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9

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介绍中国乡村社会特性的一本著作,本是费老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本书所讲内容,被费老大胆朴素的带到课堂上,虽然当时没有受到强烈反响,但在我看来,“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而且即使在今天它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现在读它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学法律和社会学的人更应该读这本书,更应对费老先生关于法制和道德约束的阐述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历:费孝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

论文多篇。19xx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xx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本书共分为14个部分: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再论文字下乡,4、差序格局,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7、男女有别,8、礼治秩序,9、无讼,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12、血缘和地缘,13、名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 再论文字下乡

值得思考的语句: 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景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景中搭下了桥梁。(p.23)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p.24)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

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p.28)

在这种(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p.30)

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迂和病更普遍得多。(p.32)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困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p.32—p.36)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的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p.37)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中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p.44)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等差”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p50—p53)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

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们的家既是个棉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

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p.59—p.60)

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夕阳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p.64—p65)

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外在的秩序。(p69—p70) 读后感: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受益匪浅。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

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 关于“土”的思考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

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南京仙林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第二篇:_乡土中国_解读


LegalSystemAndSociety

2008.12

乡土中国解读

(上)

社会观察

《乡土中国》解读

杨秋林

汪永涛

摘要《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事实上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面对现代化进程,乡土社

会该如何应对?费孝通批判了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他们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以西方为标准,看中国农村处处不对劲。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重大问题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费孝通从中国的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乡土中国》是一部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著作。关键词乡土中国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2-243-02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写的《乡土中国》一书是他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试图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重大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通过运用比较方法,在描述西方社会时更凸显了乡土社会的特征。事实上他还在探讨两个更基本性的问题:“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人格是如何建构的”。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从中国的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是一部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著作。虽然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但是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部值得不断对其进行阅读和思考的著作。

一、《乡土中国》的内容概述

《乡土中国》的论述是发散式的,并不像一般的理论著作有着非常严格的框架。整本书的内容概述如下: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由于土地的不能移动性,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社会保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则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社会迅速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

在空间格局上乡土社会中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在时间格局上,人们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世世代代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模式。“经验无须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口语进行沟通而无需文字,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瞬息万变的陌生人社会,必须借助于文字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一样,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可以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别。“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这就是团体格局。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单位是家,然而家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境可以伸缩自如的单位。家是一个事业单位,它承担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功能。家

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关系为辅轴,男女之间进行分工,在感情定向上强调男女有别。在团体格局的西方社会中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有着明显的界限,承担着生育等有限的功能。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强调男女的感情。

“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乡土社会正是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也正是礼治社会才能使乡土社会“无讼”。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礼治社会是相对于法制社会而言的,在西方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法律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规范,律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有四种权力形式:一、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三、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不过专制和民主是不可分离的,民主背后有着强大的专制机制在支撑。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日常活动,实际上欲望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它是经过自然的选择有利于人的生存。而现代社会中光靠欲望已经无法应对了,于是出现了社会计划,为了满足需要人们理性地去制定各种各种的措施。

二、扩展性讨论

19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探究社会变迁,一直以来以来就是社会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透过这个研究还回答“个人如何组织为社会”这个许多思想家们一直在思索的社会本质问题。“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Society),后者是Gesellschaft(Association)。用Durkhein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公社与社会。

作者简介:杨秋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汪永涛,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

243

LegalSystemAndSociety

社会观察

它们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在前者那里,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在后者那里,他们的联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公社”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社会”的形式是公司、城市、民族国家等,它们是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而两种共同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不一样。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公社”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公社”中个人意志植根于整体意志之中,“社会”中个人意志是出发点,社会产物都是由它建立起来的。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对最著名的范畴。机械团结是一种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之中团结典型表现。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人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城市中找到这种团结的典型形式。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只不过西方社会早一步于中国发生。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相似性。无论中西,传统社会都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之间同质性较强,人们之间的联系纽带主要是血缘、伦理,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风俗在维持。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加大,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增强,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法律在维持。不过在中国和西方又有着差异,这就是费孝通所提到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中国是差序格局,西方是团体格局,这两种不同格局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等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西方社会他们有着宗教信仰,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和西方在很多行为上表现得不一致。

三、评价

本书中费孝通几处都提到了“农村社会工作者”,“农村社会工作者”到底是指谁呢?原来是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19世纪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应该进一步破除农村的传统去医治农村,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应该恢复乡村的传统,抵制外来品的侵入。晏阳初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以西方为标准,看中国农村处处不对劲。梁漱溟是站在中国几千年的可循环的农业和农耕文化基础上,认为正是外来的文化在破坏着中国自成体系的传统。可以看到费孝通是站在梁漱溟的立场上的,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的观点。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运动失败的,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这点费孝通在“文字下乡”和“无讼”等章节中提到了。由此可见在维护还是瓦解乡土传统的论争中存在着“治民”和“民治”的分别。前者导向乡土社会的“国家化”,强调以“公民教育”来治疗不知国家大事的乡民之“愚”;相反,后者导向“乡土化”和“地方化”,正视和珍惜藏于乡土和民间的文化财富。费孝通的观点与“民治”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不是自成体系,而不受外界的影响?事实上也

2008.12(上)

乡土中国解读

不是,这里存在一个大传统和小传统的问题。小传统上,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它的一套运行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它依靠自身的资源实行着自治。然而在小传统下绝对不可以忽视还有一个大传统存在。大传统就是中国的帝制,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尽量保持着一致。所谓礼俗,礼是大传统,是儒家经典,而俗是民间的规范。上层一直在进行将礼和俗统一起来,实现对民间的教化。萧公权以晚清帝政对中国乡村控制的实况为例的研究中提出结论“:乡土”固然是中国的根基,然而这根基却并不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全然是民众自理的社会,或言之“天高帝远,与王权无涉”;相反,这些表面可称为“自然村寨”的社区莫不在各式各样的形式下受帝政控制。也就是说,在“乡土中国”里实际存在着两种重叠的底层,一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另一是帝政控制的乡村。忽略这种区分就忽略了乡土中国的特质,从而也就无法深入理解乡村变革与王朝更替的成败兴衰。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杜赞奇的研究又进一步“挖掘”出夹杂在顶层王权与底层农民之间的政治经纪人——吏役知县以及地保,强调这些以压榨乡村为特征的中间层对维系自上而下的王权政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使得在经纪体制中,“吏役专权”成为普遍现象。

要真正认识乡土社会,绕不开古今中西的联系,不仅要考察乡土社会本身,还要考察上层国家与底层乡土社会的内在关系,中间阶层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又在起一个什么作用。

四、引申性探讨

前文提到了中国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有很大的差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对于他人的腐败行为大家一般都是非常气愤,但是一旦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有这种行为则并不会感到气愤,相反还会为他隐瞒。一些领导干部违反国家法律侵吞国家资产,然后在小单位的领导班子或职工范围内自行分配,形成集团腐败或分配不公。这些以维护小单位利益为理由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是为了本单位这个“团体”,是为了单位职工们的福祉,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私利。正如费先生所说,他们为了小家或所在单位的利益,可以牺牲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还认为自己并没有“私心”。“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费先生在19xx年写下的这段话,仍然有助于我们解读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这种以“团体”名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通常还会得到本集团人的认可和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家”和这些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成了“利益单元”,为这个“利益单元”去谋利在“差序格局”被看作不是为“私”而是为“公”的行为,只不过这个“单元”的覆盖范围比较小而已。

五、结语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是里面的思想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都具有开创性,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名实分离、外人等。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在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们就生长于乡土社会中,研究乡土社会和这九亿农民对于快速转型的中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要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5]涂尔干.渠敬东译.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6]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4).[7]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社会学研究.2007(3).[8]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xx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44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xx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00字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读书笔记一教育的必要性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生与死的问题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2为什么教育哲学...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