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教育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0

长春市教育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教育服务业能否健康发展,事关长春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了解我市教育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我局于5月12日至31日对我市的教育服务业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果

近两年,我市的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一步增强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教育质量、办学规模、布局结构和办学效益的关系的有效统筹、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向着更加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1、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布局结构渐趋合理

近两年,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局对教育资源作了进一步的整合,如将原来分属县级各部门管理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劳动技工学校等进行实质性地整合,集中力量建成了综合性、多功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将教育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部门的劳动就业培训,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科技部门的科技培训等功能整合到县职教中心,实行政府统筹下的部门联办,克服了现行农村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布局分散,多头管理,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弊端,实现了职业教育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合并长春市第四中学和长春市第十二中学为养正高中,结束了铁北没有重点高中的历史。另外,从20xx年开始改造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截止目前,共改造10所中小学,新建校舍7.34万平方米,投资1.18亿元。教育资源的整合、布局的调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教育扎实开展,为我市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实施建立“普九”复查机制、控制学生辍学岗位责任机制、完善学籍管理机制、完善学籍管理机制、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农

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六大机制和深化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等措施。全面开展资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连续五年开展城乡手拉手扶贫助学活动,共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314所,捐助电脑、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学生桌椅1万多个,各类图书80余万册,捐助各类物品210余万件;完成新建、维修校舍47所,总投资952.6万元;为贫困学生筹集捐款300余万元,扶助贫困学生124381人,为8002名特困生减免学杂费74万余元,改变了我市农村薄弱学校的面貌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20xx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期工程共建设了1775所学校,两期工程共计投入建设资金6180.8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956.93万元,省级财政投入342.31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567.2万元,各县(市)区按项目学校数量的比例投入共2314.36万元。近几年来,开发了资源管理平台三套、新课程资源上百个G、精品课例母盘500多张,共为农村中小学免费赠送开发资源光盘10万余张。

深化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构建了升学、就业、务农三位一体培养人才的立交桥,推广了“五种”办学模式,现已有211所农村初中全部实现了办学模式改革,20余万学生参加,实现了“绿证”教育覆盖率和办学模式改革校数两个100%。农村基础教育的扎实开展,提高了我市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的支撑 近两年,我市的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与我市主要产业相适应的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校企合作、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具有长春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8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拥有3个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和26个省、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在校生近9万人。高中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例由20xx年的2∶8提高到现在的3.7∶6.3。

全市职业教育积极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五大类受教育培训群体,每年培养培训和输送各类技能人才近百万人次。

(1)面向初中毕业生,开展中等学历教育,每年为生产服务一线输送近2万名中职毕业生,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技能型人才支撑。

(2)面向城镇转岗、失业人员,实施“教育亮灯”工程,每年开展技能培训6多万人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提供了服务。

(3)面向在岗职工,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近3万人次,为提高职工素质提供了服务。

(4)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开展技能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10多万人次,为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服务。

(5)面向农村涉农劳动力,每年开展“绿色证书”和实用技术培训100多万人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服务。

4、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长春市目前共有中等及以下层次民办学历学校56所,占全市中等及以下层次学历学校总数2.2%。其中,民办小学及含小学部分的民办学校8所,在校生人数9,509人,教职工人数620人,分别占小学总数0.5%、2%、1.4%,民办中学20所,在校生人数14,376人,教职工人数1,307人,分别占中学总数5.3%、3.3%、

3.9%,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人数8,134人,教职工人数635人,分别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34.4%、12.6%、9.7%;非学历民办培训学校539所,教职工人数合计6,885人,注册学生19万人,年培训40万人次;民办幼儿园547所,其中城市318所,在园幼儿19,360人,县镇以下229所,在园幼儿27,455人。

利用自筹资金举办的民办学校,有效的缓解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多种需求和现有教育规模、经费投入有限的矛盾。20xx年至20xx年,民办教育累计投入5亿元人民币。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扩大了教师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据统计,在我市民办学校从业的教职员工合计9,400人(不含幼儿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与劳动就业相适应,围绕我市汽车、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等主要产业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民办职业学校数量快速增长,直接对企业人才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此外,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当中,由于其租用、新建、改扩建校舍以及宣传等活动,对于拉动房地产、建筑装潢、广告等产业并带动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综合性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

1.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经济薄弱的农村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无论在硬件、软件都与城区学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大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是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体现。

2、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我市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职普比例达到3.7∶6.3,但是,与5∶5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学校办学规模小,效益低,职业学校的总的办学规模明显不足,尽管进行了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优化,但平均在校生规模才刚刚达到1000人,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1800人的校均规模。

3、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市有民办各级各类学校575所,约占公办学校总数的1/4,办学存续期超过五年并能够不断发展的民办学校不超过民办学校总数的二分之一,不能滚动发展而造成民办学校的“猝死”直接影响我市民办教育的整体规模。同时民办教育在区域分布上也严重失衡,民办教育在县镇和农村发展相当缓慢,仅有榆树二实验中学西校、农安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范家屯圣博中学、九台俄语中等职业学校四所民办学校设在县镇,许多县(市)在民办普通学历教育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上还是空白,非学历教育学校也基本集中在县城以上的市区范围。

4、学校内涵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市教育的外延发展速度较快,很多学校在校舍和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与外延发展相比,学校的内涵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法、科研手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与发达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一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不能坚持依法治校,办学者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少长远打算。如为了争生源,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实行区域性的信息封闭;按成绩设置各种实验班、快慢班等。

影响、制约教育均衡发展,除了我们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导、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自身方面存在的不足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教育各项工作的经费缺口都很大,特别是公用经费严重短缺所形成的教育欠账,影响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尽管我市教育投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仍非常严重。

2、农村义务教育布局不合理。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校均学生数少、规模小、办学效益低。

3、各职能部门之间衔接不畅、合力不足,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政府没有配合“一法一例”出台民办教育的地方法规,没有针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出台有关的扶持奖励政策。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4、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各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机制创新跟不上,导致工作中出现问题。如新建住宅小区中小学建设不同步的问题;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引进、管理的机制和体制上还存在制约瓶颈的问题。

5、部分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升学率、眼前经济效益,而对学校内涵建设重视不够。

二、前景分析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教育服务业也必将蓬勃发展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将使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我市教育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市要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潮中,掌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要抓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抓住基础这一本质的特征进行素质教育。近两年我市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当前还有很多因素制约我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师资素质、考试制度、教育投入等因素。但就学校内部而言,其主要因素是教师素质。

目前我市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超编严重。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指令性向教育分配毕业生和军转人员,相当一部分非师范教育专业人员,如技工学生进入教育编制,事业单位没有出口,而人事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又少,致使农村中小学严重超编,虽然经过几

年的自然减员,但是目前,仍是超编状态。第二,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原始学历低,先天素质不高。二是年龄老化,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超编,有的县市多没进年轻教师,面临严重断档。老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缺乏工作激情,学生不喜欢。三是跨学科教学,专业发展受限。

作为教育和经济发展结合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五”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有了飞速地发展,已成为我市教育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前景很广阔。

1、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2、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3、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

4、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市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弱,职业学校大多是由八十年代初由普通教育三类学校改制的,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弱,师资素质低,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少;学生弱,学业基础差的学生多,贫困学生多,问题学生多;设施设备短缺,资金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职普比例只有3.7∶6.3,农村职普比例仅为1.5∶8.5。

在诸多问题中,基础能力薄弱、资源严重不足、承载力不够是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每生应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生应不少于15平方米的要求,我市职业学校目前仅能容纳6万人,已超载2.9万人。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高中段职普比例要达到5∶5,我市确定的目标是4.5∶5.5。即使按4.5∶5.5的比例,20xx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要达到11.5万人,需增容2.6万人,加上目前超载的2.9万人,五年需增容5.5万人,承载这5.5万人,我市职业教育占地面积缺口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缺口82万平方米,还有较大的设备缺口。

三、规划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长春教育内涵,强化知识创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长春市、吉林省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

3、规模、质量、效益和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

4、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5、城乡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6、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规划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利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教育服务业成为长春市现代服务业的名牌行业,使长春市的教育服务业成为吉林省教育服务业的示范行业,把长春初步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和教育强市。

2、具体目标

(1)全市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13年。

(2)城区高质量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城儿童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85%以上,农村儿童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55%以上,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全面提高0—5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3)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确保农村初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力争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

(4)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规模比例大体相当,能够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5)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优化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结构,初步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功能健全,具有长春特色的现代化农村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6)初步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根据长春市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改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7)重点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和民族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部颁标准,民族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高于同级同类普通学校的水平。

(8)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加大与在长高校共建的力度,利用在长高校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为长春经济建设服务。推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建成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

(9)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特色教育。学校在校生突破4万人,非学历学校年培训上升到50万人次。各项教育事业统计指标分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上升10%左右,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

(10)进一步开放教育资源,整和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建立与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事业、农村和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11)加快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工程,科学构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学位结构体系。

(四)重点任务

1、突出重点,全力振兴农村教育

(1)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农村教育扶贫计划,解决好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保障农民受教育的权利。

(2)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就读安全,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合理调整。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整合农村教育和科技资源,实现农村学校的多功能,“三教一体”办学模式学校达到50%。

(4)进行农村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继续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和农村初中后、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

(5)积极推进新时期的扫盲工作,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以上,成人非文盲率达到98%以上。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

(6)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对农村教师扶助提高计划,组织城市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探索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7)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建成适应我市农村教育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资源信息库。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8)逐步实行九年一贯制学校计划。采取一乡一校模式,把全乡教师集中起来,按照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工勤人员的层次进行分批聘任,专任教师分学科、分年级进行聘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近期,市教育局将启动计划编制工作。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设200所行为规范标兵校,1000所行为规范示范校。

(2)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小学到高中全面推广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搞好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并创造条件逐步推开。

(3)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中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学校考试评价制度创新,全面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

(4)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5)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普及科学教育。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年容纳青少年学生活动20万人次。

(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健康、环境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整体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达到95%以上;建设有100所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特色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达到100%。

(7)继续办好希望初中和希望高中。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与城里的适龄儿童享受同等政策,享受同等教育。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完成义务教育。并继续巩固控制学生流失的成果。

3、调整布局结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1)城市幼儿园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各县(市)区要办好1所公办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1所中心幼儿园,每个村小要办好幼儿园。中心园达标率在70%以上,示范中心园达标率达20%。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校舍优先举办学前教育。

(2)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到20xx年,调减小学400余所,调减中学60余所。调整中控制班额,有利于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资源优化和学校用人机制健全、经费使用高效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步、均衡发展。

(3)通过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减少普通高中校数,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到20xx年,城区普通高中由现在的45所调整为36所。使我市优质高中教育资

源达90%以上。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四县(市)和双阳区在巩固现有普通高中办学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率,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4)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打破部门、隶属关系,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结构,增加投入。五年内面向我市支柱产业建设汽车、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光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五大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基地,达到年培养培训实用型的技能人才50000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省级重点示范性学校20-25所;建设30个市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和60个骨干示范专业点;新建扩建实习实训基地30个;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计划,县(市、区)共建设五个规模在1500—4000人的职教中心,在城区重点建设10所2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努力实现职业学校承载9万人,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职普比例5∶5的目标。

(5)进一步整合师范教育资源,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相贯通的师范教育办学目标。整合我市现有师范教育资源,成立一所融职前和职后于一体的专门为我市培养和培训中小学、幼教、特教师资的本、专科院校。

(6)调整成人教育布局。启动长春市社区教育工程,在城区建立5个社区学院、5个社区培训中心、百所社区培训学校,建立和完善市、区、街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7)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兴办职业教育,争取民办职业学校在校生占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逐步提高。

3、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与管理者的专业化发展

(1)改革校长任用和管理制。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实行校长实行试任期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校长职级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培训、任用三位一体的考核激励、监督制约机制。理顺校长管理体制。实现:“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要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中小学校长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

口管理”和“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目标。抓好校长培训工作,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

(2)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全面实行岗位聘用制、目标责任制、职务等级工资制,健全教师职工考核、聘用、分配等制度,实现对人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从任务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实行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扩大公开招聘教师的范围,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辞聘解聘等人事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通过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双重把关,提高新进教师质量。筹建长春教育人才开发中心,面向教育流动人员、同办学校提供档案管理和人事代理服务,为畅通教师出口建立通道,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4)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培训,使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达到初级以上、85%中级以上,2500人获得高级证书;全市中小学教师外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继续做好新课程、学科和普通话的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具有专、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十五”时期的65%和60%提高到80%和7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和水平的由“十五”时期的20%提高到25%。

(5)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职业学校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达到1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培养300名骨干教师、10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

(6)建设100所左右的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1000所县(市)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将学校建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7)发挥高层次教育人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行特级教师课程开放制度,选树“长春名师”,打造长春教育品牌,建立一支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优秀教师队伍。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树师表形象和行业新风活动,在“扶贫”的基础上向“扶智”拓展,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4、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1)积极推进和构建长春市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全面实现基础教育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化。

(2)加快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进程。全市学校现代化装备资产由十五期间的9.3亿元累计增加到15亿元。

(3)城乡中小学计算机人机比由“十五”期间的21/1提高到11/1,累计达到85000台。城乡学校全面实现“校校通”,全面普及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改造和建设,85%以上中小学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达到国家新课程装备要求,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4)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建设长春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立能够满足中小学师生信息化需求的资源库,组织开发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200个G,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的应用比率和水平。

四、对策措施

(一)转变观念,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继续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1、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基本属性。

2、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作为区域战略发展的重点,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

3、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有利措施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尤其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切实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

4、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民、全程、全方位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按照《教育法》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保证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按省定上线标准拨款。逐年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xx年达到4%。

2、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投入的政策,盘活教育存量,利用资本市场多方面投资融资,广开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改革教育拨款办法,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3、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农村取消农业税后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取消前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

4、依法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三)强化依法治教,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1、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2、落实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教育资源的优先投入和使用,在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和旧城区改造过程中,保证托幼设施及中小学校的配套建设。

3、加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教育外部环境

1、积极探讨和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建设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

2、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公开招聘为核心内容的用人制度,以竞争上岗为主要手段的岗位聘用制度,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原则的分配制度,激发内在活力。

3、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训成果考核验收制度。

4、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建立和完善防止对学校进行乱收费、乱摊派的制度。

5、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环境的治理,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优良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1、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强化“科研兴教”的氛围。

2、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作用。

3、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估机制,确保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

4、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决策听证制度,增强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六)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

1、充分发挥我市教育事业的优势,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姊妹校、聘用外籍教师、派遣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接受外国学生就读、派遣留学生等手段,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2、实施国际交流示范学校工程,推动教育与国际接轨;举办国际论坛,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引入国外智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国外资金和设备援助,弥补教育投入不足;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我市教育的国际知名度。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促就业富财政的迫切...

关于XX市服务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XX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市委办公室20xx年7月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我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王书记的有关批示要求市委办公室组成了专题调研小组深入到我市商业局发改局旅游局统计局等相...

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为进一步理清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们成立了调研领导组制定了现代服务业调研方案随后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了调研的目的和内容细化了部门责任经过组...

服务业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磁窑镇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磁窑镇研究室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

服务业的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聚焦产业创新模式强化保障奋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十二五时期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我市继续把握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

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项目带动改革开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期政府又提出了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为了解现代服务业现状近期我们会同发改统计局商务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

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清涧县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省局文件安排清涧县中小企业促进局开展了对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为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一清涧县服务...

现代服务业的调查报告

由传统服务业迈向现代服务业对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调查报告进入信息时代一种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变化正悄然出现服务业和工业一样也面临着优化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课题国家在不久前制定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泉州服务业调查报告

泉州服务业市场调查报告摘要本文在服务业的理论演进中找寻泉州发展服务业之路通过借鉴港韩新的国际经验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中实现服务业的载体一厦漳泉城际群互动谋划泉州服务业发展布局拓宽泉州服务业发展领域提供服务业发...

某县服务业调查报告

关于全县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省上下已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机...

加快南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南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调研报告内容提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本文在对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