有企业占53%(41人);自主创业占7%(5);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及其他占0%。城市生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为59%。

2、农村生源毕业生和城市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的人数和比例:

(1)20xx年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人数是50人。其中农村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人数是27人,占总数的55%;城市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人数是23人,占总数的45%。

(2)20xx年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人数是 75人。其中农村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人数是46人,占总数的61%;城市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人数是29人,占总数的39%。

(3)20xx年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人数是100人。其中农村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人数是55人,占总数的55%;城市生源毕业生参加培训人数是45人,占总数的45%。

3、农村生源毕业生和城市生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比例:

根据调研通知的要求,我们对20xx年至20xx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抽样调查,情况如下:

(1)20xx年从已就业高校毕业生中抽样100人进行调查,其中农村生源50人,平均月工资水平为2300元,参保率为30%,灵活就 3

业比例为4%,城市生源50人,平均月工资水平为2600元,参保率为48%,灵活就业比例为2%.

(2)20xx年从已就业高校毕业生中抽样100人进行调查,其中农村生源50人,平均月工资水平为2600元,参保率为50%,灵活就业比例为2%,城市生源50人,平均月工资水平为2800元,参保率为57%,灵活就业比例为2%.

(3)20xx年从已就业高校毕业生中抽样100人进行调查,其中农村生源50人,平均月工资水平为3000元,参保率为30%,灵活就业比例为2%,城市生源50人,平均月工资水平为3200元,参保率为73%,灵活就业比例为0%.

二、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就业观念落后。根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数据显示,面临残酷的就业前景,仍有43.2%的农村籍大学生希望在大城市就业,同时选择在中小城市的占50.6%,而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的不足7%。由此看出大多数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都锁定在大中城市薪水较高的单位。

(2)家庭环境逼迫。在农村,教育投资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急需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导致他们的就业定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

(3)创业意识不足。上述调查还显示了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不倾 4

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就业的风险小,而创业不仅有风险还需要更多的保障条件,比如资金、人际网络等。但不得不说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更能体现一个大学生应具有的专业技能,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与水平。

(4)自身的能力素质缺陷。农村大学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城镇学生有差别,导致综合素质能力比不上城镇大学生,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领导协调能力等不强,影响了面试和就业。 (5)在人才总量上来看,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人才凤毛麟角,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适用人才、技能型蓝领人才紧缺。人才的产业、行业和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人才大都集中在县城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

(6)在人才结构层次上来看,以农业技术、医学人才队伍为例,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甚少,与我县积极发展的农业绿色基地目标很不相称。缺乏公认的学科、技术带头人,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7)除了以上的主观原因外,这一群体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客观原因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就业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扩招出现大学生猛增及整体素质的下滑、自身缺乏工作经验等。

2、农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培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由于有条件承接培训业务的培训学校一般都在城区内,部分农村高校毕业生由于交通等问题,不能及时来校培训或者放弃培训。

(2)培训时间短,受训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吃透就业培训课程, 5

导致培训后受训学生很难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致使部分学生觉得培训并没有作用,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

(3)就业培训名额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村生源毕业生有这个机会接受培训,不能有效的解决广大毕业生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三、有关政策建议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1、有关政策建议:

(1)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和政策保护,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真正实现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消除地方保护政策,同时在政策措施、户籍准入等制度向农村大学生倾斜;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教育宣传强化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坚决抵制用人单位的用人歧视;对暂时无法就业的农村大学生,政府可以在他们待业期间发放一定的补偿金,用来缓解农村家庭的经济困境,保障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鼓励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其提供相应的创业基金;鼓励农村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就业,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

(2) 各企事业单位完善用人机制和招聘制度,做到平等对待每一 6

个求职者,并合理培训选拔人才。可以通过政策规范用人单位的试用、录用行为,打击恶意招聘,杜绝“姻亲”招聘,打破“就业壁垒”,从而形成公平公正之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在高校建立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企业的人直接到民营教育机构进行授课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从而为企业储蓄人才。

(3) 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特别是农村人才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校可通过开设乡村社会学、乡村治理学、乡村经济学等课程直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的人才,同时也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

(4) 农村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避开一些竞争激烈的岗位,把眼光放低。要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协调管理的能力等并加强社会实践,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动手能力,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找到一份工作后踏踏实实干也能闯出自己的路;可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市场意识,为自己赢得宝贵的从业经验和资 7

格;将眼光回归农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下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

2、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是:

(1)针对农村大学生特点 ,通过发布就业信息,完善就业在线网站,召开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来面对就业问题,并做好后期回访及时解决反馈的问题,帮助农村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2)在日常学生报到工作中统计农村高校困难毕业生信息,做好毕业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收集,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库,按照相关政策,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切实的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给予就业见习补贴优先纳入。

(3)加强开展农村大学生就业培训服务、就业咨询指导以及就业信息发布等工作,规范农村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训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观、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农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XXX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20xx年5月14日

8

9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暑期,我系组建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小组”,在苏州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

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一、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

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五、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xx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今年江苏高校增设的专业中,多数是新面孔。譬如江南大学的动画、信息安全,中国药科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南京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等等,这些专业基本是为应对社会需求而增加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也备受高校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

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南京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因此,高校针对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必然行为。调查结果分析概要

一、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研究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

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

对于家庭状况所代表的社会资本,有26.4%的学生认为它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认为社会资本是自己求职不利因素的学生占25.9%。

二、分析归纳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三、政策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金融危机”是现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些年来的经济动荡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国家的掌控者来说,经济危机带来了国力下降、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对于工薪阶层、打工一族来讲,经济危机意味着工资缩水、福利降低甚至岗位不保;而对于我们这些准毕业生来讲,严峻的经济形势、堪忧的社会前景在我们心中敲打出的两个字:“就业”!

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讲,就业都是横在肩膀上的一道大梁,而由于近年的严峻形势,就业二字已经把各高校学子压得抬不起头来。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越来越严峻,近来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全社会的就业总体岗位严重紧缩,这让国内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重中之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就业形势无疑是我们这些一只脚已经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就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由于题目的特殊性,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但并不完全是毕业生。我们还对周围的同学们进行就业期望的调查。期间我们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答卷也是50份。在经过整理和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直接的原因是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苦果。通过此次多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高达78.33%的大学生对现在就业形势的看法不乐观,只有3.33%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乐观,另外,不仅被调查者中的大四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太看好,而且非毕业班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亦大多数不看好。

大学生普遍的职业目标是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或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当然有部分认的目标是满足个人兴趣,有发展的空间,可是到目前为止,85%的受访者还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越来越多的同学降低了自己的薪金要求甚至职业目标,只为在金融危急中平安过渡。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41.67%受访者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而18.33%选择多手准备,同时进行。由此可见,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已不再精挑细选,能就业成为如今大学生的普遍想法,另有打算的除外。此外面对就业难的问题,75%的受访者表示在实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有去到基层(如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工作的意愿。其中,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月薪期望也相对减少了,一般从1500元到4000元不等,主要集中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

当前就业形势下,有33.33%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关系对自己就业有最大帮助,另外有25%的认为各类社会招聘,只有8.33%的认为校园招聘对自己就业有最大帮助。由此不难发现,就业难使得大学生不愿意直接面对找工作,而是用成功率较高的间接方法来找。这与大学生在生活中一般就面对家庭和学校,而缺乏直接面对社会的机会有密切关系。为此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提供更多的岗位。大学生希望学校能采取一些如加强企业联系,争取更多岗位、呼吁校友帮忙等措施。

大学生竞争就业岗位没有明显优势,很多受访者表示缺乏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也不扎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如在大学生期间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学校的一部分原因,如并不着力宣传应用实践技能的培训,专业安排课程没有跟随时代更新,导致知识与需要脱钩。

面对当前就业难的问题,部分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是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又缺乏启动基金。或许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创业方面多组织一些课程、活动或设立创业基金会有不错效果。

尽管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也确实比较严峻,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不必那么悲观,相信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我国迟早会走出这次金融危机。随着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经济刺激计划,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人才需求上也显得更为迫切。此外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因受危机影响较小,反而加大了毕业生招聘力度,所以尽管当前就业有点难,但社会上的机会还是很多。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压力时常导致成功,只要我们着力加强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被危机难倒的不会是有准备的人。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事,也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当前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顶住压力。若经济进一步恶化,首先要问的是,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可以怎么准备,我们的毕业生才不至于以个人之力直接暴露于全球金融风暴之下。举办招聘会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以及技能培训和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这是尽快获

得一手资料和减少个人走弯路的好方法。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

另外,要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面。如果毕业生一窝蜂涌进政府部门,既不切合实际,也会造成恶性竞争。相反,我国现在急需发展社会政策,未来十年将会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士。应该因势利导,鼓励此类组织的发展和人员培训。同时,应当对学生是否继续升学做出前瞻性预测,并配以相应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避免政策滞后。最后,充分估计毕业生的生活压力,在财政上给予考虑。比方说,发放一定的个人无息贷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当然,除了政府和学校的帮助外,大学生自己也要自我提升。

首先,作为一个大学身就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觉培养交际的能力,并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做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人才。此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涉猎其他相关的知识,加强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尽可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做一些有意义的兼职工作,或经常与工作的人交谈,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培养乐观情趣,乐观面对未来。未来虽然千变万化,不可捉摸,但只要坚定信念,乐观面对,即使再大的风浪,也镇定自若,处之泰然。一种积极的心态会让一个人永远只看到成功,而看不到失败。要善于排解压力和克服困难,善于沟通,不要轻言放弃,学会自我调节和思考。

最后、作为大学生还应该进行自我差异化塑造,彰显个人魅力。发展自己别人没有的竞争优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加强自我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只要我们真的这样做了,相信就算金融危机再继续恶化,我们也会足够乐观的,难道不是吗?机会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机会,并把握住机会。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受益匪浅,在掌握调查方法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此外无形中也增加了社会经验。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更加懂得了经验和知识急需积累,此外对大学生就业也更加有危机感了,我们奉劝大家一定要趁还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走出社会做好准备。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职场竞争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都能占领自己的高地。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生调研报告

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研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07级应届毕业生开始面临毕业走出校园,各种各样的就业情况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这一情况,现作一份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二、调查目的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使…

大学生毕业调研报告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一概要二正文引言情况介绍分析预测三结论及建议四附件调查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人调查时间20xx1012目录一二三一概要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

毕业调研报告

兰州交通大学调研实习报告年级20xx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层次大学专科姓名王凯继续教育学院20xx年8月30日兰州交通大学调研单位评议表兰州交通大学调研实习报告成绩评议目录一调研目的5二调研方法5三调研内容及过程...

毕业调研报告

毕业调研报告学院:专业:商务英语班级:08东商英2姓名:朱莉学号:08851234调研地点:常州市天宁区人才市场,常州市钟楼区人才市场江苏省超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调研目的: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度,满意度调研方法:随机…

毕业设计(论文)调研报告

实习调研报告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11来源如今网络电子商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网上购物使得交易的效率提高节省了人们的宝贵时间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网上购物信息量大且易于查询大大方便了现在人们的生活...

毕业调研报告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调研报告报告题目关于如何做好行政人事管理工作姓名张碧瑶系别应用外语系班级08商日2班指导教师司文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调研报告20xx级目录毕业调研报告评...

20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解读

优简历网智能匹配简历模板免费简历评测还可给简历生成网址方便投简历哦20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解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xx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

20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智联

20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90后毕业生直面就业不再迷信高学历120xx年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就业而非继续深造大学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渐趋理性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在降低参与调查的20xx届...

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真的哦

黄淮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院系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艺术设计年级1201B姓名李华唱学号1237140124任课教师羊守森20xx年6月25日目录摘要IV毕业生就业情...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某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的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以来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门充...

毕业生社会需求的调研报告

初等教育二系毕业生社会需求的调研报告为了解我系近二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进一步科学预测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地接触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征求他们对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多方面工作的意见与建...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基本情况近两年经过学院和系部及本专业团队促进学生就业各项工作的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形式良好20xx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人数80人就业人数80人总体就业...

毕业生调研报告(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