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广州建“国际航运中心”,深圳没反应?

时间:2024.5.2

之十二:

广州建“国际航运中心”,深圳没反应? 本文的本意是探讨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物流业,但我想着重对构成其中一部分的航运业(对深圳而言,主要是指海运)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对深圳作为一个国际贸易重镇的看法。也许我接下来还应该对航空运输、跨境电商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但是这要看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我需要的资料以作为分析的基础。

切入这个话题是基于“刺激-反应模式”。原因是,作为深圳的全方位竞争对手兼合作伙伴的省城广州,在迎来新的主政官之后,重新修正了广州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放在了显著的位置。

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给深圳带来哪些影响?

20xx年1月30日,中共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广州要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抓紧制定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相互融合的格局。

观察者都注意到,这是20xx年8月从天津市副市长调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主政广州之后,对广州战略定位的第一个明显的修正。据报道,20xx年底,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先后两度到南沙调研,他明确提出,南沙要依托南沙港这一核心资源,进一步加快港口的交通和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疏港体系,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实现集聚发展和创新发展,抢占经济制高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在当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广州打造为“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华南交通枢纽”。也就是说,在广州市的战略定位中,“国际航运中心”已仅次于“国际商贸中心”这个广州雷打不动的城市定位,居于广州城市战略的核心位置。而已往广州市多次强调的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则悄悄地从城市战略定位“词组群”中撤下来。 众所周知,在深圳市的生存环境中,中央政府、香港、广东省、广州市是居前四位的重要的条件与关系要素,也可以说是直接与深圳构成竞争关系的主要城市之一。对于广州市战略定位作如此之大的调整,深圳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均未对此作出任何反应,就像这事情没

有发生似地,让人略略感觉有些怪异。

从我一个完全的外人来看,广州市在经过10年的“战略迷失”(见金心异《论广州的战略迷失》)后,对自身作了相当深入的反省,不再面面俱到,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将广州的城市发展,更多地聚焦于商贸、航运等长期优势领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果断的战略决策。

广州市不再追求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其价值不在于广州放弃成为金融中心的定位,而在于这样作出了一个政治姿态,即要与深圳错位发展,不再在金融领域与深圳作斗气式的较量,双方寻找各自的核心优势,共同做大做强广东的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漂亮的政治动作,我以为这可与当年广州市另外一个漂亮的动作相媲美:19xx年,广东省政府宣布放弃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同时广州市宣称自己仍将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当然,我们不去深究广州市的四个定位(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华南交通枢纽)是否科学或恰当。事实上,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华南交通枢纽这三个定位,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或者说,在深圳这里,四大支柱产业中的“商贸物流业”一个名词就承担了对应广州这三个定位的压力。国际商业贸易的物理支撑,就是交通运输体系,这既包括国际海运,也包括航空运输和陆路运输,而广州作为华南交通枢纽,本身就包括了以上诸个目标。

除了“区域金融中心”没有列入广州市的“四大战略定位”,“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定位也不再列入在内,而高新技术产业正是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首,而且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也正是深圳最突出的城市战略定位。也就是说,或许广州市委市政府刻意不将这二者列入到广州的战略定位里面去,以避免造成广州想要在深圳最具优势的这两个领域内与深圳展开对撞式竞争,不写这两者,体现了广州欲与深圳错位发展的政治表态。

但这并不代表广州放弃发展金融产业(同样也不代表广州不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广州作为华南的重要金融中心的角色不会改变,作为全省的金融服务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在与深圳交叉的经济腹地中,与深圳金融业的直接竞争也不会消失。我们对于此事仅需要关注的只有一点:在广东省的重大规划或《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后是否还要坚持作“建设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这样的表述?广东省政府是否绝对不可能改为作“支持深圳建设全国性金融中心、支持深圳与香港共建全球金融中心”这样的表述?

更重要的是,广州市在发展“国际航运中心”这个目标上会出什么大招?这将会给深圳

的港口、物流等产业带来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应该是深圳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研究的内容。

从全国的航运业来看,据说交通部曾作出过如是的中国国际航运战略规划:“以上海及周边长三角港口为中心,以香港-广州-深圳和天津-大连-青岛为两翼”。根据这个战略规划,也就是说,上海在中国的全球航运战略中承担第一位的重要任务。国家给了上海两个战略目标,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另一个就是国际航运中心,这也成为上海的所谓“双中心”战略。

当然,上述战略中所提到的7个城市中,国务院先后批复了4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香港已然是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不在话下。但北方的青岛和南方的广州、深圳却迄今未获国务院就“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批出文件。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广州市既然确定以“国际航运中心”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广州市政府第一步毫无疑问,将会就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向国务院争取批复定位,同时还会申请一批相关的政策支持,倘若果如此,将会给深圳带来何种影响?

广深港口的直接竞争关系很难改变

某种意义上说,港口之间的竞争有一个前提,即二者之间有共同的货物来源,则货物不从我这里走,就可以从你那里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州港与大连港之间、深圳港与青岛港之间,基本上就不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双方的货物来源几乎没有重叠。 同理,香港、深圳、广州这个珠三角港口群与上海港之间,存在的也只是弱竞争关系,可能仅有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部分省份的货物可以在上海港与香港港之间进行选择,首先这些省份需要国际贸易的货物量并不算大,其次,长江水道沿线的省份可以肯定会充分利用水运的廉价优势,而不大会选择通过陆路运输接驳珠三角的港口。香港与上海两个国际航运中心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一种首位度之争或排名之争,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倘若拥有共同的核心腹地,就一定会有激烈的竞争关系。比如香港、深圳、广州这三个港口之间,共同拥有珠三角这个最主要的货物来源,因此三者之间,委实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如你所知,在中国很长时间的海路对外贸易中,广州港和泉州港一样,是中国最主要的的对外贸易口岸,甚至在1842年清帝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之前,清朝的前中期,广州被确

定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也就是说,广州这个城市拥有着中国最长时间的对外贸易经验)。只是在大英帝国割获香港之后,将之作为中英贸易的桥头堡,香港的港口获得了较具优势的开发及利用,香港才逐渐取得了珠江口海运中心的地位。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关键的因素:由于珠江口泥沙淤积成为陆地,原来的广州港越来越不能作为一个海港而存在,日渐变得更像是一个内河港口。

1949之后,中国大陆闭关锁国,对国际贸易的需求极小,广州港的萎缩显而易见。而香港则保持了其亚洲最著名港口的地位。上世纪70年代香港轻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亦为香港的集装箱运输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培养了香港于国际集装箱运输领域的人才和经验。这使得在19xx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香港的港口垄断了珠三角从香港吸引过来的制造业的国际贸易运输业务,这甚至使得香港有一段时间成为全球第一位的集装箱大港。

19xx年之后,深圳市伙同香港和黄集团,共同开发盐田港,之外香港招商局集团逐步开发蛇口、赤湾、妈湾等码头,并且将重心放在集装箱运输;20xx年之后,深圳市进一步开发位于前海湾的大铲湾港区。深圳港由此形成了盐田、招商、大铲湾三大港区。

某种意义上,深圳港是在分流香港集装箱箱源,因为就90年代的情形而言,香港港主要的箱源即是深圳和东莞的港资与台资制造业,深圳港一则与之拥有共同的货源,二则,深圳港其实在弥补香港港运能之不足,同时缩短运输半径;三则,盐田港与香港港的主要码头投资商其实是一家,我们可以视作和黄为降低成本而在深圳拓展新的码头。

香港的评论者从来更主要视深圳为最邻近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航运业还是金融业,甚至包括零售业,而深圳的评论者则有意掩饰两地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代之以双方的合作关系。香港的论者更主要从城市的即期收益角度来看待,而深圳论者更多强调两个城市的联盟性质——他们渴望建立这样一种联盟关系,但香港人却一直没有对此认同,除了20xx年短暂的时间内,香港政府同意了深港“共建国际都会”的建议,但是两种社会制度、两个管治体系,想要建立同城化的联盟关系显然没那么容易。

仅就珠三角国际贸易的集装箱运输而言,老树发新枝的广州港其实是后来者,并非深圳港侵削了广州港的既得地位,反而是广州港逐步侵削深圳港和香港港的既有地位。

广州市真正启动南沙战略,其实是在林树森担任广州市长时期。20xx年8月21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成立,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规

划、用地、开发、建设、管理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具有广州市市级审批管理权限。20xx年,广州港始启动南沙港一期工程建设,其中包括4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0xx年,央企中海集团入股南沙港,加快了其建设进程。之后广州先后续建了南沙港二期和三期工程,最终使得南沙港拥有16个5-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超过2000万TEU。

正是在南沙港大规模建设之后,广州港(以南沙港为主体)在集装箱运输方面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xx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为468万TEU,20xx年达到666万TEU,20xx年926万TEU,20xx年突破1100万TEU,20xx年为1474万TEU,20xx年则达到1661万标箱。可以说,从20xx年到20xx年,中国经济逐渐下行的6年,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仍可有近50%的成长,成绩堪称亮眼。

反观深圳港,20xx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141万TEU,20xx年为2403万TEU,6年增长不足15%,其中还有两年负增长的情形。这显然意味着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遇到了一个天花板。

现在的问题来了:深圳港与广州港之间是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联,一如之前深圳港与香港港之间的此消彼长?深圳港减少的或者没有增长的部分,是否是广州港增长的那部分?深圳港最终超过了香港港的吞吐量,那么广州港是否同样将超过深圳港的集装箱吞量?就广州港与深圳港而言,双方的竞争态势未来会发何发展?双方各自的竞争优势是否可持续保持?

前两个问题需要分析双方的货源和各自的综合竞争优势。

仅就集装箱运输来说,双方的货源均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型制造业。10年来,珠三角的出口型制造业至少表现出以下趋势:第一,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弱、本地制造成本抬升、中国外贸增长乏力等各种因素,珠三角的制造业产出规模实已在20xx年见顶,从此走入下降通道,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珠三角的集装箱总生成量不会再有增长,几个主要的集装箱港将为争夺这个总生成量的份额而陷入更猛烈的争夺。

第二,珠三角的制造业外迁,其迁移到境外和省外的生产能力,将永久性逸出珠三角港口群的货源范围;其迁移到广东省内的部分,将成为珠三角主要集装箱的争夺对象。依照本人的研究,仅就广州港与深圳港的竞争而言(忽视香港港的因素),过去6年里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变化有利于广州港。

请让我进一步分析:深圳港过去主要的箱源有三部分:深圳自身生成的箱源、东莞地区生成的箱源、佛山、中山、广州等其它几个制造业中心生成的箱源。这三部分中,深圳自身的制造业大规模迁出深圳,其中迁出广东的占了较大部分,较小的部分迁移到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周边城市,其中迁移到惠州、河源、汕尾的部分可以相信仍以深圳港为出口港;东莞生成的箱源(包括深圳迁移到东莞的部分)是广州港和深圳港争夺的主要对象,东莞东部地区的出口品仍会选择深圳港,但东莞西部地区的出口品有相当一部分会就近选择南沙港,这是广州港从深圳港口中抢走的部分;广州市自身生成的箱源,基本上会弃选深圳港而就广州港,佛山、中山生成的箱量,则会有相当一部分弃深圳港而选择南沙港;广州、佛山、中山的制造业外迁,其省内的部分主要是转移到了肇庆、江门、清远等城市,这部分出口品亦会就近选择广州港而不是陆路运输距离更远的深圳港。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约可以知道为什么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些微的增长,而广州港则可以突飞猛进了。

根据上述两个原因,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会不断地萎缩,深圳港也会有一定程度年萎缩,至少很难再有高速增长,除非粤东地区的出口制造业出人意料地获得较大的发展,从而为深圳港喂给箱源;至于深圳港吞吐量会萎缩到什么程度,则难以预测,这要看珠三角及周边的出口型制造业最终会萎缩到什么程度,但我相信低于2000万TEU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广州港未来可以相信仍会有一定的成长,但也不会再有20xx年之前那样高达20-40%的增长,而且我非常相信广州港将会在2000万TEU的吞吐量这条线上遇到自己的天花板。 三个主要的枢纽港:香港、深圳、广州,还包括几个较次要的角色,珠海港、惠州港、东莞沙田港,它们如何瓜分珠三角日渐萎缩的集装箱运输需求?除了前述运输距离的原因外,还受到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总体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港道维护的成本等等;二是作业效率;三是投资回收的压力等。 人工成本自然是香港最高,包括周边的运营成本,诸如电力、油价、堆场租金等。但资金成本自然是香港最低。香港和深圳的港道及港池维护成本比起南沙港都要低得多,因为南沙港有一个泥沙的问题,疏浚港池、港道的成本,将对广州港构成巨大的压力,除非广州市政府完全不CARE这一成本。

从运作效率来说,自然是香港处理货物的效率最高,深圳港次之,广州港相对要低一些,它要提高到深圳港甚至香港港的处理水平,还有一段时间的路要走。

从投资回收的角度来说,香港港的码头建设均比较早,资本回收的压力最小;深圳港不同港区之间是不同的,盐田港建设最早,回收比率也会较高一些,大铲湾港区建设最晚,大约与南沙港同步,而且迫于市场形势转弱,已削减了投资规模。广州港尤其是南沙港区建设晚,投资较大,收回投资的压力也要更大一些。

如果三个主枢纽港,尤其是内地的深圳与广州港打起价格战来来,谁的胜算更大一些?这个我就不敢说了。 当然在竞争中,还有政策因素。广州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之后,会向中央争取到哪些政策?南沙自贸区的政策,会不会更多地帮到南沙港?这些因素,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但在本文中我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展开分析。

最后我不得不饶舌几句。要知道,在广州的国际航运中心规划中,广州港并不单纯是一个集装箱港,而香港、深圳两个港口则主要就是一个集装箱港,散杂货的运输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深圳的盐田港区和大铲湾港区完全就是集装箱码头,而赤湾港区原来具有的一些大宗商品运输功能,在蛇口半岛几大电厂搬迁之后,大宗商品的运输就更加微少了。虽然,在码头公司来说,集装箱运输的利润相对更高一些,是考量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最重要指标。但是散杂货和件杂货等的运输,亦可以为一个航运中心提供一个最基础的业务支撑和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州港则具有相对的优势。

我们知道,广州港一直是华南地区最主要的大宗商品运输枢纽港。无论是粮食、化肥等农资产品,还是铁矿石、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类产品,还是汽车、大型机械等产品,广州都是华南传统的、主要的集散地。未来珠海高栏港、湛江港、惠州港毫无疑问会分流广州港的此一功能(事实上已在分流),但相对于深圳港来说,这无疑是广州港的传统优势。

20xx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居全国第5位,位于宁波-舟山港(8。7亿吨)、上海港(7。55亿吨)、天津港(5。4亿吨)、唐山港(5。01亿吨)之后。这其中宁波-舟山港、唐山港均主要是大宗商品运输,以煤炭、铁矿石、石油等动输为主,吞吐量巨大是可以理解的;上海、天津、广州均为综合性大港,分别承担中国北方、华东和华南的货物集散中心角色。这一优势估计是深圳港(货物总吞吐量20xx年为2。23亿吨,在全国居10名开外)很难获得的。

未来广州与深圳航运中心之竞争,不取决于出口,而取决于进口?

众所周知,在20xx年之后,全球国际贸易一直处于一个增长乏力的状态。受贸易不振影响,国际航运业过去几年里也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为何在此背景下,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仍然高调定位自己为“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业难道不已经是一个夕阳行业了吗?值得一个城市为此继续大规模投入吗?

我们只能说,只要全球化的趋势不改变,只要国际产业分工的大原则不改变(不会每个国家回到完全自给自足的状态),如此,国际贸易的需求就总会存在。在国际贸易中,资金、信息的输送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但实物货物的输送还是需要大规模国际运输方案,这其中航空运输只能适用于很小比例的那部分高精类货物,大部分的货物运输还是需要通过海运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说,航运业是一个十分传统的行业,但它却可能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行业。

概鉴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可能会存在一个本身并不在国际贸易中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却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贸易与航运的中心,比如历史上的希腊、威尼斯、荷兰等,但是倘若某一个占全球贸易比重甚高的大国,却注定要成为一个航运与贸易的中心。

过去的20年里,尤其是20xx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的14年里,中国已一举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20xx年,中国国际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2%),既是全球主要轻工业产成品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与原材料)的重要需求者。在这样的全球贸易结构的支撑下,20xx年全球10大港口中,中国就占了8个,其它各国仅新加坡港(居全球第三)和鹿特丹港(居全球第九)挤进前十。

就国际航运界最为关注的集装箱吞吐量来说,20xx年中国在全球集装箱总吞吐量中占比达到68。6%,而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中,中国占据7席,仅有新加坡(全球第2)、釜山(全球第6)和迪拜(全球第9)不在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香港、天津、广州、深圳都可以说已经是国际航运中心。只不过,每个航运中心的含金量不同,并不完全依赖吞吐量这个数据。也就是说,就现状而言,虽然香港、深圳港的总货物吞吐量远低于广州港,但就国际航运中心的价值评估来说,在20xx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还是高于广州的,在珠三角航运业的竞争格局中,广州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但是,相对深圳来说,广州市在20xx年前所未有地将“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摆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等于在广州追赶并超越深圳的进程中加重了筹码,并摆出了志在必得的姿态。而深圳对此的反应是漠不关心。

然则,在20xx年这个节点上,倘若要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的大竞争,取决于哪个方向上的判断或下注的话,我或许会认为,未来广州港与深圳港之间的竞争,不取决于出口产品的运输,很可能要取决于进口产品的运输与集散。

虽然过去20年里,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轻工业产品制造基地和供应商,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一格局一成不变。事实上,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抬升,以及WTO世界贸易谈判陷入困境,美国等国以TPP等贸易协议向中国施加压力,中国作为“全球工厂”地位的地基正在松动和流失。这在珠三角表现得尤其典型: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制造业中心城市,都面临着制造业衰退的困境。虽然这些城市也都在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但未来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过去的20年里,珠三角的三大航运枢纽,均依赖于珠三角成为“全球工厂”的地位,也就是说,依赖于珠三角产成品的出口和原材料的进口,尤其是深圳港,作为出口产品贸易港的角色十分清晰。

在全球制造中心转移到东南亚、南亚之后,珠三角港口群将何去何从?

我们可以想见,这一变局可能会加强新加坡港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将成就东南亚和南亚若干个港口的地位。香港料仍可保持国际转运中心的角色,但深圳港就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因为深圳港并没有成为一个国际著名的转运中心,它甚至没有广州港那样作为华南货物集散地的传统角色。

但是仍然有一个机会。那就是,中国虽然有可能失去全球供货商的地位,但是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必将成为全球一个主要的进口商。我们可以想见,中国的沿海地区,可能将会依赖从东南亚、南亚进口我们的轻工业必需品。深圳港和广州港可以竞争谁成为南中国的主要进口港。

当然,广州具有强大的传统优势,即广州作为一个传统的商贸中心,已然建立了一个向全国供应轻工业产品的内贸网络;而深圳则只在电子产品的内贸网络方面具有优势。不过,深圳可以利用的还有一点,即以沃尔玛(中国)为代表、包括天虹、茂业、人人乐、华润万

家等在内的全国连锁零售商集团,以及以顺丰为代表的物流配送企业——倘若新型的电子商务还没有摧毁它们的话。

当然,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有时侯一个企业就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广州能顺利地达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吗?深圳港会衰落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相关推荐:
反思中国式的教育

反思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式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传统上的强烈的家长意志传统上的片面偏执的思想近二十年形成的功利主义色彩自开科举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就是读书而考中科举就是读书的唯一目标...

反思中国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说课稿北城中学杨琳琳课程标准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

反思中国现状--需关注的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急之国中国人赶时间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

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反思中国当下教育读中国教育怎么了和观念决定成长有感专业物理学班级20xx级物理2B班学号20xx2301167姓名黄彦摘要1中国教育怎么了孩子们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只是倍数做题逐渐变成了考试极其他们的能力训练...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

1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

反思中国写作教育

怎样让一支铅笔爱上写作反思中国写作教育作为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漆的另一个身份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在他的记忆中高考结束后阅卷的两个星期对他和阅卷组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学生笔下的作文都是千...

反思中国道德危机

反思中国道德危机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众多涉及道德的事件如小悦悦事件扶摔倒老人学术腐败天价药费未婚同居医生收红包有毒食品包二奶公权私用等这些事件涉及了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等道德的众多领域引起了思想界和大众...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大卫皮亚肖德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xx111中国的社会政策改革国内外的不同观点SocialPolicyReforminChinaViewsfromHomeandAbroadeditedb...

《中国反思》读后感

中国反思读后感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很久了但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写读后感今天我果断逃了三节宏观经济学写下了这篇比较肤浅的感想算是对自己这学期思维模式转变过程的一个总结吧中国反思这本书是在qm学社第一次新生见面会时借的之所...

权、谋、蛮、幻、色——以《妻妾成群》为视域,反思中国女性生存状态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权谋蛮幻色院部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冯涛专业汉语言学号联系电话138xxxxxxxx1权谋蛮幻色以妻妾成群为视域反思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摘要苏童妻妾成群借封建大家族的一代兴衰更迭不仅写出了父权制社会...

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常楠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710127摘要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首先发生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表示疑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可能是从社会学方面探索这...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华美玉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摘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

反思中国(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