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野外地理考察综合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

时间:2024.4.13

赣北野外地理考察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年04月14日---20##年04月24日   共十天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九江市、婺源县、景德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昌市

实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庐山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地貌特征、云雾的形成、水文状况,认识各类岩石,熟悉地质罗盘、地质锤等地理考察仪器的操作等;认识婺源的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识鄱阳湖湿地公园内栖息的鸟类,掌握鄱阳湖的水文状况与特征;掌握了解九江、景德镇、南昌等赣北城市的发展情况。

实习内容:庐山(观察地质地貌特征及测量岩石走向和收集样本、分析气象气候成因、了解土壤植被特征并收集样本、了解水文状况并收集水样、调查了解庐山景区旅游开发现状、派发及回收有关调查问卷)

婺源(调查影响村落布局的地理因素、了解婺源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派发及回收有关调查问卷)

鄱阳湖(分析鄱阳湖的水文状况及特征、了解鄱阳湖鸟类栖息及保护现状)

九江、南昌、景德镇等城市(调查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地区区位条件分析)

绪言

20##年4月14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队下,我们乘坐火车前往了江西开展我们地理科学专业为期10天的赣北地理野外实习考察。这次实习,我们主要对庐山、九江市、婺源、鄱阳湖、南昌市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沿途也参观游览了景德镇的陶瓷中心及市场。每到一个考察地点,我们都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以下本文将选取实习过程中考察的关于庐山多云雾天气与雨雾形成原因和赣北地区(本文所指赣北地区指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地区)区位条件分析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正文

1实习地概况

1.1江西省基本概况

江西省,简称赣,别称江右,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名。位于中国东南部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北纬24°7′至29°9′,东经114°02′至118°28′,东临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靠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全省南北长约620千米,东西宽约490千米,土地总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

江西省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湖积平原。全省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江西省地貌类型较齐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分布大致呈不规则环状结构,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6%,丘陵占42%,岗地和平原占12%,水面占10%。

1.2庐山基本概况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境内,频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位于东经115度52分至116度08分,北纬29度26分至29度41分。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

2关于庐山多雾天与雾天形成成因的探讨

2.1庐山的雾

雾,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悬浮着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 km以下的天气现象。雾的形成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贴近空气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有凝结核存在。多云雾天气是庐山的一大特色,牯岭一带每年有雾日达188天,山下九江、星子分别只有8天和4天。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有庐山特色的云雾天气。庐山的雾天有形成于雨后的,也有出现于平常时候的

2.2庐山多雾天的原因

关于庐山多云雾天气的原因,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海拔高,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庐山牯岭镇一带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按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计算,庐山上的气温要比山脚地区的气温低6至7摄氏度。所以水汽接触到庐山上温度较低的下垫面时,更容易发生凝结而形成雾。

二、长江、鄱阳湖等水面提供大量的水汽。庐山地处鄱阳湖平原地区,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西岸,周围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或其他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在山谷风气流的带动下沿着庐山的峡谷溯源而上,到达一定的高度后便遇到较冷的下垫面凝结成雾。

三、气候的影响。庐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多雨的气候特征为水汽的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炎热的气候特征又为水汽的蒸发提供了充足的热力,这也为庐山的多云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四、植被的影响。庐山山降水量大,植被发育,蒸发量较小,所以容易形成云雾缭绕的天气。

2.3几种常见的雾

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里,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

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2.4庐山不同时间与地点的雾天成因分析:

我们住所附近,也就是小天池、望江亭、牯岭镇一带所形成的雾,通常都来得毫无预兆,但是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发现,这类雾虽来得比较突然,但多形成于早晨或傍晚。经过自己观察得出的个人结论是,这些应属于平流雾。形成原因是剪刀峡峡口出的长江与其他水面所蒸发的水汽随气流的带动沿着峡谷爬升而上,在经过望江亭一带气温较冷的地面时,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因为这些水汽爬升的坡面坡度比较大,水汽容易发生对流运动,因而此类雾不属于上坡雾。

含鄱口一带由于雨后所形成云海是由于降水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相对湿度增大,水汽易发生凝结;又因为海拔高,气温较低,水汽凝结而形成。

庐山山谷中有一部分的云雾的形成原因是因为较重的冷空气移动到了山谷里后,暖空气从别处经过山谷时,从山顶顺势而行形成了逆温现象,从而导致粉尘等凝结核下沉,带来充足的凝结核,在一般情况下暖空气也会带来较多的水汽,从而促进了云雾的形成。

庐山上水面云雾天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水面在早晨时相对于其他下垫面来说温度比较低,当暖湿气流流经这些较冷的水面时,促使空气降温,从而使水汽逐渐凝结,产生云雾天气。水面形成云雾天气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水面蒸发量比较大,水面附近空气中水汽的含量较高,当流经水面的气流温度低于水面温度且气温与水温的温差较大时,水面附近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发生凝结,从而形成云雾天气。

3赣北地区区位条件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与相关书籍资料的查阅,经过综合分析得出赣北地区所具有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条件。

3.1自然条件

一、气候条件 赣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降水较多,热量充足,农业条件优越,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二、地形条件 赣北地区主要位于鄱阳湖盆地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但也由于地势的原因,在夏季多雨季节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

三、水源条件 赣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主要河流有长江、赣江、修水、昌江等,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虽然赣北地区水资源众多,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水资源活动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污水的无节制排放已经使该地区的水质面临严重威胁,缺水现象日益明显。

四、矿产资源 赣北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其中铜矿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有名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

3.2经济社会条件

    一、交通条件 赣北地区是江西省交通较发达的地区。铁路方面,京九铁路、皖赣铁路、浙赣铁路从该地区通过。公路方面,赣北地区公路系统发达,贯通该地区的高速公路有昌九高速(南昌至九江)、九景高速(九江至景德镇)、景婺黄高速(景德镇至上饶至黄山),另外316国道、320国道、206国道、105国道也通过该地。水运方面,长江、赣江是该地区的重要航道,其中九江港是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空运方面,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枢纽干线机场,国际客运及货运的航空枢纽,是亚洲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

    二、市场条件 赣北地区靠近长三角地区,市场广阔。经过京九铁路、长江等交通要道的延伸,经济腹地以扩展到京九铁路沿线、长江沿岸地区。

结束语

本次江西赣北地区实习,是我大学入学以来历时最久的野外实习。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这次地理野外实习,庐山作为我们的第一个实习点与最主要的实习点,在庐山上考察的那几天,让我深刻的领略到了庐山作为一座世界地质名山的奇特与壮观,作为一座人文圣山的浓厚的人文气息。来到庐山,你会为含鄱口壮观的云海景观、植物园众多的奇花异草、花径书香浓郁的白居易草堂、锦绣谷神秘的天桥与仙人洞传说、三叠泉奇秀的瀑布景观、尚存争议的冰川地貌景观…而感到神奇与惊叹。作为一座拥有地质地貌、水文地理、气象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人文经济地理重要研究价值的名山,庐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地理名山、学术宝库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乡村,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的确,来到这里之后我被这里浓厚的徽派文化气息所感染了,马头墙、粉墙黛瓦是这里的建筑特色,荷包红鲤鱼、江湾雪梨、婺源绿茶、龙首砚是这里的四大名特产。穿梭在婺源乡村的大街小巷,令人有种回归故里的感觉。鄱阳湖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湿地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漫步在湖畔,看着大雁在水中戏水、觅食,牛群在湖边悠闲的吃草,领略着鄱阳湖的波澜壮,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体验。坐落于南昌赣江边的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登上滕王阁,我们也体会到了王勃在文章中所抒发的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通过此次实习,令我感触深刻的是我们团队合作精神,在这十天的跋山涉水中,我们走过的路,经历的困难也许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多的一次,如果没有团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帮助,或许我们的实习任务的完成会困难得多。我们也很感谢带队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帮助,他们与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风雨同行,但他们却没有半点怨言,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我们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不足等,结果就导致了我们的考察活动不能流畅的进行,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珍惜每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地理人,而地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有理论的光辉,却也不乏生动有趣的一面,我们要时刻带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积极思考的头脑,注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更多的发现地理学的奥秘和学习地理的乐趣。


第二篇: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年6月9日

小组成员:卢娥、潘登武、林金正、黄源、陈孝功、王照

实习目的

(1)认知地理现象。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理现象的直接观测、认知、描述和对比分析,获得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室内教学中基本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熟练掌握一些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地质图、地形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地质剖面的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描述记录等工作技能,以及初步掌握一些常见岩石类型的野外识别方法;掌握宏观地貌的考察与描述方法,以及河流地貌的对比观测与分析;掌握土壤完整剖面的开挖与观测描述方法,样品采集以及室内处理与测试分析;掌握植物调查方法和标本采集标准,以及标本鉴定与分析。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习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适应野外地理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舟溪地理概况

凯里市舟溪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凯里市中心19km,地处北纬26°24′32″~26°31′35″,东经107°49′38″~107°59′39″,东临三棵树镇,南接雷山望丰乡,西抵丹赛县南皋乡和麻江县下司镇,北与鸭塘镇相接,方圆115 km2(如图1-1)。全镇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9321.14亩,林地面积4338.6公顷,森林覆盖率34%。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的过度地带,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步增高,海拔410~1320m,地形以山地为主。再约河与舟溪河从镇中心两边穿过,交汇后注入清水江。本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该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年均气温13.6~16.2℃,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零下4-7℃,年均日照1255h,年均降水量1140~1290mm,无霜期282d。

图1-1 研究区域区位图

1.1舟溪实习基地的典型地理现象

岩溶与非岩溶区域是两套具有明显不同的地质基底,其小区域地质构与造地层岩性也各异。实习区内大体以南西—北东向的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图2)。分布的主要地层有:

东南非岩溶区主要分布地层为:前震旦系(Pt)、震旦系(Z);

西北岩溶地层区主要分布地层为: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等。

区内再约河与舟溪河汇集于舟溪镇中,注入清水江。两条支流皆分别流经龙井街断层线。非岩溶区以变余砂岩为主,构造运动上升形成了众多的“V”形沟谷地貌,两岸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区域土壤发育较好,植被长势茂盛。岩溶区发育于可溶性岩石地段,区内以灰岩为主,岩石普遍出露地表,土壤呈间断性分布。区内峰林地貌分布广泛,由于人为影响较深,地表植被人为破坏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溶沟发育较好,有成群的石芽地貌分布。

不同地质背景下,其发育的土壤类型与肥力、植被类型与覆盖度皆出现明显差异,是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分异主要原因,形成两套不同的生境。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①非岩溶区域土壤质地较岩溶区域粘重;②样区的土壤均偏酸性,而非岩溶区域的酸性更强于岩溶区;③岩溶区域土壤含水量比非岩溶地区低;④区域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而非岩溶区域的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岩溶区域;⑤非岩溶区域的水解性氮和速效钾都比岩溶区域高,但速效磷的含量则正好相反;⑥岩溶区域土壤肥力低于非岩溶区域;⑦非岩溶区域的物种更为多样化,但植物数目则相反⑧岩溶区的生态群落比较简单,稳定性较差,而在非岩溶区域乔、灌、草三个层次非常明显,生态群落复杂多样,生态稳定性良好;⑨非岩溶区的植被多样性较岩溶区高,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较岩溶区高,群落物种数量分布较岩溶区均匀,但岩溶区的优势种地位突出;⑩两样方的植物相似性系数为21%,表明两区域的植被差异比较大。

2. 舟溪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过渡带,在贵州的东南部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内。区内出露晚元古宙下江群、古生代二叠系、中生代中侏罗系及新生代第四系等地层,其中二叠系与下江群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与二叠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扬子准地台经历了武陵、雪峰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华南褶皱带从武陵构造阶段早期的大洋地壳,经武陵构造阶段晚期和雪峰加里东构造阶段的过渡性地壳,到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扬子准地台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相继形成一套盖层。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从前震旦系的下江群到震旦系至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另有第四系地层出露(如图1-2)。

研究区内以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龙井街断层位于舟溪西南面垂直距离4.5公里处,构造形迹大体北东向构造。岩溶与非岩溶交界大致以这条断层线为划分,断层线西北边为岩溶区,东南边位非岩溶区(图1-3)。它们的主要岩层有:

2.1东南非岩溶区地层

前震旦系(Pt):大面积分布于东南区域,为变质的浅海、滨海相复理式沉积,总厚度3800m以上。分为三组,自下而上为:清水江组,主要为变余砂岩、凝灰质绢云母板岩;平略组,主要为绢云母板岩、砂质绢云母板岩;隆里组,主要为变余砂岩、砂质绢云母板岩。

震旦系(Z):分布于中南区域,下统分为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主要有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上统分为陡山陀组和灯影组,主要有炭质页岩、硅质岩、白云岩、白云质页岩。本系总厚度680m以上,下伏下江群为假整合接触。

图2-1 研究区域地质略图

Pt—前震旦系,Z—震旦系,?—寒武系,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P—二叠系,Q—第四系.

1—实测性质不明断层,2—实测逆断层,3—推测性质不明断层,4—实测地质界线,

5—推测地质界线,6—飞来峰.

2.2西北岩溶地层区

寒武系(?):分布于东北角,下、中、上三统均有沉积。下统为砂、页岩、石灰岩,厚270~1057m;中、上统主要由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组成,中统厚200~495m,上统厚265~718m。本系厚2659m,与下伏震旦系为区域性假整合接触。

奥陶系(O):下统分为桐梓组、鸿花园组和大湾组。主要为生物屑泥灰岩、生物屑灰岩、泥质白云岩,上、中统缺失。本系厚280m,与下伏寒武系连续沉积。

志留系(S):地层发育不全,只有下统,下统为翁项组,主要有钙质砂砾岩,厚0~66m,本系厚327m。与下伏奥陶系假整合接触。

泥盆系(D):上、中统均有沉积,缺失下统。中统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和生物屑泥灰岩;上统主要为生物屑泥灰岩和白云岩。本系厚0~396m。

二叠系(P):上、下统均有沉积,下统梁山组下部为角砾状含铁质硅质页岩、砾岩,上部为鲕状及致密状赤铁矿,厚5m;栖霞、茅口组均为燧石灰岩,分别厚107m,151m,。上统为合山组,主要由燧石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厚22~150m。本系总厚度463m。

第四系(Q):见于中上部,为残积物堆积。

图1-3  样区地质特征

Qel—第四系残积物,P2h2—二叠系合山组二段,P2h1—二叠系合山组一段,P1m—二叠系茅口组,P1q—二叠系栖霞组,P1l—二叠系梁山组,D2m—泥盆系蟒山组,S1w2—志留系翁项组二段,S1w1—志留系翁项组一段,O1h—奥陶系红花园组,?1-2w—寒武系乌训组,Z1d2—震旦系大塘坡组二段,Z1d1—震旦系大塘坡组一段,Z1t—震旦系铁丝坳组,Pt3xjq1—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一段,Pt3xjq2—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二段,Pt3xjq3—前震旦系清水江组三段,Pt3xjq4—前震旦系清水江组四段,Pt3xjp1—前震旦系平略组一段,Pt3xjp1—前震旦系平略组一段,Pt3xjp2—前震旦系平略组二段.

1—逆断层,2—实测性质不明断层,3—推测性质不明断层,4—地质界线,5—推测地质界线,6—采样点

3.实习点的介绍

3.1兴龙桥头

这个点的地理位置是(26°28′N , 107°55′E),海拔701m。岩石主要是灰岩(质地较纯),在岩石壁上有溶洞(图1-4),是原来的一个小煤窑,且溶洞中有流水。此地是典型的草谷盆地,两侧是灰岩,植被以灌丛为主,局部区域有杉木存在,山顶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杉木,山腰是耕地,这一片区域以草灌为主体。土壤以碱性土壤为主,大部分是黄棕壤。我们观察了一下这里的情况,这里水土流失量大,且在逐渐的石漠化(图1-5)。因为这里是河谷盆地,所以海拔高,温度高。

                                       

图1-4溶洞

3.1.1地下水与溶洞形成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接里面和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充满水后,水具有承压性,其溶蚀量要提高很多。后随着孔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进行溶蚀之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这就是地下河。

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其原因在于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各种构造的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所以它的纵剖面具有阶梯状升降的特点,如沿单一裂隙发育的多呈细长的管道状,沿二组直交裂隙发育的溶洞呈不自然的转弯等;其二在于受岩层的构造的影响,如褶曲、倾斜或者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影响。溶洞形成之后,如果地壳抬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在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抬升到集结变动带以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者间歇性的干涸的溶洞,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的上部,有时以多层出现,又叫做高位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当高位溶洞侵蚀洞穿山体,便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此外,有的溶洞还因为顶板崩落而消失。崩毁后的溶洞往往出现峡谷,常有看到天生桥存在。

溶洞除了受到岩石构造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喀斯特水垂直分带的影响。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内的一切地下水体总称为喀斯特水。喀斯特水的运动方向及其变化状况等称为喀斯特水的动态。在一般情况下,溶洞的扩展方向往往与喀斯特水的流动方向有相对的一致性。喀斯特水垂直分带共有四带,分别是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和深部滞留带。虽然各水带的流动层次和季节变化不一样,对于溶洞扩展存在这反复交替溶蚀的过程,但总体的溶蚀倾向取决于水流方向。具体的制约过程如下图表所示。

(以下图中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溶洞的发育过程饱含一个互逆的化学方程式的两个方面。一边是溶蚀,又一边在堆积,化学元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两个互逆的方程式也就形成了两重地貌类型,一是溶蚀地貌,另外一种是堆积地貌。

溶蚀地貌主要有石锅和边槽。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主要形成方式是指重力水的堆积,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3.1.2石漠化

溶洞对于地表干旱和石漠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最多只能说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存在,加速了地表土层中水分的流失。地表干旱石漠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植被、土壤和岩层之间的内在关系。

南方岩溶区地表基质是由可溶性矿物和少量酸性不溶物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岩,所以土壤的物质来源少,成土过程非常缓慢,地表的土壤覆盖率很小,且土壤一般较多分布于岩溶洼地底部,也只有几米厚,浅薄和分布的不均匀的土层在遭受侵蚀后恢复极其困难。在碳酸盐岩母质与风化土层间没有半风化的过渡层,土层与基岩间附着力很差,当有强降水时,容易诱发土层滑动,造成水土流失、肥力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还有就是地表本身的透水性强,不易储水。丰水则涝,水过则旱。

南方主要是季风气候,有良好的水热条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发育很好,当人为因素介入强度加大后,南方岩溶区的植被系统发生了改变,原始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品种单一且生长发展受限。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方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压力超过了岩溶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承载能力,人地矛盾突出。人们被迫“靠山吃饭”,加上政府没有监管到位,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恶性影响。人们毁林开荒、大面积砍伐森林,进行掠夺式的农业生产以满足对粮食和生活资源的需求,造成很多动植物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这使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广西省自治区大瑶山水源林保护区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不合理的放牧。成群的牛羊满山遍野采食,任意放牧,不仅破坏了宝贵稀少的植被,而且踩踏土壤,破坏土壤结构,造成降雨时发生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出现大面积的石山。此外还有不合理的原始农耕方法、人类对一些矿产资源、砂石的任意开采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治理,当前普遍采用的有两种方法:(1)生态治理,即退耕还林,实行封山育林,使植被在较长的时间内慢慢恢复,重回顺向演替的轨道;(2)工程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一些工程措施保护土壤,进而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3)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人们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来保护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它而不是掠夺它,协调好人-地关系。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是治理上。

图1-5石漠化

3.2黄金寨

这个点的地理位置是(26°28′N , 107°56′E),海拔544m。此点的植被状况(图1-6)。这里的岩石同上一个点相同,都是灰岩,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地貌。从山下观察,山顶基岩裸露,还在山上形成了冲沟,坡度较斗,由此可看出这儿也有相对程度的石漠化。植被主要是杉木,少量的灌木。可以从生长的植被来判断土壤的类型,土壤是酸性土壤。

图1-6黄金寨

3.3董公前面一点

这个点的地理位置是(26°28′N , 107°56′E),海拔726m。这里的地形是一个V型谷,在两山间有一条河流,而V型谷的形成主要是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从黄金寨一路过来,我们可以发现岩石已经发生了变化 ,逐渐在由岩溶地区向非岩溶地区过渡,岩石是变异砂岩,硬度不大,易风化,形成厚层土壤,山体的坡度大约在40°左右。因为这里的土层较厚,对植被的生长很有利,所以这里不仅灌丛茂盛,乔木也很多,且高度都在5m左右。这儿有一条河流,在河的两侧都是山,山上的生物种类多,生物多样性突出。群落的生态结构复杂,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好,对于群落的演化来说是很有利的。植被分布在这儿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呈垂直分布(图1-7),在山底是农田,种植农作物,这里种的是水稻,从山下往上看,灌木长的很茂盛,中间穿插的有少量的乔木(主要是杉木),从山底到山顶,下面的比较茂盛,随着山体高度的升高,植被的茂盛程度在逐渐的递减。因为植被的茂盛,地上的枯枝落叶较多,形成的腐殖质也较多,所以土壤都是比较肥沃的,且土层较厚。土壤类型是黄棕壤。

图1-7山体的植被垂直分布

3.4水库

这个点的地理位置是(26°29′N , 107°57′E),海拔808m。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水库,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好,都是天然的植被覆盖(图1-8)。水质清澈,水里的生物种类丰富,旁边的山上植被生长茂盛,这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乔木高大,灌木茂盛,地上的枯枝落叶较多,形成的腐殖质也较多,所以土壤都是比较肥沃的,且土层较厚。因为修建水库,这里的岩石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可以看到在桥的旁边开凿了很多的岩石,露出了岩石的纵剖面(图1-9),观察到岩石大部分都是碳酸盐。

图1-8水库的植被

图1-9水库岩石坡面

4.土地分级

4.1地块的划分

地块是地段的组成部分,是最小的土地单位,其内所有自然地理成分(地貌、基质、土壤、植被、水文、小气候)都是一致的,由于地块内部的充分一致性,对于集约的土地利用可采取完全一致的经营管理措施。地块是小范围大比例尺(大于1:1万)的调查制图对象,它在1:1万比例尺到1:5万比例尺的航片上作为影像元素是可以识别的。

我们把此次实习的点划分了几个典型的地块。我们观察的农场这一片可以划分成几个地块,主要是根据种植的作物来划分的。在蔬菜种植地划分了两个地块,种植大豆的这一块是一个地块,种植黄瓜的这一块是一个地块,地块之间最大的划分依据就是植被,两个地块之间的植被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图1-10所示。

图1-10农场的两个地块

种植花卉的地方同样可以分出两个地块,那就是种植盆景的这个地块和种植荷花的这个地块,如图1-11所示。

图1-11花卉种植地的两个地块

4.2地段的划分

地段是比地块更高级和更复杂的土地分级单位,是由一些地块有规律组合形成的,尽管地段内部各个部分(地块或立地)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其整体综合自然特征仍相对一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地段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我们在农场内划分出了两个明显的地段,一个是蔬菜种植地的两个相邻地块组成的地段,还有一个是花卉种植地组成的地段。这两个地段都是由相邻的地块组成。是我们此次实习划分出来的两个典型地段。

5.实习总结

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班这学期的第一次野外实习。通过实习,我收获很多。首先是开拓了我的知识和眼界。这次野外实习加深了我对岩溶和非岩溶地貌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自然山水神妙之处,也培养了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情操。还有就是对农场的进行土地分级,使我们了解到合理的利用土地,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关于对“实践和知识”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把知识学好,更加巩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实践。例如事先没有复习好岩溶地貌,就会导致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跟不上节奏。另外我同时还认识到,要多学科的综合学习和思考,才能将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地质地貌状况,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感性材料,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对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的认识系别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对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的认识一实习地点峨眉山龙门硐地质剖面保护点如图12图1龙门硐地质剖面保护点图2玄武岩柱状节理出露处二实习时间20xx...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邵阳学院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实习时间20xx年4月11日20xx年4月24日实习地点和主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A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B桂林园林植物园C桂林漓江月亮山阳朔一线D象...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尧山地区地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第一部分序言一实习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石人山地区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尧山境内地处伏牛山东段东坡11211E11217E3317N3345N南临南召县西北连嵩...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曹洪生20xx063145土地资源管理一班目录一报告主题3二实习目的3三实习时间3四实习人员4五实习路线4六实习区域概况4一观音峡地质构造二云门镇紫色土三涞滩古镇...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09级地理信息系统姓名yxw学号指导教师史老师苏老师张老师董老师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作为自然地理学课程...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1实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11目的自然地理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概述本次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活动是在20xx20xx学年大二地理课程的气象土壤植物综合自然地理等课程学习完成后于20xx71020xx714在陈智文老师和张立峰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09级地...

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旅游系胡玉章一总体概况一地理位置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东经118411948北纬347357之间陇海铁路终点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东濒黄海与朝鲜...

南京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书

Chapter1前言211实习地区概况212实习内容313实习目的314实习人员及时间3Chapter2地层421汤山地层422排山地层623棒棰山地层724六合方山地层8Chapter3构造831地区大构造8...

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提交时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绪言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地理观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

20xx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xx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地理综合素质为...

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厦门又称quot鹭岛quot是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福建省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享有quot国际花园城市quot的美誉它濒临台湾海峡离金门仅数千米是我国著名侨乡我国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我国十大重点旅...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