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调研报告

时间:2024.5.2

关于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调研报告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2011-12-22

1

目 录

摘 要 ......................................................... 3

1. 自然条件高度制约 ........................................... 4

1.1土地资源的约束 ................................................... 4

1.2生态环境约束 ..................................................... 5

1.3灾害性要素的约束 ................................................. 6

2. 贫困问题高度制约 ........................................... 6

2.1贫困人口多,面积大 ............................................... 7

2.2贫困程度深 ....................................................... 8

3.发展水平低 .................................................. 8

3.1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 8

3.2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发展和就业空间有限 ............................. 9

3.3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和带动能力弱 ................................ 11

3.4建设水平较低,缺少对农民进城的凝聚力、吸引力 .................... 11

4.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 12

4.1城镇数量少,规模等级不高,难以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 ................ 12

4.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完善,缺乏特色城镇支撑 ........................ 14

4.3城镇群尚未形成,缺乏核心增长极 .................................. 15

5.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 ....................................... 16

2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难点在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关键在提高就业,出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形势、强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的城镇建设发展思路,通过多年努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载体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和完善,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镇化水平一般按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数量比率即城镇化率进行度量。因此,能够流人城市的乡村人口的数量规模,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如果乡村人口数量过少,城镇化就很难实现快速的飞跃。解放初期,贵州城镇化率才为2.94%,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贵州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20xx年,全省城镇化率为29.9%,有7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0%以上。从城镇化发展速度来看2006—20xx年,全省平均增长0.7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1%尚存在一些差距,2008—2009增长0.9个百分点。由于步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化速度稳步提升,其中,超过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城市有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城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使城镇化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乡村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20xx年为73.1%,20xx年为72.54%,20xx年为71.8%,20xx年为70.9%,20xx年为70.1%;20xx年比20xx年下降3个百分点,且每年下降的比率逐步提高。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省份,农村城镇化对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关于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调研报告

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省城镇化虽然在波动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的制约,城镇化水平低,城镇数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城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贵州也是国内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省份之一,20xx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达39%,破碎的地形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城镇建设水平、畸重的产业结构、全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多的现状、薄弱的城镇吸纳能力以及残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等因素,形成了制约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壁垒,也是造成贵州长期贫穷落后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落实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决策,了解和掌握推进全省城镇化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科学内涵,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现实基础进行了专题调研,为明确我省今后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下基础。

1. 自然条件高度制约

1.1土地资源的约束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所有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高原山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不仅土地资源相当缺乏,而且适合人类居住的、为城市产生和发展所必要的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少,据贵州省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虽然近几来贵州人口下降幅度较大,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密度仍保持较高水平,20xx年为197人/km2,有些中心城区如贵阳市的云岩区、南明区以及六盘水钟山区等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有专家推测,国外一般城市用地每人200 km左右,我国平均数是每人101 km2,根据这个标准来计算,贵州省不能为城市的空间扩散提供适宜的土地面积,土地资源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贵州省很多城镇未能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城市用地和进一步扩展的腹地,同时,近几年,随 4 2

着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逐步加快,侵占的耕地资源导致了人均耕地资源的快速下降,从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贵州省也是典型的农业区域,人口的70%以上是农业人口,耕地尤为重要,20xx年人均耕地资源为0.0338 hm2,均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1 hm2和世界人均耕地0.37hm2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农用地面积的扩大,耕地资源的人均值不断下降,耕地资源的减少一方面引起人地关系恶化,出现城市粮食安全问题,间接增加城市建设成本,从而进一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均耕地资源减少,部分农民被迫离乡涌入城镇,形成所谓的“假城市化”现象。

1.2生态环境的约束

复杂的地势地貌和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与东部、中部平原地区不同,贵州省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尽管水、热资源丰富,但由于山多,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中水、土要素结构性缺损和水、土、光、热配置不和谐、组合不优化,导致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功能差、容量小、敏感度高、灾变阈值弹性小等特点,致使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植物生长缓慢,一旦被毁,极易导致水土流失。据统计,贵州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17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54%,其中强度流失8016平方公里,占4.55%;极强度流失1322.4平方公里,占0.75%。全省年土壤流失量25215万吨,年均土壤侵蚀模数1432吨/平方公里·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贵州石漠化速度不断加剧,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全省现有石漠化面积

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34%,每年石漠化以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因此,贵州脆弱的生态环境对贵州城市化发展产生的强烈的制约,导致环保成本增大,环保投入争夺发展经济的有限资金,使得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化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此外,贵州山高谷深的复杂地貌,不仅阻碍了人口对外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用地狭小,区域交通不便,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黔中等一些平缓的“坝子”地区。而黔西北虽然保有较为坦缓的丘陵性高原, 5

但大面积的区域性严重缺水使人口、耕地及城市发展局限于水土资源较好、面积较小的河谷地带、高原盆地中,这些因素对城市布局、规模有重要影响,并影响城市的建设成本。

1.3 灾害性要素的制约

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灾害性事件有些是通过影响城市周边农村地区而间接影响城市发展,还有一些是直接造成破坏。贵州省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如干旱、洪水、霜冻、冰雹、低温冷冻雪凝等严重地影响生产并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如2001-20xx年贵州发生了2001、2003、2005和20xx年4a强度较重的干旱高温气候,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20xx年为22.0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1.65亿元,20xx年为17.9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7.78亿元,20xx年为30.1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9.72亿元。特别是20xx年7月至20xx年5月,我省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夏秋连旱叠加冬春旱,其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除旱灾外,暴雨洪涝等灾害的损失更为严重。如20xx年,贵州省共出现暴雨227县(次),大暴雨31县(次)。全年因暴雨洪涝造成547.1万人受灾,136人死亡,伤病5835人,直接经济损失18.8亿元。20xx年,全省先后有6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70多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402.3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7亿元。显然,贵州自然灾害不仅导致了农业基础的损失和大批的农民破产,而且降低了农业基础支撑力,增加了城市低水平、低收入人口数量,从而影响了周围城市的发展。

2. 贫困问题高度制约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我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贫困落后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我省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如下:

6

2.1贫困人口多,面积大

贵州农村人口比例过大,贫困人口比重大,低收入导致低储蓄力,阻碍了资本的积累,致使城市化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20xx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为418.0万,贫困发生率为12.1%,其中以毕节地区的贫困人口最多,高达93.81万,占全省贫困人口比例的22.44%。贵州省贫困表现为“地缘”性贫困,即地区性贫困。大量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乌蒙山、武陵山等“六山”地区为代表的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地势高、地形复杂、石灰岩广布、自然灾害频繁、市场化和信息化滞后,具有突出的区域性特征。从行政区域分布来看,贫困人口分布大致是以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向外呈层级扩散。贵州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50个,36个为民族自治贫困县,其中27个集中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另外9个则分布在铜仁、遵义、安顺、毕节等地区。从扶贫工作重点县及乡村分布来看。全省88个县(市、区)有扶贫开发任务的83个,占总县数的94.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总县数的56.8%,重点贫困乡镇934个,占乡镇总数的60.9%,其中最贫困的一类乡镇有100个;重点贫困村1397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4.3%,最贫困的一类村5486个。

表1 20xx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及发生率比较

地区

贵州

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市

安顺市

铜仁地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毕节地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资料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 农村贫困人口(万人) 418.00 11.92 34.93 51.41 28.34 52.34 37.99 93.81 61.31 45.95 贫困发生率(%) 12.1 6.3 13.9 7.8 11.9 14.1 12.8 13.4 15.6 13.2

从现代经济的角度来看,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储蓄。在储蓄全部转变为投资的条件下,储蓄率就是投资率。可见,当前贵州贫困人口多,面积大特点致使全省特别是农村储蓄力水平普遍偏低,必然影响资本积累,资金的严重匮乏,使交通设施及工业投资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相应也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严重的影响。 7

2.2贫困程度深

贵州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因收人不平等和分配差距所造成的相对贫困问题也十分突出。从农村人均纯收入来看,20xx年贵州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954.67元,而到了20xx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963.69元。与民族八省相比,这个差距从275.31元增加到589.2元,与全国和民族8省(区)的差额都是原来的2倍多。从人均GDP看,20xx年贵州省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766.2元,到了20xx年这个数据增加到10145.7元。同样,与民族八省相比,差额则从20xx年的2102.1元扩大到20xx年的7199.5元,相差扩大3倍多。三州地区的情况则更为突出。截止20xx年底,三州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为2826元、2452元、2445元,分别相当于全省2797元的101.04%、87.67%、87.42%,农民人均纯收人差额由20xx年的46.16元扩大到20xx年的216.73元,人均GDP的差额也由497元增加到2365.3元,与全省平均指标差距扩大到4倍多。现金收入可显示出城乡间商品购买力的巨大悬殊,尽管贵州农村人口众多,但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因而对贵州消费市场的贡献却很小。消费不振反过来又制约着投资的需求,致使贵州企业普遍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难以改变,又导致新的贫困,致使其贫困恶性循环,并进一步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

3.发展水平低

3.1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贵州经济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就小康指标来看,贵州目前是全国唯一没有实现总体小康的省份。就国内常用的单项统计指标而言,20xx年全国 GDP为39.8万亿元,同期贵州为 4602亿元,仅为全国水平的 1.16%,而以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形势更加严峻。20xx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13119元,处在全国末位,比排倒数第二的云南少2633元,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4%,是全国最高的上海的17%。此外,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 20xx年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71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和58.7%。

8

20xx年贵州一、二、三产业分别占GDP的13.6%、39.1%(其中工业占32.96%、建筑业占6.14%)和47. 3%(如图1),从1981的 44:36.8:19.2,调整为20xx年的13.6:39.1:47.3。可以看出,贵州第二产业一直处于国民经济首要的产业地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贵州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20xx年第二产业的总产值是1800.06亿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五。由于第二产业不发达,所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很少,在农民的收入中所占份额小,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第二产业的仅占1.8%。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仍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传统的转移格局并未发生改变,第三产业不发达,城市的聚集能力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少。20xx年贵州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177.07亿元,在全国排25位,邻近的四川、云南、广西,陕西则分别达6030.41、2892.31、3383.11、3688.93亿元。第三产业的不发达是制约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是导致贵州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3.2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发展和就业空间有限

贵州城镇化率虽说有了较高的提高,但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十分落后,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9xx年贵州城市化水平为19.30%,比全国同期水平26.21%低6.91个百分点。20xx年为23.9%,全国达到36.22%,差距扩大到12.32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中处于第27位。20xx年为26.87%,全国为42.99%,贵州在 9

关于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调研报告

全国排名位次下降到31位,与全国的差距扩大到了16.12百分点。20xx年城市化水平为29.8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0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19xx年的水平,是当时全国城镇化率唯一低于30%的省份(如图2)。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10%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进程,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并将加速增长的势头保持到城市化率的70%时,这样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接下来速度将会放缓,最终城市化率稳定在80%水平。从贵州实际来看,当前城市化水平正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关于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调研报告

贵州城镇发展水平低且缺乏产业的有力支撑,产业不发达带来的非农就业岗位有限,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省内许多城市和小城镇缺乏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也影响到了城镇化的发展。从目前贵州省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缺乏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绝大多数城镇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因而不能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且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形成了在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方面消弱了各地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各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 贵州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 追求资源产品数量的扩张,资源集约化开发程度低, 导致城镇主导产业单一, 而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源产品相关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城镇发展缺少一定的产业来支撑,离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些地方只是就小城镇建设抓小城镇建设,虽然想出各种办法修路建房,有的也初步建立了小城镇的框架,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强,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债台高筑,还没 10

有兴旺就显示衰落的迹象。

3.3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和带动能力弱

贵州作为中国西部省份,从产业结构看,其工业化正处于中期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贵州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90年代以来,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工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契机。

表2 贵州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对比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工业化水平(%)

32.7 32.1 33.9 31.6 32.8 31.9 36.1 40.7

城镇化水平(%)

12.1 15.6 19.2 19.4 20.9 23.9 26.9 29.89

城镇化低于工业化(%)

20.6 16.5 14.7 12.2 11.9 8.0 9.2 10.81

但贵州当前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发展水平低,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如表3所示,其工业化发展水平远远大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程度不高。2009全省城镇化率为28.8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个百分点),同年以第二产业增加值计算的工业化率40.7%,城镇化与工业化偏差系数(即城镇化率/工业化率-1)为-0.2。与此相对应,贵州农村“两化”发展极不协调,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其次,造成人口结构、资源占用上的不合理。第三,导致产业结构扭曲,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对称。加大了贵州农村产业重组的难度,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农村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民的就业领域得不到充分扩展。最后,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制约内需扩大,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撑。

11

3.4建设水平较低,缺少对农民进城的凝聚力、吸引力

贵州省目前的城镇化速度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相当多的城镇都在积极扩展自己的城市用地面积,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来发展经济,其后续的基础设计建设、人员入住等问题却没有跟上,形成了很多伪城市,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不相协调。而同时各地老城区的基础建设问题也没有跟上,贵州的城镇建设大都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基础设施陈旧,城区建设拥挤,道路狭窄,出行不便,社区用水、用电困难,造成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较为落后,生活质量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赶不上经济增长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道路失修或未修、交通拥挤,供水供电紧张、燃气不足、住房水平低下、文化体育设施和环境质量差等状况。如全省69个县城中尚有42个县城供水严重不足,且水质较差,城镇道路质量普遍较差,人均拥有城镇道路面积仅4.76平方米(国标为8平方米),列全国第28位;小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基本为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全国平均低20%;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为13.3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方面导致城镇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差,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导致城镇人口容量、市场容量、经济总量很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阻碍城镇化进程。

4.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4.1城镇数量少,规模等级不高,难以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

从城镇人口数量上来看,贵州省目前有13个城市,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有1个(贵阳市),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大城市1个(遵义市),人口规模在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有5个,人口规模在10万—20万的小城市13个,这对于一个拥有3470多万人的省份来说,城市数量明显偏少,其辐射范围很难覆盖全省。贵州只有贵阳市的非农业人口突破了100万,列入了大城市的行列,其余的12个市的非农业人口都不足50万,出现了大城市断层的现象。而中等城市也只有3个,大部分为非农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镇,小城市的比重占到 12

了69.23%,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特大城市的贵阳市城市首位度高达3.83。陕西省的人口规模与贵州基本相当,同属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也有13个地级市。但陕西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5个。从等级规模结构上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等级结构是非常低的。

表3 贵州城镇规模结构表(20xx年)

城镇规模(万人)

>100 城镇级别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重点城镇

一般城镇 城镇数 1 1 5 6 59 633 城镇名称 贵阳市 遵义市 六盘水市、安顺市、都匀市、凯里市、兴义市 毕节、铜仁、赤水、清镇、仁怀、福泉 50个县城和9个建制镇 18个县城和615个建制镇 50—100 20—50 <20 >1 <1

资料来源:陈扬,贵州经济发展【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此外全省还有建制镇697个,其中县城有68个,这些建制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城镇体系。80%的建制镇人口2万人,就是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平均规模也只有3到4万人左右。通常,城镇规模越大,所拥有的自然资本相对较多,也越有利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吸附”,也就越能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反之,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就弱。目前贵州的小城镇多为县、镇政府所在地,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以行政功能为主,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农贸市场型。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由于城市经济相当薄弱,尚未完全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多数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弱,繁荣小城镇经济缺乏支撑点。部分城市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生产效率低和镇、乡设置规模过小,人口达万人以上的只有20%左右,分散城镇经济活力并增加了城镇管理成本,因此经济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并不明显。农村发展落后,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力不足。

13

4.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完善,缺乏特色城镇支撑

贵州有建制市13个(如表4),其中贵阳、六盘水、遵义和安顺为地级市。从城市数量上看,贵州省的城市数量较少。与贵州人口规模基本相当的黑龙江、福建和山西三省的城市数量,黑龙江和福建分别为30个和23个,陕西有13个但有10个地级市,而贵州仅有4个。在城市和小城镇分布上来看,贵州因受地形限制,全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城镇布局多分布在沿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清黄高速公路、玉凯高速公路、210国道、320国道等交通沿线或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地区。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还未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地区城镇分布却较为稀少。从分布地区上看,以贵阳和遵义两个城市周边聚集的小城镇最多,而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分布较少。这些地区在地形上看都处于地形较为复杂、地理位置较偏远地区。

表4 贵州各地区城市分布情况(2007)

地区

面积 (平方公里)

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市 安顺市 铜仁地区 黔西南州 毕节地区 黔东南州 黔南州 贵州

8034 9914 30762 9264 18023 16804 26846 30334 26197 176178

市 1 1 1 1 — — — — — 4

城市数量(座)

县级市 1 — 2 — 1 1 1 1 2 9

共计 2 1 3 1 1 1 1 1 2 13

平均每平方公里 拥有城市数(座)

2.49 1.01 0.98 1.08 0.55 0.60 0.37 0.33 0.76 0.74

贵州省的城镇发展极不协调,其特点是:数量较少,特大城市首位度过高;缺乏非农人口在100万到50万的大城市,出现了结构断层;中等城市数量不足;小城镇数量多、规模过小。由于没有能够作为贵州次级中心的50—100万人的大城市,且中等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大中小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使得贵阳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和增长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方面,贵阳作为

14

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但没有大城市的承接作用,无法很好地向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扩散;另一方面中等城市数量过少,分布不均匀,加之自身发展程度有限,无法起到很好的聚集和扩散作用,对小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限。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整个贵州城镇化的发展。

贵州城镇规划中“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各个城镇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及其定位,城镇的个性及其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城镇景观建设规划也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贵州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发展定位模糊,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一味地追求发展为“小而全”的综合性城镇,导致小城镇发展结构趋同,无法形成有序的职能与空间结构。一是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支撑小城镇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无法在更高层次的城镇体系中实现小城镇间的功能互补。二是聚集度低,广大从业人员分散在农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模式,使广大农民职业转换之后仍长期滞留在乡村,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三是工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严重。小城镇工业发展以低水平的加工业为主,经济效益普遍低下,没有走依托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的路子,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4.3城镇群尚未形成,缺乏核心增长极

贵州省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国家于20xx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贵州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生产总值从20xx年的99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543亿元,增长了近3倍。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贵州周边各兄弟省份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城市群的发展规划(表5),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群发展能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凝结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而城市群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行,通过“增长极”的特殊功能可向周围地区扩散,并且在这种传播与扩散中,所有的信息、物质流等都处在一个增值的循环之中。然而贵州至今还没有形成城市群,缺乏核心增长极作用,贵州的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应当说,这种形势对贵州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如果不能认真加以分析并积极应对,贵州就有可能被再次边缘化。

15

表5 贵州周边城市群概况

名称

成渝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 覆盖范围 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南充、绵阳、乐山、德阳、眉山、内

江、遂宁、资阳、广安市,共11

个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 以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为中

衡阳5市 19xx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长年12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试

验区

北部湾城市群 以南宁为中心,包括北海、防城港、20xx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

钦州、崇左等城市 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正式提出背景 20xx年两地政府签署《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 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株潭城市群整体规划方案;2007

滇中城市群 以昆明市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

和楚雄3个城市 “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在19xx年编制完成,19xx年省政府批复

实施

近年来城市群发展在全省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规划和推进城市经济群的形成和建设。黔中地区是贵州省内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具备发展城市群的基本条件。在黔中地区实施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集聚区域资源,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实现优化配置,这不仅有助于中心城市继续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5.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

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农村通过自身发展,不断向城市靠拢,向城市转变的问题,在市场主导的作用下,农民素质的提高是能否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大量事实证明,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决定着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贵州农村劳动力与全国相比,文化素质处于较低的水平,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14.5%,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居多二者共占79.4%,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仅占6.1%,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5%(表6)。由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后一方面不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取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另一方面很难融入市民社会,培育市 16

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得到市民认同。

表6 20xx年贵州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

贵州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14.5 小学 38.3 初中 41.1 高中 3.9 中专 1.7 大专及以上 0.5 资料来源:《2006中国农村住户统计年鉴》

贵州农村人口素质低,普遍缺乏非农就业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省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是由于人的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特别是农村人口固守的小农意识,故土难离,对信息和新鲜事物难以接受;其次由于人的文化水平低,缺乏进程务工的技能,自身条件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就业困难。人的文化因素是影响贵州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障碍。根据我国产业调整的要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应达到高中以上水平,但在贵州农村中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水平的44.5%,许多人迫于生活压力,在紧急完成初中,甚至小学都还没毕业,就完全脱离了教育,他们因无学历、素质不高而无法胜任工作也很难被城市接纳。另外,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不但普通中学学校少,职业技术学校更少,大多数人在学业受阻后不能顺利进入各种职业寄宿学校,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因此,由于农民素质低不具备从事一定非农产业的技能,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向城市的转移,也相应的减缓了贵州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贵州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单元,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城镇建制时间普遍较短,城镇化水平很低。但是,贵州却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电力资源、旅游资源和较雄厚的新兴的机械电子工业技术。丰富的资源为贵州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城镇的发展将会带动全省农村经济的繁荣。要加快贵州城镇化发展,应当在明确自身发展基础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多途径地推进,结合贵州的省情制定一系列适合贵州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道路,使贵州城镇化实现合理、稳步、快速的发展。

17

更多相关推荐: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1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xx年起开...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平舆县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调研报告加快城乡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是贯彻科学发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健全机...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调研报告卢氏县发改委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根据市局的工作安排在市建设局常务副局长刘昌平带领下调研一组于20xx年8月21日8月22日深入到交城县和文水县通过现场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两县城镇化工作进行了专...

关于加快阎良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阎良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我区城镇化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二是地域城镇化三是经济...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xx47信息来源政协无锡市委员会一无锡城镇化发展态势的总体评估自上世纪80年代始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锡在国内较早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新路子...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胡尊国一相关理论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国土篇3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国土篇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参阅资料优化法治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关于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四川省人大城环资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组20xx...

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xx41信息来源宜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

利川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研报告

利川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xx324信息来源利川网卢智勇姚武廷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综合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

关于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的调研报告城镇化是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社会进步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

城镇化调研报告(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