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图像衬度观察

时间:2024.4.27

实验五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图像衬度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通过实际样品观察与分析,明确扫描电镜的用途。

二、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简介

扫描电镜利用细聚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物理信号,这些信号经检测器接收、放大并转换成调制信号,最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反映样品表面各种特征的图像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放大倍数范围大且连续可调、分辨率高、样品室空间大且样品制备简单等特点,是进行样品表面研究的有效工具。

扫描电镜所需的加速电压比透射电镜要低得多,一般约在1~30kV,实验时可根据被分析样品的性质适当地选择,最常用的加速电压约在20kV左右。扫描电镜的图像放大倍数在一定范围内(几十倍到几十万倍)可以实现连续调整。放大倍数等于荧光屏上显示的图像横向长度与电子束在样品上横向扫描的实际长度之比。扫描电镜的电子光学系统与透射电镜有所不同,其作用仅仅是为了提供扫描电子束,作为使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的激发源。扫描电镜最常使用的是二次电子信号和背散射电子信号,前者用于显示表面形貌衬度,后者用于显示原子序数衬度。

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六大部分,电子光学系统、扫描系统、信号检测放大系统、图像显示和记录系统、真空系统和电源及控制系统。图5-1是扫描电镜主机构造示意图。试验时将根据实际设备具体介绍。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可参照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扫描电镜进行,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三、扫描电镜图像衬度观察

1.样品制备  扫描电镜的优点之一是样品制备简单,对于新鲜的金属断口样品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可直接进行观察。但在有些情况下需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

(1) 样品表面附着有灰尘和油污,可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清洗。

(2) 样品表面锈蚀或严重氧化,采用化学清洗或电解的方法处理。清洗时可能会失去一些表面形貌特征的细节,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

(3) 对于不导电的样品,观察前需在表面喷镀一层导电金属或碳,镀膜厚度控制在5~10nm为宜。

2.表面形貌衬度观察  二次电子信号来自于样品表面层5~10nm,信号的强度对样品微区表面相对于入射束的取向非常敏感。随着样品表面相对于入射束的倾角增大,二次电子的产额增多。因此,二次电子像适合于显示表面形貌衬度。

二次电子像的分辨率较高,一般约在3~6nm。其分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束斑直径,而实际上真正达到的分辩率与样品本身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电镜的操作条件如高压、扫描速度、光强度、工作距离、样品的倾斜角等因素有关。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目前可达到的最佳分辨率为1nm。

扫描电镜图像表面形貌衬度几乎可以用于显示任何样品表面的超微信息,其应用已渗透到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在失效分析、刑事案件侦破、病理诊断等技术部门也得到广泛应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表面形貌衬度在断口分析等方面显示有突出的优越性。下面就以断口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为例说明表面形貌衬度的应用。

利用试样或构件断口的二次电子像所显示的表面形貌特征,可以获得有关裂纹的起源、裂纹扩展的途径以及断裂方式等信息,根据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可以分析裂纹萌生的原因,裂纹的扩展途径以及断裂机制。图5-2是比较常见的金属断口形貌二次电子像。较典型的解理断口形貌如图5-2a所示,在解理断口上存在有许多台阶。在解理裂纹扩展过程中,台阶相互汇合形成河流花样,这是解理断裂的重要特征。准解理断口的形貌特征见图5-2b,准解理断口与解理断口有所不同,其断口中有许多弯曲的撕裂棱,河流花样由点状裂纹源向四周放射。沿晶断口特征是晶粒表面形貌组成的冰糖状花样,见图5-2c。图5-2d显示的是韧窝断口的形貌,在断口上分布着许多微坑,在一些微坑的底部可以观察到夹杂物或第二相粒子。由图5-2e可以看出,疲劳裂纹扩展区断口存在一系列大致相互平行、略有弯曲的条纹,称为疲劳条纹,这是疲劳断口在扩展区的主要形貌特征。图5-2示出的具有不同形貌特征的断口,若按裂纹扩展途径分类,其中解理、准解理和韧窝型属于穿晶断裂。显然沿晶断口的裂纹扩展是沿晶表面进行的。

图5-1   扫描电镜主机构造示意图

图5-2 几种具有典型形貌特征的断口二次电子像

a) 解理断口  b) 准解理断口  c)沿晶断口  d) 韧窝断口  e) 疲劳断口

图5-3是显示灰铸铁显微组织的二次电子像,基体为珠光体加少量铁素体,在基体上分布着较粗大的片状石墨,与光学显微镜相比,利用扫描电镜表面形貌衬度显示材料的微观组织,具有分辨率高和放大倍数大的优点,适合于观察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的显微组织。为了提高表面形貌衬度,在腐蚀试样时,腐蚀程度要比光学显微镜使用的金相试样适当的深一些。

表面形貌衬度还可用于显示表面外延生长层(如氧化膜、镀膜、磷化膜等)的结晶形态。这类样品一般不需进行任何处理,可直接观察。图5-4是低碳钢板表面磷化膜的二次电子像,它清晰地显示了磷化膜的结晶形态。

3.原子序数衬度观察  原子序数衬度是利用对样品表层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如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等作为调制信号而形成的一种能反映微区化学成分差别的像衬度。实验证明,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背散射电子信号的强度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在样品表层平均原子序数较大的区域,产生的背散射信号强度较高,背散射电  子像中相应的区域显示较亮的衬度;而样品表层平均原子序数较小的区域则显示较暗的衬度。由此可见,背散射电子像中不同区域衬度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样品相应不同区域平均原子序数的差异,据此可定性分析样品微区的化学成分分布。吸收电子像显示的原子序数衬度与背散射电子像相反,平均原子序数较大的区域图像衬度较暗,平均原子序数较小的区域显示较亮的图像衬度。原子序数衬度适合于研究钢与合金的共晶组织,以及各种界面附近的元素扩散。

图5-3 灰铸铁显微组织二次电子像    图5-4 低碳钢板磷化膜结晶形态二次电子像

图5-5是Al-Li合金铸态共晶组织的背散射电子像。由图可见,基体α-Al固溶体由于其平均原子序数较大,产生背散射电子信号较强,显示较亮的图像衬度。在基体种平行分布的针状相为铝锂化合物,因其平均原子序数小于基体而显示较暗的衬度。

图5-5  Al-Li合金铸态共晶组织的背散射电子像

a) 横截面    b) 纵截面

在此顺便指出,由于背散射电子是被样品原子反射回来的入射电子,其能量较高,离开样品表面后沿直线轨迹运动,因此,信号探测器只能检测到直接射向探头的背散射电子,有效收集立体角小,信号强度较低。尤其是样品中背向探测器的那些区域产生的背散射电子,因无法到达探测器而不能被接收。所以利用闪烁体计数器接收背散射电子信号时,只适合于表面平整的样品,实验前样品表面必须抛光而不需腐蚀。

四、实验报告要求

1.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2.说明扫描电镜表面形貌衬度和原子序数衬度的应用


第二篇:实验一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分析.(录像)docx


实验一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分析

1.概述

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分辨率高,焦深大,放大倍数高、范围广、连续可调等特点;因此,自投产以来,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无论在冶金、化工、还是在生物、医学、地理、农业等各行业均有广泛的用途,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扫描电镜已经被普遍应用于产品失效分析、金相组织分析、涂层组织和形貌分析,以及磨损面、腐蚀表面、氧化膜、沉积膜、多孔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2.实验目的

(1)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功能和用途;

(3)熟悉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

3.实验装置及材料

(1)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390A型) 1台;

(2)超声清洗仪 (SCQ-200) 1台;

(3)22Cr双相不锈钢样品、粉末、氧化膜、沉积膜、多孔薄膜等样品 若干;

(4)吹风机 1只;

(5)无水酒精、药棉 若干。

4.实验原理

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可分为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检测放大系统、图像显示及记录系统、真空系统和电源及控制系统五大部分。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由电子枪发射并经过聚焦的高能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激发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包括: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俄歇电子、X射线等。这些信号经检测器接收、放大,再转换成能在荧光屏上能够显示的图像信号或数字图像信号。从而显示样品的形貌和成分。

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三大功能:

(1)表面形貌分析

扫描电镜下样品的表面形貌是通过其二次电子信号成像衬度而显示的。

在微观状态下,样品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样品上各点表面的法线与入射电子束间夹角也是不同的,其夹角越大,二次电子的产额越多,信号强度越大,图像亮度越强。反之,二次电子的产额越少,信号强度越小,图像亮度越弱。因此,根据图像衬度变化,便可以显示样品表面形貌。

(2)元素种类及分布定性分析

样品表面元素种类及分布可通过接收样品表面背散射电子信号成像来实现。

其原理是:样品表层某点元素原子序数越大,所产生的背散射电子信号的强度越大。背散射电子像中相应的区域亮度较强;而样品表层某点元素原子序数较小,则其图像亮度较暗。因此,根据背散射成像中各区域亮度的强弱,便可定性地判定其元素的原子序数的相对大小,或各成分含量的相对差异。

(3)元素成分定量分析

其原理是:元素不同,所产生的X 射线能量强度也不相同,所以,通过X 射线探测器检测每一点的X射线能量强度,则可确定其元素的化学成分和含量。

5.实验内容及步骤

(1)样品制备

①用无水酒精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清洗样品表面附着的灰尘和油污。

对表面锈蚀或严重氧化的样品,采用化学清洗或电解的方法处理。

②对于不导电的样品,观察前需在表面喷镀一层5-10nm的导电金属。

③由于信号探测器只能检测到直接射向探头的背散射电子,所以原子序数衬度观察只适合于表面平整的样品,实验前样品表面必须抛光。

④对于,观察前需采用酒精或水做超声分散、再将液体样品滴与金属载物块上晾干;或将粉末样品直接用导电胶带粘贴在金属载物块上。

(2)仪器开机准备

包括打开冷却水源、加液氮、打开电源、预热、样品室抽真空等步骤。

(3)表面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①采集并观察F1、F2、F3、F4样品的二次电子图像,分析其形貌特征,测量其晶粒尺寸。

②采用能谱分析方法,确定F1、F2、F3、F4样品的成分。

③采集并观察D1(22Cr双相不锈钢)样品平整表面的背散射图像,了解其析出相和基体相特征。

④采用能谱分析方法,判定D1(22Cr双相不锈钢)样品析出相和基体相的成分差别。

6.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复制所观察的F1、F2、F3、F4样品的二次电子图像,简述其主要形貌特征,指出其晶粒尺寸范围;根据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确定其成分。

(2)复制所观察的22Cr双相不锈钢样品(D1号样品)平整表面的背散射图像,分析其析出相和基体相特征。

(3)复制22Cr双相不锈钢样品各相的能谱图和成分数据表,分析各相的成分差别、各相灰度差别的原因。

7.思考题

(1) 扫描电镜使用时为何要抽真空?

(2) 对于非金属样品,用扫描电镜观察前为何需在样品表面喷镀一层金属?

更多相关推荐: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镜的发展原理应用范围2初步掌握扫描电镜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二实验仪器及样品JEOL扫描电镜硫酸钙晶须三实验原理扫描电镜全称为扫描电子显微镜英文为scanningelectro...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

扫描电镜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结构2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样品微观形貌观察二实验原理扫描电镜SEM是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试样为块状或粉末颗粒成像信号可以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

研究生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课程名称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姓名学号专业凝聚态物理年级院所物理学院年月日研究生实验报告评价标准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的基本原理2能简单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

HUNANUNIVERSITY姓名扫描电镜实验报告姓名高子琪学号20xx14010604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原理2掌握扫描电镜样品的准备与制备方法3掌握扫描电镜的基本操作并上机操作拍摄二次电子像...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班级:材化11学号:**姓名:**日期:20**0516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镜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3.利用二次电子像对纤维纵向形貌进行观察;4.了解背散射电子像的应用…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要求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要求第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意义1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原理2掌握扫描电镜样品的准备与制备方法3掌握扫描电镜的基本操作并上机操作拍摄二次电子像4了解扫描电镜图片的分析与描述方法二实验基本...

电子显微技能分析训练(SEM)实验报告(封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显微镜分析技能训练扫描电子显微镜部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学院引言本人通过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技能训练实验课的学习学会了使用扫描电镜拍摄样品的表面形貌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成分分析包括点分析线分析以...

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报告-叶品昭01

扫描隧道显微镜叶品昭08180236摘要通过隧道显微镜对石墨的表面形貌的观测初步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在测量时影响精度的因素关键字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隧道效应工作模式STM引言扫描隧道显微镜亦称为扫描穿隧式...

高分辨TEM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开放实验报告

高分辨TEM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开放实验报告学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主要部件的功能2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主要部件的功能3了解电...

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报告

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报告摘要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英文缩写是STM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STM本实验通过使用STM来观测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关键词STM隧道效应恒电流恒高度引言STM是20...

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报告

扫描隧道显微镜摘要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我们通过这次实验了解扫描隧道...

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报告(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