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总结

时间:2024.4.7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一、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P211

二、区域经济学:

狭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P2

三、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P44

四、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P81

五、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P112

六、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P145

七、资金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P154

八、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P236

简答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P173

1.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与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二、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 P32

1.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1)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2)人力资源的开发室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

(2)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

3.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P45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P65

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2.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五、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P113

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六、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 P161

1.科技研发合作

科技研发合作是指地区之间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科技研发合作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府、民间组织乃至个人。

科技研发合作是地区之间最先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一般发生在发达地区之间,或处于技术最前沿领域的企业及科研机构之间。

2.技术贸易

技术贸易是指以贸易的方式使技术在地区之间转让的过程。

从技术贸易的内容看,包括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

3.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一般所说的技术转让是指无偿的技术转让,它是指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

技术援助是指技术较先进的地区或企业对技术落后地区或企业进行无偿的技术输出。

七、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P182

1.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2.发展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3.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八、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P212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价格,二是维修和包养状况。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P253

1.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区域性,就是要强调地区特点,强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地区针对性。

2.预见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想能够成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步骤的发展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或前瞻性。

3.综合性:区域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大的难度。

4.可操作性:或者称为可应用性,是检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能否落实的试金石,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就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没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十、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P273

1.稳定发展经济

2.高效配置资源

3.公平分配收入

十一、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P306

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与延伸

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论述

★一、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P70

1.配第 – 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库兹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3)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P103

1.目标驱动机制

从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大目标出发,兼顾区域和企业的利益,制定一系列完整的目标体系,分层次来实现各类目标的任务,这就是产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机制。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3.宏观调控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

4.市场调控机制

★三、城市化的内涵 P165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P175

1.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工业化需要具备的条件:(1)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的依次演进

(3)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

(4)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P266

1.城市发展规划

指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小城镇和郊县组成的地区规划。

2.工业区区域规划

指由工业聚集形成的各类专业化的工业区,规划工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工业建设与农业相协调,对外交通布局和居民区布局等。

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

一般由一种资源的开发作为动力,启动区域的开发。

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

指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的发展规划。

5.农业区开发规划

指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地区的开发规划。

6.综合性区域规划

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配套的规划,是详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

六、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P42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则

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对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是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的最有效手段。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等关系,做到政策上配套,行动上保证。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有法律来保证,才能最有效地防止对资源的破坏。

七、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P147

1.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2.新要素学说

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学说、研究与开发学说和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

3.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八、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P275

1.调节资源配置

(1)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

(2)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比例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1)劳动力的区际流动

(2)资本的区际流动

(3)技术的区际流动

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第二篇:现代经济学总结


现代经济学的整座理论大厦其实都建立在“最大化”这一基础上。通俗地讲,最大化就是对“付出”与“获得”所做的比较分析。当“付出”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当有限的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付出”与“获得”时,人们会选择其中差距最大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按这一“理性”行为的人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因此,“经济理性”和“经济人”是自亚当·斯密以来,近、现代主流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不证自明的预设与前提。

如果商品1的效用为5单位,销售价格为10元,那么一个消费者花费在商品1上的每元钱可以购买0.5单位效用;如果商品2的效用为4单位,销售价格为5元,那么一个消费者花费在商品2上的每元钱可以购买0.8单位效用。如果该消费者的钱只够买一种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收入约束),如果该消费者必须购买一种商品,经济学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不想和他的钱袋过不去,他的选择必然是购买商品2而不是商品1!这就是经济学的全部真谛。

当消费者在n种商品中选择时,他将首先挑选效用-价格比最大的商品。但随着消费增加,他对该商品的需求也逐步得到满足。换句话说,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往往用“边际”这个词来指一个连续变化的数量在某一个点上的数值,例如你一共吃了5个包子,而第5个包子的效用就是包子的“边际”效用)。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效用-价格比的值也会下降。当这一比下降到一定水平,他就会停止该商品的消费,把购买力转移到其它效用-价格比更高的商品上去。从一个动态过程看,消费者会把消费行为不断指向效用-价格比较高的商品,直至所有商品的效用-价格比都等于一个相同的值,这时,消费行为就取得了某种均衡,从而实现其收入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经济学对消费者理性行为的描述。 如果换一个角度,把效用看作生产者投资某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把价格看作生产者投入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假定固定投入不变,那么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最终会有一种递减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做了这些

假定后,以上对消费行为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生产行为。当生产者以有限的资源面对n个投资决策时,只有把资源始终投入收益-成本比最大的领域,生产者才能获得总收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经济学对生产者理性行为的描述。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具有不同的偏好,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效用。如果对A来说商品1的效用比商品2大,对B来说商品2的效用比商品1大;根据经济理性的要求,A与B之间就可能发生商品交换。当A用商品2与B交换商品1时,双方的效用都将提高。据此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这就是经济学对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理性原则的推断。

如果生产者的资源禀赋不同,即他们拥有不同的劳动、资本和技术,同一种商品由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就会有不同的成本。如果A生产商品1所用的成本比B低廉,B生产商品2所用的成本比A低廉;根据经济理性的要求,A与B之间就可能产生分工与贸易。当A和B分别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组织生产并进行贸易时,双方的效率都将提高。这就是经济学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性原则的推断。

上述交换、分工与贸易提高了每个人的效用,却没有减少任何人的效用,因此社会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如果一个社会存在许多这样的机会,但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制度上的障碍,使这些机会不能付诸实现,就会损害社会效率。通过消除障碍,在不伤及任何人的同时提高另一些人的福利,才能使社会效率得到改进。一个社会经过不断改进,最终会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即在不伤及另一个人的同时再也无增进任何人的福利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就达到了最大化。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18xx年提出来的,后来被人们称为“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其实,这是经济理性在社会福利上的推演。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效用不变、 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增加该商品的消费;反之,则会减少该商品的消费。因此,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价格成反比。同理,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不变、但收益降低,人们就会减少该商品的

生产;反之,则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因此,商品的供给与它的价格成正比。上述性质表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会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形成一个“均衡价格”。这就是经济学对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理性解释。

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生产者进入该行业不存在障碍,经济理性就会驱使生产者不断进入该行业,市场价格则随供给增多而回落。反之,经济理性就会驱使生产者不断退出该行业,市场价格则随供给减少而上升。一个能让生产者自由进出的市场就是竞争市场。在竞争的市场上,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操纵者,生产者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如果生产者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增加超过成本增加,他的利润水平就会增加,经济理性就会驱使他扩大生产。反之,经济理性就会驱使他收缩生产。当收益增加等于成本增加时,利润总水平达到最大化,生产者就会保持现有的生产规模。所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生产均衡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由于没有人能操纵价格,这时的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同时体现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消费者也将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济学认为,竞争的市场是最能体现经济理性的市场,从而也是最具效率的市场。

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生产者不能自由进入该行业,比如政府在该行业设有特许经营权,市场价格就不会随供给增多而回落。一个生产者不能自由进入的市场就是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因为垄断者攫取的高额利润以消费者效用的损失为前提。由于垄断带来高额回报,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生产者就会想方设法取得垄断经营权。

最简单的方法是赎买(相当于支付一笔租金),只要赎买成本低于垄断经营的超额利润,这一行为就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寻租”。事实上,政府官员掌握的每一种权力,只要关系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都会有“寻租”冲动。如果缺乏具有威慑力的惩处法规,收受贿赂的成本很低,官员们就容易接受“租金”。政府官员甚至会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障碍,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收受“租金”,这就是

所谓的“造租”。因此经济学认为,政府官员的腐败从本质上讲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经济现象,必须通过经济制度的改造才能彻底克服。

从上述原理出发,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推断论:任何效用(或收益)的取得都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格(成本)。有时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一块公共草场,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养山羊。类似的还有灯塔、城市道路、国家公园等,这就是所谓的“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是没有成本,草场的维护、灯塔和道路的修建、公园的浇灌都要支付成本。只不过和一般商品不同,公共产品无法向消费者直接收费。 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无需付费的消费者会滥用自己的消费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地悲剧”和“搭便车”,结果导致草场荒芜、灯塔失修、道路拥挤、公园败落,消费者最终将为此支付更加昂贵的成本。还有一种情况,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和废气,把本需自己支付的成本转嫁给他人,这就是生产的“外部性”。在经济学看来,任何“获得”都有与此对应的“付出”,就象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因此经济学家常常告戒人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成本不是由当事人直接支付时,经济理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就需要政府干预,以恢复经济理性的正确导向。

以上内容已经囊括了现代主流经济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我们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的行为规范,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生产者的行为规范,交换与分工,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竞争与垄断,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寻租与造租,公共产品、搭便车与生产的外部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等。

更多相关推荐:
江汉大学双学位劳动经济学总结

劳动力需求: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曲线:横轴为企业劳动力需求量(L),纵轴为工资率(W),曲线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减少。劳动力需求曲线D…

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二章1、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购买意愿;第二要有支付能力。2、影响需求的因素:该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

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2.经济学的研究问题?生产什么,产量多大(产品选择、规模决定)?产品是怎样生产的(生产方式)?产品怎样分配(谁受益)产品生产怎样组织(谁是决策者,信息是怎样传递的?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产出的增长率,尤其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弄清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MPC=ΔC/Δ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MPS=ΔS/ΔY.二、失业类型有哪些?(概念)答: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指劳动…

经济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需求函数: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买得该商品的数量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

政府经济学总结

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方面?1)公共产品失灵2)外部效应3)垄断性失灵4)信息不对称5)公平分配失灵6)经济周期性波动2.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3.如何理解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分开政府要提…

政治经济学总结

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1.利益相关者: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2.公司制企业的三个特征:(1)出资者的有限责任(2)资本的股份化和自由转…

微观经济学总结

1、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3、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生理原因:兴奋度递减。心理原因:人性。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第一章导言1经济学的含义: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们社会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包括消费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社会经济如何增长、稳定和发展。2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

法和经济学总结

《法和经济学》作者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该书的第四章解决了财产法的基本问题我将其进行了如下总结。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一、财产权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二、什么可以被私有?三、所有者可以如何处置其财产?…

微观经济学总结名词解释题

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稀缺,而且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的。效率: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

经济学总结(73篇)