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报告

时间:2024.4.21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个别弟子思想、言论和行事的书,是孔子死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他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陆续整理、编纂而成的。汉朝学者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答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与后来的其他学者、文人的亲笔著述,如老聃所著的《老子》、庄周著《庄子》不同。其中共收载了五百多则关于孔子等人言行、事迹的零星记录。根据所论内容的性质不同,《论语》被后人分为20篇,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这些题目没有特定的含义,通常是取每篇第一则的前两个字,或者前三个字,作为标题而已。 《论语》的体例比较特殊,属于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对事情的论述往往使随感而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让人感到凌乱无序。但是这种体例自有它的优点。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就算不懂文言文的人也可明白。二是格言化。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些语言古朴深邃,言简意赅,能够使人感受到从许多长篇宏论中所感受不到的思想深度,且易诵易记,往往直接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三是对话的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论语》的内容很丰富,它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内容都是寥寥几个字,但是却发人深省。其中,孔子的仁说和教育实践尤为令人深刻。

孔子主张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政,既保护奴隶主的利益,也能维护奴隶主的残暴统治。所以当他听说学生冉求替统治者搜刮财富,增加了奴隶的负担,大为怒火,便告诉其他学生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孔子还强调人要加强自我修养和爱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弟子,进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论语·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以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能量。

“什么是仁?”孔子的学生颜渊曾经问他,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回仁焉。”(《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颜渊又问仁的具体内容,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欺侮,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可以谓之仁也。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并非易事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离经叛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能够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和很多伟人和学者一样,孔子用他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因材施教。他主张针对不同对象,讲授不同内容。因此,能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又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冉求为人谦虚,缺乏

闯劲,遇到事情,孔子便鼓励他;子路遇事总喜欢抢在别人前面,遇到事情的时候,孔子就不鼓励他。

在治学的态度方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治学的方法方面,正如一开始所说,“温故而知新”和众所周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将思考问题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他告诉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他还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心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好处,不如去学习。也就是说,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非常喜欢与学生相互切磋,讨论问题。《论语·公冶长》记载了他们呢师生生动的问题讨论。颜渊与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除了许多关于的修身养性治国的深刻道理,《论语》的语言艺术也是很值得赞颂的。具有多样化、形象化、哲理化和格言化的特点。一方面,具备艺术感染力,另方面,对生活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逝者如斯”是《论语》中一个很美丽的句子,它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感叹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地流荡,一去不复返,引发出一种紧迫的、时不我待的、应当及时努力的感受。“逝者如斯”是我们常用来共勉或自励的一句格言,本人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它毫无修饰,却美得如一首抒情哲理诗,蕴涵极深,咀嚼越久,其味愈长。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一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至理名言。此句出自《论语·子罕》第二十八则,意为经过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品格特立,与众不同,历经严寒而不凋零。孔子以松柏这些自然界现象作为比喻让我们明白外部的严酷考验对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意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中的松柏意象,伟岸挺拔,不折不挠,苍翠葱茏,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形象鲜明,意境高远,给这个句子注入了盎然的诗意,让读者从中得到了无穷的美的享受。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孔子谈论学习目的一句名言,出自《论语·宪问》。如果从字面理解,意思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他人。似乎说古人十分自私,而当今的人倒是无私的。其实这样理解与孔子此话的本意是不符合的。孔子愿意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是以之换取名利;而当今的人学习则意在炫耀自己,夸夸其谈,得到人们的赞誉。荀子对这一问题有过阐述,《劝学》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在这里将君子比作古代学习的人,把小人拟为今天学习的人,与孔子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这句话对我们,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态度要端正。只有这样,才能修养身心,学到真本领。否则,仅为增加自己的谈资而学,便形同禽犊,徒费时光,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等等,这样的语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多数都成了格言,活跃在古今文章中,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成了永久的、不朽的语言,这也是《论语》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语》,一部儒家之经典,两千年来经久不衰,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折射出人生之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但不可否认,《论语》有它精华之所在,亦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三年不改父亲所奉行的原则,难道就可以

说是履行孝道了么?若子女所奉行的原则是符合道德准则的,但与父亲所奉行的原则不一样,那也不能说是不孝。又如:“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论语》虽有它的在现代社会不可取的小部分,无论是消极的还错误的都不足以影响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尽管有其在今天看来不妥之处,但我认为这是瑕不掩瑜,仍是后人中国人乃至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第二篇:论语读书报告zhuwe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在春秋战国这个剧烈变革的年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的许多政治策略都是短视的。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还反对以刑名建立社会秩序,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即建立一个“有道”的社会。而且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无道的政权虽能逞于一时,但终究不能长治久安。

有道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为政以德”。若不以“德政”为基础,武力、刑名、阴谋、纵横等方式只能治丝,使社会越来越坏、越来越乱。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在各种新兴力量不断崛起,突破旧有体制的时代,孔子却极力维护西周礼法,因为在他看来礼制代表着西周的尚德精神,因而当季氏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和《雍》歌时,他表示深恶痛绝。在强凌弱、众暴寡的时代,孔子却提出“兴灭国,继绝世”的口号,季氏将伐颛臾,亦引起孔子的激烈批评,因为这些小国大都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质、风俗习惯。孔子虽然推崇周文化,却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自己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在春秋时代,各国变革的程度不一,而孔子却主张向保守的国家学习。

因而在现象上来看,孔子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的目的是追去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但他赞美的主要是尧舜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的朴素生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基本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从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了。

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子曰:“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逃避。可见,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

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时代,内心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难以平静下来用心地思考。我们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对待事情经常万分谨慎,三思方行。我们经常都用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人,却弄不清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欺骗了自己还是世界欺骗了自己?有的人经常挂在嘴上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于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为了得到本不是自己的利益,开始了恐怖的勾心斗角。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生活,生活本就是这样的,剥下那张皮,谁又比谁更高贵呢。是的,世界原本便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可是,世界若就此这么恶性循环下去,而终达到一个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孩子,如何获得生存的安稳。我们之所以这样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

然后活得好。可是整日诚惶诚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其实,我们提倡孔子的“君子”思想,并不是说要损害自己的利益,然后成全别人的利益。而是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孤屿,而是与世界这个广袤的大陆连在一起。有的时候,损害别人利益便是变相地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以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领域的“远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对你有成见、对你不认可或者对你有误解的人,经过了解而认可了你,从思想的远方和你拉近了距离,而成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这个“有朋”的“朋”,那就是虽说你们思想上有隔阂和距离,但你却是一直以“朋”来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敌对的态度,那是不会“有朋”又自“远方”而来的。

再来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说的是君子之道,在这里我想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见打破常规来说。我们再回过头来先看前两句。第一句,学而??你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增加了自身的阅历以及修养,然后有朋??就从“远方”来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说你装腔作势,如何如何??而这个时候呢,你也不生气,必定人们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样。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给予理解。并且还当他是‘朋’。这样你在学而??慢慢他也会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的。到那时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一件事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的意思:一个做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

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认为,这句话对现今社会还是很有用处的,“孝”之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们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门”之说,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们不都应该检点自己并认真地按照去做吗?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了,我们的尊老爱幼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3、学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嫡传了孔子的事业,著了《大学》,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传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传道于孟子。四个人虽然同出一门,但思想却是有所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话容易理解,不过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随便说说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给人办事进不进心那,对别人有没有讲信用啊,今天是否学到了东西,有没有仔细体会啊。虽说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与圣人也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读这句话的体会是:最伟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当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为政第二的第四句,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的大概意思是:孔子说:我是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的,三十岁才能够自立起来,四十岁才做到不惶惑,五十岁才了解了人的一生,六十岁才做到了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七十岁才能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却从不逾越规矩。 首先说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十五向学”的观点,其实就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去学、去研究,从而养成一种对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不惑?还是让我引用于丹老师《论语心得》上的解释吧。“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我想《中庸》之道还是很适合我现在的状况的。

2、

《为政》里的第五句话,原文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一天,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他说:“不要违逆。”

孔子外出,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在路上对樊迟说“孟孙曾向我问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逆’。” 樊迟问:“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给他讲解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不在世了,我们要依礼埋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

《论语》里对孝的语录是比较多的,这也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历来是重视“孝道”的。从这段话里,我们还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种各样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顺为主的思想,他认为“无违”才是一切孝行的基础。

3、

为政篇第十五句,原文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该句文面的意思是,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思索,那还是罔罔然无所知的,而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这个“学”不仅可以理解成博览群书,还要理解成了解自然和社会,用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来理解。见识的多了,学的才扎实,才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对现在的孩子,我是主张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放假的时候家长最好抽时间带孩子到外边走走,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比死啃书本更好的学习方式。第二句“思而不学则殆”的“思”,应该是和“学”相对立的,“思”中是不包含“学”的,是一种遐想,就是想和思考、考虑的意思。这就又让我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它了,如果一个人整天的在遐想我什么时候能当上科学家、企业家和发明家,而不去真正的学东西,那这个人可以说是在浪费生命,而且是一事无成的。所以,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再说第十一句,原文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该句的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并从中知道了新的知识,也就可以当老师了。”

其实在这句中,孔老夫子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停的去温习原来学过的东西,这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达到“无忘其所能”,另一方面,还能在温习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理念、新的发现。其实书本上的很多东西如果你不去用心的读它、学它和理解它,你只能看到面上的东西,但是往往你换一种角度去看、去读、去理解,可能你又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的读书,我想不能是一种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状态,那样的话,我看还不如不读得好。

(四)八佾第三

1、八佾的第一句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出处,原文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句的意思是:孔子讲到季氏在家庙用佾的乐舞这件事时说:“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的呢!”

孔子说这句话的起因是:当时在鲁国有三家是最有权势的贵族,分别是仲孙、叔孙和季孙,他们三家操纵着当时鲁国的政治和经济。而这三家贵族在平时确实

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按礼数办事,为所欲为。孔子说的季氏就是季孙一家,按照当时的礼数,季氏作为大夫只能用四佾(佾为古时乐舞的行列),而他却违礼越分使用了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孔子对这种做法是痛彻不已,所以,才有了《论语》中孔子的这段话。

知道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而且还可以看出孔子虽无力改变却是敢于说出来并公开地进行批评的勇气。

2、八佾第十五句,原文是: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熟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该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一件不十分明白的事都要向人请教。有人说:“谁说鄹人的儿子懂得礼?他进入太庙,每一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就说:“这就是礼呀。”

读到这句话,我们又一次感到了孔子是如何的重视“礼”。他不仅从语言上重视礼,还从实际行动上重视礼。第一句的“入”,在这里我想应该理解成是第一次进入的意思,因为只有第一次进入才能有很多的不知道,问清楚了知道了就不会再问了, “鄹人之子”中的鄹(zou)是指古代的地名,大致在山东曲阜的东南。而在理解最后一句“是礼也”时,也应该按照前面的理解,就是在遇到不懂的和不知道的地方就是要问清楚,只有弄懂了、知道了,那才算是敬谨,才算是“礼”。

明白自己,对自己有办法,是最大最根本的学问,我们想认识人类,人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从认识自己入手。凡对自己心理无所体认的人,一定不能体认旁人的心理;只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了解人类。而了解人类则是很了不起的学问;因社会上翻来覆去无非人事,而学问亦多关人事,而学问呢,亦多关人事。如历史等都是研究人事的学问。所以明白了人,不啻于明白了一切的学问;明白了人类的心理,能做的事就太多了。所谓自己对自己有办法,其实尚是我们解释孔子的话,在他自己无所谓有办法无办法,只是他的生命很圆满,他自己的生活很顺适而已!此即孔子学说真价值所在。

人文学院历史系121班

竺文博 12020157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读书报告

1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四十岁开始办学直至七十三岁去世...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论语也可算作是儒学的精髓部分了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

论语读书报告 (2)

我读论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同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而作为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论语内容涵盖了...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学号姓名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总体来说以前...

论语——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20xx825衡一书名论语二著者孔子三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一论语获得的评价1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赞到2如果人类要再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xx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3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宋代人黎靖德说道4四...

论语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走近论语聆听流淌两千五百年的智慧20xx年5月2日走近论语聆听流淌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命基10210110226薛忠慧摘要孔子思想中意蕴精深的哲学观散见于论语及中庸等著作的许多言论和主张中尽管尚未形成一...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摘要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精炼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比如处世之道君子之...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之我见一孔子及其作品论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背后是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是我国精神文化的根基孔子一生命途多舛他曾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自几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少时在实践中经受了许多磨砺他熟读通晓诗书...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

论语译注读书报告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

读论语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一书名论语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二著者孔子三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

《论语新解》读书报告

翻译学院李倩萱14308186论语与君子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是一本...

论语读书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