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概》读书报告

时间:2024.4.30

物一无文

——《艺概》辩证审美观初探

云南大学中文系 李浩 指导老师:张国庆教授

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美学著作,叶朗曾说过:“刘熙载的《艺概》,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的形态。”①刘熙载本人也因此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被称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②看过《艺概》人都知道,《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具有鲜明的文体论色彩。关于《艺概》的论述方法,刘熙载本人在他书中的自序里说到:“艺者,道之形也。学者兼通六艺??即莫不根极于道。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生言艺,好言其概,??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触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③ 《艺概》一书在我国美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然而,“刘熙载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特点,或者说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中有多大的创见,而是他的辩证法精神。”④

如果说要从《艺概》里找出几个字来概括刘熙载的这种辩证精神的话,“物一无文”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刘熙载总结了古人的理论,他写道:“《气易·系传》:‘物相杂,故日文。’《国语》:‘物一无文。’徐锴《说文通论》:‘强弱相成,刚柔相形,故于文,“人乂为文”。’《朱子语录》:‘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更不成文矣。’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刘熙载的这段话,出现在《文概》部分的后面,说完这段后他接着还说了两段:“《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人每不解何以谓之无文,不若仍用《外传》做注,曰:‘物一无文’。”“《国语》①

②⑤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9页。 同上,第548页。

③ 刘熙载:《艺概·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第1页。

④ 蒋凡:《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xx年版,第549页。

⑤ 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136页。

1

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①刘熙载在这里把“物一无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不是赤裸裸的泛泛而谈,作品中包含着可以让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两两相对,相互融合,各自彰显,正是这些因素的广泛存在让作品独具魅力,从而流芳百世。显然,“《国语》中提出的‘物一无文’,说明先秦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问题的一切方面都是由相对、相依的两种基本因素构成的。我国传统的‘物一无文’的辩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刘熙载对文学艺术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它使得刘熙载对文学艺术问题的一系列论述,都充满了辩证的观点。”②那么,刘熙载在《艺概》里的有哪些辩证审美思想呢?关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发现,刘熙载本人认为“词有阴阳。阴者采而匿,阳者疏而亮.本此以等诸家之词,莫之能外。”(《词曲概》),因而有学者认为,“《艺概》中论风格的根本范畴也只有两个:阴、阳。”③该学者还找出了一系列和阴阳对称的词组,即:“隐与亮、柔与刚、圆与方、细与阔、沈与快、婉与直、隽与雄、密与疏、逸与雄、醉与肆、正与奇、是与异、含与露、皱与透、稳与超、徐与疾、俊致与狂逸、优柔与清深、醉厚与雄奇、迁徐与直捷、柔婉与硬直、沈著与飘逸、缠绵与超旷、幽淡与雄快、醉实与瑰奇、安恬与挥粗、凝重与流动、典雅与精神、婉而艳与劲而质、情韵婉与魄力雄、沉郁顿挫与坚明约束、迁徐委备与深厚雄博、优柔有余与昭晰无疑、平淡天真与豪荡感激”④这种简单明了的分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真正追问起来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艺概》中两两相对的范畴很多,并且刘熙载本人论述比较充分的部分远不仅如此,像“正与变、复古与从时、义与法、质与文、丑与美、结实与空灵、沈著(沉着)与飘逸、工与不工、疏与密、益与损、轻与重、实与虚、有尽与无尽、奇与不奇、极炼与不炼、出色与本色、衬与跌、点与染、僻与熟、隐与秀、似花与非花、妙与不妙、内与外、形与神、曲与直、断与续、深与浅、意与象、聚与散、言与旨、真与伪、弛与严”⑤等等,这些范畴在文中的论述是①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137页。

孙蓉蓉:《“物一无文”与<艺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xx年第4期,第45页。 邓军海:《<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周易研究》,20xx年第3期,第75页。

同上。

孙蓉蓉:《“物一无文”与<艺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xx年第4期,第45页。

2 ②③④⑤

比较完备的,叶朗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里则把这些矛盾归结为:“咏物与咏怀、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真实与玄诞、结实与空灵、内容与形式、壮美与优美(阳刚与阴柔)、诗品与人品、用古与变古、肇于自然与造乎自然、一与多、齐与不齐、融贯与变化、幽深与浏亮、凝重与流动、打得通与跳得起、放得开与收得回、断与续、疏与密、提与按、谐与拗”①等等。尽管各个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可以肯定的说《艺概》的辩证审美观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下面我们从“文与质”的关系来看看刘熙载是如何辩证地审美的。

在《艺概》一书里,“文”、“质”不同于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里面的“文”、“质”,孔子说的“文”、“质”是就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及言谈举止来说的,“文”指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刘熙载在《艺概》里谈论的“文”、“质”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的概念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谈的,“文”是形式,“质”是内容,两者相互依存,和谐一体。他说:“萧颖士《与韦述书》②云:‘于《谷粱》师其简,于《公羊》得其核。’二语意皆明白。惟言‘于《左氏》取其文’,‘文’字要善认。当知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③这也就是说,“‘文’不能离开‘质’。离开‘质’,‘文’就不成其为‘文’。”④

刘熙载对“文与质”的探讨还主要体现在他对“文与质”的失衡现象的批判上,在他看来,重“文”或重“质”都是不对的,一定要保持两者的平衡。他首先批判了“文灭其质”的现象。“汉、魏之间,文灭其质。以武侯经世之言,而当时怪其‘文采不艳’。然其艳者,如实用何?”⑤“西昆体所以未入杜陵之室者,由文灭其质也。质文不可偏胜。西江之矫西昆,浸而愈甚,宜乎复诒口实与!”⑥在这里,刘熙载批判了追求辞藻华丽、奢靡艳丽的汉魏文风和强调诗歌语义要深、词章艳丽、用典精巧、对偶工整的“西昆体”,因为这些文学样式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有太多的无病呻吟,也就是说,“文”大大压过了“质”,灭了质。其次,他还批判了创作中的“情不称文”现象。“‘圣①

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550——570页。 在王气中的《艺概笺注》中无书名号,其他版本的有,我认为应加上。——作者注。

③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6页。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557页。

⑤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49页。

⑥王气中:《艺概笺注·诗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214页。

3

人之情见乎辞’,为作《易》言也。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易》教之神,神以此也。使情不称文,岂惟人之难感,在已先‘不诚无物’矣。”①也就是说,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式,内容也就不复存在,读者是通过文学的外在表象来理解体会它的内涵的,内容必须和形式相一致。第三,刘熙载还从“辞与理”的关系来讨论“文与质”的关系,批判了“舍理而论文辞”的现象。他说:“《孔从子》:‘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昌黎虽尝谓‘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而必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陆士衡《文赋》曰:‘理扶质以立干。’刘彦和《文心雕龙》曰:‘精理为文。’然则舍理而论文辞者,奚取焉?”②“舍理而论文辞”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辞胜于理”,但是这种结果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论不可使辞胜于理。辞胜理则以反人为实,以胜人为名,弊且不可胜言也。《文心雕龙·论说》篇解‘论’字有‘伦理有无’及‘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之说,得之矣。③从“文与质”的关系来说,刘熙载希望它们到达的就是一种“中和”的境界了,因为“文与质”的中和是优秀作品的特质,李泽厚先生也说:“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古代美学所讲的‘和’极大地强调了对立面的均衡统一,而把均衡的破坏,对立面的互相‘斗争’,看作是应当竭力避免的灾难。”④因而,我们在学习古人的时候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也就是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而不是他们的表现形式和外在风采。刘熙载说:“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其类在色老而衰,智老而多矣。”⑤

以上我们只是从“文与质”的关系来探讨刘熙载《艺概》中的辩证审美观,这样的方法无疑是管中窥豹,然而一叶可知秋,在我们阅读《艺概》的时候,我们是时刻都能感受到刘熙载的那种辩证精神的,有人批评《艺概》中没有多少见解是刘熙载本人的创见,书中也有一些虚妄之词,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就算是综述前人观点那也是一份艰辛的劳动,何况他还把这件工作做得如此完备。“实在①

②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49页。 同上,第108页。

③同上,第125页。

④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97页。

王气中:《艺概笺注·文概》,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131页。

4 ⑤

的辩证运动乃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演化,朝着更高、更好的存在形式迈进。”①我们今天来谈论辩证审美观的时候,已经突破了刘熙载当年的局限,就“文与质”的关系发展来说,“孟、庄皆因引入气而超越了形式。文是外在的形式,气是内在的东西,文外而不能内,气则内而能外。文就是在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内在的显现,气却一开始就是内在的东西,更主要的,它是宇宙最根本性的东西。因此文气的代兴,对中国美学的中国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②辩证的东西就得辩证地看,细读《文概》,多读《文概》,我们对《文概》的喜爱之情可能会加深的。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2]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3] 蒋凡:《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xx年版。

[4] 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5] 孙蓉蓉:《“物一无文”与<艺概>》,《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

会科学),19xx年第4期。

[6] 邓军海:《<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周易研究》,20xx年第3

期。

[7]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8] 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xx年版。

[9]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①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xx年版,第185页。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45页。

5 ②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报告范文

悦读会书报告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失灵的探讨政法xxxxxxxxxxxxxxx1悦读会书报告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GaryJMil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

读书报告(标准版)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1作品介绍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

读书报告模板

读书报告模板《XXXXX》读书报告姓名、学号一、著作基本信息作者、著作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年份、著作来源。二、著作简介(300字左右)可包括著作背景、作者研究特色、著作基本主题及核心观点、基本方法等。三…

怎样写读书报告

什么是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是大学各种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修课学生就教师所指定的读物进行研读经过充分理解吸收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行综合组织钩玄提要予以申述评论如此才能将学问化为己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拓展知识领域厚植一生学术...

读书报告

教育技术04级读书报告目录读书报告读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1ltlt教学论稿读书笔记11读王策三教授教学论稿学会教学读书报告25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41合作学习读书报告54读书报告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河北教...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内容结构读书报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用体裁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复习学过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读书报告的写法如下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2种类如小...

读书报告

我这次读的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论文和演讲集合起来的著作书中内容有重复表达的地方作者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本体研究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11303041付彬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想化理论化的其理论也一直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在我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后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毛泽东...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我想应该每个人都看过对里面的故事都能如数家珍了我特意去借了本原著来看又有一番别的体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

论自由 读书报告

论自由的尺度文章摘要论自由一书是约翰密尔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两者错综复杂的联...

读书报告(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